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腹膜大隐静脉转流术治疗顽固性腹水

    作者:刘小平;梁发启;晋援朝;郭伟;臧传波;陈凛;李荣

    目的:介绍一种新的腹膜静脉转流的手术方式,即腹膜大隐静脉转流术,探讨该术式的优缺点及可行性.方法:7例各种病因的顽固性腹水的患者接受了腹膜大隐静脉转流术的治疗,手术方法是将大隐静脉于大腿中段游离离断,反转至腹股沟管内环口处,以血管缝线与腹膜吻合.结果:7例患者均成功实施了腹膜大隐静脉转流术,1例漏腹水者经二次修补吻合转流通畅,近期减轻腹水症状明显.结论:该术式的优点是避免了转流管等异物的置入,手术简捷、经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顽固性腹水的方法之一.

  • 颈动脉内膜切除手术的几个相关问题(文献综述)

    作者:管圣;包文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在治疗颅外颈动脉高度硬化性狭窄及防治缺血性脑卒中有显著的疗效.术中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及选择性使用转流管及补片,不仅可提高疗效,还可降低并发症.

  •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颈动脉狭窄19例分析

    作者:赵红;徐光;苑庆日;李妍

    目的:总结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经验。方法2010年5月~2012年11月,共19例患者进行CEA,患者术前均行颈动脉CT血管造影(CTA)检查证实颈内动脉狭窄>70%,术中均用转流管及人工血管补片扩大成型。结果患者手术均获成功,围手术期无脑出血及脑梗死发生,1例CEA术后36 h颈部创口处出现大血肿导致呼吸困难行血肿清除后好转,无舌下神经损伤病例。患者都得到随访,术后随访1~25个月,除1例在随访期间因心脏病死亡外,其余病例病情均稳定。结论 CEA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 颈动脉转流管改进的意见

    作者:董国祥

    在颈动脉手术中,多须先放置颈动脉转流管(简称转流管,下同),以保证术中大脑的持续供血.但现有的转流管存在以下缺点:①必须先阻断颈总动脉.②必须切开颈动脉后才能置放.③放置转流管至少阻断颈动脉2 min以上,因此,置放时术者精神异常紧张.④难免有小斑块脱落.⑤颈总动脉阻断球囊的远心侧必须环绕一控制带,以免球囊被冲出脱落,导致大出血.⑥转流管影响斑块的剥脱和动脉切口的缝合等手术操作.⑦对于一侧颈动脉闭塞者,常不允许阻断血流后再放置转流管.

  • Brener转流管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的应用

    作者:原标;Wolfgang Schareck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常规应用Brener转流管以保持颈动脉对脑持续供血的作用. 方法 58例患者应用Brener转流管完成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并对围手术期并发症予以总结. 结果 58例患者置放转流管成功率为100%.围手术期患者病死率及脑卒中发生率为0,但术后发生一过性脑缺血的患者有2例(3.5%),与手术操作有关的并发症为2例(3.5%),均为切口皮下血肿. 结论术中常规应用Brener转流管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成功的关键步骤之一,但其与术者置放转流管的经验有直接关系.

  •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中转流管的应用及侧支代偿对其的影响

    作者:郭锋;凌锋;张文彬;宋刚;华扬;蔡兵;谌燕飞;焦力群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中转流管应用的优缺点,以及对侧颈动脉闭塞及前、后交通动脉开放对其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11年9月共308例CEA病例,根据是否应用转流管分为两组,转流组63例,未转流组245例.比较两组术中微栓子,术后卒中及死亡率.并比较两组中对侧颈动脉狭窄程度以及前、后交通动脉开放的比例,分析其对转流的影响.结果 ①转流组患者微栓子中位数为25个,未转流组为10个,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术后1个月内缺血事件发生率,转流组患者卒中1例(1.6%),无一例死亡;未转流患者卒中6例(2.4%),死亡4例(1.6%).两组的卒中及病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术前对侧颈动脉狭窄程度,转流组患者中有8 例闭塞,8例重度狭窄,47例轻中度狭窄或无狭窄.未转流组患者中,分别为9、36、200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前交通动脉及后交通动脉均未开放的患者,转流组有35例,未转流组有81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EA中使用转流管虽增加微栓子数量,但并未增加围手术期卒中及死亡率.术前伴有对侧颈动脉闭塞的患者或前、后交通动脉均未开放的患者,使用转流管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患者.

  •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中应用临时转流管的疗效探讨

    作者:李萌;菅凤增;郑宇;支兴龙;张鹏;张鸿祺;华扬;凌锋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中应用颈动脉临时转流管的指征和经验方法对42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术中使用经颅多普勒超声监测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8例患者阻断术侧颈内动脉后,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低于阻断前的60%,对此8例患者使用颈动脉临时转流管,术后随访1~24个月.结果使用颈动脉临时转流管的8例患者,未出现与阻断颈内动脉有关的围手术期并发症;随访期内无再次脑缺血事件发生;颈部B超检查显示颈动脉通畅,无再狭窄发生.结论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中有选择性地使用颈动脉临时转流管,可预防与阻断术侧颈内动脉有关的术中脑缺血事件的发生.

  •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中唤醒试验可降低转流管使用率

    作者:中国脑血管病杂志编辑部

    韩国学者Cho等通过分析局部麻醉下进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中转流管使用率,讨论局部麻醉手术下选择性放置转流管的效果。他们对2007年至2011年间实施CEA患者的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术中在患者清醒状态下进行体格检查,根据神经功能检查结果的变化,决定是否行术中转流。通过记录临床资料及影像学检查的方法收集数据,并对侧支循环、对侧颈内动脉狭窄程度等影响转流决策的因素进行分析。

  •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临床分析

    作者:张成超;吴继东

    目的 对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应用转流管和人工血管补片预防和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并提出术中注意的细节技巧.方法 2012年8月~2014年4月18例有手术指征的脑卒中或者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患者,对所有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术中均采用转流管维持脑部供血,缝合均采用人工血管补片扩大管腔.结果 随访时间3 ~ 23个月,18例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未出现死亡及脑卒中事件.结论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对预防和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是安全有效的.

  • 一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内膜剥脱术中不使用转流管的安全性分析

    作者:罗如韬;于功义;张东;王嵘;赵继宗;张岩

    目的 探讨在电生理监测下,使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治疗颈内动脉重度狭窄伴(CAS)对侧颈内动脉闭塞(CAO)患者且术中不使用转流管的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天坛医院于2013至2016年间收治的71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将71例患者分为两组,A组20例为手术侧狭窄伴对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B组51例为双侧颈内动脉狭窄患者.随访CEA术后30 d及术后6个月内患者术侧新发脑梗、新发脑出血及心脏等并发症发病率及死亡率,以此评价伴对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CEA术中不使用转流管的安全性.结果 71例患者均在电生理监测下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均未使用转流管.术后30 d随访,A组20例患者中无心脏并发症,无新发脑梗患者,1例(5.00%)新发脑出血病例,无死亡病例,无其他不良事件发生;B组51例患者中无心脏并发症,无新发脑梗患,无新发脑出血病例,无死亡病例,无其他不良事件发生;术后6个月随访,A组无心脏并发症,无新发脑梗患者,无新发脑出血病例及死亡病例,无其他不良事件发生;B组无心脏并发症,3例(5.88%)新发脑梗患者,无新发脑出血病及死亡病例,无其他不良事件发生.术后30 d总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41%(1/71).术后6个月随访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23% (3/71).术后30d及6个月随访A、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此外,术后A组出现1例舌咽神经损伤,B组出现2例声嘶患者.术后6个月随访再狭窄患者A组0例,B组2例.结论 使用CEA治疗一侧颈内动脉狭窄伴对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且术中不使用转流管安全可行.

  •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9例分析

    作者:张润宁;杜菊梅;郑刚

    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是短暂性脑缺血(TIA)发作及缺血性脑卒中重要的发病原因之一.早在1991年,欧洲颈动脉外科联合研究组(ECST)及北美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联合研究组(NASCET)进行过多中心大规模随机临床试验,结果显示颈动脉内膜剥脱(CEA)可以治疗TIA及能明显降低重度颈动脉硬化狭窄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我院2004年起常规运用腔内转流管及颈动脉补片行CEA,取得较好疗效,报道如下.

  •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11例体会

    作者:盖东和;成海洋;卜庆敖;李国强;于桂新

    2000年8月~2004年12月,我们采用转流管保护下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治疗颈动脉狭窄11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本组男10例,女1例;年龄62~72岁,平均65岁.单侧病变7例,双侧病变4例.病变位于颈内动脉或颈总动脉分叉处,颈内动脉病变不超过C2下缘.本组无症状者1例,既往一过性脑缺血发作(T1A)者9例,缺血性脑卒中半身不遂1例.合并高血压病3例,糖尿病2例,冠心病10例.

  • 不使用转流管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双侧颈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分析

    作者:王颖;王兵;王洛波;李攀峰;崔文军;吴斐;司江涛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治疗一侧颈动脉重度狭窄伴对侧颈动脉轻-中度及重度狭窄患者不使用转流管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38例一侧颈动脉重度狭窄伴对侧颈动脉不同程度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对侧颈动脉轻-中度狭窄组95例(A 组),对侧颈动脉重度狭窄组43例(B 组)。随访 CEA 后30 d 内2组患者心脏、术侧新发脑卒中等并发症和病死率。评估对侧颈动脉狭窄的程度对不使用转流管 CEA 的安全性的影响。结果138例患者均成功实施 CEA,术中均未使用转流管。术后30 d 内 A 组出现2例(2.11%)心脏并发症,3例(3.16%)脑卒中,1例(1.05%)死亡。B 组出现2例(4.65%)心脏并发症,1例(2.33%)脑卒中,无死亡病例。2组各不良事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1.000,P =0.781,P =1.000)。总的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为6.5%,卒中及病死率为3.6%。结论不使用转流管 CEA 治疗双侧颈动脉狭窄,安全、有效,随着对侧颈动脉狭窄程度增加并不增加围手术期脑卒中和死亡风险。

  • 颈动脉转流管在复杂颈动脉体瘤手术切除中的应用

    作者:李晶;蒋京军;张小明;李伟;张学民;李清乐;焦洋

    目的:探讨在复杂颈动脉体瘤(CBT)手术过程中应用转流管的安全性及时机选择.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管外科2002年1月—2018年3月收治的Shamblin II、III型CBT共85例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3例应用转流管(转流管组),另52例未应用转流管(非转流管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结果:转流管组中Shamblin III型患者比例明显多于非转流管组(P<0.05),其他术前一般资料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转流管组33例均行颈内动脉重建,大隐静脉补片修补9例,因破裂严重行端端吻合重建共24例;非转流管组52例患者中,2例行颈内动脉重建同时颈外动脉结扎,14例行单纯颈外动脉结扎,6例行颈外动脉重建.转流管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短期神经并发症发生率较非转流管组明显增加(均P<0.05),但两组在术后动脉狭窄发生率、长期神经损伤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复杂Shamblin II、III型CBT术中采用颈动脉转流是一种安全的治疗手段,不会增加术中心血管系统并发症的风险,同时对长期神经损伤无明显影响.如出现颈动脉破裂可以尽快应用转流管维持颅内血流,可能有助于减少相对的出血及手术时间,同时减少神经不可逆损伤的发生.

  •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临床应用

    作者:徐国建;罗灿华;谭羽灿

    目的探讨应用颈动脉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和闭塞.方法对2004年6月至2005年4月对8例颈动脉硬化狭窄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颈内动脉狭窄程度均大于70%,术中都应用Brener转流管及血管补片.结果术后所有患者未出现严重并发症,脑部供血好转,术后颈动脉超声及CTA检查见患侧颈动脉血流增加,未见动脉瘤形成.结论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和闭塞较有效的方法.术中可常规应用转流管,应用血管补片可提高远期疗效.

  • 血管转流管在静脉窦旁脑膜瘤显微全切除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刘金龙;黄正松;林佳平;吴新建;陈晓雷

    目的评价血管转流管在静脉窦旁脑膜瘤显微全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0年2月~2002年3月收治静脉窦旁脑膜瘤18例,其中17例侵犯后2/3矢状窦,1例侵犯先天单侧横窦.术中全部应用血管转流管,在手术显微镜下施行肿瘤切除.结果全部病例均全部切除肿瘤和受侵犯之窦壁(SimpsonⅠ级切除),12例作人造血管移植重建静脉窦,4例行窦壁硬脑膜修补,2例因静脉代偿充分仅单纯结扎静脉窦,术后恢复好,无死亡病例.结论血管转流管的应用是保证后2/3矢状窦旁及横窦脑膜瘤全切除及顺利进行静脉窦重建的良好技术之一.

  • TCD监测对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中选择应用转流管的意义

    作者:刘文宏;李菁;张福先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TCD)监测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中对判断何时使用转流管的意义.方法11例颈动脉严重狭窄患者接受CEA,均采用全麻,术中全程TCD监测术侧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mvMCA)结合阻断颈动脉测残端返流压(SP)选择是否使用转流管(shunt).结果5例SP≥50mmHg,TCD监测术侧mvMCA血流无明显变化,阻断颈动脉前后mvMCA分别下降10%、4%、29%、18%、12%均未使用shunt.2例SP40~50mmHg,其中1例无血流信号,使用shunt,另1例mvMCA下降仅17%,未用shunt.3例SP25~39 mmHg,其中2例mvMCA下降49%、53%,使用shunt,1例mvMCA下降7%,未用shunt.1例SP<25mmHg,mvMCA下降53%使用shunt.全部11例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未发生任何与手术相关的神经系统并发症.结论在CEA手术中应用TCD与SP结合可以较为科学和理想地判定shunt的选择性使用.

  • 颈动脉转流管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中的脑保护意义再评价

    作者:孙晓磊;侯青春;何虎强;张雷;何延政;刘勇

    目的:探讨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中应用颈动脉转流管对于大脑的保护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颈动脉狭窄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5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术中常规使用了转流管的患者入组35例(A组),术中未使用转流管患者中入组24例(B组)。分析随访资料中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30 d内两组患者的新发脑卒中、TIA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病死率,评估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应用转流管对于预防术后并发症及对于脑的保护作用。结果:A组1例(2.86%)患者术后发生小面积脑梗死,3例(8.57%)患者术后出现过度灌注综合征,无死亡病例。 B组1例(4.17%)患者术后发生小面积脑梗塞,1例(4.17%)患者术后发生大面积心肌梗死,抢救无效死亡;1例(4.17%)患者发生过度灌注综合征。比较A、B两组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常规应用颈动脉转流管并不能降低围手术期不良事件发生的风险。

  • 颈动脉瘤切除手术配合及转流管的应用

    作者:周洁;潘志英

    颈动脉瘤是指颈总动脉、颅外段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及其分支的动脉瘤.这类动脉瘤较少见,占周围动脉瘤的2%.常见的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创伤和感染;先天性及中层囊性变性较少见;极少数是由于医源性如颈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或颈动脉切开,自体静脉补片术后引起.

  •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研究进展

    作者:李中辰;张彬;王继跃

    据相关资料显示,成年人非创伤性致残的首要因素就是脑卒中,自2005年以来一直是国民第一位的死因,其中约15%~20%是由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AS)引起[1].根据2011~2014年度脑卒中的标化患病率,结合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发现脑卒中患者中40~64岁人群所占比例逐年升高,2014年度上升为52.65%.根据2016年《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显示,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患者200余万人.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