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80%的脑血栓与颈动脉狭窄有关

    作者:唐锋

    大脑的血液在颅外由四条血管供应:两条颈动脉和两条椎动脉.这四支动脉中的任何一支发生病变都可以导致脑缺血,引起中风.在缺血性脑卒中中,由颈动脉狭窄导致的约占80%.随着机体的衰老和血管的硬化,人体各处的动脉内可形成动脉硬化斑块,造成动脉狭窄.其中颈动脉的分叉处是较常发生的部位.这些斑块不断增大,可出现钙化、出血、坏死、脱落,其结果就会导致颈动脉闭塞及脑部血管栓塞.

  • 颈动脉手术有哪些禁忌证?

    作者:曲乐丰

    传统观念上还有一些手术禁忌证,例如高龄、颈动脉闭塞、放疗后颈动脉、急性颈动脉闭塞等,从我中心经验来看,对于颈内动脉几乎闭塞或是闭塞的病人且有脑中风发生史者,颈动脉内膜切除术除了可取出斑块、恢复管腔、预防中风外,对病人肢体活动障碍、语言、记忆等认知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

  • 颈内动脉异常应用64层CT脑灌注辅以CT血管造影的影像诊断研究

    作者:刘逵;魏祥;张亚林

    目的 研究颈内动脉异常应用64层CT脑灌注辅以CT血管造影(CTA)的影像诊断效果.方法 将短暂性脑缺血患者群体编入观察A组,急性脑梗死患者群体编入观察B组.所有患者均实施64排螺旋CT脑灌注及CT血管造影扫查.统计全部病例的对比剂峰值时间,同时分别记录患者颅内健侧与患侧的脑血流量及脑血容量.根据血管造影结果对比两组的颈内动脉异常程度.结果 A组健侧对比剂峰值时间及脑血流量与B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健侧脑血容量显著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侧对比剂峰值时间显著快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患侧脑血流量及脑血容量均显著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颈动脉无狭窄和轻度狭窄总比率显著高于B组(P<0.05),A组中度及重度狭窄总比率显著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内动脉异常应用64层CT脑灌注辅以CTA检查具有极高的诊断价值.

  • 单侧颈动脉闭塞DSA的侧支血流分级与CT灌注的脑组织灌注分期之间的关系

    作者:李尧;龚浠平;王拥军;李征

    目的研究单侧颈动脉闭塞同侧半球DSA的侧支血流分级与CT灌注的脑组织灌注分期之间的关系.方法DSA证实的43例单侧颈动脉闭塞病人,将闭塞颈动脉同侧的大脑半球分为大脑中动脉皮层区域、前皮层分水岭区域、后皮层分水岭区域、内分水岭区域、穿支供血区域,对每个区域进行侧支血流分级和CT灌注分期,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侧支分级与组织灌注有很好的相关性(r=-0.760,P<0.001),通过侧支分级≤1级判断非梗死区域脑血流量下降敏感性为79%,特异性为86%;通过组织灌注≤Ⅰ期来判断有完全的侧支血流敏感性97%,特异性73%.结论DSA不仅提供侧支的形态学信息,也反映侧支的灌注信息,CT灌注能够反映侧支代偿情况,侧支分级与组织灌注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 动脉自旋标记法磁共振成像在颈动脉狭窄性脑缺血疾病中的初步应用

    作者:娄昕;蔡幼铨;马林;蔡剑鸣;安宁豫;李雪梅

    目的: 对比研究颈动脉严重狭窄患者动脉自旋标记法(ASL)和动态磁化率效应对比剂增强(DSC)磁共振脑灌注成像表现,探讨ASL的临床运用价值.材料和方法: 健康自愿者12例,行DSC和ASL,计算左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与右侧相应区域相对脑血流量(rCBF)比值并进行比较.病例组为单侧颈内动脉狭窄程度≥70%患者32例,计算DSC和ASL所得的患侧与健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rCBF比值并进行比较.结果: 12例健康自愿者所测的DSC和ASL的rCBF比值分别为1.0012±0.1030和1.0015±0.1611,无统计学差异.32例患者中,15例患者灌注异常,DSC与ASL的rCBF比值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72).结论: ASL序列能快速无创的提供脑灌注情况,可作为初步了解颈动脉狭窄性脑缺血疾病脑灌注情况的常规检查方法.

  • 颈动脉狭窄性脑缺血疾病的动态磁敏感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研究

    作者:娄昕;蔡幼铨;马林;蔡剑鸣

    目的:探讨颈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动态磁敏感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SC-MRI)表现.材料和方法:对单侧颈内动脉狭窄程度≥70%患者32例(狭窄组)和无狭窄者12例(对照组)行DSC-MRI.测定两组双侧大脑半球、额叶、顶叶、半卵圆中心、皮质分水岭前/后区患侧与健侧或左侧与右侧的MTT、rCBF、rCBV比值.结果:对照组测量区域的MTT、rCBF、rCBV比值在0.94~1.07之间.狭窄组中5例大脑前/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域MTT延长、rCBF和rCBV正常或下降;10例分水岭区MTT延长,rCBF和rCBV正常或下降;17例未见异常灌注区域.两两比较狭窄组与对照组在上述测量区域的MTT、rCBF、rCBV比值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颈动脉狭窄程度并不是决定脑灌注表现的唯一因素.综合考虑脑灌注表现及临床表现对于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 颈动脉闭塞介入治疗中使用近端脑保护装置2例

    作者:刘媛;李捷;倪忠涵;黄文晖;罗建方

    1 临床资料1.1 病例1患者男,71岁,因"反复头晕2年余,加重6月"于2017年1月17日入住广东省人民医院.患者于2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反复出现头晕,半年前上述症状加重,改变体位时明显,发作频率增加.2017年1月3日患者出现头晕,约2~3 min后晕厥,倒地后伴右眼角及右侧面部摔伤,随后自行苏醒.2017年1月15日患者突发左上肢无力,去当地医院就诊,颈部彩超示: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粥样硬化并硬化斑块形成;左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狭窄,右侧颈内动脉闭塞;右侧椎动脉内见双向血流,无名动脉管壁见局部增厚、管腔局部狭窄,符合右侧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既往高血压病2年余,高184/98 mmHg(1 mm Hg=0.133 kPa),平素规律服用氨氯地平,血压控制尚可.30余年肺结核病史,规律抗结核治疗后已愈.吸烟30余年,每天一包,已戒烟3个月.2年前行前降支介入治疗,术后冠心病二级预防用药.入院查体:心率80次/min,血压143/87 mmHg,神志清,体位自主,伸舌居中,肌力5级,生理反射正常.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律齐,心脏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全腹无压痛、反跳痛,肝脾未触及,双下肢无水肿.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指标、肌钙蛋白、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未见异常;尿、便常规检查正常.心电图示:窦性心律.临床诊断为:颈动脉闭塞和狭窄(左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狭窄,右侧颈内动脉闭塞),右侧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冠心病,三支病变(PCI术后),高血压病3级.

  • 血管外科专家--李晓曦教授

    作者:

    入行后从事普通外科、血管外科、甲状腺和乳腺外科的医、教、研工作,擅长周围血管疾病、甲状腺、乳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尤其是胸腹主动脉瘤、颈动脉体瘤、颈动脉闭塞或狭窄、下肢动脉急慢性缺血、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下肢深静脉瓣膜和交通静脉功能不全、浅静脉曲张、深静脉血栓形成、动静脉瘘、各类血管瘤、先天性静脉畸形等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在临床医疗和科研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 颈动脉转流管改进的意见

    作者:董国祥

    在颈动脉手术中,多须先放置颈动脉转流管(简称转流管,下同),以保证术中大脑的持续供血.但现有的转流管存在以下缺点:①必须先阻断颈总动脉.②必须切开颈动脉后才能置放.③放置转流管至少阻断颈动脉2 min以上,因此,置放时术者精神异常紧张.④难免有小斑块脱落.⑤颈总动脉阻断球囊的远心侧必须环绕一控制带,以免球囊被冲出脱落,导致大出血.⑥转流管影响斑块的剥脱和动脉切口的缝合等手术操作.⑦对于一侧颈动脉闭塞者,常不允许阻断血流后再放置转流管.

  • 普及血管外科基本知识提高血管疾病诊治水平

    作者:吴庆华

    国内血管外科专业从无到有历经数十年的发展,诊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各种血管外科手术和介入性治疗等方法在较大规模的医院中已普遍开展起来.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胸腹主动脉瘤等高难度的手术,在国内已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小口径的人工血管和自体大隐静脉原位转流术,可使血管架桥到足背或胫后动脉,使很多患者得以康复.各类颈动脉血管重建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等技术的开展,使颅外颈动脉闭塞的患者有了生的希望.血管镜技术的应用及带膜支架介入治疗各种动脉瘤,外伤性动静脉瘘等,使介入治疗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布加综合征的各种转流术已在国内广泛地开展,经皮经腔穿刺针破膜球囊扩张成形术及下腔静脉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布加综合征等方法已在国内一些专科医院获得可喜的成果,其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监护设施的应用使得患者的安全系数及治愈率进一步得以提高.

  • 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颈总动脉或头臂干病变的颅内外血流动力学变化

    作者:李燕;华扬;孙伟景;程静

    目的 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评估颈总动脉(CCA)或头臂干(BT)重度狭窄或闭塞后的颅内外血流动力学变化及颅内外侧支循环的情况. 方法 选择经DSA证实的CCA或BT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24例为患者组(Ⅰ例患者为左侧CCA闭塞,伴BT重度狭窄),健康体检者20名为对照组.应用TCD检测两组颅内外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的改变,判断侧支开放情况.结果 ①CCA或BT闭塞的17例患者中,13例CCA或BT局部未探及血流信号,4例呈异常低速高阻的血流信号;CCA或BT重度狭窄的8例中,6例病变局部呈异常高流速伴涡流血流频谱,2例仅探及狭窄以远CCA低流速、低搏动性血流频谱.24例患者的颈外动脉均为血流方向逆转、低搏动性的颈内动脉化血流频谱改变.21例颈内动脉起始段为低流速、低搏动性血流频谱.②大脑中动脉的流速及搏动指数明显低于健侧及对照组(P<0.01).眼动脉呈正向低搏动性血流频谱者19例,未探及血流信号者3例,反向切迹血流频谱者2例.③24例患者中,19例(79.2%) Willis环侧支开放;3例有健侧颈外动脉侧支供血.9例呈前循环盗血的血流频谱改变,其中6例(25.0%,6/24)大脑前动脉呈收缩期早期切迹血流频谱改变.2例患侧颈内动脉虹吸段、眼动脉呈反向切迹血流频谱改变.1例BT闭塞患者颈内动脉起始段呈切迹血流频谱改变. 结论 应用TCD可对CCA或BT病变的颅内外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进行综合评估.

  • 单侧颈动脉闭塞脑梗死和侧支代偿情况分析

    作者:李尧;何晋涛;吴继星;侯晶晶;唐华;白维;刘阳;张娟

    目的 通过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r tomography,CT)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PI)研究闭塞颈动脉同侧半球的梗死情况,分析不同侧支的代偿能力,增进我们对梗死机制的理解.方法 颈部血管彩色超声证实的45例单侧颈动脉闭塞患者,将颈动脉闭塞同侧的大脑半球分为大脑中动脉皮层区域、前皮层分水岭区域、后皮层分水岭区域、内分水岭区域、穿支动脉供血区域,比较各个解剖区域发生梗死情况,并分析侧支代偿种类和不同解剖部位梗死的关系.结果 颈动脉闭塞时,内分水岭区发生梗死多见19例(44.2%),8例前皮层分水岭梗死有6例伴有内分水岭区梗死.后交通动脉(pos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PCoA)出现是减少内分水岭区梗死的保护性因素[比值比(odd ratio,OR)为0.226,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在0.058~0.853间,P=0.027].结论 颈动脉闭塞时,内分水岭区发生梗死多见,提示内分水岭区是对血流下降敏感的区域.PCoA开放能够减少内分水岭区梗死.

  • 慢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支架置入术联合围手术期血压控制的疗效分析

    作者:刘波;帅杰;李志伟

    颈内动脉闭塞( interal carotid artery occlusion,ICAO)是缺血性卒中重要但相对少见的病因. 研究提示,症状性颈动脉闭塞的年发病率为6/100 000[1]. ICAO处多位于颈内动脉C1~C4段,其病理过程进展缓慢,颅内可形成侧支循环代偿供应同侧大脑中动脉、前动脉的供血区,使得病情隐匿.一旦患者血容量不足或代偿机制失效,则可导致脑血管缺血事件发生[2]. 但是,传统药物治疗对于慢性ICAO的治疗效果欠佳,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长足进展为其提供了新的治疗途径. 近年研究显示,经皮经腔脑动脉成形及支架置入术(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erebral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 PTCAS)可解除颈内动脉狭窄,防止粥样硬化斑块脱落,成为治疗慢性ICAO的有效方法之一,已在欧美国家广泛开展,国内亦有少量报道[3]. 然而PTCAS术后可能出现脑过度灌注综合征(cerebral hyperperfusion syndrome,CHS)等并发症,表现为恶心、呕吐、脑水肿,癫痫等,甚至威胁生命. 引起CHS的一个重要机制是各种原因(例如颈动脉压力感受器功能受损、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升高、麻醉剂等)引起的术后血压升高[4]. 因此,PTCAS术后血压控制或有助于减少CHS等并发症的发生. 本研究搜集并分析我院近年收治的慢性ICAO患者临床资料,初步评价PTCAS的治疗效果及其联合围手术期血压控制对术后并发症的预防价值.

  •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后患者脑血管储备的改善

    作者:李宏建

    在第17 届欧洲卒中会议(European Stroke Conference, ESC )上,英国诺丁汉皇后医疗中心的Goode等报道,外科手术解除颈动脉闭塞不仅能够通过清除栓子源使有症状患者受益,而且还可改善脑血流动力学.

  • 慢性颈动脉闭塞血管内再通治疗评估与技术

    作者:黄清海;刘建民

    慢性脑供血动脉闭塞是缺血性卒中并不常见但很重要的原因;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闭塞可占所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10%和所有脑卒中患者的10%~25%.此类患者常出现颅内低灌注,从而面临再次卒中的风险.即使给予严格的药物治疗,再次卒中的风险仍然可以达到6% ~22.7%;此外,在长期颅内低灌注也可导致部分患者中出现认知功能障碍.同时由于同侧颈动脉闭塞后,代偿血管的血流负担增加,部分患者还可以观察到颅内动脉瘤的形成.

  • 颈动脉闭塞患者脑梗死类型及侧支循环关系分析

    作者:李喜朋;张洪涛;王连芹;聂彦国;李永才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闭塞(ICAO)患者的梗死类型及其与侧支循环的关系.方法:分析经脑血管造影证实为ICAO的27例脑梗死患者的头颅核磁共振、脑血管造影及经颅多普勒结果.结果:8例(29.6%)为单发梗死,19例(70.4%)为多发性梗死.皮层区域梗死6例(22.2%),皮质下梗死10例(37.0%),弥散性梗死7例(25.9%),交界区梗死8例(29.6%).侧支循环途径包括经前交通动脉代偿14例,经后交通动脉代偿10例,经眼动脉代偿6例,经软膜吻合8例.8例单发梗死中,6例有2种代偿方式,2例有1种代偿方式,而19例多发梗死中,仅5例有2种代偿方式,14例有1种代偿方式.结论:ICAO患者的梗死类型有多种表现,以皮质下梗死和交界区梗死多见,且ICAO发生后有多种侧支循环途径代偿颅内供血,其中,单发梗死的代偿途径可能较多.

  • 一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内膜剥脱术中不使用转流管的安全性分析

    作者:罗如韬;于功义;张东;王嵘;赵继宗;张岩

    目的 探讨在电生理监测下,使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治疗颈内动脉重度狭窄伴(CAS)对侧颈内动脉闭塞(CAO)患者且术中不使用转流管的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天坛医院于2013至2016年间收治的71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将71例患者分为两组,A组20例为手术侧狭窄伴对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B组51例为双侧颈内动脉狭窄患者.随访CEA术后30 d及术后6个月内患者术侧新发脑梗、新发脑出血及心脏等并发症发病率及死亡率,以此评价伴对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CEA术中不使用转流管的安全性.结果 71例患者均在电生理监测下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均未使用转流管.术后30 d随访,A组20例患者中无心脏并发症,无新发脑梗患者,1例(5.00%)新发脑出血病例,无死亡病例,无其他不良事件发生;B组51例患者中无心脏并发症,无新发脑梗患,无新发脑出血病例,无死亡病例,无其他不良事件发生;术后6个月随访,A组无心脏并发症,无新发脑梗患者,无新发脑出血病例及死亡病例,无其他不良事件发生;B组无心脏并发症,3例(5.88%)新发脑梗患者,无新发脑出血病及死亡病例,无其他不良事件发生.术后30 d总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41%(1/71).术后6个月随访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23% (3/71).术后30d及6个月随访A、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此外,术后A组出现1例舌咽神经损伤,B组出现2例声嘶患者.术后6个月随访再狭窄患者A组0例,B组2例.结论 使用CEA治疗一侧颈内动脉狭窄伴对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且术中不使用转流管安全可行.

  • 1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行钻孔引流术后护理

    作者:梁茹;徐春婷

    自发性脑出血[1]是指原发于脑内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病变出血,以动脉出血为多见,血液在脑实质内积聚形成脑内血肿.脑内血肿可破入脑室或蛛网膜下腔,形成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其病因可能为脉络丛动脉瘤及脑动静脉畸形,高血压及颈动脉闭塞、烟雾病等.现就1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的护理作如下总结.

  • 颈动脉狭窄及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作者:

    1概述1951年,Fisher从临床和病理学的角度提出了颈动脉闭塞综合征的概念,并提出运用血管外科手术跨越动脉闭塞部位进行血管吻合术的建议.

  • 1例颈动脉闭塞的TCD及颈动脉超声检测

    作者:郭明霞;王翠娟;吴凤霞

    颈动脉闭塞是颈动脉硬化狭窄的严重阶段,是由于动脉硬化斑块或血栓形成充填管腔,管腔内血流不能通过而闭塞,导致该侧动脉系供血区缺血缺氧,以致供血脏器功能减低或缺失,出现偏瘫、视物障碍等.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一侧颈动脉闭塞病例报告如下.

42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