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

中国体外循环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 중국체외순환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 主办单位: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 影响因子: 0.54
  • 审稿时间: 1个月内
  • 国际刊号: 1672-1403
  • 国内刊号: 11-4941/R
  • 发行周期: 季刊
  • 邮发: 北京市复兴路28号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0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龙村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下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患者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影响

    作者:孙亮;刘萍;常忠路;张衍鲁;陈庆伟

    目的 观察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ECC)下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患者围术期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 的影响.方法 30例择期心脏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乌司他丁组,每组15例.乌司他丁组按12 ku/kg计算乌司他丁用量,分别在麻醉诱导和ECC开始时按6 ku/kg静注乌司他丁共两次,对照组用等量生理盐水替代,用法同乌司他丁组.分别在ECC开始前(T1)、主动脉阻断前1 min(T2)、主动脉开放后1 min(T3)、ECC结束时(T4)、ECC结束后2 h(T5)及6 h (T6)这6 个时间点各采集5 ml动脉血,用ELISA 法测定血浆MMP-9的浓度.结果 主动脉阻断前1 min至ECC结束后6 h两组患者MMP-9 浓度均较ECC开始前(T1)明显升高( P<0.05),两组MMP-9浓度均在ECC结束时(T4)达高峰,两组MMP-9 浓度在ECC开始前(T1)差异无显著性.乌司他丁组主动脉阻断前1 min至ECC 后6 h MMP-9的浓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乌司他丁能明显减轻ECC下心肌再灌注损伤患者围术期MMP-9的过度释放.

  • 自体血逆行预充在体外循环中应用的探讨

    作者:杨璟;何美玲;赵岩岩;董培青

    目的 通过实施自体血液逆行预充(RAP),观察能否有效降低体外循环(CPB)预充量,提高术中Hct,减少术后异体血输入量及改善临床结果.方法 患者210例随机分为两组,N1组(RAP组)和N2组(对照组),每组各105例.RAP组在主动脉插管与主动脉管路连接后,开放连接管,使动脉管路中血液缓慢逆行返回,替代出等量的预充液体,存入备用袋中,待膜肺动脉路至主动脉插管处管路完全被血液充满后,钳夹主动脉路.腔静脉插管连接完毕,缓慢开放静脉引流管阻断钳,用静脉血将静脉管路中液体全部替换,同时用泵将等量液体存入备用的袋中.分别监测麻醉后,CPB前(T1)、CPB开始15 min(T2),停CPB后1 h(T3),术后2 h(即返回ICU后2 h,T4)的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乳酸(Lac),观察两组患者术中、术后2 h的输血及术后出血量.结果 RAP组通过RAP减少预充液量(795.09±21.6)ml,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01).RAP组在T2、T3时Hb、Hc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Lac结果表明,RAP组在T2、T3、T4时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01).术中、术后2 h的输血量RAP组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01).两组间患者术中及术后出血量无明显差异.结论 RAP方法可以有效地降低血液稀释,明显提高术中Hct水平,改善术中灌注条件,有效地减少术中及术后输血量.

  • 自体血逆行预充对体外循环期间血液有形成分影响的观察

    作者:赵岩岩;杨璟;董培青

    目的 观察自体血逆行预充(RAP)技术应用在体外循环(CPB)心脏手术中对血液有形成分的影响.方法 选取单瓣膜置换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RAP组20例;常规预充组(CP组)20例.RAP组于CPB开始前用患者自体血置换出部分预充液.对比两组患者肝素化10 min(T1)、CPB 30 min(T2)、鱼精蛋白中和后10 min(T3)、CPB终止1 h(T4)患者静脉血标本的红细胞(RBC)、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血浆游离血红蛋白(FHb)、血小板(Plt)和纤维蛋白原(Fib)等含量以及红细胞比容(Hct)和D-二聚体(D-dimer)等指标的变化,并记录术中库存红细胞(悬红)用量.结果 RAP组平均置换预充液量为(663.2±167.4)ml.术中悬红用量RAP组少于CP组(P<0.05).RAP组患者T2、T3的Hct水平高于CP组(P<0.05).RAP组RBC计数和Hb含量在T2、T3比CP组高(P<0.01 ,P<0.05).Plt计数、FHb含量、Fib和D-dimer水平在各时间点测定值两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在CPB中采用RAP可减少CPB预充量,降低血液稀释度,减少异体血用量,对血液有形成分无显著损伤性改变.

  • 糖预处理对体外循环中胃肠激素和糖代谢的影响

    作者:黑飞龙;王泽锋;崔勇丽;周伯颐;于坤;龙村

    目的 探讨糖预处理对体外循环(CPB)中糖代谢和胃肠激素的影响.方法 30例心脏直视手术患者分为两组,糖预处理组(Ⅰ组,n=15),对照组(Ⅱ组,n=15).Ⅰ组于术前3 h口服无渣饮料200 ml(含糖50 g),Ⅱ组禁饮食方法按外科常规进行.两组患者分别在麻醉前、CPB前、CPB 15 min、开放升主动脉后5 min、停止CPB 20 min和术后3 h,测定红细胞比容和血糖浓度,放射免疫法测定胰岛素、胃泌素和胃动素浓度.胰岛素敏感性指数为同一血样胰岛素浓度与血糖浓度乘积的倒数.结果 CPB期间Ⅰ组围术期血糖浓度波动较小,术后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较Ⅱ组轻(P<0.05).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胃泌素和胃动素浓度均高于麻醉前(P<0.05).CPB中Ⅰ组胃泌素浓度均低于Ⅱ组(P<0.05),Ⅰ组的胃动素浓度也比Ⅱ组有所降低,但除开放升主动脉后5 min外,两组无显著差异.结论 在CPB心脏手术期间采用术前糖预处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胃肠激素分泌紊乱的程度,改善糖代谢.

  • 非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凝血酶和血小板的激活及乌司他丁的影响

    作者:王古岩;吉冰洋;刘宁宁;昌克勤;王越夫;何爱霞;李立环

    目的 观察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患者围术期凝血酶和血小板的激活情况及乌司他丁对此的影响.方法 采取随机、双盲、对照的方法将40例OPCABG患者分为对照组(C组)和乌司他丁组(U组),每组20例.U组:麻醉诱导后开始恒速静脉泵入6 000 U/kg的乌司他丁,30 min内输完,然后以1 000 U/(kg·h)的速度持续静脉泵入至手术结束.C组:给予相同容积的生理盐水.分别在切皮前(T1)、术后即刻(T2)、术后2 h(T3)、6 h(T4)、术后18 h(T5)测定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和尿纤维蛋白肽(uFPA)浓度,并记录患者的术后24 h胸液量等临床资料.结果 与T1比较,两组在T2和T3时点uFPA浓度和在T3、T4和T5时点 GMP-140浓度均显著升高(P<0.05);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PCABG患者围术期存在凝血酶和血小板激活,乌司他丁对此无明确保护作用.

  • 经白细胞滤器过滤后的体外循环余血回输对患者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

    作者:李景文;龙村;孙鹏;刘凯;考力

    目的 研究白细胞滤器过滤体外循环(CPB)后余血回输对患者白细胞(WBC)数量、白细胞介素(IL)-6、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 40例择期瓣膜置换术患者,随机分成CPB后余血回输过滤组(n=20)和对照组(n=20).分别检测CPB余血回输前、CPB余血回输完成后1 h、6 h、24 h、48 h的WBC数、IL-6、IL-8、TNF-α浓度.结果 WBC数过滤组CPB余血回输后1 h、6 h 没有上升,低于同时点的对照组(P<0.05),回输后24 h与对照组基本相同;IL-6、IL-8、TNF-α浓度过滤组在CPB余血过滤回输后1 h、6 h、24 h低于回输前,并且低于同时点的对照组(P<0.05),回输后48 h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 CPB后余血回输使用WBC滤器滤过能减少白细胞的数量,能有效抑制IL-6、IL-8、TNF-α浓度升高,减轻CPB后WBC介导的炎症反应.

  • 体外循环搏动灌注对脑氧代谢及肾功能的影响

    作者:沈耀峰;李欣;郭震;徐美英

    目的 评价体外循环(CPB)心脏手术主动脉阻断期间采用搏动灌注对患者脑氧代谢及肾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取2009年6月至12月间在CPB下手术治疗的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40例,随机分为搏动灌注组(P组)20例和非搏动灌注组(NP组)20例.主动脉阻断期间P组应用人工心肺机自身的滚压泵通过转速改变形成搏动血流进行灌注,NP组采用常规平流灌注.分别于术前及术后24 h抽取静脉血检测血肌酐、尿素氮;诱导后(T1)、主动脉阻断后10 min(T2)、主动脉开放前(T3)、停机后25 min(T4)经桡动脉及颈静脉球部采血行血气分析,测定颈静脉球部氧饱和度(SjvO2)及动脉乳酸.观察手术期间尿量.计算脑动静脉氧含量差(AjvDO2)、氧摄取率(CERO2).结果 P组与NP组比较显示:主动脉开放前P组SjvO2明显高于NP组(P<0.05),而AjvDO2、CERO2水平则明显低于NP组(P<0.05),术中乳酸明显较低(P<0.05);单位时间尿量明显多于NP组(P<0.05).结论 CPB心脏手术采用搏动灌注的脑氧代谢和肾保护作用优于平流灌注.

  • 中低温选择性脑灌注对肝肾功能的影响

    作者:万彩红;刘晓军;韩敬梅;管玉龙;董培青

    目的 对比不同温度全身停循环选择性顺行脑灌注(SACP)技术围术期患者肝肾功能的动态变化.方法 2008年 2月至2010年2月,60例累及主动脉弓部的动脉瘤患者在全身低温停循环SACP条件下实施手术.根据停循环时直肠温度不同分为深度低温组(20℃)和中度低温组(25℃),对比两组围术期血清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碱性磷酸酶(ALP)、血清尿素氮(BUN)、肌酐(Cr)的动态变化.结果 深度低温组体外循环时间、心肌缺血时间、复温时间显著大于中度低温组(P<0.05).围术期反映肝功能损伤的指标中GOT、TBIL、DBIL在术后24 h、48 h显著上升(P<0.05),术后1周逐渐或部分恢复至术前水平.血清BUN在48 h和1周出现升高趋势.血清Cr在术后24 h和48 h升高(P<0.05),术后1周恢复.中度低温停循环的使用对肝脏、肾脏功能没有显著不利影响.结论 与深度低温停循环相比,中度低温可以显著缩短体外循环时间,在对中枢神经系统提供保护的同时,并未增加腹腔重要脏器并发症,对肝肾功能没有明显不利影响,可以在主动脉弓部手术中应用.

  • 体外循环在胸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马丽娟;郭庆凤;崔建;蒋树林;农造莉

    目的 总结在胸外科手术中应用体外循环(ECC)配合完成手术的方法及经验.方法 2005年2月至2010年2月共15例胸外科患者应用ECC配合完成手术,气管肿瘤8例,纵隔巨大肿瘤3例,肺癌侵及血管4例.ECC方式:股动脉/股静脉插管5例,股动脉/右心房插管7例,升主动脉/右心房(或腔静脉)插管3例. 结果死亡2例(13.3%):肺癌侵及血管行右全肺切除+上腔静脉置换术1例;纵隔巨大肿瘤压迫上腔静脉行肿瘤切除+上腔静脉置换术1例,术后均因广泛渗血、多器官衰竭死亡.术中股动脉/股静脉建立ECC失败1例.其余12例均在ECC配合下顺利完成疾病根治手术,获得成功,无1例ECC相关并发症发生,均康复出院.随访5年生存率达83.3%. 结论 ECC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支持技术,不仅能够广泛应用于心脏大血管手术,也可应用于胸外科的气管肿瘤、纵隔巨大肿瘤、肺癌侵及血管等危重患者手术中.

  • 微创体外循环在成人气管肿瘤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李欣;徐美英;刁文瑜;徐凌峰;郭震;常昕

    目的 总结气管外科手术中应用微创体外循环的经验.方法 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使用常规体外循环器材自行组装微创体外循环管路,按照闭式常温中流量股动静脉体外循环对5例气管肿瘤导致严重气管狭窄患者进行呼吸支持.结果 5例患者提前建立体外循环后,安全度过了由于严重气管狭窄所致麻醉诱导和手术难关,未有明显血流动力学波动和凝血功能障碍.结论 充分理解微创体外循环理念,使用现有常规体外循环器材建立微创体外循环,适应气管外科麻醉和手术需要,具有创伤小、支持充分、性能价格比较高的特点.

  • 主动脉弓部手术中的脑保护方法

    作者:倪虹;刘晓明;李砚平;孙虹;韩静梅;董培青

    目的 报告累及主动脉弓动脉瘤手术中脑保护的方法.方法 105例累及弓部动脉瘤体外循环中,99例采用深低温停循环顺行性脑灌注,2例深低温停循环上腔静脉逆行脑灌注,4例单纯深低温停循环.结果 105例深低温停循环病例中,短暂性脑损伤11例,永久性脑损伤3例,吻合口岀血6例,肺部渗漏1例,肾功能不全1例,低心排2例,感染3例,死亡11例.结论 累及主动脉弓部动脉瘤手术脑保护时,选择适当的脑保护方法,减少因缺血造成的神经系统损伤是体外循环管理的关键所在.

  • 应用孙式手术治疗主动脉夹层的体外循环管理策略

    作者:缪娜;侯晓彤;刘瑞芳;董培青;柳薇;孙立忠;吉冰洋;杨璟

    目的 回顾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行孙式手术外科治疗的体外循环(ECC)管理方法,总结深低温停循环(DHCA)过程中的器官保护方法,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2009年2月至2009年12月,对我院108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孙式手术,均采用DHCA选择性顺行脑灌注(SACP)方法,脑灌注流量5~10 ml/(kg·min).心肌保护均采用血液停搏液.术中采用洗血球机以及ECC中应用超滤技术.结果 平均ECC时间(189±48)min,平均心肌阻断时间(98±27)min,ASCP时间(21±5)min.DHCA时鼻温/直肠温(19.8±1.5)℃/(23.4±2.5)℃,降温时间(38±10)min,复温时间(91±16)min.气管插管时间7~450(48±68)h,ICU时间10~455(60±71)h.院内死亡4例(3.7%).结论 针对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行孙式手术,采用合理的ECC管理方法可以得到满意的临床结果,有效减少术后死亡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

  • 白细胞过滤减轻心肌过氧化反应及心肌组织损伤

    作者:章晓华;吴若彬

    目的 探讨低白细胞血灌注对心肌缺血-再灌注过氧化反应及心肌组织损伤的影响.方法 成年家猪12只,分成对照组(n=6)和白细胞过滤组(n=6).两组动物采用相同的体外循环(ECC)及心肌保护液灌注装置.白细胞过滤组在ECC动脉及心肌保护液灌注管路上安装Pall LG-6白细胞滤器,白细胞滤器使用时间为心脏复灌前10 min至ECC结束;心肌保护液灌注均经白细胞滤器.心肌血流阻断60 min后开放升主动脉阻断钳,后并行辅助循环25 min后撤离ECC.结果 白细胞过滤显著降低了循环血及心肌保护液中中性粒细胞计数.低白细胞血心肌保护液灌注和缺血后心脏复灌:①显著减少了复灌早期肌酸激酶同工酶及心肌钙蛋白I血浆泄漏;②显著降低了缺血期和复灌早期血浆及心肌组织丙二醛浓度;③对血浆和心肌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分别有明显和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结论 低白细胞血心肌保护液灌注和缺血后心脏复灌,通过抑制心肌组织过氧化反应显著减轻了心肌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并对氧自由基清除机制有一定保护作用.

  • 环孢素A后处理对幼兔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时心肌线粒体功能的影响

    作者:周成斌;王海永;章晓华;庄建

    目的 探讨环孢素A(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的抑制剂)后处理对幼兔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时心肌线粒体功能的影响.方法 新西兰幼兔28只,体重300~350 g,建立离体心脏Langendorff灌注模型,随机分为4组(n=7).对照组(Control组)用Krebs-Henseleit液(K-H液)灌注150 min.其他三组用K-H液配置的20 mmol/L高钾溶液5 ml,使心脏停跳,心肌缺血30 min.在恢复灌注的初20 min内,缺血再灌注组(I/R组)仍灌注K-H液,环孢素A组(CsA组)灌注含0.2 μmol/L环孢素A的K-H液,环孢素A加苍术甙(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的开放剂)组(CsA+Atr组)灌注含0.2 μmol/L环孢素A和20 μmol/L苍术甙的K-H液,此后三组继续用K-H液灌注100 min.于实验结束时取左心室心肌组织,测定心肌线粒体膜电位和线粒体腺苷酸含量.结果 I/R组和CsA+Atr组线粒体膜电位稳定性显著小于Control组(P<0.05),CsA组与Control组没有显著差异.I/R组和CsA+Atr组的三磷酸腺苷(ATP)含量明显低于Control组(P<0.05),I/R组二磷酸腺苷(ADP)含量高于Control 组 (P<0.05),I/R组和CsA+Atr组的腺嘌呤核苷酸(AMP)含量也高于Control组(P<0.05),而CsA组的ATP、ADP、AMP含量与Control组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I/R组和CsA+Atr组的左室发展压、大上升和下降速率均显著低于CsA组(P<0.05).结论 环孢素A后处理对幼兔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时心肌线粒体功能具有保护作用,有利于减轻未成熟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 左心转流预防脊髓缺血损伤的实验研究

    作者:刘锋;管玉龙;万彩红;董培青

    目的 通过建立阻断胸降主动脉所致的脊髓缺血损伤的慢性动物模型,应用诱发电位监测脊髓缺血,研究左心转流技术在胸降主动脉手术中对脊髓缺血损伤的影响.方法 12只小型猪随机分为单纯阻断和左心转流组.在左无名动脉以远阻断降主动脉.术中使用诱发电位监测仪连续监测皮质体感诱发电位(CSEP),监测脊髓功能变化.术后每日记录动物行为学评分.结果 单纯阻断组中1只动物后肢轻瘫,其余后肢均截瘫.左心转流组动物恢复顺利,无截瘫发生.单纯阻断组CSEP波幅降低达50%以上,潜伏期延长10%以上,变化与行为学评分一致.结论 左心转流较单纯阻断能提供更为良好的脊髓保护作用.

  • 体外循环脑损伤及脑保护研究进展

    作者:梅波;赖应龙

    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ECC)应用于心脏和大血管手术已半个多世纪,随着外科手术技术的提高、ECC装置的改进以及器官保护措施的不断完善,ECC术后总的死亡率和并发症率已明显下降,然而,脑损伤仍然是ECC术后的主要并发症之一.据文献报道[1]:ECC术后轻微的短期认知异常、记忆力减退发生率为30%~65%,而中风的发生率可达1%~3%.从而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增加并发症和死亡率,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ECC脑损伤机制十分复杂,主要是脑组织缺血性损伤和炎症反应性损伤所致.现就体外循环脑损伤机制和脑保护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心脏手术脑损伤的监测

    作者:王茜;杨九光

    近年来,随着心脏外科、麻醉、体外循环专业的快速发展和技术的不断更新,心脏外科术后患者的死亡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不断下降,但是患者术后发生脑损伤的情况依然严峻.

  • 主动脉弓外科脑保护的研究进展

    作者:董培青

    1957年DeBakey[1]首次报告应用无名和左颈总动脉双侧插管进行选择性顺行脑灌注(selective antegrade cerebral perfusion,SACP)成功,1975年Griepp[2]把深低温停循环(deep hypothermic circulatory arrest,DHCA)应用于主动脉外科,使大血管外科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展,但由于神经系统并发症高发,早年主动脉外科手术的病例数量仍有限,较少有大样本的病例报告.

中国体外循环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2016 01 02 03 04
2015 01 02 03 04
2014 01 02 03 04
2013 01 02 03 04
2012 01 02 03 04
2011 01 02 03 04
2010 01 02 03 04
2009 01 02 03 04
2008 01 02 03 04
2007 01 02 03 04
2006 01 02 03 04
2005 01 02 03 04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