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基础医学 >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Pathology 림상여실험병리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 主办单位: 安徽医科大学;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
  • 影响因子: 0.7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7399
  • 国内刊号: 34-1073/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26-54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安徽
  • 主编: 龚西騟 孟刚
  • 类 别: 基础医学
期刊荣誉:
  • 乳腺伴大汗腺分化的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作者:刘新丽;杨聪颖;陈昊

    目的:探讨乳腺伴大汗腺分化的癌临床病理特点及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方法收集乳腺伴大汗腺分化的癌标本70例和同期诊断为非特殊型浸润性癌283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比较两组预后差异,并对患者年龄、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级、分期、免疫组化等因素与预后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乳腺伴大汗腺分化的癌平均发病年龄(56.17±12.41岁)比非特殊型浸润性癌(52.77±11.07岁)高(P=0.039);与非特殊型浸润性癌相比,乳腺伴大汗腺分化的癌具有更低的腋窝淋巴结转移率,较低的ER、PR阳性率(P<0.05);乳腺伴大汗腺分化的癌患者与非特殊型浸润性癌患者相比,5年总生存率(P=0.221)和无病生存率(P=0.37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病理学分期、淋巴结外软组织浸润与乳腺伴大汗腺分化的癌患者预后有关(P<0.05),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结转移与乳腺伴大汗腺分化的癌患者不良预后有关(P<0.05)。结论乳腺伴大汗腺分化的癌与浸润性癌临床病理特征不同,但预后无统计学意义。淋巴结转移可作为乳腺伴大汗腺分化的癌患者预后不良的指标,早诊断、早治疗是改善其预后的关键。

  • 6例分化型外阴上皮内瘤变临床病理观察

    作者:张和平;陈先侠;解正新;赵彩霞;汪勤;刘婷珽

    目的:探讨分化型外阴上皮内瘤变( differentiated-type vulvar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dVIN)的临床病理学特征、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dVIN的临床特点、病理形态学和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均为女性,年龄53~80岁,平均62岁,临床特点大多表现为外阴白斑、激惹、瘙痒、疼痛、溃疡、触血。病理组织学特征表现:基底与副基底层显著增生,上皮角下延、吻合,细胞显著异型,核仁明显,核分裂活跃,伴异常角化;中、表层细胞高度分化,细胞间桥显著,伴明显的胞质嗜酸性改变,表层角化过度与角化不全;邻近上皮真皮水肿与胶原化,带状淋巴细胞浸润,表皮增生与角化过度。免疫表型:p53在dVIN中的阳性率为83.3%(5/6),p16不表达(0/6),dVIN基底层和副基底层细胞Ki-67增殖指数>90%。4例随访时间为6~36个月,平均17个月,其中1例术后9个月死亡,1例术后6个月复发,复发和死亡的2例同时或异时伴浸润性鳞状细胞癌,其余2例术后分别随访18个月和36个月,均无复发。结论 dVIN是一种少见的高级别外阴上皮内病变,具有高的、潜在进展危险性,p53、p16及Ki-67联合使用有助于dVIN的诊断。

  • PTEN缺失型子宫内膜癌中ER、PR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梁艳芳;阮建波;康东平;王玲梅;陈灿;曾今诚

    目的:探讨ER、PR在PTEN缺失型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PTEN、ER和PR表达特征与子宫内膜癌组织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100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TEN、ER和PR表达。结果 PTEN在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缺失率为52.0%(52/100);PTEN缺失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ER和PR阳性率分别为15.4%(8/52)和19.2%(10/52), PTEN高表达子宫内膜癌组织中ER和PR阳性率分别为72.7%(8/11)和63.6%(7/11);子宫内膜癌患者中PTEN-ER-PR-的比率为42.0%(42/100),均明显高于其它类型(P<0.05)。不同PTEN、ER和PR表达特征与子宫内膜癌患者组织学分级和病理分期有关(P<0.05),与肌层浸润无关。结论 PTEN、ER、PR三者联合检测可能对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及治疗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骨原发性平滑肌肉瘤5例临床病理特征

    作者:李梅;李传应;刘劲松;李娟;李殿炜

    目的:探讨骨原发性平滑肌肉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对5例骨原发性平滑肌肉瘤进行组织病理学、免疫表型及影像学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5例骨原发性平滑肌肉瘤发病年龄46~72岁,平均58岁;其中男性2例,女性3例;临床主要症状为疼痛,2例位于干骺端膝关节附近,1例位于股骨上段,1例位于骶骨,另1例位于上颌骨。镜下瘤细胞梭形,少量呈上皮样,瘤细胞均表达vimentin、SMA,其中2例表达desmin,S-100、MyoD1、CD68均阴性。结论骨原发性平滑肌肉瘤较少见,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表现无特异性,确诊需借助免疫组化标记和电镜检查。

  • 乳腺肿瘤组织中GATA3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程凯;周晓蝶;余波;王海;周晓军;石群立

    目的:探讨乳腺肿瘤组织中转录因子GATA3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132例乳腺恶性肿瘤组织、29例乳腺良性肿瘤组织及35例乳腺癌旁组织中GATA3蛋白的表达,并将GATA3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GATA3在正常人乳腺腺腔细胞中表达,乳腺癌组织中GATA3的阳性率为77%;(2)乳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和梭形细胞恶性肿瘤中GATA3不表达;(3) GATA3在三阴型乳腺癌中的阳性率低于其他分子类型乳腺癌(χ2=29.354,P<0.001)。结论 GATA3表达与乳腺肿瘤的病理类型和病理分级相关,可作为乳腺癌鉴别诊断和预后的标志物。

  • 结直肠筛状粉刺型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的关系

    作者:张丽华;陈小岩;王晨;陈顺华;曹立宇

    目的:探讨结直肠筛状粉刺型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分析比较24例结直肠筛状粉刺型腺癌与278例普通型结直肠腺癌的临床分期、脉管侵犯、淋巴结转移和遗传学特点等。结果结直肠筛状粉刺型腺癌临床分期较晚,Ⅲ+Ⅳ期所占比例(87.5%)及淋巴结转移率(87.5%)均明显高于普通型结直肠腺癌(42.4%,42.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直肠筛状粉刺型腺癌脉管侵犯率(87.5%)明显高于普通型结直肠腺癌(22.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年龄、性别和分子遗传学KRAS及BRAF突变在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直肠筛状粉刺型腺癌具有独特的形态学特征,易侵犯脉管和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较晚,预后较差。

  • EV71受体SCARB2和 PSGL-1在重症手足口病患者肺组织中的表达

    作者:姚莎;潘红波;侯碧海;党裔武;李坤雄;陈罡;罗殿中

    目的:探讨人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 EV71)清道夫受体B2(scavenger receptor class B member 2, SCARB2)和人P选择素糖蛋白配体-1(P-selectin glycoprotein ligand-1, PSGL-1)在重症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患者、正常儿童及成人肺组织中的定位和分布。方法运用免疫组化SuperVision两步法检测15例重症HFMD患者、3例正常儿童及8例成人肺组织中SCARB2和PSGL-1的表达及分布。结果 SCARB2分布于重症HFMD患者、正常儿童及成人肺组织支气管上皮、细支气管上皮、肺泡上皮细胞及炎症细胞,其在三组中的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 P>0.05)。 PSGL-1分布于成人肺组织支气管、细支气管上皮,但在重症HFMD患者及正常儿童中不表达,阳性率分别为100%、0、0,三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肺组织的炎症细胞PSGL-1均为阳性,阳性率分别为100%、66.7%、100%(P>0.05);PSGL-1在三组的肺泡上皮细胞中均不表达。结论 EV71受体SCARB2分布于重症HFMD患者肺组织支气管上皮、细支气管上皮、炎症细胞及肺泡上皮细胞,PSGL-1仅分布于重症HFMD患者肺组织炎症细胞,提示SCARB2可能在重症HFMD的感染过程中具有一定作用。

  • 三阴型乳腺癌中BRCA1的表达及其预后意义

    作者:朱亚宁;吴健;周武碧;张智弘

    目的:探讨乳腺癌易感基因1(breast cancer susceptibility gene 1, BRCA1)蛋白的表达及其对三阴型乳腺癌(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 TNBC)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95例TNBC组织蜡块中BRCA1、p53的表达,并结合患者临床病理特征进行相关性分析和预后评价。结果 TNBC中BRCA1的阳性率为31.6%,阳性患者中位年龄较阴性者明显偏小(P=0.047),且p53表达明显升高(P=0.001),阳性者与阴性者的总生存期差异无显著性(HR=1.110,95%CI=0.552~2.235,P=0.769)。结论 BRCA1蛋白表达与TNBC患者发病年龄、p53表达有关,但对患者的预后无明显影响。 p53通路与BRCA1表达在抑制肿瘤生长方面可能存在相关性。

  • 119例非小细胞肺癌中CCR9的表达及其预后分析

    作者:王志维;雷珍牛;林辉;李柏钧;钟永泷;蓝娇

    目的:探讨 CC 族趋化因子受体9( C-C chemokine receptor 9, CCR9)在非小细胞肺癌(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中的表达及其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应用免疫组化PV-9000两步法检测119例NSCLC及相应癌旁正常肺组织中CCR9蛋白的表达,并分析CCR9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患者总生存率的关系。结果 CCR9在NSCLC中的阳性率(54.6%)明显高于癌旁正常肺组织(10.1%)( P <0.05);CCR9表达与 NSCLC 病理组织类型、淋巴结转移、p-TNM 分期有关( P <0.05)。 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肺癌中CCR9蛋白表达与患者术后总生存率呈负相关(Log-rank=9.917,P=0.002)。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p-TNM分期、CCR9蛋白表达与NSCLC患者术后总生存率有关( P<0.05)。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CCR9是NSCLC患者术后总生存率的独立预测因素(RR=0.447,95%CI:0.201~0.993,P<0.05)。结论 CCR9阳性患者预后较差,其可作为NSCLC患者预后判断的新生物学标志物。

  • 肺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28例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张锦;黄幸;陆珍凤;周晓军;印洪林

    目的:探讨肺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 primary non-Hodgkin lymphoma, PNH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肺PNHL临床表现、影像学和病理学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8例肺PNHL中,男性18例,女性10例,年龄27~82岁,中位年龄57岁。28例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 non-Hodgkin lymphoma, NHL),其中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淋巴瘤17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 DLBLC)5例,NK/T细胞淋巴瘤2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 ALCL)2例,套细胞淋巴瘤(mantle cell lymphoma, MCL)及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各1例。1/3肺PNHL患者无特异性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咳嗽、胸痛、呼吸困难和乏力等。影像学检查多数表现为单肺或双肺阴影,孤立或多发结节,并可累及气管或支气管。随访16例,时间3~38个月,3例患者行肺叶切除术(2例术后辅助化疗),7例行单纯化疗,5例未行任何治疗。13例生存,2例死亡,1例术后2年出现左侧腹股沟淋巴结转移。结论肺PNHL的临床和影像学无特异性改变,以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淋巴瘤常见,其他少见的高度侵袭性淋巴瘤也可发生。确诊需依赖病理检查,免疫组化及分子病理学检测有助于该类型淋巴瘤的诊断。

  • 84例子宫内膜癌中Foxp3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张雅丽;侯安丽;王杏茶;许倩;陈龙;岳志玲

    目的:探讨调节性T细胞的表面标志物Foxp3 mRNA及蛋白在子宫内膜癌组织和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84例子宫内膜癌组织和4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Foxp3 mR-NA及蛋白的表达,分析Foxp3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肿瘤组织分化程度和FIGO分期的关系。结果子宫内膜癌组织Foxp3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Foxp3表达与子宫内膜癌FIGO分期有关,Ⅲ+Ⅳ期子宫内膜癌患者Foxp3表达高于Ⅰ+Ⅱ期患者(P<0.05)。 Foxp3表达与分化程度的关系在上述两种检测方法中得出不同结论,免疫组化检测提示Foxp3蛋白表达与组织分化等级间存在相关性(rs =0.72,P<0.01),中+低分化组Foxp3+细胞数明显高于高分化组(P<0.01)。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提示Foxp3 mRNA表达与肿瘤组织学分级无相关性(rs =0.01,P=0.35)。结论 Foxp3在子宫内膜癌患者癌灶中高表达,免疫组化检测的蛋白表达与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不完全一致,Foxp3可能参与了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

  • 非小细胞肺癌中EGFR基因突变与ERCC1、Ki-67表达及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作者:韩义明;郑杰;姜云惠;沈金花;饶兰;范婉婷;谢军花;邹先进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中EGFR基因突变与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xcision re-pair cross-complementation group 1, ERCC1)、Ki-67蛋白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DNA测序法检测EGFR基因突变,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ERCC1、Ki-67蛋白表达,分析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EGFR 基因突变率为49.1%(143/291),多见于女性、不吸烟、腺癌患者。 EGFR基因突变在腺癌的不同亚型中差异有显著性(P=0.008);EGFR基因突变组肿瘤直径的中位数小于野生型组(P=0.020);EGFR基因突变与患者年龄、淋巴结有无癌转移无相关性(P>0.050);鳞状细胞癌中ERCC1阳性率高于腺癌(P=0.039)。 Ki-67表达与肺癌分化程度有关,低分化高于高、中分化(P=0.010);ERCC1、Ki-67表达与EGFR基因突变无相关性(P>0.050)。结论 EGFR基因突变与NSCLC患者性别、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等相关,存在多种突变。 EGFR基因突变与ERCC1、Ki-67表达无相关性。

  • 干扰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 MK表达对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及脉管形成的影响

    作者:刘冬梅;吴永平;王庆苓

    目的:观察干扰乳腺癌MDA-MB-231细胞中期因子( midkine, MK)表达对内皮细胞的增殖、迁移、脉管形成能力的变化,分析MK在肿瘤血管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采用shRNA法降低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MK的表达,通过RT-PCR及Western blot法检测MK干扰效果,实验分为MK干扰组、空载体组及对照组;采用制备肿瘤条件培养基模拟肿瘤微环境培养HUVECs细胞,通过CCK-8法检测各组内皮细胞增殖能力、Transwell小室检测内皮细胞迁移能力、Matrigel检测内皮细胞脉管形成能力。结果与对照组及空载体组相比,MK干扰组细胞的增殖、迁移及脉管形成能力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干扰乳腺癌MDA-MB-231细胞MK的表达可抑制内皮细胞增殖、迁移、脉管形成能力,提示MK可能在肿瘤血管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 骨转移性小细胞癌11例穿刺病理的鉴别诊断

    作者:田萌萌;孙晓淇;张铭;赵蕾;孟淑琴

    目的:探讨骨转移性小细胞癌穿刺病理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尤其是与骨原发Ewing肉瘤的鉴别诊断。方法收集11例骨转移性小细胞癌和20例骨原发Ewing肉瘤的临床病理资料,并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两组病例中相关标志物的表达。结果11例骨转移性小细胞癌中,CD99阳性率27.3%,FLI-1阳性率54.5%;20例骨原发Ewing肉瘤中,CK阳性率15.0%。患者年龄、单发病灶、免疫组化标志物CK、vimentin、CD99、FLI-1、CD56的表达在两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骨转移性小细胞癌与骨原发Ewing肉瘤的组织形态相似,免疫组化标志物的表达也有重叠,正确诊断需结合临床资料及免疫组化染色综合分析。

  • 比较实时荧光 PCR 法与 Sanger 测序法检测甲状腺乳头状癌BRAF基因突变

    作者:邱田;黄文亭;郭蕾;鲁海珍;凌云;山灵;李文斌;吕宁;应建明

    目的:分析实时荧光PCR(real-time PCR)法与Sanger测序法检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BRAF V600E基因突变的阳性率及符合率。方法收集312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切除标本,分别采用real-time PCR法和Sanger测序法检测甲状腺乳头状癌中BRAF V600E基因突变情况。结果312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标本real-time PCR法和Sanger测序法检出BRAF基因突变的阳性率分别为65.4%(204/312)、63.8%(199/312)。 BRAF基因突变与患者性别无关,与患者年龄相关;两种方法检测结果总符合率为98.4%。结论 real-time PCR法适用于BRAF基因突变的检测。

  • 高原地区子宫颈原发性小细胞癌2例

    作者:马登云

    例1,女性,32岁,白带有血丝伴腰部疼痛1年。患者平素月经规律,量中等,孕产G2 P1,无痛经史。长期生活于海拔3000 m地区。妇科检查:子宫颈轻度肥大,下唇可见3 cm ×2 cm大小外生性肿物,呈球形生长,表面可见异型血管,触血阳性。盆腔轴位CT增强扫描示:子宫颈明显增大,似可见不规则软组织结节影,注药后子宫颈可见3.5 cm×2 cm大小不均匀强化块影,边界清楚。印象:子宫颈癌表现。B超示:子宫颈肥大、子宫颈低回声区。子宫颈HPV分型检测示:HPV 18阳性。液基细胞学检查考虑为小圆细胞肿瘤(图1),建议行阴道镜及活组织检查。临床行子宫颈恶性肿瘤根治术,取大标本送病理检查。例2,女性,40岁,接触性阴道出血2个月余。患者平素月经规律,量中等,孕产G3P2,无痛经史。长期生活在海拔3200 m地区。妇科检查:子宫颈重度肥大,呈桶状,表面糜烂,未见明显肿物,触血阳性。辅助检查:妇科彩超示子宫颈弥漫性肥大,请结合临床诊断。子宫颈HPV分型检测示:HPV 16阳性。遂行全子宫切除术,术后行病理检查。

  • 儿童睾丸间质细胞瘤1例

    作者:徐红艳;吴艳;曾华;曾松涛;黄慧;杨文萍

    患儿男童,7岁,因左侧睾丸无痛性肿大6个月余,近日明显增大入院。彩超示睾丸下极有一大小2 cm ×2 cm低回声光团,边界清,不规则,其内血流信号较丰富,畸胎瘤可能;CT示睾丸内占位性肿物,密度稍高。查体:左侧睾丸肿大,大小2 cm ×2 cm,无触痛,透光实验阴性,质地中等,表面光滑。术前血清AFP 1.4 ng/ml,HCG 0 mIU/ml。术前因考虑为畸胎瘤,未行内分泌检查,术后检查结果显示血清硫酸去氢表雄酮31.8μg/dl;雄烯二酮0.374 ng/ml,睾酮6.64 ng/dl;17-羟基孕酮0.24 ng/ml,孕酮0.27 ng/ml,皮质醇8.02μg/dl。

  • 肺腺癌放、化疗后并发乳腺原发性ALK阳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1例

    作者:吴燕妮;余波;夏春;李凤朝;杨雪梅;石群立

    患者女性,40岁。因反复咳嗽、气喘9个月入院。 CT示气管右前肿块影(图1),行纤维支气管镜活检,病理提示腺癌。临床会诊考虑难以手术切除,遂行放、化疗。患者反复放、化疗多次,病情仍持续进展,出现肝脏、腹腔占位,腋窝及颈部肿大结节,临床考虑肺癌转移。于左侧乳头上方2点处见一直径约1 cm的皮肤红肿区,并触及质硬肿块数枚,固定,有压痛。彩超示左侧乳腺多发低回声结节,大2.9 cm ×1.7 cm×2.1 cm大小,界限欠清,形态不规则。遂行左侧乳腺肿物粗针穿刺并送病理检查。

  • 婴幼儿额骨肌纤维瘤1例

    作者:袁和培;周玉华;郑彦;王银萍

    患儿,男,6个月,因发现左侧额部肿物3个月入院。查体:左侧额部可触及大小1.2 cm ×1.0 cm的不活动皮下肿物,质硬,无触痛,触之活动性差,局部皮肤无红肿热痛。颅脑CT平扫:左侧额部骨质缺损,骨质内见类圆形稍低密度影填充,CT值约50 Hu,大小1.2 cm ×0.7 cm,各部位脑组织形态、密度未见异常改变(图1)。磁共振头部平扫:左侧额极见小不规则形长T1长T2异常信号,压水像呈略高信号,左侧额局部骨质内类圆形等T1稍短T2信号,压水压脂像呈稍低信号,大小1.3 cm ×0.7 cm ×1.4 cm,局部软组织略膨出(图2)。

  • C D30阳性的窦性大B细胞淋巴瘤1例

    作者:张晓娟;石劲松;王林娜;孙晓玲

    患者男性,48岁,半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发现颈部左侧有多个肿物,局部无红肿、疼痛,患者无发热,无声音嘶哑,无呼吸困难,未经任何治疗,肿物逐渐增大,为求明确诊治入院。查体:颈部对称,气管居中,未见颈静脉怒张及颈动脉异常搏动,颈部左侧皮肤隆起,可触及多个圆形肿物,大者4 cm ×3 cm大小,无红肿,肿物无触痛,质硬,活动度差,未闻及血管杂音。 B超示:左侧颈部及颌下可探及多个大小不等的低回声结节,大者3.1 cm ×2.1 cm大小,边界清,外形尚规则,呈类圆形,内可见较多动静脉血流信号。 CT示:左侧颈部多个淋巴结肿大;支气管炎并右下肺炎性改变,两侧胸腔少许积液。全麻下经左颈部斜形切口行颈部淋巴结切除术,术中于胸锁乳突肌两侧可见数个肿大的淋巴结,大者4 cm ×3 cm大小,表面呈灰褐色,边界欠清,常规切除颈部部分淋巴结,送病理组织学检查。

  • 成人后肾间质肿瘤1例

    作者:林燕青;曲利娟;齐兴峰;郑智勇

    患者男性,52岁,因体检发现右肾占位12天入院。患者有高血压史,入院后3天出现间断性肉眼血尿。中腹部CT平扫+增强示右肾上极可见类圆形团块影,与肾实质分界欠清,密度不均,大小4.9 cm ×4.5 cm ×3.8 cm,考虑肿瘤性病变(图1),予完整切除右肾。

  • 结直肠腺癌中Cox-2、MMP-9和E-cadherin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郭颖;顾鑫;张林西;范婕;李秀娟;白睿

    目的:探讨结直肠腺癌中Cox-2、MMP-9、E-cadherin的表达及与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结直肠腺癌、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中Cox-2、MMP-9、E-cad-herin蛋白的表达。结果结直肠腺癌组织中,Cox-2、MMP-9的阳性率(61.25%、66.25%)和 E-cadherin 的异常表达率(68.75%),显著高于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P<0.01)。三者均与淋巴结转移有关( P<0.05),其中E-cadherin表达与组织分化程度有关( P<0.01)。 Cox-2与 MMP-9表达呈正相关(rs =0.409,P<0.01),与E-cadherin表达呈负相关(rs=-0.370,P<0.01)。结论结直肠腺癌中Cox-2、MMP-9、E-cadherin的异常表达与肿瘤转移有关,分析三者表达对结直肠腺癌的预后评估有重要指导意义。

  • 乳腺癌中HIF-1α与Ki-67、Caspase-3和VEGF表达的意义

    作者:牛海艳;郑艺菲;蓝永洪;蒋洁

    目的:分析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缺氧诱导因子-1α( 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 HIF-1α)表达,探讨其表达与Ki-67、Caspase-3和VEGF表达的关系。方法收集105例乳腺癌手术切除标本,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HIF-1α、Ki-67、Caspase-3和VEGF 的表达,分析 HIF-1α表达与 Ki-67、Caspase-3和VEGF表达的关系。结果 HIF-1α的阳性率在乳腺癌组织(68.6%)与淋巴结转移癌组织(77.1%)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均明显高于正常乳腺组织(17.7%, P <0.05)。同时乳腺癌组织中伴淋巴结转移(65.3%)与无淋巴结转移(71.4%)的 HIF-1α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HIF-1α阴性组相比, HIF-1α阳性组乳腺癌细胞的Ki-67增殖指数和VEGF表达明显增高,而Caspase-3表达明显降低( P<0.05)。结论乳腺癌中HIF-1α的表达与 Ki-67、Caspase-3和 VEGF表达密切相关,可能会通过促进肿瘤组织的血管生成,使肿瘤细胞的增殖加快和凋亡减少,为以HIF-1α靶点的临床治疗提供实验基础。

  • 胰母细胞瘤1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秦燕子;张琼;马莉;武世伍;欧玉荣;陶仪声

    目的:探讨胰母细胞瘤( pancreatoblastoma, PBL)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PBL的病理组织学特征、免疫表型特点并进行临床随访,并对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PBL由纤维间隔形成上皮岛,并形成特征性的鳞状小体及腺泡样分化。免疫组化示肿瘤细胞表达多种细胞角蛋白, AFP、AACT 亦可表达,有腺泡分化区域PAS染色阳性,鳞状分化区域表达34βE12。结论 PBL是一种较少见的恶性肿瘤,目前报道甚少,需对其进行长期随访深入了解其临床、病理特征,以便更好的进行治疗。

  • CDX2在肝外胆管癌中的表达意义及其与Ki-67的相关性

    作者:于雪梅;尹华珍;韩爱华

    目的:探讨肝外胆管癌中CDX2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Ki-67增殖指数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MaxVision法检测40例肝外胆管癌以及10例非癌胆管组织中CDX2与Ki-67的表达。结果40例肝外胆管癌中CDX2阳性率(35%,14/40)高于非癌胆管组织(10%,1/10)(P<0.05),CDX2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具有相关性(χ2=6.411,P<0.05)。 CDX2与Ki-67的表达呈负相关( rs =-0.645,P<0.05)。结论 CDX2可能在肝外胆管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作用,其不仅参与肿瘤细胞的分化,也可能通过某种机制调控细胞的增殖。

  • 颈动脉鞘区乳头状淋巴管内血管内皮细胞瘤1例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许进;杜洪;李雯;刘国荣

    目的:探讨乳头状淋巴管内血管内皮细胞瘤( papillary intralymphatic angioendothelioma, PILA)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免疫表型、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发生在64岁女性颈动脉鞘区的PILA行HE及免疫组化SP两步法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镜下见肿瘤呈网状、海绵或迷路样结构,管腔内壁衬覆小的鞋钉样圆形细胞,局灶管壁上可见外衬鞋钉样肿瘤细胞的乳头样结构突向腔内,细胞异型性小、核分裂象罕见。免疫表型:肿瘤细胞vimentin、CD34、CD31、FⅧRag均呈强阳性,D2-40呈阴性。结论 PILA是罕见中间型脉管肿瘤,其形态学结构较复杂多变,根据其特征性组织学表现结合免疫表型可与其它血管源性肿瘤鉴别。该瘤有局部侵袭性且有复发等恶性潜能,建议采取扩大切除,并长期随访。

  • 甲状腺显示胸腺样分化的癌1例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严智敏;陈健智;张小鹰;姚岐;李璇;杨迪

    目的:探讨甲状腺显示胸腺样分化的癌( carcinoma showing thymus-like differentiation, CASTLE)的临床特点、组织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CASTLE的临床特点、组织学形态及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镜下见肿瘤细胞呈大小不等的小叶状、巢状和条索状排列。瘤巢被纤细的血管穿插,周围被含有浆细胞的纤维间质包围。肿瘤细胞似合体细胞样或鳞状细胞样,胞质轻度嗜酸性,细胞核圆形或卵圆形,空泡状,可见小核仁,核形态较一致,核分裂象少见。免疫表型:肿瘤细胞表达 CD5、CD117。结论 CASTLE临床罕见,易误诊,结合临床、组织学形态及免疫表型,必要时辅以电镜检查可明确诊断。

  • 脑转移性骨外黏液样软骨肉瘤1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佟玲玲;韩立志;高静娜;王银萍

    目的:探讨脑转移性骨外黏液样软骨肉瘤( extraskele-tal myxoid chondrosarcoma, EM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采用免疫组化MaxVision法对1例脑转移性EMC进行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既往病史为右小腿黏液样软骨肉瘤,术后复发2次;MRI示右侧颞枕顶叶见团片状囊实性占位,病灶实性部分见片状不均匀明显强化;镜下见富于软骨黏液样间质内可见圆形或小梭形散在分布的肿瘤细胞,细胞胞质嗜酸性,细胞核蓝染、较一致,核分裂象罕见。免疫表型:S-100、vimentin、Syn及NSE均阳性。结论 EMC为少见的恶性软组织肿瘤,脑转移性EMC临床极为罕见。

  • 沉降式液基细胞自动制片系统脱水中途干片对染色质量的影响

    作者:吴佳文;高丽丽;杨文韬;宋以菊;曾欢;王龙富;平波

    美国BD SurePath液基细胞自动制片系统是应用沉降式液基技术的主要代表,该系统主要行巴氏染色,也可对非妇科标本行HE染色[1]。然而,该系统自动染色过程终止于乙醇异丙醇溶液对EA/OG染液或伊红染液的清洗,清洗后的染色过程需人工操作。技术培训要求人工操作步骤保持湿片状态,否则易导致细胞形态变化,但仪器操作说明书中并未指出该点,少数技术文献即使提及,也未给予详细描述[1,2]。因此,日常工作中易导致玻片出现干片,引起染色质量下降。本文旨在评估干片效应对不同类型细胞染色质量的影响程度,在临床工作中有实用价值,现介绍如下。

  • 不同湿度下 Epon812、Epon618对电镜制样的影响

    作者:刘庆宏;何幼英

    透射电镜广泛应用于细胞及亚细胞结构的观察,获得质量满意的超薄切片是电镜观察的基础,而选择合适的包埋剂又是基础制样的关键。由于我国南北方环境差异较大,尤其是环境湿度会对包埋剂造成很大的影响。作者就此做了相关的实验,并调整相应的配比,得到了较为满意的切片,现报道如下。

  • 皮肤组织教学石蜡切片的制作技术

    作者:李璐;吴民华;陈景锋

    皮肤是人体大的器官,覆盖于身体表面,由表皮和真皮构成,与皮下组织相连。由于皮肤层次丰富,结构复杂,质地坚韧,各层组织间的致密度不同,在制作教学切片中常出现皱褶、网状层松散、浅层出现碎裂等现象。为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作者在实际工作中通过实践,在制片方法上进行分析和改进,采用福尔马林-醋酸-乙醇( FAA)固定后无需水洗直接投入70%无水乙醇中脱水,蜡带直接展片法,甲基乙烷溶液代替二甲苯透明、脱蜡,DPX封片剂代替中性树胶封片。实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皮肤组织切片质量有所提高,现介绍如下。

  • 病理实验室环境温度对常规制片染色质量的影响

    作者:巨宏亚;孙璐瑛;陈妮;王晓宝

    病理实验室环境温度对HE切片的染色质量有很大影响,尤其对我国北部及西藏等高寒地区基层病理实验室的影响更为巨大。病理实验室环境温度已成为影响HE切片染色质量的关键因素[1]。宝鸡地区地处西北,冬季气候寒冷,每年进入冬季以后,HE切片染色质量明显下降。来年开春随着气温的回升,HE切片染色质量也逐渐好转。本科室对此现象进行深入分析,认为主要原因是低温影响的结果,我们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有效的解决低温对HE切片染色质量造成的影响。

  • 子宫颈液基细胞蜡块的制作方法

    作者:顾维娜;于伟;徐双双;庞亚丹

    近年来,由于细胞蜡块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细胞涂片诊断的压力,其诸多优点也在病理诊断上显现其可行性。目前,胸腹水细胞蜡块制作技术已较为成熟,而妇科液基细胞标本的细胞蜡块制作方法报道较少。本实验通过病理科常用设备包埋框和琼脂制作针对子宫颈液基细胞标本的细胞蜡块取得较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 PD-1及其配体在实体肿瘤中的应用

    作者:杨文婷;余英豪

    程序性死亡生长因子-1( PD-1/CD279)是新近研究的热门分子,PD-1与其配体PD-L1/2(B7-H1/CD274)终导致淋巴细胞“耗尽”以及诱导免疫耐受。 PD-L1在肿瘤细胞中可呈高表达,其异常表达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近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于PD-1、PD-L1/2在各类实体肿瘤中的表达,日前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 FDA 批准 Keytruda ( pembroli-zumab)用于治疗对其它药物治疗无效的晚期或无法切除的黑色素瘤患者,其机制是Keytruda能阻断PD-1细胞通路,这些均提示针对PD-1、PD-L1/2分子治疗可能成为肿瘤治疗的突破点,且PD-1、PD-L1/2在实体肿瘤的表达可能成为预后评估新生物学的标志物。该文现就PD-1、PD-L1/2在肿瘤中的研究新进展作一综述。

  • MicroRNA与甲状腺癌发生、发展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墨林;贾婷婷;白晗;李传刚;李连宏

    人微小RNA(microRNA, miRNA)是一类进化上高度保守、细胞内源性表达的单链非编码小分子 RNA,其通过“种子序列”与靶基因mRNA碱基互补配对,从而在转录后水平调控靶基因的表达。大量报道发现, miRNA参与早期胚胎发育及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等多种生物学过程,其异常表达可能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近年研究证实,甲状腺癌组织中存在miRNA的表达紊乱,该文现就miR-NA在甲状腺癌中的表达、调控及其在甲状腺癌发生、发展、转移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进行综述。

  • 乳腺化生性癌的病理学研究进展

    作者:倪韵碧;黄雨华;谢文杰

    乳腺化生性癌是一组以肿瘤性上皮向鳞状细胞和(或)间叶成分分化为特征的癌,间叶成分包括梭形细胞、软骨细胞、骨细胞和横纹肌细胞。化生性癌可完全由化生成分构成,也可由非特殊类型乳腺癌和化生成分混合构成。化生性癌占全部浸润性乳腺癌的0.2%~5%[1],其差异性是由不同研究对化生性癌的定义不同造成的。若仅考虑有间叶成分,化生性癌约占浸润性乳腺癌的1%。乳腺化生性癌的诊断主要需与具有相似形态学特征的乳腺叶状肿瘤、间叶源性肿瘤、皮肤原发的肿瘤和乳腺转移性肿瘤鉴别,尤其是在组织较少的穿刺标本诊断中。大部分乳腺化生性癌为三阴性( ER、PR和HER-2均阴性)乳腺癌,与其他非特殊类型的三阴性乳腺癌相比,其对化疗的反应差,除少数组织学亚型外,大多预后差。乳腺化生性癌的遗传学特征复杂,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本文根据WHO(2012)乳腺肿瘤组织学分类标准,对乳腺化生性癌的组织学亚型、免疫表型和鉴别诊断进行概述,并对其发病机制、遗传学特征和分子分型的研究进行综述。

  • 卵巢浆液-黏液性癌:一种罕见的新分类的肿瘤报道

    作者:魏建国(摘译);许春伟(审校)

    浆液-黏液性肿瘤是新版世界卫生组织女性生殖器官肿瘤分类中有关卵巢上皮性肿瘤增加的一个新肿瘤。目前,交界性肿瘤已经得到了很好的描述,然而很少有浆液-黏液性癌的报道。该文报道19例卵巢浆液-黏液性癌,患者年龄16~79岁,平均47岁;其中16例单侧发生,3例双侧发生;瘤体直径1.8~18 cm,平均10.5 cm;肿瘤分期:Ⅰ期15例,Ⅱ期1例,Ⅲ期3例。12例以乳头状结构为主,含有少量腺管状、微管状和实性成分;6例以腺管状结构为主,1例以实性生长成分为主。典型的特征是两种细胞类型的混合。15例以子宫颈样黏液细胞为主,4例以子宫内膜样细胞为主;另外一些细胞类型,包括鞋钉样细胞、嗜酸性细胞、鳞状细胞、透明细胞及印戒样细胞,可以以不同的比例出现。多数病例中以嗜中性粒细胞浸润为显著特征。大多数病例呈现伴透明胞质和腔内多形性改变的微管状结构区域,这一特征与子宫颈微腺性增生相似。少数病例可出现间质玻璃样变区、腺纤维瘤样结构和砂粒体。10例卵巢发现了子宫内膜异位症,并且同时有浆液-黏液性交界性肿瘤的成分。采用FIGO分级系统关于子宫的子宫内膜样腺癌的标准对其进行分级:1级13例,2级5例,3级1例。1例同时伴有子宫的子宫内膜样腺癌。免疫表型:CK7(17/17)、ER (16/16)、PR(6/7)、CA125(15/15)、Pax-8(8/8)、CEA (8/13)、CA19.9(8/9)、WT1(2/13)、野生型p53(4/4)阳性;p16局灶阳性(5/5);CK20和CDX2在所有检测的病例中均阴性。8例患者获得随访信息,7例无病生存(随访3~74个月),1例ⅡB期肿瘤患者术后192个月死亡。鉴于两型细胞混合的特性及其与低级别浆液性肿瘤、黏液性肿瘤及子宫内膜样肿瘤在形态学重叠的特性,对浆液-黏液性癌的适合的分类仍然未明确。尽管形态学与子宫内膜样腺癌相似,本文认为好将其视作与卵巢上皮性恶性肿瘤不同的肿瘤,由于其与卵巢子宫内膜样癌生物学行为相似,推荐将该肿瘤重新分类。

  •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肿瘤的分子特性:高频 ALK和 ROS1基因融合及罕见新型RET基因重排亚型

    作者:魏建国(摘译);邰艳红(审校)

    约50%的普通型炎性肌纤维母细胞肿瘤( IMTs)伴ALK基因重排和过表达。近年来,已证明其它激酶的基因融合,如ROS1和PDGFRB,与IMT的发病机制有关。然而这些新出现的基因型是否与IMT的临床病理特征有关仍然未知。本文作者对不同临床表现的IMT大样本进行详细的分子遗传学研究,并分析基因型-表型之间的潜在相关性。

  • 重新研究TP53基因突变和免疫组化的关系--157例弥漫型胶质瘤的对照分析

    作者:刘雪咏(译);王行富(审校)

    p53免疫组化与TP53突变状态之间的关系一直存在争议。本组研究重新评估p53免疫组化提示TP53突变状态的价值。通过外显子测序,共检测了157例弥漫型胶质瘤( WHO Ⅱ~Ⅳ级)冷冻组织的TP53基因第4~10外显子。对应所有病例的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组织检测p53免疫组化(克隆号DO-7),评估表达强度和比率。66例突变病例中发现72个突变,包括60个错义突变,5个无义突变,4个缺失和3个剪切位点变异。通过 ROC曲线分析发现大于10%的肿瘤细胞强阳性可大程度地提示突变。

  • 边缘区 B 细胞淋巴瘤中 MYD88(L265P)体细胞突变分析

    作者:魏建国(摘译);许春伟(审校)

    MYD88 L265P 为体细胞突变,存在于约90%的Waldenstr?m巨球蛋白血症/淋巴浆细胞淋巴瘤( lymphoplas-macytic lymphoma,LPLs)中。在某些亚型的边缘区淋巴瘤( MZL)中也可检测到该突变类型,但仅部分鉴定出MZL的突变频率、临床及组织学特征。

  • IDH突变的弥漫性和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具有相同的发病年龄和极小的生存期差异:一个 WHO分级的问题

    作者:李晓玲(摘译);王行富(审校)

    WHO(2007)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中列出WHOⅡ级的弥漫性星形细胞瘤(A Ⅱ WHO 2007)和WHOⅢ级的间变性星形细胞瘤( AA Ⅲ WHO 2007)之间的区别。 A Ⅱ WHO (2007)的患者与AA Ⅲ WHO (2007)的患者相比显著年轻、生存期明显较长。迄今为主,分级和分类仅仅依靠形态学而未考虑IDH这一预后相关分子标记的状态。作者发现,对于IDH突变的星形细胞瘤而言,WHO(2007)的分级系统对预后的提示意义较差。检测来自3个独立的病例系列共1360例成人弥漫性星形细胞肿瘤的年龄分布和生存时间,其中包括683例Ⅱ级IDH突变型星形细胞瘤( A Ⅱ IDHmut)、562例IDH突变型的间变性星形细胞瘤( AA Ⅲ IDHmut)和115例IDH 突变的胶质母细胞瘤( GBM IDHmut )。 A ⅡIDHmut和 AA Ⅲ IDHmut的患者显示具有相同的发病年龄(36~37岁),而两级别之间的生存时间差异小于 WHO (2007)的报道(A Ⅱ IDHmut 中位生存时间为10.9年,AAⅢIDHmut为9.3年)。作者分析提示AⅡWHO2007与AAⅢ WHO2007年龄分布和生存时间的差异主要取决于 IDH非突变型肿瘤所占的比例。这些数据结果对目前实行的星形细胞瘤分级和危险分层提出了重大挑战,并可能对 IDH突变型星形细胞瘤的治疗管理产生深远的影响。

  • 类似于卵巢性索来源的子宫肿瘤缺乏FOXL2突变

    作者:魏建国(摘译);刘勇(审校)

    类似于卵巢性索来源的子宫肿瘤( uterine tumors resem-bling ovarian sex cord tumors, UTROSCT)极其少见,绝大部分以上皮样结构模式为特征,在形态学、免疫表型和超微结构上与卵巢性索肿瘤相似。

  • MYC-IGH易位是免疫母细胞型弥漫性大 B细胞淋巴瘤的主要致病特征

    作者:许文静(摘译);余英豪(审校)

    免疫母细胞亚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IB-DLBCL)被认为是一种预后较差具有侵袭性的DLBCL;而接受R-CHOP化疗的DLBCL若存在MYC基因重排提示生存期更短。作者采用免疫组化、FISH法对39例IB-DLBCL与68例非IB-DL-BCL的MYC基因状态进行对比分析。

  • 基因组和转录组学分析 WHO Ⅱ/Ⅲ级大脑弥漫性胶质瘤的分子分型有助于患者的预后分层

    作者:陈达阳(译);王行富(审校)

    将大脑胶质瘤在组织学分类和临床病理上分出Ⅱ级和Ⅲ级,这对WHO而言是一个重大的挑战。本文作者设想利用大规模基因组和转录组学分析是否能分出更为明确的不同预后类型。作者基于微阵列的基因组和转录组方法分析了137例原发大脑胶质瘤,病例来自一个前瞻性的德国胶质瘤网( German Glioma Network),其中包括61例WHO II级和76例WHO III级的肿瘤患者。用综合生物信息学分析确定分子亚型,然后将其与组织学、分子生物标记和患者预后相联系,分子生物标志物包括异柠檬酸脱氢酶1或2( IDH1/2),1p/19q联合缺失和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基因启动子突变。通过基因组分析将其分为5个的胶质瘤组,包括3个IDH1/2突变型和2个IDH1/2野生型。通过表达谱分析发现8个不同的转录组(5个IDH1/2突变型,3个IDH1/2野生型),它们与基因组只有部分关联。结合DNA为基础的分子分层和临床预后划分为3个主要预后组,他们有着特异的基因组突变。 IDH1/2突变和1p/19q染色体联合缺失的患者预后好。 IDH1/2野生型胶质瘤和类似胶质母细胞瘤基因组变异[包括7q染色体获得(+7q),10q染色体缺失(-10q),TERT启动子突变和癌基因扩增]的患者预后差。IDH1/2突变但1p/19q染色体正常的患者(主要是星形细胞瘤)和IDH1/2野生型,但没有+7q/-10q 基因型及 TERT启动子突变的胶质瘤患者处于中间位的生存期。这种分子分层将患者分为不同的预后组比组织学分类更好。加入基因组分类的基因表达谱分析并不能更进一步促进预后分层。

  • 警惕虚假网站假冒本刊名义征稿收费

    作者:《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编辑部

    近期,本刊编辑部接到作者举报和投诉,有不法分子利用虚假网站冒充《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征稿并收取高额审稿费或版面费,其行为已触犯我国有关法律法规。我们提醒广大投稿作者提高警惕,注意甄别虚假网站,谨防上当受骗。

  • 乳腺小叶原位癌累及硬化性腺病

    作者:孙琦;吴鸿雁;周强;章宜芬

    本次读片资料由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病理科提供,通讯读片编号B7-14。患者女性,54岁(尚未绝经),体检发现左乳无痛性肿块1个月余。查体:左乳外上象限扪及一大小5 cm ×4 cm ×3 cm的质硬包块,活动度差。乳腺B超示大小5 cm ×4 cm的形状不规则、边界不清包块,遂行左乳肿块切除术并送术中快速病理检查。

  • 指导临床用药类免疫组化抗体的临床试验要求

    作者:韩昭昭

    该文旨在阐述指导临床用药类免疫组化抗体的临床试验要点。结合体外诊断试剂现行法规、指导原则和此类试剂的临床试验自身特点,以半定量免疫组化检测试剂盒为例,对该类试剂的临床试验方案的制定、样本的选择、评价标准的制定、结果的统计分析及临床试验报告的撰写等方面进行详细解析。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