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预防性使用PEEP递增法肺复张策略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的呼吸影响

    作者:陈英;郭琳;陈艳丽;段正伟

    目的:评价预防性PEEP递增法肺复张策略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术后早期患者呼吸的影响。方法:收治择期行OPCABG的患者40例,随机平分为两组,常规组常规使用PEEP,复张组使用PEEP递增法肺复张策略,比较结果。结果:复张组在脱离呼吸机前30 min 肺氧合指数、动态顺应性较常规组明显改善(P<0.05),较复张前也明显改善(P<0.05)。结论:术后预防性使用PEEP递增法肺复张策略,明显改善OPCABG术后早期患者肺氧合和顺应性。

  •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房颤与心脏结构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韩宏光;王辉山;金岩;于岩;赵洋;李晓密;曲虹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术后房颤(AF)患者的心脏结构功能与房颤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沈阳军区总医院心外科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行OPCAB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选取术后房颤患者165例作为房颤组(AF组),选取年龄、性别、合并疾病相匹配的非心房颤动患者165例作为非房颤组(NAF组)。记录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合并疾病等基本情况及心脏彩超指标,并采用单因素分析和t检验比较两组各项指标的差异,对存在统计学差异的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预测OPCAB术后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该独立危险因素的敏感性与有效性,根据Youden指数大的切点确定佳临界点。结果 OPCAB术后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AF组患者左房内径、左室舒张末容积、合并二尖瓣关闭不全者大于NAF组,左室射血分数小于NA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房内径是OPCAB术后心房颤动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结论 OPCAB术后AF患者左房内径、左室收缩功能、左室舒张末容积、二尖瓣关闭不全是OPCAB术后房颤的危险因素,其中左房内径可能是OPCAB术后房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 心绞痛患者的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作者:陈生龙;金新新;万峰

    目的:总结分析连续167例术前无心肌梗死的心绞痛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临床和短期随访结果,评估单纯心绞痛患者OPCAB手术的疗效.方法:无心肌梗死的心绞痛患者167例,男113例,女54例,年龄39~81岁,平均年龄(64±8)岁.167例OPCAB手术全部成功,没有术中中转体外循环的情况.结果平均远端吻合口数目(3.3±0.8)个,移植物取乳内动脉114例,桡动脉74例,大隐静脉143例.住院期间无死亡,机械通气时间(9±5)小时,心脏指数(CI)(3.6±0.9)L/min·m2,第一天心包纵隔引流液(489±296)ml,输血38例,监护时间(55±21)小时.术后并发症二次开胸止血2例,新发脑卒中2例,无纵隔炎、围手术期心肌梗死、肾功能恶化及致命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主动脉内球囊反搏6例.随访时间1月~17.5月,平均(9±5)月,术前心绞痛完全缓解,无心脏事件出现,随访期间1例非心脏性死亡.结论:OPCAB手术显著改善无心肌梗死的严重多支冠状动脉狭窄病变心绞痛患者的预后.

  • 高血压对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前后左心室舒张功能变化的影响

    作者:金岩;王辉山;姜辉;陶登顺;于岩

    目的 探讨对伴有高血压的冠心病患者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前后的左心室舒张功能变化特点.方法 93例接受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患者根据是否合并高血压病,分为高血压组(HP组,38例)和血压正常组(NBP组,55例),术前、术后分别采集过二尖瓣的舒张早期(E)和舒张晚期(A)峰速及二尖瓣侧壁瓣环的收缩期(Sm)、舒张早期(Em)和舒张晚期(Am)峰速.结果 HP组术前室壁运动积分(WMI)及肺动脉收缩压低于NBP组(P<0.05);NBP组患者的术前E/A和E/Em值显著高于HP组(P<0.05),术后1个月E/Em值即可降至接近正常范围,而HP组患者的E/Em值术后3个月才接近正常;两组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术前均降低,术后1个月恢复正常.HP组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分级较集中于1级和2级,共33例(33/38,86.84%),而NBP组患者各级所占比重较分散,多为3级,20例(20/55,36.36%),其次为2级,17例(17/55,30.91%).结论 NBP组患者的左心室舒张功能受损程度较HP组严重;合并高血压的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恢复较慢,长期、稳定降压治疗是改善冠状动脉搭桥术预后的有效措施.

  •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监护期间临床路径表的研制

    作者:张伟英;邱文娟;顾晖;沈秀群

    研制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后监护期间临床路径表.通过调查医嘱历史数据、临床实际和临床专家,确定OPCAB术后监护期间的诊疗护理项目,同时确定术后诊疗过程的主要环节,并采用项目时间管理法制定标准入住ICU时间,并依此设计OPCAB病人术后早期ICU监护期间的3天临床路径.

  • 舒芬太尼应用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镇痛效果的研究

    作者:吴宪宏;卿恩明

    目的:评价舒芬太尼应用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后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行OPCABG术患者130例,随机分成2组,试验组:舒芬太尼(Sufentanil)镇痛组(A组,n=65例)和对照组:地佐辛(Dezocin)镇痛组(B组,n=65例).A组静脉持续输注舒芬太尼镇痛液2 ml/h,2.5 μg/mL,B组持续静脉输注地佐辛镇痛液2 ml/h,25μg/mL.观察指标:疼痛评分:术后16 h、24h、48 h、拔除镇痛泵后12h,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镇痛效果评分、镇静效果评分(Ramsay).结果:1.手术后VAS法评分:2组都在4分以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手术后2组患者的镇静评分(Ramsay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拔泵以后舒芬组有5例轻微躁动,地佐辛组有3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2组患者PCA次数在手术后16 h:地佐辛组比舒芬太尼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镇痛期间不良反应:2组患者恶心、呕吐、尿储留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中有17例患者有眩晕,B组中有9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芬太尼用于OPCABG患者术后镇痛效果优于地佐辛,其恶心、呕吐、尿潴留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患者术后眩晕的发生率舒芬太尼高于地佐辛.

  • 1516例男性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危险因素Logistic分析

    作者:金沐;李书闻;卢家凯;程卫平

    目的: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是治疗冠心病主要手段之一.本文拟通过回顾性Logistic分析1 516例施行OPCABG男性患者,术中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此类患者提供手术依据和前瞻性判断.方法:采用麻醉科2007年11月至2009年2月OP-CABG围术期数据库,回顾性分析了1 516例记录齐全的男性患者OPCABG围术期资料.以术中应用IABP为因变量,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并评价各影响因素的作用大小.结果:术前射血分数(EF) <40%(OR =4.946,P=0.001)、搭桥数>3支(OR=2.340,P=0.007)、左主干病变(OR=2.857,P=0.001)、急诊(OR =4.816,P=0.001)和术中发生心房颤动(P =0.001,OR=12.188)为围术期应用IABP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前EF< 40%、旁路移植血管数>3支、左主干病变、急诊和术中发生心房颤动为术中应用IABP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在遇到这类患者时,及早在术前应用IABP,对于OPCABG患者是有益的.

  •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在低射血分数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体会

    作者:吕丽萍;齐恒田;卢峰;王可强;刘诫;师启众;樊宏哲;王飞;李温斌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在低射血分数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体会.方法:对2015年11月至2017年3月,我院心胸外科行OPCABG手术的41例低射血分数的冠心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均在全麻下行OPCABG手术,测定术前与术后8h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血小板(PLT)并进行比较,记录手术前、术后1周和3个月的左心室射血分数(EF)、左心室收缩期末内径(LVSD)和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LVDD),将结果进行比较;部分患者术后因低心排而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监测使用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如心率(HR)、心脏指数(CI)、收缩压、舒张压、中心静脉压(CVP).结果:术后8h的Cr、BUN、PLT与术前比较无明显改变(P>0.05).术后1周EF与术前相比有所提高(P<0.05),但LVSD和LVDD无明显变化(P>0.05),但术后3个月后复查EF值与术后1周相比明显提高(P<0.05),LVDD明显减小(P<0.05),而LVSD未见明显变化(P>0.05);术后部分患者因出现低心排而使用IABP,2h后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均增高,心率减慢,中心静脉压降低,心排血量及心脏指数增高(P<0.05).术后早期死亡2例(4.9%),分别为低心排综合征1例、多器官衰竭1例.术后39例康复出院.随访3个月,1例(2.6%)因脑血管意外死亡.结论:低EF冠心病患者实施OPCABG后近期效果显著,可明显提高EF,减小LVDD,且部分患者使用IABP 2h后可明显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而保护心肌,但远期结果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 冠心病伴重度心功能不全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2例临床分析

    作者:孔晴宇;李京倖;顾承雄;张健群;迟立群

    目的:分析心功能不全冠心病患者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OPCABG)的临床资料,总结围术期规律,提出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6月,同一术式手术的22例射血分数(EF)<30%的冠心病患者行OPCABG的资料(组1).同时随机选择同数目的EF在30%~40%(组2),>40%(组3)的患者的资料作对比.结果: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组1与组3比较,在院术前调整天数,室壁瘤手术例数,IABP使用例数及时间,ICU停留时间,使用强心药种类,术后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2、组3术后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功能不全患者行OPCABG风险大,手术费用高,所占医疗资源多,应慎重选择病例.此类患者通过合理方式的再血管化,积极的围术期处理,亦可得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转体外循环后的临床转归

    作者:陈长城;尤斌;王盛宇;顾承雄;张健群;黄方炯;孟旭;孙立忠

    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中转为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ONCABG)对临床转归的影响,为合理选择术式,改善外科疗效提供依据.方法:自2010年4月至2013年5月,93例患者在我院接受OPCABG手术治疗过程中未能顺利实施,而中转为ONCABG手术.其中80例为紧急中转,13例为选择性中转.回顾分析中转手术病死率、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循环辅助手段应用情况、住院时间等指标,判断中转手术方式对疗效的影响.结果:与选择性中转对比,OP-CABG紧急中转为ONCABG,延长了呼吸机治疗时间[18(13.5,33.5) vs.40.5(19,120.3)h,P<0.05]、呼吸机通气>48 h患者的比例明显升高(7.7% vs.46.3%,P<0.05),监护室时间增加[48 (21.5,49)vs.76(27,142.3)h,P<0.05],住院时间延长[18(14.5,21.5) vs.8(11,23.8)d,P<0.05],围术期心肌梗死发生率高(7.7% vs.38.8%,P<0.05),增加了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15.4% vs.87.5%,P<0.01)及体外人工肺支持系统(ECMO)使用率(零vs.26.3%,P<0.05),手术病死率增高显著(零vs.37.5%,P<0.01).结论:OPCABG术中紧急中转术式对临床转归有不良影响,应采取综合措施预防和避免.

  •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

    作者:刘春洁;郑海亮;李晓晴

    目的:研究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术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POCD)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在北京安贞医院住院行OPCABG的患者127例,根据术后是否出现POCD分为认知障碍组62例和非认知障碍组65例,分析OPCABG后POCD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POCD组颈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比率高于未发生POCD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颈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OR =3.500,95% CI:1.177~ 10.403,P=0.024)是POC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颈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是POCD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应加强对颈动脉狭窄的筛查,谨慎评估手术风险,旨在减少术后POCD的发生.

  • 依托咪酯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及应激反应的影响

    作者:王晓宇;卿恩明

    目的:观察依托咪酯用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患者,麻醉对血流动力学及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OPCABG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E组,n=30)和对照组(P组,n =30).两组患者以相同的方法进行麻醉诱导插管后,E组采用依托咪酯0.3~0.6mg· kg-1·h-1持续静脉输注,P组用丙泊酚3~5mg·kg-1·h-1持续静脉输注,同时复合舒芬太尼维持麻醉.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的变化以及术前术后血皮质醇和IL-6、IL-10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术中HR、SBP、DBP及MAP与入室后(T0)相比均显著下降(P<0.05),P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E组;除开胸骨后(T2)外,E组术中各时间点SBP显著高于P组(P<0.05);术中血管活性药物的用量P组大于E组.手术(T2')及手术结束时(T3')E组血COR与入室后(T0')相比显著下降,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IL-6、IL-10均于术中显著升高(P<0.0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丙泊酚相比,依托咪酯用于OPCABG可获得更稳定的血流动力学,并可减少术中血管活性药的用量;其对肾上腺皮质的抑制作用于术后24小时恢复至术前水平,术中各时点皮质醇水平虽降低,但都在正常范围内.

  • 左心功能减低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预防性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的临床效果

    作者:王金宏;杨峰;江春景;郝星;刑智辰;徐博;江瑜;杨晓芳;杜中涛

    目的::评价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低射血分数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前预防性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安贞医院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接受单纯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的低射血分数(LVEF≤35%)冠心病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前是否预防性使用IABP分为预防应用组(P组,n=108)和对照组(C组,n=107),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结果:P组患者术后30天病死率低于对照组(1.9%vs.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P组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和术后中位住院时间分别为28.5(18.25,49.75)小时和8(6,11)天,均较C组53(26,99)小时和10(7,14)天有所缩短,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组和C组术后随访时间分别为(18.71±5.31)个月和(17.66±4.67)个月,两组患者远期生存率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左心功能低下的高危患者在OPCABG术前预防应用IABP可以降低术后病死率,促进患者术后恢复.

  • 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颈动脉剥脱术治疗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狭窄临床分析

    作者:刘金松;黄方炯;吴强;张晋伟

    目的:评价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狭窄患者同期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的临床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收集2002年8月至2015年8月,于我院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患者的资料,共计44例,男性36例,女性8例,年龄37 ~ 75岁,平均年龄(64±8)岁.42例不稳定性心绞痛,2例心肌梗死.32例合并高血压,16例合并糖尿病,4例并发陈旧性心肌梗死,1例合并陈旧性脑梗死病史.冠状动脉造影显示:4例2支病变,40例3支病变.颈动脉超声提示:27例双侧病变,17例单侧严重变,术中均先行CEA再行OPCABG.结果:手术患者术后住院期间死亡1例,为术后心肌梗死;1例患者术后住院期间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例于术后1年内死亡,死亡原因不明;2例术后1年内再次行CEA,均为双侧重度狭窄患者;2例术后随访1~2年内发生脑梗死.余39例术后随访时间6个月~6年,复查无神经系统事件及心肌梗死事件.结论:同期行OPCABG和CEA治疗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狭窄疾病安全、有效,近期及中期随访效果良好.

  • 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心肌保护的研究

    作者:梁蓓薇;梁东科;陈燕桦;涂杰;刘国锋;何芳;张炳东

    目的 评价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controlled low central venous pressure)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 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G)中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 选取本院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病人100例,性别不限,ASA分级Ⅱ级或Ⅲ级,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或Ⅲ级,左室射血分数≥50%,冠脉造影显示三支病变.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n=50):对照组(5cmH2O<CVP<1 2cmH2O)和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组(CVP4~5cmH2O).于术前和术后第一天采集肘静脉血,测定血清心肌酶和肌钙蛋白(cTnⅠ)水平;术前和术后第3天行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记录左心室射血分数(LEVF);记录机械通气时间、C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手术并发症包括:严重低血压、心源性休克需主动脉球囊反搏、心律失常、死亡.结果 两组病人术后第一天心肌酶及肌钙蛋白水平均高于术前,与对照组相比,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组术后第一天血清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肌钙蛋白浓度低于对照组,LVEF升高(P<0.05),机械通气时间和CCU停留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缩短(P<0.05);两组病人术后除了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降低(P<0.05)之外,其余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PCABG术中应用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能减轻心肌损伤,提高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心律失常发生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日.

  •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术期血管麻痹的危险因素及机制研究

    作者:杨彦伟;程卫平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围术期血管麻痹与内源性血浆血管加压素(AVP)之间的关系,并探究血管麻痹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随机选择择期行OPCABG患者50例,分别在麻醉诱导前、切皮前、切皮后lO分钟、切皮后30分钟、给鱼精蛋白后lO分钟、术毕、术后24小时采集动脉血液样本测定血浆AVP浓度以及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浓度,并记录相应时间点血流动力学数据.根据术中血浆AVP浓度的不同变化水平,通过系统聚类分析统计方法自动将50例患者分为高值组(n=26)和低值组(n=24).详细记录患者围术期临床资料.结果:术前使用β受体阻滞剂(OR=0.256,P<0.05)、术前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OR=0.292,P<0.05)、术前使用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OR=0.347,P<0.01)、术前高血压史(OR=0.266,P<0.05)均与术中低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具有显著相关性.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OR=1.122,P<0.01)与低值组围术期AVP浓度具有显著相关性.结论:OPCABC围术期也可发生血管麻痹.围术期内源性AVP浓度较低是导致术中发生血管麻痹的机制之一.术前使用β受体阻滞剂、ACEI、ARB及术前患高血压史均是OPCABG围术期发生血管麻痹的相关因素;术前低左心室射血分数是导致围术期低AVP浓度的危险因素.

  •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病人凝血和血小板功能的变化

    作者:纪宏文;陈雷;刘进

    目的:比较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病人凝血、血小板功能变化.方法:34例择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病人随机分为非体外循环组(n=16)和体外循环组(n=18).分别于切皮前1 min、肝素化前1 min、手术结束时、术后6 h和术后24 h经颈内静脉导管采血5 ml.用流式细胞仪测定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GPⅡb/Ⅲa)和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CD62p),比浊法测定激活部分凝血致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和纤维蛋白原,硅藻土激活剂测定激活全血凝固时间.结果:与切皮前1 min比较,两组病人CD62p从肝素化前1 min至术后6 h均升高(P<0.01).与切皮前1 min比较,两组病人纤维蛋白原在手术结束时和术后6 h降低(P<0.05~0.01),术后24 h升高(p<0.05).与体外循环组比较,非体外循环组凝血酶原时间在手术结束时和术后6 h缩短(P<0.01),而血小板计数在手术结束时至术后24 h均增高(P<0.01).非体外循环组术中回输血量和术后出血量成正相关(r=0.711,P<0.01).结论:非体外循环和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及术后早期均存在血小板激活.与体外循环组相比非体外循环组尽管血小板数量和术后早期止血功能得到一定保护,但术后出血和同种输血量并未减少.

  • 乌司他丁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内皮功能的影响

    作者:王古岩;何爱霞;王明义;金华;李立环

    目的:观察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患者围术期内皮功能的变化及乌司他丁对此的影响.方法:采取随机、双盲、对照的方法将24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分为对照组和乌司他丁组,每组12例.乌司他丁组:麻醉诱导后开始恒速静脉泵入乌司他丁6000 U/kg,30 min输完,然后以1000 U/(kg·h)的速度持续静脉泵入至手术结束;对照组:给予同样容积的生理盐水.分别在术前、冠状动脉血管吻合后0.5 h、术后2 h、术后6 h、术后18 h采集患者血清测定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值,并记录患者一般临床资料.结果:对照组NO值在术后2 h、6 h和18 h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0.01),而乌司他丁组NO值从血管吻合结束后0.5 h至术后18h各时间点均较术前无显著变化(P>0.05).对照组ET-1值在血管吻合后0.5 h至术后18 h各时点均较术前无显著变化(P>0.05),而乌司他丁组ET-1值在上述时点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1).组间比较,乌司他丁组ET-1值在血管吻合后0.5 h至术后18 h各时点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0.01).结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围术期存在内皮功能损伤,乌司他丁可降低血浆ET-1浓度,具有一定的内皮功能保护作用.

  •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评分与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0比值动态变化的关系

    作者:王越夫;姚彤;王古岩;李立环

    目的:评价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后患者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评分与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O)比值动态变化的关系. 方法:择期OPCABG患者24例,年龄55~64岁,纽约心脏协会心功能Ⅰ或Ⅱ级,体重66~87 kg,于麻醉诱导前即刻(基础值)、术毕即刻、术后4 h、8 h、20 h及24 h时记录SIRS评分,同时采集静脉血样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浆白细胞介素-6及白细胞介素-1O浓度,计算血浆白细胞介素-6与白细胞介素-10浓度比值(R)及其动态变化程度(D,D=R_(各时点)/R_(基础值)),计算SIRS评分与D的自然对数的绝对值|LnD|的相关性. 结果:与麻醉诱导前即刻比较,术后4 h、8 h血浆白细胞介素-6浓度升高,术后4 h、术后20 h血浆白细胞介素-10浓度升高(P<0.05或0.01);SIRS评分与|LnD|在一定范围内呈正相关(r=0.43,P<0.01). 结论:OPCABG患者术后SIRS严重程度与血浆白细胞介素-6与自细胞介素-10比值动态变化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明显正相关.

  •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与非体外循环CABG术对冠心病疗效对比分析

    作者:王全河;翟关群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对冠心病患者中近远期疗效的区别.方法 回顾性分析郑州市中心医院于2014年1月~2015年1月接诊的40例行PCI术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以及同期40例行OPCABG术的冠心病患者,比较两组气管切开、血液透析、胸骨感染、术后心房颤动及院内死亡率及手术前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并记录随访2年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再入院率及死亡率.结果 两组气管切开、血液透析、胸骨感染、术后心房颤动及院内死亡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PCABG术组再次气管内插管率高于PCI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00%(8/20)vs.2.50%(1/40),P<0.05];两组手术前LV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两组LVEF较术前均得到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后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2年的随访结果显示,两组脑卒中、再次血运重建、死亡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PCABG组再发心肌梗死、再发心绞痛、再入院率低于P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63%(1/40)vs.18.92%(7/40),2.63%(1/40)vs.16.22%(16/40),10.53%(4/40)vs.40.54%(15/40),P<0.05].结论 在冠心病患者中应用PCI术和OPCABG术在近远期死亡率相似,但OPCABG术后患者远期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更低.

149 条记录 1/8 页 « 1234567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