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双源CT低剂量模式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随访中的可行性研究

    作者:杨俊杰;张华巍;林琨;何柏;刘宏斌;陈韵岱

    目的 探讨双源CT大螺距前瞻性心电触发采集模式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入选行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心率<65/min、窦性心律且节律整齐、体质量指数<30 kg/m2的CABG术后患者62例,根据双源CT扫描模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A组(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模式,32例)和B组(采用大螺距前瞻性心电触发采集模式,30例);采用4分法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价(1分=图像质量极好,2分=图像质量好,3分=图像质量一般,4分=图像质量差),并记录2组患者整个扫描过程中的总剂量长度乘积(DLP)和总有效剂量值(ED)及CT冠状动脉成像增强扫描过程中的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结果 2组冠状动脉移植血管共139支,平均随访(14.1±9.3)年.其中A组71支,图像质量评分为(1.3±0.7)分;B组68支,图像质量评分为(1.4±0.6)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在整个扫描过程中的ED分别为(7.8±2.1) mSv和(2.3±0.3) mSv (P< 0.01),DLP分别为(505.1±113.5) mGycm和(225.4±29.8) mGycm(P< 0.01);CT冠状动脉成像增强扫描过程中的ED分别为(6.1±1.7) mSv和(1.5±0.8) mSv (P< 0.01),DLP分别为(480.8±121.9) mGycm和(90.2±19.2) mGycm(P<0.01),CTDIvol分别为(48.1±8.9) mGy和(2.8±0.9) mGy (P< 0.01).在对比剂总用量方面,A组(74±12) ml与B组(70±8) ml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源CT大螺距前瞻性心电触发采集模式应用于CABG术后随访具有可行性,与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模式比较,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可显著降低辐射剂量.

  •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抗血小板治疗

    作者:孙帅;周自强;吴明营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是治疗冠心病为有效的方式之一,通过改善心肌供血,缓解心绞痛,提高生活质量.美国卫生统计中心(NCHS)报告,全球每年CABG 近160 万例,其中2010年仅全美开展CABG近40万例[1]. 近10年,我国CABG逐年增加,2014年已达41636 例[2]. 尽管目前手术技术、麻醉管理、心肌保护和术后护理等技术成熟,但术后仍存在桥血管再狭窄,导致心肌缺血,再发心血管事件,甚至需要再次干预的风险. 越来越多的数据显示,术后规范的抗血小板治疗对维持桥血管通畅和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意义重要.目前抗血小板药物种类众多,更新迅速,其中以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为常用,本研究就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在CABG的术后应用作一综述.

  • 健康管理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分析

    作者:阮霞

    目的 研究分析健康管理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方法 抽取到院就诊治疗时间为2013年9月-2016年5月,76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患者纳入研究,征得患者和其家属同意后,随机将76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组病例数均为38例,两组患者均按照常规方式实施护理管理,在该基础上研究组患者予以健康管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管理前后生活质量、抑郁评分、焦虑评分以及管理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和护理管理前比较,两组患者护理管理后生活质量各指标评分、抑郁评分、焦虑评分均得到改善,且组间比较,研究组患者护理管理后各指标改善情况均比对照组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管理后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要比对照组少,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患者施予全面且具针对性的健康管理,可强化患者治疗护理依从性,有效改善患者抑郁焦虑情况和生活质量,价值高,推荐应用.

  • 冠状动脉左主干狭窄病人术前发生心脏意外的防护

    作者:刘喜梅;丁艳琼;王丽娟;刘冰

    近年来,随着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术在国内的迅速发展,使许多重症冠心病病人得到治疗.然而,有些重症病人未来得及接受手术就发生了心脏意外,其中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有较高的心脏意外事件发生率,如出现心肌梗死、心室颤动、心跳骤停等.因此,作为外科护理人员,想方设法保证病人术前安全,从而使病人获得手术机会是很重要的.2001年9月~2002年9月,我院收治42例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病人,其中为40例施行了CABG术,有2例由于病情变化发生猝死.本文就冠状动脉左主干狭窄术前心脏意外的防护体会报道如下.

  •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快通道"技术应用的护理配合

    作者:陈玉红;宋建萍;李坤

    目的探讨适合我国冠心病病人CABG围术期的护理管理经验,以减少手术后并发症,降低医疗费用和死亡率,提高护理质量.方法术前对病人充分进行疾病知识和治疗方案讲解,合理而恰当地进行各种术前准备,术后不用或少用镇静剂,予以早期拔除气管插管;并对1999年行CABG术病人实施"快通道"技术:早拔气管插管、早期下床活动、早出ICU、早出院,并详细记录实施上述措施中的异常变化.结果通过上述护理措施,病人术前等待时间、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住院天数等均缩短,且病人术后并发症明显减少.结论术前正确评估和术后"快通道"技术的应用,使病人的恢复速度加快,并发症减少.

  • 初探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后全身炎症反应

    作者:张成作;李炎;王程;贾红雨;栗春

    目的 以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为炎症标志物,对比传统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评价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后全身炎症反应.方法 入选36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分体外循环冠脉旁路移植组15例,非体外循环冠脉旁路移植组21例,采用胶乳比浊法测定入选者围术期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评价两组术式的对全身的炎症反应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术前无明显差异(P>0.05),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组术中肝素化后1 h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12 h后开始升高(P<0.05),24 h达到峰值(P<0.01).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组体外循环后1 h后与术前比较即开始升高(P<0.05),体外循环12 h后明显升高(P<0.05),24 h达到峰值(P<0.01).两组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总体变化趋势相似,但OPCAB组相对处于低水平(P<0.05).结论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低于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能有效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和全身炎症反应.

  •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的挑战和机遇

    作者:张仁腾;王辉山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OPCAB)是在常规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ONCAB)基础上的发展。对于OPCAB 的应用和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相对常规手术,OPCAB是一种微创的术式,一定程度上可能减少围术期创伤。在临床外科,微创代表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方向。从这个角度,OPCAB面临巨大空间和机遇。在国际上, OPCAB并未被普遍接受,OPCAB的近远期疗效仍存在争议,近年来,西方国家一些学者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的中远期疗效持质疑态度[1-2]。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对OPCAB的热情经历了较大的起伏,有研究统计显示,OPCAB的应用率在过去5年里稳步下降,目前这项技术的应用比例少于20%[3]。然而,许多南美洲及亚洲国家的学者坚信在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中照样能成功完成冠脉再血管化。值得肯定的是,OPCAB目前正朝着更有创造性的方向发展。

  • 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和心脏瓣膜置换术治疗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病的近远期疗效分析

    作者:李继峰

    目的:观察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和心脏瓣膜置换术治疗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病的近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选取接受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和心脏瓣膜置换术进行治疗的30例患者为观察组,选取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治疗的30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近远期疗效.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和呼吸机使用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两组心功能分级和各项指标水平均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复发率和死亡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和心脏瓣膜置换术治疗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病,能有效缩短治疗时间,改善患者心功能,同时远期效果确切,用药安全性高.

  •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配合

    作者:张昆

    以往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手术通常需要在低温、体外循环、心脏停跳的条件下完成.近年来,随着微创外科技术的发展,很多外科医师开始尝试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完成CABG术.此术式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创伤小、手术简单、费用低廉、并发症少的要求.我院自1996年5月至2000年2月共施行此类手术117例,取得良好效果.现将手术配合报告如下.

  • 胺碘酮联合倍他乐克预防冠状动脉旁路术后房颤

    作者:丁平;李莉;徐志云;韩林;何斌

    目的 研究胺碘酮联合倍他乐克在预防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术后房颤中的作用.方法 常规体外循环(CPB)下CABG患者176例随机分为试验组(90例)和对照组(86例).对照组术前、术后常规服用倍他乐克.试验组倍他乐克用法同上但加用胺碘酮.两组比较CABG术后房颤的发生率.试验终点为术后第30天.结果 CABG术后两组比较,试验组房颤发生率(6.7%)小于对照组(22.1%)(P<0.05).两组内60岁以下患者房颤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内60岁以上患者房颤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内部<60岁与≥60岁患者房颤发生率比较无区别,而对照组则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 胺碘酮联合倍他乐克在预防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术后房颤中的作用优于单用倍他乐克,能进一步降低CABG术后房颤的发生率.尤其对于60岁以上患者效果更加明显.我们推荐60岁以上患者,CABG术后在倍他乐克基础上积极应用胺碘酮,预防房颤的发生.

  •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的介入治疗现状

    作者:郑泽;柳景华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CABG)术后的患者往往具有复杂的冠状动脉解剖情况,这些患者在CABG术前就具有严重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而CABG术后促成冠状动脉进一步粥样硬化的进展[1].接近50%的CABG术后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时能发现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hronic totalocclusion,CTO)[2-3],CABG术后患者经常会有症状复发或事件发生,应主要归因于静脉桥血管病变或自体冠状动脉血管的粥样硬化进展[4].

  • 术中即时桥血管流量测定在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宋跃;张健群;党海明;刘韬帅;郑居兵;李扬;曹剑;吴立松

    目的:探讨术中即时血流测定(transit time flow measurement,TTFM)在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9年12月至2010年12月,对在北京安贞医院心外科行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427例患者,共计1123支桥血管行术中即时血流测定,根据测定结果,定义满足以下3点标准中的2点者为桥血管失功能:1.搏动指数(PI)>5,2.左侧冠状动脉平均流量(mean graft flow,MGF)< 10mL/min,右侧冠状动脉桥血管MGF< 15mL/min,3.舒张期血流比例(diastolic flow,DF):左侧冠状动脉桥血管<50%,右侧冠状动脉桥血管<40%.对失功能的桥血管进行修正后再次测定血流量.结果:41例患者(41/427,9.6%)的47支桥血管(47/1 123,4.2%)诊断为失功能桥血管,修正的桥血管中13支为前降支桥血管,7支为对角支桥血管,15支为回旋支桥血管,11支为右侧冠状动脉桥血管.45支桥血管修正后流量满意,成功率为95.7%;2支桥血管修正后无明显改善.但术后6个月冠状动脉CTA检查示桥血管均通畅.结论:术中TTFM能便捷、有效地检测出由于吻合口狭窄导致的桥血管失功能,提高手术疗效,减少围术期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但对于冠状动脉远端血管床阻力较高的患者,其应用价值有待进一步观察.

  •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患者行远隔缺血预处理的Meta分析

    作者:姚允泰;龚俊松;方能新;徐瑞;李立环

    目的 系统评价相关的随机对照研究以明确远隔缺血预处理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患者的心肌保护效果.方法 通过电子数据库检索所有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患者实施远隔缺血预处理的随机对照研究.由两位作者分别提取主要结果指标(术后心肌钙蛋白[水平、术后死亡、术后并发症等)和次要结果指标(术后正性肌力药物使用情况、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等),采用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7项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包括567例患者,其中远隔缺血预处理组281例,对照组286例.与对照组相比,远隔缺血预处理组患者术后心肌钙蛋白I水平降低(P<0.05).两组患者术后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正性肌力药物使用率、术后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和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远隔缺血预处理对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的患者具有一定的心肌保护效果.

  •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后低氧血症及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赵康丽;胡盛寿;郑哲;刘芳环;何晓芳

    目的:通过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前后诸因素的分析,了解导致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后出现低氧血症的原因及处理对策.材料及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10月-1999年2月共231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患者.男205例,女26例,年龄32-76岁.以患者术后出现动脉血氧饱和度<90%为界,分为低氧组和正常组.两组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卡方或Fisher精确计算法检验,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231例患者术后动脉血氧饱和度低于90%有53例,低氧发生率约23%.术后动脉血氧分压呈下降趋势,术后第三天达低水平,术后第四天氧分压呈上升趋势.单因素分析,术前左室射血功能(EF)小于45%、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既往手术史及术前氧分压降低与术后低氧密切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EF小于45%、既往手术、吸烟、主动脉阻断时间、第一秒时间肺活量(FEV1)减低和一氧化碳弥散量减低为术后低氧血症独立影响因素.结论:术前EF小于45%、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再次手术、术前氧分压降低、吸烟、主动脉阻断时间、FEV1和一氧化碳弥散量减低是术后低氧血症发生的相关因素.

  • 替罗非班联合血栓抽吸导管开通静脉桥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一例

    作者:田文杰;王齐兵;姚康;沈雳;葛均波

    患者,男,63岁,因“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术后9年,胸痛半年”入院.9年前因胸痛行冠状动脉造影提示“三支病变”,行CABG术,术后长期口服“倍他乐克、阿司匹林”,病情控制稳定.半年前胸痛再发,多于活动时出现,含服“速效救心丸”可缓解.

  • 老年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围手术期呼吸道的护理

    作者:张绍杰;黄明辉;马晓红

    目的:观察老年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围手术期呼吸道护理的方法与价值。方法选择我院自2013年1月~2014年1月期间,住院部所收治的需要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老年患者共计40例作为研究对象。在数字随机表方法下进行分组,20例纳入对照组,20例纳入实验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接受系统性护理。对两组患者围手术期间呼吸道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进行观察与对比。结果实验组20例患者围手术期间呼吸道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0%(2/20),对照组为35.00%(7/20),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手术期间,对患者实施系统全面呼吸道护理,能够降低呼吸道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改善疗效,安全可靠,值得重视。

  •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发生心房颤动的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熊辉;吴清玉;胡盛寿;朱晓东;萧明第;许建屏;宋云虎;孙立忠

    目的:分析国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术后心房颤动(AF)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我院近3年在体外循环下进行CABG术患者686例,对可能与术后AF发生有关的诸因素进行卡方检验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以找出与CABG术后AF发生相关的高危因素.结果:686例患者中,140例(20.4%)并发了CABG术后AF.AF的发生与年龄,术前AF史及术前心房早搏关系密切(Logistic回归P=0.003,0.001,0.046).而与性别,心肌梗塞,体外循环时间,阻断时间,术前术后射血分数等诸因素无关(卡方检验及Logistic P>0.05).结论:AF同样是国人CABG术后常见并发症.高龄、术前AF史及术前心房早搏是其高危因素.

  • 不同部位的人体冠状动脉搭桥材料血管释放一氧化氮和内皮超极化因子差异的实验研究

    作者:刘志刚;刘晓程;何国伟

    目的:本研究通过直接检测人体乳内动脉(IMA)、大隐静脉(SV)与桡动脉(RA)内皮细胞释放的一氧化氮(NO)浓度以及平滑肌细胞膜电位信号,对比不同部位的人体冠状动脉搭桥材料血管释放一氧化氮和内皮超极化因子(EDHF)的差异.方法:将冠状动脉搭桥手术(CABG)常用的不同部位搭桥材料血管分为4组:乳内动脉组(n=15)、桡动脉组(n=6)、大隐静脉组(n=23),以及压力扩张后的大隐静脉组[简称PV组,n=9,将肝素生理盐水注入大隐静脉管腔,压力维持在100~600 mmHg(1 mmHg=0.133 kPa)].分别将长度为5 mm的血管片放置于37℃血管灌流室中,加入乙酰胆碱(log M-8~log M-5)和缓激肽(log M-10~log M-7),以激发内皮细胞释放一氧化氮与EDHF.应用一氧化氮测定仪与膜电位记录仪,直接检测桥血管释放的一氧化氮与平滑肌细胞膜电位信号,研究其一氧化氮释放动力学与EDHF介导的超极化反应.结果:①一氧化氮基础释放浓度:乳内动脉组显著高于大隐静脉组与桡动脉组;而桡动脉组的一氧化氮基础释放水平明显高于大隐静脉组.②在乙酰胆碱的激发下,乳内动脉组释放的一氧化氮总量明显超过桡动脉组和大隐静脉组;在缓激肽(log M-8、log M-7)的激发下,乳内动脉组和大隐静脉组均较桡动脉组升高.③PV组一氧化氮的基础释放与刺激性释放均显著减少.④乳内动脉组由EDHF调节的平滑肌细胞超极化幅度明显高于大隐静脉组与桡动脉组.桡动脉组与大隐静脉组相比,由乙酰胆碱激发、EDHF介导的平滑肌细胞超极化幅值亦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结论:①从内皮细胞一氧化氮与EDRF介导的内皮细胞功能角度评价,乳内动脉佳,而桡动脉明显优于大隐静脉;②压力扩张会损害大隐静脉一氧化氮介导内皮细胞功能,导致大隐静脉桥远期通畅率低下.

  •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在冠脉旁路移植术后应用时机研究

    作者:任海波;许卫江;刘彬

    目的:总结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 IABP)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围手术期的应用经验,比较术前预防应用、术后积极放置和术后被动放置IABP对于CABG围手术期的影响,为选择放置IABP的时机提供参考。

  • 桡动脉与大隐静脉在老年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应用的对比研究

    作者:沈刘忠;刘凯飏;陈绪军;强中强;郑哲;王巍;胡盛寿

    目的:比较在60岁以上老年患者冠状动脉(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中同时应用桡动脉与大隐静脉时的切口并发症及远期通畅率,探讨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中应用桡动脉的可行性。

219 条记录 1/11 页 « 123456789101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