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漫话古代"闺房教育"

    作者:沈尔安

    我国古代的闺房教育,从女孩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教育的核心,是让她们充分地认识自己的性别角色以及由此决定的社会职责.闺房教育一般都颇强调女红、节孝等内容,且围绕着"四行",即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来进行.这些内容,先见于<周礼>、<礼记>,历代女教书中更有无限的演绎.

  • 家教方式影响孩子的行为

    作者:祥子

    研究表明,父母在家庭中本身性别角色的扮演,对孩子性别角色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孩子可从父母之间的互动方式中,了解两性的互动方式,并认同模仿同性父母的行为。如果孩子处于不理想的环境中,孩子可能会产生拒绝认同或认同错误的角色等认同方面不正常的现象,如此往往造成孩子行为上的不协调或是心理方面的不平衡。

  • 大学生对饮酒所致脸红反应社会学涵义的认知

    作者:张建国;Teresa MERRICK;Ian NEWMAN;钱玲

    目的 了解大学生对饮酒所致脸红反应的理解,以及对饮酒脸红者的行为反应,为探讨饮酒所致脸红反应的遗传-环境联系提供线索.方法 以自行设计的问卷对中国中部某大学医学院和教育学院的442名大学生进行匿名调查.以Epi Data 3.02录入数据,利用SPSS 13.0 完成数据分析.结果 71.0%的学生在过去一年里饮过酒.50.4%的学生认为脸红反应是表示脸红者不应再继续饮酒,有此认知的非饮酒学生和饮酒学生比例分别为63.6%和44.9%.55.4%的学生表示饮酒群体中的其他人将劝阻脸红者继续饮酒.针对饮酒场合中男生的脸红反应,41.9%的男生和49.2%的女生认为饮酒群体中的男生仍会鼓励男生脸红者继续饮更多的酒;如果出现脸红反应者是女生,此比例分别为7.8%和10.5%.结论 大学生对饮酒所致脸红反应的社会学涵义缺乏正确认知,这种缺乏不仅影响其对脸红反应者、尤其是对不同性别脸红者的行为反应,而且有可能影响其自身的饮酒经历.

  • 儿童青少年性意识发展与性别角色教育研究

    作者:杨育林;魏霞;闫静弋;张明

    目的了解儿童青少年性意识发展特点,探讨在性意识培养过程中如何进行性别角色教育.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利用自行编制系列问卷对8093名3~24岁的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儿童青少年性意识发展,伴随性别角色的形成,3~4岁时有42.86%男女儿童明白自己的性别,这是性意识产生初期.喜欢汽车的男孩由3岁时81.82%升至6岁时的91.43%.喜欢娃娃的女孩由3岁时的65.00%升至6岁时的83.87%,体现出在幼儿期性别和性别角色的差异.与异性交往的态度、方式,对性别角色的形成起到重要的作用,如大学生认为异性可信赖女生高于男生24.08个百分点,体现女性情感发展对男性的依赖性.对异性外貌、气质、性格、才智的态度.都明显的体现不同性格特征与角色态度.结论性别角色的形成与性意识的发展有密切关系,学校开展道德教育和性健康教育时要引进"性别角色"的概念,使教育内容和方法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 性别角色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作者:袁立新;卢声达

    以355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测量方法探讨了性别角色特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结果显示:①正性的男性化特质或女性化特质与心理健康都存在显著的正相关;②双性化与男性化者比未分化和女性化者心理健康更好;③性别与性别角色类型之间没有显著的交互作用.

  • 关于大学生性别特质与恋爱关系满意度的调查研究

    作者:何艳;付海玲;韩洁

    目的 验证双性化性别特质模型并探讨性别特质同恋爱满意度的关系.方法 采用洛克-华莱氏(Lock-Wallace)婚姻(恋爱)关系调适测定量表和性别特质量表对109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双性化特质的人占49.5%,未分化特质的人占11.0%,男性化特质的人占34.9%,女性化特质的人占4.6%;不同性别特质类型的人在恋爱满意度上有着显著的差异(F=12.657,P<0.01);16个性别特征和恋爱满意度有着显著的相关(P<0.05).结论 随着时代的发展,双性化趋势明显;在恋爱过程中,吴有双性化特质的人有较高的恋爱满意度;高恋爱满意度与具体的某些人格特征相关.

  • 初中生成就动机与性别角色、自尊的关系

    作者:朱贝珍

    目的:考察初中生成就动机与性别角色、自尊的关系.方法:采用成就动机测验、Bem性别角色量表、自尊量表对354名初中生进行测查.结果:①初中生追求成功(F=6.94,P<0.01)、避免失败(F=6.87,P<0.01)、合成成就动机(F=12.53,P<0.001)在年级上有显著差异;②不同性别角色类型初中生在追求成功(F=2.78,P<0.0,5)、避免失败(F=3.41,P<0.05)、合成成就动机(F=5.85,P<0.01)上有显著差异;③初中生自尊水平与追求成功(r=0.178,P<0.05)、合成成就动机(r=0.115,P<0.01)呈显著正相关;④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特质、自尊可以预测追求成功(F=9.421,P<0.01),男性特质可以预测合成成就动机(F=11.088,P<0.01).结论:初中生的成就动机与性别角色类型、自尊密切相关.男性特质和自尊有助于提高初中生成就动机.

  • 大学生性别角色对失恋应对方式的影响

    作者:李亚萌;阎晓军;王旭

    目的 了解大学生性别角色以及失恋应对方式的特点,探讨大学生性别角色对失恋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 以274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和大学生失恋应对方式问卷进行调查研究.结果 未分化的大学生在攻击因子上显著高于其他性别角色大学生(F=13.159,P<0.001),在认知重建因子上显著低于其他性别角色大学生(F=11.465,P<0.001);未分化的大学生在逃避因子上显著高于双性化的大学生(F=5.425),在寻求转移因子上显著低于双性化大学生(F=3.943);女性化的大学生在情绪宣泄因子上显著高于其他性别角色大学生(F=6.728,P<0.01).结论 双性化的大学生应对方式积极,未分化大学生应对方式消极,女性化较多采用情绪宣泄的方式.

  • “90后”摩梭初中生性别角色调查

    作者:何木叶;李昌庆;齐静怡

    目的 考察“90后”摩梭初中生性别角色取向.方法 采用性别角色量表(CSRI-50)对128名摩梭初中生施测,用SPSS 13.0进行信效度分析和卡方检验.结果 ①在摩梭初中生中,CSRI-50的男性分量表Cronbach α系数为0.78,女性分量表为0.81.男性化和女性化分量表的相关为0.28;②摩梭初中生4种性别角色差异显著(x2=16.07,P<0.05),未分化(41.1%)比例占多数.女生女性化(24.6%)比例高于男生(6.4%),差异显著(x2 =5.35,P<0.05),男生男性化(34.0%)比例高于女生(13.8%),差异显著(x2 =4.98,P<0.05).结论 CSRI-50可适用于摩梭初中生的性别角色研究.“90后”摩梭初中生总体性别角色现状令人堪忧.女生女性化高于男生,男生男性化高于女生.

  • 父母养育方式与大学生性别角色特质期待的相关性

    作者:王成功;陈彩燕;刘世超;魏知超

    目的:探究父母养育方式与大学生性别角色特质期待的关系。方法采用父母养育方式量表( EMBU)和自编性别角色特质期待问卷,对192名大学生进行研究。结果①男女大学生对自我性别角色特质期待除无私、真诚、宽容、勤俭外,其余特质差异显著( P<0.05或P<0.001);异性性别角色期待中除善良、细心、体贴、无私、真诚、现实、宽容、健谈外,其余特质差异显著(P<0.001);②男女大学生在父亲温暖理解(t=-2.077,P<0.05)、母亲温暖理解(t=-2.567,P<0.05)、父亲过度保护(t=2.216,P<0.05)3个因子上差异显著,城镇被试和农村被试在父亲偏爱被试(t=-2.280,P<0.05)和母亲偏爱被试(t=-2.077,P<0.05)两个因子上差异显著;③自我性别角色特质期待中,母亲拒绝否认与细心、体贴、善良、上进、真诚等特质呈显著负相关;父亲偏爱被试与细心、温柔特质呈显著负相关;④异性性别角色特质期待中,父母拒绝否认与善良、上进、真诚、稳重、温柔、宽容、体贴、理性等特质呈显著负相关,父母温暖理解与勇敢、稳重等特质期待呈显著正相关。结论父母养育方式对大学生性别角色特质期待有影响。

  • 女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与社交焦虑的关系

    作者:亢旭东;周阳

    目的:了解成都市高校女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社交焦虑的现状及其关系。方法采用贝姆性别角色量表和交往焦虑量表对成都市490名女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作为独生女的女大学生的男性化、双性化比例明显高于非独生女,而非独生女的未分化和女性化的比例明显高于独生女(χ2=8.664,P<0.05);②女大学生的社交焦虑水平在生源地、年级、专业、是否独生人口统计学变量上差异不显著;③社交焦虑总分未分化的女生得分高,且显著高于其他性别角色类型的女生;女性化的女生得分显著高于双性化的女生(F=12.242,P<0.05)。结论4种性别角色类型女大学生的社交焦虑水平不同,其中未分化的女大学生拥有很高的社交焦虑水平。

  • 大学生性别及性别角色与职业自我效能感的关系

    作者:郭晗薇

    目的 考察不同性别以及不同性别角色的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感的差异.方法 采用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I)职业自我效能量表对320名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 男女大学生的职业自我效能感并元显著差异,只是在传统女性职业上女生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的得分.双性化类型的职业自我效能感显著高于其他3种类型,而其他3种类型之间并无显著差异.结论 不同性别及性别角色的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感存在显著差异.

  • 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与安全感的关系

    作者:张萍;毕重增

    目的 探讨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与安全感的关系.方法 采用<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和<安全感量表>对选取的461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①在大学生4种性别角色类型中,男性化、女性化、双性化、未分化类型所占的比例分别为24.7%、23.2%、25.6%、26.5%;②不同性别角色类型大学生安全感水平由高到低依次是双性化、男性化、女性化和未分化类型者;双性化个体安全感水平显著高于其他3种类型个体(F=12.600,P<0.01);③大学生性别角色男、女正性量表得分与安全感得分呈显著正相关(r=0.37和0.15,P<0.01).结论 不同性别角色类型个体的安全感存在显著差异.

  • 女大学生性别角色特质与家庭影响研究

    作者:张宇;谢倩;王宇中;王静;陈赛

    目的 探讨家庭结构和家庭教养对女大学生性别角色特质的影响.方法 采用“家庭教养方式量表(EMBU)”和“中国大学生性别角色50调查量表(CSRI-50)”,对257名女大学生进行了测评和统计分析.结果 ①4种性别角色类型的女大学生比例存在显著性差异(x2=29.24,P<0.005);②双亲家庭的女大学生在双性化和女性化的性别角色类型比例上显著高于单亲家庭(x2=31.05,P<0.001;x2=7.67,P<0.01);而单亲家庭的未分化类型的比例显著高于双亲家庭(x2=6.85,P<0.01);③父亲的家庭教养方式在女大学生的男性化和双性化的性别角色特质类型差异显著(F=2.48,2.49;P<0.05);母亲的家庭教养方式在未分化,双性化的性别角色特质类型差异显著(F=5.07,9.49;P<0.001);④父、母亲的教养方式在性别角色特质类型上回归结果显著(P<0.05).结论 女大学生的性别角色特质具有4种类型,传统的性别角色特质仍然存在,但这种性别角色特质已经不占主导地位;家庭教养方式中的母亲的温暖理解、拒绝否认、偏爱被试,父亲的过度保护、严厉惩罚等是女大学生性别角色特质形成和发展中的家庭影响因素.

  • 大学生性别角色与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关系

    作者:王秀贵

    目的 探讨大学生性别角色与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关系.方法 采用贝姆性别角色量表与职业性别刻板印象问卷对某高校大学生进行了测量.结果 在大学生4种性别角色类型中,双性化占33.1%、未分化占29.0%、女性化占20.4%、男性化占17.5%.大学生的男性职业性别刻板印象和女性职业性别刻板印象在性别上均存在显著差异(F=13.647,26.957;P<0.05),在不同性别角色类型上差异均不显著.结论 大学生的职业性别刻板印象处于中等水平,应该弱化其职业性别刻板印象,以促使其更好地就业.

  • 大学生性别角色与大学生适应性的相关研究

    作者:鲁梅佳;刘哲佳;李晗薇;訾非

    目的 考察不同性别角色大学生适应性的差异.方法 采用中国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和大学生适应性量表对220名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 在适应性总分上,男性化、双性化都显著优于其他两种类型,而男性化与双性化、未分化与女性化间都不存在显著差异(P=0.985;P<0.05).被试性别角色类型分布中未分化比例高,其次是双性化,而男性化比例偏低.男女除了在生活自理适应性维度存在显著差异外(t=-2.06,P<0.01),其余均无显著差异.性别的主效应、性别和性别角色的交互作用均不显著.结论 不同性别角色的适应性存在显著差异.

  • 性别角色对大学生同性恋态度、爱情态度的影响

    作者:刘燊

    目的 考察性别角色与同性恋态度、爱情态度之间的关系,即性别角色是否对同性恋态度和爱情态度具有预测作用.方法 通过对某师范学院大一至大四176名学生的问卷调查,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以及回归分析以研究性别角色、同性恋态度及爱情态度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 1.男性正性与同性恋态度(r=0.412,P<0.01)、浪漫爱(r=0.512,P<0.01)、游戏爱(r=0.762,P<0.01)、占有爱(r=0.752,P<0.01)显著正相关,女性正性与浪漫爱(r=0.852,P<0.01)和现实爱显著正相关(r=0.629;P<0.01);2.女性正性对同性恋态度是负向预测(β=-0.297,t=0.000),男性正性对同性恋态度是正向预测(β=0.372,t=0.000),中性负性对爱情态度是负向预测(β=-0.528,t=0.001),中性正性对爱情态度是正向预测(β=0.482,t=0.001),男性负性对爱情态度是负向预测(β=-0.273,t=0.000).结论 双性化是佳的性别角色类型,性别角色对于同性恋态度和爱情态度具有较好的正向和负向预测作用,大学生的价值观需要正确引导.

  • 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与攻击行为的相关研究

    作者:杨青;韩利萍

    目的 考察不同性别角色类型大学生攻击行为的差异.方法 采用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和攻击行为量表对81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 ①大学生中双性化比例为30.9%、未分化为38.3%,都显著高于男性化和女性化(x2=12.778,P<0.01);②男生和女生在愤怒因子上差异显著(t=-2.366,P<0.05);③不同性别角色类型的个体在生理攻击(F=2.934,P<0.05)、言语攻击(F=6.683,P<0.001)、愤怒(F=11.657,P<0.001)、敌意(F=5.344,P<0.01)和攻击总分(F=9.390,P<0.001)维度上的得分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 不同性别角色类型的攻击行为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双性化类别的个体拥有很强的攻击行为.

  • 大学生性别角色与人际关系的相关性

    作者:李雪平;刘月

    目的:了解大学生性别角色分布状况和人际关系发展状况并探讨两者的关系,为大学生更好的成长提供支持。方法:采用人际关系量表和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对191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在人际关系总体及4个因子中,仅异性交往(t =5.97,P <0.05)在性别差异显著;4种性别角色类型的分布在总体被试中差异显著(χ2=8.14,P <0.05);不同性别角色类型的大学生在人际关系总量表(F =5.00,P <0.01)及交际交往(F =6.80,P <0.01)、交谈行为(F =2.65,P <0.05)、异性困扰(F =3.35,P <0.05)3个分量表上有显著差异;男性正性量表与人际关系总量表存在显著负相关(r =‐0.301),女性正性量表与人际关系总量表负相关,但不显著。结论:双性化和男性化类型的大学生人际关系较好,男性正性特质能促进大学生的人际交往。

  • 初中生双性化人格与交往归因特点的相关研究

    作者:戴美林;陈霞;马姝娟

    目的 探讨初中生双性化人格与交往归因特点的关系.方法 采用"贝姆性别角色量表"(简称BSRI)和自制的"中小学生交往归因量表"对284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①相对于国内有关学者对大学生的调查,初中生双性化者比例较高;②在成功情景中,具有男性化和双性化人格特质的初中生具有比较合理的归因倾向;③双性化的人格特质在初中学生中,年级和性别差异均不显著.结论 双性化人格是一种比较理想的人格特质.

77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