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临床医学 > 检验医学杂志

检验医学

检验医学杂志

Laboratory Medicine 검험의학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上海市卫生局
  • 主办单位: 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
  • 影响因子: 1.7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3-8640
  • 国内刊号: 31-1915/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4-472
  • 曾用名: 上海医学检验杂志
  • 创刊时间: 1986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检验医学》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上海
  • 主编: 吕元
  • 类 别: 临床医学
期刊荣誉:
  • 血清降钙素原定量检测在细菌感染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作者:黄晨静;夏华峰;王寅

    目的 了解血清降钙素原(PCT)定量检测在不同病原体(细菌与非细菌、革兰阳性球菌与革兰阴性杆菌)、不同类型(全身感染与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等局部感染)、不同人群(男性与女性、不同年龄段)感染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分离鉴定从2014年1至12月间住院或门诊疑似感染患者送检样本中的细菌和真菌,同时采用定量方法检测患者的血清PCT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血清PCT水平在细菌感染组中升高显著,而在真菌及非细菌感染组中升高不明显,二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全身感染组PCT水平明显高于细菌局部感染组(P<0.05);在细菌局部感染中,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和神经系统感染组间血清PC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细菌感染中,革兰阴性杆菌感染患者血清PCT水平高于革兰阳性球菌感染患者(P<0.05);男性与女性细菌感染患者之间血清PC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各年龄组之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T可作为细菌感染尤其是全身感染的重要指标.

  • 血浆置换对重型肝炎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作者:王锦春;许文芳;沈华江;谭琼

    目的 观察血浆置换治疗前、后重型肝炎患者凝血功能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36例重型肝炎患者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经血浆置换,通过观察治疗前、后凝血功能和肝功能指标的变化,判断分析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结果 经血浆置换治疗后,重型肝炎患者的凝血功能和肝功能有明显改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的缩短(P<0.05);白蛋白(Alb)及胆碱酯酶(CHE)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血清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尿素氮(BUN)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结论 血浆置换治疗能改善重型肝炎患者的凝血功能和肝功能,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血浆置换是治疗重型肝病一种有效的手段;而且这些指标的提升是重型肝炎患者好转的重要指标,动态观察上述指标的变化能有效判断重型肝炎患者的病情进展和预后.

  •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血小板相关参数分析

    作者:陈佳琦;曲春生;王朋;吴伟平

    目的 探讨慢性胃炎患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对血小板(PLT)相关参数[包括PLT计数、PLT压积(PCT)、平均PLT体积(MPV)、PLT分布宽度(PDW)]的影响.方法 对50名健康者(正常对照组)、70例Hp感染慢性胃炎患者和70例无Hp感染慢性胃炎患者进行PLT相关参数及PMgG分析.结果 Hp感染患者PLT计数、PCT、PAIgG与无Hp感染患者和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HP感染患者中PCT减少组与PLT正常组比较,PAIgG也存在明显差异.结论 Hp感染慢性胃炎更易引起PAIgG增加导致PLT降低.血小板相关抗体在不明原因PLT减少疾病诊疗中有重要意义.

  •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不同发病时间急性丙型肝炎的疗效评价

    作者:赵华;金航芸;潘统桧;方玉才

    目的 探讨治疗时机对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PEG-IFN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急性丙型肝炎(AHC)疗效的影响.方法 将40例AHC患者按发病时间分为Ⅰ组(病毒血症持续3个月以内)23例、Ⅱ组(病毒血症持续3至6个月)17例,应用PEG-IFNα-2b(80μg/周)联合利巴韦林(800 mg/d)治疗24周.于治疗前(第0周)及治疗后第12、24、48周检测血清丙型肝炎病毒(HCV)RN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透明质酸(HA)及层黏连蛋白(LN)的水平,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Ⅰ组和Ⅱ组在治疗前HCV RNA、ALT、AST、HA、LN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Ⅰ组HCV RNA载量和ALT、AST、HA、LN水平均下降,与治疗前及Ⅱ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Ⅰ组的早期病毒学应答(EVR)率、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ETVR)率、持久病毒学应答(SVR)率、生化学应答(BR)率和HA、LN的复常率均明显高于Ⅱ组治疗后(P均<0.05),治疗后Ⅱ组的复发率明显高于Ⅰ组治疗后(P<0.05).结论 PEG-IFN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AHC能在一定程度上阻止其慢性化及肝纤维化,病毒血症持续3个月以内的AHC患者用上述方案治疗效果显著好于病毒血症持续3至6个月的患者.病毒血症持续3至6个月的AHC患者治疗后病情容易复发.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凋亡检测的临床价值

    作者:廖长征;徐文莉;陈思祖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外周血CD4+、CD8+T细胞凋亡水平与肺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30例COPD缓解期患者、30例COPD急性期患者及20名健康体检者外周血CD4+和CD8+T细胞凋亡水平,与第1秒用力呼出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和FEV1/用力肺活量(FVC)水平作相关分析.结果 COPD患者CD4+T细胞凋亡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其中急性期显著高于缓解期(P <0.05);COPD患者CD8+T细胞凋亡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其中急性期明显低于缓解期(P<0.05).CD4+T细胞凋亡率与FEV1%、FEV1/FVC呈负相关(P<0.01);CD8+T细胞凋亡率与FEV1%、FEV1/FVC呈正相关(P<0.01).结论 CD4+、CD8+T细胞凋亡水平与肺功能具有密切相关性,其水平变化可作为监测COPD患者病情的重要指标.

  • 胸水ADA、LDH诊断结核性胸膜炎的临床效能评价

    作者:李多孚;陈郁琳;夏雨

    目的 探讨胸水中腺苷脱氨酶(ADA)、乳酸脱氢酶(LDH)对鉴别结核性、癌性和其它疾病胸腔积液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胸腔积液常规检测的住院患者的资料,其中结核患者38例、肿瘤患者74例、其它疾病患者108例.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胸腔积液ADA、LDH诊断结核性胸膜炎的佳临界值,并计算ADA、LDH诊断结核性胸膜炎的临床诊断效能.结果 结核组、肿瘤组、其它疾病组ADA活性{中位数(M)[四分位间距(Q)]}分别为47.30 (26.50)、8.15(6.50)、5.40(8.40) U/L,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6.981、6.978、2.302,P均<0.05);LDH活性[M(Q)]分别为453.68(242.07)、252.00(368.00)、101.50(192.00) U/L,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2.419、5.386、4.324,p均<0.05).ROC曲线确定胸腔积液ADA诊断结核性胸膜炎的佳临界值为26.7 U/L,灵敏度为89.5%、特异性为89.6%;LDH诊断结核性胸膜炎的佳临界值为173.5 U/L,灵敏度为92.1%、特异性为54.4%;ADA和LDH联合检测的灵敏度为89.5%、特异性为54.1%.结论 胸腔积液ADA是诊断与鉴别结核性胸膜炎重要的指标,LDH特异性相对较低,但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两者联合检测的临床诊断效能并不升高.

  • 溶血对11项生化检验结果的干扰和影响及对策分析

    作者:谢晓婷;毛凌哲

    目的 研究溶血对58例患者的生化检验结果的干扰与影响.方法 采集58例体检者的血液,同时测定正常血清标本和溶血标本的钠离子(Na+)、钾离子(K+)、肌酸激酶(CK)、总蛋白(TP)、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白蛋白(Alb)、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乳酸脱氢酶(LDH)以及α-羟基丁酸脱氢酶(HBDH)浓度,比较2次检测结果的变化情况.结果 溶血后K+、CK、TP、CK-MB、AST、LDH及HBDH检测结果均明显升高(P均<0.05),Na+明显降低(P<0.05),Alb、HDL-C及TG基本无变化(P>0.05).随着溶血程度[血红蛋白(Hb)变化值]的逐渐增大,各项目变化值也逐渐的增大,与溶血程度呈明显相关(Na+、K+、CK、TP、CK-MB、AST、LDH及HBDH与溶血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91、0.997、0.985、0.960、0.978、0.988、0.991和0.992).通过Hb浓度校正后有偏差的8个项目的结果与溶血前的检测结果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a+、K+、CK、TP、CK-MB、AST、LDH及HBDH的检测受溶血影响,可采取血清Hb校正的方法来减少干扰.

    关键词: 溶血 生化检验 对策
  •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RDW-CV水平变化及与左心室质量指数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刘静;李宾;刘姝莉;郑曦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异系数(RDW-GV)水平变化及与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100例诊断为EH的患者作为EH组,选取体检正常者30名作为正常对照组.心脏彩色超声多普勒探测相关指标并计算LVMI.根据左心室肥厚(LVH)诊断标准(男性LVMI>125 g/m2,女性LVMI> 110 g/m2)将100例EH患者分为EH伴LVH(简称LVH组)40例和EH不伴LVH(简称NLVH组)60例.检测各组血液RDW-CV、红细胞平均体积(MCV)、血红蛋白(Hb)、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分析各组RDW-CV水平变化及与LVMI的关系.结果 3个组之间MCV、Hb及LV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LVH组和LVH组RDW-CV水平及LVMI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LVH组RDW-CV水平及LVMI均明显高于NLVH组(P<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EH患者RDW-CV与LVMI呈正相关(r=0.36,P<0.05).结论 EH患者RDW-CV表达水平增高,其变化与LVMI相关.

  • ABO血型基因分型在白血病患儿疑难血型鉴定中的应用

    作者:叶星晨;张帆;顾玉微;傅启华;王静

    目的 将基因分型技术应用于白血病患儿的疑难血型鉴定中,有效避免疾病等外在因素的干扰,准确鉴定ABO血型,保障患者的输血安全.方法 ABO血型血清学鉴定采用微柱凝胶法.提取全血DNA,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ABO基因1~7号外显子、增强子和启动子区序列,进行直接测序,测序结果与血型基因变异位点数据库(Blood Group Antigen Gene Mutation Database)比较,进行ABO血型基因分型.结果 1例患儿血清学实验结果可能为A亚型,基因分型结果为A102/O01,确认为A型.另l例患儿血清学实验结果可能为B亚型,基因分型结果为B101/O01,确认为B型.2例患者均输注相应血型红细胞制品,无任何不良反应.结论 该2例患儿因疾病造成ABO血清学鉴定正反定型不符,血型难以鉴定,应用ABO血型基因分型技术则能准确鉴定患者的血型,保证输血安全、有效.

  • 十堰市Rh弱D和/或部分D变异型血型血清学检测结果分析

    作者:舒群峰

    目的 了解十堰市无偿献血者中Rh弱D和/或部分D变异型所占比例.方法 在122 084名无偿献血者中采用微板法初筛出Rh(D)阴性献血者442名,采用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IAT)试管法确认Rh(D)阴性、弱D和/或部分D变异型,Rh因子血清学表型鉴定采用盐水试管法.结果 442名初筛Rh(D)阴性献血者中采用IAT确认Rh(D)阴性427例,占总人数的0.35%;检出Rh弱D和/或部分D 15例,检出率分别为3.394%(15/442)和0.013%(15/122 084),弱D和/或部分D仅检出4种表型,分布比例分别为ccEe 40%、Ccee 40%、CcEe 13.33%、CCee 6.67%,不规则抗体检测均为阴性.结论 从献血者角度讲,D变异型个体所献血液应该作为Rh阳性血液供应临床;从受血者角度讲,则应该输Rh阴性血液.而一个个体可能在不同时间先后成为献血者或受血者,因此正确鉴定弱D和部分D在内的D变异型并制定相应的输血策略,对于输血安全和合理用血有着重要的意义.

  • 青浦区266株结核分枝杆菌基因分型及其与耐药表型关系研究

    作者:彭荣;费凤英

    目的 探讨上海市青浦区流行的结核分枝杆菌(MTB)的主要基因型及其与耐药表型的关系.方法 分别提取266株MTB DNA,应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PCR)对其进行分型(北京基因型/非北京基因型)鉴定;采用比例法对此266株菌株进行利福平、异烟肼、链霉素和乙胺丁醇的药物敏感性试验:运用SPSS 17.0统计软件分析基因分型与患者性别、年龄的关系,以及基因分型与菌株耐药性之间的关系.结果 266株菌株中北京基因型242株(90.98%),非北京基因型24株(9.02%).北京基因型菌株的总耐药率为23.96%,耐多药率为9.91%,非北京基因型的总耐药率和耐多药率分别为29.16%和8.33%,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北京基因型MTB可能是上海市青浦区的主要流行株,尚未发现北京基因型菌株和非北京基因型菌株在耐药方面有明显差异.

  • 长链非编码RNA在免疫炎症反应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魏婷婷;杨敏;唐晴琴;仲人前

    长链非编码RNA (lncRNA)作为基因组中调节基因研究的新领域,可以参与细胞生物活动的各个环节,包括染色质重塑、mRNA可变性剪接、mRNA降解和蛋白质的翻译,具有非常复杂的生物学功能.如今,已发现多种lncRNA在肿瘤、心血管疾病及神经退行性疾病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是lncRNA在免疫系统中的研究还很有限.近的研究发现lncRNA可以通过与蛋白复合物或转录因子相互作用调节免疫细胞的分化,并且参与免疫炎症反应中炎症因子的表达,控制炎症反应.目前,在一些免疫疾病中也发现有lncRNA的表达差异,但具体的作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因此,文章就近几年lncRNA在免疫细胞分化及免疫炎症调控领域的研究作一简述.

  • RANTES和Eotaxin与结核病

    作者:赵琰枫;冯晓燕;张贺秋

    结核病仍然是困扰人类健康的常见传染病之一.我国是22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早期准确的诊断以及及时有效的治疗对于控制结核病流行是必不可少的.结核病传统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新的诊断方法由于没有良好的生物标志物而受到了限制.随着国内外对调节活化正常T细胞表达与分泌趋化因子(RANTES)及嗜酸细胞活化趋化因子(Eotaxin)研究的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RANTES及Eotaxin对于结核病具有潜在的诊断和监测价值.

  • 海岛健康孕妇亮氨酸氨基肽酶参考区间的建立

    作者:洪开听;曹春雨;陈芬;潘辉;陈萍

    亮氨酸氨基肽酶(leucine aminopeptidase,LAP)作为评价肝功能的指标在国内应用较多,但在妊娠期的活性变化报道较少.孕妇体内血清LAP活性的检测对于监测胎盘的功能、胎儿成熟度、预测产程开始、早期诊断妊娠合并症是非常有价值的[1-2].目前舟山医院孕妇LAP参考区间依据成人非孕妇标准.在妊娠期,由于孕妇体内雌激素、胎盘分泌的各种激素和酶的变化导致一些指标出现生理性变化.

  • 乳腺癌循环肿瘤细胞分离鉴定试剂盒的建立

    作者:张健;冯晓燕;孙亭亭;王凯;张希锐;高杰锋;梁晓飞;康向东;彭俊杰

    目的 探讨乳腺癌循环肿瘤细胞(CTC)分离鉴定试剂盒中上皮细胞黏附分子(EpCAM)免疫脂质磁球及人乳腺珠蛋白(hMAM)单克隆抗体在乳腺癌CTC分离鉴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乳腺癌MCF-7细胞混于健康志愿者的新鲜血样中,采用免疫磁球分离技术分析EpCAM免疫脂质磁球对乳腺癌细胞的分离效果.在强生CellTracks(R) AutoPrep(R) CTC检测仪(简称强生CellsearchTM系统)上进行EpCAM免疫脂质磁球和强生磁球对MCF-7细胞捕获效率的模拟实验及乳腺癌患者血液的临床检测.结果 荧光显微镜的观察结果显示EpCAM免疫脂质磁球的细胞捕获能力明显强于无抗体修饰的纳米磁球.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的观察结果显示EpCAM抗体修饰可显著增强磁球捕获MCF-7细胞的效率和特异性.模拟实验结果显示EpCAM免疫脂质磁球对10、20、40、80、150、200个MCF-7细胞的捕获结果与强生磁球接近;对乳腺癌患者血液中的CTC捕获效率与强生磁球相当,部分病例要明显优于强生磁球.结论 构建的基于EpCAM免疫脂质磁球和hMAM单克隆抗体的CTC分离鉴定试剂盒对乳腺癌患者血液中的CTC具有较高的捕获效率,这将为实现乳腺癌早期诊断、术前、术后分析及治疗效果检测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 多态性微卫星标记技术与重复序列PCR在近平滑念珠菌基因分型中的比较

    作者:李贞;董丹凤;章黎华;江岑;彭奕冰

    目的 比较多态性微卫星标记(PMM)技术与重复序列聚合酶链反应(PCR)在近平滑念珠菌基因分型中的应用.方法 收集2012年3月至2013年11月间上海5家医院临床分离的近平滑念珠菌55株,经内转录间隔区序列分析(ITS)进一步鉴定菌种,共有狭义近平滑念珠菌43株,之后采用重复序列PCR和PMM技术进行基因分型,比较2种分型方法的结果和效率.结果 43株狭义近平滑念珠菌经重复序列PCR分型只有1种基因型;经PMM技术分型有22种基因型,以Ⅰ型(10株)、Ⅱ型(6株)为主,Ⅲ~Ⅶ型见于2或3株菌,其余15种基因型均只有1株菌.结论 PMM技术用于狭义近平滑念珠菌的基因分型,分辨率高、重复性好,适用于狭义近平滑念珠菌基因组微进化的监测,而重复序列PCR不适用于狭义近平滑念珠菌的基因分型.

  • 2种外周血涂片血小板估测方法的评价

    作者:朱建锋;张莉;王蓓丽;郭玮;潘柏申

    目的 探讨2种外周血涂片血小板估测方法在血小板减少标本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27份乙二胺四乙酸二钾(EDTA-K2)抗凝静脉血标本,采用Sysmex XE-21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进行血小板计数,同时采用Sysmex SP1000i自动血液制片仪制作血涂片并染色,使用血涂片A、B方法进行血小板结果估测.2种血涂片法与血液分析仪法结果进行相关性与Bland-Altman一致性分析.结果 血涂片A、B方法与血液分析仪法之间相关良好,相关系数分别为0.894、0.867,P<0.000 1;Bland-Ahman分析表明2种方法与血液分析仪法无系统偏差,对血小板检测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 对血小板低值标本,血涂片法间接进行血小板估测具有直观、简便,且与血细胞分析法的结果相关性及一致性均较好,可用于血液分析仪血小板结果的复核,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改良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25-羟基维生素D2和25-羟基维生素D3

    作者:禹松林;方慧玲;张瑞苹;程歆琦;韩建华;苏薇;程倩;侯立安;姜小梅

    目的 建立可同时区分3-epi 25-羟基维生素D3[3-epi 25 (OH) D3]、25-羟基维生素D3[25(OH) D3]和25-羟基维生素D2[25(OH) D2]的改良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方法 采用甲醇、硫酸锌沉淀蛋白,以稳定同位素为内标,正己烷提取,色谱采用甲醇和水以一定比例进行梯度洗脱,质谱采用正离子条件下多离子反应监测模式,3-epi 25 (OH) D3和25 (OH) D3的定量离子通道质荷比(mass to charge,m/z)均为413.3→395.3,25 (OH) D2的m/z为401.4→383.4;同位素内标25 (OH) D2-d3和25(OH) D3-d3的m/z分别为416.3→398.3和404.4→386.4.25 (OH) D3和25 (OH) D2分别以各自的标准品和同位素内标制作标准曲线;3-epi 25(OH) D3采用25 (OH) D3的标准曲线和内标.评价方法的线性、精密度和准确度等,同时用本法和常规UPLC-MS/MS测定307例临床样本,考察方法的一致性,判别3-epi 25(OH) D3对常规UPLC-MS/MS测定结果的影响.结果 本法可在13 min内将3-epi 25(OH) D3、25 (OH) D3和25 (OH) D2完全区分开,3种物质互不干扰,线性相关系数(r) >0.999,25 (OH) D3总变异参数(CV)的均值(范围)为2.82%(2.45%~3.21%),批内CV为1.82% (1.76% ~ 1.91%);25 (OH) D2总CV的均值(范围)为4.34% (2.88% ~ 7.01%),批内CV为2.62%(1.91%~3.66%).25 (OH) D2、25 (OH) D3和3-epi 25 (OH) D3的准确度分别104.5% ~ 106.8%、98.9% ~106.9%、108.0% ~ 109.9%.随机测定307例临床样本,结果显示样本3-epi 25(OH) D3浓度均在3.0 ng/mL以下,本法和常规UPLC-MS/MS分析25-羟基维生素D[25(OH) D]的结果分别为15.53±8.58和(15.98±9.08)ng/mL,偏差为-0.46 ng/mL,百分偏差为-2.44%,2种方法的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631,P=0.53),R2=0.978.用本法测定得到的维生素D不足、缺乏和充足率分别为76.9%、14.3%、8.8%,常规法的结果分别为75.6%、15.3%、9.1%,2种方法对临床判定的一致率达94.1%,3-epi 25(OH) D3对临床常规UPLC-MS/MS基本无影响.结论 成功建立了可同时区分3-epi 25(OH) D3、25 (OH) D3和25(OH)D2的改良UPLC-MS/MS,该法准确、特异,为评价临床常规UPLC-MS/MS及自动化免疫分析25(OH)D的方法提供了方法学基础.

  • 应用NCCLS EP10-A2文件初步评价唾液酸试剂性能

    作者:齐立民;孙安吉

    目的 利用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 EP10-A2文件初步评价唾液酸(SA)试剂盒的临床应用性能.方法 按照NCCLS EP10-A2文件规定,每天按中、高、低、中、中、低、低、高、高、中的顺序连续测定各浓度样本,连续5d,计算测定结果的偏差、总不精密度、截距、斜率、非线性、携带污染和漂移.结果 低、中、高浓度SA样本偏差分别为0.1、0.2和0.7 mg/L;总不精密度分别为0.76%、0.51%、0.53%;截距、斜率、非线性、携带污染、漂移分别为-0.273、1.006、-0.032、0.000、-0.005(-4.6<t值<4.6,P>0.01).结论 SA试剂盒准确度、精密度良好,均在允许范围内,线性达到标准,携带污染率较低,稳定性较好,能满足临床应用要求.

  • 基于IFCC参考测量程序实现常规检测系统量值溯源的可行性探索

    作者:邓拥军;石英;周俊;吴立山;沈敏

    目的 探讨基于国际临床化学与检验医学联合会(IFCC)参考测量程序对常规检测系统实现量值溯源的可行性分析.方法 以乳酸脱氢酶(LDH)为例,采用IFCC参考测量程序和常规检测系统(以下简称A法)同时测定20份不同浓度冷冻人混合血清样本.按《临床检验质量管理技术基础》中判定依据和偏移图分析法进行评价常规检测系统测量结果的正确度,对存在系统偏移的常规方法通过回归分析进行厂家校准品认定值校正,并测定20份不同浓度的新鲜单人份血清验证校正后该方法(以下简称B法)测量结果的正确性.结果 A法与IFCC参考测量程序测定结果的直线回归方程为Y=1.092X-4.529,平均偏移为7.24%,B法校准品校正值为174 U/L.经验证B法与IFCC参考测量程序测定结果的直线回归方程为y=0.988X-0.470,平均偏移降为-1.37%.结论 A法测量结果明显偏高于参考测量程序测量结果,经校正建立的B法与参考测量程序测定结果一致.

  • 伤寒沙门菌质粒pRST98对细菌生物膜形成能力及毒力的影响

    作者:刘珍;阙凤霞;李嫄渊;吴淑燕;黄瑞

    目的 探讨伤寒沙门菌质粒pRsT98对鼠伤寒沙门菌和大肠埃希菌生物膜形成能力及毒力的影响.方法 将伤寒沙门菌质粒pRsT98接合转移导入鼠伤寒沙门菌和大肠埃希菌,制备单个游离悬浮状态下的细菌菌液;将接合导入质粒pRsTg8前、后的受试菌分别在相同条件下形成生物膜,制备生物膜状态下的菌液.浮游细菌与生物膜形成细菌调节至同一浓度后分别与CT26细胞进行黏附侵袭、血清杀菌以及抗巨噬细胞吞噬实验,比较不同状态下受试菌毒力的差异.结果 伤寒沙门菌质粒pRST98能够促进鼠伤寒沙门菌和大肠埃希菌形成生物膜;黏附实验显示除大肠埃希菌外,鼠伤寒沙门菌在生物膜状态下对CT26细胞的黏附力明显增强,形成生物膜的细菌对CT26细胞的侵袭力明显下降;生物膜状态的鼠伤寒沙门菌和大肠埃希菌在兔血清和豚鼠血清中的存活率均高于浮游状态;生物膜状态下的鼠伤寒沙门菌在巨噬细胞内的存活率明显高于浮游状态下的细菌.结论 质粒pRsT9s能够促进鼠伤寒沙门菌和大肠埃希菌形成生物膜;生物膜的形成能促进细菌对细胞的黏附,同时抑制细菌对细胞的侵袭力;增强细菌抵抗血清杀菌及巨噬细胞吞噬的能力.

检验医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0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