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降纤治疗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张晓红

    目的 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降纤治疗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 2015年12月在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进行降纤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25例临床资料,根据降纤治疗后复查头颅CT及MRI发现梗死部位出血分为出血性转化(HT)组,非出血性转化(非HT)组,对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共34例发生出血性转化,发生率为15.11%,24例发生干降纤治疗后1周内,10例发生于第8~13天;中位时间4d.因脑实质血肿死亡1例.HT组冠心病、房颤、大面积脑梗死、皮质梗死、心源性脑栓塞占比例明显高于非HT组,HT组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空腹血糖、尿酸值明显高于非HT组,均与降纤治疗出血性转化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房颤、大面积脑梗死、心源性脑栓塞、严重神经损害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降纤治疗出血性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杨建锋

    目的 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HT)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急性脑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150例进行临床探究,治疗7d后,对患者进行头部的CT扫描,根据扫描情况将患者分为A、B两组,A组患者(n=30)全部为静脉溶栓出现HT,B组患者(n=120)中没有出现静脉溶栓HT.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对静脉溶栓患者治疗后出现HT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50例患者中,溶栓后出现HT患者30例(20.00%),其中症状性颅内出血(SEH)有15例(10.00%),死亡有5例(3.33%),单因素分析表明溶栓前颅内CT缺血改变、溶栓前NIHSS评分、溶栓前纤维蛋白原、溶栓后2、24 h血压均与静脉溶栓后出现HT有关;对HT患者进行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患者溶栓后发生HT与溶栓前颅内CT缺血改变、溶栓前NIHSS评分、溶栓后2、24h收缩压有关.结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溶栓前表现出早期缺血改变现象,且溶栓前NIHSS评分较高,并在溶栓后的2、24h收缩压较高,这些都是导致患者溶栓后出现HT的危险因素.

  • SWI在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转化中的诊断价值和临床运用

    作者:倪涛;汪鹏;蔡青蓉

    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血性转化(HT)的诊断价值及临床运用.方法:2014年1-11月收治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6例,均行SWI及普通MR序列检查,比较2种检查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合并出血性转化的诊断价值.结果:SWI检查发现存在出血性转化19例(22.09%),检出率100%;普通磁共振检查发现出血性转化12例,检出率63.1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敏感加权成像能在脑缺血并出血性转化的诊断中具有高度特异性,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 磁共振T1灌注成像预测缺血性卒中模型出血性转化的价值

    作者:俞佳凤;张静;孙岩;吴林鹤;王叶挺;吴雪;刘可夫;谢萍

    目的:探讨磁共振T1灌注成像预测缺血性卒中模型出血性转化(HT)的价值.方法:利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磁共振成像分别在再灌注前和再灌注后24小时检查.对有无HT组之间磁共振T1灌注参数进行比较.结果:再灌注前有HT组的rKtrans、rVe明显高于无HT组,而rKep明显低于无HT组.ROC显示皮层下rKtrans、皮质rKtran、皮层下rVe、皮层rVe、皮层下rKep、皮层rKep预测HT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分别为0.941、0.899、0.889、0.855、0.200、0.214.结论:磁共振T1灌注成像可以用于缺血性脑卒中的HT的发生.

  • 大面积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CT诊断意义分析

    作者:董春瑶

    目的:分析大面积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CT诊断意义.方法:研究对象选取本院2015年5月~2016年4月收治的54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均为发病12h内入院治疗,入院后立刻接受头颅CT扫描,发病后48h接受平扫与增强扫描,一周之后再次接受扫描.结果:入院后扫描发现54例患者中有17例存在陈旧性梗死病灶,13例患者存在局灶性变化;发病后48h扫查发现患者大脑动脉存在大面积的梗死,5例患者发生出血性转化;一周后复查结果发现有19例患者出血性转化.结论:大面积脑梗死后尽早对患者给予CT扫描能够及时发现病变变化,对于医生治疗防范的制定和预后的改善具有重要价值.

  • 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陈加俊;张爽;赵云华;金夕雅;李媛冰;黄丽红

    目的 分析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HT)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总结脑梗死后发生HT患者49例,并随机选取同期住院急性脑梗死患者(未发生HT)106例作为对照.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计数及计量资料分别应用x2、t检验,各指标采用单因素分析,再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1)HT组出血后临床症状加重21例(42.9%),其中表现为意识障碍程度加重8例、偏瘫加重7例和出现头痛头晕或加重5例;(2)梗死后15d内发生HT占87 0%;(3)皮层梗死、大面积脑梗死、心房纤颤(房颤)、脑栓塞、糖尿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均增加脑梗死后HT的风险(P<0.05),其中以脑栓塞及房颤影响大;(4)HT各亚型中以脑实质血肿形成2(PH-2)型出现临床症状的概率较高.结论 大动脉主干闭塞较易发生HT,且多在脑梗死后15d内发生,其短期预后与分型有关;皮质梗死、大面积脑梗死、房颤、脑栓塞、糖尿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是HT的危险因素.

  • 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李晓岚

    目的 观察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HT)的临床特征,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总结,以指导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方法 搜集2010年9月至2013年3月期间住院脑梗死患者160例,根据有无HT分为HT组42例,非HT组118例.在入院后记录患者临床表现,以及患者的基本情况如年龄、性别、既往病史、梗死面积、尿蛋白等,以及发病前后应用溶栓、抗凝和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等情况、出血部位等危险因素,以筛选出与HT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HT组临床特征中偏瘫占76.1%,失语占50.0%,意识障碍26.2%,头痛头晕21.4%.危险因素中与脑梗死后HT的发病有密切关系包括高胆固醇血症、大面积脑梗死、房颤病史、尿蛋白的出现等.其他几项急性脑梗死基本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吸烟、酗酒等,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患者大面积脑梗死、尿蛋白阳性、高胆固醇血症及房颤史可能是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

  • 急性脑梗死患者自发性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石福宏;吴庆周;吕秋杰;井晶

    目的探讨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自发性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112例,将患者按照是否发生出血性转化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既往疾病史、实验室检查及体检和治疗方式等,并对脑梗死患者发生自发性出血性转化的可能危险因素进行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出血性转化发生率为25.00%。观察组有饮酒史及吸烟史的患者比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其余各项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 P >0.05)。观察组患者纤维蛋白原、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C)及总胆固醇(TC)明显低于对照组,而脂蛋白 a(LPa)、脉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Lo-gistic 回归分析表明,脉压、纤维蛋白原、LDL - C、TC、LPa 是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发生自发性出血性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OR =1.81、2.40、2.35、2.33、2.77,P <0.05)。结论脉压、LDL - C、TC、LPa、低纤维蛋白原是急性大面积脑梗死后自发性出血性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 非溶栓性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及预后探讨

    作者:姜林林;宋玉强

    目的:通过对脑梗死出血性转化(HT)相关的危险因素及预后的研究,寻找改善预后的干预措施。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2月至2016年1月入住海阳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纳入发病3 d以内未溶栓的患者,依据头颅CT分为HT组与非HT组,采用SPSS 2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两组患者行NIHSS、mRS评分,比较两组预后差别。结果高血糖(OR:2.48,95%CI:1.37~4.19,P=0.03)、房颤(OR:2.49,95%CI:1.38~4.21,P=0.03)、大面积脑梗死(OR:2.51,95%CI:1.28~5.31,P=0.02)是HT相关的危险因素。患者发病后3个月随访,HT组:NHISS评分(6.08±2.78)分,mRS评分(2.05±3.56)分,NHT组:NHISS评分(5.96±3.14)分,mRS评分(2.02±1.79)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入院时血糖升高,有房颤病史,大面积脑梗死可能会增加HT发生的风险,一旦发生,经积极治疗对预后无明显影响。

  • 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的急性期护理体会

    作者:刘秀琴;王梅

    目的:探讨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急性期护理方法.方法:本组69例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患者在急性期经过积极的常规护理,根据病情变化及时更改护理措施,如注意药物应用的变化,密切观察血压、血糖,做好术前准备等,同时进行心理护理和有效的医患沟通.结果:存活59例,其中基本自理43例.放弃治疗4例,死亡6例.结论:采用综合护理措施可显著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医患矛盾,有助于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

  • 心房纤颤合并急性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作者:王选;杨江胜;郝俊杰;王少石;鲍欢;李刚;杨玉梅;陆静;张靖;许嗣漪

    目的:探讨心房纤颤合并急性脑梗死出血性转化(HT)的临床危险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在上海市东方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137例心房纤颤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有无并发颅内出血分为 HT 组与非 HT 组。先做单因素分析,筛选出影响 HT 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根据单因素分析结果及相关专业知识,拟合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调整相关的混杂因子,找出影响H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比较两组入院时和出院时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改善比、残障程度及改善比、病死率、住院时间及治疗费用。结果心房纤颤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的HT发生率为16.8%(23/137)。NIHSS评分>4分是HT的独立危险因素(OR=4.275,95%CI:1.368~13.356,P=0.012)。HT组的NIHSS改善比、mRS改善比均小于非HT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23±0.52 vs.0.33±0.44;0.08±0.29 vs.0.13±0.39,均P>0.05);HT组与非HT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3%vs.6.1%,P=1.000);两组平均住院天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7 d vs.19 d,P=0.515),两组平均住院总费用及药物费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3246元vs.19922元;11617元vs.11636元,均P>0.05)。结论神经功能缺损较重的心房纤颤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更易发生HT,但HT对患者的近期预后没有显著影响。

  • 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后出血性转化研究与探究

    作者:粱卢允

    目的:探讨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后出血性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为出血性转化防治提供科学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7月~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经静脉溶栓治疗的脑梗死患者58例的各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影响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将其与未发生出血性转化的患者进行比较。结果患者在年龄、早期CT缺血改变、发病至溶栓时间超过3 h、大面积脑梗死方面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后,发现高龄、早期CT改变及溶栓时间是导致出血性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经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包括早期CT缺血改变、高龄以及发病至溶栓时间超过3 h等,医疗人员应当依据患者具体病情及发病因素采取相应预防措施,降低出血性转化的风险。

  • 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相关危险因素的分析

    作者:叶静;崔颖;郭春生;郑华;吴晓光

    目的 探讨脑梗死出血性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的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361例前循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和神经影像学资料.从中选出性别、年龄相匹配,发病15 d 内复查头部CT或MRI的患者120例,分为HT组60例,非HT组60例.列入20项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包括高血压病史、大面积脑梗死、尿蛋白阳性、高胆固醇血症及心房颤动史等.对以上因素行χ2 或t检验,将可能与HT有关的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以筛选出与HT相关的危险因素. 结果 两组患者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有4项因素,根据OR值的大小依次排列为:脑梗死面积(OR=10.489,95%CI:3.647~30.167,P=0.001)、尿蛋白阳性(OR=5.332,95%CI:1.397~20.345,P=0.014)、高胆固醇血症(OR=5.252,95%CI:1.308~21.083,P=0.019)及心房颤动史(OR=4.500,95%CI:1.029~19.684,P=0.046). 结论 大面积脑梗死、尿蛋白阳性、高胆固醇血症及心房颤动史是HT的主要危险因素.同时HT的发生是多因素、多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出血性转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刘春梅;周俊山;施洪超;黄清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后出血性转化(HT)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5-01—2017-07作者医院收治的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348例,根据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是否发生 HT将患者分为出血组和未出血组.回顾性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人口统计学、血管危险因素和实验室检查指标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ALS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后发生 HT 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出血组32例,未出血组316例.两组患者间基线血糖、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发病至静脉溶栓治疗时间、心房颤动史、溶栓24 h后收缩压以及抗血小板药物服用史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基线血糖(OR=3.781,95% CI:1.851~11.765)、基线NIHSS评分(OR=2.678,95% CI:1.384~10.441)、发病至静脉溶栓治疗时间(OR=2.436,95% CI:1.324~4.488)、心房颤动史(OR= 4.538,95% CI:2.036~14.132)和溶栓24 h后收缩压(OR=1.581,95% CI:1.071~6.415)是发生 HT的独立危险因素(均 P<0.05).结论 基线血糖、基线NIHSS评分、发病至静脉溶栓治疗时间、心房颤动史和溶栓24 h后收缩压是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 HT的危险因素.

  • 小径球囊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对急性颅内动脉闭塞出血性转化的预防作用

    作者:胡深;宋伟健;颜杰浩;曾丽

    目的 探讨以小径球囊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为主或联用小剂量尿激酶(UK)对前循环颅内动脉急性闭塞部分再通术后出血性转化的预防作用.方法 对38例前循环颅内动脉急性闭塞行超选择性介入治疗,其中16例采用常规UK+微导丝碎栓(对照组),22例采用小径球囊PTA或联用小剂量UK(PTA组).比较两组再通后出血性转化发生率和预后.结果 再通时间在对照组63.9±18.9 min PTA组18.3±8.1 min,P<0.01;残留狭窄率<50%者在对照组75.0%(12/16),PTA组22.7%(5/22),P<0.01.7例发生出血性转化(对照组4例,PTA组3例),其中4例(对照组3例,PTA组1例)需外科处理,并遗有明显神经功能障碍.无一例因出血性转化而死亡.结论 在治疗时间窗内,对颅内动脉急性闭塞采用小径球囊PTA为主的控制性部分再通术,对其出血性转化有较好的预防作用,并可明显提高部分再通率,缩短再通时间,为二期支架成形术打下良好的基础.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rt-PA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的特殊类型

    作者:李小刚;张新宇;王力平;樊东升;孙阿萍;张远锦;郑梅

    目的 溶栓后出血性转化(hemorrhagic tran sformation,HT)是重组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一个重要安全指标.HT有不同的亚型,而不同亚型的预后也不尽相同.我们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rt-PA静脉溶栓后出现的特殊型HT进行分析.方法 对发病3zh内的98例缺血性卒中患者用rt-PA(剂量0.6 mg/kg,大剂量50 mg)进行静脉溶栓治疗,溶栓前后行头颅CT、MRI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判断是否有HT,并判定这种HT与责任病灶的关系.结果 溶栓后经CT或MRI检查发现4种特殊的远端HT类型,1例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SAH),1例梗死部位的对侧出现明显占位效应的脑实质出血,1例出现梗死灶对侧的侧脑室出血,1例出现梗死部位对侧的腔隙性出血.这4例患者所引起的4类HT在临床上均为无症状,预后好.结论 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溶栓治疗要坚持动态观和平衡观,对症状性出血性转化的诊断要慎重,充分考虑HT的分型和程度,从而正确判断HT对预后的影响.

  • 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立云;王拥军;赵性泉

    本文综述了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类型和预后以及可能的机制,并讨论了溶栓剂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对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影响以及出血性转化的干预措施,为脑梗死的临床治疗和研究提供参考.

  • 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高俊杰;许雯蔚;陈湛愔;何国林

    目的 探讨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湛江中心人民医院2008年1月至2015年12月住院的急性出血性脑梗死患者233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自发性出血性转化145例,动静脉溶栓[应用尿激酶(100~150)万U静脉注射]后出血性转化52例,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后出血性转化36例.对影响因素如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梗死体积、糖尿病病程、高血压病程、糖化血红蛋浓度、皮质下脑白质病变、低密度脂蛋白(LDL)、颈动脉狭窄程度、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颈动脉斑块大小、高尿酸血症分别采用线性回归和逐步回归进行分析,探索其对出血性转化的影响.结果 自发性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脑梗死溶栓后出血性转化及抗血小板治疗后的出血性转化,均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梗死体积、糖尿病病程、高血压病程、糖化血红蛋白浓度、皮质下脑白质病变、LDL、颈动脉狭窄程度、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颈动脉斑块大小、高尿酸血症呈正相关(均P<0.05).回归分析显示,影响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梗死体积、糖尿病和高血压病程及伴心房颤动、糖化血红蛋白、LDL和血尿酸、皮质下脑白质病变、颈动脉狭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大小等(均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后实施溶栓、抗栓、抗血小板等干预措施时应密切关注相关高危因素.

  • 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再通治疗的时间窗和病例选择

    作者:涂雪松

    再通闭塞血管和建立側支循环是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方法。在血管再通治疗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引起并发症,有效地降低并发症是神经外科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治疗时间和治疗对象是影响血管再通治疗并发症高低的两项重要因素。只有严格遵守治疗时间窗和严格选择病例,才能大限度地降低血管再通治疗的并发症。与单纯时间窗相比,按组织时间窗进行血管再通治疗更有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和提高成功率。另外,应评估出血性转化(HT)的危险因素,根据影像学检查确定狭窄段血管解剖特点、脑灌注和側支循环改变,是病例选择的重要依据。

  • 脑梗死后微血管渗透性改变及出血性转化的预测

    作者:许鹏君;孙钢;姜庆军;刘凯;李理;杨振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梗死后急性期和亚急性期微血管渗透性改变及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的预测。材料与方法收集缺血性脑梗死病人43例,急性期10例,亚急性期33例,进行常规MRI及 DCE-MRI扫描。利用药代动力学模型计算容积转运常数Ktrans,比较每一个病人梗死区和对侧正常脑组织的Ktrans值以及出血组和非出血组的Ktrans值有无差异,比较不同时期梗死区强化对预测HT的意义。结果所有病人梗死区Ktrans值较对侧正常脑组织明显增高(P<0.05)。10例在急性期有脑实质强化的病人都有继发出血,在亚急性期和慢性期15例病人有继发出血,18例没有继发出血,Fisher's精确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亚急性期HT或没有HT的病人相比,急性期有HT组病人的Ktrans值明显增高(P<0.05),但是亚急性期HT和非HT的病人Ktrans值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急性期脑实质强化对HT的预测有更高的特异性,且渗透性比亚急性期更高。早期脑实质强化及HT与毛细血管内皮的紧密连接和基底膜损伤有关。后期脑实质强化及HT与侧枝循环的建立有关,DCE-MRI可以定量评估血脑屏障的渗透性,对进一步研究HT的分型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174 条记录 1/9 页 « 12345678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