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应激性高血糖对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影响

    作者:彭晓韧;赵艳芳;邹大进

    目的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常见血糖升高,其增高的程度与疾病转归相关.现以空腹血糖定义非糖尿病AMI患者的应激性高血糖,研究应激性高血糖对非糖尿病的AMI院内预后的影响.方法 研究对象为南京解放军第81医院2000年1月至2010年5月收治入院的107例非糖尿病AMI患者.回顾性分析各组的院内死亡和院内并发症.排除标准:(1)年龄小于18岁;(2)有糖尿病史;(3)无糖尿病史但住院期间启动降糖治疗的患者;(4)非心血管病因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严重肝肾功能不全、严重肺部基础疾患、恶性肿瘤晚期患者;(6)近期使用过类同醇药物以及甲状腺机能亢进、库欣综合征等影响葡萄糖代谢疾病的患者.根据空腹血糖(fastingblood glucose,FBG)水平将其分为4组,分别是:<7.0 mmol/L,7.0~8.0 mmol/L,8.0~11.1 mmol/L,≥11.1 mmoL/L.采用Stata 9.2统计软件,分别进行成组t检验、方差分析、秩和检验及确切概率法分析.对有意义的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 发生应激性高血糖47例(43.9%).FBG≥7.0 mmol/L的患者即有应激性高血糖的患者较FBG<7.0 mmol/L患者的病死率显著增高,分别是27.66%和6.67%(P=0.006 3),OR=5.35(95%CI 1.61~17.75,P=0.006 1),肺部感染、充血性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和急性脑血管事件等院内并发症发生率也显著增高.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FBG是AMI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1.56(95%CI 1.09~2.23).结论 有应激性高血糖的非糖尿病AMI患者死亡风险增高、院内并发症显著增多.应激性高血糖可作为判定非糖尿病AMI预后的一个较好指标.

  • IABP-SHOCKⅡ评分对伴发心源性休克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死亡的预测价值

    作者:曹佳宁;刘文娴;陈立颖;朱佳佳

    目的 评价IABP-SHOCKⅡ危险评分对伴发心源性休克(CS)的STEMI患者住院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 收录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2011年8月至2013年8月期间置入IABP机械辅助并完成急诊经皮冠脉介入(PCI)治疗的伴发CS的STEMI患者89例.以患者入院及急诊PCI资料计算IABP-SHOCKⅡ危险评分,比较不同危险分层入院一般情况、药物及介入治疗情况、IABP辅助前后生命体征等临床特点及院内死亡事件.结果 ROC的曲线下面积为0.723.根据危险分层,分为低风险组(评分0~2分,n=71)与中高风险组(评分3~9分,n=18).与低风险组相比,中高风险组患者年龄更高,更多患者有糖尿病史、脑血管病史及肾功能不全,入院时血清乳酸及空腹血糖更高.中高风险组更多患者急诊PCI术后TIMI血流等级<3.结论 IABP-SHOCKⅡ危险评分是预测伴发心源性休克的STEMI患者住院病死率简单、实用的评分.即使经急诊PCI血运重建及IABP机械辅助,IABP SHOCKⅡ危险评分≥3分的患者的院内死亡风险明显升高.

  • 血浆NT-proBNP水平与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院内死亡风险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周朝波;王欣彤;梁立格;杨丽晖;席少华

    目的 探讨血浆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与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院内死亡风险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选取2010年3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110例,在患者入院当天检测血浆NT-proBNP水平,并记录院内预后情况.根据预后分成死亡组与生存组,比较两组临床特征.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血浆NT-proBNP对老年髋部骨折死亡的预测价值,明确佳截断值,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在110 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中,死亡23 例(20. 91% ),生存87 例(79. 09% ),23 例死亡患者伤后平均生存时间为(10. 18 ±3. 16)d.生存组保守治疗?合并心肌损害?受伤7 d 后治疗占比低于死亡组,且生存组血浆NT -proBNP 水平低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血浆NT - proBNP 预测患者院内死亡的曲线下面积为0. 885,以大于佳截断值347. 503 pg/ L 时死亡风险更高.经Logistic 回归分析发现合并心肌损害?治疗时机(受伤7 d 后治疗)?治疗方式(保守治疗)以及血浆NT - proBNP(> 347. 503 pg/ L)是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 05).结论 血浆NT - proBNP 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院内死亡风险具有一定预测价值,且它是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浆NT - proBNP 水平越高,死亡风险越大,二者呈正相关.

  • 托起生命的希望——四川省人民医院护理部抗震救灾工作纪实

    作者: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一个被全国人民铭记的时刻!四川汶川遭遇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地震灾害.四川省人民医院,以快的速度全力投入了这场空前艰巨的战斗中,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肩负起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经过二十多个昼夜的连续奋战,截至6月2日.省医院共收治地震伤员3 142人,抢救危重伤员922人,完成手术2 116台,收治气性坏疽伤员19例,其中18例伤员的感染已得到有效控制.院内死亡18例,占收治伤员总数的0.57%.

  • 托起生命的希望——四川省人民医院护理部抗震救灾工作纪实

    作者: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一个被全国人民铭记的时刻!四川汶川遭遇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地震灾害.四川省人民医院,以快的速度全力投入了这场空前艰巨的战斗中,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肩负起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经过二十多个昼夜的连续奋战,截至6月2日.省医院共收治地震伤员3 142人,抢救危重伤员922人,完成手术2 116台,收治气性坏疽伤员19例,其中18例伤员的感染已得到有效控制.院内死亡18例,占收治伤员总数的0.57%.

  • 再灌注时代急性心肌梗死伴急性心力衰竭的诊疗策略

    作者:顾晓龙;向定成

    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早期再灌注治疗日趋成熟。早期再灌注治疗,包括溶栓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可以开通梗死相关动脉(IRA),挽救濒临坏死心肌细胞,从而改善心功能。PPCI比溶栓治疗能更好地恢复冠状动脉血流,减少心肌损伤和缩小梗死面积。然而,即使成功开通IRA,急性心力衰竭(AHF)仍然是AMI患者院内死亡的主要原因[1-2],可能原因:(1)PCI前心肌梗死面积过大,而PCI对已经坏死的心肌细胞并无作用;(2)PCI术中或术后出现无复流或慢血流,或者冠状动脉血流正常但心肌灌注不良;(3)再灌注损伤加重心肌顿抑或坏死,也可以因为再灌注心律失常而加重心功能损害。因此,即使在再灌注时代,AMI并发AHF仍是临床面临的巨大挑战。

  • 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急诊手术患者预后相关生物标记物的分析研究

    作者:贺晓楠;赵冠棋;张彦龙;孙立忠;聂绍平

    目的 探讨生物标记物与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ATAAD)急诊手术患者院内死亡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4年12月至2015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外科收住的ATAAD急诊手术住院患者310例.根据住院期间患者的生存情况,将入选患者分为生存组(279例)和死亡组(3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构成比、既往史[包括是否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家族史、高脂血症、吸烟、饮酒和主动脉病史]、入院时的生物标记物[包括肌钙蛋白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D-二聚体、白细胞计数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表达水平以及出院时情况(死亡或者存活)等一般资料.将可能影响ATAAD住院患者院内死亡的因素纳入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ATAAD急诊手术住院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ATAAD急诊手术住院患者肌钙蛋白I[0.071(0.013,1.532)μg/L vs.0.052(0.014,1.133)μg/L]、D-二聚体[1104(454,2576)μg/L vs.1827(752,3475)μg/L]和白细胞计数水平[9(7,12)×109/L vs.12(8,17)×109/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3202.000、3316.000、3118.000,P=0.036、0.041、0.011),其他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将肌钙蛋白I、D-二聚体和白细胞计数纳入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白细胞计数[OR=1.133,95%CI(1.041,1.233),P=0.004]是ATAAD急诊手术住院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白细胞计数是ATAAD急诊手术住院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辅助的急性心肌梗死院内死亡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作者:盛瑾;刘文娴;曹佳宁

    目的:对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院内死亡及生存的比较,分析影响IABP辅助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连续收录本院心内科2005年7月至2013年7月间,发病在72h之内并应用IABP辅助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72例,其中发生院内死亡患者81例.比较死亡与存活患者入院一般情况、介入治疗情况及IABP辅助情况等临床特点,以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导致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与院内生存组相比,院内死亡组年龄较高,女性患者多,Killip Ⅲ ~ Ⅳ级患者多;患者发病至入院时间较长,入院时心率较快,血压较低,血肌酐较高,左心室射血分数较低,合并高血压及糖尿病的比例更高,犯罪血管为左主干及多支血管病者较多.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年龄>65岁)(OR=2.224,95% CI:1.106 ~4.475,P=0.025)、发病至入院时间长(OR=1.021,95% CI:1.005 ~1.038,P=0.012)、心功能Killip分级Ⅲ ~ Ⅳ(OR=11.167,95% CI:3.895~32.019,P<0.001)、中度以上肾功能不全(OR=2.497,95% CI:1.325~4.705,P<0.01)及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OR=1.060,95% CI:1.035~1.086,P<0.01)为导致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IABP辅助可以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生命体征,为下一步治疗提供机会;但对于高危患者,包括老年、就诊时间延迟、心功能差及严重肾功能不全的患者,IABP辅助收效甚微,院内病死率高.

  •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中不同TIMI评分的疗效分析

    作者:曹佳宁;刘文娴

    目的:探讨IABP辅助治疗对不同的TIMI评分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近期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心内科,2005年7月至2013年7月间,未发生机械并发症(室间隔穿孔、严重瓣膜反流及心脏游离缘破裂)并且院内生存24小时以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98例的临床资料,其中应用IABP机械辅助的有294例患者.将患者按照针对STEMI的TIMI评分方法分为低危组(0~3分)、中危组(4~7分)、高危组(8~14分).分析不同危险度患者应用IABP辅助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低危组429例患者中,应用IABP的患者数量较少(23例),IABP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均无院内死亡,未见明显不同;在中危组(293例)中,IABP治疗组(119例)与常规治疗组(174例)相比,院内病死率明显降低(5.0% vs.12.1%,P<0.05);高危组(176例)中,应用IABP患者(152例)较常规药物治疗组(24例)院内病死率较低(18.4% vs.29.2%),但无统计学差异(P =0.220).多变量Logistic回归结果:IABP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保护因素(OR=0.109,95% CI:0.025~0.484,P=0.004).结论:在TIMI评分4-7分(中危组)的患者中,应用IABP可以提高患者在院期间生存率.

  • 心肌梗死急性期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院内死亡危险因素资料分析

    作者:王靖;楚建民;郭琦;李烨;陈旭华;浦介麟;华伟;张澍

    目的:分析心肌梗死急性期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MVA)患者的院内死亡危险因素。
      方法:入选2006-01至2010-12间急性心肌梗死合并MVA的患者224例,平均年龄(60.2±12.1)岁,男性173例。分为存活出院组和院内死亡组。对比两组间临床特征,分析影响存活出院率的相关因素。
      结果:两组基线状态对比显示,存活出院组男性比例更高,年龄更轻,心功能更好,合并糖尿病及有心绞痛病史者更少,急性心肌梗死发作距MVA间隔时间更短,肌酐平均水平更低,血清钾正常范围但平均水平更低,体表心电图中J波的检出率更低。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YHA高于I级(危险比:5.67;95%CI:1.46~22.03;P=0.01),血清肌酐水平高于正常(危险比:5.26;95%CI:2.10~13.17;P<0.01),心电图存在J波(危险比:4.37;95%CI:1.82~10.48;P=0.01),急性心肌梗死发作距MVA间隔时间超过24小时(1~13天危险比:3.00;95%CI:1.29~6.93;P=0.01。14~30天危险比:3.41;95%CI:1.40~8.31;P<0.01),均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MVA患者的院内死亡的独立相关危险因素。
      结论:心肌梗死急性期合并MVA患者临床心功能越差,合并肾功能不全,体表心电图检出J波,以及MVA发作距离心肌梗死的时间超过24小时,都意味着院内死亡率增加。

  • 我国县级医院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住院期间抗凝药物应用情况及临床效果分析

    作者:孙博雅;武阳丰;孙艺红;李珅珅;李贤;李敏;张爱华;武弢;杜昕;孔灵芝;霍勇;胡大一;高润霖

    目的:本研究利用CPACS-3研究分析目前我国县级医院未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住院期间抗凝药物的应用情况,探讨在真实世界医疗环境中抗凝治疗与医疗结局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011-09至2014-06期间,我国15个省或自治区99家县级医院未接受介入治疗的ACS住院患者进行前瞻性注册研究。共计入选资料完整的患者12373例,收集的资料包括患者基本情况、既往病史、病情特点、抗凝药物(包括普通肝素和低分子肝素)应用情况、严重出血事件和院内死亡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抗凝治疗与医疗结局(院内死亡、严重出血事件及二者的联合终点)之间的关系,并控制可能的混杂因素。结果:12373例ACS患者中,接受抗凝治疗9985例(抗凝治疗组),未抗凝治疗组2388例。抗凝治疗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非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和不稳定性心绞痛(UA)患者中的应用率分别为92.7%(4237例/4570例)、90.8%(1639例/1805例)和68.5%(4109例/5998例)(P<0.01),且存在地区和性别差异(P均<0.01),无年龄差异。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抗凝治疗可降低ACS患者53%的院内死亡风险[风险比(OR)=0.47;95%可信区间(CI):0.36~0.62]。其中,降低STEMI患者55%的院内死亡风险(OR=0.45;95% CI:0.32~0.64),降低NSTEMI患者58%的院内死亡风险(OR=0.42;95% CI:0.24~0.75),不降低UA患者院内死亡风险(P>0.05),不增加各类ACS患者严重出血事件的发生风险(P>0.05)。结论:我国县级医院的日常医疗实践中,抗凝治疗在STEMI和NSTEMI患者中应用率较高且显著减少院内死亡;在UA患者中应用率较低,但未显著减少院内死亡;总体抗凝治疗安全性良好。

  • 体外心肺复苏救治成人心脏骤停的效果分析

    作者:丘俊涛;罗新锦;王巍;龙村;孙寒松;于存涛;胡盛寿

    目的:本文通过总结单中心运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作为体外心肺复苏(ECPR)手段救治心脏骤停患者的效果分析,探讨心脏骤停患者救治新思路、新方法。
      方法:回顾分析阜外医院2005-7至2012-03期间,运用ECMO作为实施ECPR手段救治的17例心跳骤停成人患者[平均年龄(54.0±10.5)岁,男性12例]的病历资料。按是否存活出院分为存活组(6例)与院内死亡组(11例),对比分析两组间心肺复苏(CPR)抢救时间(从开始常规心肺复苏到体外循环辅助建立的时间)、ECMO辅助时间、开始ECMO辅助前的后一次血肌酐及血乳酸水平等参数指标的差异。

  • 老年性心脏瓣膜手术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查正彪

    目的:分析65岁以上心脏瓣膜手术联合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2-02至2014-09期间540例同期行心脏瓣膜手术和CABG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全组患者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分析。

  • 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患者早期结果的影响

    作者:王恒;李立环

    目的:研究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早期结果的影响。
      方法:收集2010-07至2014-03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患者资料,其中104例亚临床甲减(ST组),经性别、年龄匹配后的416例甲状腺功能正常患者为对照组(NT组)。观察早期结果项目包括:机械呼吸辅助时间、ICU滞留时间、新发脑梗死、心肌梗死、心房颤动、急性肾功能不全、平均输血量及输血率、12 h及24 h胸腔引流量、恶性心律失常、气管切开、IABP植入、院内死亡等事件。

  • 左心室射血分数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商鲁翔;赵阳;李瑞;张文慧;祖克拉·吐尔洪;张疆华;汤宝鹏

    目的 探讨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4年1 月至2017 年6 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因AMI入院、LVEF>50% 、Killip分级Ⅰ级或Ⅱ级的患者,根据是否发生院内死亡,分为院内死亡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的基线临床资料,分析院内死亡发生的危险因素. 结果 共纳入736例患者,其中院内死亡组有45例患者(6. 1% ),对照组有691 例(93. 9% ).两组患者年龄、男性比例、脑血管病史、既往AMI病史、发病至入院时间、入院方式、梗死部位、血运重建、心电图QRS波宽度、B型利钠肽、心肌酶和肾功能等均有显著差异(均为P<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高龄[比值比(OR) =2. 521]、既往 AMI病史(OR=2. 741)、发病至入院时间延长(OR =1. 687)、下级医院转诊(OR=2. 372)、前壁或广泛前壁心肌梗死(OR=3. 231)和肾小球滤过率降低(OR=2. 077)是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男性(OR =0. 512)和血运重建治疗(OR =0. 237)是院内死亡的保护性因素.结论 高龄、既往AMI病史、发病至入院时间延长、下级医院转诊、前壁或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和肾功能不全是LVEF正常的AMI患者发生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而男性和血运重建治疗为保护性因素.

  •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亡及危险因素的回顾性分析

    作者:李文文;马丽萍;秦永文;郑兴;赵仙先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死亡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地分析2006年12月至2012年1月入院的883例60~89岁的AMI患者(按年龄分为两组,60~74岁为老年组共473例,75~89岁为高龄组共410例)的一般情况、既往病史及家族史、临床检查及诊断、并发症、治疗及生存情况。结果老年组死亡率明显低于高龄组(5.9%vs 14.6%,P=0.000),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率明显高于高龄组(92.6%vs 69.8%,P=0.000)。两组患者死亡均与尿素氮、血糖、白细胞、脑钠肽(BNP)水平高,并发窦性停搏、心室颤动、心房颤动、心源性休克、Killip 3-4级,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未手术呈正相关;与药物(包括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药物)使用率呈负相关。尿素水平高、并发窦性停搏与心源性休克、未手术为两组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积极PCI治疗可改善老年AMI患者预后,需重视其尿素氮水平及窦性停搏、心源性休克等并发症。

  • 急性心肌梗死院内死亡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作者:郭丽君;何立芸;高炜

    目的了解在现代临床实践中AMI院内死亡患者的临床特征、死因构成及相关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2001年1月至2003年12月因AMI入院并在住院期间发生死亡的患者共117例的临床资料,分析年龄、性别、冠心病危险因素、既往病史、伴随疾病、主要临床表现、治疗对策、死因构成及其与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1.现代治疗水平下AMI院内死亡率约10.3%;2.AMI院内死亡患者中≥75岁的患者占46.2%;≥75岁和<75岁组中,女性比例为40.7%和30.2%;3.死亡病例中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多,伴随疾病多:其中62.4%合并高血压病,35%合并糖尿病,22.2%有陈旧性心肌梗死史,54.7%有心绞痛史,37.6%有脑卒中史;4.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患者具有较高的院内死亡率,本组患者中76.9%为ST段抬高性AMI,大面积梗死和有高killip分级(心功能不全)患者高达71.1%和44.4%,而LVEF≤40%者达到51.9%;5.仅17.9%的患者有成功再灌注治疗;6.首位的死亡原因为泵功能衰竭,占63.2%;其次为心律失常,占13.7%.结论1.AMI院内死亡率近11%,尤以高龄女性患者所占比例较大;2.伴发高血压病、糖尿病、脑血管病或肾功能衰竭等病史可能有促发AMI早期死亡的作用;3.ST段抬高的大面积梗死和心功能不全患者易发生早期死亡;4.死亡患者较少接受再灌注治疗;5.泵功能衰竭是AMI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次之为心律失常.

  • 主动脉夹层院内死亡相关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

    作者:张欢欢;杨玉金;郑春艳;侯御;冷卫阳;王苹

    目的 通过Meta分析明确主动脉夹层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 检索中英文数据库及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由两名评价人员按照标准独立筛选文献、 提取资料、 评价文献质量,应用RevMan5.0分析软件对资料进行Meta分析.结果 从908篇文献筛选12篇符合纳入标准,样本量为2430例,主动脉夹层院内死亡患者为489例,主动脉夹层生存患者为1941例,结果发现D-二聚体、主动脉大直径、超敏C-反应蛋白、意识障碍、心包压塞、低血压/休克、A型主动脉夹层合并效应量有统计学意义,是主动脉夹层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手术或介入治疗是主动脉夹层院内死亡的保护因素.结论 主动脉夹层院内死亡的其他危险因素研究证据尚不足,仍需更大量高质量的研究进行分析.

  • 65岁以上患者心脏瓣膜手术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查正彪;杨滔;孙寒松;宋云虎;王巍;许建屏;胡盛寿

    目的 分析65岁以上心脏瓣膜手术联合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2月至2014年9月540例同期行心脏瓣膜手术和CABG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 全组患者院内病死率4.26%.单因素分析提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P=0.001)、术前近一次肌酐水平(P =0.043)、不稳定心绞痛(P=0.046)、心绞痛Ⅲ~Ⅳ级(P =0.005)、冠状动脉病变支数(P =0.043)、体外循环时间延长(P =0.003)、术后并发症(P =0.000)是院内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分析表明COPD(P=0.005,OR=5.598)、体外循环时间延长(P<0.001,OR=1.011)、二次手术(P <0.001,OR=15.813)、并发恶性心律失常(P =0.014,OR =4.900)是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COPD、体外循环时间延长、二次手术、并发恶性心律失常是导致65岁以上心脏瓣膜手术联合CABG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 体外膜肺氧合在主动脉手术后应用的院内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焦瑞;江春景;侯晓彤;刘楠

    目的 探讨主动脉手术后应用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患者发生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至2016年3月在我院应用ECMO的35例主动脉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的人口学特征、疾病诊断,ECMO建立时的临床资料,如应用指征、手术情况、ECMO建立前及建立24 h内患者各项临床指标,按患者是否存活出院分为存活组和院内死亡组;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35例主动脉手术后应用ECMO的患者中,男32例,女3例,ECMO支持模式均为静脉-动脉ECMO模式(V-A ECMO);其中22例(62.9%)成功脱离ECMO,18例(51.4%)成功出院.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是ECMO辅助12h高乳酸值(OR=1.445;95% CI:1.026~2.034)、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OR=10.412;95% CI:2.246~ 70.798)(P<0.05).结论 ECMO辅助12 h高乳酸值、MODS是决定主动脉手术后应用ECMO患者院内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识别危险因素对提高此类患者救治成功率有益.

88 条记录 1/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