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心脏瓣膜替换病人手术前后心理健康因素分析

    作者:王雪梅;陈燕;许莉

    心脏瓣膜替换是心脏外科常见手术之一,其作为一个重大生活事件可引起病人严重的心理应激反应,致使病人产生焦虑、抑郁.国外研究表明,焦虑是心脏手术前、后普遍存在的问题[1].为此,本文对山东省千佛山医院心脏外科符合心脏外科疾病诊断标准和心脏瓣膜替换手术适应症的住院病人196例进行了调查分析.其中男109例,女87例,平均年龄42±2岁,大65岁,小22岁.大专以上31例,高中78例,初中59例,小学以下28例.病程5-30年,平均10±7年.慢性风湿性心脏病158例,先天性心脏瓣膜畸形38例.紧急手术5例,择期手术191例.二尖瓣替换77例,主动脉瓣替换44例,三尖瓣替换28例,多瓣膜替换47例.再次换瓣手术29例,冠状动脉搭桥加换瓣2例.术前心功能III级106例,IV90例;术后心功能恢复172例.进口机械瓣膜98例,国产机械瓣膜60例,自制生物瓣膜38例.家庭经济状况较好者(能负担住院费用1.5-4万元)89例,经济状况差者(需借债手术)107例.

  • 高龄患者主动脉瓣膜退行性病变生物瓣膜置换手术38例临床总结

    作者:牛兆倬;池一凡;孙忠东;孙龙;孙勇

    目的:探讨高龄主动脉瓣膜退行性病变生物瓣膜置换手术的临床特点.方法:2003年8月至2005年8月,我们对38例>70岁的主动脉瓣膜退行性病变的生物瓣膜置换手术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例死于术后第二天主动脉破裂,1例脑栓塞合并左侧肢体偏瘫,1例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置入永久心脏起搏器.手术后1年随访,心功能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满意.结论:高龄主动脉瓣膜退行性病变生物瓣膜置换手术临床效果满意.

  • 奥默毕赤酵母菌感染致人工生物瓣膜心内膜炎一例

    作者:曹海明;黄伯湘;毛思颖;林冬群;林宇

    患者女性,69岁,因“活动后气促加重,双下肢轻度浮肿”于2014年12月16日入院。既往反复活动后气促多年,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于2012年7月20日在我院心胸外科行二尖瓣生物瓣置换术+三尖瓣成形术,术后恢复良好,一直使用华法林抗凝,出院后坚持门诊随诊治疗。因支气管哮喘长期使用吸入糖皮质激素沙美特罗替卡松气雾剂(商品名:舒利迭)治疗,否认糖尿病、高血压病病史。此次患者入院精神疲倦,乏力,气促,时有头晕,心悸,双下肢轻度浮肿,无唇甲紫绀,纳眠差,二便调。入院查体:体温36.2℃,脉搏78次/min,呼吸频率20次/min,血压137/75 mmHg (1 mmHg=0.133 kPa)。一般情况尚可,神志清楚,全身散在出血点,无疼痛,无瘙痒感,四肢、躯干及头面未见皮下结节及红斑,浅表淋巴结无肿大,颈静脉无怒张,心界略扩大,心率87次/min,律不齐,第1心音强弱不等,各瓣膜区未闻及明显杂音。入院后血常规提示轻度贫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均在正常范围内,血小板计数31×109/L,凝血功能指标为国际标准化比值( INR )7.86、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135.5 s、凝血酶原时间(PT)92.7 s,血生化、肝功能、肾功能和离子指标均未见异常。暂停使用华法林,并且给予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皮下注射(商品名:巨和粒)以升血小板。治疗2 d 后复查凝血功能, INR 1.37, APTT 33 s, PT 13.6 s,基本恢复正常,血小板计数42×109/L,出血点未见扩大或增多。其余对症治疗后患者症状缓解。入院第3天,患者出现中度发热,体温38.3℃,无呼吸道及泌尿系统感染症状。查血常规白细胞4.36×109/L,C 反应蛋白(CRP)64.2 mg/L,血沉( ESR)22 mm/h。彩色超声心动图示二尖瓣生物瓣低回声团附着,瓣口梗阻伴少量反流,三尖瓣和主动脉瓣少量反流(图1)。结合患者病史和超声心动图结果,高度怀疑感染性心内膜炎,予抽血进行血培养。入院第5天,患者未再发热,血培养结果提示奥默毕赤酵母菌感染,药敏提示对伏立康唑敏感。因患者症状较稳定,遂立即予伏立康唑片口服,每12 h 1次,进行抗真菌治疗。入院第8天,血培养结果同前,并外送样本经DNA测序证实为奥默毕赤酵母菌,根据改良Duke标准确立真菌性心内膜炎诊断。患者未发热,未觉特殊不适,继续原方案治疗,动态复查。

  • 猪瓣替换二尖瓣功能失调初步分析与防治对策

    作者:谭红梅;王晓莉;高照波;刘维永;易定华

    目的:为适应临床需要研制一种比较理想的生理瓣.方法:对15只失功瓣膜进行病理研究,分析其失功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结果:15只失功瓣膜基本病损为钙化,撕裂及穿孔,钙化是造成生物瓣功能失调的首要因素.钙化部位主要在右窦及三瓣叶交界处.结论:任何延缓生物瓣钙化的方法都可使生物瓣生命提高,而更趋理想化.所以我们采用环氧氯丙烷改性戊二醛处理生物瓣,取掉生物瓣右窦以另一瓣膜的无冠瓣与之匹配等方法,明显减轻钙化,应用临床效果良好.

  • 我国心脏瓣膜外科的发展与展望

    作者:张宝仁

    我国心脏瓣膜外科的发展虽然仅有约50年的历史,但其发展速度较快.1948年,Bailey等成功施行了二尖瓣狭窄闭式扩张分离术[1];1954年,我国兰锡钝[2]首次施行这种手术成功.1957年,Lillehei等在直视下应用缩小瓣环的方法矫正二尖瓣关闭不全[1];1958年,我国也施行了二尖瓣直视成形术[3].1962年,Starr等在国际上首先施行了笼球型心脏瓣膜二尖瓣置换术[1];1965年,我国蔡用之等也施行了国产笼球型心脏瓣膜二尖瓣置换术[3].特别是1980年以后,各种国产人造心脏瓣膜包括机械瓣与生物瓣膜都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二尖瓣置换术、二尖瓣综合成形术、联合瓣膜病变手术、主动脉根部病变的复合手术,以及瓣膜手术同期行冠状动脉搭桥或心房颤动的迷宫手术,均获得了开展.据不完全的统计,全国开展心脏瓣膜外科手术的医院约有200余家,1年内施行200例以上手术的约有20家医院,300~500例的约10家医院.我国每年施行心脏瓣膜手术总数约6 000~7 000余例,表明我国心脏瓣膜外科在已经普及的基础上,治疗水平不断提高,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 心率与生物瓣膜失功关系的初步探讨

    作者:石秋霞;谢进生;贾明;侯晓彤

    目的 探讨基础心率对于二尖瓣生物瓣膜失功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组1996年4月至2001年3月92例生物瓣膜置换病例随访资料,通过门诊、电话及信件方式随访,以基础心率75次/min为界分为:A组(基础心率小于或等于75次/min患者)和B组(基础心率大于75次/min患者).评价其血压、心功能、超声心动图等指标及再手术比例.结果 A组患者平均随访时间及长随访时间均优于B组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超声心动图显示A组患者出现瓣叶钙化僵硬的比例明显低于B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7%对17.9%,P<0.05);A组患者再手术比例明显低于B组患者(7.7%对22.6%,P<0.05);二次手术术中探查也可见,A组患者出现三瓣叶同时撕裂的比例低于B组患者(2.6%对15.1%,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基础心率对于二尖瓣生物瓣膜失功有显著影响,较低水平的基础心率可以延缓生物瓣膜的失功而提高其耐久性,具有进一步的临床指导意义.

    关键词: 生物瓣膜 失功 心率
  • 16例硅橡胶替代心包致重症缩窄性心包炎的瓣膜再置换

    作者:马延平;王春祥;刘鲁祁;王明华

    心脏手术采用正中切口后引起的胸骨心脏粘连,在心脏需再次手术时(如再次瓣膜置换等)易造成大出血及损伤冠状动脉,死亡率明显大于首次手术者.1989年3月至1994年6月,我们采用医用硅橡胶片(山东济南医用硅橡胶厂)代替部分心包置入16例首次生物瓣膜单纯二尖瓣置换病人的胸骨背侧切口与心脏之间,以期防止粘连.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心脏生物瓣膜再次换瓣的经验体会

    作者:李寿勗;邱兆崑;张卫;叶伟;郑知非

    从1979年到1989年底,我院共行心脏生物瓣膜替换术60例.到1997年初,有15例瓣膜功能发生障碍,现报告如下:

  • 二尖瓣置换术后生物瓣膜与机械瓣膜远期疗效的meta分析

    作者:张斌飞;甘盈;杨克虎;韦英;蒋露霞;田金徽

    随着科技进步和人群整体寿命的延长,机械瓣膜(mechanical valves,MV)终身抗凝及生物瓣膜(biological valves,BV)结构性衰坏的问题被重新提出[1].我们运用Meta分析方法比较二尖瓣置换术后MV与BV换瓣者的远期疗效,对临床瓣膜选取提出循证依据.资料和方法纳入标准:(1)研究类型:随机对照试验或对照试验,无论是否采用随机、分配隐藏或盲法;(2)研究对象:18岁以上行二尖瓣置换术者;(3)干预措施:试验组行MV置换,对照组行BV置换;(4)结局指标:术后30天内死亡人数、长期生存率及并发症.排除标准:术前已有瓣膜手术史的患者,二尖瓣置换术中同时行其他瓣膜置换的患者.

  • 重度三尖瓣病变行三尖瓣置换术27例临床应用

    作者:宣海洋;石开虎;张飞;徐盛松;龚文辉

    目的 探讨三尖瓣置换术(TVR)手术指征及方式,总结三尖瓣病变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2005年9月至2010年5月共施行TVR 27例,其中置换生物瓣膜23例,机械瓣膜4例;同期行二尖瓣置换术8例,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膜置换术4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4例.结果 手术病死率为11.1%(3/27),其中2例术后死于重度低心排血量综合征,1例术后第7天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术后二次开胸止血1例,经积极治疗后顺利康复出院.随访率91.7%(22/24),1例术后3年死于生物瓣膜毁损,1例术后19个月死于脑栓塞.随访期间心功能NYHA分级恢复至Ⅰ级6例,Ⅱ级14例.结论 行TVR的患者中、远期病死率均较高,对于严重的三尖瓣病变患者,正确的手术方式、合理的围手术期处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对于年龄大于50岁、随访不便以及未生育适龄女性患者来说,优先考虑置换生物瓣膜.

  • 生物瓣置换术后经导管再次生物瓣置换

    作者:徐飞;王立清

    随着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技术的提高和人工瓣膜材料的进步,在过去10年间,生物瓣在国外的使用增长了近78.4%[1,2].根据长期临床随访研究的结果,已有许多国外学者建议将生物瓣的推荐使用年龄从65岁降至60岁[3].目前,我国国内的生物瓣使用比例仍明显低于国际水平.生物瓣膜的衰坏、失功及二次手术的风险依然是限制其使用的主要原因.

  • 单一心脏中心生物瓣膜应用现状

    作者:刘建实

    目的 随着生物瓣膜取材、预处理、抗钙化修饰等各个步骤技术工艺的改进和提高,瓣膜使用寿命大大延长,降低了生物瓣膜置换术后的并发症与瓣膜相关并发症,生物瓣膜使用数量不断上升.总结2003-2008年间我院生物瓣膜使用现状.方法 2003年1月至2008年12月,我院共完成单纯心脏瓣膜替换手术1698例,平均年龄为(50±13)岁.其中生物瓣膜替换术858例,平均年龄为(53±9)岁.2003~2008年采用生物瓣/机械瓣的患者例数分别为9/142、18/240、132/155、170/123、240/117、289/63.生物瓣膜所占同期瓣膜手术数量百分比分别为5.96%、7.00%、46.00%、58.02%、67.23%、82.10%.结果 院内死亡共52例,死亡率3.06%(52/1698).生物瓣替换术后患者死亡20例,总死亡率2.33%(20/858).2003~2008年生物瓣替换术后死亡率分别为0%、5.56%、2.27%、1.17%、2.08%、2.42%.2003~2008年采用生物瓣替换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1.11%(1/9)、11.11%(2/18)、9.84%(13/132)、8.82%(15/170)、12.08%(29/240)、5.88%(17/289).结论 采用生物瓣并没显著影响患者的近期疗效,且无需长期抗凝,大大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因而,对条件适合、年龄低于60岁的患者,如患者同意接受因生物瓣膜毁损而导致的再手术,可采用生物瓣膜手术.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随访.

  • 心脏生物瓣膜临床应用的分析

    作者:房勤;谷天祥;刘波;喻磊;王春;师恩祎

    目的 分析心脏生物瓣膜置换术的临床应用经验和术后效果.方法 于2005年1月至2012年9月,选择接受心脏生物瓣膜置换术的293例患者,年龄24~79岁,平均(63.8±14.7)岁.二尖瓣置换151例,主动脉瓣置换118例,双瓣置换24例.同期行冠脉搭桥术53例,三尖瓣成形术31例,房颤射频消融术22例,其他手术32例.结果 术后早期(30d内)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11例(死亡率为3.8%).院外随访3个月~5年,平均随访23个月,随访169例,随访率为58%.心功能改善为Ⅰ~Ⅱ级者占95.3%(161/169).3例患者随访期间死亡,其余随访的患者生存良好,活动耐力显著增加,未发生出血或血栓并发症.结论 置换心脏生物瓣膜具有较高的手术安全性,患者的术后心功能恢复较好,并发症发生几率低,生活质量较高.

  • 心脏瓣膜置换的手术配合及体会

    作者:付海花;段梅红

    通过对58例心脏瓣膜置换的手术配合,认为充分认真的术前准备,熟悉手术步骤,明确手术方案,正确处理和选择人工心脏瓣膜,为手术赢得时间,是手术配合的关键.

  • 降温速度在生物瓣膜制备保存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毅勋;孙学军;马捷

    深低温保存是目前组织、器官保存的佳方法.随着生物瓣膜制备、保存及置换技术的不断提高,生物瓣膜的深低温保存成为目前人们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把降温速度引入生物瓣膜制备保存中,并对其历史回顾及研究进展进行总结.

  • 适宜单层缝合置入的无支架猪主动脉瓣膜性能评价

    作者:徐殊;韩宏光;王辉山

    背景:现有的生物瓣膜主要分为有支架和无支架两种。有支架瓣膜方便了手术操作,容易植入,植入后发生关闭不全的可能性小,但这种瓣膜并没有很好的模拟天然瓣膜。目的:为缩短瓣膜植入时间,进一步改善瓣膜性能,在参考猪主动脉根构型优化瓣膜设计的基础上,开发一种新型的适合单层缝合置入的无支架猪主动脉瓣膜,体外测试评估其性能。方法:①制备适合单层缝合的无支架猪主动脉瓣。②采用自行设计的新型单层缝合方法进行离体瓣膜植入实验。③对新型瓣膜进行体外流体力学测试及疲劳测试。结果与结论:适合单层缝合的无支架瓣膜在设计中去除了硬质的瓣架,可减轻血流冲击对瓣叶的损害,同时去除硬质瓣环后手术时可以植入口径更大的瓣膜,改善了血流动力学,较传统双层缝合瓣膜缩短了植入时间。经体外流体力学测试及疲劳测试,结果满意。但无支架生物瓣膜植入手术操作时间长、术后长期临床效果及耐久性尚需进一步临床结果验证。

  • 经皮心脏瓣膜置换术研究进展

    作者:宗刚军;秦永文

    经皮心脏瓣膜置换术是心血管疾病治疗领域中起步不久的新技术.随着生物工程学的发展,人体经皮肺动脉瓣膜、主动脉瓣膜置换取得了初步成功,它为微创治疗瓣膜疾病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思路.本文主要介绍这一技术的发展现状与未来的前景.

  • 心脏生物瓣膜置换91例临床分析

    作者:胡守军;沈振亚;余云生;叶文学;黄浩岳

    目的 总结91例心脏生物瓣膜置换的临床经验.方法 心脏生物瓣膜置换91例,其中单纯二尖瓣生物瓣置换术53例,主动脉瓣生物瓣置换术25例,二尖瓣主动脉瓣联合生物瓣膜置换术13例.同期三尖瓣成形术15例,左心房血栓清除术12例,左心房折叠术30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8例,房颤射频消融7例.结果 89例患者手术治愈出院.死亡2例,死因为多器官功能衰竭.85例患者随访6-48个月,无抗凝意外、瓣膜损坏、感染性心内膜炎发生.结论 老年患者采用心脏生物瓣膜置换治疗心脏瓣膜疾病,效果良好.

  • 机械瓣膜置换术与生物瓣膜置换术治疗老年心脏瓣膜病的研究

    作者:陈立军

    目的 比较机械瓣膜置换术与生物瓣膜置换术治疗老年心脏瓣膜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64例老年心脏瓣膜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A组和B组.A组采用机械瓣膜置换术治疗,B组采用生物瓣膜置换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生存情况、心功能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治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两组治疗后心脏彩超各指标显著优于治疗前(均P<0.05),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根据影响心脏瓣膜病患者远期预后危险因素的特点,针对患者疾病特点选择相应的心脏瓣膜置换术,可获得良好预后.

  • 60岁以上巨大左心室患者行生物瓣膜置换术30例临床分析

    作者:杨敏;聂军;钱红波;韦俊;张大发

    目的:总结分析30例60岁以上巨大左心室患者行生物瓣膜置换术的临床资料,评价生物瓣膜在巨大左心室的心脏外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2014年10月在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接受生物瓣膜置换术的30例巨大左心室患者。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61~80(67.3±5.4)岁。置换二尖瓣生物瓣膜15枚,主动脉瓣生物瓣10枚,联合置换生物瓣膜5例10枚。结果:术后无死亡患者。院外随访3个月~3年,随访患者心功能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未发现瓣周漏、感染性心内膜炎、血栓、出血等并发症。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提示生物瓣膜功能良好,无明显衰败迹象。结论:高龄巨大左心室患者行生物瓣膜置换手术,加强围手术期管理,以及术中注意心肌保护,可以明显提高手术的安全性,患者术后瓣膜无杂音,同时避免抗凝治疗带来的风险,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52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