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热射病:致命性的中暑

    作者:杨保林

    随着热浪的侵袭,重症中暑接二连三,因热射病而死亡的病例开始增多.一名58岁的男子出现呕吐、抽筋等症状,被送进上海闵行区中心医院,据这位中暑患者的工友回忆,当时他们并没有在烈日下暴晒,也没有进行繁重的体力劳动,而是在室内,只是没有空调,只有电扇.院方称,近三天内已经收治了4例这样的重度中暑患者,其中两例送医院的时候已经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终宣告不治.

  • CRRT在重症中暑并发横纹肌溶解综合征患者的应用及护理

    作者:于琳

    目的:分析探究CRRT在重症中暑并发横纹肌溶解综合征患者的应用效果及护理策略.方法:选择50例重症中暑并发横纹肌溶解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实施连续肾脏代替治疗(CRRT),观察并记录患者的病情变化,同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配合相应的护理干预.结果:治疗后,有2例患者死亡,其他48例患者痊愈出院,其治愈率为96.00%.结论:CRRT在重症中暑并发横纹肌溶解综合征患者的应用效果显著,配合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可以有效促进患者康复.

  • 集束化护理在重症中暑患者急救中的护理效果分析

    作者:刘丽君;闫焕姣

    目的:分析集束化护理在重症中暑患者急救中的护理效果.方法:研究对象是2017年3月到2018年3月期间我院急诊科接收并治疗的重症中暑患者中抽取的80例.常规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干预组患采用集束化护理模式进行护理.比较临床护理效果.结果:干预组患者护理总有效率为92.5%,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在重症中暑患者急救中的护理效果显著,可推广应用.

  • 9例重症中暑病人诊治体会

    作者:黄马玉

    目的总结重症中暑的急救经验.方法对9例重症中暑病人进行即刻的、全方位物理降温,监护生命体征,维护重要脏器的功能,纠正内环境的紊乱.结果7例病人康复出院,住院时间6例<3天,1例16天.2例死亡(1例3天,1例14天).结论及时有效的降温、维护重要脏器功能、防治并发症需要同时进行:早发现、早治疗是关键.

  • 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中暑26例

    作者:周晶

    中暑是指在高温环境下或受到烈日暴晒产生人体体温调节功能紊乱而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和环境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疾病.临床表现以高热为特点,体温低限度40℃以上,并有惊厥或昏迷、出汗停止,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先兆中暑、中暑高热、中枢痉挛和中暑衰竭等四种类型,作者通过对近几年来急诊就诊的26例中暑中的重症中暑患者随机分组,通过生脉注射液、纳洛酮的联合用药观察,对重症中暑的患者疗效极为显著.

  • 通心络胶囊配合西医综合疗法治疗重症中暑患者29例疗效观察

    作者:孙丹杰;张小庆;许嵩翱

    目的 观察西医综合疗法联合通心络胶囊治疗重症中暑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7例重症中暑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28例和治疗组2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物理降温、静脉滴注冷生理盐水、保护重要脏器功能、对症支持等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治疗基础上予以鼻饲或口服通心络胶囊,每次1.04g,每日3次.两组治疗10 ~ 14天后比较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检测两组患者肛温、意识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中性粒细胞计数、血肌酐(Cr)、尿素氮(BUN)、肌酸激酶(CK)、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浆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F)、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D-二聚体(D-D)水平的变化. 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82.8%和67.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hs-CRP、中性粒细胞计数、Cr、BUN、CK、TBiL、ALT、AST、APTT、PT、D-Dimer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各指标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西医综合疗法联合通心络胶囊治疗重症中暑可较单纯西医综合治疗更好地改善患者的症状、外周血炎性指标和脏器功能指标水平.

  • 怎样选用中成药治疗中暑?

    作者:胡献国

    答:中暑,为夏日常见病,在高温环境下劳动或工作,出现大量出汗、口渴、明显疲劳、四肢乏力、头昏眼花、胸闷、恶心、注意力不集中、四肢发麻等症状时,为先兆中暑.若伴有发热,体温高于38℃,面色潮红,皮肤灼热,或面色苍白,恶心呕吐,血压下降,皮肤湿冷,脉搏细弱者,为轻度中暑,若出现昏迷、痉挛、或皮肤干燥无汗、持续高热者,为重症中暑,应及时去医院治疗.中医认为,本病多为暑热侵袭所为,当以清热解暑为治.

  • 重症中暑的临床特征及其昏迷机制

    作者:周从阳;杨继斌;刘仁树;肖翔宇

    2003年南昌地区遭遇到建国以来从未见过的持久高热酷暑,各种不同类别的中暑.其中以突发昏迷者多见,然而对其发病的临床特征及其昏迷机制文献报道尚少.

  • 重症中暑患者的救治

    作者:施云超;徐建彪;童武华;张继松;王黎恩;沈锦松;李亚民;顾永良

    中暑主要发生在热环境下生活和工作中的人群中.在特殊职业(高温、高湿环境工种)的人群中尤为多见.除起决定作用的环境因素外,人群的健康水平、年龄及对高温、高湿环境的耐受程度以及预防措施不当对中暑的发病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重症中暑的病死率很高.

  • 线粒体凋亡途经参与热应激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凋亡的研究

    作者:李莉;古正涛;刘志锋;苏磊

    目的 观察细胞色素C、caspase-9和caspase-3在热应激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表达及相互关系,阐明热应激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凋亡的信号转导机制,探讨重症中暑所致血管内皮损害的发病机理.方法 建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热应激模型,对照组将细胞置于标准37℃、5% CO2细胞培养箱,热应激组将细胞置于39℃、41℃、43℃细胞培养箱中进行热应激2h,热应激后继续在细胞培养箱孵育24h.电子显微镜观察人脐静脉内皮细胞(37℃、43℃)线粒体改变,应用Annexin V-FITC/PI双染色方法检测不同温度热应激后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检测细胞色素C、caspase-9、caspase-3蛋白表达.结果 电镜观察对照组(37℃)HUVEC细胞线粒体结构基本正常.热应激后(43℃)HUVEC细胞线粒体肿胀并出现结构改变;与对照组比较,39℃热应激对内皮细胞凋亡无明显影响(P>0.05),随着热应激温度的增加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凋亡明显增多(41℃17.8%,4 3℃25.6%)并且细胞色素C、caspase-9、caspase-3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05).结论 线粒体通路的激活参与了热应激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凋亡的调控;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可能与重症中暑的发病存在相关性.

  • 乌司他丁减轻重症中暑大鼠肺的炎症和氧化损伤

    作者:陈怿;童华生;张兴钦;江东新;苏磊

    目的 观察乌司他丁对重症中暑大鼠肺损伤的作用.方法 48只大鼠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空白组(HS)、低剂量乌司他丁组(LUTI)、高剂量乌司他丁组(HUTI)和对照组(Sham)4组,每组12只.通过人工气候舱制备重症中暑大鼠模型,监测直肠温度(Tc)、监测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记录Tc>42℃的时间和重症中暑发生时间,分别于热打击开始后0 min、20 min、40 min和60 min采动脉血检测血氧分压(PaO2)和二氧化碳分压(PaCO2),并于60 min留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并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其中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 β(IL-1β)和白介-6(IL-6)质量浓度,收集肺组织进行病理分析和诱导性氧化亚氮(iNOS)的Western blot检测.采用PASW Statistics 17.0统计软件行方差分析,生存分析使用Kaplan-Mier曲线和Log Rank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LUTI和HUTI组相比HS组在Tc>42℃的时间(P=0.00)、重症中暑发生时间(P=0.00)和中位生存时间(P=0.00)均延长.热打击后60 min时HS组PaO2较其他三组明显降低(P=0.00),而LUTI和HUTI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1).同时,HS组PaCO2较其他三组明显升高(P=0.00),LUTI和HUTI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9).LUTI和HUTI组大鼠的BALF中TNF-α、IL-1β和IL-6浓度较HS组低(P=0.00,P=0.00和P=0.00),而且HUTI组的炎症介质浓度也低于LUTI组(P=0.02,P=0.04和P=0.04).病理结果显示LUTI和HUTI组大鼠肺损伤较HS组轻(p=0.00).肺组织iNOS蛋白表达比较中,HS组较LUTI和HUTI组增加(P=0.00),而LUTI组表达量也高于HUTI组(P=0.03).结论 乌司他丁具有改善重症中暑大鼠呼吸衰竭和预后的效果,这种作用可能与减轻肺组织的炎症和氧化损伤有关.

  • 重症中暑抢救成功1例

    作者:王忠祥;王发祥;解放军

    中暑主要发生在热环境下生活和工作中的人群中.在特殊职业(高温、高湿环境工种)的人群中尤为多见.重症中暑的病死率很高.全面有效地降温,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及时纠正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抢救成功的关键.2008年8月我科收治1例重症中暑患者,现将其救治体会报告如下.

    关键词: 重症中暑 抢救 降温
  • 重症中暑致多脏器功能障碍临床研究

    作者:丁国娟

    目的 探讨重症中暑致多脏器功能障碍的预后及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绍兴市人民医 院2009年6月~2011年8月收治的29 例重症中暑致MOD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9例患者死亡14例,其中10例(71.4%)在入院24 h内死亡.治愈11例;4例遗有意识障碍,生活不能自理.24 h内死亡原因主 要为顽固性休克,24 h后死亡原因主要为多脏器功能衰竭.重症中暑并发MODS患者中,脑和呼吸系统 常被累及,分别为100%和96.6%.死亡组中伴深昏迷、休克比例明显高于好转组.结论 重症中暑致 MODS者死亡率高,及早识别、及时救治非常重要.

  • 昏迷入院的重症中暑患者临床分析

    作者:钱吉琴;李芳;鲁靖;郭新瑛

    2010年8月持续高温席卷江苏昆山市,中暑患者较往年骤增.现收集2010年8月昆山市数家医院的13例以昏迷入院的重症中暑患者病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为临床救治提供依据.1 临床资料一般资料本组13 例患者中,男10 例,女3 例;年龄36~82岁,中位平均55岁.

    关键词: 昏迷 重症中暑
  • 临床护理路径在军事训练致重症中暑患者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

    作者:郭涛;童华生

    目的 探讨临床护理路径(CNP)在军事训练致重症中暑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4年5月-2016年10月广州总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军事训练致重症中暑患者61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31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试验组按照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比较两组入院2h降温效果、住院时间、费用、并发症、护理缺陷及患者满意度.结果 试验组入院2h降温效果、住院时间、费用、并发症、护理缺陷及患者满意度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种有效的护理服务模式,能够使军事训练致重症中暑患者体温快速降至目标体温,减少住院时间、费用、并发症及护理缺陷,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推广.

  • CRRT在重症中暑并发横纹肌溶解综合征患者的应用及护理

    作者:郭涛;童华生

    目的 总结CRRT在重症中暑并发横纹肌溶解综合征应用及护理要点.方法 收集2010年5月-2015年10月广州总医院重症医学科重症中暑伴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病例共60例,均采用连续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feplacement therapy,CRRT),通过病情观察,CRRT护理,深静脉导管的护理,出血的预防和监测,安全和心理护理等护理干预.结果 通过CRRT治疗后其中4例因MODS死亡,其余均治愈,治愈率93%.结论CRRT在重症中暑并发横纹肌溶解综合征应用效果良好,护理工作在CRRT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保证CRRT安全有效进行的前提条件,可有效提高救治成功率,减少并发症.

  • 一例重症中暑患者的成功抢救

    作者:陶新;张超;高洁;汤智勤;余晓玲

    近年来,夏季气温一直持续偏高,在户外劳作中暑的患者较多,本院急诊抢救成功一例重症中暑9脏器功能障碍患者,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 重症中暑 抢救
  • 血液净化为主导的综合降温方案在重症中暑早期的应用

    作者:池锐彬;张素玮;魏远辉;刘力新

    重症中暑是南方地区常见的急危重症疾病,病情严重,进展快,即使得到及时治疗,其病死率亦高达60%[1],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为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1.2].早期迅速有效的降温是救治重症中暑的关键.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小榄人民医院ICU在2006~2012年收治10例重症中暑患者,早期采取以血液净化为主导的综合降温方案,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 重症中暑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一例

    作者:别彩群;杨冬华;钟健;汤绍辉

    患者男,48岁,民工.因"昏迷8 h"于2005年8月6日晚21:00入院.患者于8 h前在露天高热环境中连续作业5 h而出现胸闷、无汗、四肢乏力,继而神志不清、昏迷.入院体检:T 41.5℃,P 110次/min,R 32次/min,BP 96/60 mm Hg(1 kPa=7.5 mm Hg).神志不清,呼之不应,压眶反应(-),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1.5 mm,对光反射迟钝,口吐少量白沫,偶有呻吟,双肺呼吸音粗,未及干湿啰音.心率110次/min,律整,未及杂音.腹部无异常体征.

  • 细胞外热休克蛋白70与重症中暑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亚楠;耿焱

    重症中暑(severe heatstroke)是具有高发病率和高病死率的一种重症疾病,常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热休克蛋白(heat stroke protein,HSP)是种系类的保守蛋白,HSP70是HSP家族中的一种,属于分子伴侣类蛋白,发挥阻止应激条件下蛋白错折叠和聚集的功能,保护细胞,阻止脏器功能损害,在重症中暑发病过程中起重要的保护作用[1].基于上述功能,HSP70传统上被认为是细胞内蛋白.然而,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正常人体的体循环中也存在HSP70,并且在各种应激条件下会反应性增多,引起了人们对于HSP70细胞外功能的关注[2].本文就细胞外热休克蛋白(extracellular heat strock protein,eHSP)70与重症中暑的关系的研究情况综述如下.

180 条记录 1/9 页 « 12345678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