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犯罪青少年心理问卷分析

    作者:林宇平;于清;刘辉

    目前我国青少年犯罪日益增多,犯罪年龄也更趋低龄化,犯罪种类亦更多样化,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也对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提出了一个亟特解决的问题.为了探讨青少年犯罪的有关因素,我们于1998年11月,对南京市某工读学校76名在校学生进行了心理问卷调查,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 男性犯罪青少年的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的对照研究

    作者:景璐石;吴燕;徐涛;徐科;徐平;王铮

    目的:对犯罪青少年的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进行对比研究,从而为预防青少年犯罪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从成都市某少教所抽取49名年龄在14~17周岁的男性犯罪青少年作为犯罪组,并从成都市某职高抽取44名学生作为对照组,在年龄、性别方面与犯罪组相匹配。用青少年一般情况问卷(自编)、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 ASLEC )、领悟社会支持量表( PSSS)和特质应对方式量表( TCSQ)对两组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犯罪青少年组的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均与职高学生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犯罪青少年的社会支持与消极应对呈显著负相关(r=-0.323)。结论青少年犯罪与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均有一定的关系;改善家庭情况和文化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可预防青少年犯罪。

  • 父母养育方式与犯罪青少年个性特征相关研究

    作者:曾智;徐正清;滕春芹;陈学红

    目的 分析犯罪青少年父母养育方式与其个性特征之间的关系,以便指导广大儿童青少年的父母采取正确的养育方法,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方法 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对随机抽取的160名男性犯罪青少年和170名在校高中男生进行研究.结果 ①两组青少年的父母亲教养方式在情感温暖理解(FA1,MA1)、惩罚、严厉(FA2,MA4)、拒绝、否认(FA5)和过度保护(FA6,MA2)等主因素方面差异都呈现极显著水平(P<0.01);②犯罪青少年与对照组在个性特征上,除内外向(E)维度差异不明显以外,特别是在精神质(P)和神经质(N)两个维度上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③父母亲在情感温暖理解(FA1,MA1)和拒绝、否认(FA5,MA3)和惩罚、严厉(FA2,MA4)等教养方式的主因素与青少年个性特征之间关系极显著(P<0.01).结论 犯罪青少年的父母与对照组青少年的父母在教养方式上差异极显著,且各主因素与犯罪青少年个性特征之间关系非常显著.

  • 犯罪青少年父母养育方式及与自身文化程度的关系

    作者:李慧民

    目的探讨犯罪青少年父母养育方式及与父母文化程度的关系.方法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父母文化程度问卷(自制)对犯罪青少年240人和正常青少年240人进行了集体测查和对照研究,并对父母养育方式与文化程度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犯罪青少年父母情感温暖与理解(FF1和MF1)明显低于对照组,而父母惩罚严厉(FF2和MF4)、父母过分偏爱(FF4和MF5)和父亲拒绝否认(FF5)明显高于对照组;父母养育方式与其受教育程度关系密切,高文化程度的父母给予子女高情感温暖、理解,低文化程度的父母对子女高惩罚严厉,高拒绝否认和过分偏爱.结论犯罪青少年父母养育方式存在较多缺陷,父母文化程度过低是造成其养育方式失当的一个重要原因.

  • 犯罪青少年与在校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对比研究

    作者:耿丽丽;金志成

    目的 了解青少年网络使用状况,进一步探讨网络成瘾的危害.方法 本调查使用Young的网络成瘾诊断量表,调查了3830名在校青少年及1466名少管所青少年的网络使用状况与网瘾状况.结果 ①在校青少年的网瘾发生率为11.9%,犯罪青少年的网瘾发生率为50.6%,犯罪青少年的网瘾发生率显著性大于在校青少年(X<'2>=907.5,P<0.01);②在校青少年上网排在前3位的活动依次为聊天、玩游戏、听音乐和看电影,犯罪青少年上网排在前3位的活动依次为聊天、听音乐和看电影、查资料;③在校青少年玩游戏的首要原因是释放压力,犯罪青少年玩游戏的首要压力是消磨时光.结论 犯罪青少年网络成瘾率显著高于在校生.

  • 犯罪青少年人格特征与家庭环境关系研究

    作者:刘桂兰;韩国玲;阿怀红;张玉美;卓玛;潘忠鹏;周丽娣

    青少年犯罪是世界各国都面临的一个严重社会问题.我国已有不少有关罪犯心理特征的调查研究[1-3],但结果不一致.本文应用艾森克人格问卷表(EPQ)和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对123名男性少年罪犯进行调查,探讨青少年犯罪的人格特点与家庭环境的关系.

  • 广东省犯罪青少年成瘾物质使用的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姜醒;李永辉;曾红

    目的:分析犯罪青少年使用成瘾药物的情况及影响因素,为预防及干预青少年使用成瘾药物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广东省某未成年犯管教所随机抽取6个监区,调查抽样监区的在所犯罪青少年750名,通过自填问卷采集数据,并进行描述性分析.应用分类树模型分析704名男犯使用成瘾药物的影响因素.结果:犯罪青少年使用成瘾药物的报告率为28.13%,初次使用成瘾药物的年龄为(13.66 ±2.53)岁.氯胺酮的尝试使用率及经常使用率高.单因素分析显示:人所前经常吸烟、有朋友使用成瘾物质、同伴影响抵抗问卷低得分的犯罪青少年,其成瘾药物使用率高;男犯的成瘾药物使用率在不同饮酒情况、有无朋友劝用成瘾物质的问题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001、0.008);入所前未与父母同住女犯的成瘾药物使用率(75.86%),高于人所前与父母同住女犯的使用率(40.00%) (P =0.019).分类树分析结果显示,有无朋友使用成瘾物质、吸烟情况、饮酒情况和有无朋友劝用成瘾物质是影响男犯使用成瘾药物的主要因素.结论:犯罪青少年使用成瘾药物的情况不容忽视,尤其是新型毒品的使用.应加强对入所前有吸烟和饮酒行为的犯罪青少年成瘾药物使用的干预,培养青少年的同伴影响抵抗力.

  • 天津市犯罪青少年个性特征的研究

    作者:马洁;朱传芳;王文娟;李伟

    目的 了解青少年罪犯的人格特点,为早期预防青少年犯罪,为相关部门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以天津市少年管教所的378名青少年罪犯为犯罪组,抽取某普通中学410名14~18岁高中生为对照组,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对其进行团体施测并进行比较.结果 犯罪组与常模比较,精神质(P)评分6.91,神经质(N)评分11.59,高于常模组的5.50、9.40分,外向性(E)评分13.04,掩饰性(L)评分11.16,低于常模组的17.60、13.20分(P<0.01).P、E、L评分高于对照组(1.46、6.39、10.13分),N评分低于对照组(13.33分),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犯罪类型各个维度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犯罪青少年家庭不完整组的P评分(7.38分)高于家庭完整组(6.69分).城市青少年罪犯E评分(13.60分)高于农村(12.67分),L评分(10.56分)低于农村(11.48分).结论 犯罪青少年的个性特征为精神质、很难适应外部环境、人际关系不良、焦虑、担忧、掩饰性强.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个性特征有影响.农村青少年罪犯相对内向,掩饰性强.

  • 犯罪青少年生活方式与家庭环境关系

    作者:张海芳

    目的 探讨犯罪青少年生活方式与家庭环境的关系,为预防青少年犯罪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在陕西省青少年犯罪管理所整群抽取的302名男性犯罪青少年和西安市城乡2所中学分层整群抽取的初二到高一年级296名男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犯罪青少年的社交和家庭矛盾性、娱乐性得分分别为(8.84±2.02)、(4.53±1.92)、(4.94±1.58)分,分别高于中学生的(8.01±2.44)、(3.72±2.04)、(4.16±2.04)分(均P=0.000);饮食、药物、锻炼、闲暇、家庭亲密度、知识性、控制性得分分别为(6.77±2.21)、(6.94±2.86)、(6.17±2.38)、(6.09±2.13)、(5.18±1.96)、(2.81±1.43)、(2.91±1.53)分,分别低于中学生的(8.83±2.14)、(10.88±2.23)、(8.36±2.19)、(7.95±2.23)、(5.95±2.31)、(3.47±1.97)、(3.97±2.09)分(均P =0.000);犯罪青少年生活方式各维度与家庭环境各维度存在多项相关关系(r=-0.208~0.374);家庭亲密度、知识性、组织性、控制性对生活方式因子具有多项正向预测作用(β'=0.116 ~0.253,P=0.000 ~0.005),家庭矛盾性、娱乐性对药物具有负向预测作用(β'=-0.126,P=0.002;β'=-0.272,P=0.000),对社交具有正向预测作用(β'=0.099,P=0.020;β'=0.206,P=0.000).结论 犯罪青少年生活方式较不健康,家庭环境较差,家庭环境对其生活方式有明显影响.

  • 犯罪青少年个性特征及与父母养育方式关系

    作者:赵培庄;杨小丽;刘晓村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逐年上升,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为了解犯罪青少年与正常青少年之间人格特征及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个性的影响,对重庆市某少年犯管教所的少年犯进行调查,以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犯罪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家庭因素分析

    作者:李慧民

    目的探讨犯罪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及与家庭背景、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父母养育方式问卷(EMBU)以及自拟家庭情况问卷分别对240名犯罪青少年和240名一般青少年进行了集体测查.结果犯罪青少年SCL-90总均分和各因子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犯罪组家庭结构不完整较多,父母文化程度偏低;犯罪青少年父母给予子女较少情感温暖、理解、较多地偏爱和采取惩罚严厉、拒绝否认等方式;父母养育方式中除FF1和MF1(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外,其余各因子均与 SCL-90所有因子呈高度正相关.结论犯罪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偏低,其父母养育方式失当,家庭环境和父母养育方式对犯罪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有着重要影响.

  • 犯罪青少年心理健康与个性特征相关分析

    作者:景璐石;徐科;冯军;蒋宪君;孟婕

    目的 分析犯罪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与个性特征及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 采用自编犯罪青少年一般情况调查表、艾森克个性问卷(EPQ)、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170名犯罪青少年进行团体施测.并选取相匹配的180名大、中、小学男生作为对照.结果 犯罪青少年个性具有情绪性(N)分和精神质(P)分高、内外向(E)分和掩饰性(L)分低的特点,其心理健康在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敌对、偏执、精神病性与其他7个因子项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犯罪青少年个性情绪性(N)分、精神质(P)分2个维度与其心理健康呈显著相关(P<0.01).结论 犯罪青少年人格具有偏离正常的倾向,其心理健康状况较差,个性特征影响其的心理回归.

  • 青少年"积极行为支持"的研究和应用进展

    作者:印海翔;杜亚松

    早在20世纪70年代,对具有学习和行为问题青少年进行的特殊教育已引起关注.这些青少年与家庭成员、老师和同学难于相处,表现为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甚至伤害别人或者伤害自己.如果家长和教师对这些青少年能够充分理解,并且密切合作,共同实施积极的行为支持计划,采用正性的和个性化的方法来为具有行为问题的青少年提供支持,将是十分有效的.对于工读或犯罪青少年的问题行为的矫正,积极的行为支持计划也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

  • 合肥市管教所犯罪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的现况研究

    作者:杨华;蔡文隽;杨宁;尹水平;叶寅寅;段振华;宋玉华;潘发明

    目的 了解合肥市管教所犯罪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为进一步开展心理健康的预防和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08年6月份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合肥市某管教所8个大队共408名犯罪青少年,选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结果 在10个因子中,有3.2%的个体出现躯体化症状,有6.9%的个体出现强迫症状,7.4%出现人际关系敏感症状,4.9%的个体出现抑郁症状,4.9%的个体出现焦虑症状,9.8%的个体分别出现敌对症状,2.2%出现恐怖症状,7.1%出现偏偏执症状,5.9%个体出现精神病性躯体化症状,有8.3%的个体出现其他症状.总筛查阳性率为21.3%,其中男性为21.1%,女性为26.7%,差异无显著性,不同年龄组之间各因子筛查阳性率及总筛查阳性率差异也无显著性.结论 目前犯罪青少年存在较高的心理健康问题,个别因子检出率尤为特出,对该群体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及干预是当务之急.

  • 犯罪青少年注意转换功能的对照研究

    作者:景璐石;刘永婷;吴燕;张敏;徐涛;吴正君;杨曦;王铮;徐平

    目的 通过对犯罪青少年和普通职高生数字转换任务的研究,探讨犯罪青少年部分执行功能特点.方法 以成都市某少教所50名学员作为研究组,以成都市某职业高中学生50名为对照组,两组在年龄、性别、智商上匹配,使用自编一般信息问卷和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AIS-RC版本对两组被试进行调查和测试,并采用数字转换任务对其进行执行功能的实验.结果 (1)两组被试在言语智商[分别为(97.77± 12.07)分和(103.07±13.88)分]、操作智商[分别为(97.62±11.96)分和(103.25±11.85)分]、总智商[分别为(97.58±11.75)分和(103.75±11.35)分]相匹配的情况下,部分因子分存在差异,研究组在领悟[分别为(9.05±3.29)分和(11.04±3.25)分]、相似[分别为(9.41±2.34)分和(12.04±2.35)分]、数字符号[分别为(12.68±2.17)分和(14.63±1.94)分]、填图[分别为(8.73±2.41)分和(10.44±2.59)分]四个因子上均低于对照组,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数字转换任务实验中,研究组在单独任务中大小正确判断数目[分别为(21.12±2.82)个和(17.80±7.34)个],混合任务中大小正确判断数目[分别为(13.27±2.66)个和(11.03±5.96)个],奇偶正确判断数目[分别为(17.06±2.73)个和(14.00±6.40)个]均高于对照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研究组在智商测验中的领悟与单独大小正确反应时间呈显著相关(r=0.58,P<0.01).对照组在智商测验中的领悟与单独大小正确反应时间、单独奇偶正确反应时间、混合大小正确反应时间呈显著相关(r1=-0.62,r2=-0.63,r3=-0.53,均P<0.01),相似与单独大小正确反应时间、单独奇偶正确反应时间、混合大小反应时间呈显著相关(r1=-0.62,r2=-0.72,r3=-0.62,均P<0.01).结论 在智商匹配的情况下,犯罪青少年在注意转换、认知灵活性方面和普通职高生没有差异,犯罪青少年的注意转换功能没有缺陷.

  • 犯罪青少年情绪识别功能和情商的对照研究

    作者:景璐石;李翱伶;张敏;徐涛;吴正君;吴燕;杨曦

    目的 探究犯罪青少年与职高学生情绪识别功能、情商得分的差异,并对犯罪青少年情绪识别功能与情商的相关性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自编一般信息调查问卷、情绪识别功能测验、情商测验对48例犯罪青少年和年龄、智商、性别上相匹配的46例职高生施测.结果 犯罪青少年组中性正确反应数目[(60.00±17.07)个]明显低于职高组[(66.12±5.45)个];两组情商总分[分别为(90.48±13.31)分和(90.76±19.85)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压力管理维度上犯罪青少年组[(53.97±8.95)分]与职高组[(57.84±7.2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特别表现在冲动控制方面[分别为[(24.97±4.98)分、(28.95±5.22)分,P<0.01)];情商维度中的一般心境、压力管理、个体成分和情绪识别功能存在显著相关(r1=0.43,r2=0.36~0.38,r3=0.37,均P<0.05).结论 犯罪青少年情绪识别功能有一定缺陷,特别是对中性情绪的判断容易出错;犯罪青少年在情商方面缺少冲动的控制能力,青少年的情绪识别功能和情商存在着相互影响.

  • 高创伤经历的男性犯罪青少年心理韧性与人格、家庭环境的相关研究

    作者:张海芳;张秀娟

    目的 探究高创伤经历的男性犯罪青少年心理韧性的特点以及与人格、家庭环境的关系.方法 采用自编创伤经历调查表筛选出高创伤经历的男性犯罪青少年147人,用心理韧性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家庭环境量表进行问卷调查,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逐步回归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高创伤经历的男性犯罪青少年心理韧性总分为(75.98± 14.03)分,除了目标专注[(3.47±4.23)分]以外,情绪控制[(1.94±2.85)分]、积极认知[(2.31±3.47)分]、家庭支持[(1.89±3.84)分]、人际协助[(2.92±3.38)分]得分均在3分以下,其目标专注、积极认知和家庭支持维度在文化程度、家庭住地、是否独生子女、是否单亲家庭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创伤经历的男性犯罪青少年心理韧性各维度与人格(r=-0.357 ~0.175)、家庭环境(-0.185~ 0.272)各维度存在相关关系(P<0.05),神经质、家庭矛盾性、精神质对心理韧性有负向预测作用(β=-2.354,-0.135,-0.194,P<0.05),家庭亲密度对心理韧性有正向预测作用(β=1.389,P<0.001).结论 高创伤经历的男性犯罪青少年心理韧性较差,人格、家庭环境对其心理韧性有显著影响.

  • 社会支持在犯罪青少年及情绪障碍青少年依恋模式和应对方式间的中介作用

    作者:周晓琴;李晓驷;李泽爱;穆菁菁;刘寰忠;郑诚;刘丽军

    目的 探讨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对犯罪青少年和情绪障碍青少年的依恋模式以及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 采用应对方式问卷、亲密关系问卷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抽取177例犯罪青少年、80例情绪障碍青少年和163例正常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①三组在依恋回避、依恋焦虑、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对支持利用度、解决问题、合理化、自责和退避等维度差异显著(F=7.902,8.047,59.009,19.248,5.304,7.596,10.652,6.699,11.009; P<0.05).②情绪障碍组依恋回避与对支持利用度、求助呈显著负相关(r=-0.470,-0.350; P<0.01);犯罪组依恋回避与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呈显著负相关(r=-0.232,-0.235;P<0.01),主观支持与解决问题呈显著正相关(r=0.272,P<0.01),支持利用度与解决问题、求助呈显著正相关(r=0.258,0.424;P<0.01),依恋焦虑与客观支持呈显著负相关、与自责呈显著正相关(r=-0.253,0.300;P<0.01).③情绪障碍组和犯罪组对支持利用度在依恋回避和求助之间都起到完全中介作用;犯罪组主观支持和对支持利用度在依恋回避和解决问题之间均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 犯罪青少年和情绪障碍青少年都具有不安全型依恋特征,在社会支持方面均有欠缺,且都容易采取消极退避的应对方式.两类问题青少年的依恋模式均通过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对应对方式产生影响,但影响路径略有差异.

  • 心理剧干预对犯罪青少年应对方式的影响

    作者:何艳丽;赵山明

    目的 探讨有针对性的心理剧干预对犯罪青少年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 设计有针对性的心理剧干预程序;选择某未成年劳动教养管理所60名青少年,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并对试验组青少年进行心理剧干预;使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对干预前后两组青少年应对方式进行测评.结果 干预前试验组青少年的积极应对方式评分为(1.40±0.42)分,消极应对方式评分为(2.19±0.32)分,干预后积极应对方式为(2.13±0.36)分;消极应对方式为(1.77±0.30)分;试验组在干预前后积极应对方式、消极应对方式得分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23,P<0.01;t=9.749,P<0.01).对照组干预前后积极应对消极应对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理剧干预对犯罪青少年的应对方式有积极的影响作用,可增强其社会适应性.

  • 犯罪青少年不良行为及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

    作者:李慧民;王黎

    犯罪青少年是犯罪群体的一个特殊类型,他们具有一般罪犯心理结构形成的共同之处,也具 有一般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征.青少年时期的身心发育充满了复杂性和矛盾性,但大多数 人能够在各种矛盾中正常发展,只有少部分青少年在外界消极因素影响下,与内部不良心理 因素结合相互作用而产生犯罪心理.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调适的不良,往往使其无法 解除各种矛盾和心理压力而易导致心理失衡和行为异常.迄今为止,国内对一般青少年包括 大、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相关因素做了大量的研究和报道,认为青少年行为方式与心理 因素有着密切联系[1,2].本研究旨在对犯罪青少年个体行为习惯及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分析和探讨.

33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