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犯罪心理学教学改革创新研究

    作者:王闻婧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高校为了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复合型人才都开始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以实现教育紧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为了使犯罪心理学在教学活动中也取得更加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也对该课程的教学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改革和创新建议,希望能为社会提供更高素质的优秀人才.

  • 服刑时间对罪犯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作者:吴红顺;林榕发;陈育鑫

    目的 探讨服刑时间对罪犯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 以症状自评量表(SCL- 90)为工具,对福建省某两所监狱的280名罪犯进行了调查.结果 与全国常模相比,已服刑时间3年以下的罪犯组、已服刑时间3~5年的罪犯组在SCL- 90的大部分因子和总分上存在显著差异,已服刑时间5年以上罪犯组在SCL- 90的所有因子和总分上存在极其显著差异(t=6.18,3.95,3.24,4.68,5.29,5.77,4.75,4.93,6.33,5.63;P<0.001);已服刑期不同的罪犯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他9个因子上和总均分上存在显著差异(F=7.167,P<0.001,F=8.944,P<0.001,F=3.455,P<0.5,F=6.230,P<0.01,F=6.766,P<0.001,F=6.626,P<0.01,F=6. 990,P<0.001,F=5.164,P<0.01,F=4.162,P<0.05,F=6:666,P<0.001);捕前职业、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犯罪类型、判刑次数对罪犯心理健康水平差异的影响不大,其中仅不同捕前职业罪犯在敌对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F=3.79,P<0.05)和初犯与重犯在焦虑(t=2.11,P<0.05)、敌对(t=2.45,P<0.05)因子上有显著差异.结论 服刑时间的长短对罪犯心理健康水平差异的影响很大,应特别重视服刑时间较长罪犯的身心健康,应重视监狱环境对罪犯心理健康的影响.

  • 罪犯人格特征研究

    作者:罗艳红;李满林;陈贵

    目的:用人格诊断问卷( PDQ-4+)调查罪犯群体人格障碍阳性率,探讨罪犯人群人格的特殊性。方法以PDQ-4+问卷为工具,按照整群随机抽样的原则调查罪犯群体378人。结果罪犯人群样本的PDQ-4+总分及各项分量表均分都显著高于大学生人群和普通人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62~22.59,P<0.01或P<0.001);各分量表得分的百分位显示在P90、P95位的得分普遍高出原量表划界分;方差分析表明反社会型、边缘型、被动攻击型、表演型及P总分在年龄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67,4.03,2.63,4.98,2.49;或P<0.01),反社会型、边缘型、表演型、自恋型、回避型、依赖型、被动攻击型分量表分及量表总分在罪犯曾经的职业类型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11.77,3.09,2.87,3.33,3.49,3.86,3.87;P<0.05或P<0.01);t检验表明,罪犯PDQ-4+总分及分量表分在性别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7~7.23,P<0.05);分层聚类分析表明,罪犯群体人格可分为3种不同类型。结论罪犯人格障碍存在高阳性率,且受多种因素影响,以人格障碍测验为基础的三分类人格模型是一个有效的分类模型,有助于监狱对犯人开展分类矫治工作。

  • 青少年罪犯心理健康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景璐石;徐云;冯军;李彦章

    目的 分析影响青少年罪犯心理健康的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自编青少年罪犯一般情况调查表、自行编制的罪犯在狱中自我感受量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170名犯罪青少年进行团体施测.结果 父亲、母亲受教育程度对罪犯心理健康呈显著的负相关.青少年罪犯在狱中的生活感受、狱内环境、管教方式与罪犯心理健康呈显著的负相关;而目前想法与罪犯心理健康呈显著的正相关.结论 青少年罪犯的心理健康与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和少管所的环境、干警的管教方式,以及对亲人的思念和对前程的思考密切相关.

  • 服刑罪犯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作者:许燕春;邱鸿钟

    目的 了解服刑罪犯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 采用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89名服刑罪犯进行团体测试,并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89名犯人心理健康各因分子及阳性项目数均显著高于正常人群(P<0.01).尤以躯体化、抑郁、焦虑和精神病性项目评分为著.结论 服刑罪犯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明显的异常,提示应注意心理疏导和咨询工作.

  • 看守所男性服刑犯的心理状况及人格特征调查分析

    作者:李晓波;任晓荣;尹常健;李宏刚

    目的 探讨看守所男性服刑犯的心理健康状况及人格特征,为罪犯的心理健康教育及疑难案例侦破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 90)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对117名看守所男性服刑犯进行心理测试.结果 被试与常模组在心理健康状况及人格特征上存在显著差异(t=15.60~22.79,12.64~22.73;P<0.01).结论 罪犯的个性特征与心理健康状况关系密切,罪犯在精神状态及人格结构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情绪上存在易冲动、不稳定的特点;人格上存在着高精神质、高内外向、高精神质的特点.

  • 青少年攻击行为与应激事件、应对方式相关性研究

    作者:景璐石;冯军;徐涛;田远德;王铮;徐科;顾荣莉;徐平

    目的 探究负性生活事件与应对方式对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影响,为有效干预青少年犯罪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 选择四川省成都市某少教所在押学员50名,以修订版外显攻击行为量表为筛选工具,筛选出具有攻击行为的男性学员30名为实验组.同时,选取成都市某职业中学30名无攻击行为的学生作为对照组,以一般情况调查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和特质应对方式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青少年生活事件中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健康适应和其他因子均与攻击行为分值成正相关(r1=0.486,r2=0.270,r3=0.384,r4=0.397,r5 =0.267),实验组与对照组的以上5个因子差异显著(t1=7.479,t2=2.840,t3 =4.438,t4=4.625,t5=4.080,均为P<0.01).特质应对方式问卷中的消极应对与攻击行为分值成正相关(r=0.645),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的消极应对因子差异性显著(t=5.698,P<0.01).结论 帮助青少年减轻应激生活事件,使其获得积极应对的能力,可以有效的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

  • 对国内罪犯人格特征研究的元分析

    作者:宫火良

    目的:综合国内关于罪犯人格特征的研究(以EPQ为测量工具).方法:对已有的33项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精神质、内外向、神经质、掩饰性各维度的综合效应量依次为0.623±0.115、0.064±0.077、0.606±0.062、-0.141±0.059.结论:与正常人相比,罪犯具有高精神质和高神经质的人格特征,而内外倾维度并未达到显著性水平.犯罪案由的不同可能是内外倾维度预测失败的一个理由.

  • 从美国刑事法律沿革思考我国司法精神病鉴定模式的转变

    作者:高北陵;Li SQ

    2008年4月3-6日笔者有幸参加了美国司法精神病学院在旧金山举行的第26届学术论坛.来自司法精神病学、犯罪心理学、法学界等领域的10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32名专家、学者在会上做了丰富多彩的专题演讲.

  • 关于成立中国药物滥用防治协会药物滥用与犯罪心理学分会的通知

    作者:中国药物滥用防治协会

    根据《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条例》及《中国药物滥用防治协会章程》规定,中国药物滥用防治协会为了进一步扩大协会的业务范围,使协会在全国药物滥用防治领域扩大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并结合协会工作部署,现通过常务理事会议决定成立“中国药物滥用防治协会药物滥用与犯罪心理分会”,特此通知。

  • 天津市犯罪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

    作者:马洁;朱传芳;LIU Xiu-ping;王文娟;李伟

    目的 了解青少年罪犯的心理健康状况,为早期预防矫正青少年犯罪、矫正不健康心理状况提供依据.方法 以天津市少年管教所的378名青少年罪犯为研究组,抽取某普通中学410名14~18岁高中生为对照组,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其进行团体施测并进行比较.结果 犯罪青少年SCL-90与常模比较,各因子中除躯体化与人际关系外其他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项得分高于常模组;研究组人际关系、抑郁、敌对、偏执、精神病性分值高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犯罪类型之间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家庭不完整组各因子中除恐怖、精神病性外,其他分值高于家庭完整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犯罪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偏低,敌对、偏执、精神病性较明显,与家庭因素有一定的联系,但关联程度有待进一步研究.

  • 犯罪青少年心理健康与个性特征相关分析

    作者:景璐石;徐科;冯军;蒋宪君;孟婕

    目的 分析犯罪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与个性特征及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 采用自编犯罪青少年一般情况调查表、艾森克个性问卷(EPQ)、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170名犯罪青少年进行团体施测.并选取相匹配的180名大、中、小学男生作为对照.结果 犯罪青少年个性具有情绪性(N)分和精神质(P)分高、内外向(E)分和掩饰性(L)分低的特点,其心理健康在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敌对、偏执、精神病性与其他7个因子项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犯罪青少年个性情绪性(N)分、精神质(P)分2个维度与其心理健康呈显著相关(P<0.01).结论 犯罪青少年人格具有偏离正常的倾向,其心理健康状况较差,个性特征影响其的心理回归.

  • 父母养育方式与犯罪青年人格障碍形成的关系

    作者:茆正洪;谭钊安;曾彦英;张建平

    目的:探讨父母养育方式与青年罪犯人格障碍形成的关系.方法:选择江苏省某劳教所2003-11监狱内接受劳教的人员500人.由专业人员主持团体测试,由调查对象自行填写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该量表为子女评价的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修订中文版共66个条目,包括6个父亲因子分和5个母亲因子分,信度和效度都较明显)和人格诊断问卷(第4版)(对问卷中的每题以"正确"或"错误"回答.回答"正确"将作为病理反应记分,分数越高表明人格障碍的症状越多).人格诊断问卷(第4版)评分高于42分者,且以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诊断标准确诊人格障碍病例,设为人格障碍组.人格诊断问卷(第4版)评分低于42分者,且以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诊断标准确诊人格正常者,设为正常组.结果:发出问卷500份,收回回答规范、完整问卷427份.确诊的人格障碍组共113人,正常组314人.①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各因子得分的比较:母亲的情感温暖、过度保护、偏爱、拒绝各因子得分均高于父亲(53.33±9.22,50.23±9.11;39.09±6.88,36.64±6.58;11.08±3.09,10.50±3.06;13.34±4.28,9.86±3.07),而惩罚、严厉因子得分低于父亲(13.52±4.39,19.62±5.60).②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各因子得分相关关系的分析: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相同因子得分具有高度相关关系(相关系数>0.6);父母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都各自与对方的情感温暖呈低度负相关,父亲的偏爱与母亲的惩罚严厉也呈低度负相关(相关系数>0.1).③人格障碍组与正常组父母教养方式比较:人格障碍组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分明显低于正常组(47.92±8.79,51.06±9.10;50.60±9.63,54.32±8.88),而惩罚、严厉和拒绝、否认因子得分显著高于正常组(22.25±6.31,18.66±5.00;11.32±3.59,9.33±2.67.15.44±4.87,12.83±4.00;14.61±4.62,12.88±4.06),父亲的过度干预、母亲的偏爱因子分也高于正常组(23.39±4.41,22.27±4.51;11.60±3.32,10.89±2.98).结论:父母养育方式存在一定的分歧.父母教养方式的差异超出了一定限度,易造成子女心理冲突,难以获得心理和行为的同一,导致他们的社会行为出现偏差.有人格障碍罪犯父母明显存在高惩罚、严厉,高拒绝、否认与低情感温暖、理解以及父亲的过度干预、母亲的偏爱这样一种不良养育模式.父母的不良养育方式是犯罪青年人格障碍形成的危险因素.

  • 试论自杀的内因与外因

    作者:赵英哲;杜玲玲;王荣军

    自害的动机与诱因有多种,探讨此问题涉及多学科.早期法国实证社会学家迪尔凯姆(Durkheim,E)在<自杀论>中,从社会整合度角度阐述了社会的外因作用;精神医学与心理学则用精神疾患、重度抑郁症解释了个体的自害行为.前者是宏观的;后者适于个案.大部分的自杀者是内外因素互动的结果.日本中村一夫[1]认为:吉益修夫所著<犯罪心理学>一书中阐述了犯罪者素质(内因)与环境(外因)的相互关系,同样适于对自杀者动机的理解.如图示.

  • 犯罪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

    作者:刘玲玲;毛健玲

    目的 探讨犯罪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为有效预防和控制青少年犯罪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对166名犯罪青少年及156名普通对照进行集体测查,并对其心理健康状况和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犯罪青少年SCL-90总分及各因子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除阳性项目数、强迫、人际敏感、恐怖等因子外,其余各项2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SCL-90大多数因子与父母养育方式亦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结论 父母养育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有重要影响,不良的父母教养方式不利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

  • 未成年犯的人格特点研究

    作者:李俊丽;梅清海;于承良;张国英

    目的了解未成年犯的人格特点,为早期预防和矫正未成年人犯罪提供依据.方法以河北省某少年管教所的218名16~18岁未成年犯为研究组,随机抽取274名16~18岁高中生为对照组,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对其进行团体施测.结果与高中生组相比,未成年犯的个性具有神经质(N)分和精神质(P)分高,而掩饰性(L)分低的特点;与不同人群相比,内外向倾(E)分没有统一的趋势.结论未成年犯的人格具有偏离正常人群的倾向.在对未成年人进行教育时,应注意培养其健全的人格.

  • 男性服刑人员的心理状况与人格特征的相关性

    作者:齐素芳;刘晖;张天亮

    目的 探讨济南市监狱男性服刑人员的心理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对550名监狱男性服刑犯进行调查.结果 研究组SCL-90总分及各因子分均高于全国常模(P<0.01);EPQ的精神质、内外向、神经质分量表评分均高于全国常模(P<0.01);掩饰性分量表评分低于全国常模(P<0.01).研究组SCL-90总分及所有因子分与EPQ分量表精神质(P)维度、神经质(N)维度呈正相关(P<0.01);SCL-90总分及除敌对及偏执因子外所有因子分与内外向(E)维度呈负相关(P<0.05);SCL-90总分及除躯体化因子外所有因子分与掩饰性(L)维度呈负相关(P<0.05).多元线性回归显示婚姻状况、犯罪类型和EPQ的神经质(N)、内外向(E)、精神质(P)进入SCL-90阳性症状的回归方程.结论 服刑人员存在较多的心理健康问题,在人格特征上存在高精神质、高神经质、高外倾性和低掩饰性的特点,其影响因素较多.

  • 男性服刑人员述情障碍与事件影响程度的相关性

    作者:李丽娜;王怡;王珊;王莹;郭永芳;陈晓美;苑杰

    目的 探讨男性服刑人员人述情障碍与事件影响程度的关系.方法 采用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 TAS-26)、事件影响量表(IES-R)对唐山市某监狱300名男犯人和110名普通男性进行测试.结果 服刑男犯的述情障碍除描述情感能力[服刑(18.62±3.61)分;普通(18.00±3.57)分]和缺乏幻想[服刑(14.38±3.06)分;普通(14.96±3.34)分]之外,在其余各因子分及总分上均高于普通男性,且在认识和区别情绪和躯体感受的能力[服刑(22.26±3.96)分;普通(19.72±3.34)分]、外向型思维[服刑(22.38±4.20)分;普通(21.03±4.03)分]及总分[服刑(77.65±7.22)分;普通(73.71±8.32)分]上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性犯罪男犯的述情障碍程度重[(79.90±5.00)分],暴力犯罪者的程度轻[(77.55±7.43)分],但三者之间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犯罪类型男犯所受服刑事件的影响在逃避[性(15.03±4.26)分;财产型(16.08±5.81)分;暴力型(17.57±4.90)分]和事件影响总分[性(41.33±11.70)分;财产型(42.29±14.89)分;暴力型(46.84±12.36)分]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犯述情障碍的缺乏幻想、外向型思维同事件影响各维度呈负相关(r=-0.14~-0.22,P<0.05),描述情感的能力、认识和区别情绪和躯体感受的能力同事件影响各维度及总分呈正相关(r=0.14 ~0.43,P<0.05).结论 男性服刑人员与普通男性相比有较高程度的述情障碍;暴力型犯罪的男性服刑人员受到的服刑事件的影响大;男性服刑人员的述情障碍程度越高,服刑事件对其影响越大.

  • 拓展训练对服刑人员心理健康的影响

    作者:刘胜利

    目的 探讨拓展训练对监狱服刑人员心理健康的影响,为其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的创新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观察、访谈以及数理统计等方法 ,通过用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一90,SCL-90)对华东某高等级男子监狱和女子监狱各100名服刑人员进行调查研究.结果 在SCL-90的10个因子中,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精神病性以及其他8个因子均达到了显著性水平,拓展训练能有效改善服刑人员的心理健康.结论 拓展训练可融入监狱服刑人员心理健康教育.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