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

中国体外循环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 중국체외순환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 主办单位: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 影响因子: 0.54
  • 审稿时间: 1个月内
  • 国际刊号: 1672-1403
  • 国内刊号: 11-4941/R
  • 发行周期: 季刊
  • 邮发: 北京市复兴路28号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0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龙村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机器人心脏手术中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与动脉二氧化碳分压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王刚;肖赛松;高长青;陈婷婷;周琪;李佳春;王加利;王瑶

    目的 探讨机器人心脏手术中体外循环前后及单肺通气条件下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与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的相关性.方法 80例行机器人心脏手术的患者,按疾病种类分为三组:先天性心脏病组35例(A组),二尖瓣疾病组27例(B组),冠心病组18例(C组),分别在诱导后双肺通气(TLV)30 min(T1),单肺通气(OLV)30 min(T2),OLV+二氧化碳气胸30 min(T3),OLV+二氧化碳气胸60 min(T4),OLV+二氧化碳气胸90 min(T5),停体外循环后OLV 30 min(T6),恢复TLV 30 min(T7)等时刻抽取动脉血做血气分析,比较PaCO2与PETCO2.结果 三组患者的PETCO2与 PaCO2除了在T2时刻没有相关性外(P>0.05),其余时刻均有相关性(P<0.05);A组和B组的PETCO2、PaCO2和PETCO2与PaCO2的差值(Pa-ETCO2)在体外循环后均增加(P<0.05);C组PETCO2与PaCO2在T3、T4、T5时刻逐渐升高,Pa-ETCO2也逐渐增大(P<0.05).结论 在机器人心脏手术的各类心脏疾病中的PETCO2与PaCO2有良好的相关性,随着二氧化碳气胸时间的延长,两者的差值逐渐增大;在体外循环后两者的差异也比体外循环前明显增大,所以PETCO2监测不能完全替代机器人心脏手术中的PaCO2测定.

  • 强化胰岛素治疗对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预后的影响

    作者:苏洁;王红兵;薛卫斌;赵荣;马超;陈文生;易定华;顾春虎;孙国成

    目的 探讨术前准备过程中就开始强化胰岛素治疗对体外循环(CPB)心脏瓣膜置换术炎性介质的影响,及其减轻术后全身炎症反应的机制.方法 40例非糖尿病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常规组,n=20)和强化胰岛素治疗组(强化组,n=20).强化组患者术中血糖控制在3.9~10.0 mmol/L,术后控制在4.4~8.3 mmol/L;常规组患者术前、后没有胰岛素治疗.分别于麻醉诱导(T1)、CPB开始后(T2)及CPB结束即刻(T3)、6 h(T4)、12 h(T5)、24 h(T6)和48 h(T7)测定两组患者的血浆胰岛素、白介素(IL)-1β、IL-6、IL-10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并记录患者的预后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两组胰岛素水平在CPB开始后上升,于CPB结束时达高峰,随后下降;强化组胰岛素水平从CPB后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或P<0.01).两组TNF-α和IL-1β、IL-6水平在CPB开始后上升,CPB后6 h达高峰,随后下降;强化组TNF-α和IL-1β、IL-6水平从CPB后开始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或P<0.01).两组IL-10水平在CPB结束时上升,于CPB 12 h达高峰,CPB开始后对照组 IL-10水平始终低于强化组(P<0.05或P<0.01).与常规组相比,强化组治疗明显缩短了患者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和术后ICU停留时间(P<0.05),两组院内感染率和病死率无显著差异.结论 强化胰岛素治疗减弱心脏瓣膜置换患者的 TNF-α和IL-1β、IL-6的表达,起到调节全身炎症反应的作用,可以缩短患者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和术后ICU停留时间.

  • 不停跳技术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急性肾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龚志云;高长青;肖苍松;王嵘;吴扬

    目的 本研究通过分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术后急性肾损伤(AKI)的发生情况和危险因素,探讨不停跳技术对CABG术后AKI的保护作用.方法 选取2008年1月至2011年4月间在我院进行非体外不停跳(Off-pump组)和体外循环(On-pump组)CABG术的病例,收集可能与AKI相关的临床资料作为变量,比较Off-pump组与On-pump组术后AKI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采用logistics回归分析方法分析CABG术后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RIFLE诊断标准对AKI进行诊断和分级,血清肌酐基础值为术前距离手术近一次的记录值,术后肌酐峰值为术后72 h内记录的大值.剔除术前接受透析、肌酐值记录缺失、合并其他手术及采用机器人辅助手术的病例.结果 727例符合条件的患者纳入分析,其中Off-pump组290例,On-pump组437例.两组比较,年龄、性别、术前血清肌酐值、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颈动脉狭窄及慢性肾疾病史、脑血管疾病史等合并疾病发生率无差异;心梗病史、合并心功能不全、平均左室射血分数、急诊手术、围术期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移植血管桥数量、输红细胞比例和用量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82例(25.0%)患者术后发生AKI,其中Off-pump组25例,On-pump组157例,Off-pump组术后AKI发生率低于On-pump组(8.6% vs 35.9%,P<0.001).术后发生AKI者机械通气时间、ICU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延长,延迟通气、二次气管插管发生率上升.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病史、慢性肾疾病史、围术期应用IABP和大量输血等是CABG术后AKI的独立危险因素,而Off-pump技术是CABG术后发生AKI的保护因素.结论 CABG术后发生AKI常见,高血压病史、慢性肾疾病史、围术期应用IABP和大量输红细胞等是CABG术后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Off-pump不停跳技术可以避免体外循环对肾功能的损害,减少CABG术后AKI的发生.

  • 机器人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的心肌灌注方法及效果

    作者:李佳春;王加利;高长青;张涛;马兰;骆荩

    目的 探讨机器人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时不同心肌灌注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2007年1月~2011年8月间采用da Vinci S 机器人系统体外循环下行心脏手术242例患者,按其心肌保护时采用不同的灌注液分为三组:含血停搏液组(n=150);HTK液组(n=30)和不停跳组(n=62).分别采集术前患者一般状况、手术方式、术前和术后左室射血分数(EF)、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心脏复苏状况、肌酸激酶(CK)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术前、手术当日、术后第1天和术后第3天等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术前三组患者一般状况、术前和术后EF值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含血停搏液组和HTK液组的手术方式、体外循环时间、阻断时间和自动复苏率两组间比较亦无差异(P>0.05),停搏液用量HTK液组明显多于含血停搏液组(P<0.01).含血停搏液组和HTK液组与不停跳组比较手术方式和体外循环时间有显著差异(P<0.05),不停跳组手术为房间隔缺损修补或右房黏液瘤摘除.CK和CKMB在术前、手术后当日、术后1日和3日各组组间比较均无差异(P>0.05),各组手术当日和术后1日与术前比较均明显地高于术前,有极显著差异(P<0.01),术后3日则已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所有患者均恢复顺利,痊愈出院.结论 在机器人心脏手术中,采用含血停搏液或HTK液灌注心肌的保护方法均能获得与不停跳心肌保护方法相同的效果.

  • 微创体外循环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华正东;陈绪发;庾华东;刘燕

    目的 对使用微创体外循环(MECC)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术中的早期经验及临床结果进行分析.方法 选择2006年8月~2009年10月间在我院接受择期单纯CABG术手术的120例患者,分为微创体外循环组(ME组)、常规体外循环组(CE组)、非体外循环组(OP组)各40例.ME组采用Jostra MECC系统;CE组采用中低温体外循环.收集患者围手术期心肌损伤标志物、脏器功能和血细胞学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三组间性别组成、既往病史、术前心功能无统计学差异;三组患者手术时间、移植旁路血管数量无统计学差异.ME组与OP组肌钙蛋白I(cTnI)转后2 h、6 h、12 h均低于CE组(P<0.01).CE组在转后早期谷丙转氨酶(ALT)和总胆红素(TBIL)均高于正常范围,并且ALT在转后2 h、6 h(P<0.05),TBIL在停机、转后2 h(P<0.05)分别显著高于ME组OP组.CE组在转中及围手术期其血浆游离血红蛋白(f-Hb)平均值均高于另外两组.结论 MECC系统应用于所有病例中,没有发生任何技术故障,是安全、可靠的.在CABG术中应用MECC可减轻常规体外循环对组织、血液及肝功能的损伤.

  • 全机器人心脏手术麻醉中体外循环对肺功能的影响

    作者:肖赛松;高长青;陈婷婷;周琪;李佳春;王加利;王瑶;王刚

    目的 观察机器人心脏手术麻醉中,在单肺通气(OLV)和二氧化碳气胸的基础上,体外循环(CPB)对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98例行机器人心脏手术的患者,根据手术是否需要行体外循环分为两组,体外循环组(On-pump组)58例,非体外循环组(Off-pump组)40例.两组分别于麻醉诱导后双肺通气20 min(T1)、OLV 25 min(T2)、On-pump组体外循环后OLV 25 min或Off-pump组完成主要手术操作后OLV 20 min(T3)、手术结束前双肺通气20 min(T4)四个时间点,记录机械通气参数、气道峰压(Ppeak),并抽取动脉血做血气分析,根据公式计算动态肺顺应性(Cdyn)、肺泡-动脉氧分压差(PA-aDO2)、动脉-肺泡氧分压比率(a/A)、氧合指数(OI)等指标.结果 术中On-pump组T3比T2时间点呼气末二氧化氮分压(PETCO2)、Ppeak、二氧化碳分压(PaCO2)、PA-aDO2高,脉搏氧饱合度(SpO2)、Cdyn、氧分压(PaO2)、OI、a/A低(P<0.01);Off-pump组T3比T2时间点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T3时刻组间比较,On-pump组比Off-pump组Ppeak、PaCO2、PA-aDO2高,SpO2、Cdyn、PaO2、OI、a/A低(P<0.01).结论 在机器人心脏手术麻醉中,体外循环将使肺通气功能和换气功能明显降低,耐受OLV的能力下降.

  • 经右侧腋动脉插管选择性单侧脑灌注在主动脉瘤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姚昊;王强;骆璇;王喆妍;陈杨

    目的 总结经右侧腋动脉插管选择性脑灌注(SCP)在主动脉瘤手术中应用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期间采用深低温停循环(DHCA)SCP的手术方式治疗的105例主动脉瘤患者.男78例,女27例.行Bentall+次全弓置换6例,行升主动脉置换+次全弓置换5例,行Bentall+全弓置换+降主动脉支架植入手术61例,行升主动脉置换+全弓置换+降主动脉支架植入手术33例,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术10例,行二尖瓣成形(MVP)或二尖瓣置换(MVR)24例,三尖瓣成形(TVP)11例.结果 体外循环(CPB)时间81~374(178.6±41.5)min;心肌血运阻断时间为79~235(132.6±33.5)min;DHCA时间8~36(23.2±10.1)min,经右腋动脉SCP时间为8~46(30.4±12.4)min,流量8~10 ml/(kg·min);停循环时低鼻咽温度15.5~23.5(19.5±1.7)℃;低肛温18.0~25.6(20.6±1.6)℃.升主动脉开放后,心脏自动复跳89例,16例电击除颤复跳;术后2~72 h内神志清醒.术后死亡5例,其中3例死于多脏器衰竭,1例死于恶性心律失常,1例死于吻合口破裂,死亡原因与腋动脉插管无关.术后并发症包括:吻合口出血再次开胸止血4例,脑梗塞1例,截瘫1例,肾脏衰竭1例,一过性意识障碍6例;余患者经治疗后均顺利痊愈出院.结论 在主动脉瘤手术中采用右侧腋动脉插管行SCP,可以提供有效的脑保护,减少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操作方法简单,临床效果满意.

  • 微创心脏外科手术中体外循环管理

    作者:杨璟;何美龄;柳薇;尤斌;王成彬;侯晓彤

    目的 总结我院微创心外科手术体外循环管理的初步经验.方法 我院自2010年4月至2011年3月,96例患者进行了右前小切口微创心脏外科手术,均经外周插管建立体外循环,术中应用负压辅助静脉引流装置(VAVD).年龄12~73岁,体重40~95 kg,男性38例(39.6%),女性58例(60.4%),瓣膜病行瓣膜置换术55例(57.3%),先天性心脏病行根治术40例(41.7%),瓣膜病合并冠心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例.结果 全组无围手术期死亡.体外循环时间36~260(111.5±104)min;心脏阻断时间20~204(71.7±74.5)min;ICU停留时间4~38(18.4±5.6)h;术后住院时间3~24(6.9±2.2)d;1例术中因颈内静脉引流不畅,改经胸上腔静脉插管,1例因术中主动脉根部出血无法控制,改为胸骨正中切口.无股动脉插管相关并发症.术后无输血65例(67.7%).结论 患者近期手术疗效满意.外周插管建立体外循环和术中VAVD的合理应用,为术中体循环灌注充分提供了安全保证.

  • 体外循环下机器人心脏手术的手术室管理

    作者:赵悦;李丽霞;李密影

    目的 观察231例体外循环下微创机器人心脏手术,总结其术中管理经验.方法 2007年1月至2011年4月,我院心脏外科使用"达芬奇S"机器人手术系统完成体外循环下微创手术231例.回顾分析术前手术室布局、体外循环下的手术配合及术中的管理方法.结果 成功地完成了231例体外循环下全机器人心脏手术,无术中插管失败,中转开胸.结论 合理的手术室布局,熟练的手术配合和对机器人系统的全面掌握是保证机器人心脏手术顺利进行的关键.

  • 机器人微创房间隔缺损修补术54例

    作者:杨明;高长青;肖苍松;王刚;王加利;李佳春

    目的 总结机器人、体外循环下心脏停跳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54例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经验.方法 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使用"达芬奇"(da Vinic S)机器人系统,完成房间隔缺损修补术54例.年龄12~60(35.2±13.1)岁,其中女性38例,男性16例.该组患者均为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缺损直径1.1~3.8(2.7±1.8)cm,无右向左分流,肺动脉压轻到中度升高.手术过程中无需正中开胸,股动静脉及右侧颈内静脉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右侧胸壁打0.8 cm的器械臂孔3个,直径为1.5 cm工作孔1个,术者于操作台前遥控微创器械进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术.Chitwood钳经胸阻断升主动脉,升主动脉顺行灌注含血冷停搏液进行心肌保护.心脏停跳后右房入路,直接或心包片修补房缺,对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患者行三尖瓣成形.术中食道超声评估手术效果.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接受机器人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平均体外循环时间为(103.5±27.5)min,平均主动脉阻断时间(43.0±10.2)min.其中直接缝合房间隔缺损38例,心包补片修补房间隔缺损16例,同期三尖瓣成形4例.术后复查未见残余分流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 机器人微创房间隔缺损修补手术效果确实、可靠,是可供选择的微创术式之一.

  • 二期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的体外循环管理

    作者:雷迪斯;陈萍;章晓华

    目的 回顾性总结分析先天性心脏病二期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TCPC)的体外循环(ECC)管理特点.方法 56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在ECC下行二期TCPC术,其中3例采用股、动静脉插管转流.结果 术中主要并发症包括开胸时大出血3例、术中血红蛋白尿25例;术后早期死亡3例,其中低心排2例、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结论 股动静脉插管准备、转流技术和血液保护技术,是二期TCPC的ECC管理的关键.

  • 平衡超滤能否有效滤除炎性介质

    作者:管玉龙;郭建涛;万彩红;王仕刚;孙鹏;龙村

    目的 在体外循环模拟实验中,对平衡超滤的炎性介质滤除效果进行测定.方法 建立体外循环体外模拟环路,使用健康供体人血与乳酸林格液预充体外循环管路,终红细胞比容控制于0.24~0.28.体外循环2 h后开始平衡超滤,超滤速度控制在12 ml/min.平衡超滤时间为45 min,每隔5 min取血样5 ml和超滤液60 ml,测定样本及超滤液中炎性介质浓度:包括白细胞介素(IL)-1、IL-6、IL-10、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以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结果 超滤液中可以检测到所有类型的炎性介质,证实血液浓缩器可以滤除炎性介质.对炎性介质的动态检测发现,血液样本和超滤液中NE的浓度高(P<0.001);血中IL-1浓度低,而超滤液中TNF-α浓度低于其他类型的炎性介质(P<0.001).超滤液中的炎性介质浓度与血液样本中浓度并非呈现线性关系.综合考虑超滤液中炎性介质浓度以及超滤液体积提示,血液浓缩器对于炎性介质的滤除率不超过5%.结论 平衡超滤可以选择性地滤除血液中的炎性介质,综合超滤液中炎性介质浓度和体积显示,对于患者体内的炎性介质浓度及总量,平衡超滤作用有限.

  • 姜黄素对血管内皮细胞过氧化氢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作者:杨阳;段维勋;金振晓;周京军;刘金成;张建英;冯建宇;刘振华;易定华

    目的 研究不同浓度姜黄素(Cur)对正常血管内皮细胞活力的影响,及Cur对血管内皮细胞过氧化氢(H2O2)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用不同浓度Cur(12.5 μmol/L、25 μmol/L、50 μmol/L、100 μmol/L)处理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 8 h,MTT法检测不同浓度Cur对HUVECs存活率的影响;H2O2(250 μmol/L)孵育建立HUVECs损伤模型,不同浓度Cur(12.5 μmol/L、25 μmol/L、50 μmol/L、100 μmol/L)与H2O2共同处理HUVECs 4 h,检测细胞存活率,黏附能力和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LDH)释放量;Griess法测定培养液中NO-2浓度,反映内皮细胞释放一氧化氮(NO)量.结果 不同浓度Cur处理内皮细胞8 h后,内皮细胞的存活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Cur能明显提高H2O2损伤的内皮细胞存活率和黏附能力(P<0.01),降低内皮细胞LDH的释放(P<0.01);增加H2O2损伤后HUVECs培养液中NO含量(P<0.01).其中Cur浓度为25 μmol/L时效果明显.结论 不同浓度Cur(12.5 μmol/L、25 μmol/L、50 μmol/L、100 μmol/L)对内皮细胞的存活率均无影响;Cur对血管内皮细胞氧化损伤具有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其促进NO的合成有关.

  • MicroRNA在心肌缺血损伤及预处理保护中的表达和调控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小华

    MicroRNA(miRNA)是具有14-28个核苷酸的,内源性的,非编码的小RNA.因其具有器官特异性、高度保守性及严格的时序性,并参与生命过程中的一系列重要进程,包括发育、器官形成、细胞增殖和分化、凋亡及肿瘤发生,成为近年来关注的热点.近年的研究表明,miRNA也参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转归.本文对miRNA在心肌缺血损伤及预处理保护中的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区域性脑灌注与婴幼儿脑保护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世磊

    婴幼儿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和主动脉弓重建术后发生的脑损伤仍是对机体的一个严重威胁.区域性脑灌注(regional cerebral perfusion, RCP)是婴幼儿深低温停循环(deep hypothermic circulatory arrest, DHCA)中的一种有效脑保护方法,但仍有部分患儿受到近、远期脑并发症的困扰.目前关于RCP的插管方式、灌注流量、温度、压力等方面的管理要点和相关研究仍存在较多争议,本文就RCP与婴幼儿脑保护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早产儿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的体外管理

    作者:郭珊;薛玉良;王中;王试福

    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TAPVC)是一种少见并且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约占全部先天性心脏病的1.5%,未经手术治疗的婴儿有80.0%在1岁以内死亡[1].超声心动图是TAPVC的标准诊断工具,一旦诊断明确,即应在小婴儿期采取外科手术治疗,这是挽救患儿生命的唯一手段[2,3].

中国体外循环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2016 01 02 03 04
2015 01 02 03 04
2014 01 02 03 04
2013 01 02 03 04
2012 01 02 03 04
2011 01 02 03 04
2010 01 02 03 04
2009 01 02 03 04
2008 01 02 03 04
2007 01 02 03 04
2006 01 02 03 04
2005 01 02 03 04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