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

中国体外循环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 중국체외순환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 主办单位: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 影响因子: 0.54
  • 审稿时间: 1个月内
  • 国际刊号: 1672-1403
  • 国内刊号: 11-4941/R
  • 发行周期: 季刊
  • 邮发: 北京市复兴路28号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0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龙村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体外循环常用预充液离体血液稀释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作者:卞璐瑜;周玉娇;高国栋;黑飞龙;刘晋萍;龙村;于坤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常用预充液离体条件下进行不同程度血液稀释后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采取10名成年男性健康志愿者静脉血,分别用乳酸林格氏液(L组),4%琥珀酰明胶(G组)及和6%羟乙基淀粉130/0.4(W组),进行10%、30%、50%的稀释,以未稀释血作为基础值。用血栓弹力图( TEG)行动态凝血功能检测,包括反应时间( R)、血凝块时间( K)、凝固角(α角)、血凝块强度值大振幅( MA);同时用常规实验室方法检测血细胞比容( Hct)、血小板计数( Plt)、凝血酶原时间( PT)、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 PTA)、国际标准比值( INR)、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 APTT)、凝血酶时间( TT)及纤维蛋白原( FIB)含量。结果常规实验室检查表明Hct、Plt、FIB随稀释程度增加而降低,与基础值比较,10%稀释时,L组TT值显著缩短( P<0.05),稀释30%和50%时,各组PT、APTT、INR均显著延长( P<0.01)。 TEG结果显示值比较,10%稀释后L组的K值显著缩短( P<0.05),MA增大( P<0.05);30%稀释时,G组和W组多项参数有显著变化( P<0.05),但大多仍处于正常范围;50%稀释时,各组所有凝血参数均有显著变化( P<0.05),且大多超出正常范围。结论不同预充液体血液稀释后对凝血功能的影响程度不一,L组10%稀释时凝血功能略有增强;30%稀释时对凝血指标没有影响,G组和W组在30%稀释时对部分凝血参数有影响,但整体凝血功能仍处于正常范围,50%稀释时各组凝血功能均显著下降。

  • 婴幼儿心内直视手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延长的分析

    作者:杨正兵;周智恩;张利兵;周春龙

    目的:总结婴幼儿心脏手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延长病例的临床特点,探讨发生呼吸机辅助时间延长患者的危险因素和防治措施。方法将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在本院ICU收治的512例先天性心脏病行心内直视手术婴幼儿患者纳入研究中,其中男250例,女262例;年龄1~36个月。全部患者均在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畸形根治术。根据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是否延长,将512例患者分为两组,组Ⅰ:75例,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延长(≥48 h);组Ⅱ:437例,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不延长(<48 h)。先对各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然后将分析有意义的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组Ⅰ死亡8例,病死率为10.7%;发生呼吸功能衰竭45例,低心排血量12例,脑卒中2例,多器官功能衰竭5例。 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急诊手术(0R=16.468),体外循环时间>150 min(OR=4.398),二次体外循环(OR=18.653),术后入ICU时PaO2/FiO2<300 mm Hg( OR=4.606),术后48 h每公斤体重胸腔引流液总量>18 ml( OR=5.666)为婴幼儿心内直视手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延长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临床上可根据体外循环时间、术中是否二次体外循环支持、术后PaO2/FiO2、术后48 h每公斤胸腔引流液总量预测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是否延长。

  • 探讨深低温停循环患者围术期血浆白细胞介素-6动态变化与复苏延迟的关系

    作者:刘畅;薛云星;徐贞俊;王东进

    目的:观察深低温停循环(DHCA)与DHCA+选择性脑灌注(ASCP)患者围术期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复苏延迟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4例DHCA手术患者,分别于体外循环( ECC)前、DHCA前、DHCA后、术后24 h、48 h,五个时间点用ELISA法检测IL-6的浓度。按照术后24 h内清醒分为正常复苏组( A组)、复苏延迟组( B组)、DH?CA组( C组)、DHCA+ASCP组( D组)。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全组患者术后死亡2例,其余痊愈出院。ECC后各个时间点的IL-6浓度较ECC前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没有显著性( P>0.05)。 IL-6血浆水平随ECC的进行而逐渐升高,直至DHCA后达到峰值,至术后48 h表现为逐渐下降的趋势。 IL-6血浆水平在术后24 h与ECC时间、升主动脉阻断( ACC)时间及DHCA时间呈正相关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 P>0.05)。 B组患者各时间点的血浆IL-6水平的上升较A组更加明显( P<0.05)。 C组患者术后24 h,IL-6上升较D组明显但没有显著性差异( P>0.05)。结论深低温ECC可以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发生;DHCA+ASCP对降低DHCA过程中炎症反应的作用较单纯应用DHCA要优越;血浆IL-6水平的上升加重炎症反应与术后苏醒延迟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ECC时间、ACC时间、DHCA时间的长短均影响血浆IL-6的释放,可能影响到术后患者复苏延迟及炎性反应的程度。术后48 h内采取有效的抗炎症治疗可能对患者更有益处。

  •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稿约

    作者: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主管、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出版发行的医学类中文核心期刊。本刊国际刊号为 ISSN 1672-1403,全国统一刊号为CN11-4941/R,季刊,国际标准大16开。由《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重庆维晋数据库》、《首席医学网》以及《解放军医学图书馆数据库》收录。

  • 血液回收技术对婴幼儿心脏外科术后临床结果的影响

    作者:缪娜;杨璟;杜中涛;杨峰;江春景;郝星;关明;江渝;徐博;邢智辰;侯晓彤

    目的:评价心脏矫治术期间使用血液回收( CS)技术处理回输术中出血及体外循环( CPB)管路余血对心脏外科患儿节约用血的意义和对临床结果的影响。方法根据术中是否使用CS,将100例在CPB下行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的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洗血球组( CS组,n=50)和对照组( CON组,n=50)。记录两组患儿围术期红细胞比容( Hct),术后输入洗涤红细胞( RBCs)、血浆及血小板量,术后肝肾功能,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升压药使用时间和机械通气时间、ICU时间和住院时间,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儿均痊愈出院。术后输入库血量及术后输血率CS组均明显低于CON组( P<0.05)。术后升压药使用时间CS组明显低于CON组( P<0.05)。两组患儿其余指标及术后恢复情况无明显差异( P>0.05)。结论对先天性心脏病婴幼儿手术期间使用CS处理术中出血和CPB管路余血可以明显减少术后输血量以及输血患儿的比率,达到节约用血的目的。

  • 血小板microRNAs在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中输血导致的血小板激活作用研究

    作者:苗晓蕾;刘晋萍;崔勇丽;赵明霞;冯正义;赵举;龙村;李守军;晏馥霞;王旭

    目的:本研究拟通过检测血浆中的几种血小板microRNAs来观察输血对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血小板活性的影响,以进一步明确输血导致缺血性并发症的相关机制,为临床合理用血提供参考。方法2013年10月至2014年6月,选择本院100例拟行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输血组和未输血组各50名。输血组将患儿静脉血1.8 ml与0.5 ml同型贮存红细胞悬液混合,30 min后检测各项指标。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小板表面P-选择素的表达水平以及血小板微粒(PMP)的含量。光密度比浊法检测两组患儿ADP诱导下血小板的聚集功能。运用Taqman探针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RT-PCR)检测血浆血小板来源的miR-223、miR-24、miR-126、miR-191的水平。进一步比较未输血组患儿中,非紫绀型亚组与紫绀型亚组间血小板活性、聚集功能及上述几种microRNAs的表达有无差异。结果两组患儿输血前血红蛋白( Hb)水平无组间差异( P>0.05),输血组加入0.5 ml贮存红细胞悬液后,Hb较之前升高(23±6)g/L。输血组较未输血组,血小板表面P-选择素的表达水平、PMP的含量以及血小板聚集功能均明显增高( P<0.05)。输血组血浆血小板来源的几种microRNAs含量较未输血组明显升高( P<0.05),以miR-223的差异性为显著。未输血组中,紫绀型亚组血小板激活程度较非紫绀型亚组明显增高,血小板聚集功能明显降低,几种microRNAs的表达均较高( P<0.05)。结论输血可引起血浆中血小板来源的microRNAs表达增高,尤其是miR-223,可作为研究不同疾病状态下血小板活性的指标。为减少输血相关不良反应,临床输血应严格掌握用血指征。

  • 血液回输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应用

    作者:刘宇;吴海波;孙昊;王强;徐殊;王辉山

    目的:探讨自体血回输技术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4年7月间150例行OPCAB患者,根据是否使用自体血回输分为2组。比较两组术前、术中、术后Hct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前、术中和术后一般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术后第3天前Hct显著升高。结论自体血回输技术可以有效提高患者术后的Hct,同时不影响患者肝、肾功能和术后恢复情况,并且不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

  • 新旧两版风险预测模型对单纯二尖瓣置换术后死亡风险预测的比较

    作者:陈磊;高长青;肖苍松;姜胜利

    目的:评价LogisticEuroSCORE与EuroSCOREⅡ风险预测模型对本中心成人单纯二尖瓣置换术后在院死亡率预测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497例患者在院接受单纯二尖瓣置换术的临床资料,包括同期行三尖瓣成形、左房减容、左心耳闭合术患者。其中男性186例,女性311例,平均(53.19±11.11)岁。按照第一版的Logistic EuroSCORE模型与新版的EuroSCOREⅡ模型给予评分获得患者的预测死亡率,与患者的实际在院死亡率比较。模型预测的符合程度应用Hosmer-Lemeshow拟和优度检验,而预测的鉴别效度则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ROC)下面积反映。结果497例患者在院死亡6例,全组实际在院死亡率为1.21%,logistic EuroSCORE及EuroSCOREⅡ预测的在院死亡率分别为2.99%和1.53%。其中EuroSCOREⅡ对全组患者在院死亡率预测符合程度较高,而logistic EuroSCORE明显高估了在院死亡率。 lo?gistic EuroSCORE的区分度及校准度差( P =0.673,AUC=0.621),EuroSCOREⅡ区分度及校准度均较好( P =0.894,AUC=0.793)。结论 EuroSCOREⅡ对本中心单纯二尖瓣置换手术患者在院死亡风险预测的准确性较高。

  • 二尖瓣关闭不全合并巨大左心室外科治疗效果

    作者:尚亮;姜胜利;任崇雷;王瑶;王明岩;李伯君;高长青

    目的:报道原发性二尖瓣关闭不全合并巨大左心室患者外科术后随访结果。方法自2000年1月至2012年12月,本院共对55例慢性二尖瓣关闭不全合并巨大左心室患者进行了二尖瓣手术,其中男性35例,女性20例,年龄8~62(40.5±15.1)岁。病例入选标准:术前诊断为中、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合并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65 mm者。该组患者中病因为风湿性19例(占34.5%),其中2例合并轻度二尖瓣狭窄,退行性变23例(占41.8%),先天性12例(占21.8%),感染性1例(占1.9%)。术前心功能分级:NYHAⅡ级17例,NYHAⅢ级34例,NYHAⅣ级4例。胸部X线片C/T示:(0.71±0.16)。病程0.3~38(19.5±11.3)年。心电图显示心房颤动者33例(占60%)。超声心动图(UCG)示患者均为中度或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合并巨大左心室,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为65.0~91.0(71.6±5.5)mm,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为45.6~75.2(54.6±5.6)mm,左心室舒张末容积指数(LVEDDI)为28.8~68.3(42.5±7.5)mm/m2,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SI)为21.8~50.0(32.4±6.3)mm/m2;左心房内径(LAD)为43.0~110.0(67.9±15.7)mm;射血分数(EF)为30.0%~79.0%(59.5±10.1)%;室间隔厚度为6~13(10.0±1.5)mm。结果全组55例患者中,围术期死亡2例,病死率为3.63%,术后2周UCG示LVDD减小为(58.1±7.6)mm,与术前相比P<0.01。随访至2012年12月,38例患者得到随访,占总数的71.69%,平均随访时间为19~179(98.41±50.29)个月,至今存活患者33例(86.84%),其中10例患者心功能I级,20例患者心功能Ⅱ级,2例患者心脏功能Ⅲ级,1例心功能Ⅳ级。随访期间死亡5例,随访总病死率为13.15%,失访15例,失访率为28.3%。因心脏原因死亡者3例,占死亡人数的60.0%。死亡主要原因为慢性心功能不全。非心脏原因死亡的疾病为尿毒症及脑出血。存活患者LVDD进一步减小达(50.0±7.8)mm,与术后围术期LVDD相比有明显缩小( P<0.001)。结论对于二尖瓣关闭不全合并巨大左心室患者,二尖瓣手术是改善患者左心室功能并使左心室进一步缩小的有效治疗。

  • 超声心动图在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外科治疗中的作用

    作者:任崇雷;高长青;王瑶;肖苍松;吴扬

    目的:总结超声心动图在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 HOCM)外科治疗中的应用经验。方法自2003年6月至2014年6月共收治HOCM患者56例。其中男性38例,女性18例;年龄18~65岁,平均(39.4±14.1)岁。术前均常规行超声心动图确诊。所有患者采用改良Morrow手术,行肥厚室间隔心肌的彻底切除,疏通左室流出道,术中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TEE)监测评估手术解除梗阻效果,术后1~2周内再次经胸超声心动图复查手术效果。随访时复查超声心动图。结果所有56例患者术前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检查均见室间隔不对称肥厚,室间隔厚度平均(28.6±7.9)mm,左心室流出道压差平均(89.7±27.9)mm Hg。所有患者均可见中、重度二尖瓣收缩期前向运动(SAM征),42例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二尖瓣关闭不全。所有患者均成功接收改良Morrow手术,无室间隔穿孔及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等严重并发症。术中食道超声测量左室流出道压差(LVOTG)14.5±9.6 mm Hg,较术前[(94.7±32.4) mm Hg]明显降低( P =0.00001)。手术前后经胸心脏超声数据统计比较表明,术后室间隔厚度[(12.0±3.8)mm]较术前[(28.6±7.9) mm]明显变薄( P =0.0000),左室流出道压差[(16.8±11.5) mm Hg [较术前[(89.8±27.9) mm Hg]明显降低( P =0.0000)。二尖瓣关闭不全程度及SAM现象明显改善或消失。术后平均随访60个月,患者术前症状均明显减轻或消失,恢复正常生活,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保持术后水平或稍有降低。结论超声心动图在HOCM外科治疗中起重要作用,可用于术前诊断、术中指导手术、术后评估手术效果及随访。

  • 主动脉瓣下狭窄的外科治疗

    作者:于伟;姜胜利;任崇雷;李伯君;高长青;王明岩

    目的:总结25例主动脉瓣下狭窄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全组25例中男性13例,女性12例;年龄0.5~63岁,平均年龄23.25岁。均经超声心动图确诊为主动脉瓣下狭窄,先天性病变25例(隔膜型17例,肌纤维环型3例,局限型肌性隆起5例),合并畸形15例。左室主动脉收缩压差(67.46±25.32)mm Hg。所有患者接受纤维隔膜或肌纤维环切除,并同期行矫正手术。结果术后主动脉瓣下狭窄均解除,全组患者无手术死亡及并发症。术后左室主动脉平均收缩压差2~50(12.50±10.57)mm Hg,较术前(67.46±25.32)mm Hg明显降低( P<0.01)。结论外科手术是治疗该病的有效方法,手术要点是疏通瓣下狭窄要彻底。

  • 高龄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围术期疗效的影响

    作者:张仁腾;姜辉;王辉山;周南;杨忠路;高昊

    目的:分析高龄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围术期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2013年8月至2014年4月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638例,其中75~86岁(高龄组)53例,65岁以下(低龄组)585例。对比、分析上述两组患者的围术期临床数据。结果①术中冠状动脉靶血管吻合时间、缩血管活性药物用量高龄组明显高于低龄组;术后气管插管时间、住院时间及再次机械辅助通气、心房颤动、胃肠功能紊乱、短期肾功能不全等并发症高龄组明显高于低龄组;两组围术期脑血管意外、心血管意外及死亡率无明显差异。②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是影响靶血管吻合时间、术中缩血管活性药物用量、气管插管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再次机械辅助通气、心房颤动、胃肠功能紊乱等并发症的独立风险因素。③并发症为导致高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延长的独立风险因素。结论高龄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疗效满意,术后心脑血管意外、患者死亡率在高龄组并未明显增加;但高龄患者心脏耐受手术刺激的能力差,术中对麻醉要求高;术后心房颤动、呼吸功能不全及胃肠功能紊乱等并发症更易发生于高龄患者,是导致高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延长的重要原因,围术期应采取更为积极的观念和应对策略。

  • 2015年体外循环分会学术活动计划(拟定)

    作者:

    2015年学会将举办下列活动,请大家相互转告(时间仅供参考,请关注体外循环网站)。以下学习班及会议具体日期及地点以通知为准。

  • 康斯特保护液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马兰;王加利;张涛;文宇

    目的:探讨康斯特保护液( HTK液)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体外循环管理策略。方法回顾本院2012年9月至2014年9月296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常规建立体外循环,主动脉阻断后灌注HTK液,停搏液经腔房管完全回流入体外循环系统,观察转流过程HTK液对患者的各项重要的生命指标的影响。结果大量冷晶体液进入体外循环系统,阻断后的血钾、血钠、红细胞比容及胶体渗透压均较灌注前有显著变化( P<0.05)。结论 HTK液对内环境的影响大,需要灌注师熟悉HTK液的影响特点,及时将各项指标调整到正常范围,将HTK液对内环境的不良影响降至低。

  • 全胸腔镜心脏手术中体外循环管理

    作者:张力;罗智超;钟执文;彭东;周成斌;章晓华;郭惠明;庄建

    目的:总结全胸腔镜心脏手术体外循环( ECC)管理特点。方法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开展123例全胸腔镜心脏手术,其中男性41例,女性82例。经颈内静脉和股静脉插静脉引流管,使用负压辅助静脉引流( VAVD)技术。右侧股动脉插动脉灌注管,逆行灌注全身。 ECC过程中采用中低温(28~32℃),灌注流量为60~80 ml/(kg·min)。心肌保护采用经主动脉根部顺行灌注冷血心肌保护液的方法。结果 ECC平均时间为(117.2±41.8)min,平均主动脉阻断时间为(73.7±32.1) min。所有病例均在开放升主动脉后心脏自动复跳。术后平均呼吸机辅助时间(13.2±12.7) h,术后第一天平均胸液量(43.5±74.1)ml,没有明显神经系统并发症,平均ICU时间(34.6±32.7) h。结论全胸腔镜心脏手术经外周血管插管,逆行灌注,辅以VAVD技术可改善静脉引流,其体外循环管理和心肌保护方法与常规体外循环管理类似。

  • 体外循环在非心脏手术急诊患者中的救治体会

    作者:范卫英;李冰

    目的:回顾总结本院1999年至2013年急诊体外循环( ECPB)在非心脏手术急诊抢救中的应用经验。方法共完成8例ECPB在非心脏外科手术急诊抢救中的应用,其中外伤性锁骨下动脉破裂大出血2例、胸腹贯通伤致上腔静脉破裂大出血及左主支气管不全断裂伤1例、右全肺切除致肺动脉损伤破裂大出血1例、右肺叶切除致气管下段不全断裂1例、食管-主动脉瘘手术1例、全胃切除术致下腔静脉撕裂大出血1例、气管隆突恶性肿瘤行隆突重建1例。3例采用升主动脉—右房(或腔静脉)转流技术,5例采用股动—静脉转流技术。结果8例ECPB均顺利实施,体外循环时间46~150(68.32±11.1) min,顺利完成原有疾病及继发损伤的手术,其中有1例术中出现室颤,经胸内直接除颤后恢复正常,4例红细胞比容<0.21,3例出现高钾血症,经过输注红细胞、超滤等处理后恢复正常。结论 ECPB技术的应用,使传统方法难以完成的高难度非心脏外科手术可获成功,也为非心脏外科手术中大出血及顽固性低氧血症等急诊抢救提供新的救治手段。

  • 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紧急建立体外循环的实施体会

    作者:李雪莲;韩波;戴炳光

    目的:总结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OPCAB)体外循环的准备及术中紧急转机完成手术的体会。方法本院自2004年1月至2014年7月共完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43例,其中OPCAB 197例,干备12例,湿备16例,常备169例。因术中病情突变,药物无法控制或除颤无效紧急转机13例。结果13例紧急体外循环,平均体外循环时间(144.40±61.97) min,平均住院(17.38±7.16)d治愈出院,1例术后第三天死于严重低心排。结论 OPCAB术中预先的紧急体外循环的应对策略是必要的。

  • 溶血磷脂酸预处理提高心肌梗死区移植干细胞存活的实验研究

    作者:侯剑峰;刘学彬;丛祥凤;胡盛寿;陈曦

    目的:探讨溶血磷脂酸( LPA)预处理对心肌梗死后间充质干细胞( MSCs)移植早期存活率的影响。方法 MSCs取自雄性SD大鼠,缺氧无血清条件下LPA预处理MSCs,ELISA法测定培养液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含量。冠状动脉结扎法制作雄性SD大鼠心肌梗死( MI)模型。3周后,经超声筛选合格MI大鼠随机分为3组:①培养基( DMEM)注射组:心肌梗死区细胞培养基注射( n=24);② MSCs组:心肌梗死区雄性MSCs注射( n=26);③ L-MSCs组( n=27):心肌梗死区LPA预处理的雄性MSCs注射组,细胞注射量为2×106。 Real time-PCR技术检测SRY基因(Y染色体),TUNEL的方法评价移植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检测毛细血管密度,超声心动图评价心功能。结果 LPA预处理显著提高了缺氧无血清条件下MSCs的VEGF分泌;与单独MSC移植相比,LPA预处理显著提高了移植MSCs存活率[1 h:(50.93±11.43)% vs.(23.63±2.24)%, P =0.28;1 d:(34.96±12.1)% vs.(14.75±1)%, P=0.31;1周:(1.38±0.35)% vs.(0.69±0.14)%, P=0.44];减少了移植MSCs凋亡,同时促进了局部毛细血管的新生,但没有获得心功能的显著改善。结论 LPA预处理能够提高移植MSCs存活,增强其旁分泌作用,促进血管的发生,是一种有效地提高MSCs移植存活的策略。

  • 体外循环红细胞损伤的原因、表现及危害

    作者:周玉姣(综述);于坤(审校)

    体外循环( 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期间由于各种非生理因素的影响导致红细胞损伤,不仅使血液携氧能力下降,而且红细胞破坏后产生的大量游离血红蛋白( free hemoglobin, FHb)不仅耗竭它们的清除蛋白,同时也造成一系列临床后果,比如体循环和肺循环血管阻力增加、凝血功能改变、血小板功能障碍、肾小管损伤,并且增加死亡率[1]。 CPB 中即时溶血是红细胞损伤严重的形式,这种即时损伤表现为细胞膜破裂、细胞内的血红蛋白释放到血浆中。除此之外,损伤在溶血阈值以下可能引起亚致死性损伤,而红细胞的亚致死性损伤表现为红细胞脆性增加、变形能力降低、形态学变化及流变性能的改变,红细胞寿命大大缩短,这些受损的红细胞在体内可出现延迟性溶血[2]。本文就CPB致红细胞损伤的原因、损伤的表现及评价指标、对机体的危害作一综述。

  • 体外循环支持下离断大肢体再植手术

    作者:方凯凯;李颖;王春书;江丽红;王国军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 ECC)技术应用于离断大肢体再植手术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1例上臂离断伤患者,采用体外循环技术支持下行离断肢体再植术。结果本例手术和转流时间126 min,回收创面失血1900 ml,远端肢体从损伤至自身供血时间为6 h,手术中血压平稳,手术顺利。 ICU滞留63 h,肢体功能恢复良好。结论 ECC技术临床应用于离断大肢体手术是可行有效的。

中国体外循环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2016 01 02 03 04
2015 01 02 03 04
2014 01 02 03 04
2013 01 02 03 04
2012 01 02 03 04
2011 01 02 03 04
2010 01 02 03 04
2009 01 02 03 04
2008 01 02 03 04
2007 01 02 03 04
2006 01 02 03 04
2005 01 02 03 04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