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心血管系统疾病 > 心脏杂志

心脏

心脏杂志

Chinese Heart Journal 심장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第四军医大学
  • 主办单位: 第四军医大学,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心脏学会,中国医药信息学会心功能学会
  • 影响因子: 0.38
  • 审稿时间: 3-6个月
  • 国际刊号: 1009-7236
  • 国内刊号: 61-1268/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52-131
  • 曾用名: 心功能杂志
  • 创刊时间: 1989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心脏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陕西
  • 主编: 裴建明
  • 类 别: 心血管系统疾病
期刊荣誉:
  • Szabo技术在冠脉开口病变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张海涛;孙津津;黄丛春;AARON Wong;刘朝中;田建伟;李玉茜

    目的:评价Szabo技术在介入处理冠脉开口部位病变中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8年10月~2011年10月采用Szabo技术介入干预的16例冠心病患者,经冠脉造影提示病变符合Medina分类010/001分叉病变或者主动脉-开口部位病变.首先预扩张病变,在送人第1根导丝通过开口-分叉病变后,送第2根导丝作为锚定导丝,在体外穿过支架尾端末网眼送入另一分支远段,支架近端沿第1根导丝送入病变处,由于锚定导丝作用便可成功精确定位于病变开口.所有患者术后跟踪随访3~12月,其中10例于术后半年进行冠脉造影复查.结果:所有16例患者中,15例成功采用Szabo技术精确定位释放支架,1例因血管局部钙化支架脱载改用常规方法后成功释放支架;所有病变中9例位于前降支开口,2例位于右冠开口,2例位于回旋支与钝缘支开口,2例位于右冠后降支与左室后侧支开口;术后跟踪随访3 ~12月均无心绞痛发作及其它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结论:Szabo技术在介入处理冠脉开口部位病变中可以起到精确定位完全覆盖病变的作用,但对于钙化或弯曲病变将会增加支架脱载的风险.

  • 低分子肝素和普通肝素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中抗凝应用的临床观察

    作者:文亚红;曾晓斌;田巨龙;兰建军;徐大文;赵颖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LMWH)和普通肝素(UFH)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中抗凝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68例安置IABP的患者随机分为应用UFH抗凝的常规组(34例)和应用LMWH抗凝的试药组(34例),观察两组患者的出血、血肿、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情况及费用差别.结果:两组均只有少部分患者有伤口少量渗血、局部小血肿和伤口周围轻度青紫等表现,无其它并发症出现,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但试药组的费用比常规组低,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在IABP中应用LMWH可以达到应用UFH相同的抗凝、预防血栓形成的效果,同时并发症无增加,而费用减少.

  •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肾动脉阻力指数与超敏C反应蛋白的相关性

    作者:叶达平;杨晓慧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肾动脉阻力指数(renal resistive index,RRI)与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的相关性.方法:原发性高血压患者82例,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RRI,据RRI分为A组(RRI≥0.7,n=34)和B组(RRI <0.7,n=48),彩超检查当天测量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计算脉压(PP)、平均血压(MBP),检测肌酐、尿素氮等生化指标,免疫比浊法测hs-CRP,分析两组间各指标的差异.结果:A组年龄、PP、SBP及hs-CRP水平都明显高于B组(均P<0.01),直线相关分析显示,RRI同hs-CRP呈正相关(P<0.01).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RRI与hs-CRP水平相关.

  • 糖尿病性心肌病变患者胰岛素强化治疗前后氧化应激水平的变化

    作者:黄海;宋成运;杜大勇;马建新;李运田;张世俊;许玉韵

    目的:评价糖尿病性心肌病(DCM)患者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前后氧化应激水平的变化.方法:30例DCM患者采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治疗达标前后进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MDA)水平测定并进行比较.结果: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后,患者血浆中的SOD、GSH-PX水平明显上升(P<0.01)、MDA水平明显下降(P<0.01).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胰岛素抵抗指数、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游离脂肪酸明显降低(P<0.05),胰岛素分泌功能指数明显上升(P<0.05).结论:DCM患者使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后氧化应激水平明显降低.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高血压病关系的随访研究

    作者:刘春君;李静;杨月琴;慈书平;倪竟全;朱爱华;罗艳

    目的:随访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与高血压病的关系.方法:对1 868例人群进行随访,采用家访,随访期间每年进行1次体检,检测血压、血脂、血糖、心电图及X线胸片等,随访时间为20年.结果:随访终点OSAS组(n =598)发生高血压病477例(79.8%)、对照组(n=1 270)发生高血压病323例(25.4%,P<0.01).结论:OSAS与高血压的发生有关.OSAS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

  • 先天性心脏病门诊患者的分布特征

    作者:朱鲜阳;张玉威;张端珍;韩秀敏;王琦光;邓东安;侯传举

    目的:调查和描述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门诊患者的分布特征.方法:从2005年1月起,由先心病内科专家门诊负责,对先心病明确诊断的初诊患者连续登记至2011年1月,共11 780例,由26种畸形组成.统计分析26种先天畸形构成比以及其中8种常见畸形( VSD、ASD、PDA、TOF、PS、AVSD、AS、TGA)在婴幼儿、儿童和成年人等阶段比例和单病种先心病中不同年龄段所占比例;4种常见先心病( VSD、ASD、PDA、AS)的3种并发症(肺动脉高压,心房颤动,感染性心内膜炎)呈现特点.结果:①不同年龄段疾病构成比不同,VSD,TOF和TGA婴幼儿期明显高于成年人,VSD,TOF和TGA在婴幼儿和成人比例分别为53.8%和26.6%,8.6%和2.5%,5.1%和0.2%,而ASD和AS则成年人显著高于婴幼儿期,分别为41.1%和5.7%,6.8%和0.4%;②并发症呈现特点:艾森曼格综合征在VSD、ASD和PDA患者中绝大多数系成人,占97%,存活达50岁以上不足10%;心房颤动在ASD比较常见(2.4%),其次是PDA(1.1%.),而VSD少见(0.2%);感染性心内膜炎在AS中较常见,发生率为6.1%,VSD和PDA分别为0.52%和0.55%.结论:先心病在各种不同年龄阶段的构成比不同;婴幼儿期或儿童期手术可预防致残或影响生活质量的并发症.

  •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平均血小板体积的变化及与冠状动脉影像的关系

    作者:许文亮;惠波;武越;张纯全;夏伟;邵一兵;王旭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变化及与冠脉影像的关系.方法:STEMI患者200例,测定MPV和血生化等实验室指标,行心脏超声检查,阅读急诊冠脉造影结果,分析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术后梗死相关动脉的血流.选择同期接受冠脉造影但排除冠心病的住院患者200例作为对照.结果:STEMI患者MPV显著高于对照组;校正其它影响因素后,MPV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呈独立负相关,与冠脉病变积分呈独立正相关;MPV于冠脉多支病变亚组显著高于单支病变亚组,左前降支为梗死相关动脉亚组显著高于左回旋支亚组,梗死相关动脉无自发性开通亚组显著高于自发性开通亚组,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术后没有达到TIMIⅢ级血流的亚组显著高于达到TIMIⅢ级血流的亚组.结论:STEMI患者MPV显著升高,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和梗死相关动脉的慢血流有密切关系.

  •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阿昔单抗两种给药途径治疗效果比较的meta分析

    作者:刘林琼;耿召华

    目的:比较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冠状动脉内和静脉内使用阿昔单抗的治疗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等数据库,系统性搜索已发表的相关临床研究,并对纳入的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对相关结果进行meta分析.共纳入6个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共1 138例患者,其中试验组580例(冠状动脉内运用阿昔单抗组),对照组558例(静脉内运用阿昔单抗组).纳入患者均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结果:冠状动脉内运用阿昔单抗组仅在心肌梗死溶栓后Ⅲ级血流所占比例优于静脉内运用阿昔单抗组[RR=1.06,95% CI(1.01,1.12),P=0.02].而在病死率[RR =0.48,95% CI(0.23,1.02),P=0.06]、靶血管血运重建[RR =0.55,95% CI(0.30,0.99),P=0.05],以及出血事件发生率[RR=0.88,95% CI(0.63,1.23),P=0.44],两组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结论:与静脉内使用阿昔单抗组相比,冠状动脉内使用阿昔单抗改善了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肌灌注,但并未降低其病死率、靶血管血运重建及出血事件发生率.

  • 西地那非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相关性肺动脉高压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作者:张端珍;朱鲜阳;贾丽娟;崔春生;盛晓棠;王琦光;张坡

    目的:探讨磷酸二酯酶抑制剂西地那非治疗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所致重度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AH)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对体-肺分流型CHD所致重度PAH患者33例给予西地那非治疗6个月.以6分钟步行距离试验、心电图、心脏X线、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右心导管、血细胞和血生化检查检测评估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西地那非治疗6个月后,所有患者6分钟步行距离显著改善(P<0.01),18例(54%)患者自觉症状明显改善,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增加(P<0.05).右心导管检查示肺/体循环血流量比值明显提高(P<0.01),肺血管阻力(P<0.05),肺/体循环压力比值(P<0.01)和血管阻力比值(P<0.01)明显下降,但有8例(24%)患者肺/体循环血流量比值下降同时肺/体循环血管阻力比值增大.不良反应事件包括脸红(n=3)、头痛(n=2)、鼻充血(n=1),异常阴茎勃起(n=1)等.实验室检查显示红细胞和血红蛋白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而肌酐轻度升高(P<0.05).结论:CHD并发PAH患者接受西地那非治疗6个月耐受性良好,大部分患者运动耐量和血流动力学明显改善.

  • 主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胸主动脉疾病的效果

    作者:丁国文;陈锁成;董长青;施益军;邵爱中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疾病支架植入术治疗的适应证和疗效.方法:对79例胸主动脉疾病行主动脉支架植入的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79例患者中,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18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49例;主动脉瘤5例;外伤性胸主动脉破裂7例.术前采用CT血管造影(CTA)或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对主动脉进行评估.18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行术中支架置入,其余61例患者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经股动脉或髂动脉行支架腔内隔绝术.结果:内漏8例(10%),4例于术后3月内自行闭合,1例再次腔内隔绝治疗,3例未进一步治疗;死亡8例(10%)均在术后1月内,其中3例死于神经系统并发症,4例死于严重的合并症,1例死于主动脉瘤破裂.随访生存3年以上7例(9%),2年以上14例(18%),1年以上26例(33%),1年以内24例(30%).结论:主动脉支架植入术可减少手术风险,降低病死率,广泛适用于各种胸主动脉疾病.

    关键词: 胸主动脉 支架
  • 神经阻滞麻醉对老年心脏患者下肢手术围术期心血管并发症的影响

    作者:于晓荣;李扬

    目的:观察后路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用于并发心脏病的老年患者行下肢手术的临床麻醉效果,探讨该方法是否能降低患者围术期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拟行择期膝关节镜手术并发心脏疾患的老年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其中A组采用常规腰硬联合麻醉;B组采用神经刺激器定位辅助后路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记录手术中不同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变化,感觉、运动阻滞起效和维持时间,术后镇痛效果及术后72 h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麻醉前后HR变化组间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A组患者麻醉后MAP呈下降趋势,在麻醉后10 min及15 min,MAP明显低于B组患者(P<0.05),在其余时间点两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而B组患者各时间点的MAP无明显变化.A组患者术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3%,明显高于B组(10%,P<0.05).A组患者感觉、运动阻滞起效时间[(1.3±0.9)min和(4.1 ±2.3)min]均短于B组[(7.9±2.4) min和(15.2±4.1)min,P<O.05].但B组患者感觉阻滞维持时间[(418±103) min]明显长于A组[(182±99)min,P<0.05],且运动阻滞维持时间[(282±68) min]明显短于A组[(305±76) min,P<0.05].术后6hB组患者的VAS评分[(1.1±0.2)分]明显低于A组[(5.2±1.7)分,P<0.05].结论:对于并发心血管疾患的老年高危患者施行下肢手术,采用后路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更有利于术中维持稳定的血流动力学,并减少术后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后镇痛时间更长,有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

  • 不同手术方法治疗心上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

    作者:祁明;郑萍

    目的:比较心上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TAPVC)的各种手术治疗效果,为临床治疗TAPVC提出更合理的手术方式.方法:2000年8月~2011年4月外科手术治疗60例心上型TAPVC,包括经房间隔手术14例,经左右心房手术19例,心上法27例.结果:术后死亡4例,其中经房间隔手术死亡2例,经左右心房死亡1例,心上法死亡1例.术后主要并发症为肺静脉梗阻、低心排、手术创伤所致心律失常、左心发育不良所致急性肺水肿、呼吸衰竭.其中心上法手术患者并发症明显低于其他两组.结论:心上径路治疗心上型TAPVC近、中期效果良好,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随访.

  • 床旁紧急临时心脏起搏262例分析

    作者:张海成;张晓琴;肖世南;韩凯;董卫锋;鲁轩浩

    目的:评估床旁临时心脏起搏器安置术救治急危重患者心脏急症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分析不同静脉途径及电极导管的利弊.方法:对262例伴发多种类型心律失常的患者在动态心电监测下采用床旁经静脉穿刺法行心脏临时起搏器安置术,人管路径依次为右侧颈内静脉136例次、双侧锁骨下静脉108例次、右侧股静脉18例次.评估临床可操作性、单次穿刺成功率、起搏成功率、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等.结果:254例次经床旁盲插导管成功起搏,成功率97.0%.4例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下成功起搏,4例起搏失败.平均操作时间2~ 12 min.起搏器安置术中、起搏应用过程中共发生室速、血气胸、导管脱落、感知起搏不良等相关并发症27例,占10.3%.无室颤、心急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床旁临时心脏起搏术在心脏急危重患者特别是急性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救治中具有快捷、损伤小、灵活性高、疗效好、并发症少等特点,特别是右侧颈内静脉路径及球囊漂浮起搏导管在危重症患者的综合救治中优势明显.

  • 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结合血管重建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泵衰竭患者的效果

    作者:崔海明;杨靖;任雨笙;梁春;潘晓明;樊民;吴宗贵

    目的:观察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结合血管重建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泵衰竭患者的效果.方法:2004年12月~2010年12月我院确诊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泵衰竭并应用IABP的住院患者75(男54,女21)例.按是否做血管重建术分为两组:血管重建组和非血管重建组.所有患者均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行IABP,所用反搏仪为AUTO CAT2或Datascope 98 system,血管重建组并行冠状动脉造影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或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结果:全部75例患者中,IABP反搏时间2~336(90 ±75)h;死亡22例,病死率29%;血管重建组中63例行PCI术,1例行择期CABG,术后死亡14例,病死率22%;非血管重建组中死亡8例,病死率73%.血管重建组的病死率显著低于非血管重建组(P<0.01),并发症共5例,发生率7%.结论:在IABP的支持下,积极进行血管重建治疗可以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泵衰竭患者的住院期间病死率.

  • 房水平单向活瓣式补片在先天性心脏病并发重度肺动脉高压术中的应用

    作者:李树松;方海宁;谭伟;罗又桥;曹辉庆;赖纪昌

    目的:探讨并发重度肺动脉高压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外科手术方式.方法:采用房水平单向活瓣补片对48例本病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其中,室间隔缺损30例,房间隔缺损3例,室间隔缺损并发房间隔缺损8例,室间隔缺损伴动脉导管未闭7例.结果:术后1例(2%)死于低心排综合征.术后早期均有明显低氧血症.术后1周仍出现跨单向活瓣补片分流40例,术后3个月活瓣仍开放10例,术后26个月提示活瓣均关闭,分流消失,经皮血氧均为95%以上,肺动脉压均明显下降.结论:房水平单向活瓣式补片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并发肺动脉高压,使患者度过术后危险期,提高手术成功率.

  • 奥扎格雷钠对垂体后叶素所致大鼠心肌缺血损伤的抵抗作用

    作者:程景林;王琼

    目的:研究奥扎格雷钠(sodium ozagrel,S-OZA)对垂体后叶素(pituitrin,PIT)所致大鼠心肌缺血模型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PIT建立大鼠心肌缺血模型,观察S-OZA对大鼠心电图(ECG)、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丙二醛(MDA)水平及血小板因子4(PF4)的影响.结果:S-OZA可抑制PIT引起的T波改变,降低血清MDA及PF4的水平,升高SOD的水平.结论:S-OZA对垂体后叶素所致大鼠缺血心肌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制与其抗氧化、抗PF4等有关.

  • 自制小动物定量创伤仪对大鼠心肌组织损伤的观察

    作者:刘宣;吕广艳;吕国枫;于德钦;陈小龙;陈冲;李树壮

    目的:观察使用自制小动物定量创伤仪,造成的大鼠全身机械性创伤.方法:首先设计并组装制造实验用小动物定量全身性机械性创伤仪.将40只大鼠分为对照组和创伤组,每组20只(n=20),以40 r/min的转速旋转200圈,分别给予创伤组动物定量创伤,观察心肌组织中心肌细胞的凋亡指数、Caspase-3、iNOS、NO、NADPH氧化酶以及超氧阴离子(·O2-)的表达量,对照组未做任何处理.结果:创伤组心肌细胞的凋亡指数、Caspase-3以及iNOS的表达、NO的产生、NADPH氧化酶的表达及·O2-的生成,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使用自制小动物创伤仪,定量给予大鼠全身性机械性创伤,可造成大鼠心肌细胞发生明显的氧化应激反应和凋亡.

  • 人巨噬细胞源泡沫细胞分化过程中MaxiK通道的发育转变

    作者:雷新军;张葳;马爱群;袁祖贻

    目的:研究人巨噬细胞发育及其向泡沫细胞分化过程中MaxiK通道的表达和电生理学特征.方法:以健康人外周血单核细胞源性巨噬细胞为研究对象,采用Real time RT-PCR和Western blot技术观察MaxiK通道α亚单位mRNA及蛋白的表达;膜片钳技术分析MaxiK通道的电生理学特征.结果:在巨噬细胞发育过程中,MaxiK通道α亚单位的表达被轻度上调.同培养5d的细胞相比,7.5d细胞的mRNA及蛋白表达增加分别约为1.06和1.44倍,但无统计学意义.然而,30 mg/L oxLDL显著提高MaxiK通道α亚单位的表达,在其分化成泡沫细胞后,mRNA和蛋白表达分别是培养5d细胞的2.4和7.27倍,有显著的差异(P<0.05).在所有培养5d、7.5d和oxLDL组中的巨噬细胞上均能记录到典型的MaxiK电流;MaxiK通道的选择性阻断剂- paxilline(10 μmol/L)抑制时间依从性电流、几乎全部的外向电导和噪声;但是,在培养5d、7.5d和oxLDL组中的巨噬细胞上MaxiK电流密度分别是(36±6)pA/pF、(35.9±3.5) pA/pF和(32.4±6.9) pA/pF,无明显差异.结论:在人巨噬细胞发育过程中,MaxiK通道的表达被上调,分化成泡沫细胞后尤为显著,但其介导的电流没有改变.

  • 通心络对血管外膜损伤后氧化应激反应及内膜病变的作用

    作者:汤月霞;梁春;吴宗贵

    目的:探讨通心络对血管外膜损伤后内膜病变的作用及机制.方法:纯种高血脂新西兰大白兔18只,采用胶原酶消化+钝性机械分离的方法建立兔颈动脉外膜损伤模型后,随机分为对照组、通心络组和阿托伐他汀组,对照组给予盐水灌胃,另两组分别给予通心络和阿托伐他汀进行干预,共12周.采用HE染色法检查外膜损伤血管的形态变化,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测定血管组织中α-actin、CD68及Ⅰ、Ⅲ型胶原蛋白的表达;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RQ-PCR)技术检测外膜损伤后血管组织中NADPH氧化酶亚单位p22phox mRNA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通心络和阿托伐他汀均可显著抑制内膜病变的形成,并明显增加病变中α-actin及Ⅰ、Ⅲ型胶原蛋白的表达(P<0.05),抑制p22phox mRNA的表达(P<0.05).结论:通心络及阿托伐他汀均可有效地抑制血管外膜损伤后内膜病变的形成,并增加病变的稳定性,抗氧化应激可能是两种药物作用的机制.

  • 重组人脑钠尿肽后适应对兔急性缺血/再灌注心肌的保护作用

    作者:田学峰;王晓云;梁明;王嵬民;车琳;孙艳

    目的:探讨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后适应对兔急性缺血/再灌注(I/R)心肌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36只健康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3组(每组12只).即假手术组、I/R组(缺血40 min后再灌注180 min)及BNP+ I/R组(I/R前5 min以0.01 μg/kg静脉给予BNP).假手术组开胸于左室支下穿线但不结扎,观察180 min结束;I/R组及BNP+ I/R组:缺血40 min,分别再灌注180 min后处死.进行心肌酶学CK-MB含量检测,观察心肌HE染色后病理形态变化及BCI-2、Bax表达的检测.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I/R组和BNP+ I/R组CK-MB的水平均显著增高(P<0.01).与I/R组相比,BNP+ I/R组明显减少这些心肌酶的升高(P<0.01).与假手术组相比,I/R组及BNP+ I/R组均可见到凋亡细胞,但BNP+ I/R组凋亡细胞明显减少.与假手术组相比,I/R组Bax的表达增加,Bcl-2的表达降低.与I/R组相比,BNP+ I/R组Bax的表达明显降低,而Bcl-2的表达明显升高.结论:重组人脑钠尿肽可减少梗死后心肌的损伤;可以增加梗死后心肌细胞抑制凋亡基因( Bcl-2)的表达,从而减少心肌细胞的凋亡.

  • 肝细胞生长因子抑制慢性缺血性心脏病心肌纤维化及心肌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作者:陈安平;曾志勇;徐驰;杨鲸蓉;叶仕新;袁杨;黄盛东

    目的:研究肝细胞生长因子(HGF)抑制慢性缺血性心脏病心肌纤维化及心肌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采用磷酸钙/DNA-TPC方法构建携带HGF基因的重组腺病毒(Ad.HGF).经18只小型猪的左胸冠状动脉回旋支放置Ameroid环建立慢性心肌缺血猪动物模型,并随机分为3组即盐水组、AdHGF组和缺陷型空病毒Ad5 (AdNull)组,每组6只(n=6).于缺血心肌处,分别注射4 × 109 pfu 200 μl AdHGF、4×109 pfu 200μl AdNull及200μl盐水.4周后做超声心动图检查各组的心脏功能,并行病理学心肌纤维化、心肌凋亡检测.结果:心脏彩超检测显示,AdHGF组室壁增厚,运动增加,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V)、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短轴缩短率(FS)等明显改善(P<0.05).AdHGF组心肌组织切片缺血坏死区纤维组织增生明显低于AdNull组(P<0.05).AdHGF组心肌中Ⅲ型胶原蛋白的量明显低于AdNull组(P<0.05).AdHGF组心肌细胞的凋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HGF具有抑制慢性缺血性心脏病心肌纤维化及心肌细胞凋亡的作用,从而可抑制心室重构和改善心功能.

  • 白藜芦醇对阿霉素致淋巴瘤裸鼠颈动脉内皮细胞凋亡的拮抗作用

    作者:顾俊;胡伟;宋芝萍;陈跃光;刘旭;张大东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RES)在阿霉素(DOX)所致淋巴瘤裸鼠动脉内皮细胞凋亡中的拮抗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给30只雄性Balb/c裸鼠经皮下接种Raji细胞建立淋巴瘤模型并随机分成3组,即对照组、DOK组和DOX+RES组,每组10只(n=10).用分光光度法测定颈动脉组织中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 3)的活性.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颈动脉组织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Bcl-2和Bax的表达.应用TUNEL方法检测颈动脉内皮细胞的凋亡.分别予以Western blot和硝酸还原酶方法检测淋巴瘤裸鼠颈动脉组织中iNOS蛋白的表达和血清中NO的含量.结果:与DOX组相比较,DOX+ RES组颈动脉组织中iNOS的表达下调(P<0.05),血清NO的含量减少(P<0.01),Bcl-2的表达升高(P<0.01),Bax的表达降低(P<0.01),Caspase 3的活性明显降低(P<0.01),颈动脉内皮细胞凋亡的数量明显减少(P<0.01).DOX+ RES组和DOX组的移植肿瘤的体积无明显差异.结论:RES对于DOX所致淋巴瘤裸鼠动脉内皮细胞凋亡具有拮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涉及抑制iNOS/NO途径.

  • 微创条件下小鼠心肌梗死模型建立的研究

    作者:周贺;林家骥;曹玉昆;顾春虎

    目的:微创条件下建立小鼠慢性心肌梗死模型,为研究干细胞移植治疗对心肌梗死后心脏的影响提供模型.方法:将70只小鼠随机分为6组,5个手术组和1个假手术组.手术组小鼠于左侧胸骨旁0.8 cm处切开一长约1 cm的切口,钝性分离暴露肋间隙.将心脏从第4、5肋间隙挤出,用5号丝线结扎左心耳和动脉圆锥下的左前降支,放回胸腔后缝合胸壁皮肤.假手术组小鼠左前降支动脉不结扎,余操作同手术组.观察手术后心脏大体形态,术后30 min、3、5、7、14和21 d的心电图及心脏组织的病理学变化.结果:左心室梗死区呈暗褐色,经固定液灌流后梗死区呈白色透明状.术后30 min内,心电图上ST段弓背向上抬高超过0.2 mV.术后3、5、7、14和21 d,心电图被病理性Q波代替,ST段低平.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术后3、5d有大量的炎细胞浸润,心肌细胞不完整,以术后5d更明显.术后7d、14 d梗死区心肌纤维断裂溶解,心肌细胞坏死,少量炎性细胞浸润,术后21 d梗死区被纤维组织所代替.结论:以微创手术建立小鼠心肌梗死模型为一种渐进性、慢性过程,该方法操作时间短、动物耐受性好、可重复性强.

  • U50,488H抗心肌缺血性心律失常与调节钙-Cx43通路有关

    作者:林家骥;周贺;裴建明

    目的:证明κ阿片受体(κ-OR)激动剂(U50,488H)可能是通过调节细胞内钙来保护Cx43蛋白而达到抗心律失常的作用.方法:在体内心律失常实验中,通过使用丝线短暂阻断成年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血流30 min.在缺血前由静脉选择注射U50,488H、κ-OR激动剂的阻断剂(or-BNI)、L型钙通道激动剂(Bay K8644)、硝苯地平(Nifedipine)和庚醇(heptanol).假手术组接受相同的手术过程,但未阻断左前降支血流.在离体心律失常的研究实验中,每个离体心脏被迅速取出,接受10 min的正常灌流后,在37℃下接受30或90 min的实验灌注.实验心脏被分为3个组,即对照组、高钙灌流组及低钙灌流组.实验中,使用心电图(ECG)衡量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结果:对大鼠离体灌流心脏使用心电监测和免疫印迹的实验中显示,高钙灌注的心脏更容易发生心律失常,并检测到Cx43蛋白的表达下调.使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观测到U50,488H可以抑制心室细胞的L型钙通道电流.这种现象能并能被nor-BNI所阻断.在心肌缺血损伤之前,注射U50,488H能够提高心律失常的评分.这种现象能并能被nor-BNl、Bay K8644和Cx43蛋白解偶联剂庚醇所阻断.后免疫印迹的结果证实,U50,488H对Cx43蛋白的保护作用能被Bay K8644所逆转.结论:U50,488H激活κ-OR是通过钙-Cx43信号通路途径发挥抗心律失常的作用.

  • 双腔起搏器更换术后不适当自动模式转换1例

    作者:吴刚勇;秦永文;宗刚军;陈景开;陈峰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48岁,因"起搏器植入术后7年"于2012年1月10日入院.患者于7年前无诱因出现胸闷、心悸,在外院诊断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植入DDD型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圣犹达公司),起搏频率60次/min,术后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此后门诊定期随访.3月前起搏器程控提示临近电池耗竭,建议更换起搏器.既往有快速房性心律失常事件.此次门诊以"起搏器电池耗竭"收住院.

  • 冠状动脉穿孔明胶海绵经微导管栓塞可行性分析

    作者:孟晓雪;白明;张钲

    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逐年增加,PCI以其微创、血管开通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较冠状动脉(冠脉)搭桥手术越来越多的广泛应用于临床.但PCI手术中冠脉穿孔为术中严重并发症之一.冠状动脉穿孔的发生率较低,约为0.1~0.9%,一旦发生可引起心包填塞、急性心肌梗死,甚至死亡.文献报道冠脉穿孔心包填塞的发生率为42%.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为39%[1].本研究采用经微导管中注入明胶海绵进行冠脉穿孔的破口栓塞,封闭破口消除外渗,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后的病死率,适用于血管较远段穿孔,而采用球囊持续压迫未见明显改善,仍见造影剂持续外渗的病变.

  • 70岁以上高龄患者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治疗

    作者:王治中;李彦明;程冠昌;洪岩;何瑞利;万琪琳

    导管射频消融(RFCA)已成为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PSVT)的首选根治手段[1].随着社会老龄化,接受RFCA治疗的老年患者日益增多,老年快速性室上性心律失常患者的特点是病程长,血管病变严重,对手术的耐受性差,因此行RFCA治疗时与其他年龄段的患者有一定差异[2].本文总结我院RFCA治疗43例70岁以上高龄患者的经验体会.

  • 急性重症心肌炎误诊为急性心肌梗死1例

    作者:崔婷;赵美香;武琴;胡靖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43岁.因"受凉后反复咳嗽、发热3d,心前区疼痛1d"来诊.3d前患者受凉后出现发热,高体温达39.5℃,咳嗽,咯少许痰,全身酸痛、乏力、多汗.1d前突发心前区刀割样痛,伴大汗,心悸,胸闷,持续不缓解,来诊.体检:T 36.8C,P 120次/min,R 23次/min,BP 130/85 mmHg.精神萎靡,呼吸略急促,两肺呼吸音粗,可闻及较多哮鸣音,肺底部可闻及少许细湿哕音,心界稍左偏大,心率120次/min,律不齐,可闻及早搏4~6次/min,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

  • 成功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例

    作者:龚黎;赵亚良;陈亚强

    急性心肌梗死是急诊患者中发病急,病情重,变化快,危险性大的患者群体之一,快速积极准确的有效治疗可以得到成功救治,现报道2例.1临床资料 病例1 男性,47岁,因胸闷、气短0.5h,于2011年7月29日就诊.既往否认有慢性病史,吸烟20年.来院时患者一般情况尚可,脉搏64次/min,血压130/80 mmHg(1 mmHg =0.133 kPa),心肺肝脾等查体均无异常所见.

  • 干细胞的种类和特性研究及评价

    作者:刘勇;刘怡辰

    目前从3种常见干细胞的特点看,仍会以成人干细胞的研究和使用为主.胚胎干细胞有望以脐血干细胞作为突破口,并将其储存保养作为个体成年后再生疗法的资源,而将来必将以批量化研究诱导全能干细胞的特性和应用,制造出人造组织、器官、血管等,成为再生医学可以信手拈来的材料.

  • 基于心脏和经脉经穴探讨NO与交感神经变化的研究情况分析

    作者:嵇波;胡琅琳;李志刚;李晓泓;张露芬

    一氧化氮(NO)和交感神经(SN)在心脏生理病理变化和经脉经穴的功能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基于心脏和经脉经穴,从NO在心血管生理和病理变化中的效应,SN对心血管功能活动的调节,NO的中枢调节部位及其调节心血管功能活动的介导物,以及药物和针灸对NO效应的影响等,系统地分析了NO和SN在心血管功能活动过程中可能的发生机制.经总结发现,NO和SN在干预心血管系统疾病的过程中,受控于中枢神经系统,涉及脊髓和大脑中枢核团;SN和血小板介导了NO对心血管系统功能活动的调节;药物治疗或针刺心包经穴位可通过调节外周血或心肌组织中NO和NO合酶(NOS)而发挥保护心肌损伤的作用,并在针刺经穴后,可以显现经穴组织中NO的特异性变化和经穴组织中NO变化的循经特征.经分析以往研究文献发现,目前基于SN介导NO对心血管系统功能的调节开展经穴-脏腑相关的双向性效应规律和机制等的研究较少,值得关注.

  • 北方农村高血压的流行病学特点及相关因素

    作者:杨婷婷

    高血压的患病率北方高于南方,在农村地区及偏远山区对本病的知晓率、治疗率及控制率均处于较低水平.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呈现一定的规律变化,由高到低依次为年龄、超重和肥胖、血脂、饮酒史、家族史、超敏C反应蛋白及吸烟史等.目前人们对超重、血脂和饮酒等因素已日益予以重视.本文针对北方高血压的流行病学特点及相关因素进行了综述分析,以为高血压的防治提供理论信息.

  • 迷走神经在心律失常发生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冯璇;臧伟进;周筠

    作为遗传性心律失常之一的长QT综合征(LQTS),现已发现有12型,其中在中国以LQT2为常见,可诱发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及室颤,临床上以反复发作的晕厥及常导致的猝死为特征.自主神经通过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受体调节离子通道,从而对某些心律失常起到一定的作用,而迷走神经通过直接或间接作用对多种心律失常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本文主要对LQT2的研究进展、迷走神经与LQT2的关系以及其在心律失常中发挥的作用作一综述.

  • 白细胞介素-6与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关系的探究

    作者:荆琳;樊荣;李娟;裴建明

    肺动脉高压(PAH)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凡是能引起血管阻力增大、血流量增多的因素都可成为其诱因.低氧性肺动脉高压(HPH)则是以低氧性肺动脉收缩和低氧性肺血管重构引起的肺动脉压持续升高为特征的病症.急、慢性低氧均可引起白细胞介素-6(IL-6)的分泌,导致炎症细胞浸润,继而通过对动脉内膜的改建引起PAH.

  • 自噬在常见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

    作者:唐淑丽;朱敏玲

    自噬是细胞利用细胞内溶酶体清除过量或受损的长半衰期蛋白质及细胞器的现象.自噬可通过营养剥夺适应,清除细胞内蛋白质及微细胞器等生理及病理学作用和再利用细胞废物,以维持内环境稳定、参与生长发育和疾病的发生及发展.研究发现,自噬参与了心肌肥厚、心室重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等多种心血管疾病病的理生理过程.本文主要阐述自噬在正常心脏及各种常见心脏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并初步探讨可能的治疗新靶点.

心脏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