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神经-肌电图检测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价值

    作者:朱玉

    目的 探讨神经-肌电图检测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1年6月-2012年5月我院收治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80例进行分析,在病程第5~7d进行神经-肌电图检测,记录患者患侧面神经诱发电位的波幅、传导速度及其支配肌肉的肌电图情况,与自身健侧作为对照进行分析,并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患者预后情况.结果 患者患侧在额肌、口仑匝肌的波幅和传导速度上明显低于健侧(P<.05),在R1潜伏期、R2潜伏期、R2潜伏期上瞬目反射明显高于健侧(P<0.05).结论 神经-肌电图检测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损伤程度和治疗预后情况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13例急性三甲基氯化锡中毒患者神经-肌肉图分析

    作者:肖丽;邹康

    目的 探讨急性三甲基氯化锡(TMT)中毒患者的神经-肌电图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急性TMT中毒患者四肢主要神经和肌肉的肌电图检查结果.结果 13例患者中有10例出现异常,异常率76.9%.以上下肢同等程度受累常见;远端周围神经损害多见,主要表现为感觉为主损害或感觉、运动混合性损害,几乎同等程度存在轴索损伤及脱髓鞘病变.易受累神经是腓总神经和正中神经,异常率分别是39.1%、35.9%.腓总神经与正中神经先出现损伤但恢复得慢;尺神经先出现损伤,恢复得快;腓肠神经较晚出现损伤.结论 急性TMT中毒可致四肢周围神经损害,该损害是一个缓慢、渐进式的过程,其恢复亦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 职业性慢性正己烷14例中毒患者神经-肌电图的初步观察

    作者:肖小华;高杰;张清标;司徒洁;李廷辉;张建杰

    目的 观察正己烷中毒患者的临床及神经-肌电图的变化.方法 对病例组14例及对照组10例作神经-肌电图检查,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4例患者神经传导速度检查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各条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均显著减慢(P<0.01),大部分周围神经远端潜伏期延长;肌电图检查显示,放松时部分病例出现纤颤电位或正锐电位,肌肉大力收缩时,部分病例出现单纯相或混合相.结论 职业性慢性正己烷中毒患者神经-肌电图表现为周围神经MCV及SCV的显著减慢,远端潜伏期的延长,部分病例肌电图表现为失神经支配.临床表现为四肢末端周围神经损害表现.

  • 手臂振动病与腕管综合征的鉴别诊断

    作者:曹春燕;邢威;田增;孙玉兰

    振动性神经病与腕管综合征非常相似,两者的鉴别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1例曾接触局部振动职业病危害的患者临床分析和现场劳动卫生学调查,认为在进行局部振动病诊断时应注意职业接触史的调查,诊断的关键在于接触振动因素的振动强度、振动频率和接触时间,临床上手臂振动病累及双手,常以一手为重,多神经损害;而腕管综合征常以一手为重,只累及正中神经.

  • 25例丙烯酰胺中毒临床分析

    作者:邢威;傅景海;姚颖

    对25例丙烯酰胺中毒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和神经-肌电图进行分析,并随访观察部分患者.结果显示,丙烯酰胺中毒呈周围神经病改变,神经-肌电图检查对临床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 砷中毒性周围神经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孙素梅;王凡;蔡洁

    砷中毒性周围神经病是从四肢远端向近端发展的感觉型或感觉运动型周围神经病,肌电图检查是一项客观而敏感的指标.经驱砷及综合治疗,病情缓慢恢复;其确切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有待进一步研究.

  • 某化工厂招工查体神经-肌电图检查结果分析

    作者:周忠华;王新燕;张煜

    分析了某化工厂招工查体神经-肌电图检查结果.检出神经原性及可疑神经原性损伤20例,建议厂方不宜安排接触丙烯酰胺的生产作业.同时就修订神经-肌电图正常值标准及制定明确、严格的肌电图检查技术要求提出一些设想.

  • 某企业职业接触二硫化碳作业人员神经-肌电图检测情况调查及分析

    作者:朱蛇锁;谢元辰;宋海燕;董秋;朱宝立;张恒东;丁帮梅;韩磊

    目的 分析职业接触二硫化碳对作业人员神经-肌电图检查异常的影响,以及异常结果出现部位和类别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现况调查方法,收集2015至2016年南京市某企业职业接触二硫化碳作业人员的调查问卷及神经-肌电图(检测正中、尺、腓总、胫后等四组神经)检查资料并进行整理,分析二硫化碳对职业接触者神经-肌电图的影响因素和异常指标出现的部位、类型及其之间的关系.统计学检验水准取α =0.05,采用R×C表x2检验分割法时,检验水准校正为α'=0.0083.结果 职业接触二硫化碳作业人员出现神经-肌电图检查异常的因素中,性别、吸烟、经常饮酒与神经-肌电图检查异常未显示相关性(P均>0.05);接触年限长是影响神经-肌电图异常的危险因素(H=18.3850,P<0.01),从0至30年以上每5年为1个等级分为7组,以5年以下组为基准,其余6个组发生神经-肌电图异常的OR值分别为1.45、5.29、4.17、4.54、8.54、5.21.运动神经异常率明显高于感觉神经,运动神经潜伏期延长率明显高于波幅降低率(P均<0.01).四组受检神经异常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胫后神经异常率(6.59%)分别低于正中神经(32.97%)、尺神经(41.76%)和腓总神经(28.57%)三组的异常率(P均<0.0083);正中、尺、腓总神经异常率之间两两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083).每组受检神经的左右侧异常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职业接触二硫化碳作业人员神经-肌电图异常的出现与接触年限有关,随着工龄的延长,异常出现的可能性增加.运动神经异常率明显高于感觉神经,胫后神经异常率低,各组神经异常率与左右侧别未显示相关性.

  • 神经-肌电图在腕管综合征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钟燕霞;黄为民

    目的:探讨神经-肌电图检查在诊断腕管综合征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经神经-肌电图诊断为腕管综合征的病例,分析测定正中神经在腕部的运动、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数据及肌电图测定的正中神经末段支配的拇展短肌出现正尖波、纤颤波等失神经电位.结果:正中神经在腕以下段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或感觉电位消失,且感觉电位波幅衰减,正中神经腕部的运动潜伏期延长,拇展短肌神经源性损害表现.结论:神经-肌电图电生理检查对诊断腕管综合征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 神经-肌电图电生理检查在腕管综合征的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分析

    作者:李雨芯;付凌霄

    目的:分析神经-肌电图电生理检查诊断腕管综合征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4月至2017年9月就诊108例腕管综合征患者,对患肢进行神经-肌电图电生理检查,分析其SCV、MCV、SNAP、CMAP、DML及肌电图异常的阳性率.结果:腕管综合征患者表现出一定程度的SCV减慢(90.74%)、MCV减慢(42.59%)、SNAP波幅下降(62.04%)、CMAP波幅下降(21.30%)、DML延长(63.88%),同时记录到纤颤波或正锐波(37.96%)及MUAP异常(23.15%),其中SCV减慢阳性率高.结论:通过神经-肌电图电生理检查,能够对腕管综合征诊断提供相对客观依据.

  • 正己烷接触者的肌电图检测

    作者:古美华;陶细姣

    探讨肌电图检查技术对无明显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的正己烷接触者的应用价值.应用常规肌电图技术对28例正己烷接触者进行神经传导速度(NCV)、肌电图(EMG)检测.结果:无临床表现的正己烷接触者,NCV可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减慢,并且与个体的敏感性和空气中正己烷浓度有关.提示:采用常规肌电图技术检测正己烷接触者,可以发现亚临床中毒患者.因此该技术可作为职业工人的常规体检.

  • 尺神经松解前后肌电生理变化的意义

    作者:阿里木江·阿不来提;姑丽巴哈尔·吾布力

    目的:通过对肘管综合征患者行尺神经松解前后尺神经波幅(AMP amplitude)、运动传导速度(MNCV motor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潜伏期(LAT latency)等数值的改变情况,初步评价手术效果,判断预后和松解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7月~2011年11月在我科住院并行尺神经松解前置术治疗肘管综合征患者38例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术前术后的各项电生理指标检查.结果:38例松解尺神经后,尺神经传导速度较松解前明显的增快,波幅增高显著,而潜伏期在重度和部分中度肘管综合征中改善不是太明显;术后随访评价疗效,大部分患者78.94%获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疗效优者14例,良者14例),但仍有少部分人(10.53%)疗效较差.结论:术中肌电检测可以作为肘管综合征严重程度较准确的判断标准之一应用于临床,如果术中发现肘管松解后的肌电检查尺神经MNCV、AMP、LAT改善不明显,往往提示其预后差,可术后对此类病人进行手功能重建或者高频度理疗,甚至重新吻合神经.认为术中肌电检查对疾病临床严重程度判断有强化作用,使诊断更有临床意义.

  • 53例职业性慢性二硫化碳中毒研究分析

    作者:鲁建秋;贺琳;刘甘泉

    目的 了解职业性慢性二硫化碳(CS2)中毒的临床特征和诊断分级. 方法 收集53例确诊职业性慢性CS2中毒的资料,采用职业卫生学调查、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现场检测和职业健康检查进行综合评价. 结果 53例职业性慢性CS2轻度中毒病例的工作场所2001-2005年二硫化碳(CS2)超过<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2-2002的要求;其临床表现以周围神经损伤为主,同时并存中枢神经、视觉系统、心电图等损害或异常表现. 结论神经-肌电图改变是诊断职业性慢性CS2中毒的重要依据,心电图异常可作为辅助参考.

  • 职业性慢性1-溴丙烷中毒性周围神经病4例临床分析

    作者:郭翔;林辉;司徒洁;何坚;郑倩玲;黄振烈;黄永顺

    目的 分析职业性慢性1-溴丙烷(1-BP)中毒性周围神经病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4例职业性慢性1-BP中毒性周围神经病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4例病例均为某五金真空镀膜企业从事超声波清洗作业的男性工人,在工作中均接触高水平1-BP,接触时间为9~11个月.临床表现主要有不同程度的感觉、运动障碍,主要症状为渐进性加重的肢体麻木、乏力,以下肢多见,可伴有步态不稳.体格检查可见双下肢肌力减弱;双下肢或四肢痛觉和触觉减退,位置觉和振动觉减退;双侧跟腱反射多呈减弱或消失;1例病例出现感觉性共济失调.神经-肌电图检查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周围神经损害,以运动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多见,且轴索和髓鞘的损害均可见.依据GBZ/T 247—2013《职业性慢性化学物中毒性周围神经病的诊断》,均诊断为职业性慢性1-BP中毒性周围神经病.结论 长期接触高水平1-BP可导致以周围神经系统损害为主的慢性中毒,根据1-BP接触史、临床表现和神经-肌电图见神经源性损害可作出诊断.

  • 9例慢性溶剂汽油中毒患者神经-肌电图分析

    作者:孙萍;李占清;李艳娥

    目的 分析9例慢性溶剂汽油中毒患者治疗前后的肌电图(EMG)、神经传导速度(NCV)的改变.方法 对9例慢性溶剂汽油中毒患者进行EMG和NCV检测,与6例单神经病患者进行比较分析;并对9例慢性溶剂汽油中毒患者进行治疗前后EMG、NCV的异常率比较.结果 2组患者EMG、NCV的异常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例慢性溶剂汽油中毒患者治疗前后EMG、NCV的异常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慢性溶荆汽油中毒可致多发性周围神经病,神经-EMG检查在慢性溶剂汽油中毒的早期筛查、诊断及疗效观察中具有重要价值.

  • 对现行《职业性慢性正己烷中毒诊断标准》思考

    作者:司徒洁;钦卓辉;张健杰;邱少宏;邓立华

    目的 探讨执行GBZ 84-2002《职业性慢性正己烷中毒诊断标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方法 根据日常工作,结合以往有关慢性正己烷中毒诊断的相关文献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GBZ 84-2002《职业性慢性正己烷中毒诊断标准》中,将自主症状作为病情评判标准之一欠准确。肌力的判断标准过于笼统,不够明确,容易导致分歧。神经-肌电图在慢性正己烷中毒诊断中仅有定性作用,已落后于现代神经-肌电图技术的发展,且以失神经电位的多少来评判中度中毒也欠妥当。结论 建议将肌电图可疑异常作为必须条件,自主症状仅作参考,即可伴有或不伴有自主症状。在诊断标准中对肌力的判定作详细说明,以达到标准的统一。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