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ElscintPrestige2T磁共振梯度系统故障分析

    作者:倪萍;蔡华;孙卫国

    梯度功率放大器是现代磁共振设备的主要部件之一,它决定了扫描时间的长短,当今磁共振影像技术的高速发展,如快速梯度回波序列,EPI,3D血管成像等都离不开响应时间短且功率强大的梯度系统。然而,由于梯度系统有很多大功率元件,长时间大电流工作使得其故障率相比之下偏高,本文对该系统做一简要介绍,并就我院发生的故障进行分析,供同仁们参考。ElscintPrestige2T磁共振梯度系统采用美国COPLEY公司的265P型功率放大器,它是一种高性能电流控制放大系统,为梯度线圈提供强大的驱动电流。该系统是一种脉冲宽度调制功率放大器,具有很低的电源内阻损耗。它包含了三个相同的功率放大器分别控制XYZ三个梯度线圈,每个功率放大器含七块印刷电路板,分别是信号处理多路调制板,功率转换和逻辑板,及五块并联的相同功率驱动模块。磁共振在为病人扫描过程中突然中断,提示“CONTROLLERERROR”,横断面图像变为一条中央竖线。到设备间检查发现梯度柜中X轴“INHABIT”红灯亮,且错误指示灯中“OVERCURRENT”亮,说明X轴放大器因故障而切断高压。此时YZ轴INHABIT为绿灯,工作正常。由于平时偶尔也出现过类似现象,按INHABIT键即可,因此按了X轴INHABIT键,这时候就听到一声清脆的响声从墙角的射频滤波板处传来,INHABIT键马上又从绿灯跳回红灯,同时闻到一股焦味。关掉电源,将X轴在射频滤波板上的梯度滤波器拆下来检查,在两组对称分布的片状电容中C9(1.8nF)炸坏,用万用表测电阻只有3k,而另外一组电阻则为3M。焊下损坏电容,用酒精将电路板清理干净后用电吹风吹干,然后用相近电容值的钽电容替代(2000pF/2kV),管脚尽量剪短后焊上,装上梯度滤波器,通电试机,按灭X轴INHABIT键红灯,绿灯亮,试扫水模,图像正常,未发现明显的图像扭曲和噪声。我院Prestige2T磁共振工作在81.26MHz的高频,极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为了消除各种高频耦合和干扰,减少图像噪声,梯度功率放大器输出的三组梯度驱动电流在进入磁体间前先经过梯度滤波板。故障发生时正逢雨季,连续多日下雨造成机房湿度较高,因而使电容容易击穿,梯度功放过电流保护。我们据此准备了相近容量的各种电容,其后的一段时间里YZ轴也发生了多次类似的故障,且多发生于对称的C5和C9,换了2000pF/2kV电容后至今未发生问题,我个人认为该梯度滤波板在设计上存在缺陷,C5、C9这两个部件特别易击穿。由于找到替换电容,故每次均能在短时间里迅速修复,为医院节省了资金,并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

  • 3T MRI基础与临床第十一讲伪影

    作者:刘怀军

    与梯度回波序列相比,自旋回波和快速自旋回波序列由于180°的回聚脉冲,使图像畸变更少.所有成像方式扩散加权成像均有畸变伪影.

  • 磁共振成像技术对脑海马区的测量及临床应用

    作者:马晓臣;王桂芝

    磁共振对海马形态的研究设备和扫描参数:1.5T超导MRI扫描仪(USA),头颅专用线圈.常规扫描:轴位自旋回波序列(SE),T2WI(TR/TE=5000/102.9ms),层厚5mm,无间距,FOV=24cm,矩阵大小为256×256;矢状位快速梯度回波序列(FSE),T1WI(TR/TE=1709/11.8ms),层厚5mm,间距0mm,FOV=24cm,矩阵大小为256×256.

  • 胰腺肿瘤MRI技术和临床应用进展

    作者:王静

     胰腺肿瘤临床症状隐匿或表现突出,病灶的检出及治疗方案的选择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MRI在胰腺的应用一直受到较大限制,普遍认为不如CT,然而近年内成像技术的飞速发展,使MRI对胰腺疾病的诊断优势逐渐凸现[1-4],本文就胰腺肿瘤的MRI技术及临床应用进展作一综述。1 MRI技术进展  改进MRI技术的宗旨是更好地显示胰腺的解剖细节、获得肿瘤与胰腺的良好对比、反映肿瘤内部质地和血液动力学特征等,从而提高肿瘤检出率及定性诊断准确率,进而估价其侵袭性。1.1 平扫MRI技术 胰腺MRI检查以具备快扫成像能力的高场MR仪(1.0T以上)为宜[5]。扫描层厚应控制在5mm以下,成像平面尽量与胰腺的长轴相平行(斜横断面),有助于显示胰腺的各个部分[6]。好使用上腹部相控阵表面线圈,能提高图像的信噪比[7,8]。也有研究将表面线圈放入十二指肠内作腔内MRI,帮助显示胰头部肿瘤及周围血管的受累[9]。  MRI扫描序列多达几十种,扫描参数又有很大的调节范围,合理有效地选择佳序列和参数至关重要。平扫T1加权像(T1WI),不管是使用自旋回波(spin echo;SE)序列,还是使用梯度回波序列,联用脂肪抑制(fat saturation; FS)的突出作用已得到公认[5,6],能使胰腺组织的信号强度更高,与胰腺周围组织和低信号的肿瘤对比更好。近年内更倾向于采用快扫的FS梯度回波序列,并采用高矩阵(256×512)做T1WI[1-4,8,10],如扰相梯度回波成像(spoiled gradient-recalled imaging;SPGR)和快速小角度激发成像(fast low angle shot,FLASH)等,其优点是数据采集时间大大缩短,一次屏气可扫描整个胰腺,运动伪影得到明显控制,并可用于多时相动态增强扫描,观察胰腺及肿瘤的血液动力学变化。

  • 3.0T磁共振全心方法冠状动脉造影的初步评价

    作者:高波;郭启勇;侯阳;孙红彬

    目的初步评价三维(3D)全心方法冠状动脉造影在3.0T磁共振应用的可行性及价值.方法采用3D 分段k-空间快速梯度回波序列(turbo field echo,TFE),实时呼吸导航门控技术,心电向量(VCG)R波触发门控技术,在3.0T磁共振对12例健康志愿者进行磁共振冠状动脉造影(MRCA)检查.结果左主干和左前降支(LM+LAD)、左旋支(LCX)及右冠状动脉(RCA)的血管长度(mm)分别为98±16、56±9、108±29;血管直径(mm)分别为2.6±0.4、2.4±0.3、2.6±0.3;左、右冠状动脉的信噪比(SNR)和强化噪声比(CNR)分别为35±12、19±6和23±5、18±3.结论初步研究显示全心方法MRCA在3.0T磁共振是可行的,能够显示冠状动脉的远段和管径较小的分支血管,显示了增强的信噪比.全心方法使冠状动脉定位采集过程变得简单,易操作.

  • 3.0T水脂分离梯度回波成像定量分析肝脏脂肪含量的可行性

    作者:刘伟;赖云耀;洪楠;杜湘柯

    目的 探讨3.0T水脂分离梯度回波序列在一次屏息内完成定量分析肝脏脂肪的可行性及其参数优化.方法 利用GE Signa HDx 3.0T MR系统对自制体模及42名受检者行迭代小二乘法非对称采集水脂分离(IDEAL)梯度回波序列和单体素1 H-MRS,通过分析接收带宽(BW)、翻转角(FA)和矩阵(Matrix)的变化对体模脂肪定量分析的影响,确定以IDEAL梯度回波行脂肪定量分析的优成像参数;以1H-MRS测定的脂肪含量为参考标准,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对IDEAL梯度回波序列测得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应用IDEAL梯度回波序列行体模脂肪定量分析时,BW和FA对结果的影响较大;BW为200 kHz、FA为12°时,体模脂肪定量分析结果与MRS的关联性佳(r=0.997,P<0.05),在此条件下,应用IDEAL梯度回波序列和1 H-MRS测得的肝脏脂肪含量分别为(9.48±5.42)%和(10.13±8.06)%,二者呈正相关(r=0.872,P<0.05).结论 经参数优化的IDEAL梯度回波序列可在一次屏息内定量分析肝脏脂肪含量;成像时需合理调整FA和BW.

  • 各类型脑血管病合并脑微出血的临床分析

    作者:李劲松

    随着神经影像学的发展,磁共振(MRI)T2 梯度回波序列(GRE-T2*WI)及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序列的广泛应用于临床,一种脑实质性亚临床损害-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的检出率越来越高,备受关注.现就我们所收治的各类脑血管病住院患者中合并CMB者24例作临床分析,报告如下.

  •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在精神科的应用

    作者:刘登堂;江开达;徐一峰

    近年来,随着分子遗传学、生物化学、精神药理学及影像学等的迅速发展,脑神经科学的研究已深入到细胞、分子、递质、回路及系统等不同层次。其中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就是90年代以来影像学的一项新发展,它是在进行神经心理测试的同时,对脑组织进行功能显像。fMRI标志着临床磁共振诊断从单一形态学研究,到形态与功能相结合的系统研究。 一、fMRI的历史背景及原理 Ogawa等[1]于1990年发现,血液中的脱氧血红蛋白可改变血管周围水分子的质子信号,这种信号可通过梯度回波序列(a gradient echo pulse sequence,GRE)检测出来,从而产生血氧水平依赖(blood oxygenation level dependent,BOLD)增强效应。研究表明,BOLD增强依赖于内源性氧增强剂,同时外源性刺激可通过特定手段,显示短暂血氧含量变化的信息,为fMRI成像奠定了生物学基础。1991年美国麻省总医院Belliveau等[2]开创了fMRI的先例。 fMRI的研究范围较广,其中包括:(1)血氧水平依赖性测量(BOLD)成像;(2)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MRI,DWI)、灌注成像(perfusion MRI);(3)磁共振波谱分析。在精神科应用广的是BOLD。 BOLD是一种快速、无创伤的检测技术,不需暴露于放射活性物质环境中;是以氧合血红蛋白/脱氧血红蛋白作内源性对比剂,具有较好的空间分辨率(2~3 mm)及时间分辨率(1 s以内,快速成像时间为30~100 ms),一般使用GRE序列和回波平面成像序列[3](echo-planar imaging,EPI)。BOLD的基本原理是,以脱氧血红蛋白的磁敏感效应为基础,当局部脑皮质在经特定的任务刺激(如感觉、运动、神经心理测试等)后,其代谢率增加,血管扩张,血流量明显增加,即氧合血红蛋白增加;而局部氧耗量却增加不明显,即局部脱氧血红蛋白含量相对较低,从而引起相应大脑组织区域的信号增加[3]。BOLD成像的基本过程是,通过外在的、有规律的任务与静息两种状态的交互刺激,经转换获得一系列动态原始图像,通过设定阈值,使两种状态下的原始图像进行匹配减影,用交叉相关技术重建功能激发图像。

  • 磁共振成像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高信号血管征研究进展

    作者:黄显军;刘文华;徐格林;刘新峰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uid-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FLAIR)技术是1992年Hajnal等首先研制开发并命名的一种MRI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在自旋回波或梯度回波序列前附加一个180°反转脉冲,抑制在常规磁共振T2加权序列(T2-weighted image,T2WI)中表现为高信号的脑脊液,增加T2权重,突出病灶的显示.

  • 脑膜病变的MRI诊断及进展

    作者:王光彬;武乐斌

      与CT相比,MRI尤其是增强MRI,对脑膜及其病变的显示具有明显的优势[1-3]。特别是近年来,由于设备的改进和软件的开发更新,作为诊断脑膜病变的主要影像检查手段的MRI,其价值日益为临床医师所重视。  MR成像技术  脑膜由硬脑膜、蛛网膜和软脑膜组成。硬脑膜又分为外膜层(即颅骨内板的骨膜)和内膜层。软脑膜与蛛网膜统称为柔脑膜(leptomeninges)。在脑底部,软脑膜和蛛网膜广泛分离形成基底池。自MR问世以来,应用广泛、可靠的序列是SE序列,但非增强SE序列显示脑膜并不敏感[1]。正常脑膜表现为非连续的、薄的短线样低信号结构。静脉注射顺磁性对比剂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后增强扫描,脑膜强化通常见于硬脑膜反转处,如海绵窦、麦克尔腔等,也可见于脑凸面,表现为薄而不连续的线状强化[1] ,而柔脑膜一般不强化。Farn等[4]报道,二维傅立叶转换SE序列正常脑膜增强的长度小于3 cm,增强范围小于整个脑膜的50%;而三维傅立叶转换梯度回波序列正常脑膜增强的长度可大于3 cm,增强范围占整个脑膜的76%~100%。脑膜强化程度与磁场强度、扫描序列和参数、扫描时机、对比剂剂量等因素有关,场强越高,信噪比越大,显示脑膜强化的灵敏度就越高[1]。  梯度回波的应用也非常广泛,其参数重复时间(repetition time,TR)和激发反转角度可直接影响脑膜显示情况。TR越短,反转角越大,图像背景抑制越充分,脑膜强化显示越清晰。选择非常短的TR时正常脑膜甚至可表现为较为广泛的强化[1,4]。脂肪抑制序列、磁化传递对比(magnetization transfer contrast,MTC)技术的目的也是降低背景噪声,提高信噪比,从而改善脑膜显示状况[1,5]。  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uid 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FLAIR)序列对蛛网膜下腔和软脑膜病变的诊断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即使是非增强的FLAIR成像也要优于增强的SE序列T1WI[5-8]。Singer等[6]对62例蛛网膜下腔和软脑膜病变患者中的24例同时进行FLAIR和增强T1WI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显示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FLAIR序列分别为86%、91%、89%,而增强T1WI分别为43%、88%、74%。对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多数文献认为CT敏感[7],其显示率可达80%~100%,但出血1周后,随着脑脊液中血液的吸收和演变,CT的显示率大大下降,而此时MRI则具有一定的优势。FLAIR序列对SAH具有很高的敏感性,无论是急性、亚急性还是慢性SAH的显示,FLAIR都比其他成像序列敏感,甚至优于CT,特别是后颅窝的SAH,其缺点是特异性不高[6,7,9]。Noguchi等[9]对20例急性SAH、14例亚急性或慢性SAH患者进行FLAIR成像,敏感性均为100%。快速FLAIR(fast FLAIR)序列的优势是成像时间短,平均仅需4 min。Mathews等[5]的研究证实注射对比剂快速FLAIR成像对于脑表面的病变(如脑膜病变)的检出非常实用。  近年来学者们对颅脑手术术中MRI进行了尝试。Martin等[10]对30例脑肿瘤患者(包括3例脑膜瘤)进行了术前、术中、术后MRI的跟踪成像随访,认为术中MRI对显示手术进程、提高肿瘤全切率可提供非常有价值的信息。  另外,成像平面的选择、对比剂的剂量也可影响脑膜病变的显示。冠状面成像较轴面对评价脑膜强化具有更大的优势[1-3]。静脉注射2~3倍于标准剂量(0.1 mmol/kg)的Gd-DTPA能够显示标准剂量不能显示的脑膜病变[1]。

  • 动脉粥样硬化管壁的多对比高分辨率MRI研究进展

    作者:彭雯佳;陆建平

    多对比高分辨率MR成像(high 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技术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诊断中具有无创性和分辨率高等优势,与传统血管检查技术(DSA、CTA、MRA等)仅能提供管腔狭窄程度信息不同, hrMRI以动脉血管壁为成像目标,可直接显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大小、形态和组成成分。按照MRI技术,管壁成像可分为亮血和黑血序列。亮血序列以时间飞跃法为主,是一种利用流入增强效应成像的梯度回波序列,但亮血序列由于管腔内血液信号过高,软组织对比层次不足,对显示近管腔侧的管壁结构不利(如斑块纤维帽);黑血序列抑制了管腔内流动血液信号,以黑血序列为基础的多对比序列(如T1WI、T2WI、质子密度加权成像)是目前管壁成像的主要组成部分。随着高场MRI硬件和软件技术的发展,各种新序列层出不穷,尤其是血液抑制的方法不断完善。如何在快速、有效地抑制血流信号的同时提高图像分辨率是当前hrMRI研究的热点问题。笔者对动脉粥样硬化管壁hrMRI中各种血液抑制方法的应用现状、进展及其他管壁成像新技术进行综述。

  • 颅内出血性病灶MRI扫描序列的优选研究

    作者:范远娴;程传虎;黄尧生

    目的:探讨MR各序列成像在脑出血性病变的敏感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脑出血患者常规自旋回波(SE)T1WI、快速自旋回波(TSE)T2W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扩散加权成像(DWI)和小角度激发快速梯度回波序列(T2-FFE)资料,比较SE-EPI、T2-FFE序列脑出血病灶的显示率,分析其信号特征,并探讨SE-EPI代替T2-FFE的可行性.结果:T2-FFE为显示脑出血性病灶敏感的序列,能显示常规序列所不能显示的微出血.无论在检出脑出血灶,还是图像对比度,SE-EPI均远低于T2-FFE.结论:T2-FFE序列能提高脑出血病灶的检出数及早期诊断率,应作为常规扫描序列;在临床脑出血筛选方面,SE-EPI无法代替T2-FFE.

  • 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在低场MRI梯度回波序列中的临床表现

    作者:卜祥义;白雪峰

    目的 探讨损伤的膝关节侧副韧带在低场MRI梯度回波(GE)序列中的表现.方法 对经手术或临床证实的50例共58条损伤的侧副韧带进行回顾性MRI对比观察.结果 58条侧副韧带损伤,单纯胫侧副韧带29条,单纯腓侧副韧带19条,两侧侧副韧带同时损伤10条.Ⅰ级侧副韧带损伤29条;Ⅱ级侧副韧带损伤17条;Ⅲ级侧副韧带损伤10条.38例(76%)出现并发症,其中前交叉韧带损伤19条,后交叉韧带损伤14条,半月板损伤18个,骨挫伤及骨折11例,关节囊积液30例.结论 GE序列能缩短检查时间、清晰显示膝关节侧副韧带解剖结构、准确诊断侧副韧带损伤并能进行分级、发现多种并发症,宜列为膝关节外伤的常规检查.

  •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与非溶栓性出血性转化关系的研究

    作者:袁文肖;安中平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浆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水平变化对非溶栓性出血性转化的预测作用.方法 选择78例入院时间<72 h且头部MRI检查无出血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7~10d后复查MRI,梯度回波序列显示低信号为出血性转化;酶联免疫吸附法定量检测血浆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水平;并探讨影响出血性转化的可能危险因素.结果 78例患者中11例梯度回波序列呈现低信号.脑梗死组患者血浆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水平[ (2798.46±1072.66) ng/L]与正常对照组[(2173.37±867.77) ng/L]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其中出血性转化组血浆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水平[(3660.03±629.64) ng/L]明显高于非转化组[(2657.01±1066.89) ng/L]和正常对照组[(2173.37±867.77) ng/L; (P=0.000,P=O.005)].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血浆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水平及房颤为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P=0.005,P=O.017).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72h内血浆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水平高于2856.90 ng/L,对非溶栓性出血性转化的发生具有预测意义,可作为预测非溶栓性出血性转化的标志物之一.

  •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

    作者:韩彤

    海绵状血管瘤(CM)是较为常见的隐匿性脑血管畸形,常规脑血管造影不能显示病变.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发病高峰为30~60岁,男女比例相等.有反复出血倾向,常呈自限性;病灶内可合并血栓和钙化.影像学可见病灶内不同演变时期的出血产物,周围组织可见陈旧性出血所致含铁血黄素沉积.X线检查仅见钙化,难以定性诊断.脑血管造影常无异常发现,合并静脉畸形时可见静脉聚集.CT检查显示,病灶多呈类圆形或分叶状略高密度影,不均匀,其内可见钙化和出血,病灶无明显占位征象和水肿.有30%~ 50%的海绵状血管瘤CT检查可无异常表现.MRI检查为首选诊断方法,可直接显示病灶内不同时期的出血征象(T1WI和T2WI序列)及其周围含铁血黄素沉积[梯度回波序列(GRE)和磁敏感加权成像(SWI)].

  • 钆增强FSE、fFLAIR和GRE序列MRI在颅内病变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张德生;肖湘生

    增强快速自旋回波序列、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和梯度回波序列在颅内某些疾病的诊断中显示出了独特的价值和优势,发挥了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增强SE序列T1WI具有较强的补偏救弊效能.

  • 047钆增强3D MRA动态扫描对颅内动脉瘤检测研究的初步结果

    作者:吴戈;曾庆玉

    为评价动态增强3D T1W MRA对未破裂的颅内动脉瘤诊断的临床作用和准确性,作者自1998年6月到1999年3月对连续32例患者(男13例,女19例;平均49岁,19~78岁)进行了影像检查评价有无颅内动脉瘤.临床症状包括剧烈头疼、视觉障碍(突发动眼神经麻痹)和眩晕.4例有原因不明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史;6例有动脉瘤手术史(留置金属夹).采用1.5T MRA扫描设备,标准的头线圈,先行SE序列采集,然后团注2ml钆对比剂行梯度回波序列(15/2.8=TR/TE,60°翻转角)T1W横断面采集.

  • 磁共振胰胆管成像的临床应用

    作者:张莉

    1991年,德国学者Wallner首次报道用磁共振成像(MRI)快速梯度回波序列(FGE),二维重T2加权稳态自由进动(Steady-state free procession,SSFP)和三维后处理技术,在冠状位、矢状位上显示出类似于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和经皮经肝胆管造影(PTC)的胆管系统图像,并将这项检查命名为磁共振胆管成像(MR cholangiography MRC).此后通过快速自旋回波技术(FSE)成功地获得了胆管和胰管的图像,称之为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RCP).近年来,MRCP技术在临床上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 磁共振平衡式稳态自由进动梯度回波序列在急症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苏春善;陈静;杨帆;李子雄

    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系主动脉壁中膜(多在中外1/3处)血肿或出血,过去曾称为夹层动脉瘤。本病约2/3患者有高血压及高血压病史。多见于中老年,男多于女,约3∶1。继发于马凡综合征者多见于青壮年。若不及时治疗约80%患者于发病后6周内死亡[1]。

  • 低场强磁共振梯度回波序列在颈椎检查中的应用研究与快速自旋回波序列进行对照

    作者:刘永波;常彦江;崔龍

    在颈椎的磁共振成像(MRI)检查中,为了提高成像速度,除了依赖于提高主磁场的强度即更换高场强超导型磁共振外,结合我院低场强磁共振的现状,我们在扫描方式上进行创新与改进.随着梯度回波技术的进步,本研究利用梯度回波(GRE)序列与常规快速自旋回波(FSE)序列在颈椎MRI检查中进行对照,探讨GRE序列在颈椎检查中应用价值.

32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