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兔脑外伤后脑灌注压高低与脑水肿的实验研究

    作者:缪国专;张远征;卢英杰;周定标

    目的了解不同灌注压对脑水肿的影响.方法采用低温冷冻动物模型,将30只动物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0只,即高灌注压、适当的低灌注压、对照组.通过观察Evans蓝扩散距离、脑组织含水量的不同两项指标来观察脑水肿程度.结果高灌注压组致伤灶Evans蓝扩散距离大(1.85±0.11cm),脑组织含水量也高(79.80%±0.71%),适当低灌注压组上述两项指标低(1.71±0.10cm,76.99%±0.62%)对照组数值居中(1.80±0.12cm,78.89%±0.87%).三者相互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灌注压越高越容易加重脑水肿.适当的灌注压降低,有助于改善脑水肿.

  • 亚低温状态下脑多参数监测对重型颅脑创伤患者应用常规降颅压手段的评价

    作者:孙洪涛;涂悦;魏正军;程世翔;王延民;张赛

    目的 分析亚低温治疗状态下对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进行脑多参数监测的结果,评估常规降颅压手段的临床意义.方法 42例sTBI患者(GCS<8分)进行亚低温治疗.对42例患者随机分组,对其进行颅内压(ICP)、脑灌注压(CPP)、脑组织氧分压(PbtO2)和颈静脉血氧饱和度(SjvO2)等指标连续监测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42例患者在亚低温治疗后CPP、PbtO2和SjvO2水平明显上升,ICP水平明显下降.(2)亚低温状态下,以两种剂量(25 g及50 g)甘露醇对ICP> 20 mm Hg者进行脱水治疗.治疗30 min后,两组患者ICP均有显著降低,90 min后,25 g组ICP反弹明显,而50 g组ICP仍稳定在较低水平.(3)亚低温状态下,随着过度换气程度的不断增加,ICP降低的程度显著增加,但出现低PbtO2的比率也随之增高.(4)16例行去骨瓣减压术sTBI患者术后ICP明显下降,CPP、PbtO2及SjvO2均有不同程度增高.结论 亚低温状态下,对于颅脑创伤后ICP增高的处理,可供选择手段较多,在使用过程中,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的同时,给予脑多参数监测,十分必要.

  • 重型颅脑损伤术中持续脑灌注压监测的意义

    作者:陈克非;董吉荣;蔡学见;王玉海;时忠华;施栋良;徐勤义;金东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术中持续脑灌注压(CPP)监测的意义.方法 解放军第一○一医院2009年6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63例sTBI患者根据预后情况分为较好(GOS 4~5分)及较差(GOS 1~3分)两组,对两组患者术中CPP、平均动脉压(MAP)及颅内压(ICP)的变化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两组间ICP、CPP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MAP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内ICP、MAP及CPP在不同时间点变化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ICP、MAP及CPP在不同时间点变化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中持续CPP监测有助于术者及时判断和处理术中出现的病情变化,对改善sTBI患者的预后可能有着积极的临床意义.

  • 脑灌注压对创伤性脑水肿的影响

    作者:谭源福;曹美鸿;刘运生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灌注压(CPP)水平对实验性脑创伤早期脑水肿的影响作用来选择适宜的CPP水平,为临床脑创伤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实验用兔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无颅脑损伤),高CPP组(90~110 mmHg),中CPP组(70~80 mmHg),低CPP组(60~70 mmHg),和极低CPP组(35~45 mmHg)5组,每组6只.对照组不予损伤,其余各组均给予(1100±100)N的撞击力致减速性脑损伤(重伤水平).伤后80 min静脉给予升压药或降压药物调控血压使CPP达到设计要求.伤后6 h测脑含水量.结果所有颅脑损伤动物均出现了明显的脑损伤生理反应和病理改变,颅内压(ICP)均明显增高(P<0.001).脑含水量为:对照组,78.18%±0.32%;高CPP组,81.35%±1.02%;中CPP组,80.27%±0.48%;低CPP组80.31%±0.70%;极低CPP组,81.19%±0.74%.与对照组比较损伤组脑含水量均增加(P<0.001).高CPP和极低CPP两组脑含水量分别较中、低CPP组增高(P<0.05).结论兔脑创伤后维持CPP在60~80mmHg之间的中低水平,脑水肿轻;CPP降至50mmHg以下和升至90mmHg以上均加重脑水肿.

  • 缺血性脑梗死的治疗进展

    作者:赵瑞祥

    近年来,随着对脑缺血病理生理和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其治疗概念也在不断更新[1].大量实验研究和临床观察表明,脑梗死形成需要数小时的发展过程,如采取措施阻断这一过程,就可大限度减少梗死体积,防止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减少残废率.研究发现,运用正电子发射扫描测定缺血性脑梗死脑血流量和脑代谢,当脑灌注压降低时,会引起一系列代偿机制,如早期血管舒张,局部血流量增加,以防止脑血流量下降;运用单光子扫描可以确定当脑血管储备耗竭时,能量的供应还可通过对氧摄取增加,确保脑氧代谢率,直到脑灌注压进一步下降,超过其平衡机制,缺血过程才开始启动.这些发现为缺血性脑梗死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 床头抬高不同角度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及脑灌注压的影响

    作者:兰艳

    目的 观察床头抬高不同角度对重型颅脑损伤(TBI)患者颅内压(ICP)及脑灌注压(CPP)的影响.方法 5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9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外科护理,对照组患者取床头抬高30°平卧位,实验组患者取床头抬高40°平卧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24、48、72 h的颅内压、脑灌注压水平变化情况.结果 实验组患者术后24、48、72 h颅内压分别为(9.84±1.76)、(13.95±2.36)、(13.21±2.63)mm Hg(1 mm Hg=0.133 kPa),低于对照组的(14.36±2.25)、(17.38±2.19)、(16.96±1.79)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24、48、72 h脑灌注压分别为(87.87±3.23)、(83.63±4.16)、(86.78±4.05)mm Hg,高于对照组的(71.27±2.80)、(70.33±3.49)、(72.37±2.43)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取床头抬高40°平卧位可显著降低其颅内压,提高脑灌注压,对于改善其预后具有积极的作用.

  • 重型颅脑损伤持续颅内压及脑灌注压监护的临床研究

    作者:林立超;杨建雄;叶志其;黄建斌;张剑伟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持续颅内压(ICP)及脑灌注压(CPP)监护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提供指导.方法 选择信封随机法抽取2015年10月~2016年12月我院伤后72 h内首诊入院的8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8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随机对照分组.对照组40例患者未应用监护,实验组40例患者应用持续ICP及CPP监护,其中伤后<24 h入院16例,伤后24~72 h入院24例,以入院时的CPP值将其分为甲组(CPP≥9.33 kPa)和乙组(CPP<9.33 kPa),比较ICP及CPP监护的临床效果.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恢复良好率为62.50%,显著高于对照组(40.00%),重度残疾率(5.00%)显著低于对照组(20.00%),病死率(7.50%)显著低于对照组(25.00%),实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伤后<24 h甲组患者的MABP、PaO2显著高于乙组(P<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伤后24~72 h甲组患者的ICP显著低于乙组(P<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实施持续ICP及CPP监护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同时,临床应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对其实施合理的干预措施.

  • 重症开颅术后患者的体位护理对颅内压、平均动脉压及脑灌注压的影响

    作者:孙杰;刘炳兰;雷员华

    目的 探讨重症开颅术后患者的体位护理对颅内压(ICP)、平均动脉压(MAP)及脑灌注压(CPP)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3月~2016年2月于我院接受开颅术治疗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40例.所有患者均进行0°、10°、20°、30°以及40°体位的改变,分别比较不同体位时患者的ICP、MAP及CPP,并作相关性分析.结果 患者体位在0~40°时ICP水平呈逐渐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体位在0~40°时MAP水平呈逐渐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体位在0~30°时CPP水平分别为(69.7±5.5)、(70.2±4.4)、(71.1±3.9)和(74.5±3.6)mmHg,呈逐渐上升趋势,而体位在40°时患者CPP为(63.5±3.5)mmHg,显著低于0~30°时的CP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015,P=0.000;t=7.537,P=0.000;t=9.173,P=0.000;t=13.856,P=0.000).经相关性分析,体位与重症开颅术后患者ICP、MAP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0.732,P=0.000;r=0.757,P=0.000).结论 体位护理对重症开颅术后患者的ICP、MAP以及CPP均有一定影响,其中体位为30°~40°时患者ICP与MAP水平可能存在明显下降,同时CPP水平上升,有利于患者预后.

  • 茚甲新治疗顽固性颅内高压的效果观察

    作者:吕加希

    目的 探讨茚甲新治疗重型颅脑创伤后顽固性颅内高压的临床效果及可行性.方法 选择36例重型颅脑创伤后出现顽固性颅内高压的患者,应用茚甲新治疗,比较治疗前后ICP、CCP以及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率(VmMCA)的变化,并对患者进行随访评估预后.结果 用药30、60、120 min后的ICP水平低于用药前,CCP、VmMCA水平均高于用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持续静脉点滴期间平均ICP和CCP水平较之首剂量后变化不明显,6例患者应用茚甲新后ICP和CCP变化不明显,随访6个月生存率为为61.1%,预后良好率为27.8%.结论 茚甲新对于顽固性颅内高压患者,可显著降低其ICP、增高CCP,对于改善此类患者的预后有积极的作用.

  • 探讨亚低温治疗对急性重症脑血管病患者预后的影响

    作者:雷润表;任爱花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急性重症脑血管病(ACD)的疗效,改善ACD患者预后。方法将84例AC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2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实施亚低温治疗,观察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后颅内压(ICP)低于对照组(P<0.05),脑灌注压(CPP)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恢复良好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可显著降低ACD患者ICP,提高CPP,改善患者预后。

  • 引起重型颅脑损伤死亡的二次脑损伤因素分析

    作者:任伟

    近年来颅脑损伤的发生率随着工业、交通和灾害性事故的增多而上升[1],其病死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除颅脑损伤原因、部位、范围、GCS等不可控制的脑源性因素外,并发二次脑损伤(secondary brain insult,SBI)即在原发性脑损伤基础上并发的继发性脑损伤:血压、体温、颅内压、脑血流及脑灌注压等的改变[2],对脑组织造成损伤也越来越突出,并已经成为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 各种浓度高渗盐水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临床研究

    作者:詹又佳;龚健;梁碧先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高渗盐水在重型颅脑外伤后脑水肿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12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四组,每组各30例,四组高渗盐水浓度分别为23.4%、10%、7.5%、3%,监测平均动脉压、颅内压、电解质、血糖和尿素氮,并计算大脑灌注压和血浆渗透压.结果 7.5% HS(高渗盐水)组颅内压降低幅度大于其他三组(P < 0.05),7.5% HS组平均动脉压及脑灌注压均高于其他三组,而颅内压低、钠离子、氯离子和血浆渗透压均低于其他三组(均P < 0.05).结论 不同浓度的高渗盐水对脑外伤后脑水肿患者颅内压、脑灌注压方面的影响差异较大,其中以7.5% HS效果佳.短期内输注7.5%的高渗盐水对血钠浓度以及血浆晶体渗透压影响更小.

  • 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治疗急性肾衰竭32例分析

    作者:张以来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是一组持续、缓慢清除体内溶质和过多水分治疗方式的总称.初主要应用于急性肾衰竭(ARF),经过近20年的发展人们认识到,和传统的间歇血液透析(IHD)相比,CRRT能更好地保持心血管状态的稳定性、维持脑灌注压;其使用的合成膜滤器具有通透性高、生物相容性好,不仅血-膜间的反应小,还可能通过清除各种大、中分子炎症介质而起到直接治疗作用.因此,其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已经从单纯的ARF扩大到许多非肾脏领域[1].我院于200年6月至2005年5月对32例ARF患者进行CRRT治疗,现总结如下:

  • 呼气末正压通气对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颅内压及脑灌注压的影响

    作者:陈华军;周立平;许文辉;张建平

    目的 研究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对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颅内压(ICP)及脑灌注压(CPP)的影响.方法 选取监护病房内22例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记录不同PEEP下(4 mm Hg、8 mm Hg、12 mm Hg)的ICP、平均动脉压(MAP)、CPP,研究其变化及相互关系.结果 PEEP升高后ICP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EEP为12 mm Hg时CPP的降低有统计学意义.部分患者ICP、CPP变化明显,与MAP降低有关.结论 PEEP升高至12 mm Hg不会明显的影响ICP,ICP、CPP的变化受MAP变化的影响,在保持MAP稳定的前提下,使用PEEP是安全的.

  • 实时、持续无创颅内压监测在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高明霞;黄国权;李仲展;任燕华;蔡英丽

    目的:探讨闪光视觉诱发电位对无创颅内压(noninvasive intracranial pressure,NICP)和脑灌注压(cerebral perfusion pressure,CPP)变化监测在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纳入2014年1月-2016年12月就诊于本院ICU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1:1对照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试验组在闪光视觉诱发电位监测无创颅内压和脑灌注压情况下进行脑出血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颅内压均下降,脑灌注压均升高(P<0.05),试验组变化均较对照组更为明显(t=-3.652、6.349,P=0.001、0.001).试验组患者的甘露醇使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921,P=0.001).试验组的治愈率为70.0%,高于对照组的4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78,P=0.034).结论:闪光视觉诱发电位可以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实时、持续的无创监测,并指导临床用药,可以有效提高治愈率,具有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

  • 尼莫通救治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研究

    作者:朱曦;陈浩辉;傅军;王宇欣

    目的:研究尼莫通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ICP)、脑灌注压(CPP)的影响,并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60例成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尼莫通治疗组, 各30例,均进行ICP及CPP监测并按Marshall降颅压措施进行治疗.治疗组加用尼莫通20 mg/d,800~1 2 00 μg/h均匀泵入.动态观察临床症状、ICP和CPP变化,并于治疗后1周及3个月评定疗效.结果:尼莫通组于治疗后24小时ICP开始下降,CPP开始回升;72小时尼莫通组和对照组ICP分别为(3.14±1.23)kPa(1 kPa=10.20 cmH2O)和(3.69±1.12)kP a;CPP 分别为(8.67±1.52)kPa和(8.13±1.17)kPa,差异显著(P均<0.05).而且,尼莫通组所有患者脱水后 ICP无反跳,对照组有10例(33.3%)患者出现反跳,ICP高出脱水前10%;治疗5日尼莫通组I CP和CPP已近正常,对照组治疗7日才接近正常.治疗1周时临床评估,尼莫通组GCS为(11.7 ±2.4)分,对照组为(8.5±2.3)分,P<0.01;治疗后3个月GOS评分,尼莫通组良好率43.3%、中残率26.7%、重残率16.7%、植物生存3.3%、死亡率10.0%;而对照组分别为26.7%、16.7%、16.7%、10.0%和30.0%.结论:尼莫通能显著降低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缩短颅内高压持续时间,增加脑灌注压,提高生存质量,未观察到明显不良反应.

  • 纳洛酮对急性颅脑损伤治疗效果的临床研究

    作者:黄志雄;徐如祥;王清华;郭燕舞

    近年来国内外一系列动物实验及临床治疗发现:脑外伤后早期应用纳洛酮,可以维持血压及脑灌注压,控制颅内压,减轻脑水肿,改善脑代谢,但临床研究资料较少.2000年3-8月,我们采用双盲对照试验方法治疗40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报告如下.

  • 严重颅脑损伤时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对平均动脉压和脑灌注压的影响

    作者:

    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均有明显的升压作用,但在严重脑损伤的情况下这种作用是否依然存在?据2001年11月出版的《J Neurosurg》杂志报道,法国的研究人员发现,严重颅脑创伤后,血-脑脊液屏障破坏及脑小动脉反应性改变,使脑对儿茶酚胺类药物的敏感性降低.他们采用坠落伤复合15分钟缺氧性低血压脑损伤模型,比较了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研究人员为使脑灌注压维持在9.33 kPa(1 kPa=7.5 mmHg)以上,将Sprague-Dawley大鼠分别输入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另设对照组(无脑损伤)和损伤组(脑损伤但不注入儿茶酚胺).持续测量并记录平均动脉压、颅内压和脑血流量.结果显示,脑损伤和缺氧性低血压能引起脑灌注压和局部脑血流量降低(可能通过颅内压升高和平均动脉压降低来实现).给予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不能使脑灌注压和平均动脉压升高,但颅内压比损伤组显著升高.局部脑血流量在损伤组、多巴胺组、去甲肾上腺素组降低的程度相似.此项研究结果表明,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在严重脑损伤模型中没有明显的升高血压和恢复脑灌注压的作用.石德光编译自《J Neurosurg》,2001,95(5):859-870 胡森审校

  • 重型颅脑损伤各项临床指标与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张焕芝;尹元桂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颅内压、脑组织氧分压及脑灌注压水平的变化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经CT检查确诊重型颅脑损伤病例210例作为观察对象。均常规给予吸氧、脱水、利尿、止血、抗感染、抗消化道溃疡、血糖控制、神经营养、糖皮质激素、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维持等对症治疗。保守治疗34例,手术治疗176例。均给予24 h颅内压、脑组织氧分压及脑灌注压监测,并分析各指标与预后的关系。结果(1)颅内压水平:24 h颅内压﹤20 mmHg、20~35 mmHg、36~50 mmHg与﹥50 mmHg在预后良好患者中的比例分别为90.9%、66.7%、43.5%和22.2%,在预后不良患者中的比例分别为9.1%、33.3%、56.5%和77.8%,预后良好与不良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523,P﹤0.01)。(2)脑组织氧分压:24 h脑组织氧分压﹤5 mmHg、5~15 mmHg、16~40 mmHg和﹥40 mmHg在预后良好患者中的比例分别为72.7%、32.7%、75.0%和80.0%,在预后不良患者中的比例分别为27.3%、67.3%、25.0%和20.0%,预后良好与不良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201,P﹤0.01)。(3)脑灌注压:24 h脑灌注压﹤40 mmHg、40~60 mmHg、61~80 mmHg和﹥80 mmHg在预后良好患者中的比例分别为20.0%、49.3%、74.3%和79.2%,在预后不良患者中的比例分别为80.0%、50.7%、25.7%和20.8%,预后良好与不良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030,P﹤0.01)。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颅内压、脑组织氧分压及脑灌注压的监测具有重要意义,3项指标均与患者预后有关,有效控制颅内压升高、促进脑灌注压和脑组织氧分压升高,将有利于提高预后。

  • 亚低温治疗中脑组织代谢监测方式及意义

    作者:陈荷红;张赛

    近年来,随着医学监测手段的发展及新的监护仪的出现,多种监测手段应用于重型颅脑创伤的亚低温治疗过程中,不仅及时反映了患者脑部的重要病理生理、生化代谢变化及亚低温治疗效果,同时也保证了亚低温治疗的安全性,从而防止或减轻了重型颅脑创伤后继发性脑损伤的发生发展,改善患者预后.本文拟就颅内压和脑灌注压监测,脑氧代谢监测,脑血流量监测及微透析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作简要综述.

172 条记录 2/9 页 « 12345678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