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红光对猪Ⅱ度烧伤创面治疗作用的初步研究

    作者:尹会男;柴家科

    目的:研究红光治疗对猪Ⅱ度烧伤创面的治疗作用.方法:雌性小型猪3只,采用截面2.5cmx2.5cm大小,150g,80℃黄铜块于猪皮肤烫伤20.复制Ⅱ度烧伤模型,在每只猪的左右两侧各烫伤8个创面,共48个创面.左侧为常规治疗组;右侧为红光治疗组.常规治疗组采用组磺胺嘧啶银每日换药;红光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每日红光照射30min.于伤后2d,6d,10d,14d分别取病理组织标本,进行HE染色.检测伤后Ⅱ度烧伤创面深度(采用血管内皮细胞坏死大深度与毛囊细胞坏死大深度表示),创面再上皮化百分率以及创面感染发生率.结果红光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伤后2d烧伤创面深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伤后6d,10d红光治疗组烧伤创面再上皮化百分率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烧伤创面感染发生率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红光治疗可促进猪Ⅱ度烧伤创面的再上皮化,从而促进创面愈合,其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 肝细胞生长因子与皮肤创面修复

    作者:李金凤;崔春萍;段海峰;吴祖泽

    皮肤创面修复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其中包括炎症反应、细胞增殖、胶原代谢、毛囊形成和色素沉积等病理生理过程.许多生长因子介导和调控伤口的纤维化、血管生成和再上皮化,在皮肤愈合过程中发挥作用.

  • 烫伤创面再上皮化过程中表皮角质形成细胞增殖分化相关基因差异性表达研究

    作者:章雄;刘琰;张志;许伟石

    目的:利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创面再上皮化过程中表皮角质形成细胞(Kerationocytes,KCs)增殖分化相关基因的表达.方法:SD大鼠24只,随机平均分成四组,水浴法造成背部45cm2深Ⅱ度烫伤,按照基因表达检测时间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伤后3、10、14d取创缘1cm皮肤标本;创面完成再上皮化日,取创面中心皮肤标本,制备KCs悬液,另取6只SD大鼠背部皮肤作为正常对照组.检测再上皮化不同阶段KCs增殖分化相关基因的差异性表达.结果:再上皮化过程中cyclin-dependent kinase 2 (Cdk2) β,cell division cycle 42 homolog (Cdc42),transcriptional regulator protein (Hcngp),cyclin B (Ccnbl)等增殖相关基因上调,bromodomain containing 4 (Brd4),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3 (Mapk3),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8 interacting protein (Mapk8ip)等增殖相关基因下调;完成再上皮化时,增殖、分化相关上调基因中出现protein kinase C, delta (Prkcd)、Caspase3 (Casp3)等.结论:KCs在烫伤后活化,MAPK信号转导通路激活,Cdk2β、Cdc42、Hcngp、Ccnb1等增殖促进因子基因表达上调,使细胞开始增殖;再上皮化过程中,既有增殖相关基因上调,又有下调;完成再上皮化时,Prkcd、Casp3等基因表达上调,调节KCs的增殖和分化.

  • 表皮与真皮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创面愈合的影响

    作者:林恒;彭代智

    创面愈合是一个复杂有序的过程,包括炎性细胞、修复细胞的聚集,受损组织的清除,细胞外基质的产生和重塑,后完成再上皮化或形成瘢痕.它涉及细胞的运动、黏附、通讯、增殖和分化等,也包含细胞内、外物质的代谢和基因的启动、调控等一系列生化和分子生物学反应.

  • 创面愈合过程中创缘表皮干细胞的再分布

    作者:李建福;付小兵;盛志勇;孙同柱

    目的:研究皮肤干细胞在全层皮肤创面愈合过程中的分布与增殖分化特征,以及该特征在创面愈合过程中的作用.方法:10只Wistar大鼠背部各制备4个面积为2.54cm2的全层皮肤创面,将刨面随机分为2组,即银锌霜治疗组(20个创面),空白对照组(20个创面).分别于伤后3d、1周、2周和3周以组织学检查动态观察各组治疗效果,并以β1整合素、角蛋白19(K19)免疫组化法检测表皮干细胞在创面愈合过程中的表达情况.结果:两组创面愈合率为银锌霜组80%(16/20),对照组60%(12/20).两组创面肉芽组织于各时相点均未见β1整合素、K19阳性细胞出现,但于创缘表皮的棘层或颗粒层出现了散在的β1整合素和K19同时染色阳性细胞.且越接近创面这些阳性细胞越密集,组织学上与基底层的阳性细胞无直接联系,其数量随着创面的缩小渐渐增加,直到创面愈合.上皮化后,这些阳性细胞逐渐减少,并随着愈合创面表皮脚的出现而消失,而感染创面的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少于未感染创面的阳性细胞数.结论:表皮干细胞能动地参与创面的修复,创缘表皮干细胞再分布的主要功能可能促进创面再上皮化.

  • 深Ⅱ度烫伤大鼠创面血管内皮细胞增殖与凋亡变化的初步研究

    作者:刘文忠;付小兵;程飚;李建福;孙同柱

    目的:观察大鼠深Ⅱ度烫伤创面愈合过程中创基微小血管内皮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变化特征,探讨血管的形成与退缩在创伤修复中的作用.方法:利用大鼠5%深Ⅱ度烫伤模型,将7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和单纯烫伤两组.于伤后0.5d、1d、3d、7d、14d和21d采取创面皮肤标本,HE病理学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创面组织真皮内血管内皮细胞PCNA和TUNEL的表达变化规律.结果:深Ⅱ度烫伤的大鼠伤后3d,创面出现少量的肉芽组织,7d时肉芽组织已充满创面,再上皮化速率为30%,14d的再上皮化率达70%,至21d,创面完全闭合,真皮内小血管的数量减少.大鼠烫伤后3d,创面基底的真皮组织内出现PCNA阳性的血管内皮细胞,随后阳性表达逐渐增多,14d时达到高峰.至伤后21d,PCNA的阳性表达略有下降.而创伤愈合初期罕见TUNEL阳性的细胞,21d时,TUNEL标记阳性的细胞显著增多.结论:烫伤大鼠创面中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与凋亡活动与创面的愈合进程有密切的关系.血管形成与退缩在时程上协调变化是组织正常修复的重要步骤.

  • rhPDGF-BB凝胶剂促进糖尿病大鼠创面愈合的实验研究

    作者:孙同柱;付小兵;李威;赵志力;陈伟;孙晓庆;周岗

    目的:评价重组人血小板生长因子凝胶剂(rhPDGF-BB)对糖尿病大鼠创面修复的作用.方法:26只糖尿病大鼠在背部两侧各制备2个全层皮肤缺损创面,面积2.54cm2,随机将创面分成五组,即rhPDGF-BB凝胶剂三个剂量治疗组(rhPDGF-BB用量分别为14.0μg/cm2、7.0μg/cm2、3.50μg/cm2)、凝胶剂基质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观察伤后不同时间各组创面面积和伤腔容积的变化.结果:伤后14d rhPDGF-BB中剂量治疗组创面面积缩小到(0.05cm2±0.06cm2)明显小于凝胶剂基质对照组(0.23cm2±0.22cm2)和空白对照组(0.22 cm2±0.25cm2),伤后7d rh PDGF-BB中剂量治疗组伤腔容积减小到(0.02ml±0.02ml)也明显小于凝胶剂基质对照组(0.06 ml±0.03 ml)和空白对照组(0.07ml±0.05 ml).结论:rhPDGF-BB对糖尿病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有明显的促修复作用,表现在促进创面肉芽组织生长、毛细血管胚芽形成与再上皮化.rhPDGF-BB的三种不同剂量中,以中剂量(7.0μg/cm2)组表现出促创面修复作用为明显.

  • 不同发育阶段人皮肤β1整和素及细胞角蛋白K19表达特征及其与创面修复结局关系的研究

    作者:孙晓庆;付小兵;孙同柱;顾小曼;陈伟;盛志勇

    严重烧创伤等所致皮肤损伤后的愈合能力随着人年龄的增大而逐渐降低,其原因涉及多方面,其中表皮细胞增殖分化潜能的改变可能是其重要原因之一.由于皮肤中β1整和素及细胞角蛋白K19仅在具有增殖与分化潜能的表皮干细胞和短暂扩充细胞上表达,本研究利用β1整和素和细胞角蛋白K19单抗,观察人胚胎期、幼儿期、成人期皮肤中表皮干细胞和短暂扩充细胞分布、数量的差异,并探讨这种差异特征与创面表皮再生能力随年龄降低的关系.分别取23~24周龄胎儿、4~10周岁幼儿、35~51岁三组全层皮肤.取材后即刻10%甲醛固定,常规石蜡包埋,切片5μm待用.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β1整和素和细胞角蛋白K19单抗分别购自Neo Markers和Maxim Biotech公司.β1整合素细胞膜染成棕黄色为阳性细胞,角蛋白细胞浆染成棕黄色为阳性细胞,同时设不加一抗的阴性对照.结果显示在胎儿期皮肤表皮基底层细胞β1整和素及角蛋白K19染色均为阳性,毛囊隆突部细胞β1整和素及角蛋白K19表达也均为阳性.幼儿期表皮基底层细胞中有部分细胞表达β1整和素及角蛋白K19,阳性细胞并非散在均匀分布,而是数个阳性细胞相对集中呈片状分布,β1整和素与角蛋白K19的表达规律相似.成年人表皮基底层中表达β1整和素及角蛋白K19的细胞也呈片状分布,阳性细胞率较幼儿组低,且染色强度较弱.本实验结果提示,胎儿期表皮基底层均为表皮干细胞和短暂扩充细胞,毛囊隆突部也含有大量的表皮干细胞和短暂扩充细胞,而幼儿期表皮基底层中仅有部分细胞为干细胞和短暂扩充细胞,成人期干细胞及短暂扩充细胞所占的比例则进一步降低.这可能与胎儿期皮肤的损伤在结构上能够完全修复,包括皮肤附件如毛囊、汗腺等也能完全再生,以及临床中幼儿皮肤损伤后再上皮化能力较成人强的现象有关.

  •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与创伤愈合

    作者:陈佳;罗成群

    创伤愈合是一复杂生物学过程,通常认为是由进入伤口的成纤维细胞增殖、分化和合成分泌,细胞外基质的纤维化,新生血管长入伤口的血管化和表皮细胞增生覆盖创面的再上皮化等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在愈合过程中产生的生长因子,包括bFGF,大多对皮肤伤口的纤维化、血管和再上皮化有介导和调控作用,可促进愈合.现将bFGF与创伤愈合的关系简要介绍如下:

  • 2 μm激光前列腺切除术后犬前列腺部尿道与膀胱颈创伤修复再上皮化的对比研究

    作者:曹颖;罗光恒;罗蕾;杨秀书;刘军;唐小虎;柳浩;孙兆林;夏术阶

    目的 观察2μm激光前列腺切除术后犬前列腺部尿道与膀胱颈创伤修复的病理组织学改变,比较前列腺部尿道和膀胱颈修复再上皮化的差别. 方法 2012年4-5月选取健康成年雄性中华田园犬15只,行2μm激光前列腺汽化切除术及部分膀胱颈黏膜切除术,分别于术后3d及1、2、3、4周处死动物,留取前列腺部尿道及膀胱颈标本,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前列腺部尿道及膀胱颈创伤修复的病理组织学改变,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前列腺部尿道及膀胱颈创面细胞中Ki-67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的表达情况,Masson三色染色并半定量分析检测创面胶原纤维的表达量. 结果 光镜下可见前列腺部尿道创面下残余前列腺上皮增殖、迁移并覆盖创面,完成再上皮化过程,再上皮化于术后1周开始,术后3周基本完成,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示增殖的前列腺上皮细胞中Ki-67及PCNA高表达;膀胱颈创面由创缘旁尿路上皮增殖后向创面迁移完成再上皮化过程,再上皮化于术后2周开始,至术后4周仍未完成该过程,膀胱颈创缘旁增生的尿路上皮细胞中Ki-67及PCNA高表达.Masson三色染色并半定量分析检测创面下胶原纤维表达量结果显示,前列腺部尿道创面术后3周和4周均为(+),膀胱颈创面分别为(++~+++)和(+++). 结论 前列腺部尿道创面下残余前列腺上皮细胞增殖、迁移并覆盖创面的创伤修复再上皮化方式可能是机体实现由解剖修复到功能修复的佳修复方式.

  • 2μm激光前列腺汽化切除术后尿道再上皮化动物模型的建立

    作者:唐小虎;李帅杰;柳浩;王振;高振宇;胡建新;曹颖;杨秀书;罗光恒

    目的 建立2 μm激光前列腺汽化切除术后前列腺部尿道再上皮化动物模型.方法 2016年3-4月选取未去势雄性中华田园犬15只,年龄(6.3±0.6)岁,范围5~7岁.体重(20.5±1.3)kg,范围18 ~22 kg.经腹腔注射水合氯醛麻醉后,行经膀胱2μm激光前列腺汽化切除术,术中见前列腺凸向尿道,前列腺部尿道变窄.记录手术时间、麻醉苏醒时间、存活率、初次饮水时间、初次进食时间、初次站立时间、初次排便时间、膀胱冲洗液清亮时间、切口愈合时间.术后3d及术后1、2、3、4周分别随机选择3只犬进行观察.沿原手术路径在膀胱镜下观察前列腺部尿道创面的修复情况,观察结束立即取膀胱、前列腺及前列腺远端部分尿道的连续组织行病理检查,分别观察大体标本,以及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检查结果.结果 本组15只犬的手术时间为(70.5±18.3) min,范围50~90 min.麻醉苏醒时间为(120.1±21.1)min,范围95~ 145 min.15只犬术后均存活.术后初次饮水时间为(6.5±1.8)h,范围4.5~9.0 h;初次进食时间为(10.3±2.1)h,范围8.0 ~13.0 h;初次站立时间为(23.7±5.6)h,范围18.0~30.0 h;初次排便时间为(26.3±3.1)h,范围23.0 ~30.0 h.术后膀胱冲洗液清亮时间为(5.2±1.6)d,范围4~7d.切口愈合时间为(8.7±1.5)d,范围6~11d.膀胱镜观察,术后3d和1周时创面被苍白坏死组织覆盖;2周时创面被覆上皮;3周时创面被覆上皮组织更厚;4周时前列腺部被覆上皮组织,与正常尿路上皮颜色接近.HE染色结果显示,术后3d时创面未见上皮被覆;1周时少数创面已有点片状单层或2~3层立方再生上皮被覆;2周时创面均见被覆上皮覆盖,上皮为2~3层,缺乏极性;3周时创面被覆上皮细胞增厚至5~6层,表面可见少数伞细胞,极性排列;4周时创面被覆上皮为5~6层,表面见较多伞细胞,呈极性排列.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术后3d及1、2周时创面或被覆上皮尿斑蛋白(-);3周时创面部分被覆上皮尿斑蛋白(+);4周时创面被覆上皮尿斑蛋白(+).结论 对中华田园犬行2μm激光前列腺汽化切除术能成功建立前列腺部尿道再上皮化的动物模型.

  • 尿液对犬经膀胱前列腺切除术后前列腺部尿道创面再上皮化的影响

    作者:丁华;罗光恒;曹颖;罗蕾;唐小虎;柳浩;杨秀书;孙兆林

    目的 探讨尿液对前列腺切除术后前列腺部尿道创面再上皮化的影响.方法 2014年7月至2015年9月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8只成年雄性中华田园犬分为两组,每组9只.实验组接受经膀胱前列腺切除术+输尿管皮肤造瘘术+膀胱造瘘术,对照组仅行经膀胱前列腺切除术.每组分别于术后1、3、4周处死3只并留取前列腺部尿道标本,采用HE染色观察前列腺部尿道创面再上皮化的情况.结果 术后1周,对照组再上皮化开始,出现新生细胞向创面生长形成少量再生上皮;实验组创面未见再生上皮,仅见残余前列腺组织增生并部分鳞化.术后3周,对照组创面完全覆盖5~6层再生上皮,表面见伞细胞,细胞开始呈极性排列;实验组可见到部分新生上皮与创缘下增生前列腺上皮细胞团相延续.术后4周,对照组创面完全覆盖5~6层再生上皮,细胞极性排列,创面下前列腺增生细胞团减少;实验组仍有多灶创面未见再生上皮覆盖,可见新生上皮与创缘下增生前列腺上皮细胞团相延续现象.结论 尿液可以促进前列腺切除术后犬前列腺部尿道创面的再上皮化过程,但尿液的种子细胞作为创面再上皮化来源的可能性较小.

  • 深度烧伤创面处理的现状与展望

    作者:黄晓元;梁鹏飞

    深度烧伤是指深Ⅱ度以上的皮肤或皮下组织烧伤,为皮肤真皮深层的损伤.烧伤创面的处理贯穿烧伤治疗的始终,创面的再上皮化和真皮重建构成了创面修复的重要环节,而及时封闭创面可以防治感染、减少器官功能损伤、防治瘢痕过度增生、提高严重烧伤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及生命质量.深度烧伤的创面愈合后多遗留瘢痕,形成各种挛缩畸形,严重者甚至截肢致残,影响患者的功能及生活质量.因此深度烧伤的创面处理,一直是国内外烧伤外科学领域研究与治疗的重点和难点.

  • 影响角质形成细胞再上皮化的分子机制新进展

    作者:刁建升;张曦;郭树忠

    创面的再上皮化是一个以角质形成细胞为主导的多因素协同作用的过程,能否实现再上皮化对创面愈合的转归有着重要的影响.延迟再上皮化的过程往往会导致伤口愈合不佳,甚至发生病理性瘢痕或慢性难愈性创面.

  • 鼻息肉中嗜酸性粒细胞的作用机制

    作者:李康;杨静

    鼻息肉是由局部微环境中各种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调控的自身延续的炎性反应产物,其发生和发展过程涉及到复杂的慢性炎性反应,其确切病因和病理生理过程仍未明确[1],随着鼻内窥镜手术的广泛运用及完善,手术切除已不再是治疗的重点、难点,但术后复发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学者,也是患者治疗不满意的因素之一.近年来Bemstein等经过研究提出"多种因素发病学说":鼻腔外侧壁的空气动力学变化,细菌、病毒以及变应性疾病等多种因素作用于鼻腔外侧壁黏膜,引起黏膜炎性反应,开始上皮破裂、黏膜疝出,再上皮化、新腺体形成、鼻息肉形成.85%~ 90%的鼻息肉病例是以嗜酸性粒细胞(EOS)浸润为主,研究指出揭示局部大量EOS浸润机制是了解鼻息肉本质的首要问题.可见EOS在鼻息肉的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针对发病机制的探讨成为现阶段关注的热点.多年研究已经表明EOS浸润是鼻息肉主要的组织学变化,现就其致病机制及其相关因素综述如下.

  • 新型复合敷料促进大鼠Ⅱ°烧伤创面再上皮化的疗效研究

    作者:李百川;曹松申;李红丽

    目的 研制一种兼顾抗炎和促进表皮快速再上皮化的新型复合型敷料,并观察其在Ⅱ°烧伤创面中的疗效.方法 建立创面损伤模型,将样本随机分成正常、损伤和治疗3个组.治疗组创面在伤后即给予敷料处理.分别于伤后1、3、7、14天测量各组各时期创面的面积,计算创面愈合率.取各组创面皮肤组织,比较各组皮肤组织内总Ca2+浓度及活性氧的差异,并用放射免疫法检测TNF-α、IL-1β及IL-6分泌情况.结果 新型复合型敷料明显缩短创面愈合时间,由损伤组29.46±4.38天缩短为25.39 ±3.12天(P<0.05).并于伤后14天促进创面皮岛形成,增加愈合率(P<0.05).复合型敷料能有效降低损伤后创面组织Ca2+浓度,降低炎性因子和ROS水平,两组各时期各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型复合敷料可有效加快表皮再上皮化修复,并阻断伤后胞内钙离子浓度升高,减少炎性因子释放,抑制氧化应激反应,为皮肤创面修复提供新的治疗方式.

  • 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创面修复的效果观察及费用比较

    作者:朱婉贞

    急性创伤后创面愈合是现代外科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多数较大的创面采用传统的治疗方法效果甚微,疗程长,费用高,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扶济复)作为创面愈合上皮形成的重要调节物,对皮肤伤口的纤维化、血管的再上皮化有介导和调控作用,可促进创面愈合[1].笔者分析了我院2002年8月至2005年12月外科急性创伤后皮肤损伤病人应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后的创面愈合时间及相关的费用,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受体上皮细胞灌注后大鼠气管异位移植再上皮化过程的研究

    作者:张轶;胡学飞;陈昶

    目的 研究受体上皮细胞灌注后大鼠气管异位移植再上皮化的具体的演进过程.方法 建立大鼠气管异位移植模型后,将实验动物完全随机分为6组,在移植后第3天、第7天、第14天、第21天、第28天、第35天,分别随机处死一组大鼠(n=10),取出移植气管,分切后进行以下检测:组织形态学评价、透射电镜观察、上皮细胞分化鉴定(CK14、CK18和CFTR)、上皮细胞增殖能力检测(Ki67)和上皮细胞纤毛比例测定.结果 在移植后的第3天,气管内壁局部覆盖有无纤毛的扁平上皮细胞;第7天,气管内壁完整覆盖有无纤毛的扁平上皮细胞;第14天,上皮细胞层为扁平细胞和柱状细胞交替;第21天,气管内壁覆盖完整的柱状上皮细胞,偶见刷状缘;第28天,气管内壁覆盖完整的柱状上皮细胞,可见较明显的刷状缘,透射电镜发现假复层结构明显;第35天的表现与第28天相仿.结论 受体上皮细胞灌注后大鼠气管异位移植再上皮化的演进过程为:灌注后细胞迅速附壁,其中成功附壁的上皮细胞开始增殖,进而完整覆盖气管内壁,形成单层扁平上皮组织,而后上皮细胞开始分化,终成为成熟的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组织.

  • ReCell细胞再生技术在皮肤重建过程中的应用及护理

    作者:盛敏

    创面再上皮化是愈合的重要环节,残留皮岛的数量和质量决定愈合后瘢痕的质量.皮岛的匮乏,如烧伤、创伤及医源性创伤可导致创面不能一期愈合,其瘢痕在形态和色泽上与周围正常皮肤相比差异性较大.理想的做法是把相匹配的表皮细胞移植到受区部位,并使其在适宜的环境中生长,从而加速上皮化过程,提高创面修复质量,避免形成瘢痕.

  • 应用密闭湿性愈合敷料治疗难愈合伤口的建议

    作者:郭清阳;肖艳秋;王晓春

    闭合性敷料利用密封与保湿原理为创面提供了一个微湿、微酸和低氧的环境,在充分隔离外界细菌对创面再污染条件下,加速创面坏死组织白溶性清创,同时促进内芽生长与再上皮化.

39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