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膝关节置换术不同时机注射氨甲环酸对患者术后引流量及输血率的影响

    作者:唐祝

    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不同时机注射氨甲环酸对患者术后引流量及输血率的影响.方法:收治初行TKA患者14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术前30 min静脉注射TXA)和对照组(于缝合切口前静脉注射TXA),各74例.结果:观察组术后引流量、总失血量、平均血红蛋白减少量及输血量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术中静脉注射相比,在人工KTA术前30 min静脉注射TXA药效发挥更为显著,可有效减少患者术后失血量及引流量.

  • 氨甲环酸序贯抗凝药对膝关节置换术失血量的临床研究

    作者:寇博;刘保和;龚乐;陈海军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序贯应用抗凝药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失血量和输血率的影响.方法:收治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骨性关节炎患者60例(60膝),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氨甲环酸,对照组不采用氨甲环酸,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的术后显性失血量、术后隐性失血量、输血量、输血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出现血栓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膝骨关节炎患者行氨甲环酸静脉联合局部治疗,序贯应用抗凝药物,术后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减少,输血量明显减少,输血率降低,减少了患者发生输血风险及相关并发症,保障患者平稳度过围手术期,为患者节省医疗费用,为国家节省输血相关的医疗资源与费用,利国利民.

  • 组织黏合剂Histoacryl治疗胃静脉曲张活动性出血的疗效

    作者:曾黎明;陈村龙;智发朝

    目的:观察内镜下组织黏合剂Histoacryl曲张静脉内注射对胃静脉曲张活动性出血的疗效.方法:把42例经紧急胃镜确诊为胃静脉曲张活动性出血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接受内镜曲张静脉内注射Histoacryl和三腔两囊管填塞压迫止血治疗,治疗期间观察两组患者止血时间、止血率、再出血率、输血率、手术率、死亡率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止血时间分别为3.8±1.3 h、13.6±8.7 h,有显著性差异(P<0.05);止血率分别为100%(22/22)、90.0%(18/20),差异无显著性(P>0.05);再出血率分别为4.5%(1/22)、40.0%(8/20),有显著差异(P<0.05);输血率分别为50.0%(11/22)、80.0%(16/20),有显著性差异(P<0.05);手术率分别为4.5%(1/22)、50.0%(10/20),有显著性差异(P<0.05);死亡率分别为0(0/22)、25.0%(5/20),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内镜下Histoacryl曲张静脉内注射比三腔两囊管填塞压迫止血更快,疗效更好.

  • 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患者早期结果的影响

    作者:王恒;李立环

    目的:研究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早期结果的影响。
      方法:收集2010-07至2014-03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患者资料,其中104例亚临床甲减(ST组),经性别、年龄匹配后的416例甲状腺功能正常患者为对照组(NT组)。观察早期结果项目包括:机械呼吸辅助时间、ICU滞留时间、新发脑梗死、心肌梗死、心房颤动、急性肾功能不全、平均输血量及输血率、12 h及24 h胸腔引流量、恶性心律失常、气管切开、IABP植入、院内死亡等事件。

  • 同期双膝关节置换与单膝关节置换的围手术期安全性比较

    作者:孟志超;文立成;曹永平;柴卫兵;朱天岳;李军;卢宏章;刘震宁;叶一林

    背景:同期双膝关节置换相对于单膝关节置换的获益与风险始终存在争议.目的:比较同期双膝关节置换与单膝关节置换的围手术期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研究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行膝关节置换术患者612例,其中,同期双膝组93例(15.2%),单膝组519例(84.8%).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术前合并症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所有患者均采用自体血回输,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显著贫血(Hb<90 g/L)的发生率和异体输血率.对年龄、术前合并症、术后显著贫血、手术方式(同期双膝/单膝)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同期双膝组平均年龄(63.3±6.8)岁,低于单膝组(68.9±8.2)岁(P<0.05).两组患者的术前合并症无显著性差异(66.7% vs 72.3%,P>0.05).术后并发症总体发生率同期双膝组高于单膝组(14% vs 7.1%),其中术后脑梗死(4.3% vs 0.8%)、深静脉血栓/肺栓塞(3.2% vs 0.8%)和感染(4.3% vs1.2%)并发症方面同期双膝组高于单膝组(P<0.05),而病死率(1.1% vs 0.2%)、冠心病发作(1.1% vs 2.7%)和伤口并发症(1.1% vs 0.8%)方面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显著贫血发生率同期双膝组(50.5%)高于单膝组(22.0%),异体输血率同期双膝组高于单膝组(88.2% vs 25.4%,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年龄>70岁(OR=1.84)、手术方式为同期双膝(OR=1.96)、术后显著贫血(OR=2.77)和术前合并冠心病(OR=1.61)是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论:推荐在年龄基础上,根据患者术前合并症严格进行同期双膝置换的术前病例选择.同期双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单膝置换,并需要更多的异体输血.使用自体血回输并不能降低同期双膝关节置换的异体输血率,术后积极纠正贫血可提高同期双膝关节置换的围手术期安全性.

  • 静脉联合局部应用氨甲环酸减少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失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

    作者:岳辰;谢锦伟;蔡东峰;杨静;周宗科;沈彬;康鹏德;裴福兴

    背景:静脉和局部氨甲环酸(TXA)在全髋关节置换术(THA)中应用安全有效,已被大多数骨科医师所肯定,但目前静脉联合局部TXA于THA中的应用效果尚不明确。
      目的:探讨静脉联合局部应用氨甲环酸(TXA)减少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围术期失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2013年9月至2014年11月行THA患者731例,按TXA的不同用法分为3组:静脉TXA组238例,于手术切皮前完成静脉单次15 mg/kg TXA;局部TXA组136例,于术中3个时点使用总量3 g的TXA;静脉联合局部TXA组357例,于术前使用15 mg/kg TXA,并于术中3个时点使用总量1.5 g的TXA。主要观察指标为总失血量、输血率、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及肺栓塞(PE)发生率;次要观察指标为术后引流量、血红蛋白(Hb)下降大值及伤口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静脉联合局部TXA组平均总失血量(819.82±202.82)ml,输血率为1.4%,术后引流量(181.20±37.62)ml,Hb下降大值(2.95±0.78)g/dl,均明显低于静脉TXA组和局部TXA组,而DVT及症状性PE的发生风险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静脉TXA组的总失血量、输血率均略低于局部TXA组,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①静脉15 mg/kg TXA、局部3 g TXA及静脉15 mg/kg联合局部1.5 g TXA均可有效减少THA失血量和输血率,不增加DVT的发生风险;②静脉15 mg/kg联合局部1.5 g TXA的效果明显优于静脉15 mg/kg TXA或局部3 g TXA,推荐使用;③静脉15 mg/kg TXA的效果略优于局部3 g TXA。

  • 髋、膝关节置换术抗纤溶药序贯抗凝血药平衡

    作者:裴福兴

    髋、膝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常伴随大量失血及高输血率,文献报道THA、TKA围手术期总失血量多在1000 ml以上,输血率为30%~60%[1]。大量失血会增加手术风险,输血也会增加免疫反应、疾病传播的风险,同时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2]。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 TXA)是一种纤溶酶抑制剂,可有效减少THA、TKA围手术期的失血量、降低输血率,已被大多数研究及骨科医师所肯定。但TXA不同使用方案的效果存在明显差异,给临床工作中安全合理地应用TXA造成困难。THA、TKA患者是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 embolism, VTE)的高发人群,应用抗凝血药物能有效降低其发生风险,但不恰当的使用可能加重术后出血。TXA的抗纤溶作用可能加重VTE风险,因此使用TXA后如何及时、有序地序贯使用抗凝血药预防VTE,从而达到抗纤溶和抗凝血的平衡,即在不增加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的基础上大限度减少出血、降低输血率已成为目前研究的重点。

  • 氨甲环酸在髋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胡洪新;林海滨

    骨关节炎( osteoarthritis,OA)是一种以关节软骨变性和丢失及关节边缘和软骨下骨骨质再生为特征的慢性关节炎疾病,通常以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多发于老年人,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人工关节置换是OA保守治疗无效后的一种治疗方案,对缓解关节疼痛症状,改善功能及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人工髋、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的失血量大及高输血率是困扰关节外科医生的问题,本文对近年来氨甲环酸( tranexamic acid, TXA)应用于解决这方面问题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超声引导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的临床应用

    作者:夏术阶

    经皮肾取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76年Fernstrom和Johansson通过经皮肾穿刺造瘘管取出肾盂内结石获得成功,从此开创了经皮肾取石的先河,通过建立经皮肾通道,将较大的结石击碎后取出改变了只有开放手术才可将结石取出的观念.20世纪80年代经皮肾取石操作步骤逐渐标准化并作为一种可替代开放手术治疗肾结石的方法在国外传播.20世纪90年代我国学者吴开俊、李逊教授等勇于创新,结合我国腔内泌尿外科的实际,对传统经皮肾镜取石技术进行改进,通过建立14~18 F经皮肾通道,用输尿管镜代替传统肾镜,引入高效率的腔内碎石设备将结石击碎取出,称之为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MPCNL),手术输血率降至1%以内,促进了我国腔内泌尿外科技术的发展.

  • 肝脏外科的微创观念与技术

    作者:耿小平

    自Langenbuch 1882年完成首例肝切除术以来,肝脏外科已经历了110余年的发展,包括肝血流阻断技术、肝叶切除术以及各种肝外科专用设备和器械的不断创新与发展.目前随着各种肝切除和肝移植技术的不断完善,肝脏外科已无禁区,肝外科医师在手术方面几乎已达到"无所不能"的地步,但这并不意味着肝脏外科已发展到了巅峰,而与此同时,肝脏外科在其快速发展中仍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腹腔镜技术广泛用于腹部外科并获得巨大成功的今天.如何在坚持肿瘤手术原则的前提下合理应用微创技术?如何将微创外科观念贯彻到整个手术过程之中?做到肝切除近乎于零的手术死亡率和更低的手术输血率?这就需要肝脏外科医师不断学习和掌握新技术和新知识,深刻领会微创观念,熟练运用各种微创外科技术,从而不断提高肝脏外科的治疗水平.

  • 腹腔镜治疗前列腺增生症八例临床分析

    作者:周林玉;陈昊;诸禹平;肖峻

    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是泌尿外科常见疾病,虽然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已成为治疗BPH的"金标准",但有出血、液体吸收等常见并发症,其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达24.9%[1].对巨大的前列腺增生或合并有腹壁疝、膀胱结石、膀胱憩室的患者仍需行开放手术治疗.有研究表明,在欧洲前列腺增生症的开放手术率由1992年的10%上升到2002年的32%[2],说明随着TURP的发展,BPH的开放手术地位不但没有下降,反而有所上升.前列腺开放手术虽然创伤较大,但在术后并发症、输血率、拔管后尿路刺激症状等方面比TURP更为优越.我院在开展耻骨后保留尿道前列腺切除术近400例的基础上,自2005年5月腹腔镜下对8例前列腺增生患者行腺体切除手术(Millin术式),临床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不同给药时间治疗早产儿贫血的疗效及对患儿输血率的影响

    作者:高玲;徐红丹;翟慢慢

    目的:探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不同给药时间治疗早产儿贫血的疗效及对患儿输血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1月至2017年10月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贫血早产儿84例,按照入院顺序分组,奇数为对照组,偶数为观察组,每组42例.两组患儿出生后均给予对症治疗,其中对照组患儿于出生第3周给予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观察组患儿于出生第2周给予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T0)、治疗1个月(T1)和治疗3个月(T2)的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及网织红细胞计数(Ret)水平,治疗期间的输血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T1、T2时,两组患儿Hb、HCT水平明显降低,但观察组患儿明显高于对照组;T1、T2时,两组患儿Ret水平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患儿明显高于对照组,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患儿的输血率为45.24%(19/42),低于对照组的57.14%(24/4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14%(3/42),略高于对照组的2.38%(1/4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应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早产儿贫血疗效显著,安全性高,但输血率仍处于较高水平.

  • AIMS65评分系统对上消化道出血评估作用的临床价值研究

    作者:王菲;张丹;王允野

    目的 通过回顾性分析AIMS65评分系统对上消化道出血死亡率、输血率、再出血率的评估作用,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我院2011年1月~2015年12月上消化道出血病例567例,用AIMS65系统评分,按分值(0~5分),分为6组,比较各组间死亡率、输血率、再出血率;应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探讨该评分系统对预测上消化道出血的死亡、输血、再出血情况的评估作用.结果 1~6组患者死亡率分别为0.0%、2.9%、12.7%、29.2%、42.9%、94.4%;输血率分别为9.3%、17.1%、27.1%、44.1%、50.0%、72.2%;再出血率分别为3.3%、6.4%、5.4%、11.8%、13.3%、22.2%.死亡率、输血率及再出血率ROC曲线下的AUC分别为0.888、0.723、0.649.当A UC≥0.7时,评分系统诊断价值良好.结论 AIMS65评分系统对上消化道出血的死亡率、输血率有良好的诊断价值,对再出血率诊断价值较低,该评分项目简单,便于临床收集,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循证护理对减少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出血的影响

    作者:蔡丽霞;吴长福;李雪琴;罗素冰;胡洪欣;陈君玉

    目的 研究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采用循证护理对控制切口出血、减少不必要输血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3~5月未建立循证护理小组前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45例作为对照组,另选取2015年8~10月建立循证护理小组后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47例作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循证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切口引流量、输血率及医生对护士的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切口引流量及输血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观察组医生对护士护理满意度上升到97.87%,与对照组的66.6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循证护理使护理更具科学依据,能显著减少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出血量及输血率,促进患者康复,也使得医生对护士护理满意度大大提高,值得推广.

  • 开展成份输血的几点经验

    作者:吴晓军;任俊泉;施宜;徐印才

    为了能尽快实现卫生部规定三级医院成份输血率应达90%以上的要求,我院自1999年开始,把成份输血纳入了分级管理,在市卫生局和市中心血站大力支持下,使成份输血率由原来32.1%上升到了现在的96.8%.现将几年来开展成份输血的经验介绍如下:

  • 冠状动脉穿孔的诊断与防治

    作者:王玉宝;姜黔峰;许官学;商黔惠

    近年来随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e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技术的推广和适应证选择的拓宽,PCI已成为冠心病治疗的一种有效手段.并发症亦随之增多,冠状动脉穿孔是PCI的并发症之一,及时发现和恰当处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近年的大量研究结果显示其发生率为0.15%~2.50%,其中急性心脏压塞发生率24%~42%、心肌梗死发生率4%~26%、急诊外科手术率24%~36%、输血率34%、病死率:10%[1].

  • 肝脏疾病围手术期输血应注意的问题

    作者:张晓娟

    因为肝脏血流丰富且质地脆弱,手术时非常容易出血,早期开展的肝切除术围手术期输血率达到90% 以上,其中20%围手术期死亡率与术中失血有关,虽然控制出血量是成功实施肝切除术和降低手术死亡率及并发症的关键,随着经验的积累和外科技术的提高使得肝切除术中输血的比例越来越少,但是在一些疑难复杂的肝切除术中输血仍然必不可少,术前备血、术中乃至术后输血仍是此类手术必备的安全保障措施.

  • 内镜下止血治疗32例上消化道出血临床分析

    作者:郭庆涛

    上消化道出血是消化内科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常规应用止血药物进行临床治疗,疗效不佳者采用手术止血的方法进行治疗[1],近些年,我院分别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药物止血及药物联合内镜下止血治疗,现将对比结果报告如下。

  • 回收式自身输血在中等量出血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游江成;柯惠平;赵志伟

    目的 探讨回收式自身输血技术在中等量出血的手术中对减少异体输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2开展回收式自身输血技术前后两年中206例中等出血量(出血量在500~1500mL)手术患者,按照回收式自身输血技术开展前后分组,以其中2016年94例应用异体输血手术患者为对照组,以2017年112例应用回收式自身输血手术患者为实验组,观察他们手术前后(24小时内)的Hb和Hct变化情况,并比较两组间的异体输血率和平均输血量.结果 对照组与实验组术后Hb和Hct数据比较P>0.05,无明显差异;实验组异体输血率为59.57%,平均输血量为2.24U,对照组异体输血率为16.07%,平均输血量为0.44U,实验组异体输血率和平均输血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对于中等出血量的手术患者采用同种异体输血或回收式自身输血都能达到相同的治疗效果,而且回收式自身输血技术能有效减少异体输血,达到节约血液资源的目的.

  • 加强用血质量管理促进临床合理用血的相关分析

    作者:李红;徐健

    目的 研究加强用血质量管理对促进临床合理用血的相关作用研究.方法 某三甲医院于2017年1月起开始加强用血质量管理,比较加强用血质量管理前后1年内的临床用血相关数据,分析住院患者总输血率、血浆输注率、红细胞输注率,随机抽取加强用血管理前后输血病历和输血申请单,对比缺陷病历率和缺陷输血单率.结果 加强用血质量管理后住院患者增加3110例,增长率(5.65%),而总输血量减少2476U,减少率(9.51%);加强用血质量管理后的住院患者总输血率(4.59%)、血浆输注率(12.98%)、红细胞输注率(28.39%)均明显低于加强用血质量管理前的6.95%、13.57%、33.17%(P<0.05);加强用血质量管理后的缺陷病历率(32.34%)和缺陷输血单率(2.53%)明显高于加强管理前的53.45% 和3.38%(P<0.05).结论 加强用血质量管理可有促进临床合理用血,具有积极的应用和推广意义.

52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