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脑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佳扫描参数的优选

    作者:张兆岩;王静;胡金娜;仵芳;王月丽

    目的 探讨脑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的佳扫描参数.方法 对30例成年健康志愿者行脑DTI扫描,比较不同扫描参数[扩散敏感方向数(NDGD)、扩散敏感系数(b)值和层厚/层间距]对图像质量的影响.随机分为三组:NDGD组改变NDGD(6、15、25个),b值为1000 s/mm2,层厚/层间距为5/0 mm;b值组改变b值(500、1000、3000 s/mm2),15个NDGD,层厚/层间距为5/0 mm;层厚/层间距组改变层厚/层间距(8/2、5/0、3/0 mm),15个NDGD,b值为1000 s/mm2.由两名高年资放射科医师采用双盲法对图像质量进行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5个NDGD时图像质量评分高[(2.83±0.38)分],与15个NDGD[(2.67±0.51)分]和6个NDGD[(2.17±0.43)分]时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值为1000 s/mm2时图像质量评分高[(2.67±0.49)分],与b值为500 s/mm2[(2.50±0.56)分]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b值为3000 s/mm2[(2.06±0.55)分]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层厚/层间距为8/2 mm和5/0 mm时图像质量评分较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67±0.54)分vs (2.61±0.42)分,P>0.05],与3/0 mm[(1.94±0.35)分]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5个NDGD,b值为1000 s/mm2,层厚/层间距为5/0 mm时所获得的图像信噪比较高,脑灰、白质对比度较佳,有利于脑白质的细微结构研究,是脑DTI佳扫描参数.

  • 儿童肺部低剂量螺旋CT扫描的评估分析

    作者:郑彬

    目的:分析儿童肺部低剂量螺旋CT扫描.方法:将70名患病儿童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剂量螺旋CT扫描,观察组采用肺部低剂量螺旋CT扫描,计算和分析两组儿童的CT扫描放射剂量.结果:肺部低剂量螺旋CT扫描的放射剂量是常规剂量扫描的33.3%.结论:肺部低剂量螺旋CT扫描的放射剂量约为常规剂量扫描的1/3,在肺部小结节、肺门淋巴结肿、肺部炎性渗出等筛查中仍具有良好的诊断效果.

  • ASR-800全身螺旋CT机充电闸报错检修一例

    作者:李春生;胡爱宣

    本文主要介绍了ANATOM(ASR-800)CT机非充电闸本身原因引起的报Lift-Brake error的检修经过.

  • 头部不同头围受检者CT低剂量扫描参数优化研究

    作者:李斌;刘义军;刘婷;浦仁旺

    目的 探讨不同头围受检者CT低剂量扫描参数的优化方法,以降低辐射剂量.方法 对270例行颅脑扫描的患者按头围大小不同均分成Ⅰ、Ⅱ、Ⅲ3个组,每组再按扫描层面不同随机均分为3个亚组,每个亚组患者行常规280mA扫描后,经患者同意,分别以240mA、200mA、160mA、120mA对每个亚组的特定层面进行扫描,同时在图像上测量SD值,由3位医师进行双盲法阅片,使用5分制评分,综合评分结果计算出不同头围、不同剂量下5等级的图像数,并统计比较各组间图像质量评分,评价SD值及剂量指数(CTDI)的差异性.结果 各等级图像数在3个组中均有显著性差异(P< 0.001),Ⅰ组:120mA与其余各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图像质量差;Ⅱ组:120mA、160mA与其余各组比较,图像质量差(P< 0.001);Ⅲ组:120mA、160mA、200mA图像质量均差.质量差的图像评分均值均<3分,SD>4.5,不能达到诊断要求,与常规剂量280m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Ⅰ组160mA扫描优,即保证图像质量同时剂量低,较常规280mA剂量降低约423%;Ⅱ组200mA扫描优,剂量降低约27.9%;Ⅲ组240mA扫描优,剂量降低约14.3%.SD值≤4.5为宜.

  • 螺旋CT佳图像密度分辨力时扫描参数的研究

    作者:袁丹江;杨春梅;杨安泉

    目的分析不同扫描参数对图像质量及密度分辨力的影响,研究螺旋CT在佳密度分辨力时的扫描参数.结果改变扫描参数,图像质量及图像密度分辨力均有改变,并呈现一定规律的变化.对于10mm层厚、400mm重建显示视野,使用512×512重建矩阵,平滑重建算法时,佳密度分辨力时的扫描参数为375mAs@100kV、300mAs@120kV、300mAs@140kV.结论不同群体的肝脏病人平扫的临床佳扫描参数:对于10mm层厚、400mm重建显示视野,使用512×512重建矩阵,平滑重建算法时,375mAs@100kV适合于偏瘦体型(体重55公斤以下)的成人患者,300mAs@120kV适合中型身材(体重55公斤-70公斤)的成人患者,300mAs@140kV适合偏胖体型(体重70公斤以上)的成人患者.

  • 多层螺旋CT螺距、层厚和重建间隔关系及对图像质量影响

    作者:周泽俊;胡永胜;高斌;巢惠民

    多层螺旋CT问世大大提高了扫描速度,一次扫描能同时获得多个层面的图像,并且有足够的信息量进行图像后处理,扫描参数的正确选择至关重要.本文就多层螺旋CT的扫描与重建参数螺距、层厚、重建间隔及对图像的质量影响进行阐述.

  • 多层螺旋(MSCT)血管造影技术使用价值的探讨

    作者:石银龙

    搜集了2006年3月至12月568例血管成像,对正常血管解剖及靶血管病变的表现进行影像分析.结果表明:CT血管造影正确有效地显示血管解剖及血管病变的成功率达98%以上.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术对于怀疑有血管性疾病,特别是主动脉疾病的患者,是一种安全、准确、无创伤的检查方法.

  • 双源CT低剂量冠状动脉CTA成像的扫描参数、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探讨

    作者:吕秀玲;王爱军;李炯

    目的 探讨双源CT低剂量冠状动脉CTA成像的扫描参数、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00例心率控制在70次/min以下的患者进行双源CT低剂量冠状动脉成像,除固定扫描参数外,主要参考患者的体质指数(BMI)范围来调节管电压、管电流、对比剂流率.再随机抽取100例常规剂量(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的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根据冠状动脉各段血管显示情况及图像质量评价标准,采用低剂量冠状动脉CTA成像(前瞻性序列扫描技术)图像质量与常规剂量(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瞻性序列扫描技术的平均X射线剂量CTDIVol为11.96~14.25mGy,大约是回顾性心电门控(CTDIVol为30.36~45.67 mGy)的1/3,总的有效剂量E(2.6±0.9)mSv,大约是回顾性心电门控(8.2±0.1)mSv的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双源CT冠脉CTA成像中,采用前瞻性序列扫描技术,显著降低辐射剂量的同时并可获得满意的图像质量,对于不能接受高辐射剂量并且心率控制在70次/min以下的受检人群,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

  • 多排CT冠状动脉CTA成像技术的研究

    作者:钱建国;李浩雄;徐静帆

    目的 研究和探讨16排CT冠状动脉CTA成像的图像采集方式和技术参数,提高冠脉CTA的成像质量.材料和方法无明确器质性病变的患者40名,分为性别、年龄分布相近的A、B两组.扫描采用CE公司的Lightspeed 16排螺旋CT,造影剂采用Omnipaque(300mgl/ml,GE Health).A、B两组分别采用不同的扫描参数及重建方式,A组:层厚选定为0.625mm,重建算法选择[Burst]或[Burst Plus],门控[Heart Rate Override]选择关闭,造影剂采用80ml以2.8ml/s的速率团沣,常规重建;B组:层厚选定为1.25mm,重建算法选择(Segment],门控(Heart Rate Override]选择歼启,对比剂采用100ml以4 ml/s的速率团注,采用常规重建和间隔为0.625mm的重叠重建.原始图像通过3D表面重建及血管树重建,由专业医师对CTA的图像质量进行评价,通过t检验来比较A、B两组的不同采集和重建方式对图像质量的影响.结果 采用B组扫描参数的CTA图像质量明显优于A组,在有无阶梯状伪影、血管分支的显示限度上两者的差异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结果 提示在不影响成像质量的前提下,层厚的提高使扫描速度明显提高,有利于搏动性器官心脏的成像;对比剂大剂量的高速团注,可使冠脉更好地充盈.显示末梢;重叠重建后冠脉的CTA网像更易产生阶梯状伪影,因此不宜采用.结论 16排CT心脏冠脉扫描时,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之间的平衡对终的CTA图像质量有很大影响,因此采用合适的参数和重建方式才能得到高质量的图像.

  • 单层螺旋CT佳图像密度分辨率时扫描参数的探讨

    作者:袁丹江;杨春梅;黄原义;胡阳

    目的:分析不同扫描参数对图像质量及密度分辨率的影响,探讨单层螺旋CT在佳密度分辨率时的扫描参数.结果:当kV不变时,随着mAs的增加,图像的噪声得到改善,密度分辨率也相应提高.同 时密度分辨率随着层厚、重建视野的增大而提高;随着扫描物体厚度、重建矩阵、螺距增大而降低;平滑重建算法可以提高密度分辨率.在佳图像密度分辨率时的扫描参数为:100kV与375mAs、120kV与300mAs、140kV与300mAs、10mm层厚、240mm重建视野,平滑重建算法.在佳图像密度分辨率时的扫描参数应用到临床肝脏扫描,能提高图像质量、提高密度分辨率,对临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双源CT头颈部CT血管造影扫描参数优化的研究

    作者:杨越;何新华;胡永胜;王自勇

    目的 探讨双源CT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扫描参数优化的研究.方法 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120例疑似头颈部血管病变患者,依照入院的顺序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60例.两组均进行头颈部动脉CTA.试验组选择阈值70 HU,触发点设置于主动脉弓升部位;对照组阈值100 HU,触发点于颈动脉主干部位.对比两组诊断效果.结果 两组双侧颈部动脉、推动脉起始段图像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颈总动脉分叉段图像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双侧颈部动脉内对比剂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疑似头颈部血管病变患者采取双源CT头颈部CTA检查时,采取相应的参数便于获取较佳的图像质量.

  • 颈部淋巴结病变CT诊断及鉴别诊断

    作者:赵静

    颈部淋巴结病变CT扫描技术:采用GE-lightspeed8层 CT机,所有患者均作颈部平扫加双期增强.患者仰卧位,扫描范围自颅底至胸廓入口,增强时从肘静脉打针,高压注射器注射碘海醇80~100ml,压力100,注射速率3ml/秒.扫描参数:120KV,250mAs,层厚层距各5mm,标准算法,动脉期25~30秒,静脉期55~60秒.

  • CT对急性颅脑外伤的诊断价值

    作者:张俊忠

    资料与方法2002年9月~2003年10月因急性颅脑外伤首选CT检查者96例,其中男62例,女34例,年龄2~76岁.本组病例临床表现为头痛、呕吐、嗜睡、操动、昏迷等不同临床症状.急诊科医生首选CT检查,采用CT/e全身螺旋单排CT扫描机,扫描技术为斗颅平扫,扫描参数:层厚10mm,层距10mm,120kv,20mAs,ww78,WL28.

  • CT引导下粒子植入的低剂量扫描

    作者:李凤英

    目的:探讨低剂量扫描在CT引导下粒子植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临床待行粒子植入治疗术患者20例,随机等分成两组.扫描参数:管电压120kV,层厚、层间距5mm,管电流常规剂量组160mAs、低剂量组胸部病变患者20~40mAS,其他部位病变患者40~60mAs行全程定位扫描.对比两种剂量扫描产生的加权CT剂量指数(CTDIw)、全程扫描剂量长度乘积(DLP).并对两组患者行跟踪随访.之后用低剂量条件对15例患者行粒子植入术,均得到满意效果.结论:低剂量扫描在CT引导下粒子植入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降低扫描奈件后,mAs、CTDIw和DLP仅为常规剂量组的12.5%~40%,即可以满足粒子植入时的图像要求,符合医用辐射防护优化原则.

  • 磁共振成像技术对脑海马区的测量及临床应用

    作者:马晓臣;王桂芝

    磁共振对海马形态的研究设备和扫描参数:1.5T超导MRI扫描仪(USA),头颅专用线圈.常规扫描:轴位自旋回波序列(SE),T2WI(TR/TE=5000/102.9ms),层厚5mm,无间距,FOV=24cm,矩阵大小为256×256;矢状位快速梯度回波序列(FSE),T1WI(TR/TE=1709/11.8ms),层厚5mm,间距0mm,FOV=24cm,矩阵大小为256×256.

  • CT扫描在髋关节后脱位伴髋臼骨折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林峰;吴少峰;龚金华

    髋关节后脱位伴髋臼骨折临床上均可通过常规X线片(包括正侧位片、闭孔斜位片等)作出诊断。而对髋臼复杂性骨折、隐匿性骨折[1]或关节内游离骨折块,在常规X线片上往往不能清晰显示,却可被CT扫描所发现,对于临床诊断与治疗具有指导意义。我院1996~1998年对收治的髋关节后脱位伴髋臼骨折16例常规应用CT扫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6例中男14例,女2例;年龄21~65岁;左侧6例,右侧10例。致伤原因:车祸伤14例,高处坠落伤2例。入院后常规行X线片检查确诊,在硬膜外麻醉下行手法复位及股骨髁上骨牵引,入院第2天常规应用CT扫描。   CT扫描应用德国西门子SomatomHiQ全身CT机进行轴位横卧扫描,扫描层厚5mm,扫描参数:133KV,175mA,扫描层数15~20层,进行连续扫描。

  • 多排螺旋CT图像的高对比度与扫描参数的关系

    作者:陶颖;刘志成;彭明辰;白玫

    多排螺旋CT的图像质量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扫描参数的设定直接关系到图像质量,而高对比度分辨率是衡量图像质量的重要参数.本文通过设置不同扫描参数,包括管电压、准直器宽度、旋转时间、螺距,在考虑辐射剂量的同时寻找有效的高分辨率图像.结果得出:管电压对图像高对比度分辨率没有太大影响;准直器宽度为20mm的高对分辨率比40mm的效果更好;旋转时间越长,高对比度分辨率越高;当使用20mm的准直器宽度时,0.531:1的螺距比0.969:1时的图像更好.

  • CT脑室造影对囊虫型脑积水的诊断价值(附51例报告)

    作者:王奕鹏;王燕冰;贾玉昌;张钧;张太意;李楠;张玉玺

      CT的应用,在颅内病变的诊断上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对脑积水、脑室内低密度或等密度病变,原因不明的脑脊液循环障碍的诊断仍有困难[1]。应用CT脑室造影诊断脑室囊虫病,迄今,国内报道尚少,史锡文等[2]报道过19例。作者自1996年10月~1999年6月对51例脑积水病人, 应用CT脑室造影检查,均获得了正确的病因诊断,指导了手术治疗。1 临床资料1.1 一般材料 本组51例中男43例,女8例,年龄10~59岁,平均34.5岁。1.2 临床表现 头痛38例,头晕34例,意识障碍10例,癫痫8例,视乳头水肿20例,布朗氏征阳性23例。1.3 辅助检查 经头部CT检查,显示全脑室系统对称性扩大41例,四脑室以上脑室系统对称性扩大10例。另外,双侧大脑半球有多发性圆形或椭圆形点状钙化8例,低密度囊性病灶10例,侧裂池内显示低密度囊性病灶8例。2 材料和方法  使用西门子DR3全身扫描CT机。  扫描参数:120 kV,200 mA;扫描时间5 s;层厚8 mm;层距10 mm;中等视野直径250 mm;矩阵256×256。  造影剂:均用非离子造影剂,其中优维显(Ultravist)16例,伊索显(Isovist)4例,奥乃派克(Ominipaque)31例,用量2~2.5 ml。  引流管选择:选用国产输液管,剪掉前端针头,前端烧灼封口,侧面剪1~2个侧孔,取腰穿针芯引导置入脑室。

  • 多期螺旋CT小肝癌扫描方法的临床应用

    作者:李佐华;孙剑宁;李华兵;彭晓阳;史利华;卞渎军

    目的 探讨小肝癌多期螺旋CT扫描方法的临床应用.方法 40例临床疑诊小肝癌病例.分成两组,对照组20例按常规方法进行增强扫描,实验组20例采用多期螺旋增强扫描修改扫描技术参数的方法.结果 对照组仅7例(35%)影像诊断为小肝癌;实验组有15例(75%)影像诊断为小肝癌.结论 多期螺旋CT扫描是显示诊断小肝癌常规方法.

  • 兔双能量CTA扫描参数与对比剂注射方案的佳匹配选择

    作者:张智伟;任克;徐克;赵丽;赵宇

    目的 探讨以双源CT行兔体部血管扫描时扫描参数与对比剂注射方案的佳匹配选择.方法 对32只普通家兔行双能量CTA扫描,依据扫描时不同的螺距(0.2、0.55)、对比剂浓度(300、370 mgI/ml)分为A、B、C、D四组,每组又根据对比剂注射速率(0.2、0.4、0.6、0.8 ml/s)的不同分为4个亚组.通过定量分析及定性分析探寻扫描参数与对比剂注射方案的佳匹配选择.定量分析:对比各组实验兔腹腔干水平与髂总动脉末端分叉前水平的CT值,并以箱式图分析主动脉平均CT值波动范围的总体差异.定性分析:由两位资深放射科医师对不同扫描条件下的图像质量进行判定,分为良好、一般、差三种.结果 A组及C组腹腔干水平与髂总动脉末端分叉前水平的CT值差异较大(P均<0.05),而B组及D组中B1、D1及D2亚组腹腔干水平与髂总动脉末端分叉前水平CT值近似(P均>0.05).B1、D1及D2亚组主动脉平均CT值波动较小,分布较集中.D2亚组图像质量良好,各血管及分支显示清晰,其余各组图像质量均存在一定缺陷.结论 选取螺距0.55、对比剂浓度370 mgI/ml、注射速率0.4 ml/s有利于在兔双能量CTA扫描时获得高质量的图像.

138 条记录 1/7 页 « 123456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