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重症监护病房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调查分析

    作者:刘汉斌;王藩;杨钧

    目的:调查重症监护病房(ICU)血小板减少症(TCP)发生率、预后,分析其危险因素及可能机制。方法收集2012年10月~2013年10月217例ICU患者临床资料,调查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率,对其相关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并探讨其可能机制。结果发现血小板减少症患者76例(35.0%),病死率38.2%,显著高于非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病死率5.0%(P<0.01)。脓毒症、出血或输血、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估测评分II(APACHE II)>15是血小板减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纠正血小板减少能降低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病死率。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当中DIC发生率为39.5%(30例)。结论脓毒症是主要的独立危险因素,ICU中血小板减少患者病死率更高。纠正血小板减少能够改善患者预后。

  • 产科相关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临床分析

    作者:王瑞娟

    目的:探讨本地区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诊治现状,总结经验教训,提高治愈率.方法:对我院2002~2006年53例产科相关性DIC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按其转归分为两组进行比较,A组(n=10)经治疗无效死亡者;B组(n=43)经治疗治愈出院者.就病因特点、逆转时机、实验室检查和治疗方法等进行比较.结果:两组病人在职业、就医条件、分娩方式、诊治时机和方法上存在差异(P<0.01).结论:提高孕产妇及家人的自我保健意识,加强围产期保健,提高基层医院的诊疗水平,积极预防和治疗原发病,正确、及时处理DIC,是减少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生和致死的关键措施.

  • 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43例诊治策略

    作者:李美霞;李菊香

    目的:回顾性总结近5年来我院产科相关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救治成功的43个病案,寻找合理可行的诊治策略.方法:对我院2000年1月~2006年12月间产科53例相关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中43例转归良好的病例进行总结分析.对其诊冶方案、逆转时机、有效手段和相关策略进行比较和统计学处理,P<0.05者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密切注意DIC的早期临床表现,争取及早诊断;及时、主动治疗病因,遇制JDIC发生、发展和演变链环,正确使用肝素.结论:产科相关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虽然发病急,病势凶险,死亡率高,但只要及早诊断、正确处理,可显著降低其死亡率和致残率.

  • 左旋门冬酰胺酶致儿童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死亡1例

    作者:张馨予

    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araginase,L-asp)是临床主要使用的抗肿瘤药物之一,也是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cytic leukemia,ALL)的主要药物之一,近10多年,由于采用了左旋门冬酰胺酶的联合化疗方案,使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长期存活率有显著提高,亦使一些难治性急性髓性白血病获得缓解甚至长期生存,加上左旋门冬酰胺酶对骨髓抑制较轻,为此临床上应用此药较广.

  •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临床观察

    作者:王金梅;杨艳红;王爱军;崔文华

    目的 探讨应用低分子肝素联合EACA治疗初发APL合并DIC的疗效.方法 对22例确诊初发APL合并DIC的患者立即给予ATRA诱导缓解治疗,补充血小板及凝血因子的同时,给予低分子肝素5 000IUq 12h皮下注射,EACA6~8g缓慢静脉滴注7d~14d.结果 22例患者中,其中1例于治疗第5天死于颅内出血,2例因其他原因放弃治疗,19例患者治疗过程平稳,临床出血症状显著改善.结论 低分子肝素联合队CA治疗APL合并DIC方便、安全、有效、经济,值得推广.

  • 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实验室监测

    作者:徐军;王玉玲;王翠峰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vascular coag-ulopathz,DIC)是产科严重的并发症,此病情进展迅速,凶险,治疗棘手,母婴病死率已跃居孕产妇死亡之首[1],文献报道其死亡率在0.03%~0.13%[2~5].其发生原因由于致病因素激活凝血系统而导致全身微血栓形成及继发性纤溶亢进的一种获得性出血综合征,由此发生多脏器功能障碍及衰竭,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 19例新生儿继发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抢救及护理

    作者:陈培琴;陈秀捞;黄丽香

    目的 探讨新生儿继发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抢救及护理.方法 对19例继发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婴的临床资料、抢救及护理的情况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 通过积极的抢救及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19例中治愈12例,好转5例,未愈2例,抢救成功率 89.47%.结论 分析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各种病因,去除原发病是治疗该病的关键,积极抗休克、保温、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是抢救的重要措施.改善缺氧,适当适时应用抗凝药物和补充凝血因子有助于止血功能的恢复.细心及时地观察病情变化,精心的护理,为抢救成功提供有力保证.

  • 低分子肝素对家兔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作者:赵淑杰;尹永杰;郑福鸿

    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LMWH)对家兔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预防和治疗作用,从而为LMWH用于DIC临床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利用4%兔脑粉浸液(3 ml/kg)静脉注射制造家兔DIC模型,将20只建模家兔随机分为对照组和LMWH治疗组,比较两组家兔凝血功能、抗凝功能、纤溶功能相关指标,比较两组动物一般状态及肾脏光镜下的病理改变.结果 两组家兔PLT及D-二聚体相对增加百分比(△DD%)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FIB含量在初始阶段都有下降,但6h后LMWH治疗组家兔FIB接近给药前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LMWH治疗组家兔各时间段APTT延长(P<0.05).LMWH治疗组家兔肾脏标本中无明显微血栓形成.结论 LMWH可改善DIC动物的一般状态,抗凝效果确切,能抑制纤维蛋白原活化、预防微血栓形成,对DIC有良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 联合应用冰冻单采血小板与冷沉淀治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作者:叶有玩;何春辉;廖长征;尹学念;胡劲辉

    目的 研究冰冻单采血小板与冷沉淀联合应用(冰冻联合组)治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效果.方法 将41例DIC患者随机分成两组:24例为冰冻联合组,17例为联合应用新鲜单采血小板和冷沉淀(新鲜联合组).测定两组患者输前1 h和输后2 h指标:①凝血酶时间(TT);②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③凝血酶原时间(PT);④纤维蛋白原(Fbg);⑤血小板(PLT);⑥统计比较两组输后24 h内续用悬浮红细胞量.结果 冰冻联合组与新鲜联合组输后2 h比较:TT、PT、APTT及Fb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LT显著减少(P<0.05),24 h内人均续用红细胞量显著减少(P<0.05).结论 冰冻单采血小板和冷沉淀联合应用治疗DIC具有更佳的止血疗效.

  • 人工肝支持系统成功抢救妊娠急性脂肪肝合并多器官衰竭患者1例报道

    作者:王亚东;赵彩彦;周俊英;刘芳;陈立娟;刘振中

    目的 分析妊娠急性脂肪肝患者的病例特点、抢救措施及预后,提高对此病的认识及早期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妊娠急性脂肪肝合并多器官衰竭患者病情演变以及抢救治疗情况,并结合相关文献分析讨论.结果 患者以妊娠晚期出现重度黄疸伴消化道症状起病,常规保肝、退黄等治疗未能逆转病情,并迅速出现肺、肝、肾等多器官衰竭以及DIC等严重并发症,经积极终止妊娠、辅助呼吸及人工肝支持系统等综合抢救终病情缓解,并经肝组织病理检查明确诊断.结论 妊娠急性脂肪肝病情凶险,极易并发多器官衰竭,早期诊断,多学科、全方位综合救治是提高本病成功抢救的关键.

  • 微量肝素对家免DIC时血液流变性和微循环障碍的预防作用

    作者:李著华;唐显玲;朱庆平

    目的观察微量肝素预防给药对家免DIC时血液流变性和微循环的影响,探讨其预防效果及量效关系,分析其作用机制,为临床使用微量肝素预防DIC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家兔36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肝素预防组.用兔脑粉浸液静脉注射法复制家兔DIC模型,采用显微电视摄像自动分析系统,观察肠系膜微循环的变化和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1U@kg-1@h-1和2U@kg-1@h-1肝素预防组,血液流变性指标、血流速度、纤维蛋白原含量和凝血时间等与模型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对DIC时的微循环和血液流变性障碍有明显的预防效果.0.25U@kg-1@h-1及0.5U@kg-1@h-1肝素预防组,血液流变性及微动、静脉流速等指标与模型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其预防效果不明显.结论微量肝素对DIC时的血液流变性和微循环障碍具有明显的预防作用,且其预防效果存在剂量依赖关系.

  • 结肠癌肝转移氩氦刀治疗后并发DIC1例

    作者:王国华;赵恩锋;张振山;李金红;王志芳;邵春燕;唐毅灵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是在某些严重疾病的基础上,由特定诱因引发的以凝血功能紊乱为特点的临床综合征.致病因素引起血管内多系统的凝血活化并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微血栓形成,继而出现细胞和组织供氧紊乱,器管功能障碍直至急性功能衰竭;同时大量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消耗并继发纤维蛋白溶解亢进[1-4].临床上以出血、栓塞、微循环障碍及微血管病性溶血等为突出表现.氩氦刀诱发DIC罕见报道,现将1例患者的诊治过程报告如下.

  • 孕妇血凝四项指标检测与分析

    作者:李守玮

    目的 研究常规血凝四项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探讨常规血凝指标在不同年龄组孕妇体中的变化情况.方法 采用日本Sysmex CA-1500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对416例不同年龄组临产孕妇进行了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凝血酶时间(TT)指标的检测和分析,并对结果进行两两比较.结果 常规血凝四项指标中TT值的异常值比例比较大,TT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T、INR、APTT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第三组﹝29岁~35岁﹞的TT值与第二组﹝24岁~28岁﹞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四组﹝≥36岁﹞的TT值与第二组﹝24岁~28岁﹞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临产孕妇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不同年龄组的孕妇临产前进行凝血功能指标检测,特别是进行TT的检测,对判断不同年龄组孕妇的血凝情况具有一定的意义,但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 急诊介入栓塞在重度产后出血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中的应用

    作者:刘均喜;陈豪迈;冒晓文;陈贤平

    目的 探讨重度产后出血合并DIC的介入栓塞止血的临床价值.方法 本组17例重度产后出血合并DIC患者均行急诊介入栓塞止血,采用超选择髂内动脉前干插管,造影明确诊断后以明胶海绵颗粒栓塞出血动脉.结果 插管成功率100%,13(13/17)例栓塞后即刻止血,4(4/17)例逐渐止血,总有效率100%;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急诊介入栓塞止血是抢救重度产后出血合并DIC的理想方法,它不但能挽救产妇的生命,而且能保留产妇的子宫,值得推广应用.

  • 诊断儿童DIC前状态的分子标志物研究

    作者:李梨平;方亦兵;祝兴元;邹爱军;郑敏翠;肖政辉

    目的观察儿童止凝血分子标志物的变化以探索其在前DIC(Pre-DIC)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分为正常对照组、DIC组和Pre-DIC组,用发色底物法测定血浆抗凝血酶III(AT-III),用ELISA法检测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III复合物(TAT)、组织因子(TF)、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结果 DIC组(n=17)患儿TAT、TF含量显著升高,AT-III含量显著降低、TFPI含量稍降低,与正常对照组(n=18)比较,TF、AT-III差异有显著性(P<0.01).TAT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TFPI差异无显著性(P>0.05).DIC前状态组(n=28)患儿TAT、TF含量显著升高、AT-III含量显著降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TFPI差异无显著性.AT-III、TAT、TF对Pre-DIC诊断的灵敏度分别为85.7%、89.3%、96.4%,特异性为64.7%、76.5%、82.4%;联合应用3项指标其灵敏度为82.1%,特异性为88.2%.结论凝血分子标志物AT-III、TAT、TF能早期反体内凝血及抗凝血系统的活性,对Pre-DIC的诊断有重要意义.多项分子标志物的联合应用可提高Pre-DIC的确诊率.TF对DIC的发展和进程具有预示作用.

  • 急性白血病合并以栓塞表现为特征的DIC 4例临床分析

    作者:蔡菁晨;胡俊锋;冯永钦;代泉玉;杨良卫;胡俊斌

    目的 探讨急性白血病(AL)合并以栓塞为主要表现的DIC的临床特征.方法 分析4例AL合并以栓塞表现为特征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的病例资料并结合文献分析.结果 本文4例AL合并DIC时其突出表现均并非为出血,而以栓塞表现为特征,易延误诊治.而此阶段DIC抗凝治疗可取得较佳疗效.结论 4例AL合并以栓塞为主要表现的DIC的临床特征:① 病因以感染诱发者居多;②临床表现以脏器功能损害或者衰竭(脏器内微血栓形成)为主,其中以急进性肝损害为甚,个别可发生多脏器功能衰竭;③ DIC实验室检查中纤维蛋白原(Fbg)均>4.0 g/L,伴PT和/或aPTT延长;④抗凝治疗效果显著,受损脏器功能大多在短期内恢复.

  • 重症中暑患者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分析

    作者:周杰;刘文明;蒋建红;杨巧云

    目的 探讨重症中暑患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发生率、影响因素、合并症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57例重症中暑患者的临床资料与救治经验.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重症中暑患者并发DIC与高温暴露时间、体温、休克关系密切,与性别、年龄无关,且发生DIC的重症中暑患者合并肝功能异常、横纹肌溶解发生率明显升高.经降温、抗休克、脏器支持等综合治疗,有5例患者死亡,治疗有效率为91.2%,其中合并DIC的患者病死率为18.2%.结论 重症中暑患者合并DIC病死率高,采取集束化救治技术,控制性降温、积极抗休克和脏器保护,可有效提高抢救重症中暑患者的成功率,在DIC抗凝治疗同时需注意保护肝肾功能.

  • 小剂量肝素治疗急性白血病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作者:陈晓霞

    目的了解小剂量肝素在治疗白血病合并DIC的疗效.方法对急性白血病合并DIC患者7例,采用小剂量肝素皮下注射进行治疗.结果 5例治疗有效.结论急性白血病合并DIC,小剂量肝素皮下注射是治疗DIC的较好方法.

  • 暴发性紫癜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1例

    作者:胡彩霞;高磊;崔瑜;王文氢;高顺强

    患者女,14岁 发热5d,全身多发瘀斑半天.皮肤科情况:全身皮肤可见多发散在的瘀斑、皮肤坏死、溃疡、坏死性大疱;伴有高热、血小板进行性下降、D-二聚体升高、凝血功能异常.诊断:暴发性紫癜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予抗感染、抗炎、抗凝等治疗后痊愈.

  •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合并DIC23例护理体会

    作者:霍越峰

    目的 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护理体会.方法 对23 例APL合并DIC患者实施一系列心理护理及临床护理措施,观察其效果.结果 21 例平稳渡过DIC 期完全缓解出院,2 例死亡.结论 加强早期临床观察,做好心理护理,加强凝血功能监测,预防感染,能够降低DIC 致死率,提高长期生存率.

24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