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要二孩,先做好心理功课

    作者:郭薇

    怀胎十月很辛苦,照顾婴儿很疲倦,还有各种哺养教育的困扰,经济压力也显著增加.重压之下,家庭关系如履薄冰,一不小心就有濒临崩溃的危险.生育孩子没有经验可谈,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人成功的教养方式未必完全适用于自己的宝贝.同样,对于大宝的养育方法也不能照搬运用到小宝身上.

  • 教养孩子,作为爸爸很重要

    作者:卞文志

    作为国内首档明星亲子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无疑是成功的,几位星爸萌娃也着实火了一把.带着孩子上电视的星爸们纷纷晒出自己的育儿经,随着节目的进行,爸爸们对于自己的教养方式有了新的认识和改变.不少年轻的爸爸们在收看节目的同时,也开始思考,作为父亲,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自己究竟担任着一个怎样的角色?尤其对于80后年轻爸爸们来说,在家庭教育中应该承担哪些责任,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 父母期望和教养方式关系的研究综述

    作者:吴东;张晔;吕春明

    本综述通过对关于父母期望和教养方式文献的研究,旨在探究二者间的内在关系.通过文献研究法对相关文献进行了整理分析,研究发现:过往研究中,从内在逻辑关系入手探讨父母期望和教养方式相关性的研究还比较缺乏.

  • 金华市网络成瘾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及心理健康干预的研究

    作者:叶美娟

    目的:探索合适的健康教育方式,为防治青少年“网瘾”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网络成瘾量表、父母养育方式评定量表和SCL-90自评量表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进行心理行为干预,主要为家庭干预和学校干预两个方面.结果:两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存在一定的差异.“网瘾”者有较多的偏执、敌对倾向,主要表现出高焦虑、抑郁情绪,往往存在人际关系敏感.干预后“网瘾”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所改善,尤其是SCL-90中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敌对、偏执、精神病性因子分有显著性下降.结论:心理行为干预对改善成瘾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是有效的.

  • 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环境及教养方式的分析研究

    作者:曹建平;陈建新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庭环境及其父母教养方式,为实施有效的家庭干预措施,促进患者社会功能康复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采用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和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对处于缓解期的4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研究组)与按1:1配对原则挑选的40名正常人(对照组)进行测试.结果:①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的家庭环境表现为低亲密度、低情感表达、低独立性,以及高矛盾性、高知识性及控制性差(P<0.05或P<0.01);②在教养方式上,患者的父亲表现为低情感温暖、高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患者的母亲表现为低情感温暖、过分干涉保护、高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和偏爱被试(P<0.05或P<0.01).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庭环境和父母教养方式存在许多问题,可能对精神分裂症的发病和预后起重要作用.

  • 不同教养方式对儿童早期发展的作用分析

    作者:陈晓莉

    目的 分析早期采用不同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方法 随机抽取2005年2月~2009年10月出生婴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10例不给予家长教养方式的干预,实验组210例,我们对家长进行指导,告知其早期教育方式,并做好跟踪随访2年.使用DST量表对两组儿童智力发育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实验组儿童经过早期教育,儿童在6个月、12个月、1.5岁和2岁时智力发育均优于对照组儿童,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儿童进行早期教养干预能够促进其智力发育,具有较好的效果,值得应用.

  • 综合医院心理咨询门诊儿童咨询者临床资料分析

    作者:温盛霖;王玲;王厚亮;顾华英;程敏锋

    目的了解综合医院心理咨询门诊儿童咨询者的有关特征和疾病分布特点.方法采用自制调查表,按照顺序收集近3年来12岁以下,且就诊2次以上409例咨询者的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①409例咨询者中,6~12岁儿童占84%.②就诊原因:疾病诊治(49.9%),学习困难(22.2%),要求写诊断证明(21.3%),咨询教育方法(6.6%).③心理咨询涉及21种精神障碍,位于前三位的诊断是:精神发育迟滞(25.7%),儿童情绪障碍(20.5%)和多动综合征(16.9%).结论儿童、少年期心理问题较多;涉及的精神障碍较为广泛,应注意教养方式、提高家长素质和少儿精神卫生知识的宣传和普及.

  • 大学生防御风格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

    作者:胡海青;王小桃

    目的 分析不同的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使用防御机制的影响.方法 相关分析,方差分析.结果 父母养育方式在YF1,YF2和YF4上性别差异显著;父母的养育方式与大学生某些防御机制的使用相关,方差分析发现,C1在父亲惩罚,严厉,父亲偏爱被试这两个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其它各类型;C1,C2父亲拒绝否认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其它因子;C1在母亲拒绝、否认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C3,C4;C1在母亲惩罚、严厉,母亲偏爱被试这两个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其它3种类型(P<0.05).结论 负性的父母教养方式会造成子女过多的依赖不成熟防御机制,而较少的使用成熟防御机制;父母的情感、温暖有利于子女使用成熟防御机制,而较少使用不成熟防御机制.

  • 大学生公正敏感性现状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

    作者:王著名;吕勇;张婕

    目的:研究大学生公正敏感性现状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心理测量学方法编制出大学生公正敏感性量表,并结合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在天津巢高校抽取的804名大学生中进行测查,应用差异检验和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结果:①男女大学生在受害者敏感性O=0.127,P>0.05)、受益者敏感性(t=0.111,P>0.05)、旁观者敏感性(t=0.905,P>0.05)以及公正敏感性总分(t=0.392,P>0.05)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②家庭所在地不同的大学生在受害者敏感性(F=3.397,P<0.05)、受益者敏感性(F=15.156,P<0.001)、旁观者敏感性(F=3.600,P<0.05)以及公正敏感性总分(F=9.996,P<0.001)上均存在显著差异;③大学新生和老生在受害者敏感性(t=2.734,P<0.05)、受益者敏感性(t=2.530,P<0.05)以及公正敏感性总分(t=2.693,P<0.05)上均存在显著差异;④当以公正敏感性的不同维度分及总分为因变量时,父母教养方式量表的不同因子进入回归方程.父亲教养方式量表在4种情况下:受害者敏感性(F=20.317,P<0.001)、受益者敏感性(F=28.702,P<0.001)、旁观者敏感性(F=13.297,P<0.001)、公正敏感性总分(F=16.495,P<0.001),皆有一些因子进入回归方程,而母亲教养方式只有在以受益者敏感性为因变量的条件下,因子Ⅱ(过分干涉、保护)进入回归方程.结论:①自编的大学生公正敏感性量表达到心理测量学基本标准;②公正敏感性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③新生较高年级学生公正敏感性更强;④来自农村的学生公正敏感性较强;⑤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子女公正敏感性有一定影响,且父母表现出不同的影响模式.

  • 高师生心理韧性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

    作者:杨震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高师生心理韧性的影响.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对165名高师生父母教养方式及高师生心理韧性进行调查.结果:高心理韧性与低心理韧性的高师生在父亲、母亲教养方式的“感情温暖、理解”、“拒绝、否认”及母亲的“惩罚、严厉”5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t=4.907,6.151;P<0.01;t=-2.330,-2.815,-2.040;P =0.05).高师生心理韧性总分及各因子与父亲、母亲教养方式的“感情温暖、理解”都存在显著正相关(父亲:r =0.470,0.352,0.232,0.187,0.543,0.205;P均<0.05;母亲:r=0.536,0.368,0.290,0.192,0.576,0.289,P均<0.05).心理韧性总分、积极认知、家庭支持都与父亲、母亲教养方式的“拒绝、否认”(父亲:r=-0.183,-0.218,-0.317;P均<0.05;母亲:r=-0.220,-0.231,0.226;P均<0.05)以及母亲的“惩罚、严厉”呈显著负相关(r=-0.186,0.156,-0.276;P均<0.05).母亲教养方式的“感情温暖、理解”对心理韧性除积极认知外其他维度都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t=7.722,4.641,3.719,3.250,3.581;P均<0.01).结论:不同的父母教养方式对高师大学生心理韧性的发展具有不同的影响.母亲教养方式的“感情温暖、理解”是保护性因素,采用这种教养方式有利于心理韧性的形成;父母教养方式的“拒绝、否认”、“惩罚、严厉”是危险因素,采用这种教养方式不利于心理韧性水平的形成.母亲的“感情温暖、理解”对高师生心理韧性形成的影响是大的.

  • 女大学生和青年女犯的父母教养方式与自我评价的关系

    作者:肖玉珠;柴江霞;徐笑喆

    目的:了解女性青年罪犯与女大学生之间的父母教养方式差异以及其对自信水平的影响。方法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和个人自我评价问卷(PEI)对随机抽取的70名女大学生与70名女性青年罪犯进行研究。结果①父亲与母亲的教养方式在大多数因子上的差异极为显著(P<0.05);②女性青年罪犯和女大学生在父亲严厉惩罚(t=2.98,P<0.05)、父亲拒绝否定(t=2.73,P<0.05)、母亲严厉惩罚(t=3.63,P<0.001)以及母亲拒绝否定(t=3.45,P<0.001)这4个因子上差异显著;③女性青年罪犯和普通在校女大学生的自我评价水平在体育自信(t=-2.29,P<0.05)、学业自信(t=-3.13,P<0.01)、总体自信水平( t=-2.93,P<0.01)这3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④女性青年罪犯的社交焦虑、外表自信以及恋爱自信与母亲的教养方式显著负相关(P<0.05),女性青年罪犯的恋爱和学业自信与父亲教养方式有关;女大学生的恋爱自信仅与父亲的偏爱相关( P<0.05)。结论父、母亲教养方式之间普遍存在分歧和极端化的倾向。女大学生的自信水平不易受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而女性青年罪犯的自信水平却与父母教养方式(过多的严厉惩罚和拒绝否定)有关,较低的自信水平可能是促成其犯罪的因素之一。

  • 女大学生性别角色特质与家庭影响研究

    作者:张宇;谢倩;王宇中;王静;陈赛

    目的 探讨家庭结构和家庭教养对女大学生性别角色特质的影响.方法 采用“家庭教养方式量表(EMBU)”和“中国大学生性别角色50调查量表(CSRI-50)”,对257名女大学生进行了测评和统计分析.结果 ①4种性别角色类型的女大学生比例存在显著性差异(x2=29.24,P<0.005);②双亲家庭的女大学生在双性化和女性化的性别角色类型比例上显著高于单亲家庭(x2=31.05,P<0.001;x2=7.67,P<0.01);而单亲家庭的未分化类型的比例显著高于双亲家庭(x2=6.85,P<0.01);③父亲的家庭教养方式在女大学生的男性化和双性化的性别角色特质类型差异显著(F=2.48,2.49;P<0.05);母亲的家庭教养方式在未分化,双性化的性别角色特质类型差异显著(F=5.07,9.49;P<0.001);④父、母亲的教养方式在性别角色特质类型上回归结果显著(P<0.05).结论 女大学生的性别角色特质具有4种类型,传统的性别角色特质仍然存在,但这种性别角色特质已经不占主导地位;家庭教养方式中的母亲的温暖理解、拒绝否认、偏爱被试,父亲的过度保护、严厉惩罚等是女大学生性别角色特质形成和发展中的家庭影响因素.

  • 青少年网络成瘾与教养方式、社会支持相关研究

    作者:陈泳如;胡佳佳

    目的 探讨青少年网络成瘾与教养方式、社会支持的关系.方法 应用Young网络成瘾诊断问卷、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广州青少年成长中心的62学员进行调查.结果 ①IAD组与正常组的父亲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4个因子的平均得分存在显著差异(t=-4.472,-2.132,5.310;P<0.001;t=6.297,P<0.05);②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因子与惩罚严厉、过于干涉和偏爱被试4个因子的平均得分存在显著差异(t=-3.616,3.490,7.617,5.960;P<0.001);③IAD组社会支持与正常组有显著差异;④父母的教养方式对社会支持有一定的预测作用.结论 青少年网络成瘾与父母教养方式、社会支持密切相关.

  • 父母养育方式与犯罪青少年个性特征相关研究

    作者:曾智;徐正清;滕春芹;陈学红

    目的 分析犯罪青少年父母养育方式与其个性特征之间的关系,以便指导广大儿童青少年的父母采取正确的养育方法,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方法 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对随机抽取的160名男性犯罪青少年和170名在校高中男生进行研究.结果 ①两组青少年的父母亲教养方式在情感温暖理解(FA1,MA1)、惩罚、严厉(FA2,MA4)、拒绝、否认(FA5)和过度保护(FA6,MA2)等主因素方面差异都呈现极显著水平(P<0.01);②犯罪青少年与对照组在个性特征上,除内外向(E)维度差异不明显以外,特别是在精神质(P)和神经质(N)两个维度上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③父母亲在情感温暖理解(FA1,MA1)和拒绝、否认(FA5,MA3)和惩罚、严厉(FA2,MA4)等教养方式的主因素与青少年个性特征之间关系极显著(P<0.01).结论 犯罪青少年的父母与对照组青少年的父母在教养方式上差异极显著,且各主因素与犯罪青少年个性特征之间关系非常显著.

  • 抽动障碍患者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

    作者:孙延强

    目的探讨抽动障碍患者父母教养方式的倾向.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中文版,对60例符合CCMD-2-R诊断标准的抽动障碍患者和60例正常健康人进行测试.结果抽动障碍患者父母教养方式倾向高惩罚、严厉、高拒绝、否认和过分干涉(P<0.01).不同类型的抽动障碍患者父母教养方式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不当的父母教养方式对抽动障碍的发病有严重影响.

  • 父亲参与儿童教养指标框架

    作者:许岩;张茜

    “父亲参与儿童教养指标框架”(FIF)是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成立的“父亲和家庭全国性研究中心”(NCOFF)组织研究者、“父亲干预计划”工作者和政策决策者合作开发的一个评价工具,它提供了父亲参与孩子教养行为的指标,能帮助人们评定、测量参与干预计划的父亲行为的变化,涵盖了父亲的不同类型,也为评价其他相关的干预计划、工作和活动提供了信度和效度,还可用来指导关于父亲教养行为和实践工作的研究。

  • 大学生抑郁的家庭因素研究进展

    作者:魏杰;桑志芹

    查阅相关文献,对国内外学者关于抑郁的家庭因素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大学生抑郁状况不容乐观,国内外学者对大学生抑郁的家庭因素的研究比较成熟、全面,与社会变化紧密联系,但测量工具多样,对影响大学生抑郁的家庭各因素间的相互影响和系统性视角还存在不足.应重视大学生抑郁心理干预中的家庭因素的影响,并对大学生抑郁的家庭因素的相关性和系统性做进一步的研究.

  • 父母的成人依恋、应对方式与教养方式的关系

    作者:牟生调;陈泊蓉

    目的 探讨父母的成人依恋、应对方式与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 采用关系问卷、亲密关系经历量表、应对方式量表和教养方式问卷测查某企业233名已为人父母的员工.结果 ①不同依恋类型的父母在教养方式的过分干涉[F(3,224)=5.09,P<0.01]、拒绝和否认[F(3,224)=5.47,P<0.01]、惩罚和严厉[F(3,224)=4.54,P<0.013、偏爱孩子[F(3.224)=1.78,P<0.01]维度上差异显著,且安全型父母的得分低于不安全型父母;②经回归分析发现,成人依恋和应对方式对教养方式的5个维度有不同的预测作用.结论 父母的成人依恋、应付方式对教养方式有一定的影响.

  • 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总体幸福感的相关研究

    作者:胡洁;姬天舒;冯凤莲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SWB)是指个体依据自己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作出的整体评价,反映着特定群体对生活状况的满意程度[1].近,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心理健康的关系普遍为心理及教育工作者所关注,研究内容多涉及人格障碍、神经症易感倾向及焦虑水平等.本研究试图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方面进行探讨,旨在改善父母教养方式、提高子女生活质量.

  • 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与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

    作者:张丽芳;唐日新;胡燕;徐德淼

    目的考察留守儿童的主观幸福感及其与家庭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GWB)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252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在中等程度以上,男生主观幸福感普遍要高于女生;县城中学生幸福感高于乡镇中学生.②留守儿童的主观幸福感略低于非留守儿童,但不存在显著差异;留守女孩主观幸福感显著低于留守男孩;留守儿童中独生子女的主观幸福感要高于非独生子女.③父亲比男看护人在温暖理解、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等4因子上得分更高;母亲比女看护人在偏爱被试上得分更低.结论留守儿童的主观幸福感与教养方式存在一定的相关.

196 条记录 1/10 页 « 1234567891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