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负性生活事件对北京地区军队老年男性离退休干部生活质量的影响

    作者:李靖;李红雯;赛晓勇

    目的 了解军队离退休干部生活质量的现状及负性生活事件带来的影响,为制定该人群的健康管理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从2007年10月1日~2008年3月30日,使用健康状况量表对430例军队离退休老年人的一般情况、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 不同年龄段和近期是否发生负性生活事件各组的老干部生活质量不同.不同年龄段在生理功能、生理职能和活力3个维度评分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越大,各维度分数越低.近期发生负性生活事件者在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活力、精神健康、情感职能和社会功能各方面维度评分相较无负性生活事件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军队老年男性离退休干部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咨询,是提高该老年人群生活质量的可行方法.

  • 在校护理专业学生负性生活事件应激量及家庭功能与自杀意念关系的研究

    作者:张栋栋;陈玲;殷丹;缪金萍;孙业桓

    目的 了解青少年自杀意念的形成与家庭功能、负性生活事件各应激量及其他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现况研究的方法,使用自杀意念自评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和家庭功能指数量表等工具对江苏省常州市一所卫生高职院校和安徽省芜湖市一所医学本科院校护理专业在校学生(包括中职、高职、大专、本科)进行问卷调查.调查两所院校共发放问卷3700份,回收问卷3675份,其中有效问卷3620份,单因素分析采用x2检验、t检验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自杀意念的检出率为7.0%.自杀意念检出率高的前5类特征分别为:成绩情况差(33.6%)、家庭功能严重障碍(25.8%)、成绩情况中下(1 1.7%)、经济情况差(10.8%)和就读于三年级(9.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负性生活事件各因子应激量中“人际关系因子”(OR=1.135,95% CI1.071 ~1.202)、“学习压力因子”(OR=1.169,95% CI1.101 ~1.241)和“外围事件因子”(OR=1.278,95% CI1.187 ~1.376)等3个因子应激量高是自杀意念产生的危险因素;此外就读年级越高(OR=1.980,95%CI1.302 ~3.008)、成绩情况差(OR=7.206,95%CI1.745 ~9.789)和家庭功能中度障碍(OR=2.562,95% CI1.527~2.892)至严重障碍(OR=8.287,95% CI3.154 ~6.917)等也是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结论 家庭功能障碍和负性生活事件高应激量是青少年产生自杀意念的主要影响因素,家庭和学校应给予青少年必要和充足的支持,减少负性生活事件对其的影响,从而防止自杀行为的发生.

  • 常州市护理专业新生负性生活事件应激量与伤害发生关系

    作者:张栋栋;朱玉;朋文佳;陈玲;缪金萍;王力维

    目的 了解护理专业学生负性生活事件应激量和情绪特征等因素对伤害发生的影响,为预防青少年伤害的发生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采取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式,于2012年10月选取常州市某所卫生类高职院校护理专业428名新生[男性21人(4.9%),女性407人(95.1%)],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Beck焦虑量表(BAI)、Beck抑郁自评量表(BDI)、家庭功能指数量表(APGAR),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取得基线资料,并在2015年5月进行随访.采用Logistic回归的方法建立统计模型并分析负性生活事件应激量与伤害发生的关系.结果 伤害的发生率为21.03%.单因素分析显示伤害的发生与随访期焦虑状况有关(t=2.244,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基线期负性生活事件的受惩罚因子应激量每提高1分,伤害的发生风险增加6.8%(RR=1.068,P<0.05);调整其它影响因素后下降至5.9%(aRR=1.059,P<0.05),调整变量中随访期焦虑状况评分每提高1分,所对应的伤害发生风险增加4.3%(RR=1.043,P<0.05).结论 入学时期的部分负性生活事件和离校实习前的焦虑状况,会增加护理专业学生伤害发生的风险.

  • 农村社区老年人负性生活事件、兴趣、生活能力与老年抑郁症患病率

    作者:陈若陵;秦侠;徐晓超;周成超;马岁岁;胡志

    目的:探讨农村老年人口生活事件、兴趣、生活能力与老年抑郁症患病率之间的关系.方法:根据1 600份问卷中的老年人的生活事件、兴趣及生活能力方面的内容,分别进行单因素的患病率分析和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随着负性生活事件数的增加,老年抑郁症及亚病例患病率均呈上升趋势;随着兴趣种数的增加,以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增强,老年抑郁症患病率均呈下降趋势.

  • 抑郁在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和自杀意念关系中的中介效应

    作者:武娇;吴云涛;冯淑秀;蒙衡;陈辉

    目的 探讨负性生活事件与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关系及其抑郁的介导作用.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调查某综合性大学本科生共1145名,通过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定大学生近1周内自杀意念和抑郁症状,通过基本情况问卷了解大学生经历的负性生活事件,包括重大疾病、学习困难、经济困难和人际冲突,并通过中介分析探讨抑郁在负性生活事件与自杀意念关系中的介导作用.结果 负性生活事件中重大疾病(OR=2.5,P=0.028)、人际冲突(OR=7.2,P=0.002)和经济困难(OR=1.6,P=0.026)均导致自杀意念的产生,学业困难与自杀意念无相关性(OR=1.8,P=0.090).调整抑郁变量后,重大疾病和人际冲突对自杀意念的影响不再具有统计学意义,而经济困难对抑郁无影响,学业问题对抑郁和自杀意念均无影响,故抑郁是重大疾病和人际冲突与自杀意念的完全中介变量,而抑郁在经济困难、学业问题与自杀意念的关系无中介作用.结论 抑郁在不同负性生活事件和自杀意念的关系路径中所起的中介作用不同.

  • 中国30~79岁成年人负性生活事件与抑郁关联的性别差异研究

    作者:吴曼;李嘉琛;余灿清;陈怡平;吕筠;郭彧;卞铮;谭云龙;裴培;陈君石;陈铮鸣;李立明

    目的 研究中国30~79岁成年人负性生活事件与抑郁关联的性别差异.方法 对来自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项目基线调查的512891名研究对象进行分析.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别计算男、女性经历3类(家庭相关、经济相关和其他)10项负性生活事件(SLEs)与抑郁之间的相对风险比(RRR)及其95%CI,计算经历SLEs数量与抑郁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并探索性别在SLEs与抑郁之间的效应修饰作用.结果 家庭相关事件、经济相关事件和其他事件3类SLEs的发生率为6.8%、1.2%、0.9%.女性家庭相关事件发生率高,男性经济相关及其他事件发生率高(P<0.001).调整其他影响因素后,男性经历SLEs与抑郁发作的RRR值(95%CI)为11.99(10.49~13.71),与出现抑郁症状的RRR值(95%CI)为7.43(6.94~7.95);女性经历SLEs与抑郁发作的RRR值(95%CI)为14.15(12.97~15.43),与出现抑郁症状的RRR值(95%CI)为8.30(7.91~8.72).不同性别的SLEs与抑郁症状和抑郁发作的关联差异存在有统计学意义(交互作用P=0.049).在3类SLEs中,家庭相关事件与抑郁的关联在女性中更强(交互作用P<0.001).随着经历10项SLEs个数增多,其与抑郁发作和抑郁症状的RRR值增大.结论 中国成年人负性生活事件与抑郁的关联存在性别差异,其中家庭相关事件对女性的影响更大.经历负性生活事件个数越多,越容易发生抑郁.

  • 304例老年自杀死亡者死前负性生活事件分析

    作者:周脉耕;张艳萍;王黎君;黄正京;费立鹏;杨功焕

    目的了解老年自杀死亡者死前经历的负性生活事件,探索其与抑郁症状的关系.方法对304例55岁以上老年自杀死亡者家属和知情者进行调查,了解死者生前生活事件、精神疾患、死前2周抑郁程度等情况.结果老年自杀死亡者死前前3位的生活事件依次为患急重病或受重伤(占 59.2%)、生活规律(饮食、睡眠等)的重大变化(占 37.8%)和经济困难(占 34.5%).不管有无精神疾病,经历上述三个生活事件者的抑郁程度均显著高于未经历者.结论老年自杀死亡者死前较大比例经历过多个负性生活事件,某些负性生活事件可能与其死前抑郁有关.

  • 试论易怒综合征

    作者:高荣慧

    “易怒综合征”的提出,是因为随着社会-心理-生物模式的转变,出现了群体性动辄发怒的现象,且该群体有越来越壮大的趋势.之所以冠之以“综合征”,是因为“易怒”已不仅仅是一个症状,而是由情绪变化引发的一系列表现和反应.“易怒综合征”主要表现为日常生活中易大发脾气、怒吼喧嚣、打人骂人等愤怒情绪.在日常生活中“怒”这一情绪是不可能避免的,是正常的情绪反应,负性生活事件是发怒的始发因素.但如果发怒的次数过于频繁或剧烈,即为身心不健康的表现.这类人“燃点”极低,一触即爆.除“被怒者”外,对发怒者本人的身心伤害也不可低估.本文就易怒综合征的来源、分类、对身心的影响及其对治方法做一简述.

  • 大肠癌患者个性行为特征及心理社会因素的研究

    作者:卢莉;秦汇丰

    目的 探讨个性行为特征,情绪状态和生活事件等心理社会因素对大肠癌患者的影响,为心理干预提供理论依据,完善综合诊治方案.方法 采用C型行为量表、自评抑郁量表(SDS)和生活事件量表(LES)分别对经临床病理诊断的大肠癌患者150例(病例组)和健康正常人(对照组)进行评定.结果 C型行为量表评定结果 显示,病例组在焦虑,抑郁,愤怒(向内)理智和控制上的得分高于对照组,在愤怒(向外)和社会支持上的得分低于对照组,二者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或<0.01).SDS结果 表明,病例组的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具有明显差异(P<0.01).LES结果 显示,病例组的正性生活事件总分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负性生活事件总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主成分logl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显示,C型行为中焦虑、抑郁、愤怒、愤怒向内、理智、控制、经历过多的负性生活事件与大肠癌的发生有联系.结论 大肠癌患者具有浓厚的C型行为,具有较高的抑郁情绪发生率和经历过多的负性生活事件.

  • 贫困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与创伤后成长的关系:抗逆力的调节作用

    作者:时勘;周海明;马丙云

    目的:探讨贫困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抗逆力和创伤后成长的关系.方法:采用负性生活事件量表、创伤后成长量表和抗逆力量表等研究工具对314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贫困大学生的创伤后成长在性别上有显著性差异(F=12.004,P=0.001);负性生活事件中的丧失维度与创伤后成长显著负相关(r=-0.246,P<0.01);抗逆力在丧失维度和创伤后成长之间有显著的调节作用,三者共同解释45.7%的总变异.结论:抗逆力能够增强经历负性生活事件大学生的调整能力,对创伤后成长起到促进作用.

  • 负性生活事件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解释性乐观的调节作用

    作者:马元广;贾文芝

    目的:探讨乐观对负性生活事件与生活满意度关系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整群分层取样法抽取385名大学生参加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解释风格问卷和生活满意度问卷的调查.结果:①总应激量与生活满意度呈显著负相关(r=-0.20,P<0.01),其中人际因子、学习压力和健康适应因子与生活满意度呈显著负相关(r=-0.18,-0.25;P<0.01;r =-0.12,P<0.05);消极事件解释风格与生活满意度呈显著负相关(r=-0.11,P<0.01);②负性生活事件与乐观的交互作用对生活满意度影响显著(F=7.04,P<0.01).结论:解释性乐观是负性生活事件与生活满意度间的调节变量.

  • 初中生自杀意念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常向东;袁大伟;金霞芳;徐燕;李岗;石军红;吴蕾;吴王辉;沈文龙;马丹英

    目的:探索初中生自杀意念的相关影响因素,为关注初中生心理健康提供实证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上海市松江区15所初中的2265名初中生进行一般情况问卷、自杀意念自评量表( SIOSS )、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中学生抑郁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施测,以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初中生1年内自杀意念检出率为13.47%;②学习成绩差、同伴关系差、有自杀家族史、父亲职业是农民、与父亲关系差、与母亲关系差、家庭经济状况差的初中生自杀意念检出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768,82.119,11.035,13.956,84.731,79.218,7.172;P<0.05);③有自杀意念组初中生的抑郁、焦虑、人际关系因子、学习压力因子、受惩罚因子、丧失因子、健康适应因子、其他因子分均高于无自杀意念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853,-25.108,-20.663,-18.947,-14.508,-11.480,-14.474,-19.018;P<0.001);④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初中生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包括性别、年级、家庭状况(是否是单亲家庭)、同伴关系、家庭经济状况、抑郁、焦虑、人际关系因子、受惩罚因子。结论初中生自杀意念与多因素有关,应加强对初中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

  • 高二学生应激性生活事件和焦虑情绪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董晓倩

    目的了解负性生活事件对高二学生情绪的影响,为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用大中专学生生活事件量表和焦虑自评量表对河南省4所不同地域、不同学科、不同学校类别的300名高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在各种应激性生活事件中,生活环境对心理的负性影响大,不同地域、学校类别占主导的应激性生活事件不同;②高二学生焦虑程度超过一般人群测试结果,且存在显著的学科、学校类别及地域类型上的差异;③负性日常生活事件的应激强度与焦虑症状评分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结论负性生活事件对高二学生情绪的影响不可忽视,本研究为做好高中生心理辅导提供依据.

  • 中学生睡眠质量与生活事件及社交焦虑

    作者:严虎;陈晋东;赵丽萍;伍海姗;杨怡;徐保彦

    目的 探讨中学生睡眠质量的现状及睡眠质量与生活事件及社交焦虑的关系.方法 采取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长沙市和湘潭市2836名青少年学生,采用自制一般情况问卷、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和交际焦虑量表(IAS)进行调查.结果 ①中学生睡眠质量PSQI总分为(4.88±2.527)分,有14.7%的人存在睡眠问题;②中学生睡眠质量的危险因素包括农村、高中、非独生子女、家庭经济情况较差、家庭暴力、负性生活事件及社交焦虑;③中学生睡眠质量与负性生活事件和社交焦虑呈强相关(r=0.132~0.381,P<0.01),有无睡眠问题中学生间负性生活事件和社交焦虑存在显著差异(t=11.927,4.437;P<0.01).结论 负性生活事件和社交焦虑均对中学生睡眠质量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应引起重视.

  • 初中生自杀意念与抑郁的干预

    作者:常向东;袁大伟;徐燕;金霞芳;李岗;石军红;吴蕾;吴王辉;沈文龙;马丹英

    目的:探索系统心理干预对初中生自杀意念与抑郁的影响情况。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上海市松江区某所初中的609名初中生进行一般情况问卷、自杀意念自评量表( SIOSS)、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 ASLEC)、中学生抑郁量表、特质应对方式问卷( TCSQ)施测,筛查出阳性人群纳入研究组,对研究组初中生进行系统心理干预,比较干预前后各变量的改善情况,以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初中生1年内自杀意念检出率为14.61%;②同伴关系差、有自杀家族史、与父亲关系差、与母亲关系差的初中生自杀意念检出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174,14.315,24.812,21.382;P<0.001);③有自杀意念组初中生检出中度及以上抑郁的比例高达84.3%,明显高于无自杀意念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8.402,P<0.001);④研究组初中生经系统心理干预后自杀意念检出率为40.43%,比率明显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187,P<0.001);⑤研究组初中生在干预后其自杀意念、抑郁、人际关系因子、学习压力因子、消极应对分数均低于干预前,积极应对分数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31,3.359,2.308,2.259,-2.958,2.011;P<0.05)。结论:系统心理干预对降低初中生自杀意念与抑郁的发生率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 大学生负性情绪调节预期、负性生活事件与状态焦虑的关系

    作者:陈晓霄

    目的:探讨大学生负性情绪调节预期、负性生活事件与状态焦虑之间的关系。方法:使用负性情绪调节预期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和状态-特质焦虑问卷对安徽某高校的3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大学生状态焦虑水平在生源地方面存在显著差异(F=3.473,P<0.05),在辅导员管理方式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F=3.932,P<0.05);②负性情绪调节预期与状态焦虑存在显著负相关(r=-0.478,P<0.01),且负性情绪调节预期对状态焦虑具有显著地负向预测作用;③负性生活事件与状态焦虑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r=0.278,P<0.01),且负性生活事件对状态焦虑具有显著地正向预测作用。结论:大学生负性情绪调节预期水平越低,承受的负性生活事件越多,状态焦虑水平就越高。

  • 青少年攻击行为与应激事件、应对方式相关性研究

    作者:景璐石;冯军;徐涛;田远德;王铮;徐科;顾荣莉;徐平

    目的 探究负性生活事件与应对方式对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影响,为有效干预青少年犯罪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 选择四川省成都市某少教所在押学员50名,以修订版外显攻击行为量表为筛选工具,筛选出具有攻击行为的男性学员30名为实验组.同时,选取成都市某职业中学30名无攻击行为的学生作为对照组,以一般情况调查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和特质应对方式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青少年生活事件中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健康适应和其他因子均与攻击行为分值成正相关(r1=0.486,r2=0.270,r3=0.384,r4=0.397,r5 =0.267),实验组与对照组的以上5个因子差异显著(t1=7.479,t2=2.840,t3 =4.438,t4=4.625,t5=4.080,均为P<0.01).特质应对方式问卷中的消极应对与攻击行为分值成正相关(r=0.645),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的消极应对因子差异性显著(t=5.698,P<0.01).结论 帮助青少年减轻应激生活事件,使其获得积极应对的能力,可以有效的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

  • 留守经历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与抑郁的关系

    作者:韩黎;王洲林;张继华;吕林;王金霞;廖传景

    目的:探讨留守经历大学生自尊和心理韧性在负性生活事件与抑郁间的中介效应,以及留守经历的调节效应.方法:在四川、重庆3所高校中选取879名大学生(有留守经历396名,无留守经历483名),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自尊量表(SES)、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RSCA)、抑郁自评量表(SDS)调查负性生活事件、自尊、心理韧性、抑郁情绪,采用Bootstrap程序进行中介效应的检验,使用多群组分析法检验有无留守经历的调节效应.结果: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ASLEC得分高于无留守经历者[(9.0±3.8)vs.(6.8±3.1),P<0.001].大学生留守经历与ASLEC和SDS得分呈正相关(r=0.22~0.28,均P<0.01),与RSCA和SES得分呈负相关(r=-0.29~-0.56,均P<0.01).SES得分和RSCA得分在ASLEC得分与SDS得分中起着完全中介效应(中介效应量分别为0.08、0.13、0.07,均P<0.01);Bootstrap检验显示链式中介效应有统计学意义(95% CI=0.13 ~0.68);留守经历对自尊和心理韧性的中介效应起调节作用(限制模型的拟合度变差△x2= 2120.68,△f--8,P<0.001).结论:自尊和心理韧性在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与抑郁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这一中介作用受留守经历的调节.

  • 中学生的抑郁症状与生活事件:非适应性策略的中介作用

    作者:陈海燕;姚树桥;明庆森;侯婵娟

    目的:探讨中学生的非适应性策略在抑郁症状与负性生活事件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从全国10个城市抽取7110名(男生3486人,女生3624人;高中3496人,初中3614人)中学生,采用流调中心抑郁用量表(CES-D)、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和认知情绪调节问卷中文版(CERQ-C),评定中学生的抑郁症状、负性生活事件应激值和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并采用路径分析评估非适应策略的中介效应.结果:中学生的CES-D平均分为(17.0±9.2),抑郁症状检出率为37.0%.男生和女生的ASLEC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0.5 ±20.0)vs.(30.5±18.9),P>0.05],高中生的ASLEC得分高于初中生[(33.9±19.6) vs.(27.3±18.6),P<0.01].CERQ-C的非适应性策略得分为(38.6+10.4),与CES-D得分和ASLEC得分三者之间呈中度正相关(r =0.40 ~0.48,均P<0.05);且非适应性策略在抑郁症状和青少年负性生活事件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为0.12,P<0.05).结论:本研究提示,中学生的抑郁症状可能与其经历较重的负性生活事件相关,而对负性生活事件的非适应性策略可能有一定程度的中介作用.

  • 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与状态焦虑的关系——反刍思维的中介效应和自我肯定的调节效应

    作者:刘慧瀛;王婉

    目的:探讨大学生反刍思维和自我肯定对负性生活事件与状态焦虑关系的作用.方法:选取某高校大学生265名,使用青少年自评生活事件量表(ASLEC)、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A)状态焦虑分量表、反刍思维量表(RRS)和一般健康问卷(GHQ)自我肯定分量表进行调查.采用多重逐步回归分析和偏差校正的百分位Bootstrap方法探讨反刍思维的中介效应,采用多重逐步回归分析和简单斜率检验探讨自我肯定的调节效应.结果:城镇大学生的状态焦虑和自我肯定分量表得分均高于农村大学生(均P<0.05).负性生活事件能够直接预测状态焦虑(Jβ=0.57,P<0.001);反刍思维在负性生活事件和状态焦虑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重为29.7%;自我肯定在负性生活事件和状态焦虑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β=0.13,P<0.05).结论:负性生活事件既可以直接作用于状态焦虑,也可以通过反刍思维间接作用于状态焦虑;自我肯定调节了负性生活事件与状态焦虑的关系.

161 条记录 1/9 页 « 12345678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