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MUC2和EP-CAM蛋白在卵巢上皮性肿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作者:刘玉霞

    目的:探讨MUC2和上皮细胞黏附分子(EP-CAM)蛋白在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8例卵巢癌、16例交界性肿瘤及12例良性肿瘤组织中MUC2和EP-CAM蛋白表达,分析其与卵巢癌发生发展、浸润及转移的关系,以及二者蛋白表达的相关性。结果:MUC2和EP-CAM在卵巢癌、交界性肿瘤和良性肿瘤组织中的表达率均依次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二者在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583,P<0.01)。结论:MUC2和EP-CAM蛋白高表达与卵巢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两者的蛋白表达具有相关性。

  • 结直肠癌组织中ESA和CD44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

    作者:张秋菊;刘斌;邢传平;苏勤军;董亮;钱震;高自芳

    目的:探讨原发性结直肠癌组织中E SA和CD44蛋白表达的关系及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0例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13例伴不典型增生的结直肠腺瘤及67例结直肠癌组织中ESA和CD44的表达,并比较两者不同病理参数的相关性.结果:结直肠癌组织中ESA和CD44的表达明显高于其在正常肠黏膜组织和伴不典型增生的结直肠腺瘤中的表达( P<0.05); 在结直肠癌中,CD44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及Dukes分期有关(χ2 = 8.375,14.284,7.948,均P<0.05); ESA与年龄、浸润深度、分化程度及Dukes分期有关(χ2 = 16.918,15.195,10.395,7.681,均P<0.05); ESA的表达与CD44的表达呈正相关( r = 0.614,P = 0.000).结论:ESA与CD44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浸润转移中密切相关,同步检测二者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并综合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对评价结直肠癌的侵袭转移能力判断具有一定价值.

  • 肝癌干细胞与肝细胞癌靶向治疗新策略

    作者:杨晓军

    大量研究表明,肝癌干细胞(liver cancer stem cells,LCSCs)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发生、发展、复发及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深入研究LCSCs被认为是探索HCC侵袭转移原因,制定防治策略的一条新思路.现有的临床治疗措施包括化疗、放疗虽然对普通HCC细胞具有杀伤作用,但对LCSCs却不能发挥作用,手术切除HCC肿块后LCSCs仍然可以分化、增殖甚至迁移到别处产生转移瘤.因此,针对LCSCs的各种靶向治疗的探索是突破HCC治疗瓶颈的必由之路.针对LCSCs的生物学特性,靶向LCSCs的HCC治疗策略包括:抑制LCSCs增殖、诱导凋亡;诱导LCSCs分化,提高放化疗的敏感性;破坏LCSCs赖以生存的微环境等.

  • AC133抗原联合 EpCAM 识别转移性结直肠癌干细胞的研究

    作者:杜航向;杨治力;杨逸;盛能全;王志刚

    目的:利用AC133抗原联合EpCAM检测人结直肠癌组织中结直肠癌干细胞,并初步观察其生物学特性,为后续结直肠癌干细胞研究提供实验基础。方法利用新鲜结直肠癌组织,无血清悬浮成球培养,流式细胞检测AC133、EpCAM 的表达情况,Balb/C小鼠移植观察其成瘤情况。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从人原代结肠腺癌中分离、纯化AC133+EpCAM +结直肠癌干细胞,结直肠癌原代细胞中AC133+EpCAM +细胞比例为1.5%~35%(平均4.8%)。单克隆形成实验证实结直肠癌组织中存在肿瘤干细胞。其比例为2.18±0.15%,分离获得的AC133+EpCAM +细胞能在无血清培养基中“成球”,在血清诱导下能贴壁分化;将AC133+EpCAM+细胞移植在Balb/C裸鼠体内,表现出很强的致瘤性,移植瘤中AC133+EpCAM +细胞比例为4.9%~40.2%(平均17.2%)。结论人结肠腺癌组织中存在AC133+EpCAM +细胞群,具有和普通干细胞相类似的无限增殖、自我更新和分化能力,可为人结直肠癌干细胞的后续研究提供实验基础。

  • 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E钙黏素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及其表达

    作者:曲芃芃;高媛;李娜

    卵巢上皮性癌(卵巢癌)是一种常见的、高病死率的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大多数患者死于肿瘤盆腹腔种植转移引起的并发症,多种黏附分子参与上述过程.E钙黏素(E-eadherin,E-cad)是钙依赖性上皮细胞黏附分子,以同种亲和的方式与邻近上皮细胞相互作用,其基因的失活会导致细胞间黏附力下降,癌细胞易于从原发灶脱落,进而向周围、远处组织浸润转移.研究表明,在卵巢癌组织中E-cad表达降低;临床分期越高,表达降低越明显;且其表达与生存时间有关[1-2].

  • 表面蛋白EpCAM检测循环肿瘤细胞缺陷的研究进展

    作者:谢瑞芝;黎必非;练殊;李书慧;贾力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循环肿瘤细胞(CTC)与肿瘤的转移性复发和病死率升高有关,CTC的探测、统计和定量研究成为研究热潮.新的研究表明,CTC具有多相性,包括上皮肿瘤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EMT)细胞、混合(上皮和EMT阳性)肿瘤细胞、循环肿瘤干细胞(CTSC)和不可逆EMT阳性肿瘤细胞;另外,CTC表面蛋白上皮细胞黏附分子(EpCAM)的表达是动态的.以EpCAM为基础的检测方法无法检测到EpCAM表达低的CTC、EpCAM-细胞、CTSC和EMT阳性的细胞,因此在肿瘤扩散中以EpCAM为基础的富集方法可能低估CTC、CTSC、EMT阳性肿瘤细胞的重要性,EpCAM可能不是用于检测CTC的完美标志物.

  • 上皮细胞黏附分子、β-环连蛋白在子宫颈鳞状上皮癌变过程中表达的研究

    作者:杨建柱;张祥宏;吴文新;严霞;刘艳丽;王俊灵;王凤荣

    目的探讨上皮细胞黏附分子(EP-CAM)和β-环连蛋白(β-catenin)在子宫颈鳞癌癌变中的可能作用.方法用免疫组化染色的方法检测14例正常宫颈鳞状上皮、32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38例宫颈浸润性鳞状细胞癌标本中EP-CAM、β-catenin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EP-CAM在正常宫颈鳞状上皮组、CINⅠ组、CINⅡ组、CINⅢ组和宫颈鳞癌组细胞膜的过表达率分别为0、7.1%、20.0%、 62.5%和55.3%,其中CINⅢ组和宫颈鳞癌组EP-CAM的过表达率均明显高于正常组和CINⅠ组 (P<0.001).正常宫颈鳞状上皮未见β-catenin的异常表达,CINⅠ、Ⅱ、Ⅲ和鳞状细胞癌组β-catenin的异常表达率分别为28.6%、40.0%、62.5%和84.2%,β-catenin异常表达率随CIN分级的提高和癌变而相应增高.EP-CAM的过表达与子宫颈鳞癌分化程度呈负相关(P<0.001).结论 EP-CAM、β-catenin可能参与了子宫颈鳞状上皮的恶性转化过程,EP-CAM的过表达、β-catenin的异常表达可作为子宫颈鳞状上皮癌变的参考依据.

  • 分类检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中循环肿瘤细胞的临床价值

    作者:尹寒露;阴建;陈立文;李宁;刘志安;胡志斌;沈洪兵

    目的:探讨利用上皮细胞黏附分子( EpCAM)分类检测非小细胞肺癌( NSCLC)患者外周血中循环肿瘤细胞(CTCs)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47例NSCLC患者的外周血样品各7.5 ml,其中3例患者在每一治疗周期结束时采集外周血样品用于动态监测CTCs。以阴性?磁性法分离和富集CTCs,经EpCAM和CK 7/8免疫荧光染色后,流式细胞仪鉴定CTCs并计数。结果47例患者的血液样品中,表达EpCAM的CTCs检出率为48.9%(23/47),其中Ⅰ~Ⅱ期、Ⅲ期和Ⅳ期患者的检出率分别为64.3%(9/14)、40.0%(4/10)和43.5%(10/23)。不表达EpCAM的CTCs检出率为87.2%(41/47),其中Ⅰ~Ⅱ期、Ⅲ期和Ⅳ期患者的检出率分别为78.6%(11/14)、90.0%(9/10)和91.3%(21/23)。两类CTCs的总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Ⅰ~Ⅱ期和Ⅲ期患者的两类CTCs的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Ⅳ期患者的两类CTCs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各分期患者外周血中,不表达 EpCAM 的 CTCs 数量均明显高于表达 EpCAM 的 CTCs 数量(均 P<0.05)。Ⅳ期患者中,不表达EpCAM的CTCs>90%患者的比例明显高于Ⅰ~Ⅱ期患者(P=0.030),不表达EpCAM的CTCs在50%~90%患者的比例明显低于Ⅰ~Ⅱ期患者(P=0.001)。不表达EpCAM的CTCs>50%时,患者的治疗普遍无效( P=0.033)。结论 EpCAM 分类检测 CTCs,有助于评估NSCLC患者的远处转移和治疗疗效。

  • 抗上皮细胞黏附分子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应用

    作者:刘文博;黄欢;周国华

    目的 制备抗人类上皮细胞黏附分子(EpCAM)的单克隆抗体(mAb)并对其进行鉴定及初步功能研究.方法 将原核表达的EpCAM免疫BALB/c小鼠,按常规方法将小鼠脾细胞与小鼠骨髓瘤Sp2/0细胞进行融合,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进行阳性克隆的筛选.免疫印迹法对制备的mAb进行鉴定,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临床的3份大肠癌组织样本进行初步检测.结果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筛选获得了3株分泌抗EpCAM的mAb杂交瘤细胞株1B10、3G2和4E11.免疫印迹检测结果表明,3株杂交瘤细胞株分泌的抗体均能与EpCAM呈阳性反应,与GST蛋白不发生反应.免疫酶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3株mAb能使3份大肠肿瘤组织样本呈现阳性反应,效果优于对照mAb.结论 成功地制备了3株识别大肠癌细胞表面抗原的mAb,这些mAb在大肠癌的诊断中可能具有一定潜在的应用价值.

  • 食管癌组织上皮细胞黏附分子表达的临床意义

    作者:刘会宁;苏建玲;周韶辉;张云杰;李学民;范增林;柳立军;刘俊峰;王会恩

    目的 探讨上皮细胞黏附分子(Ep-CAM)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70例食管正常黏膜、癌组织和72枚区域淋巴结内Ep-CAM的表达情况.结果 在正常食管组织中,Ep-CAM未见阳性表达;但在食管癌组织中表达阳性率为94.3%;其表达强度与食管癌的病变长度、浸润深度无明显相关,但与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是否转移明显相关(P<0.001);Ep-CAM表达强度与患者术后3年生存率呈明显负相关(P<0.001).结论 Ep-CAM在食管癌组织中特异性高表达,可作为食管癌诊断、预后判断及治疗的有用指标.

  • 宫颈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EpCAM表达水平的相关性

    作者:许辉;马红;顾文涛;陈志强;李遇梅

    目的 探讨宫颈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患者的病毒亚型,与上皮细胞黏附分子(EpCAM)表达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半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宫颈分泌物的HPV亚型,免疫组化检测宫颈组织EpCAM的表达,使用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ALA-PDT)治疗3次,每周一次,随访3个月.结果 共调查患者45例.其中感染高危型HPV 18例,占比40.0%;混合感染(两种以上亚型)14例,占比31.1%.EpCAM免疫组化表达阳性6例.光动力治疗临床治愈38例,复发7例.HPV亚型(高危/低危)与EpCAM阳性表达呈正相关;HPV(混合/单一)感染与EpCAM阳性表达无关.不良反应:3例患者诉阴道分泌物增多,未行特殊处理,一周后自行缓解.结论 光动力是宫颈HPV感染有效治疗方法之一,高危型病毒感染与EpCAM表达有关.

  • 靶向下调上皮细胞黏附分子对结直肠癌干细胞功能及药物敏感性的影响

    作者:涂雪松;胡利霞;瞿广桥;徐慧婷

    目的 研究靶向下调上皮细胞黏附分子(ECAM)对结直肠癌干细胞增殖、侵袭及药物敏感性的影响.方法 用肿瘤微球法从人结直肠癌细胞系LoVo中获取结直肠癌干细胞,用结直肠癌干细胞表面特殊标志物[ECAM和人类细胞分化抗原44(CD44)]对其进行鉴定并进行后续研究.用lipofectamine 2000脂质体介导完成转染,根据处理方法不同将细胞分为3组:实验组(ECAM抑制组),对照组(转染公共抑制剂lipofectamine 2000-抑制剂),空白组(不作任何处理),并进行培养,取3组对数期的细胞分别给予几个浓度(1,5,10,15,20,25,30,35,40,45,50 mg·L-1)伊立替康和几个浓度(50,100,150,200,250,300,350,400,450,500,550,600mg·L-1)卡培他滨,继续培养.用实时荧光定量检测用药前后3组细胞中ECAM mRNA的表达水平,用噻唑蓝(MTT)法检测用药前后3组细胞的增殖能力和药物敏感性,用Transwell小室检测3组细胞的侵袭能力.结果 在富集前后的LoVo细胞系中,EpCAM+ CD44+双阳结直肠癌干细胞的百分率分别是0.95%,85.78%,与富集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空白组、对照组和实验组中EpCAM mRNA的表达水平分别为8.17±0.64,7.94±0.83,2.16±0.12,对照组和实验组与空白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P<0.01);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3组细胞构建成功.空白组、对照组和实验组中侵袭细胞分别为79.22--5.25,80.12 ±4.89,31.23±2.36.对照组和实验组与空白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白组、对照组与实验组的伊立替康对结直肠癌干细胞的IC50分别为(20.25±4.35),(19.22±3.99),(10.24±2.04) mg·L-1;这3组的卡培他滨对结直肠癌干细胞的IC50分别为(320.13±23.65),(315.79 ±21.03),(250.22±15.45)mg·L-1,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靶向下调ECAM可以有效地抑制结肠癌干细胞增殖及侵袭能力,同时增强其对药物的敏感性.

  • 肝病与肝癌的新疗法:干细胞研究的新进展

    作者:刘秀红

    一、肝病中的干细胞对转录因子Sox9细胞谱系的标记追踪证明成熟肝祖细胞(LPCs)存在或来源于胆管的上皮内膜.从3,5-diethoxycarbonyl-1,4-二氢三甲吡啶所诱导的小鼠胆管中分离出源于无性系和双潜能成熟的LPCs,也能从正常肝脏中分离出来,具有相同潜能的成人肝脏细胞有上皮细胞黏附分子(EpCAM)表达.尽管多能干细胞(iPSCs)和胚胎干细胞(ESC)存在遗传学的差异,将ESC和iPSCs入住到缺乏延胡索酰乙酰乙酸水解酶类(FAH)的肝衰竭小鼠后,均可产生肝细胞.不同来源的细胞不能影响人类iPSCs所具有的肝特性.

  • 上皮细胞黏附分子与肿瘤诊断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敏娜;杨永平;貌盼勇

    上皮细胞黏附分子(EpCAM)为一种跨膜糖蛋白,表达于上皮组织和多数上皮源性恶性肿瘤中,与细胞的黏附、迁移、增生、分化以及肿瘤的发生、进展等有关.近年来,EpCAM被认为是肿瘤的干细胞标记,与其诊断、治疗及预后判定相关.以EpCAM阳性循环肿瘤细胞为基础的检测技术也被逐步开发应用.目前,EpCAM抗体主要应用于上皮源性恶性肿瘤的临床研究及治疗,但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 EpCAM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倪亚平

    上皮细胞黏附分子(EpCAM)具有加快细胞周期、促进细胞增殖、分化、迁移以及免疫逃逸等多种生物学功能.基于EpCAM特异性单抗的新技术和新药物能够高效、准确并特异地杀灭肿瘤细胞.近研究表明,EpCAM可作为肿瘤干细胞研究的筛选标志,与其他共标志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强致瘤性及遗传稳定性等特性.因此,EpCAM作为一种新型肿瘤标志物,不仅用于肿瘤的早期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而且可用于肿瘤干细胞理论研究,为肿瘤干细胞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奠定基础.

  • 上皮细胞黏附分子与分化型甲状腺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文晴(综述);于苏国(审校)

    上皮细胞黏附分子( EpCAM)是一种嗜同种非钙离子依赖性上皮细胞黏附分子,也是已确定的与肿瘤相关的蛋白分子。在分化型甲状腺癌( DTC)的研究中已证实 EpCAM呈过度表达状态。EpCAM在细胞黏附、增殖、分化、转移、细胞周期监管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与癌症和干细胞发射信号方面也有关。 EpCAM作为肿瘤相关抗原之一,在 DTC 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可预测预后不良,亦可作为一个靶向治疗的潜在目标。

  • EpCAM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作者:张迪

    上皮性卵巢癌是死亡率高的妇科恶性肿瘤,由于症状隐匿并缺乏有效的筛选工具,临床早期很难诊断.近有研究表明上皮细胞黏附分子(epitheli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EpCAM)可作为早期检测和卵巢癌预后治疗的生物标志物之一.EpCAM是第1个通过单克隆抗体识别的人类肿瘤特异性抗原,在上皮性卵巢癌中高表达.其能够调节上皮细胞完整性,介导卵巢癌细胞间黏附、迁移作用,同时在卵巢癌细胞侵袭中发挥重要作用,其表达与卵巢癌患者预后密切相关.目前作为一种重要的肿瘤标志物,EpCAM成为卵巢肿瘤免疫治疗的新靶点及评价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EpCAM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高表达对于肿瘤的治疗、预后有重要意义.现对EpCAM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应用与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三阴乳腺癌原发灶和转移灶中ER-α36、EpCAM、Sox2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李佳艺;游雪叶;叶煌阳;张映红

    目的 探讨雌激素受体(ER)-α36、上皮细胞黏附分子(EpCAM)、性别决定区Y框蛋白(Sox)2在三阴乳腺癌(TNBC)原发灶和转移灶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TNBC患者的石蜡标本62例,其中48例有对应的术后转移灶石蜡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ER-α36、EpCAM、Sox2在48例TNBC原发灶和相应转移灶中的表达情况,分析ER-α36、EpCAM、Sox2蛋白表达与TNB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且分析TNBC组织中ER-α36、EpCAM、Sox2蛋白之间的关系.结果 在TNBC原发灶和转移灶中ER-α36、Sox2的高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pCAM的高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NBC组织中,ER-α36的高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EpCAM的高表达与肿瘤的组织学分期有关(P<0.05),而Sox2的高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和肿瘤TNM分期有关(P<0.05),EpCAM与Sox2的表达存在正相关性(r=0.790,P<0.05).结论 ER-α36和Sox2的高表达提示着TNBC的高侵袭性,且EpCAM与Sox2在TNBC的侵袭转移中发挥着协同作用,ER-α36、EpCAM、Sox2均可作为TNBC侵袭转移的潜在分子治疗靶标.

  • OX-LDL 介导内皮细胞损伤及其对 TLR-4和 EpCAM 表达的影响

    作者:陈为;张葵;张宸豪;李强;李妍

    目的:研究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效应及其对 Toll 样受体4(TLR-4)和上皮细胞黏附分子(EpCAM)表达的影响。方法: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ECV-304,实验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25、50、100和200 mg·L-1 OX-LDL),处理后细胞继续培养24 h,台盼蓝拒染法检测细胞活力;流式细胞术检测活性氧(ROS)水平、线粒体膜电位(MMP)、细胞周期与凋亡以及 EpCAM 和 TLR-4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25、50、100和200 mg·L-1 OX-LDL 组 ECV-304细胞内 ROS 水平升高,细胞活力和 MMP 下降(P <0.05)。与对照组比较,25和50 mg·L-1 OX-LDL 组 S 期细胞百分率升高,而 G0/G1期细胞略减少,SubG1期细胞(凋亡细胞)随 OX-LDL 浓度增加而增加。与对照组比较,50 mg·L-1 OX-LDL 组24 h 时 ECV-304细胞膜表面 TLR-4和 EpCAM 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 <0.05)。结论:OX-LDL 具有提高内皮细胞 ROS 水平、降低细胞活力和 MMP 以及诱导细胞凋亡等损伤效应,此过程中 ECV-304细胞中 TLR-4和EpCAM 水平升高。

  • EpCAM,Vimentin和N-Cadherin在三阴型乳腺癌中的表达和预后意义

    作者:李新军;马风妹;付丽梅;付明霞;吴戈

    目的:探讨EpCAM、Vimentin和N-Cadherin在三阴型乳腺癌(TNBC)中表达的临床病理及预后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MaxVisionTM法检测161例TNBC中EpCAM、Vimentin和N-Cadherin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EpCAM、Vimentin及N-Cadherin在161例TNBC中的表达率分别为62.1%、20.5%、17.4%.EpCAM表达与Vimentin、N-Cadherin均具有正相关性.EpCAM和Vimentin蛋白阳性率均随着肿瘤体积增大、淋巴结阳性、TNM分期增高而增高(均为P< 0.05);N-Cadherin表达率随着TNM分期增高而增高(P =0.000).Log-rank检验和单因素分析显示,EpCAM、Vimentin和N-Cadherin阳性的患者预后较差(均为P<0.001).多因素COX分析显示,当仅经临床分期、肿瘤大小和淋巴结转移校正时,EpCAM是独立的预后因子(P=0.026),但纳入Vimentin和N-Cadherin后,EpCAM则不是独立的预后因子(P>0.05).结论:EpCAM在TNBC中与其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相关,并与EMT关系密切,EpCAM与EMT可能参与TNBC的发生发展过程.

61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