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

中国体外循环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 중국체외순환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 主办单位: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 影响因子: 0.54
  • 审稿时间: 1个月内
  • 国际刊号: 1672-1403
  • 国内刊号: 11-4941/R
  • 发行周期: 季刊
  • 邮发: 北京市复兴路28号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0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龙村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应用自体血回输对围术期游离血红蛋白的影响

    作者:石云;刘宇;吴海波;孙昊;王强;徐殊;王辉山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OPCAB)中应用自体血回输对围术期游离血红蛋白( FHb)的影响。方法2014年12月至2015年1月间36例行OPCAB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自体血回输)和对照组,收集围术期FHb及其他临床资料,确定自体血回输对于围术期FHb水平的影响。结果洗涤式自体血回输机可以显著减少术野回收血液的FHb水平;试验组输入自体血后FHb显著升高,至术后第三天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两组肝、肾功能无显著差异。结论自体血回输技术可以有效降低术野回吸血液内FHb水平。输入自体血后早期FHb显著升高而后可恢复正常,并且对肝、肾功能无显著影响。

  • 特应症婴幼儿对体外循环炎症反应的影响

    作者:李幼瑾;沈佳;朱德明;刘锦纷

    目的:探讨特应症婴幼儿对体外循环( CPB)炎症反应的影响及其术后相关临床情况评估和转归。方法选取64例3~24个月拟行CPB心脏直视手术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为CPB组,CPB组根据术前血清TIgE、父母的必要性疾病史和过敏相关临床症状,将患儿再分为特应症组( atopy组,n=34)和非特应症组( no-atopy组,n=30),另设立20例行非CPB心脏直视手术的非特应症患儿为对照组。根据患儿术前TIgE检测和相关资料收集确定特应症表型。 CPB患儿分别于术前1天(T1),CPB开始后即刻(T2),复温期(T3),CPB结束使用鱼精蛋白时(T4),术后4 h(T5),术后第一天(T6)和术后第二天( T7)各点采集外周血样。利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ELISA)法检测血清γ干扰素( IFN-γ)、白介素-4( IL-4)。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h1和Th2比例。利用免疫散色比浊法检测患儿外周血清总TIgE。记录围手术期相关数据。结果围手术期血清IL-4在atopy组和no-atopy组T3、T4和T5较非对照组显著升高( P<0.05),atopy组尤为明显( P<0.05)。血清IFN-γ在atopy组和no-atopy组也比对照组略有升高但无差异( P>0.05)。 Atopy组和no-atopy组在T2后出现Th2偏移的Th1/Th2失平衡状态,atopy组出现了T4的明显Th2偏移,Th2上升尤为明显。 Th1细胞亚群比例变化无显著差异。血清 TIgE在 atopy组中有明显的升高趋势。 Atopy组的机械通气时间延长与其在T4的IL-4水平和Th1/Th2比值相关。( r=0.318, P=0.045;r=-0.272, P =0.034)。结论经CPB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直视手术的围手术期,存在暂时性Th2偏移的 Th1/Th2失平衡状态。特应症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术前免疫状态会加重CPB后使用鱼精蛋白时的Th1/Th2失平衡状态,其中以IL-4水平上升尤为明显,与辅助性机械通气时间的延长有相关。

  • 术前预防性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对高危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心肌标志物和乳酸的影响

    作者:王金宏;杨峰;江春景;郝星;刑智辰;徐博;杜中涛;邢家林;侯晓彤

    目的:分析高危患者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前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对患者术后血液心肌标志物及乳酸水平变化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本院行OPCABG术的高危患者290例,术前预防应用IABP的患者138例( IABP组),另外选择对照组患者152例(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不同时间点的心肌肌酸激酶同工酶( CKMB)、超敏肌钙蛋白( cTnI)及乳酸水平的变化,比较术前预防应用IABP能否影响患者术后的心肌标志物和乳酸变化并探讨IABP能否给患者带来益处。结果 IABP组有4名患者在术后死亡,对照组有15名患者死亡( P<0.05)。 IABP组的血液cTnI水平在术后8 h,24 h,48 h,72 h均低于对照组( P<0.05);血液CKMB水平在术后8 h,48 h,72 h低于对照组( P<0.05);血液乳酸水平在术后12 h,24 h,36 h,48 h,72 h均低于对照组( P<0.05);术后住院时间及总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 P<0.05);血制品用量也显著少于对照组。结论对于准备行OPCABG的左心功能低下的患者,术前预防应用IABP可以降低术后心肌标志物及乳酸水平,降低住院死亡率,促进术后恢复。

  • 常温体外循环技术的利与弊: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

    作者:熊瑶瑶;孙燕华;吴斯杰;吉冰洋

    目的:通过检索临床随机对照( RCT)文章进行Meta 分析,比较常温体外循环与低温体外循环,以期寻找常温体外循环的优势与缺点。方法检索Pubmed,Embase和Cochrane图书馆,检索时间截止至2013年9月28日。符合要求的文章为,随机将成人心脏手术患者分配至常温体外循环组与低温体外循环组的英文文章。使用随机效应模型,计算相对危险度( RR)及95%可信区间来评价二分类变量,计算加权均数差( WMD)或标准均数差( SMD)及其相应的95%可信区间来评价连续性变量。 I2检验来评价异质性。当不存在异质性时(即I2=0)使用固定效应模型。主要的临床终点为全因死亡率及脑血管意外。结果初查结果3910篇文章,终纳入文献为27篇,9298例患者。全因死亡率,常温组降低,且有统计学意义( RR 0.66,95% CI 0.49-0.90;P =0.009;I2=0)。常温组脑血管意外发生率升高,结果有统计学意义(RR 1.83,95% CI 1.21-2.77;P=0.004;I2=0)。结论常温体外循环技术成人体外循环的全因死亡率低,但是脑血管意外发生率会增高。常温体外循环技术可以适用于一些成人心脏手术,但同时脑保护显得更加重要。

    关键词: 体外循环 常温 低温
  • 新生儿主动脉弓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体会

    作者:吴永红;孙善权;姚仕文;孔娟娟

    目的:探讨新生儿主动脉弓离断(IAA)或主动脉缩窄(CoA)合并其它心内畸形的一期矫治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方法2014年9月至2015年7月手术治疗主动脉弓离断或缩窄合并其它心内畸形新生儿14例,其中主动脉缩窄6例,主动脉弓离断8例。平均年龄17(3~30) d。平均体重3.06(2.1~4.2)kg。均经胸骨正中切口在深低温体外循环下行一期矫治手术。结果14例新生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顺利脱离体外循环,平均体外循环时间141(66~410) min,平均停循环时间17(15~30)min,平均阻断时间60(32~134)min,辅助时间69(28~284)min。其中有2例延迟关胸,14例手术开放后均尿量满意,无需进行改良超滤,无需放腹膜透析。结论新生儿的体外循环管理,尤其是深低温停循环的体外循环管理,从做好预充液的调整到体外循环的全程控制,会对手术结局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患者有更好的转归。

  • 儿童心脏移植的体外循环管理

    作者:李平;赵阳;董念国;高思海

    目的:总结20例儿童心脏移植的体外循环管理经验。方法2008年9月至2015年3月武汉协和医院共行20例儿童心脏移植,其中男11例,女9例,扩张性心肌病为移植主要病因,儿童平均年龄(10.76±5.97)岁,小年龄3个月;平均体重(33.23±18.51)kg,小体重5.2 kg;供心保护采用康斯特保护液(HTK液),经主动脉根部灌注冷HTK心脏停搏液,快速取下心脏,置于4℃ HTK液中低温保存。供体/受体体重比(1.62±0.62)。采用浅低温、轻中度血液稀释、中高流量体外循环灌注方法。术中连续监测血气和电解质,常规使用超滤技术和白蛋白,转中维持MAP 55~65 mm Hg, SvO2>70%,Hct 0.24~0.27,停机改良超滤,维持Hct 0.32~0.40。结果除2例患儿心脏移植术后出现低心排而行体外膜肺氧合( ECMO)辅助支持外,余18例患儿术中平稳,自动复跳,均顺利脱离体外循环。所有患儿均痊愈出院,取得满意手术疗效。供心冷缺血时间平均(228.69±144.97)min,体外循环时间平均(119.56±42.32)min,辅助时间平均(72.25±35.78)min。结论良好的心肌保护,维持有效胶体渗透压及超滤排出体内多余水分是儿童心脏移植体外循环管理的关键,对于脱机困难者或术后低心排者,及时使用ECMO,能而有效提高心脏移植围术期抢救成功率。

  • 全电视胸腔镜下心脏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经验

    作者:邓丽;张国伟;杨慧;李玲;刘宏宇

    目的:总结全电视胸腔镜下心脏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到2014年8月58例心脏病患者在电视胸腔镜下的体外循环管理经验。其中男17例,女41例,年龄7~62(35.19±14.51)岁,体重19~80(57.64±11.47)kg。房缺修补术28例(48.27%),房缺修补加三尖瓣成型术12例(20.69%),左房黏液瘤摘除术12例(20.69%),右房肿物摘除1例(1.73%),部分房室管畸形矫治术1例(1.73%),房缺修补+肺动脉瓣狭窄切开术3例(5.17%),房缺修补+无顶冠状静脉窦矫治术1例(1.72%)。采用股动静脉建立体外循环,转中采用中度低温、中流量灌注,4:1冷氧合血灌注进行心肌保护,其中心脏停跳56例,不停跳2例。结果体外循环转流时间65~178(108.83±24.73)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0~78(52.46±17.29) min,开放升主动脉后有54例自动复跳,2例室颤,电除颤后复跳。4例患者静脉回流不够加插上腔静脉引流管,3例患者转机后股动脉灌注压高,灌注流量不够,加插右侧股动脉,1例股动脉拔出困难致血管撕裂,1例导丝刺破血管。呼吸机平均辅助时间(6.13±2.33)h, ICU平均停留时间(21.05±4.35)h,术后平均胸腔引流(142.07±52.07)ml。全部患者未出现术后相关并发症均治愈出院。结论选择合适的插管型号和插管方式,保证引流和灌注,加强手术团队的交流和配合,及时处理有关问题是保证腔镜体外循环手术成功的重要条件。

  • 外科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围术期处理

    作者:肖营凯;周成斌;熊卫萍;谢斌;黄焕雷;郭惠明

    目的:总结外科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HOCM)的围术期处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外科治疗成人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46例,所有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体外循环下,采用正中切口行HOCM左心室流出道疏通术,同期行二尖瓣机械瓣膜置换术11例,二尖瓣成形术4例,主动脉瓣置换术4例,三尖瓣成形术5例。结果全组病例体外循环时间(144.3±64.4)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91.2±36.4)min。术后机械通气时间(20.3±14.6)h、入住ICU时间(66.3±35.6)h。术后并发室上性心动过速7例(15.2%);室性心律失常4例(8.7%),其中1例出现心跳骤停;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8例(17.4%);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2.2%),予放置永久起搏器。术后早期并发室间隔穿孔1例(2.2%),经再次手术治疗;二次开胸止血1例(2.2%);并发重度低心排综合征予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支持2例(4.3%),肾功能衰竭行血液透析治疗2例(4.3%)。术后死亡2例(4.3%):1例为术后并发脑血管意外,另1例为感染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其余患者均顺利出院。术后一周复查经胸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心室流出道压差为(12.8±10.9)mm Hg,较术前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2)。结论外科治疗HOCM具有良好的手术效果,合理的体外循环管理以及有效的术后处理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障。

  • 机器人辅助下二尖瓣成形或置换术的体外循环管理

    作者:王涛;杨苏民;陆岩;杨林山;林冠军

    目的:探讨本院机器人(Da Vinci)辅助下二尖瓣成形或置换术的体外循环管理经验。方法2014年12月至2015年6月在机器人辅助下完成二尖瓣成形或置换术10例,其中二尖瓣置换术5例,二尖瓣成形术5例,所有病例均采用股动脉、股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术中放置食道超声( TEE),均采用离心泵作为主泵灌注,术中心肌保护均为晶体St. Thomas液(钾离子浓度20 mmol/L)加康斯特( HTK)液,术中采用负压辅助静脉引流( VAVD),连续混合静脉氧饱和度监测以及常规超滤。结果10例患者转流时间为171~249(192.7±18.7)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为95~165(115.9±21.5)min,开放升主动脉后均自动复跳,术中无1例血红蛋白尿出现。8例患者术后24 h内拔出气管插管,2例由于引流偏多于术后48 h内拔出气管插管,10例患者无1例死亡,均顺利出院。结论机器人辅助下二尖瓣成形或置换术经股动脉、股静脉建立体外循环,术中采用St. Thomas+ HTK液心肌保护,VAVD辅助引流,监测静脉氧饱和度( SvO2)及常规超滤,效果良好。

  • 低体重紫绀型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的麻醉管理

    作者:冯龙;陈婷婷;周琪;王文瑞;武书玲;王刚

    目的:总结和探讨低体重紫绀型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的围术期麻醉管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5月至2014年12月26例紫绀型婴幼儿[年龄3~24(9)个月,体重3.4~10(7.73±1.8)kg]先心手术的临床资料。除常规监测外均行有创动脉压和中心静脉压监测,诱导后行机械通气,全凭静脉维持麻醉。记录体外循环时间、升主动脉阻断时间、输血量、术后拔管时间、并发症和死亡率。结果平均体外循环时间(133.8±28.4)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92.2±23)min。术后5例发生低心排综合征,4例发生气胸;3例行二次气管插管;3例行床旁腹膜透析;术后拔管时间73.7(6.8~211.5)h;无1例死亡。结论合理调控分流量和方向以维持氧合和循环稳定,预防和避免术后肺部并发症和低心排综合征是保证低体重紫绀型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围术期安全和提高预后的关键。

  • 小檗碱减轻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及其对Notch1/Hes1信号通路的调控研究

    作者:于立明;赵国龙;金振晓;张秋芳;王晓武;高文丽;王云;段维勋;俞世强

    目的:研究小檗碱( BBR)减轻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 MI/R)损伤的作用及其对心肌Notch1/Hes1信号的调控。方法10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五组:假手术组( Sham)、MI/R+溶剂组( MI/R+V)、MI/R+BBR治疗组( MI/R+BBR)、Sham+溶剂组( Sham+V)、Sham+BBR组。行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手术造成MI/R模型,心肌缺血30 min,再灌注4 h后检测心肌Notch1受体胞内区( NICD)及Hes1、PTEN、p-Akt/Akt比值和凋亡相关蛋白表达,再灌注6 h后检测心肌细胞凋亡率、梗死面积及氧化应激相关指标,再灌注72 h后检测心功能。结果缺血再灌注损伤显著下调左心射血分数与左心室短轴缩短率,增加心肌凋亡率、梗死面积、血清乳酸脱氢酶及肌酸肌酶水平,而BBR治疗可显著改善心功能并减轻心肌凋亡及梗死。另外,BBR治疗可显著激活心肌Notch1/Hes1信号通路并调控PTEN/Akt信号,从而下调心肌凋亡信号(均P<0.01)。结论BBR治疗可显著减轻MI/R损伤后心肌梗死及凋亡水平,改善心功能。同时,BBR治疗可显著上调缺血打击后心肌Notch1/Hes1信号并对PTEN/Akt信号发挥调控作用,下调心肌凋亡信号。

  • 体外膜肺氧合联合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临床应用进展

    作者:周伯颐;黑飞龙

    1.1体外膜肺氧合体外膜肺氧合( 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是利用离心泵将患者体内一部分静脉血引流至体外,通过膜肺氧合并排出CO2后进入体内,从而改善氧合,增加脏器氧供。其中氧合血直接泵入静脉系统称为静-静脉ECMO (venovenous ECMO,VV ECMO),VV ECMO 一般用于呼吸功能不全的治疗,可以有效的增加血氧含量,排出CO2。氧合后血液直接泵入动脉系统的ECMO称为静脉-动脉ECMO ( venoarterial ECMO, VA EC?MO),VA ECMO 在改善氧合同时能够部分或全部替代心脏功能,减少心脏前负荷,减少心脏做功,降低心肌氧耗量[1]。

  •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2015年第13卷总目录

    作者:

    关键词: 中国 体外循环
  • 心肌缺血-再灌注-钙超载损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作者:孔令恒;刘哲;张建英;周京军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ischemic-reperfusion in?jury, IRI)是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冠状动脉成形术、心脏停跳手术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伴随事件,可导致心肌顿抑、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甚至因心衰致死。研究证实,心肌缺血-再灌注过程中存在Ca2+水平的非生理性显著升高,即钙超载,它是造成心肌损伤的重要原因,这为心肌保护提供了思路;同时也指出,阐明钙超载的发生机制和损伤机理是后续工作的重要方向。

  • 离体肺灌注技术的应用现状

    作者:张晓阳(综述);李欣(审校)

    肺移植作为许多终末期肺疾病的唯一治疗手段,在世界各国广泛开展。随着肺移植技术的改进,肺移植手术量不断增加,据统计2010年全世界年肺移植总量为3519例,而10年前全世界年肺移植总量为1700例[1]。与肺移植手术总量不断增加相对应的是供体肺数量的不足。据统计2010年至2012年美国每100个等待肺移植的患者有15.4个在等待过程中死亡[2],而在英国等待肺移植的患者中有35%死亡[3]。造成供肺短缺的原因除了有器官捐献者不足,还有供肺利用率低下。由于供体在脑死亡和器官捐献的过程中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气压伤、神经源性和压力性肺水肿等损伤,致使相当数量的供肺达不到标准[4]。据欧洲国家器官储运组织(Eurotransplant)和移植受者科学注册系统(SRTR)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欧洲供肺使用率为61%,美国供肺使用率为22%。目前主要通过扩大供体选择标准和应用体外肺灌注( ex vivo lung perfusion, EVLP )技术,来缓解供肺短缺。本文将介绍 EVLP的发展历史,EVLP 的临床应用方法,以及EVLP 的优势。

  • 盆腔恶性肿瘤隔离热灌注化疗的体外循环管理(附1例报告)

    作者:李全正;王雪延

    目的:总结体外循环下盆腔隔离热灌注化疗的管理经验。方法对1例晚期宫颈鳞状细胞癌患者行体外循环下热灌注化疗,采用球囊导管阻断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双侧大腿根部上止血带阻断下肢血流,以隔离盆腔血液循环,股动、静脉插管连接密闭式与开放式两用膜式氧合器开始行体外循环。体外循环管路内加入化疗药物同时变温水箱为血液持续加温,行盆腔隔离热灌注化疗,解除盆腔隔离前用超滤器滤除化疗药物。结果球囊导管插管及股动、静脉插管等手术操作顺利,体外循环中管路系统维持密闭式,过程平稳,总的转流时间90 min,流量12.8~22.2 ml/( kg·min),膀胱温高达39℃,盆腔之下(包括盆腔)隔离时间90 min,盆腔单独隔离时间70 min,下肢血流阻断时间70 min,超滤时间40 min,超滤量3250 ml,其中零平衡超滤量2500 ml、常规超滤750 ml。患者于手术室内拔除气管插管,术后恢复顺利,未见肝、肾损害或其它与化疗药物相关的并发症,术后7天出院,术后14天超声检查显示盆底肿瘤明显缩小。结论体外循环下盆腔隔离热灌注化疗治疗盆腔恶性肿瘤具有可行性,能有效抑制肿瘤进展。与常规体外循环不同,技术、设备及体外循环管理均很重要且有特殊性。

  • 氧合器更换的体外循环模拟训练意义

    作者:周荣华;熊际月;秦臻;谭赵霞;罗明;李崎

    目的:通过对体外循环氧合不良及氧合器更换进行模拟训练,旨在规范体外循环中氧合不良的处理流程、氧合器更换的操作流程,从而提高体外循环团队对于氧合器故障的处理能力。方法8名具备1年以上体外循环临床经验的体外循环学员参与本模拟训练,包括首次训练及1月后的重复训练。通过设计体外循环中氧合不良的场景,指导老师带领学员共同讨论氧合不良的处理流程,并训练学员更换氧合器。记录各学员氧合器更换所需时间,并对学员的临床思维、操作技术及交流互动各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评分。结果与首次训练相比,1个月后重复训练后,体外循环学员的综合评分显著提高[(4.63±0.52)vs(3.0±0.76),P<0.05],氧合器更换所需时间显著缩短[(152.4±18.8)svs(381.0±70.1)s,P<0.05]。结论体外循环模拟训练有助于规范体外循环氧合不良的处理流程和氧合器更换的操作步骤,降低氧合器更换所需要的时间,提高团队处理氧合器故障的能力。

中国体外循环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2016 01 02 03 04
2015 01 02 03 04
2014 01 02 03 04
2013 01 02 03 04
2012 01 02 03 04
2011 01 02 03 04
2010 01 02 03 04
2009 01 02 03 04
2008 01 02 03 04
2007 01 02 03 04
2006 01 02 03 04
2005 01 02 03 04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