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临床药师参与心脏主动脉瓣置换术术后感染患者药物治疗的实践与分析

    作者:刘峰;赵波

    目的:通过临床药师参与心脏主动脉瓣置换术后感染的治疗,以利于有效控制患者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方法: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和患者血培养结果,与临床医师共同协商,制定针对性的抗感染治疗方案并及时修正.结果:经过临床医师、临床药师治疗团队的抗感染治疗,有效控制了患者的感染,患者得以康复.结论:临床药师参与临床治疗实践,有利于提高临床抗感染药物治疗水平.

  •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急性肾功能不全患者12例的CRRT应用及护理

    作者:李宏艳

    2004年1月~2010年12月采用CRRT方法,治疗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12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发生急性肾衰竭患者12例,男7例,女5例,年龄55~76岁.风湿性心瓣膜病行单纯二尖瓣置换术1例,单纯主动脉瓣置换术1例,二尖瓣合并主动脉瓣置换10例.术前肾功能均正常尿素(BUN)<2.1mmol/L,血肌酐(Scr)<142mmol/L,体外循环时间120~240分钟.

  • 爱情心脏是这样跳动的

    作者:刘克华

    葛继军,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先天性心脏病接受主动脉瓣置换术第一人.16年间,他21次住院,13次发出病危通知,两次被医生宣告死亡,但他都奇迹般活了过来.并创造了世界先天性心脏病主动脉置换金属瓣膜存活时间长的记录,是什么使一个缺钱少药的普通人创造了奇迹?

  • 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中血浆置换一例

    作者:黑飞龙;杨天宇;龙村

    患者,女,37岁,因主动脉瓣置换术后1年发热20 d而入院.心脏超声示主动脉瓣有一个1.0 cm×1.2 cm赘生物.术前诊断:主动脉瓣置换术后,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心功能Ⅱ级.拟再次行主动脉瓣置换术,术中进行血浆置换.

  • 伴左室扩大和左室收缩功能降低的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行瓣膜置换术的疗效评价

    作者:刘岩;王珂

    目的 评价单纯重度主动脉瓣狭窄合并左室扩大和左室射血分数减低及左心衰的患者行主动脉瓣置换术后的临床疗效和心功能改变.方法 采集因单纯重度主动脉瓣狭窄(AS)(瓣口面积<1.0 cm2) 伴左室扩大、左室射血分数减低和左心衰而行主动脉瓣置换术的患者15例.术前二维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后壁厚度(PWTd)和室间隔厚度(IVSTd),计算左室重量指数(LVMI),Simpson法测量LVEF以及连续多普勒测量主动脉瓣跨瓣血流速度和大压力阶差(AVP).术后1周复查超声心动图,并于术后3个月至3年随访观察.结果 15例患者术后一周症状改善,AVP由平均(112±66)mmHg显著降至(28±17)mmHg(P<0.05).平均随访1.6±1.3年期间,心衰症状改善明显,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由3.3±0.5级降至1.7±0.9(P<0.05),与术前相比,LVDd有显著的降低、LVEF显著性增加(P<0.05),与术后1周比较也有改善;LVMI与术前和术后1周比较均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尽管尚无显著性差异(P>0.05);AVP在术后1周已有显著降低的基础上,在随访期间无明显变化(P>0.05).4例患者在随访期间死亡,其中因心源性死亡的3例患者均是合并严重冠脉三支病变曾同时行冠脉搭桥术.结论 单纯重度主动脉瓣狭窄合并左室扩大、左室射血分数降低和左心衰的患者,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是有效的治疗方法,术后跨主动瓣压差、左室内径及左室射血分数均有明显改善.合并严重冠状动脉狭窄或术前跨主动脉瓣压差较低的患者应进一步评价其手术风险及获益.

  • 瓣膜置换同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监测及护理

    作者:路瑶;蒋明娣;陈静

    后天性瓣膜病合并冠心病的外科治疗是瓣膜外科目前面临的危重病之一,本文报告近一年来10例瓣膜置换同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均为高龄重症,术后在ICU监护治疗,围手术期无1例死亡,现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0例患者中男性9例,女性1例;年龄57~74岁(平均65.5岁);术前心功能(NYHA)Ⅱ级7例,Ⅳ级3例;左室射血分数(LVEF)5例<40%,5例>50%;术前陈旧性心肌梗塞史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患6例,合并高血压3例,糖尿病2例,脑梗塞2例;行二尖瓣置换术7例,主动脉瓣置换术3例;搭桥1根5例,2根3例,3根2例;术后出现低心排行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支持者2例;术后均带气管导管回ICU室,6~8小时拔除导管8例,12小时拔除导管1例,行气管切开,呼吸机支持7天1例;术后24小时内拔除胸腔引流管7例,48小时内拔除胸腔引流管3例.

  • 心脏直视手术后气管插管患者的护理

    作者:何红艳;何瑞红

    心脏直视手术后患者均用呼吸机辅助呼吸,这时患者带有气管插管,当患者由手术室回到ICU清醒后,对口中气管插管特别不适应,也不能用语言表达,这时护理工作显得尤其重要,并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我院于2000年2月~2000年7月行心脏直视手术后带有气管插管患者133例,现将手术前后的护理措施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133例,患者均为心脏直视术后由手术室带气管插管住ICU.男73例,女60例,年龄4~72岁,带气管插管时间短2h,长32 h,平均6.8 h.微创行冠状动脉架桥术15例,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架桥术9例,行二尖瓣置换、三尖瓣成形术29例,行二尖瓣置换、主动脉瓣置换术5例,法洛氏四联症根治术6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27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33例,其它9例.

  • 实时三维斑点追踪成像评价主动脉瓣置换患者术后左室收缩功能改变

    作者:程蕾蕾;王斌;康瑜;陈海燕;舒先红

    目的 采用实时三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three-dimensional speckle tracking imaging,3D-STI)评价主动脉瓣置换患者术后左室收缩功能改变.方法 对13例主动脉瓣反流患者术前和术后1周行常规超声心动图和实时3D-STI检查.结果 术后1周,患者的LVEF降低,但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意义(P>0.05);而左室整体长轴应变峰值平均值从(-11.34±7.05)%降低到(9.38±7.34)%(P<0.05),环向应变从(-13.84±11.40)%降低到(-6.24±7.05)%(P<0.01),面积应变从(-22.57±11.26)%降低到(-11.44±11.38)%(P<0.01),径向应变从(38.78±10.14)%降低到(16.15±15.60)% (P<0.01).结论 3D-STI可以精确反映同一心动周期内局部心肌收缩活动的变化,是敏感检测心肌节段运动异常的新方法;开胸主动脉瓣置换手术对左心室收缩功能造成损伤,至少术后1周尚不能恢复至术前水平.

  • 术前改良法测量主动脉瓣环内径与人工机械主动脉瓣大小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丁尚伟;谢玉环;周芙蓉;杜巍;张利荣;陈巧琼;陈俊君;黄锦杭

    目的:分析改良法测量主动脉瓣环内径与人工主动脉瓣大小的相关性,比较改良法与传统测量方法的差异.方法:2014年主动脉瓣置换术患者术前采用传统法(左室长轴切面)测量主动脉瓣环内径(A组,18例),2015年主动脉瓣置换术患者术前采用改良法(主动脉瓣短轴切面)测量(B组,21例),比较2组测量结果.记录术中所用人工瓣的型号,分析2组测量结果与人工瓣大小的相关性,比较2组间人工瓣大小的差异;追踪患者术后1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主动脉瓣口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比较2组人工瓣置换术后的近期效果.结果:A组主动脉瓣环内径与人工瓣大小的相关系数为0.66,B组为0.79.B组瓣环内径明显大于A组(P=0.005),但2组置换的人工瓣型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4);术后1年内B组人工瓣血流动力学指标优于A组.结论:主动脉瓣短轴切面测量主动脉瓣环内径的准确性优于左室长轴切面,有助于外科医师选择手术方式和合适大小的人工瓣膜,减少人工瓣功能障碍的发生.

  • 手术缝线固定器在体外循环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

    体外循环手术中缝线较多时,会阻碍手术者的视野,也给器械护士管理缝线带来一定困难.作者结合手术操作特点设计并制作了缝线固定器,经临床实践证明,此固定器能替代传统的皮管钳夹线固定手术缝线的方法,适用于主动脉瓣置换术,现介绍如下.

  • 二尖瓣置换术后人工瓣膜-患者不匹配研究进展

    作者:许金国;葛圣林;张成鑫

    二尖瓣疾病[包括狭窄和(或)关闭不全]是临床上常见的 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二尖瓣置换术(mitral valve replacement, MVR)作为其有效的治疗方法明显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且延 长了患者的寿命.但随着对人工心脏瓣膜的深入研究,一些相 关问题也逐渐凸显,其中较为突出的是人工瓣膜-患者不匹配 (prosthesis-patient mismatch,PPM)现象[1] .PPM 早是1978 年 由Rahimtoola 等提出,开始人们对于主动脉瓣置换术(aortic valve replacement,AVR)后PPM 研究较多,AVR 后PPM 会对近 远期死亡率、心功能、主动脉瓣跨瓣压差及左心室回缩等产生影 响[2-7] .MVR 后PPM 研究相对较迟且较少,早是1981 年由 Rahimtoola 和Murphy 以病例报道形式报道1 例MVR 后患者残 留持续性肺动脉高压及顽固性右心心力衰竭[8] .多项研究提示 MVR 后PPM 是常见现象,发生率较高,并可产生一系列不良影 响[9-11] .现就MVR 后PPM 临床研究进展作如下综述.

  • 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尖端扭转室速一例

    作者:周风华;丛丽

    患者老年女性,62岁,以“摔倒后一过性意识不清、后颈部疼痛2 d,复视3 h”于2013年4月1日入住神经内科。既往有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二尖瓣狭窄、主动脉瓣狭窄并关闭不全、心房颤动病史,2年前曾行二尖瓣置换术及主动脉瓣置换术,左心房血栓清除术,三尖瓣瓣环环缩术,术后恢复良好,心功能Ⅱ级(NYHA分级)。平时口服华法林钠片2.5 mg qd、地高辛片0.25 mg qd,INR约2~2.4,静息心率在60~70次/min。患者入院前2d坐摩托车与人相撞时摔倒,未伤及头部,当时有一过性意识不清,持续约1 min好转,感后颈部疼痛,不敢转颈,恶心,未呕吐,未治疗,病情持续存在。入院前3h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复视,无肢体活动不灵,无头痛、头晕,无言语笨拙,无吞咽困难,无发热,未治疗,来诊。门诊行头颅CT示头颅大小形态正常;脑实质内未见明显异常密度影;脑干左侧环池内见高密度影充填;中线结构居中;印象:符合蛛网膜下腔出血表现(图1)。血凝:PT 30.3 s,INR 2.63。入院查体:血压124/71 mm Hg,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率68次/min,律不齐,第一心音强弱不等,二尖瓣及主动脉瓣听诊区闻及机械瓣膜音。脉搏短绌。神经系统:意识清,精神不振,言语流利,智能正常。双眼可见水平眼震,余颅神经征(-),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共济运动完成顺利,病理征(-)。颈部稍有抵抗感。无偏身痛觉减退。入院第二天辅助检查:血常规、D二聚体、肝肾功能、电解质、心肌酶、肌钙蛋白、脑钠肽正常。空腹血糖7.2 mmol/L。心电图示心房颤动、左心室肥大劳累(图2)。头颈部CTA检查提示符合脑动脉硬化性改变,未发现脑动脉瘤、动静脉畸形(图3)。动态心电图示心房颤动。心脏彩超示二尖瓣及主动脉瓣人工机械瓣位置固定、功能正常。未见赘生物。左心房增大、左心室假腱索。患者入院诊断明确,给予甘油果糖氯化钠注射液、呋塞米注射液降颅压,30/70混合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降血糖,尼莫地平片预防脑血管痉挛,氨基己酸注射液、注射用白眉蛇毒血凝酶(邦亭)止血,奥拉西坦改善脑代谢等治疗,患者后颈部疼痛、复视症状缓解。于2013年4月4日上午08时30分,患者无诱因出现头晕、随即意识不清,面色苍白,伴出汗,双上肢屈曲,四肢肌张力增高,症状持续约30 s好转,神志转清,自述无胸痛、胸闷,无二便失禁,测血压140/70 mm Hg。予心电监护、血氧饱和度监测。急查心电图示心房纤颤,频发室性早搏,部分呈二联律(图4)。急查血糖6.5 mmol/L。急查血气分析、血常规、血凝常规、生化正常,未予特殊处理。于当天18时40分患者再次出现阵发性意识不清,伴四肢肌张力高,口吐白沫,出汗较多,口唇紫绀,小便失禁。心电监护示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持续约20 s左右肌张力恢复正常,停止口吐白沫,能睁眼,问话不语,数分钟后恢复言语,四肢活动灵活。询问其述无头痛、心悸、胸痛,测血压150/90 mm Hg左右。之后患者反复出现一过性意识不清,每次均持续20~30 s自行缓解。动态心电图结果显示窦性心律,频发室性早搏、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短阵房性心动过速,ST-T异常,QT间期延长(图5)。综合其病情,目前考虑脑心综合征,故转入心内科治疗。给予利多卡因、硫酸镁注射液静脉泵入、补钾等处理后,患者意识丧失发作一次,心电监护仍示尖端扭转室速,持续时间超过30 s,给予非同步电复律后神志转清,未再发作。之后患者病情稳定,头部症状逐渐消失。1周后复查动态心电图室性早搏、短阵室速消失。

  • 三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左心室射血分数正常的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左心室心肌功能

    作者:丁钱山;张平洋;董静;马小五;方玲玲;李林

    目的 采用三维斑点追踪(3D-STI)技术观察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正常的重度主动脉瓣狭窄(AS)患者主动脉瓣置换术(AVR)后左心室心肌功能改变特点,并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收治的拟行AVR的重度AS患者40例(重度AS组)和健康志愿者40名(健康对照组).健康对照组受试者行常规超声心动图和3D-STI测量,重度AS组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3个月行常规超声心动图和3D-STI测量,获得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室间隔厚度(IVSD)、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整体纵向应变(GLS)、左心室整体环向应变(GCS)、左心室整体径向应变(GRS)、左心室整体面积应变(GAS)及三维应变(3D-strain).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别比较重度AS组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与健康对照组受试者常规超声参数、三维应变参数;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重度AS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3个月常规超声参数、三维应变参数,进一步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受试者比较,重度AS组患者术前IVSD、LVPWD均增大,GLS、GRS、3D-strain均降低,GCS升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824、11.298、10.221、-6.237、-5.674、-6.584,P均<0.001),而LVEDD、LVESD、GA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术前比较,重度AS组患者术后l周LVEF、GLS、GCS、GAS均降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05、-2.093、-2.034、-3.152,P均<0.05或0.01),而LVEDD、LVESD、IVSD、LVPWD、GRS、3D-strain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重度AS组患者术后3个月GLS、GRS、3D-strain均升高,GCS、IVSD、LVPWD均降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446、-4.923、-4.388、-3.988、4.794、4.211,P均<0.05或0.01),而LVEDD、LVESD、LVEF、GRS、GA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术后1周比较,重度AS组患者术后3个月LVEF、GLS、GRS、GAS、3D-strain均升高,GCS、IVSD、LVPWD均降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631、7.383、-4.719、2.923、-4.154、-2.109、4.747、4.323,P均<0.05或0.01),而LVEDD、LVES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重度AS组患者术后3个月IVSD、LVPWD、GLS及GCS仍高于健康对照组受试者,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809、7.066、4.752、-2.553,P<0.001或<0.01),而LVEDD、LVESD、LVEF、GRS、GAS、3D-strain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LVEF正常的重度AS患者,其左心室心肌功能的改变及其接受AVR后的心肌功能变化均有一定特征性,3D-STI技术能较准确地对其进行评价.

  • 超声心动图评估主动脉瓣置换术后早期并发症的临床应用

    作者:范立;王春生;程蕾蕾

    主动脉瓣置换术(AVR)是目前治疗有症状的主动脉瓣病变的标准手术。AVR可明显改善主动脉瓣狭窄或反流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血流动力学,手术效果好,远期生存率高。尽管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TAVI)也被认可为治疗主动脉瓣病变的有效手段,但目前AVR仍然是可靠的手术方式。超声心动图是主动脉瓣狭窄或反流重要的诊断方法,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无创检测技术,在术前评估、明确手术指证、选择手术方式、判断预后等方面有重要的价值。AVR术后30 d内发生的早期并发症影响患者预后,目前主要依靠超声心动图来检测和诊断。常规超声心动图的应用为广泛,近年来超声心动图新技术如组织多普勒显像(TDI)、二维或三维斑点追踪显像、负荷超声心动图的应用也得到越来越多的临床医师重视。然而,超声心动图对AVR术后早期并发症的预测价值尚无充分的证据证明。笔者对AVR术后主要早期并发症及超声心动图检测方法进行系统回顾,以期为探究超声心动图指标预测术后早期并发症的价值提供参考。

  • 糖尿病患者左心系统瓣膜置换术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疗效分析

    作者:王磊

    目的 对糖尿病患者左心系统瓣膜置换术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治疗心脏瓣膜病的疗效进行分析, 总结糖尿病患者进行心脏瓣膜手术时的注意事项,为糖尿病患者进行心脏瓣膜手术提供临床依据,以确保手术的安全、有效. 方法 选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到该院住院治疗的进行左心系统瓣膜置换术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的糖尿病患者26例,分析患者手术前后心脏功能变化情况,评价治疗效果. 结果 术后有2例患者由于并发症死亡,从整体来看患者术后左心室射血分数增加,右心房及右心室内径变小,三尖瓣返流程度减轻. 出院前患者心功能分级Ⅰ级3例,Ⅱ级14例,Ⅲ级6例,Ⅳ级1例,与术前心功能分级Ⅱ级5例,Ⅲ级13例,Ⅳ级8例相比,患者整体心脏功能提高.结论糖尿病患者在心脏手术过程中要严格控制血糖,术中要严格遵照无菌操作,术后要严防感染,糖尿病患者左心系统瓣膜置换术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治疗心脏瓣膜病效果确切、满意.

  • 左心瓣膜术后心房颤动与三尖瓣反流的关系

    作者:魏丹;孟旭;李岩;刘静

    目的:研究左心瓣膜术后三尖瓣反流与术后心房颤动(房颤)的关系.方法:随访2002年3月至2008年11月接受主动脉瓣置换术或二尖瓣置换术,且未行三尖瓣成形术或三尖瓣置换术的患者374例,其中男性151例,女性223例,年龄23~79岁,平均(52±11)岁.所有患者均经过术前和术后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检查及心电图检查.单因素分析组间使用x2检验.危险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左心瓣膜术后房颤是术后发生三尖瓣反流的独立危险因素.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为:术后房颤、女性及术后左心房扩大,是术后三尖瓣反流的独立危险因素;术时年龄、术后左心室大小、术后右心室大小及术后射血分数这4项不是三尖瓣反流的危险因素.结论:左心瓣膜术后房颤是术后发生三尖瓣反流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术后房颤应该引起重视,积极治疗.

  • 高龄患者主动脉瓣膜退行性病变生物瓣膜置换手术38例临床总结

    作者:牛兆倬;池一凡;孙忠东;孙龙;孙勇

    目的:探讨高龄主动脉瓣膜退行性病变生物瓣膜置换手术的临床特点.方法:2003年8月至2005年8月,我们对38例>70岁的主动脉瓣膜退行性病变的生物瓣膜置换手术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例死于术后第二天主动脉破裂,1例脑栓塞合并左侧肢体偏瘫,1例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置入永久心脏起搏器.手术后1年随访,心功能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满意.结论:高龄主动脉瓣膜退行性病变生物瓣膜置换手术临床效果满意.

  • 70岁以上中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手术高危因素分析

    作者:杨勇;刘楠;侯晓彤

    目的:70岁以上老年中重度主动脉瓣狭窄(AS)患者行主动脉瓣置换术(AVR)早期疗效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至2015年8月,心脏外科108例70岁以上中重度AS患者进行AVR的临床资料.结果:108例老年患者,男性82例,女性26例,平均年龄(78.6±5.2)岁,住院30d死亡6例(5.6%).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住院30d死亡危险因素与术前肾功能不全、术前心功能NYHAⅣ级、体外循环时间≥180min、同时合并冠状动脉移植手术有关.随访26.3个月,随访率97.2%,死亡2例,1例发生脑部并发症,1例死于非心源性猝死.所有患者术后心功能和生活质量较术前明显提高.结论:术前脏器功能不全是患者住院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提示早期手术的重要性.

  • 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左主干开口病变支架治疗一例报告

    作者:霍勇;王贵松;陈明;洪涛

    患者男性,51岁,主因阵发性压榨样胸痛1个月入院.患者曾于6个月前因进行性劳力性呼吸困难经超声心动图检查诊断为主动脉瓣重度狭窄并行主动脉瓣置换术(AVR),术前冠状动脉造影示左右冠状动脉均正常.

  •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抗凝不当导致冠状动脉栓塞一例

    作者:康玉民;王均志;陈红磊

    患者女性,24岁,因“突发剑突下烧灼样疼痛2小时”于2010年12月16日入院.患者入院前2小时工作中突发剑突下烧灼样疼痛,并放射至后背部,伴恶心、出虚汗,疼痛持续不缓解,急来诊.患者2008年4月因风湿性心脏瓣膜病而行二尖瓣、主动脉瓣置换术,术后服用华法林1.5 mg/d,2个月前化验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在正常范围.

243 条记录 1/13 页 « 12345678...121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