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基础医学 >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Pathology 림상여실험병리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 主办单位: 安徽医科大学;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
  • 影响因子: 0.7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7399
  • 国内刊号: 34-1073/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26-54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安徽
  • 主编: 龚西騟 孟刚
  • 类 别: 基础医学
期刊荣誉:
  • 去分化软骨肉瘤11例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高峰;丁洋;吴文娟;王晓梅;王晓萌;赵玉峰

    目的 探讨去分化软骨肉瘤的临床、影像学及病理学特点.方法 收集11例去分化软骨肉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对组织进行病理分析.结果 患者以男性多见(7/11),平均年龄57.1岁,肿瘤多位于长管状骨及骨盆.影像学显示广泛的骨质破坏, 病灶内可有钙化或骨化,病理性骨折3例.眼观:病理软骨成分常位于骨内,去分化肉瘤成分主要位于骨外.镜下包括高分化软骨肉瘤和低分化间叶源性肉瘤两种成分.随访材料中6例死亡,平均存活14个月.结论 去分化软骨肉瘤检:呈少见的的软骨肉瘤亚型,去分化类型多样,只有加深对其的认识,才能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 乳腺小管癌29例病理形态学观察

    作者:李静;杨光之;丁华野

    目的 探讨乳腺小管癌的临床与病理形态学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应用光镜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等方法对29例乳腺小管癌进行分析,并复习文献.结果 肿瘤由开放性小管组成,浸润性分布于增生的纤维间质中,小管由单层上皮围绕构成,细胞形态温和,异型性不明显,核分裂罕见.肿瘤常与小叶性肿瘤、柱状细胞病变、导管不典型增生/原位癌等伴发.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小管周围肌上皮缺失或不完整.结论 乳腺小管癌是一种形态独特、预后良好的乳腺癌亚型,常与微腺性腺病、放射状硬化性病变、浸润性导管癌等混淆;免疫组化有助于鉴别.

  • 乳腺癌中IMP3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作者:苏鹏;杨其峰;周志强;王妍;刘文君;张庆慧

    目的 研究乳腺癌中IMP3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 利用组织芯片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两步法检测214例乳腺癌标本中IMP3的表达.结果 214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IMP3阳性表达31例(14.49%).乳腺癌IMP3的阳性表达与乳腺癌的组织学级别(P=0.005)、Ki-67增殖指数(P=0.033)及三阴性表型(P<0.001)密切相关.IMP3的表达与病人年龄、肿瘤大直径、淋巴结转移数量、pTNM分期和p53表达状况均无关(P>0.05).结论 IMP3表达与乳腺癌组织级别高、Ki-67增殖指数高以及在三阴性亚组表达高相关,预示IMP3与乳腺癌的进展和恶性度相关,并可能作为三阴性乳腺癌的一个辅助诊断指标.

  • 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胡维维;王辉;陶金华;李广民;赖日权

    目的 探讨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临床病理学特征、分类、良恶性组织学判断标准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21例肾上腺外(副交感神经和交感神经)副神经节瘤进行光镜及免疫组化观察,同时跟踪随访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21例,男性10例、女性11例,年龄9~81岁,平均年龄46.5岁.肿瘤位于腹膜后10例,头颈部7例,纵隔、膀胱、精索及肾脏各1例.有功能者3例,无功能者18例.组织学上肿瘤主要由主细胞和支持细胞两种细胞组成,主细胞排列成巢状、束状、腺泡状或实体样结构,周围被支持细胞部分或完全包绕.1例诊断为恶性,瘤细胞异型性显著,核分裂象多见,并见灶性或融合性坏死和血管侵犯,伴局部淋巴结转移,余20例诊断为良性.免疫组化肿瘤细胞表达NSE、CgA、Syn、NF,而CK、EMA和SMA阴性;支持细胞S-100蛋白阳性.1例恶性副神经节瘤仅NSE阳性,CgA弱阳性.随访18例,其中1例1年后因多脏器转移而死亡,另有1例组织学诊断为良性者3年后肿物复发并侵犯邻近器官.结论 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组织形态学改变与其生物学行为不一,临床上应长期随访.同时应与形态相似的肿瘤鉴别.

  • 近端型上皮样肉瘤的临床病理学观察

    作者:房新志;周梅;赵峰;李依群

    目的 探讨近端型上皮样肉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及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分析了6例近端型上皮样肉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组织学及免疫组化表达特点.免疫组化染色采用SP法.所用一抗包括CK(AE1/AE3)、EMA、vimentin、desmin、S-100、CA125、β-catenin、HMB 45、CD117、CD99、CD34、MSA等.结果 男性5例女性1例,年龄范围32~74岁(平均56岁).临床上表现为近期迅速增大的软组织肿块并伴有疼痛及相应的功能障碍,肿块位于深筋膜或肌肉内.CT显示为软组织肿块影,密度与肌肉相近并有明显的不均匀强化;超声检查为实性低回声肿物,肿块内可见血流信号;MRI-T1加权显示等信号,MRI-T2加权显示高信号.肿块呈多结节状,缺乏包膜,直径3~25 cm(平均7 cm);切面灰白色及灰红色,质地偏软呈鱼肉样,灰白色区域质地偏韧.在组织学上,肿瘤主要由明显异型的上皮样细胞组成,上皮样细胞呈中等大小,或卵圆形,核仁明显,核分裂象易见,胞质嗜酸性,丰富,细胞界限不清,少部分细胞呈梭形并与上皮样细胞间有移行,此外还有部分瘤细胞为横纹肌样细胞,表现为核偏位,核形不规则,核仁不明显,胞质丰富,嗜酸性,并有核内包涵体;肿瘤坏死明显并侵及横纹肌、骨等周围组织.随访结果:3例病人术后复发,2例患者死于广泛转移.免疫组化染色显示主要表达EMA(6/6)、vimentin(6/6)、AE1/AE3(5/6)、CD99(5/6)、β-catenin(6/6)、CD34(4/6),而HMB45、S-100、CD117、CD31等均为阴性.结论 近端型上皮样肉瘤是一中度恶性肿瘤,其组织学形态主要表现为上皮样细胞和横纹肌样细胞,需与具有类似细胞形态的多种肿瘤鉴别;结合免疫表型,对诊断很有帮助.

  • 孤立性支气管乳头状瘤的临床病理特点

    作者:鲁昌立;许霞;张尚福;张文燕;李俸媛;廖殿英

    目的 探讨孤立性支气管乳头状瘤(solitary bronchial papilloma,SBP)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要点及与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的感染情况.方法 对4例SBP标本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和HPV总、HPV16及HPV6/11的检测,并复习临床资料及相关文献.结果 1例老年女性患者肿瘤位于主支气管,为鳞状细胞乳头状瘤,灶性癌变,伴微浸润.3例为混合性鳞状细胞和腺性乳头状瘤,2例伴中度不典型增生,发病年龄25~73岁(平均54岁).肿瘤位于主支气管及段支气管,纤维血管轴心周围被覆复层非角化鳞状上皮及柱状上皮.4例均呈外生性生长,1例伴内翻性生长.HPV检测均为阴性.结论 SBP是发生在成人的一种罕见肺肿瘤,个别病例在鳞状上皮出现异型性的基础上可以发生癌变.建议外科手术完整切除病变,全面观察,以防误诊和漏诊.孤立性支气管乳头状瘤的临床病理特点鲁昌立,许霞,张尚福,张文燕,李俸媛,廖殿英

  • 浸润性乳腺癌中OPN和MK蛋白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户燕姣;赵树鹏;齐凤杰

    目的 通过检测浸润性乳腺癌术后患者石蜡标本中骨桥蛋白(ostenopontin,OPN)和中期因子(minkine,MK)的表达,回顾性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为浸润性乳腺癌的治疗、预后提供有价值的生物学标志.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PV-9000两步法检测90例浸润性乳腺癌和30例乳腺增生症术后石蜡标本中OPN和MK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90例浸润性乳腺癌组织中OPN和MK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1.11%(64/90)和78.89%(71/90),明显高于乳腺增生症30.00%(9/30)和46.67%(14/30)(P<0.05);OPN的表达与肿瘤的大小、腋窝淋巴结转移、术后复发及p185受体表达密切相关(P<0.05),与患者TNM分期、组织学类型及分级、雌激素及孕激素受体状况无关(P>0.05).MK的表达与肿瘤的大小、腋窝淋巴结转移、术后复发、p185受体及TNM分期表达密切相关(P<0.05),与患者的组织学类型及分级、雌激素及孕激素受体状况无关(P>0.05).OPN和MK蛋白的表达有相关性(r=0.274,P=0.009).OPN和MK蛋白阳性表达组患者TTP、OS值均低于阴性表达组(P<0.05).结论 OPN和MK蛋白的表达与浸润性乳腺癌的进展存在一定相关性,检测二者的表达对浸润性乳腺癌治疗及判断预后提供理论依据.

  • 乳腺癌保乳术及放疗后非典型性血管病变的病理特征

    作者:蔡俊娜;卿松;成宇帆;杨文涛;王坚

    目的 探讨研究乳腺癌保乳手术后和放疗后所发生的非典型性血管病变(atypical vascular lesions,AVLs)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与血管肉瘤的关系.方法 对1例AVLs的临床资料、组织学形态和免疫表型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为57岁女性,因右乳癌接受保乳手术,术后辅助放疗.3年多后于右乳外上瘢痕旁见大小不一的发红皮疹,呈放射状向乳头排列.临床上考虑为右乳癌保乳术后右胸壁复发结节.对皮疹行细针穿刺未见肿瘤细胞.对皮疹的活检显示,病变主要位于真皮浅层,由聚集成簇、相互贯通的薄壁脉管组成,管腔内多无红细胞,内皮细胞也无明显的异型性.局灶区域可见少量脉管向真皮中层内穿插性生长.免疫组化标记显示内皮细胞主要表达CD31,部分表达CD34和D2-40,脉管周无α-SMA阳性的周皮细胞.回顾性复习乳腺癌切片显示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结论 AVLs是一种与乳腺保乳癌术后放疗相关的血管增生性病变,是乳腺癌保乳术后放疗性血管肉瘤的前驱性病变.熟悉AVLs的临床病理学特点不仅对病理医师,而且对临床医生也有积极的意义.

  • 乳腺癌术中前哨淋巴结169枚印片细胞学诊断分析

    作者:戎荣;吴云松;范钦和

    目的 探讨印片细胞学检查在乳腺癌术中前哨淋巴结诊断的价值,提高术中快速诊断的准确率.方法 对67例乳腺癌患者的169枚前哨淋巴结同时进行术中冷冻切片检查及印片细胞学检查,与术后石蜡切片诊断对比分析.结果 以淋巴结枚数为单位,169例术中前哨淋巴结冷冻切片确诊163例,确诊率96.45%;印片细胞学确诊162例,确诊率95.86%;两者联合诊断,共同确诊166例,确诊率98.22%.结论 乳腺癌术中前哨淋巴结印片细胞学检查与冷冻切片检查相结合有互补作用,联合应用可提高术中前哨淋巴结诊断准确率.

  • 血管母细胞瘤40例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周春辉;郝卓芳;廖德贵;陆光明;黄世章

    目的 探讨血管母细胞瘤临床病理学特征、影像学特点、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应用HE染色和免疫组化标记等方法对40例血管母细胞瘤进行病理学特征观察,同时分析其CT和MRI影像学特点.结果 40例血管母细胞瘤临床表现主要为头晕、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共济失调等.CT和MRI检查示颅内界限尚清的囊实性病变,内有壁结节,增强扫描后囊性部分无强化,附壁结节明显强化.组织学检查肿瘤主要由两种成分构成:即不同成熟阶段的毛细血管和毛细血管网之间丰富的间质细胞.免疫组化肿瘤组织中的血管内皮细胞均表达CD34和FⅧRag,间质细胞大多表达S-100,少数表达NSE,血管内皮细胞和间质细胞均表达vimentin,而一般不表达GFAP、EMA和p53,Ki-67表达较低或不表达.结论 血管母细胞瘤主要由不同成熟阶段的毛细血管和来源未定的肿瘤性间质细胞构成.其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异性.血管母细胞瘤须注意与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血管瘤型脑膜瘤、转移性肾癌等鉴别.

  • 乳腺实性乳头状癌73例临床病理诊断

    作者:李香丹;杨文涛;孙抒;金香子;杨万山

    目的 对乳腺实性乳头状癌(solid papillary carcinoma,SPC)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免疫表型特点、预后和鉴别诊断进行探讨.方法 收集伴或不伴有浸润癌的SPC共73例,总结其临床资料、大体和组织病理特征,并行透射电镜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染色.选用抗体包括CK、肌上皮标记、神经内分泌标记、增殖标记Ki-67和ER、PR、c-erbB-2等.结果 本病好发于老年女性,发病平均年龄64.7岁.肿瘤常见的临床症状为乳腺肿块和乳头溢液.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43例中有31例检出癌转移.镜检所有标本均见到实性乳头状病变,25例伴有黏液分泌.周边常可伴有导管内乳头状瘤.肿瘤细胞呈多边形、卵圆形或梭形,呈印戒样.胞质丰富,呈嗜酸性或细颗粒状.细胞核轻度或中度异型,51例核分裂象5个/10 HPF.43例伴发浸润癌.肿瘤基底型CK表达呈阴性.平滑肌肌动蛋白SMA、p63在乳头轴心肌上皮的阳性率分别为91.8%、67.1%,在导管周围肌上皮的阳性率分别为91.8%,73.9%.CgA和Syn以及NSE阳性率分别为89.0%,86.3%,95.9%.Ki-67平均阳性指数为10.2%.73例行ER、PR染色的肿瘤大部分呈阳性,Her-2大部分呈阴性.电镜下可见到细胞内的神经内分泌颗粒.结论 乳腺SPC是一种低度恶性的乳腺导管内癌,好发于老年女性,有其独特的组织形态、免疫组织化学特征,部分SPC与乳腺黏液癌和神经内分泌癌相关.随访资料显示SPC具有良好的预后.

  • 不同ER、PR状态乳腺癌中AR的表达及其意义

    作者:陈健;张旭;田茹;刘艺;董红梅;郭瑞峰;梁化印

    目的 探讨AR在不同ER、PR状态乳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AR、ER、PR在173例乳腺癌中的表达,依据结果分组:(1)AR状态分组:AR阳性组和AR阴性组;(2)ER、PR状态分组:En组(ER、PR均阴性)、Ep组[ER和(或)PR阳性];(3)AR、ER、PR联合分组:En-AR~+(En组且AR阳性)、En-AR~-(En组且AR阴性)、Ep-AR~+(Ep组且AR阳性)、Ep-AR~-(Ep组且AR阴性),其中En-AR~-又称为均阴性组,其他三组统称为部分或完全阳性组.不同分组方法比较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Ep组AR阳性率62.8%(54/86),En组AR阳性率37.9%(33/87),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01),AR阳性组体积小、核分裂少、组织学分级低(P<0.05);En-AR~-组表现为核分裂多、组织学分级高(P<0.01),此外En组内AR阳性者核分裂少、组织学分级低(P<0.05),Ep组内AR阳性者临床分期高(P=0.000),En-AR~+、Ep-AR~+、Ep-AR~-比较均无差异.结论 AR在不同激素状态乳腺癌中表达的意义不同,ER、PR均阴性乳腺癌表达AR者预后较好,ER、PR阳性乳腺癌表达AR者临床分期高.在选择针对性药物时应考虑到不同激素受体状态的组合.

  • 乳腺癌和非癌组织中DLC1基因及蛋白表达与Ki-67的关系

    作者:刘宇飞;张兆祥;淡汉进;陈路;黄益玲;高艳;韩林

    目的 探讨乳腺癌和非癌组织中DLC1表达及其与Ki-67的相互关系.方法 应用原位杂交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两步法,检测52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和42例非癌组织(包括癌旁乳腺组织20例和乳腺纤维腺瘤22例)中DLC1-mRNA、DLC1和Ki-67的表达.结果 DLC1-mRNA和蛋白在乳腺癌中的阳性率(50%和57.7%)低于非癌乳腺组织(90.5%和9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518和10.729,P<0.01).DLC1-mRNA与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r_s=0.379,P<0.01).Ki-67在乳腺癌中的阳性率为61.5%,而在非癌组织中均呈阴性表达,两者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39.186,P<0.01).乳腺癌中DLC1与Ki-67的表达呈负相关(r_s=-0.507,P<0.01).结论 DLC1-mRNA和蛋白在乳腺癌中呈低表达或缺失,提示其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有关,DLC1有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的功能,可作为乳腺癌新的分子标记物.联合检测DLC1和Ki-67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有望成为估价乳腺癌生物学行为的参考指标.

  • 乳腺癌Her2基因荧光原位杂交及其临床病理关系

    作者:杜江;刘小超;康文婷;周全;尹鸿雁;刘红刚

    目的 探讨Her2基因过表达的比例及其与临床病理之间的联系.方法 收集乳腺浸润型导管癌标本50例,总结其临床及病理资料,应用石蜡包埋组织切片,以EnVision两步法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标记ER、PR及HER2,以金菩嘉DNA探针试剂盒行荧光原位杂交检测HER2基因.结果 患者平均年龄55.5岁,病理组织分级Ⅰ级11例,Ⅱ级30例,Ⅲ级9例.术后分期Ⅰ期13例,ⅡA期15例,ⅡB期13例,ⅢA期6例,ⅢB期2例,ⅢC期1例.淋巴结中位转移率6.91%.ER阳性33例,PR阳性32例,IHC法HER2阳性40例,FISH阳性33例,阴性17例.FISH法检测HER2基因与HER2蛋白过表达之间相关(P<0.05),其与病理分级、术后分期、淋巴结转移率及ER、PR的表达无相关(P>0.05),3例脉管内瘤栓及3例原发瘤数大于1者,FISH均为阳性.结论 FISH检测HER2基因扩增和免疫组化检测HER2蛋白一致性较好,HER2基因与脉管内瘤栓及多个原发瘤有一定关系,但其作为间接预测预后的指标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 乳腺癌中Syk、VEGF-C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作者:李良;黄世章;张惠球;张雅洁

    目的 研究乳腺癌组织中Syk、VEGF-C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分别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两步法及SP法检测55例乳腺癌组织中Syk、NFκB(p65)及VEGF-C的表达情况.结果 55例乳腺癌组织中,Syk、VEGF-C及p65阳性率分别为50.9%,56.4%,81.8%.Syk在淋巴结转移组的表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VEGF-C在淋巴结转移组的表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p65在两组之间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75),p65胞核移位率在淋巴结转移组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25).随着Syk表达增强VEGF-C的表达减弱,二者呈负相关(r=-0.620,P=0.000);p65胞核移位与Syk的表达强度降低有关(r=0.448,P=0.002),而与VEGF-C的表达强度增高有关(r=0.310,P=0.036).结论 乳腺癌中,Syk可能通过抑制NFκB的活性而下调VEGF-C的表达,从而抑制乳腺癌的淋巴结转移.

  • 成人梭形细胞横纹肌肉瘤9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作者:吴海波;陈柯;王晓秋

    目的 探讨成人梭形细胞横纹肌肉瘤(spindle cell rhabdomyosarcoma,SRM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和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成人SRMS的临床资料、病理学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结果.结果 9例患者中7例男性,2例女性.年龄20~80岁,平均45岁.发生于头颈部4例,包括右下颌、咽部、鼻咽部和左上颌,占总数的44%.前臂、腰部、大腿、小腿、睾丸分别1例.均表现为逐渐增大的肿块.肿块直径2~14 cm,平均5.9 cm.组织学上主要由具有轻度非典型性的梭形细胞组成,呈交叉的束状排列,散在于梭形细胞之间有少量的梭形或多角形的横纹肌母细胞.在2例局灶区域可见明显的间质硬化, 2例局灶区域可见假血管瘤样结构,1例散在少量疏松黏液样区域,在1例可见局灶区域瘤细胞呈轻度的多形性,但不见奇异核的横纹肌母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显示,梭形细胞表达vimentin、desmin、CD99和MyoD1,多数表达myogenin和MSA(分别为6例和7例),均不表达S-100、CD34、CK和HMB-45.术后随访6个月~4年,发生于睾丸患者有腹腔静脉旁转移,发生于小腿者有肝转移.4例复发,2例死亡.结论 成人SRMS少见,好发于男性,头颈部是好发部位,具有较强的侵袭性行为.形态学上应与多种梭形细胞肿瘤相鉴别.

  • 淋巴结横纹肌肉瘤1例

    作者:唐雪峰;张国勇;王亚丽;叶明福

    患者女性,39岁.无意中发现右侧颈部无痛性蚕豆大小包块3个月,未予治疗.入院前1个月发现左颈部包块并出现左侧鼻腔涕中带血.查体:右颈部可扪及成串珠状肿大淋巴结,无触痛,大约3 cm×2 cm.左颈部可扪及散在淋巴结.耳鼻喉检查见左侧鼻腔黏膜充血,其余未见明显异常.遂取右颈淋巴结病理活检.

  • 腹膜后成熟性囊性畸胎瘤合并类癌1例

    作者:徐国蕊;刘劲松;李梅

    患者女性,57岁,因左上腹部饱胀不适半年入院.20年前曾因胰腺尾部囊肿,行胰尾部假性囊肿空肠内引流术.本次入院腹部MRI示胰腺尾部囊性瘤;腹部增强CT示左侧中上腹腔实性巨大占位性病变.术中见肿块位于腹膜后,胰尾、脾脏、肾脏之间,大小为26 cm×16 cm×8 cm,囊实性,并与空肠吻合.胃肠道、肺及卵巢等器官均未见异常.

  • 原发性皮肤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1例

    作者:谢伟;杨俐;杨莉

    患者女性,50岁.发现左胸壁包块3个月入院.体检:左胸壁可见一1.5 cm×1.2 cm×1.0 cm包块,无触痛,活动欠佳.一般情况良好,全身浅表淋巴结不增大,心、肺、肝、脾无异常.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血、尿、粪常规和肝、肾功能均正常,腹部B超和胸部x线片均未见异常.术中见:左胸壁皮下有一1.5 cm×1.0 cm×1.0 cm灰白包块,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术中完整切除包块送病理检查.

  • 儿童膀胱副神经节瘤1例

    作者:杨海峰;朱林燕;王智园;石灵春;李伟平;李楚天;何青莲

    患儿男性,8岁.因"无明显诱因出现尿末血尿7天"入院,伴有尿频,无尿急尿痛,排尿尚通畅,无夜尿,无尿流中断及尿后余沥.入院体检:T 36.6 ℃,R 79次,BP 111/74 mmHg,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腹平软,未扪及肿块,膀胱区未见膨隆,肝脾肋下未及,无压痛、反跳痛,双肾区无叩击痛,肋脊点无压痛,双侧输尿管行程无压痛、反跳痛.泌尿系B超提示膀胱内右后壁占位性病变.临床诊断:(1)血尿;(2)膀胱肿物(膀胱癌待排).入院后行膀胱造瘘口膀胱肿物切除术,术中在膀胱三角区见1肿物,大小约3.0 cm×3.0 cm,结节状,呈暗红色,小灶性灰白色,肿物表面尚光滑,边界尚清(图1).双侧输尿管开口清晰.以21F电切镜切除肿物送病理检查.

  • 子宫内膜癌组织中CK7、17、18、20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姜展红;吴宜勇;刘冬戈;杨丽;孙肇武

    目的 探讨细胞CK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作用.方法 通过免疫组化方法对北京医院2002年到2009年收治的33例子宫内膜癌患者肿瘤中CK7、CK8、CK18和CK20水平进行检测.结果 子宫内膜癌CK8、CK18为100%阳性表达,88% CK7表达阳性;97%为CK20表达阴性.结论 子宫内膜癌通常CK7、CK8、CK18阳性表达,CK20 阴性.检测CK20可监测子宫内膜癌的微转移.

  • D2-40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陈萍;张玉华;韩影;吴佳鹏

    目的 探讨一种新的淋巴管特异标记物D2-40在乳腺癌中的作用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应用单克隆抗体D2-40检测15例正常乳腺组织和53例乳腺癌的淋巴管密度(LVD)的情况,并分析其和临床病理参数之间及和腋窝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结果 D2-40选择性地表达在乳腺的淋巴管内皮细胞,淋巴结转移阳性组淋巴管密度明显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组和正常乳腺组织,并且癌灶边缘淋巴管密度显著高于癌组织中间的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D2-40抗体的应用更敏感和特异地检测出肿瘤的淋巴管密度,并且在预测淋巴结转移方面有帮助,因此具有良好的临床病理应用价值.

  • 伴异位ACTH综合征胸腺不典型类癌的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何向蕾;甘咏莉;丁华新;潘登;周珏

    目的 探讨胸腺不典型类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尤其是伴异位ACTH综合征的胸腺不典型类癌的临床病理特点表现.方法 应用常规病理、免疫组化方法观察1例伴异位ACTH综合征的胸腺不典型类癌,比较2例无内分泌症状的胸腺不典型类癌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3例病理特点均符合不典型类癌,组织学特点瘤细胞排列呈带状小梁状、实性巢状、扇形、菊形团样腺体等"器官样"结构,小梁状和菊形团样常见,瘤细胞形态一致,多角形,染色质细颗粒状,胞质嗜酸性颗粒状.表现出明显的核多形性、核分裂象增多和(或)出现坏死灶(包括粉刺样坏死),核增殖指数增高.与例2、3相比,例1伴异位ACTH综合征,发现较早肿瘤体积相对较小,镜下组织学瘤细胞异型性、坏死较轻,核分裂象数较少.免疫组化:3例Ckpan、Syn、CD56、NSE阳性,2例CgA阳性,1例ACTH阳性.结论 WHO新分类标准建议与身体其他部位发生的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命名法相一致,将胸腺类癌命名为胸腺高分化神经内分泌癌,大多数胸腺类癌都符合不典型类癌,伴异位ACTH综合征胸腺不典型类癌预后较好,要与纵隔副节瘤、伴有神经内分泌细胞的胸腺癌、淋巴瘤、转移性神经内分泌癌、胸腺梭形细胞肿瘤等鉴别.

  • 口腔癌及癌前病变中PLK1蛋白表达及其意义

    作者:李世灵;蔡扬;于燕妮;成元华

    目的 探讨保罗样激酶1(PLK1)蛋白在口腔黏膜癌变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10例正常口腔黏膜、29例上皮非典型增生及47例口腔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s,OSCC)组织中PLK1及Ki-67蛋白表达情况,分析其在口腔黏膜癌变过程中的作用及意义.结果 PLK1蛋白在正常口腔黏膜组中未见阳性表达;上皮非典型增生组和OSCC组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3.8%和70.2%,OSCC组PLK1蛋白阳性表达率高于上皮非典型增生组和正常组(P<0.05).OSCC组中PLK1蛋白表达随着Ki-67表达增强而升高,两者间存在正相关关系(r=0.444、P<0.01).PLK1阳性表达率在口腔鳞癌不同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口腔黏膜癌变过程中,PLK1蛋白可能是一种肿瘤特异性蛋白,有可能成为鉴别口腔良、恶性病变的一个新指标.PLK1蛋白过表达与OSCC细胞恶性增殖有关并在口腔癌的发生中可能起一定作用.

  • FISH中酶消化细胞的几点体会

    作者:陈顺平

    随着荧光原位杂交(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 FISH) 技术在临床中开展,其所覆盖的检测疾病的范围越来越广,探针种类也在不断的增加.高杂交率和强信号是我们诊断的必备要求.然而探针费用的昂贵和高杂交率要求使得我们操作人员面临诸多的压力.实验过程中酶的消化是有助于探针与标本DNA的结合,是提高杂交率和增强信号的关键环节,影响着我们的诊断结果.因此,学会如何控制酶消化程度是重中之重,现将几点体会介绍如下.

  • 改良六胺银染色在显示放线菌中的应用

    作者:胥维勇;杨红

    放线菌(actinomyces)菌体小,结构简单,只有菌丝,直径0.5~1 μm,形态与细菌和真菌都有相似之处~[1].放线菌为丝状杆菌,分支状菌丝扭结在一起.通常在HE染色切片上,能观察到中心呈蓝色菌丝体,周围呈放射状排列的嗜伊红棒状体,呈分叶状、多角形的菌落,直径100~300 μm.当病变组织中含有少量菌体情况下,可选用六胺银染色法,经改良在胃蛋白酶消化后进行染色,从而提高了放线菌的显示效果.

  • 不同组织冷冻切片的体会

    作者:王永军;王珩;刘世正;杨会钗;王小玲;吴国祥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各临床科室对术中冷冻的要求也随之提高,除常规的明确病变性质外,保乳手术切缘、宫颈癌前病变锥切手术、甲状腺清扫淋巴结、手术断端等,都需要通过冷冻切片的快速诊断确定手术范围及治疗方案.这就要求我们技术人员在较短的时间内根据不同组织制出高质量的切片.由于组织不同对冷冻的时间、温度、切片厚度、染色等要求也不同,我们通过多年的经验,总结出一些提高冷冻切片质量、缩短冷冻制片时间的可行方法,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 不同组织 冷冻切片
  • 人工免疫组化判定结果与灰度值相关性

    作者:田君才;杜国亮;张桂霞

    免疫组织化学是用特异性抗体显示组织化学成分的重要方法,是实验结果以显微图像的形式显示出来,目前,对免疫组化图像的分析方法主要仍主要为人工分析,该方法简便易行,对实验的标准化要求不高,但无法做精确的量化分析;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一些学者开始探讨应用计算机图像处理分析免疫组化图像,这种方法在精确性、客观性、分析速度等方面具有巨大优势,已经成为免疫组化显微图像分析技术发展的一个趋势,但目前仍不完善.本研究将采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测量免疫组化切片灰度,并与人工技术方法相比较,从而验证灰度测量与人工方法在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判定方面的相关性.

  • 乳腺癌与抑癌基因甲基化及MicroRNA的研究进展

    作者:林帅;吴诚义

    抑癌基因 DNA的异常甲基化在肿瘤的发生与演进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近研究发现MicroRNA表达与多种癌症相关,并且受表观遗传学改变的控制.该文对乳腺癌抑癌基因甲基化及MicroRNA和乳腺癌的发生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胃肠间质瘤及其与EB病毒感染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作者:余丽;刘勇

    胃肠间质瘤是消化道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被认为起源于卡哈尔间质细胞及其前体干细胞,大多数存在c-kit基因突变,具有广谱的生物学行为,不同于典型的平滑肌和神经源性肿瘤.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的进展不仅提高了GIST的病理诊断准确率,也使其成为肿瘤分子分型及靶向治疗的经典模型.EB病毒是嗜B细胞病毒,但也与一些T淋巴细胞及NK细胞恶性肿瘤及多种癌和平滑肌肿瘤相关,已有研究表明儿童AIDS病患者发生恶性间质瘤与EBV感染有关.该文对近年来GIST与EBV感染相关性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去分化脂肪肉瘤的病理学研究进展

    作者:张兆祥;韩林

    脂肪肉瘤是常见的恶性软组织肿瘤,其形态学范围宽广,可分为多种组织学亚型,其中在形态学和生物学上令人迷惑的是去分化脂肪肉瘤,它们在形态学上与多种不同的肿瘤极为相似,常造成病理诊断困难.该文对去分化脂肪肉瘤的的概念、发病情况、细胞和分子遗传学特征、病理学特征以及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方面的新进展作了综合介绍,有助于提高对去分化脂肪肉瘤的认识及病理诊断水平.

  • 乳腺穿刺活检标本中交界性病变的诊断和治疗问题

    作者:谢文杰;邵牧民

    随着乳腺影像学检查和乳腺针刺活检技术在乳癌筛查中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乳腺早期恶性病变或其前驱病变被检出.这类病变的临床表现不明显,一般无明确肿块,其发展为恶性/浸润性肿瘤的风险较高,后续的临床处理措施很重要.本文主要讨论乳腺柱状细胞病变(columnar cell lesions,CCL)、非典型导管增生(atypical duct hyperplasia,ADH)、低核级导管原位癌(low grade 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以及小叶肿瘤(lobular neoplasia,LN)等几种较常见并具有交界性特点的病变之穿刺活检标本的病理诊断和相应的临床处理问题.

  • 解读2008年恶性淋巴瘤WHO分类

    作者:朱雄增;李小秋

    1概述2001年,WHO出版了<造血和淋巴组织肿瘤病理学和遗传学>WHO分类,这是第一次真正在全世界达成共识的分类,我国也已普遍接受该分类,并应用于临床诊治和研究工作中.近年来,造血和淋巴组织肿瘤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又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为了能反映这些新进展,WHO于2008年修订和出版了第4版<造血和淋巴组织肿瘤>WHO分类.该书按髓细胞、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树突细胞3个系进行分类,将原来的肥大细胞系肿瘤归入髓细胞系.本文就淋巴细胞系恶性肿瘤作一详细解读,重点介绍新增内容和主要变化的病理学特点及其临床意义.表1列出所有淋巴瘤的分类,包括组织细胞和树突细胞肿瘤以及移植后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

    关键词: 淋巴瘤分类 WHO 特点
  • 乳头腺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作者:丁华野;杨光之

    乳头腺瘤(nipple adenoma)早由Jones(1955年)报道,是乳头部位一种罕见的良性肿瘤,又称乳头导管腺瘤、乳头状腺瘤、侵袭性腺瘤病、旺炽性乳头状瘤病及乳头部乳头状瘤病等.主要表现为乳头部集合管和(或)周围腺管的增生,往往出现旺炽性增生及假浸润等复杂的形态学改变~([1]).由于乳头腺瘤罕见,特别是基层单位更是很少遇到,许多病理医生对乳头腺瘤缺乏必要的认识.再有,乳头腺瘤可出现假恶性的图像(如表面糜烂、导管内坏死、间质假浸润等),常和导管内癌或浸润性癌难以鉴别,故容易过诊断,导致过治疗~([2]).笔者结合实际工作的经验,重点讨论乳头腺瘤的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问题.

    关键词: 乳头腺瘤 鉴别诊断
  • SIVmac239感染中国恒河猴动物模型组织病理学变化

    作者:徐文漭;李霞;赵稳兴;李涛;宋蜀伶;杨举伦

    目的 探讨中国恒河猴艾滋病模型的组织病理学变化以及引发这些变化的机制,为艾滋病防治研究提供参考资料.方法 用SIVmac239毒株经静脉感染2只中国恒河猴,4个月后处死动物,常规尸检.取淋巴结、心、肝、脾、肺、肾、消化管等组织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后切片,HE染色、免疫组化及特殊染色,光镜观察.结果 (1)感染猴的病理组织学改变以免疫系统为主,表现为淋巴结滤泡的增生、萎缩、或二者兼有,部分淋巴结淋巴滤泡内细胞稀疏,纤维组织增生伴有免疫复合物(immune complex,IC)沉着,出现"焚毁"现象.(2)脾脏增大伴脾小结内血管及其内皮细胞增生,并伴有IC沉着.(3)其它部位的黏膜相关淋巴组织亦有不同程度的增生、萎缩.结论 SIVmac239感染中国恒河猴动物模型的病理变化与人HIV极为相似,表明该模型是艾滋病防治研究的有用工具.

  • 医学论文撰写及修改注意事项

    作者:

    关键词: 医学 论文撰写
  • 德国医院病理科工作情况介绍

    作者:唐涛

    笔者曾于2006~2007年赴德国汉堡Asklepios Klinik Nord医院病理科进行了为期半年的访问.现将了解到的一些有关德国医院病理科的工作情况作一简单介绍.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