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

中国体外循环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 중국체외순환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 主办单位: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 影响因子: 0.54
  • 审稿时间: 1个月内
  • 国际刊号: 1672-1403
  • 国内刊号: 11-4941/R
  • 发行周期: 季刊
  • 邮发: 北京市复兴路28号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0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龙村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七氟烷对小儿心肺转流中脑氧代谢的初步研究

    作者:于新迪;王伟;张蔚;沈佳;唐嘉忠;朱德明

    目的 了解七氟烷在先天性心脏病心肺转流(CPB)中对患者脑氧代谢的影响.方法 选取46例接受先天性心脏病纠治手术的患儿,随机分为七氟烷组和对照组,两组内再分为紫绀型和非紫绀型.通过氧合器在CPB全程给予1%七氟烷,同时用无创性的近红外光谱仪(NIRS)技术观察并记录七氟烷组和对照组患儿麻醉前(T0)、主动脉阻断心脏停跳后(T1)、主动脉阻断15 min(T2)、主动脉开放时(T3)、心脏复跳后(T4)的NIRS监测指标脑组织氧合指数(TOI)、平均动脉血压(MAP)和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观察术后患者意识恢复状况,七氟烷对以上各项指标的影响以及两组内紫绀型和非紫绀型脑氧的变化;同时分析TOI与MAP、SvO2的相关性.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CPB期间七氟烷组患儿的MAP有所降低,TOI和SvO2相对较高.相关分析显示,TOI与MAP无显著线性相关,但与SvO2呈显著正相关(r=0.573,P<0.01).结论 CPB中给予七氟烷可以负向调节患儿的MAP,正向调节TOI和SvO2.

  • 体外循环对先天性心脏病婴幼儿循环内皮祖细胞影响

    作者:任建立;姚建民;刘晋萍;程伟伟;赵向东;陆龙;刘静;武书玲;郑睿

    目的 通过测量围术期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重复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明确体外循环(ECC)对循环EPCs的影响.方法 2010年7月到2010年12月外科治疗先天性心脏病伴肺动脉高压患儿40例,分为非ECC组和ECC组,每组 20例.非ECC组在非ECC下行胸部小切口直视封堵和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 ECC组在经典ECC下行各种心脏畸形矫正手术.两组患者分别于麻醉前(T1)、手术后即刻(T2)、术后4 h(T3)、24 h(T4)、72 h(T5)抽取患儿桡动脉血,通过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中EPCs数量.分析ECC对循环EPCs的影响.结果 两组患儿T1时间EPCs无显著差异(P>0.05);在T3时间点ECC组患儿循环EPCs数高于非EC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T2、T4、T5时间点ECC组循环EPCs数均低于非ECC组和T1时间EPCs数,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ECC可以导致术后循环EPCs水平的降低.

  • 全程吸入七氟烷在体外循环手术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张晓华;张利东;程晓峰;景华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转流期间经氧合器吸入七氟烷维持麻醉的可行性及优越性.方法 连续78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七氟烷组(S组)和丙泊酚组(P组),每组39例.S组体外循环开始后经氧合器吸入七氟烷,P组靶控输注丙泊酚,监测转流期间两组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值、平均动脉压、动脉血氧分压并测定两组麻醉前、术后8小时、术后24小时血浆心肌肌钙蛋白I浓度.结果 转流期间两组BIS、平均动脉压、动脉血氧分压和混合静脉血氧分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8小时、24小时血浆cTnI浓度S组明显低于P组(P<0.01).结论 体外循环转流期间经氧合器吸入七氟烷安全、可行;与丙泊酚相比,七氟烷对心肌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 婴幼儿体外循环炎性因子的变化及其对心肌损伤的研究

    作者:李平萍;刘高利;程前进;褚衍林;马黎明;武广华;李传文;李祥;陈国庆

    目的 探讨在婴幼儿体外循环中炎性因子浓度的变化及其对心肌损伤的研究.方法 20例施行先天性心脏病矫正术患儿分别在转流前(TI),转流结束后20 min(T2),术后2 h(T3),术后6 h(T4),术后12 h(T5)测定血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黏附因子(sICAM-1)、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磷酸激酶(CK)、肌酐蛋白(cTnI)和乳酸脱氢酶(LDH)的浓度.结果 CPB结束后T3、T4、T5 时间CKMB、CK、LDH血浆浓度较T1时间均明显增高(P<0.05),T3时间cTnI血浆浓度较T1时间明显增高(P<0.05).CPB结束后T2、T3、T4、T5时间IL-6、TNF-α、MDA血浆浓度较T1时间明显增高(P<0.05),T3、T4、T5时间sICAM-1血浆浓度较T1时间明显增高,而SOD血浆浓度较T1时间明显降低(P<0.05).结论 婴幼儿体外循环术后心肌功能存在损害,其机理可能与体外循环术后再灌注损伤,大量炎性细胞因子及氧自由基释放导致心肌及内皮损伤有关.

  • 不同人工胶体对成人患者体外循环中血糖的影响

    作者:楼松;卞璐瑜;龙村;王子珩;马剑;周伯颐

    目的 评价心脏手术围术期使用不同的人工胶体进行预充及容量管理是否对体外循环期间血糖有不同的影响.方法 入选70名择期体外循环下行心脏手术的成人患者,随机分入两组,分别采用6%羟乙基淀粉130/0.4(组Ⅰ)和4%琥珀酰明胶(组Ⅱ)预充.记录患者一般情况、术前资料及手术信息,并于术中5个时点监测血糖.比较两组患者高血糖、高血糖发生率、血糖标准差及不同时点血糖的整体水平.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一般情况、术前检查及手术情况无显著性差异.两组患者高血糖[(8.3±1.7)mmol/L vs (7.9±1.5) mmol/L,P=0.236]和血糖标准差[(1.4±0.7) mmol/L vs (1.3±0.6) mmol/L,P=0.202]无明显差异.组Ⅰ患者有较多发生高血糖的趋势(62.8% vs 42.9%,P=0.094).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未检出两种不同胶体对血糖有不同的影响(P=0.349),但不同时间点的血糖明显不同(P<0.001).结论 现有证据尚不足以证实6%羟乙基淀粉130/0.4和4%琥珀酰明胶对成人患者体外循环中血糖有不同的影响.

  • 乌司他丁心脏停搏液对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杨红明;张鸿伟;李兵;徐友谊;方涛

    目的 观察含乌司他丁的心脏停搏液是否对体外循环下的心肌具有保护作用.方法 随机选择40例房间隔缺损或室间隔缺损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分为乌司他丁组(U组)和对照组(C组)各20例,U组的心脏停搏液为含乌司他丁5 000 U/kg的St'Thomas停搏液,C组为单纯的St.Thomas停搏液.分别于诱导前、主动脉开放后即刻及术毕、术后6 h、术后24 h和术后48 h检测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肌钙蛋白I(cTnI)、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和血浆丙二醛(MDA)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记录患者主动脉开放后心脏复苏及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情况以及ICU的停留时间.结果 两组患者体外循环时间及主动脉阻断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U组的并行循环时间和心脏自动复跳率与C组有显著差异 (P<0.05),但两组患者在ICU的停留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诱导前的各项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主动脉开放后CKMB、cTnI、TNF-α和IL-6及MDA均较基础值显著增高,SOD则明显降低(P<0.05),且在手术结束时达峰值,但U组仍与C组有差异(P<0.05).U组多巴胺的平均使用剂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去甲肾上腺素的使用剂量则无差异(P>0.05),数据相关分析显示手术结束即刻TNF-α和IL-6均与CKMB呈显著正相关(P<0.05),IL-6与cTnI也呈显著正相关(P<0.05),SOD与CKMB和cTnI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而MDA只与CKMB呈显著正相关 (P<0.05).结论 乌司他丁通过减轻全身炎症反应和氧自由基的损伤,减轻心肌细胞的损伤,降低了心功能不全的发生率.

  • 深低温停循环术后短暂神经系统功能不全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刘红;常谦;张海涛;于存涛;孙晓刚;钱向阳;胡盛寿

    目的 分析深低温停循环术后短暂神经系统功能不全(TND)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1年6月549例行深低温停循环主动脉弓部手术的患者,按照术后是否发生TND分为两组,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单因素分析具有统计学差异的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 术后有83例(15.1%)发生TND,TND组呼吸机时间、ICU时间及住院时间延长.单因素分析显示体重指数、马凡综合征、急性主动脉夹层、高血压病史、术前白细胞(WBC)、血清肌酐、急诊手术、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低流量时间、术中峰值血糖、术中峰值乳酸和TND发生显著相关.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WBC、血清肌酐、低流量时间及术中峰值血糖是TN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术前较高的WBC、血清肌酐预示着术后TND的发生,通过术中控制低流量时间及血糖水平有可能降低TND的发生.

  • 婴幼儿体外循环术后早期死亡原因分析

    作者:周智恩;严善秀;何伦德;王道庄;李正国;邓硕曾

    目的 总结1 172例婴幼儿心内直视手术患儿死亡病例的年龄分布特点及死亡原因,以期进一步提高治疗水平.方法 分析2001年1月至2010年12月1 172例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临床资料,男701例,女471例,平均年龄(12.8±9.5)个月.按手术年代时间段和年龄及病种不同进行分组分析.结果 1 172例婴幼儿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后共死亡46例,病死率3.92%;其中急诊手术56例,死亡7例,病死率12.5%; 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的878例患儿中死亡20例,病死率2.28%.婴幼儿的病死率在各年龄段的分布中以小于1岁的患儿较高.死亡原因为:低心排血量综合征18例、呼吸衰竭14例、肾功能衰竭10例,多器官功能衰竭4例.结论 婴幼儿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时年龄越小病死率越高,死于心、肺功能衰竭的患儿比例较高;外科技术水平的提高,体外循环管理的改进,术后监护水平的提高可降低患儿的病死率.

  • 抗炎因子及全身炎症反应评分在心脏手术围术期变化规律及蛋白酶抑制剂的影响

    作者:石佳;肖文静;王古岩;薛庆华;吕红;何爱霞;袁素;李军;张喆;李立环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10(IL-10)、外周血单核细胞及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评分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围术期的变化规律以及蛋白酶抑制剂的影响.方法 300例择期体外循环冠脉旁路移植术或瓣膜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150例.试验组于麻醉诱导后、肝素化后以及鱼精蛋白中和后,分别给予乌司他丁各100万单位,对照组则给予等量生理盐水.两组分别于手术开始前(T1)、手术结束即刻(T2)、术后8 h(T3)、术后16 h(T4)、术后24 h(T5)、术后48 h(T6)和术后72 h(T7)使用ELISA方法检验血浆IL-10浓度、白细胞计数和单核细胞百分比并评估患者SIRS评分.结果 IL-10浓度T2时开始显著降低.试验组低值出现在T2,在T6恢复术前值;对照组低值出现在T5,至T7时仍未恢复.T3~T7时试验组IL-10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SIRS评分T2时开始升高,T3时达到峰值后逐渐下降.T7时SIRS评分仍显著高于术前水平(P<0.01).T3~T6时试验组SIRS评分始终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白细胞计数T2时即显著升高,T3时达到峰值,随后逐渐下降.T3~T6试验组白细胞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单核细胞比例T2时即显著降低,T7时恢复术前水平.T3时试验组单核细胞百分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乌司他丁可保护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围术期IL-10的浓度、增加单核细胞百分比、降低SIRS评分和白细胞计数.

  • 乌司他丁对二尖瓣置换术后出血、输血及预后的影响

    作者:田华平;沈雪梅

    目的 观察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手术后出血、输血及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62例在体外循环和心脏停搏下行二尖瓣置换患者纳入本前瞻、随机、双盲临床研究,患者于术前随机分配到乌司他丁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乌司他丁组患者体外循环预充乌司他丁5 000U/kg,对照组患者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检测围术期凝血功能参数: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测定(aPTT),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心肌血清标志物: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肌钙蛋白-I(cTnI);同时检测肌酐,乳酸;记录术后24 h内引流量、输血量、拔管时间、ICU时间、正性肌力药物使用情况等临床数据.结果 与术前比较,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含量显著下降,PT、INR和aPTT显著延长,血清中D-二聚体、CK-MB、cTnI、肌酐和乳酸含量显著上升,但是乌司他丁组和对照组之间比较没有显著差异.围术期出血量和输血量比较也没有显著差异.但是乌司他丁组患者ICU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42.6 h vs 50.2 h,P=0.02).结论 体外循环二尖瓣置换手术中给予乌司他丁5 000U/kg不能降低术后失血量和输血量,但能够缩短患者术后ICU停留时间.

  • 节段性阻断选择性腹腔灌注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

    作者:罗海燕;胡克俭;陈佳莉;戚晓敏;程玥;赵贇;彭润生;施杨;王春生

    目的 小结应用节段性阻断、选择性腹腔灌注全胸腹主动脉替换体外循环(CPB)管理经验.方法 自2007年1月至2011年6月,连续行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11例(男8例,女3例),年龄35~53(46±11)岁,其中马凡综合征合并慢性Stanford B 型夹层4例(均为支架术后),马凡综合征合并慢性Stanford A 型夹层3例(其中1例Bentall 术后),慢性Stanford B 型夹层3例(支架术后),慢性Stanford A 型夹层1例.其中仅3例上半身停循环,降温至膀胱温25℃左右,余采用浅低温(鼻咽温33℃左右)节段性阻断,停循环期间行选择性腹腔脏器灌注(双泵双管),四分支人工血管行全胸腹主动脉替换.结果 全组CPB时间145~201(167±51)min,住院时间20~35(27±7) d.3例采用了上半身停循环,停循环时间分别为16 min、19 min、21 min;余8例上半身未停循环,选择性腹腔脏器灌注时间为26~37(平均32±4) min.术后出现暂时性神经功能障碍3例;肾功能衰竭1例,透析后痊愈;出现液气胸1例,治疗后痊愈;术后1年出现巨大腹壁切口疝1例.术后无死亡病例,无下肢截瘫及腹腔其他脏器功能不全病例.结论 应用节段性阻断、选择性腹腔灌注CPB是要特别注意上、下肢不同血压的维持、引流差与容量不足的判断、选择性腹腔脏器灌注中流量与压力维持等问题.

  •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外科围术期处理

    作者:刘志平;朱宪明;李淑珍;王坚;郭俊晓;赵龙;张玉龙;高荣;任杰;王敏

    目的 总结采用升主动脉及全弓替换加支架"象鼻"手术治疗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外科围术期处理经验.方法 43例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患者,围术期入重症监护室(ICU)进行系统监护.根据主动脉夹层特点,予以相应的治疗,积极防治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结果 全组住院死亡2例,1例术前合并急性肾功能衰竭,术后9 d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另1例患者术后第1 d发现右侧肢体偏瘫,未清醒,呼吸机支持,昏迷9 d后,死于脑梗死.手术并发症:低氧血症10例,需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2例;术后2 d一过性脑功能紊乱6例,以谵妄、兴奋为主,持续48~72 h后恢复;血管吻合口出血二次开胸止血1例;声音嘶哑1例;乳糜胸6例,经禁食及静脉营养支持治疗后治愈.无截瘫及偏瘫发生.结论 加强以神经、呼吸、循环、凝血为重点的各系统监护,维持内环境稳定,积极防治各系统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可使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顺利康复.

  • 应用体外循环技术成功救治严重呼吸道梗阻3例体会

    作者:廖祥丽;范士志;钟前进;陈建明;李志平;沈诚;胡义杰;雷钧

    目的 总结采用股-股体外循环技术成功救治严重呼吸道梗阻患者的体会.方法 回顾性地分析了3例经体外循环辅助下解除呼吸道梗阻手术的临床资料.3例患者均通过右侧股动静脉建立体外循环,其中1例为袖式气管切除,1例为气管内异物取出,另1例为压迫气管肿瘤切除.结果 3例患者呼吸困难症状明显缓解,体外循环时间27~147 min,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结论 通过体外循环解除严重呼吸道梗阻是可行的.围手术期保持呼吸道畅通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

  • 新生儿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手术麻醉围术期处理

    作者:蒋怡燕;乔彬;吴莉莉;林晓娜

    目的 探讨新生儿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手术麻醉围术期处理策略.方法 85例患者体重1.9~5(3.45)kg.右肺动脉起源主动脉并室间隔缺损(VSD)2例,降主动脉缩窄并VSD、动脉导管未闭(PDA)8例,主动脉弓离断并VSD+PDA 6例,VSD合并房间隔缺损(ASD)+PDA 20例,右室双出口8例,完全性大动脉错位21例,肺动脉近似闭锁法洛四联症9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11例.患儿术前30 min口服咪唑安定0.5 mg/kg,东茛菪碱0.02~0.04 mg/kg肌注.有心衰者给予静脉持续输注多巴胺3~5 μg/(kg·min).大血管错位/室间隔完整者不吸入高氧,并给予前列腺素E1 5~10 ng/(kg·min),持续输注直至建立体外循环.患儿入手术室后开放外周静脉,监测心电图、脉搏血氧饱和度和无创血压.以芬太尼5 μg/kg,维库溴铵0.1 mg/kg静注诱导,经鼻气管内插管,压力控制模式(PCV)进行机械呼吸,采用静吸复合方法维持麻醉,术中连续监测动脉压、中心静脉压、血气、电解质、血糖、乳酸和心排量,并给予及时纠正.重度肺动脉高压术后压力下降不满意者吸入伊洛前列素,心脏复跳后有房室传导阻滞者置入左心室临时起搏器.结果 85例麻醉成功行动、静脉穿剌置管术建立术中监测及血管通道,麻醉效果满意,术后6~8 h麻醉清醒,24~72 h脱离呼吸机.没有出现由麻醉引起的术中血流动力学明显改变和并发症.2例因严重低心排,心力衰竭,经抢救无效于第2 d死亡.2例大动脉错位因冠状动脉畸形,术后吻合口出血,心功能不全当天死亡.结论 新生儿麻醉处理策略要从其生理和解剖特点出发,把握其麻醉特点对开展新生儿复杂心血管手术安全是有保障的.

  • 氧合血停搏液连续灌注心脏保存模型的建立

    作者:张帆;林辉;莫安胜;温昭科;周一凡

    目的 通过自行设计的离体心脏灌注装置,建立连续灌注大型动物心脏保存模型;评价连续灌注对供心保存的效果.方法 广西巴马小型猪24头,分别作为供、受体.单纯冷保存组(n=6):供心在4℃的UW液中冷保存8 h后移植到受体猪;连续灌注组(n=6):心脏停搏后连接灌注装置,连续灌注氧合血停搏液,体外保存供心8 h后移植到受体猪.观察两组移植心脏恢复情况,进行左室功能监测,包括左室收缩压(LVSP),左室舒张末压(LVEDP),左室内压大上升/下降速率(±dP/dtmax),并测定心肌组织氧摄取分数和心肌含水量.结果 主动脉开放后3 min内心脏自动复跳率连续灌注组优于冷保存组(P=0.015);尽管连续灌注组心肌含水量在实验结束时高于冷保存组,但心肌功能测定不论是收缩功能的指标(LVSP、+dP/dtmax),还是舒张功能的指标(LVEDP、-dP/dtmax),连续灌注组均优于冷保存组(P<0.0001).结论 本自行设计的实验装置,可成功建立连续灌注保存大型动物(猪)心脏模型,与常规冷保存相比,减少缺血性损害,心脏自动复跳率高,功能恢复良好,能够延长供心保存时限.

  • 深低温停循环大脑海马区差异性miRNAs表达变化及机制探讨

    作者:王小华;吉冰洋;孙燕华;朱贤;陈燕;王世磊;刘晋萍;龙村

    目的 深低温停循环(DHCA)是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手术期间应用的一项重要技术.然而DHCA后的脑损伤严重但其分子机制尚不清楚.近研究提示microRNAs(miRNAs)涉及各种脑损伤的发生及进展.本研究利用miRNAs基因芯片技术检测小猪DHCA脑损伤模型中的miRNAs表达变化,探讨脑损伤miRNA转录后调节机制.方法 6只小猪(体重2.0~2.5 kg)构建DHCA模型,三只DHCA组,三只假手术组,取海马组织提取总RNA进行miRNAs芯片分析,后行qRT-PCR验证,生物信息学分析一系列miRNAs涉及的脑部疾病.预测特异性miRNAs的潜在靶点,而后通过分子功能注释系统MAS)对预测靶点进行基因本体注释系统(GO)功能分析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分析系统(KEGG)探讨涉及的信号通路.结果 结果 DHCA后,海马区有35个miRNAs表达改变.13个miRNAs显著上调(包括miR-23a,miR-27a,miR-182等),22个miRNAs显著下调(包括miR-10b,miR-200c,miR-210,miR-150等).对这些miRNAs靶点预测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揭示多个靶点和生物功能涉及DHCA的病理生理过程,其中包括信号转导,转录调节,凋亡和炎症反应.结论 DHCA后脑损伤涉及一系列miRNAs的表达改变,为其损伤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研究思路.

  • 体外循环后急性肾损伤早期生化标记物的研究进展

    作者:孙鹏

    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是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下心脏直视手术的一种常见并发症.AKI的发生与患者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死亡率有显著的相关性.目前AKI的诊断主要依靠术后血清肌酐的变化,但这会明显延误AKI的诊断,使患者CPB心脏手术术后透析的使用率增加,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生率升高,患者死亡率升高.而早期诊断CPB后AKI可有效的抑制肾脏内皮功能不全、局部氧供不足、全身炎症反应以及肾小管损伤.所以,临床上亟待于寻找能够早期诊断CPB后AKI的生化标记物,以利于及早的诊断和治疗.

中国体外循环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2016 01 02 03 04
2015 01 02 03 04
2014 01 02 03 04
2013 01 02 03 04
2012 01 02 03 04
2011 01 02 03 04
2010 01 02 03 04
2009 01 02 03 04
2008 01 02 03 04
2007 01 02 03 04
2006 01 02 03 04
2005 01 02 03 04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