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H反射及其在中枢神经系统疾患中的应用

    作者:李红玲;徐凌娇

    1 概述[1]1.1 H反射的定义H反射(H-reflex)初由Hoffmann(1918年)所描述.它是指次强刺激胫后神经,所诱发的小腿三头肌的反射性反应,其潜伏期与跟腱反射(achilles reflex)差不多.

  • 周围神经干束膜间囊肿一例

    作者:牛春雨

    1 临床资料患者女,43岁,右内踝痛伴足底麻木逐渐加重1年.在外院多次拟"踝管综合征"行封闭治疗,疗效欠佳,现因行走不便入院.查体:右内踝下方无红肿,内踝尖下方压痛明显,麻木放射足底和第4、5趾,足底及第5趾触痛觉减退,踝关节活动正常,第4、5趾活动受限.X线片示踝关节及右足未见异常.入院后于局麻下行屈肌支持带切开胫后神经减压术,术中见屈肌支持带压迫胫后神经,张力高,完全切开屈肌支持带,见胫后神经松驰,但胫后神经屈肌支持带部分呈梭形肿大,直径约0.8cm,长约3cm,质软,受压后患者感觉足底麻木.切开神经外膜后见胫后神经束膜间有一长2cm的囊肿,囊壁周围分布多条神经束.分离各神经束后切除囊肿及囊壁,然后缝合神经外膜.随访一年囊肿未复发 ,症状完全消失.

  • 股部火器伤致股部软组织和股动脉缺损1例报告

    作者:张功林;章鸣;郭翱;蔡国荣;张文正

    患者,男,42岁.因枪伤致右股部损伤1小时急诊入院.检查:右股下侧约有12cm×14cm软组织缺损区,股内侧肌、缝匠肌以及股薄肌等肌肉毁损性部分缺损,股动、静脉断裂,缺损8cm.创面有较多坏死组织,局部污染较重.膝关节、股直肌、股外侧及股后损伤较轻,骨未见明显损伤,坐骨神经、腓总与胫后神经无明显损伤,小腿内侧及足内侧隐神经分布区感觉丧失.

  • 作为一种下尿路功能障碍神经调节治疗的胫后神经电刺激治疗

    作者:

    [Van Balken MR,et al.J Urol,2001,166:914] 近来,间断经皮胫后神经刺激治疗方法填补了某些下尿路功能障碍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之间的空隙.作者进行了一项前瞻性多中心胫后神经刺激治疗的临床研究,有37例为尿频尿急或伴有急迫性尿失禁症状的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12例为非梗阻性尿潴留患者.结果评价采用治疗前后患者的排尿日记及生活质量问卷进行.疗效分为有反应和无反应两种,有反应者为治疗成功,并在12周治疗后继续治疗;无反应者为患者终止治疗.结果发现,总反应率为60%.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的漏尿、尿垫使用、尿频及夜尿均有明显降低,平均每次尿量及小尿量均有明显增加.尿潴留患者在导尿次数、总的和平均导尿量以及排尿量方面也有改善.患者的疾病特异性生活质量及一些一般性生活质量评分均有改善,特别是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改善明显.在研究中仅出现轻微的副作用.作者认为,对于某些下尿路功能障碍患者胫后神经刺激治疗是一种微创的治疗选择.(吴士良摘译顾方六校)

  • 肌电图在司法鉴定中的应用(续)

    作者:王珏

    第四章 神经电图(五)SCV检查的经验推荐SCV检查时,SCV的SNAP波幅是MCV的CMAP波幅的千分之一.在检查时,SNAP波幅的观察在有些部位很困难,如腓浅神经、胫后神经、三叉神经等等,困难的是基线不稳,漂移和干扰很大,引不出波形时不能确定是病因造成的还是外界因素造成的.

  • 胫后神经体感诱发电位对早期脑梗死临床价值的研究

    作者:石秋艳;臧贺川;王晓勤;伊红丽;刘斌;张强

    目的 研究胫后神经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EP)对早期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 病例组选择发病早期脑梗死患者39例,男24例,女15例,平均年龄(59.0±8.2)岁.对照组为40例健康人.所有患者发病24小时内均完成头颅CT及胫后神经SEP检查,全部患者3天后复查头颅CT.结果 39例脑梗死患者中,31例显示异常,SEP异常率为79.5%.SEP异常与脑梗死部位有关,其中丘脑梗死、顶叶梗死、脑干梗死、基底节区梗死,凡影响到感觉中枢或感觉传导通路部位的脑梗死患者的SEP异常率高.结论 胫后神经SEP在脑梗死早期即可出现波形异常,对大脑皮层中央后回上部及其传导通路受损的早期脑梗死有辅助诊断价值.

  • 早期脑梗死患者胫后神经体感诱发电位的变化特点

    作者:林楚欣

    目的:观察早期脑梗死患者胫后神经体感诱发电位的变化特点。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早期脑梗死患者35例作为病例组,同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35例作为对照组。病例组发病24h内均完成头颅CT及胫后神经体感诱发电位检查( SEP),3d后复查头颅CT。结果35例患者中,SEP正常5例(14.3%),SEP异常30例(85.7%)。胫后神经SEP异常与脑梗死部位有关,所有影响患者感觉中枢或感觉传导通路部位的脑梗死患者 SEP异常率均较高。结论将胫后神经体感诱发电位应用于早期脑梗死中,可明显看到波形异常,对早期脑梗死的诊断具有较高的辅助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 脊髓诱发电位对坐骨神经痛的诊断价值

    作者:朱珠;张君彬;王甘棠;刘荣

    目前临床上诊断腰骶神经根受压症所用电生理学方法主要是肌电图描记,但诊断准确率仅达80%左右[1]。本文通过刺激胫后神经观察患者的体感诱发电位(SEP),探讨此法是否可能提高诊断率。

  • 儿童胫后神经体感诱发电位正常值的研究

    作者:陈辉;白玉作;吉士俊;王常林

    目的:检测儿童胫后神经体感诱发电位(PTN-SEP)正常值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检测31例健康儿童PTN-SEP,分析各波峰潜伏期与身高、年龄、性别、左右肢体的关系.结果:儿童PTN-SEP峰潜伏期与身高、年龄均有显著相关性(P<0.01),而性别、左右肢体间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儿童PTN-SEP峰潜伏期与身高、年龄均显著相关,正确分析儿童体感诱发电位潜伏期,不仅要考虑身高,还要考虑年龄等其他因素的的影响.

  • 躯体感觉诱发电位与经颅电刺激运动皮质电位在脊柱畸形矫形手术中的联合应用

    作者:张宏智;曹辉;王倩

    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SSEPs)是经皮肤刺激(通常用电流刺激)四肢外周神经的末梢段,如腕部正中神经,尺神经,内踝部胫后神经,将记录电极放置在感觉神经传到的不同部位记录神经传导通过的信号,将这些信号通过信号放大器放大,变为可作分析用的各种反应波形的神经监测技术。

  • 游离足背皮瓣修复足底软组织缺损

    作者:朱彦含;杨亚霖

    前足足底软组织在人体行走和负重活动中起重要作用。根据这一特点我院自1998年~1999年应用足背皮瓣修复前足足底软组织缺损2例,取得满意效果。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男2例,年龄37岁、46岁。病程1个月。随访1a。伤因为矿车挤压撕脱伤,软组织缺损面积为14cm~15cm×7cm~8cm。2例患者入院后经换药及抗炎治疗,创面肉芽新鲜。切取健足的足背皮瓣15cm~16cm×8cm~9cm,血管神经蒂长7cm~8cm。1.2 手术方法:彻底清创,根据创面大小设计健足的游离胫前动脉、静脉及大隐静脉、腓浅神经的足背皮瓣。以内外踝连接中点至足背动脉搏动明显处连线为皮瓣的中轴线,以足背动脉消失处为轴心点,测量皮瓣血管神经蒂长度,于胫前下切开皮肤、皮下,切开深筋膜,在胫前肌与长伸肌之间找到胫前动静脉及腓浅神经并游离出来,结扎沿途各分支。在足背皮瓣内侧缘切开,切开踝支持带,边切边将皮下组织与皮瓣缝合固定,切开皮瓣远端,结扎小血管。在伸肌腱膜上分离,并将长伸肌腱拉向内侧,在第1跖骨上行骨膜下分离,并将皮下组织固定皮瓣上,在第1、2跖骨基底结扎足深动脉。待皮瓣完全游离后,另一组已将足底创面清创完毕。在患足内踝水平处找出大隐静脉及胫后神经、血管。切断皮瓣所需长度神经、血管后,利多卡因灌注+肝素,分别做受区的大隐静脉及胫后动静脉及胫后神经两处皮下隧道。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吻合静脉、动脉、神经,放开血管夹,通血良好。皮瓣颜色逐渐红润,皮瓣将受区完全覆盖。健足背取健大腿内侧中厚皮片游离植皮,皮瓣下置两枚硅胶管引流。1.3 结果:皮瓣全部成活,创口Ⅰ期愈合,术后随访1a,病灶无复发,皮瓣感觉良好,足功能正常。2 讨论2.1 第1跖骨头处至足底外缘为足负重区,需要有良好固定性及感觉,而单纯植皮效果不佳。我院曾有1例第1跖骨头鸡眼感染,给予清创换药植皮,出现负重行走反复破溃起水泡,致瘢痕形成引起疼痛。因此足底负重区皮肤缺损的修复应满足以下几点:①足背皮瓣皮下组织薄;②游离至受区后,游离皮瓣的大隐静脉及胫后动静脉、神经走行与受区血管神经相平行,无交叉;③皮神经恢复效果良好;④供区隐蔽不影响美容。2.2 游离皮瓣操作复杂,但可一次修复创面,治疗时间短,但牺牲主干动脉。胫前动脉在踝关节处紧贴胫骨骨膜,切取需仔细,术后护理要求非常严格,治疗上同断肢再植基本相同。2.3 足底自足内侧缘皮肤撕脱伤,不论行Ⅰ期缝合或延期缝合,皮瓣坏死率极高,原因为足底皮肤真皮层有静脉丛,皮肤浅层较深层更富血运,而创伤多导致足底浅层动静脉网损害,致使撕脱足底皮肤缺血坏死。 这2例病人均清创换药治疗,条件成熟后实施,2例均成活。足底修复者早期负重行走发生皮瓣起水泡,但随着感觉恢复无1例发生起水泡及溃疡等情况。

  • 胫后神经体感诱发电位对脊髓病变的定位诊断

    作者:贺斌;吴萍嘉;周晖;邵福源;吴维华;董淑桢;赵忠新

    目的:研究胫后神经体感诱发电位(SEP)对脊髓病变的定位诊断价值.方法:电刺激胫后神经,于腰椎、胸椎、颈椎和头皮置记录电极,依次记录CE,N24,N28和P40电位峰潜伏期.共检测15例对照组和29例经磁共振(MRI)证实的腰骶神经根或脊髓病变患者.结果:(1)CE,N24,N28和P40电位均异常,见于腰骶神经根病变.(2)CE正常,N24,N28和P40异常,或N24异常,余电位均正常,见于腰骶髓病变.(3)CE,N24正常,N28和P40异常,见于胸髓病变.(4)CE,N24,N28正常,P40异常,见于第6颈椎以上病变.结论:胫后神经SEP临床上具有定位诊断价值.

  • 某企业职业接触二硫化碳作业人员神经-肌电图检测情况调查及分析

    作者:朱蛇锁;谢元辰;宋海燕;董秋;朱宝立;张恒东;丁帮梅;韩磊

    目的 分析职业接触二硫化碳对作业人员神经-肌电图检查异常的影响,以及异常结果出现部位和类别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现况调查方法,收集2015至2016年南京市某企业职业接触二硫化碳作业人员的调查问卷及神经-肌电图(检测正中、尺、腓总、胫后等四组神经)检查资料并进行整理,分析二硫化碳对职业接触者神经-肌电图的影响因素和异常指标出现的部位、类型及其之间的关系.统计学检验水准取α =0.05,采用R×C表x2检验分割法时,检验水准校正为α'=0.0083.结果 职业接触二硫化碳作业人员出现神经-肌电图检查异常的因素中,性别、吸烟、经常饮酒与神经-肌电图检查异常未显示相关性(P均>0.05);接触年限长是影响神经-肌电图异常的危险因素(H=18.3850,P<0.01),从0至30年以上每5年为1个等级分为7组,以5年以下组为基准,其余6个组发生神经-肌电图异常的OR值分别为1.45、5.29、4.17、4.54、8.54、5.21.运动神经异常率明显高于感觉神经,运动神经潜伏期延长率明显高于波幅降低率(P均<0.01).四组受检神经异常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胫后神经异常率(6.59%)分别低于正中神经(32.97%)、尺神经(41.76%)和腓总神经(28.57%)三组的异常率(P均<0.0083);正中、尺、腓总神经异常率之间两两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083).每组受检神经的左右侧异常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职业接触二硫化碳作业人员神经-肌电图异常的出现与接触年限有关,随着工龄的延长,异常出现的可能性增加.运动神经异常率明显高于感觉神经,胫后神经异常率低,各组神经异常率与左右侧别未显示相关性.

  • 糖尿病体感诱发电位检测 60例分析

    作者:斐君;汪龙元

    糖尿病性神经病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通过对 60例糖尿病的体感诱发电位( SEP)检测,发现 SEP有助于糖尿病性中枢神经病的早期诊断。现将检查结果与临床关系分析探讨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60例糖尿病均系临床与实验室确诊,且都无明显卒中史。其中男 29例,女 31例。年龄 29~ 80岁。病程 0~ 5年 27例, 6~ 10年 17例, 10年以上 16例。 I型糖尿病 12例, II型糖尿病 48例。有周围神经症状、体征(如肢体麻木、刺痛、感觉异常或减退、反射减弱或消失)共 26例。 2、检查方法在 SEP检查前至少测 3次以上非同日血糖,计算其平均值。采用日本产 Neuropack- Four- Mini MEB- 5304K型诱发电位仪,分别刺激患者双侧内踝胫后神经。记录导联:第一导程是大脑皮层顶部一前额部( Cz- Fpz);第二导程是同侧月国窝与膝部( PF- Ki)。诱发测得大脑皮层电位各波 P40、 N50、 P60、 N75及月国窝电位 PF的图形及峰潜伏期。 3、诊断指标本文所指的 SEP异常是皮层电位( P40、 N50、 P60、 N75)峰,潜伏期大于正常成人组平均值的 M+ 3SD。 SEP峰潜伏期正常值参考潘映辐主编《临床诱发电位学》为标准。

  • 研讨异常的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EPs)对青省年特发性脊柱侧弯(AIS)患者及其发病机理的影响

    作者:李葛威

    异常的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EPs)和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AIS)是临床常见疾病。然而,目前对于异常的SEPs是否导致或影响AlS的发生率方面研究较少。文章作者研究评估SEPs患者合并AIS和先天性脊柱侧弯(CS),或者在冠状和矢状平面与CS具有类似的曲线模式和严重程度患者。该作者选取2000年-2009年该院脊柱外科中AIS和CS的女性患者,对AIS和CS女性患者进行胫后神经SEPs(PTN-SEPs)治疗,对所有患者疾病状况的评估采用脊柱磁共振成像,排除神经轴异常和神经功能缺陷患者。当检查结果显示患者没有SEPs波形或峰潜伏期延长或峰潜伏期不对称,认为疾病病理改变,通过比较AIS和CS患者之间病理性 SEPs的发生率和临床特征,作者得出以下结论:神经轴功能正常的AIS和CS患者都可能会产生躯体感觉通路功能障碍,AIS患者所产生的躯体感觉障碍的几率要高于CS患者,这表明脊柱侧弯和主要病理因素导致AlS患者感觉障碍。

  • 缓慢牵伸肢体延长周围神经损害自然修复过程的组织学研究

    作者:范少地;许建中;李起鸿;钟桂午

    目的:观察缓慢牵伸肢体延长后周围神经损伤的自然修复过程及结局.方法:52只日本大耳白兔胫骨延长至40%后停止延长再分别继续观察2周、4周、8周,观察各时相延长区胫后神经组织学改变.结果:延长40%时,可见广泛的节段性脱髓鞘,朗飞氏结区增宽,且主要发生于大的有髓神经纤维.电镜下可见髓鞘呈双环状,空泡状改变及环形小体形成压迫轴突.并可见新形成的髓鞘.停止延长后随着时间的延长,这种改变逐渐修复.至8周时基本恢复正常.结论:缓慢牵伸下肢延长过程中周围神经的损害是可逆的,并可在短期内修复.

  • 踝管内胫后神经松解有关的应用解剖

    作者:陈清汉;陈德松;方有生;张树桧

    目的:为踝管内胫后神经松解治疗踝管综合征、跟痛症等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15例成人尸体标本,对胫后神经在踝管内的分支部位及其走行进行了解剖观察研究,测量了胫后神经的滑动距离.结果:胫后神经多在内踝水平下3 cm内分出足底内、外侧神经支配足底部皮肤感觉及内在肌,少部分在内踝上分支.从胫神经主干内踝上1cm内发出1~2支神经(跟内侧支)在皮下或深筋膜下行走达足跟脂肪垫内及跟骨内,沿途呈树枝状分支.被动活动关节时,踝管内胫神经可滑动8.2 mm(5.0~12.5 mm).结论:踝管内胫神经松解应充分松解胫神经的主干及主要分支,足跟分支卡压可能与足跟痛有关.故对顽固性足跟痛患者可考虑封闭、松解或切断有关神经支.

  • 前跗管卡压综合征

    作者:纪青;黄捷;张信英;于钟毓

    前跗管卡压综合征是一种少见的腓深神经在足背卡压的综合征.应与发生于内踝后方累及胫后神经的跗管综合征相区别.我院1990年~1996年共收治前跗管卡压综合征12例.报道如下.

  • 胫后神经脊髓体感诱发电位的起源及其临床应用

    作者:贺斌;周晖;赵忠新

    通过刺激健康成人胫后神经,分别于腰骶段、下胸段和颈段脊髓表面或脊椎皮肤表面记录的体感诱发电位(SEP)的类型、起源和临床应用,一直是临床神经电生理工作者所注目的重要课题.

  • 胫后神经跟内侧枝神经阻止术治疗顽固性跟痛症43例疗效分析

    作者:周静;马勍;李波

    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本组43例,男性17例,女性26例,年龄23~63岁;病程2月~2年.根据病史、临床症状、体征诊断为跟痛症,除外骨结核、骨肿瘤.本组辅助检查X-ray有26例有骨刺,17例未见异常.

21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