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浙江省温州市新型毒品与传统毒品滥用者HIV、HCV及梅毒螺旋体感染风险的比较研究

    作者:赵丽娜;王大勇;叶振淼;金茜;苏德华;汪若秋;陈向阳;郭君;陈丽秀

    目的 分析浙江省温州市新型毒品与传统毒品滥用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丙型肝炎病毒(HCV)及梅毒螺旋体感染风险,为吸毒人群行为干预模式的进一步探讨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国家统一制定的问卷对温州市2010-2014年艾滋病哨点监测的4102名毒品滥用者进行调查,并采集血液标本进行HIV、HCV及梅毒抗体检测.结果 4102名毒品滥用者中,新型毒品与传统毒品滥用者分别占49.42%和47.46%,其余为混合毒品滥用者;2010-2014年新型毒品滥用者所占比例整体呈上升趋势.新型毒品滥用者注射吸毒率与共用针具率分别为11.69%和22.78%,前者低于传统组(P <0.0001),后者与传统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近1年内新型毒品滥用者商业性行为发生率为31.77%,高于传统组(P <0.0001);两者每次使用安全套比例均为14.00%左右.新型毒品滥用者HIV抗体阳性检测率为0.20%,与传统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CV、梅毒检测阳性率分别为28.61%和8.58%,前者低于传统组(P<0.05),而后者高于传统组(P<0.0001).结论 新型毒品滥用者正面临着艾滋病等疾病血液传播与性传播的双重风险,亟需进一步探讨出适合当前吸毒人群行为特征的干预模式.

  • 新型毒品与传统毒品吸食人员回归社会影响因素对比分析

    作者:杨皓;朱长才;熊峰;李国栋

    目的 比较新型毒品与传统毒品吸食人员回归社会影响因素,为采取有针对性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自拟的《毒品吸食人员回归社会自评问卷》,调查分析吸毒人员的复吸原因、社会融合和社会排斥因素的自评结果.结果 新型毒品吸食者复吸原因自评指标中得分为生理症状(3.59 ±1.21)、心理症状(3.79±1.23)、就业歧视(3.33 ±1.45)、亲友排斥(3.91±1.29)、社区偏见(3.14±1.44)、空虚无聊(2.92±1.34),均高于传统毒品吸食者复吸原因自评指标,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型毒品吸食者社会融合自评指标中得分家庭接纳(2.79±1.20)、社区接纳(3.10±1.11)、就业机会(3.14±1.19)、公安接纳(3.19±1.31)、朋友密切(2.77±1.07)、邻里友好(2.84±1.01)、社区服务(3.42 ±1.30)、禁毒政策(3.25±1.26)、工作人员接纳(2.88±1.05),与传统毒品自评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型毒品吸食者社会排斥自评指标中得分为求职排斥(2.86±1.34)、岗位丧失(3.10±1.35)、不公待遇(3.14±1.38)、经济困难(3.08±1.31)、不安全感(3.10±1.50),均高于传统毒品自评指标,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影响吸毒人员复吸的因素主要有就业歧视、社区偏见、空虚无聊、毒友诱惑,以及家庭接纳、朋友密切、邻里友好、工作人员接纳、岗位丧失、不公平待遇、经济困难、不安全感等因素;新型毒品较传统毒品吸食人员年龄特征、吸毒年限、成瘾机制等差异,其毒品复吸、社会融合、社会排斥等回归社会影响因素存在自身特点.

  • 成功抢救吸食新型毒品被羁押人员的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

    作者:巫伟东;郑岳;柏传荣;唐乐中;杨烤纯

    被羁押人员是特殊群体,其医疗救治存在复杂性和特殊性,存在患者刻意隐瞒病史、遵医嘱依从性很差、医护人员不能随意和单独接触患者的特点.本文简要介绍1例吸食新型毒品被羁押人员的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救治过程,以积累经验和教训.

  • 2016年广西鹿寨县吸毒人群新型毒品使用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黎远帆;黄颉刚;黄礼平;梁浩;叶力;陈允刚;蒋俊俊;梁冰玉

    目的 调查吸毒人群吸食新型毒品行为的影响因素,为制定该人群艾滋病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依照《全国艾滋病哨点监测方案》的要求,于2016年5~7月,对广西鹿寨县社区、强制戒毒所以及美沙酮门诊的吸毒人员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并采集外周静脉血检测HIV.结果 共有250人完成调查,其中使用传统毒品者136人,吸食新型毒品者84人,使用混合毒品者30人.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35岁(OR=32.069,95%CI=13.762~74.727)和近一年未接受过同伴教育(OR=4.020,95% CI=1.821~8.876)是吸食新型毒品的危险因素.结论 鹿寨县吸毒人群新型毒品吸食率和HIV阳性率均较高,应加大同伴教育推广力度和加强对年轻吸毒者的宣教和行为干预,从而降低新型毒品使用率和遏制该人群的艾滋病疫情.

  • 知识、态度、社会规范对青少年新型毒品使用的影响研究

    作者:龚洁;曾晶;Xinguang Chen;李芳;周敦金;王增珍

    目的 研究知识、态度和社会规范与青少年新型毒品使用之间的关系并构建影响模式.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进行抽样.来自武汉市初中、高中、职业高中和大学的共3018名学生参加了问卷调查,调查是无记名和自愿的.采用确证性因子分析构建测量模型,采用结构方法模型进行评价、修正以确定佳模型.结果 武汉市青少年新型毒品的滥用率为3.28%,其中男女生分别为4.81%和1.94%,普通初中、高中、职业高中和大学生的毒品滥用率分别为1.80%、2.91%、7.83%和3.25%.模型拟和效果较好.模型结果显示:知识、态度、社会规范影响青少年使用新型毒品,其中态度、社会规范直接影响青少年吸毒或吸毒倾向,而知识通过态度、社会规范的中介作用发挥效应.结论 对新型毒品的了解不足、对待毒品的态度不正确以及吸毒社会规范不强增加青少年使用新型毒品的风险.

  • 中国5城市女性性工作者使用新型毒品及梅毒感染调查

    作者:李婧;蒋宁;岳晓丽;龚向东

    目的 了解中国不同地区女性性工作者(FSW)人群新型毒品使用情况及其对梅毒感染的影响.方法 5个调查城市(长春、兰州、武汉、杭州、广州)分别绘制FSW人群活动场所分布图,并将场所分层按比例抽取FSW,进行问卷调查和梅毒血清学检测.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梅毒感染和新型毒品使用的相关因素.结果 共招募1 630名FSW,其中120人(7.4%)过去12个月曾使用过新型毒品,梅毒感染率为5.4%(88/1 630).FSW使用新型毒品组梅毒感染率为6.7%(8/120),与未使用新型毒品组感染率(5.3%,80/1 509)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调查地点、户口所在地、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过去12个月有性病症状、过去12个月曾注射吸毒与使用新型毒品相关.结论 FSW中新型毒品使用率较高,需更多研究探讨使用新型毒品对艾滋病胜病传播的影响.

  • HIV阳性美沙酮维持治疗者新型毒品使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姜海波;曹晓斌;王常合;罗巍;柔克明;李建华;张波;吴尊友

    目的 了解HIV阳性美沙酮维持治疗(MMT)者新型毒品使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在云南省瑞丽、芒市、文山、蒙自、个旧5个MMT门诊选取612名HIV阳性服药人员进行尿液吗啡、甲基苯丙胺、亚甲二氧基甲基苯丙胺、丁丙诺啡、苯二氮卓类检测和问卷调查,收集一般情况、新型毒品使用情况等信息.结果 612名调查对象平均年龄(38.9±6.3)岁,78.9%为男性,平均受教育年限(8.0±3.4)年,60.5%与家人关系好,25.0%自报近一年使用过新型毒品.尿检结果显示:吗啡阳性率为14.4%,新型毒品阳性率为26.6%.所在地区、有无临时性伴、是否脱失过MMT、是否偷吸海洛因对新型毒品使用和尿检结果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IV阳性MMT者中使用新型毒品的现象普遍.应加强新型毒品使用的监督、检测及相关高危行为干预.

  • 浙江省台州市美沙酮维持治疗就诊者性行为及其网络特征研究

    作者:柏鸿凌;吴琼海;沈伟伟;高眉扬;丁盈盈;林海江;何纳

    目的 了解浙江省台州市美沙酮维持治疗(MMT)就诊者性行为和性网络特征,探讨其危险性行为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通过问卷和全国MMT信息系统收集数据,采集尿液快速检测海洛因、冰毒、摇头丸、K粉,采集血液检测HIV、丙型肝炎病毒(HCV)和梅毒.结果 共调查362人,以男性(88.7%)、31~岁组(54.5%)、已婚(61.6%),初中(56.6%)为主;共308人(85.1%)参加尿检,其中82人(26.6%)吗啡阳性,21人(6.8%)冰毒阳性,19人(6.2%)摇头丸阳性,未发现K粉检测阳性者;共279人(77.1%)参加血液检测,HIV、HCV、梅毒阳性率分别为1.1%、36.7%和3.6%;过去6个月内有性行为的MMT就诊者多性伴发生率为19.5%(56/287),与亲人一起居住为其保护因素(aOR=0.30,95%CI:0.13~0.71),新型毒品尿检结果阳性为其危险因素(aOR=5.92,95%CI:1.12~31.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人群的性网络多数呈双元、线性、非循环,性网络与吸毒网络重叠交叉.结论 台州市MMT就诊者仍存在一定的偷吸毒品行为和HIV/性传播疾病(STD)相关危险性行为,性网络与吸毒网络有所交叉,存在一定的HIV/STD疾病传播风险,应加大关注并采取相关措施进行有效防控.

  • 江苏省美沙酮维持治疗者新型毒品滥用影响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作者:程曌;陈国红;戴明妹;罗巍;吕繁;曹晓斌

    目的 探讨美沙酮维持治疗(MMT)者新型毒品滥用原因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设计.研究现场为江苏省新型毒品滥用情况较为严重的5个MMT门诊(南京市2个、无锡市2个、连云港市1个).截止2017年5月,招募接受MMT≥6个月的新型毒品滥用者为病例组,按照1∶1配对原则选择对照组.利用问卷调查收集一般人口学特征、MMT治疗情况、家庭及社会支持情况、治疗期间毒品滥用情况等信息,尿液检测新型毒品,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等对新型毒品滥用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研究对象共212人(病例组与对照组各106人),研究对象年龄(45.1±7.2)岁,以男性(78.3%,166/212)、已婚或同居(48.6%,103/212)、无业(63.2%,134/212)为主.滥用的主要新型毒品中,苯二氮卓占62.3%(66/106)、甲基苯丙胺占39.6%(42/106),同时滥用≥2种毒品占8.5%(9/106).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近6个月治疗过程中滥用阿片类毒品会增加新型毒品(OR=3.25,95%CI:1.35 ~ 7.79)、苯二氮卓(OR=3.25,95%CI:1.11 ~9.47)及甲基苯丙胺(OR=13.31,95%CI:1.12~ 158.01)滥用风险;家人提供MMT费用(OR=25.93,95%CI:1.81~ 371.15)会增加甲基苯丙胺滥用的风险;参加MMT≥9年则会使新型毒品(OR=0.03,95%CI:0.01 ~ 0.21)、苯二氮卓(OR=0.02,95%CI:0.00~0.36)及甲基苯丙胺(OR=0.02,95%CI:0.00 ~ 0.69)的滥用风险减少.结论 随着MMT时间增加,MMT者的新型毒品滥用减少.家庭及朋友的社会支持存在问题,会增加新型毒品滥用,且多集中于日常吗啡尿检阳性率较高的MMT者中.

  • 天津市2011-2015年吸毒人群行为特征及性传播疾病感染率调查

    作者:郭燕;周宁;李佳;宁铁林;郭巍

    目的 了解天津市吸毒人群行为特征的变化及性传播疾病感染情况.方法 2011-2015年通过连续采样的方法,每年4-6月在天津市强制戒毒所内对新入所的吸毒者开展面对面匿名问卷调查,收集吸毒者人口学、行为学信息,开展HIV、梅毒和HCV检测,通过多因素分析探索该人群吸毒行为、性行为与性传播疾病的关联.结果 5年间共调查2 000名吸毒者,平均年龄为(34.5±8.7)岁,女性占17.9%,新型毒品使用者占45.4%,且逐年增高.新型毒品使用者在性行为的活跃程度上显著高于传统毒品使用者,而在与各类性伴发生性行为时安全套的使用率均低于传统毒品使用者.调查对象HIV总检出率为1.3%,梅毒总检出率为11.0%,HCV总检出率为52.0%.其中,新型毒品使用者的梅毒检出率显著高于传统毒品使用者(x2=67.778,P<0.001).多因素分析表明使用新型毒品(调整OR=1.607,95%CI:1.191~2.170)和女性(调整OR=5.287,95%CI:3.824~7.311)与梅毒感染有关联.结论 天津市吸毒人群吸毒行为发生变化,新型毒品使用比例增加,经性传播疾病流行的风险也在增加.

  • 新型毒品滥用对艾滋病流行的影响

    作者:樊盼英;汪宁

    毒品滥用问题总在不断地变化.在我国,毒品的滥用经历了三大阶段~([1]):鸦片流行期、海洛因流行期和新型毒品流行期.目前,正处于海洛因流行与新型毒品流行共存,并逐渐显示出新型毒品占优势地位的阶段.新型毒品已成为人类健康新的威胁.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大陆发现第一例"摇头丸"滥用者以来,以"摇头丸"、冰毒为代表的苯丙胺类和氯胺酮等新型毒品迅速蔓延,短短十几年,在某些地区其规模已超过海洛因等传统毒品.

  • 中国美沙酮维持治疗者新型毒品滥用情况研究进展

    作者:程曌;戴明妹;曹晓斌

    美沙酮维持治疗对中国艾滋病防控及禁毒工作做出巨大贡献.然而近十几年来,我国吸毒人员毒品滥用特征有所转变,新型毒品滥用情况较为严重,对美沙酮维持治疗效果构成潜在威胁.本文回顾总结了国内关于美沙酮维持治疗者新型毒品滥用情况的主要研究结果,并对滥用情况、特点、影响因素及可能造成的公共卫生问题进行综述,以期为今后疾病控制和干预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

  • 青岛市男性新型毒品滥用人群艾滋病病毒感染及危险行为调查

    作者:李东民;卢姗;李培龙;葛琳;陶小润;姜珍霞;廖玫珍;崔岩

    目的 了解山东省青岛市新型毒品滥用者使用新型毒品的情况、性行为特征及HIV感染状况.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设计,2015-2016年在青岛市依托MSM社会组织和社区中男性新型毒品滥用者志愿者,滚雪球法招募男性新型毒品滥用者,样本量估计为933人.收集其吸毒、性行为,检测HIV、梅毒、HCV抗体,检测新型毒品滥用情况.采用EpiData 3.1软件建立数据库、SAS 9.4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招募1 034人,MSM组431人(占41.7%)和非MSM组603人(占58.3%).与非MSM组相比,MSM组年龄较低,未婚比例较高,文化程度较高.近6个月用过冰毒的比例MSM组和非MSM组分别为49.7%(214/431)和100.0%(603/603),用过零号胶囊的比例分别为66.8%(288/431)和0.0%.近6个月与多人共用毒品者的比例MSM组和非MSM组分别为87.9%(379/431)和97.7%(588/602)(x2=39.84,P<0.01).近6个月使用毒品后发生性行为从未使用安全套的比例,非MSM组(47.5%,285/600)高于MSM组(7.4%,32/430)(x2=190.10,P<0.01).近6个月使用新型毒品后发生多人性行为的比例,MSM组和非MSM组分别为78.1%(335/429)和5.5%(33/600)(x2=573.73,P<0.01).MSM组的和非MSM组的HIV抗体阳性率、梅毒抗体阳性率、HCV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1%和0.2%、3.3%和6.3%、0.0%和0.3%.结论 青岛市男性新型毒品滥用人群中有较高比例的多人共同吸毒,在有男男性行为的新型毒品滥用人群中,使用毒品后的群体性行为发生率高,HIV抗体阳性率较高,安全套使用率低,应重点加强对这部分亚人群的干预.

  • 山东省胶州市吸食新型毒品暗娼梅毒螺旋体、Ⅱ型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情况及相关行为学研究

    作者:李峥;李东民;姜珍霞;刘慧鑫;汪宁

    目的 了解山东省胶州市吸食新型毒品暗娼(简称吸毒暗娼)梅毒螺旋体、Ⅱ型单纯疱疹病毒(HSV-2)感染情况及相关行为学状况.方法 2013年10-12月,采用方便抽样法招募胶州市暗娼人群,通过匿名现场问卷收集调查对象一般人口学资料、新型毒品滥用及性行为相关信息等,收集静脉血进行梅毒螺旋体和HSV-2检测,并对调查对象采集尿样进行尿甲基苯丙胺检测.对吸毒暗娼与不吸毒暗娼的人口学特征差异、性行为特征以及梅毒螺旋体、HSV-2感染情况等差异进行t检验、x2检验等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460名暗娼中,105名暗娼承认吸食过新型毒品;收集研究对象尿样341份,尿样检测阳性者中有3名自我报告未曾吸食过新型毒品.新型毒品吸食率为23.5%(108/460).71.4%(75/105)的吸毒暗娼第1次吸毒年龄小于25岁,吸食新型毒品的原因主要有客人要求(24名,占22.9%)、挣钱多(23名,占21.9%)和同伴诱使(22名,占21.0%);41.9%(44/105)的吸毒暗娼平常和4~5人一起吸毒,32.4%(34/105)在吸毒后与2~3人发生性行为.吸毒暗娼近1次商业性行为安全套使用率为60.2%(65/108),而仅有7.4%(8/108)的吸毒暗娼在近1个月商业性行为中每次均使用安全套.与不吸毒暗娼相比,吸毒暗娼未婚比例更高[73.2%(79/108),63.6%(224/352),x2=8.64,P<0.05],多来自于中高档场所[78.7% (85/108),65.1%(229/352)](x2=13.09,P<0.01),近1个月安全套的使用率较低[7.4% (8/108),22.7%(80/352)] (x2=12.53,P<0.01),近6个月的怀孕率明显高于不吸毒的暗娼[24.1% (26/108),8.8% (31/352)](x2=17.74,P<0.01).吸毒暗娼中梅毒螺旋体感染率为12.0%(13/108),HSV-2感染率为55.6%(60/108);并有33名暗娼自述在近1年中曾被诊断患有STD (30.6%).吸毒暗娼梅毒螺旋体感染率[12.0% (13/108),4.0% (14/352)](x2=9.72,P< 0.01)、HSV-2感染率[55.6% (60/108),39.2% (138/352)](x2=9.01,P<0.01)和近1年被诊断患有STD的比例[30.6% (33/108),17.9% (63/352)](x2=8.02,P<0.01)均高于不吸毒暗娼.结论 山东省胶州市暗娼新型毒品吸食率较高,高危性行为普遍,梅毒螺旋体、HSV-2感染率明显高于不吸毒暗娼,并且她们对于新型毒品危害认识不足.

  • 2010—2016年北京新型毒品吸食者特征及HIV、梅毒、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状况调查

    作者:孙燕鸣;李桂英;贺淑芳;卢红艳

    新型毒品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我国流行,无论从吸食人群规模、蔓延地区等方面来看,均呈现出明显的泛滥之势.据《2015中国禁毒报告》[1]显示,2014年全国累计登记吸毒人员295.5万名,新发现登记吸毒者46.3万余名,呈现逐年增加趋势,其中以"冰毒"为代表的新型毒品滥用人群快速增长[2].由于新型毒品能刺激人的性欲,更容易发生多性伴、群交、无保护性行为,促进了艾滋病及性传播疾病在此人群中的传播.本研究对2010—2016年北京新型毒品吸食者特征及HIV、梅毒、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特征进行调查,以探索新型毒品吸食者的人群变化趋势,及不同性别吸食者的人群特点,以期为制定有效的干预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HIV 梅毒 新型毒品
  • 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男女对照分析

    作者:蔡成华;高素文;王丽娟;孔燕

    目的:通过比较强制隔离戒毒(简称“强戒”)人员的性别差异,从而提出对强制隔离戒毒者预防及强戒的分期分类管理.方法:对2008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收戒的3993名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以性别分组分别对总体强戒人员及吸食不同种类毒品的强戒人员在年龄、受教育程度、户籍所在地、民族、职业、婚姻、吸毒方式及吸毒史等方面进行两组对照比较.结果: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在人口学特征上男女之间有统计学差异,在年龄、文化程度、职业(x2 =143.37,95.84,54.25;P=0.000)方面,女性强戒人员年龄多在30岁以下,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以无业者居多;在吸食毒品种类、吸食方式、吸毒史上,男女之间有统计学差异(x 2=37.43,10.79,23.83;P=0.000),女性强戒人员多吸食新型毒品,以烫吸的方式吸食毒品,吸毒史多在1~3年.新型毒品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在人口学特征上男女之间有统计学差异,在年龄、文化程度、职业(x2=122.90,29.46,42.36;P=0.000)方面,女性新型毒品强戒人员年龄20岁以下的较多,高中及中专的人员较男性多,以无业者居多;新型毒品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在吸食方式上无统计学差异(x2=1.65,P=0.44),在吸毒史上有统计学差异(x2=17.27,P=0.001),女性新型毒品强戒人员吸毒史比男性短.传统毒品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在人口学特征上男女之间有统计学差异,在年龄、文化程度、职业(x2 =17.85,40.29,38.16;P=0.000)方面,女性传统毒品强戒人员年龄40岁以下的较多,高中及中专的人员较男性多,以无业者居多.在吸毒方式、吸毒史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在人口学特征上男女之间有统计学差异,女性强戒人员年龄多在30岁以下,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以无业者居多.女性是新型毒品的受害者,吸毒时间早;收戒的传统毒品依赖者男女处于一个文化层次,但是女性的吸毒年龄要比男性年轻,女性沾染传统毒品的年龄呈现年轻化的趋势.

  • 常见新型毒品简介

    作者:阎锴娟;谢侃侃;罗小年

    查阅相关文献,对常见新型毒品的药理作用、滥用问题、临床表现进行总结.常见新型毒品主要有:中枢兴奋剂,致幻剂,兼具兴奋和致幻作用的新型毒品,中枢抑制剂.新型毒品涉入场所广泛,具有身体依赖性相对弱,精神依赖性强的特点,认识和控制新型毒品是当前成瘾精神病学的重要工作.

  • 丁螺环酮治疗40例新型毒品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疗效分析

    作者:田文聪

    目的::评价丁螺环酮治疗新型毒品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80例符合CCMD--3诊断标准的伴有焦虑情绪的新型毒品所致精神障碍的住院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40例患者应用抗焦虑药物丁螺环酮治疗();对照组40例患者未使用抗焦虑药物治疗。两组患者均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利培酮治疗,疗程为4周。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2、4周末采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临床疗效,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组内比较,治疗第4周末,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的HAMA以及HAMA因子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显示两组患者的焦虑情绪均得到缓解;但研究组患者治疗第2周末HAMA以及HAMA因子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即有显著性(P<0.05),显示研究组起效快;且组间比较表明,研究组患者治疗第4周末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显示研究组焦虑缓解明显。不良反应方面,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丁螺环酮治疗新型毒品所致精神障碍住院患者焦虑情绪有效,不良反应轻微。

  • 新型毒品所致精神障碍临床分析

    作者:赵勇

    目的:新型毒品所致精神障碍临床观察及治疗心得.方法:收集48例符合CCMD-3新型毒品所致精神障碍诊断标准患者,使用自编调查表对临床症状等进行分析.结果:新型毒品所致精神障碍依次为睡眠障碍、情绪障碍及思维障碍等,对联合用药疗效显著.结论:新型毒品所致精神障碍多以兴奋、紊乱、幻视及被害妄想为主要临床相,予以中、小剂量抗焦虑及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后近期疗效较好.

    关键词: 新型毒品 精神障碍
  • 美沙酮维持治疗者新型毒品滥用行为研究

    作者:张晓;袁伟;何展鸿;陆晓晖;夏希;徐慧芳;赵宇腾;陈龙;顾菁

    目的 了解社区美沙酮维持治疗者新型毒品滥用情况,并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设计,对广州市7家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的受治者进行一对一问卷调查.收集受治者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吸毒情况、计划行为理论有关要素及新型毒品滥用情况等信息,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新型毒品滥用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 调查的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的受治者共655人,其中男性占87.6%(574人),年龄(43.7±6.6)岁.报告近半年有新型毒品滥用行为的占9.8%(64人).校正基本情况后,计划行为理论要素中的主观规范[比值比(OR)=1.30,95%可信区间(CI):1.10~1.53,P=0.002]和行为意向(OR=2.20,95% CI:1.58~3.05,P<0.001)对新型毒品滥用行为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广州市美沙酮维持治疗受治者存在新型毒品滥用行为,在干预中应尤其关注首次吸毒年龄较小、新型毒品滥用的社会规范及行为意向得分较高者.

101 条记录 1/6 页 « 12345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