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小肠肠腺细胞特殊染色方法的尝试

    作者:金华;穆寅东;刘瑞丰

    小肠是人体消化和吸收的重要器官,也是实验教学重点学习的内容.但小肠腺的细胞种类多,结构复杂,常规H-E染色只能观察到吸收细胞和杯状细胞,其中的潘氏细胞和内分泌细胞经常用特殊染色方法在另外的片子中观察,不利于实验课教学和学生学习与鉴别.采用不同染色方法,能在1张切片上同时观察潘氏细胞、内分泌细胞和杯状细胞的形态结构,目前国内还鲜见报道.本实验采用特殊染色方法,同时显示3种细胞的形态结构,此方法具有可重复性,并且此方法染色的切片,可长期保存不掉色,为实验课教学提供方便条件,提高了实验课教学质量.

  • 纤维束示踪成像技术的定量测量:可重复性研究

    作者:李静;李澄;王苇;周长武;焦志云;陈文娟

    目的:利用白质纤维束示踪成像技术对神经纤维条目数这个定量参数进行可重复性研究,探讨该指标运用于临床的可靠性.方法:对21例健康志愿者行头颅MR-DTI检查,应用日本东京大学Volume One 164和diffusion Tensor Visualizer(dTV)软件进行白质纤维束的三维重建,将由软件计算获得的皮质脊髓束(CST)纤维束条目数作为定量指标,分别由同一评定者于3次不同时间及3位不同评定者对同一资料进行重复测量,利用相关系数分析同一评定者3次之间及不同评定者之间的数据,评估其可重复性.而后由同一评定者测量双侧CST的各向异性分数(FA),从而探讨双侧CST条目数及FA值之间有无显著性差异.结果:同一评定者不同3次数据之间的相关系数(r值)范围在0.737~0.939之间,3位不同评定者所得数据之间的r值范围在0.062~0.727之间;由此可以得出同一评定者之间的相关系数高于3位不同评定者之间的相关系数,并且同一评定者测量的双侧CST条目数及FA值无显著性差异(P值均>0.05).结论:纤维束示踪成像定量的可重复性不佳,同一评定者的可重复性要高于不同评定者之间.

  • 血管内超声检查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中的应用

    作者:张奇;张瑞岩;沈卫峰

    冠状动脉(冠脉)造影仍是目前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但其所提供的二维影像仍不能真实反映血管腔的三维结构.另外,弥漫性病变导致的参考血管节段异常、造影投射角度造成的病变短缩、管腔内斑块的偏心性及造影剂注射充盈不佳等问题均可干扰对冠脉病变的评估.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可准确提供腔内和血管腔径,与造影相比IVUS提供的冠脉病变信息更为准确且可重复性更高[1,2].

  • 肝瞬时弹性扫描技术临床研究进展

    作者:史书杰;曾祥华;朱鹏

    肝纤维化是病毒、酒精及代谢障碍等所致慢性肝病(chronic liver disease,CLD)的共同结局.对肝纤维化程度的准确分析有助于肝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常用的血清学检测指标难以准确反映纤维化情况,而作为金标准的肝活检由于多种禁忌证而难以广泛应用.瞬时弹性成像技术(FibroScan,FS)作为近十年来临床上常用的一种评估肝脏疾病的非侵入性方法,具有无创无痛、操作简捷、可重复性好及结果客观即时等优点[1].常使用的FS是由法国Echosens公司研制的瞬时弹性成像系统,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对FS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系统改进及其与临床原有检测方法(如活检、血清学指标等)联合用于临床对肝脏疾病的评估上.现就FibroScan在这些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

  • 瞬时弹性成像技术用于诊断肝纤维化的评价

    作者:胡志勇;肖绍树;周学斌

    瞬时弹性成像技术(transient elastography,TE)是一门基于超声波或磁共振的瞬时弹性成像改变评估肝脏硬度(liver stiffness measurement,LSM),从而诊断肝纤维化及其程度的新技术。可以使50%~60%的患者避免肝穿刺[1-3],由于其无创伤性,操作简单,可重复性等特点,在肝纤维化诊断领域得到普遍认可。本文现就瞬时弹性成像技术用于诊断肝纤维化的评价作如下概述。

  • 论《临床实践指南》/《专家共识》中证据的分级和推荐标准

    作者:王吉耀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已经不再由临床医生的个人经验所决定,而是要有经过正确评价的科学证据的支持。临床实践指南或专家共识是为了帮助患者和医护人员做出临床诊疗重要决策,通过系统评价对相关证据进行评估和整合并且考虑到利/弊的平衡后,提出恰当的推荐意见所形成具有权威性的医疗文件。一项好的临床指南应具有真实性(validity)、可靠性(reliability)和可重复性(reproducibility),也就是说临床指南中所提到的诊断治疗建议要有充分的科学依据,真实、可靠、可以重复;所提的诊断治疗建议在临床上应用具有实用性,适应临床实际情况。

  •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早期胃癌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施新岗;李兆申;徐丹凤;陈洁;金震东;湛先保;邹多武;许国铭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胃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7月至2008年7月上海长海医院采用ESD治疗43例早期胃癌患者的肿瘤一次性整块切除率、组织学治愈性切除率、手术时间、并发症、术后2个月溃疡愈合率、局部残留率及复发率.结果 ESD一次性整块切除率为97.7%(42/43),组织学治愈性切除率为95.3%(41/43).急性少量出血率及术后延迟出血率均为2.3%(1/43),术后中上腹痛发生率为51.2%(22/43),未发生急性大量出血、穿孔或死亡等严重并发症.平均手术时间为60.4 min.术后服用埃索美拉唑8周,胃镜随访ESD术后溃疡愈合率100%(42/42).平均随访10.3个月(8~18个月),局部无残留、复发及异时病灶发生.结论 ESD可提高一次性完整切除率和组织学治愈性切除率,是早期胃癌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方法.

  • 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肝纤维化诊断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李锦伟;王剑;谢渭芬

    肝纤维化多继发于慢性肝损伤之后,为肝组织修复过程中的代偿反应,其特征是胶原等细胞外基质在肝脏过度沉积,是各种慢性肝病的共同病理基础。目前研究认为,肝纤维化是可逆的,因此,早期诊断和量化肝纤维化程度对慢性肝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影像学检查因其客观、无创、真实还原、可重复性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是目前简单易行的无创诊断肝纤维化的方法之一。近年来随着MRI 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已不局限于肝形态学检查,还可以从血流、弹性、代谢、功能等多个方面加强对肝纤维化的诊断和认识,在肝纤维化诊断中的作用日益凸出。MRI 除常规T1加权、T2加权和增强扫描之外,还有不少特殊序列可用于肝纤维化诊断,现就近年来应用于肝纤维化诊断的磁共振新技术作一综述。

  • 颈椎三维活动度测定仪的测量稳定性评估

    作者:吴晓东;袁文;汤俊君;顾世仪;王新伟;陈华江;曹鹏;王策;林秋水;东人;陈烨

    目的 对自行设计的颈椎三维活动度测定仪的测量稳定性进行评估.方法 由A、B医师分别对30名健康受试者的颈椎屈伸、侧屈、旋转活动度进行2次重复测量,得出本组受试者颈椎三维活动度的平均值和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得出A医师重复测量的组间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ICC)和95%CI,得出A医师与B医师间重复测量的ICC和95%CI. 结果本组受试者的颈椎活动度均值为:屈伸123.0°±8.3°,侧屈86.3°±8.9°,旋转135.1°±8.3°.观察者内屈伸活动度一致性非常好(ICC=0.87),侧屈活动度高度一致(ICC=0.92),旋转活动度高度一致(ICC=0.94);观察者间屈伸活动度一致性非常好(ICC=0.87),侧屈活动度高度一致(ICC=0.90),旋转活动度高度一致(ICC=0.91).结论 本实验证实颈椎三维活动度测定仪具有良好的观察者内信度和观察者间信度,是一种简单实用、稳定精确的颈椎活动度测量工具,适合临床和科研使用.

  • 微量血气分析仪检测新生儿血清胆红素水平的可靠性分析

    作者:黄循斌;刘露;曾淑娟;丘惠娴;程国强

    目的 分析微量血气分析仪和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新生儿血清总胆红素(TBil)值的相关性和一致性.方法 回顾性纳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科入院时间在2017年12月1日至2018年1月31日的患儿入院当日首次同步使用微量血气分析仪和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的血清TBil值,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和Bland-Altman散点图分析两种方法TBil检测值的相关性和一致性.结果 ①共纳入123例患儿,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TBil检测值为(292.6±113.4)μmol·L-1,其中TBil<200、~300、~400和>400μmol·L-1的患儿分别为32、33、35和23例;微量血气分析仪对应的TBil检测值均低于全自动生化分析仪(P<0.001).②在123例以及全自动生化分析仪TBil检测值在<200、~300、~400和>400μmol·L-1的患儿中,两种检测方法TBil检测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8、0.88、0.81、0.78和0.88,P<0.001;平均偏倚分别为(30.9±25.6)、(15±12.5)、(23±18.3)、(39±28.3)和(52±25.3)μmol·L-1,95%CI分别为-19.2~81.0、-9.5~39.6、-12.9~58.9、-16.5~94.5和2.3~101.7μmol·L-1,TBil值在95%CI以外者分别占4%(5/123)、9%(3/32)、3%(1/33)、3%(1/35)和4%(1/23).结论 微量血气分析仪与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的胆红素值线性相关性较好,但一致性较差,故微量血气分析仪仅可作为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TBil值的补充.

  • 不同颅面型青少年自然头势位重复稳定性的纵向研究

    作者:林新平;Arild Stenvik

    目的:纵向比较不同颅面型青少年自然头势位(NHP)的可重复性和稳定性.方法:根据Bjork前颅基底稳定结构重叠迭法,测量60例青少年在NHP状态下6、9、12、15和18岁拍摄的X线头颅侧位片,测量各样本的NSL/VER角,然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岁与其他4个年龄段之间的NSL/VER角度平均变化值、标准差、方法误差明显大于9~18岁期间的各值,而可信度系数则明显偏低.9~18岁期间各阶段之间,3种不同颅面型青少年NSL/VER角度平均变化值、标准差、方法误差明显偏小,而可信度系数则明显偏高.横向比较发现,低角型青少年的NSL/VER角大,正常型次之,高角型小;但纵向比较变化值则发现,3种不同颅面型青少年的NHP变化方向及幅度均无显著差异.结论:6岁左右的年幼儿童NHP并不十分稳定,在拍摄头颅X线片及进行颅面部生长研究时应加以注意.9~18岁期间,3种不同颅面型青少年的NHP变化范围在3.4°~12.1°,明显小于颅内参考平面与垂直平面之间25°~36°的变化范围.3种不同颅面型青少年NHP在此期间都具有很好的可重复性和稳定性,以NHP作为参考平面进行头影测量研究是可靠的.

  • 全口牙列口内扫描的精确性与可重复性分析

    作者:谢轶伦;沈刚

    目的:通过比较全口牙列传统石膏模型和数字化模型的线性测量数据,评估口腔扫描系统的精确性与可重复性.方法:由5位志愿者构成传统模型组(对照组)与口内扫描组(实验组).对志愿者进行传统硅橡胶取模、石膏灌制后,采用Trios Ortho口内扫描仪(3 Shape公司)对志愿者分别于8点、13点、18点进行全口牙列口内扫描,为期15 d.采用电子游标卡尺测量石膏模型,Simplant软件测量口内扫描图像.由经过专业培训的测试者分别于上午8点、13点、18点进行测量,重复15 d.采用SAS 11.0软件包中的配对t检验进行实验组与对照组组间数据的精确性比较,可重复性研究则为在实验组组间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精确性研究中,志愿者1的参数23L有显著差异(P<0.01),5位志愿者的其他所有参数均无显著差异(P>0.05).可重复性研究中,5位志愿者各参数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全口口内直接数字化扫描的精确性与可重复性较高.

  • 急性心肌梗死心肌血流再灌注评价技术

    作者:丁嵩;何奔

    TIMI Flow作为评价再灌注的方法自20世纪80年代起就一直应用于临床.TIMI FrameCount是较TIMI血流分级更为客观、更具可重复性的联系性变量指标.TMBG和TMP从心肌微血管水平对再灌注进行评价.冠脉内多普勒血流频谱变化常作为造影过程中的附加检查指标评价血管再通及心肌再灌注.同时心肌声学造影、连续心电图ST段监测、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和心肌增强磁共振成像作为无创性的评价方法也显示出其应用价值.

  • 现代介入放射学发展和展望

    作者:程英升;李明华

    介入放射学(interventional radiology)具有影像诊断与微创治疗为一体的鲜明学科特点,被称为现代临床治疗学中的第三大诊疗体系,是与内科、外科并列的三大医学技术之一.由于其有微创、高效、安全、并发症少、恢复期短、可重复性强以及不破坏原解剖结构等优点,显示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旺盛的生命力.介入放射学涉及的范围广,涵盖各个器官和系统,得到学术界高度赞同和广大患者的充分认同,是21世纪临床微创诊疗技术之一.

  • 泪道阻塞球囊成形术的临床应用

    作者:邹建伟;倪才方

    溢泪症患者在西方国家占眼科门诊患者的3%,在国内可能更多,为常见病.溢泪症的病因可能为过度流泪、肿瘤进展或先天性畸形.但常见病因为泪道流通路的不完全或完全阻塞.阻塞的常见原因为泪器特发性炎症引起的组织纤维化.外科治疗阻塞性溢泪症常用方法为泪囊鼻黏膜缝合术.该术虽有89%~95%的成功率,但需要全麻,留有瘢痕,并引起解剖上的改变.球囊成形术是治疗阻塞性溢泪症的新方法,具有微创性、安全性、可重复性和较高成功率的特点.

  • 蛋白质和多肽类药物生产过程的过程验证

    作者:袁松范

    蛋白质和多肽类药品属于生物药品中的一部分,验证应该符合cGMP和ICH的要求,过程验证应该在分析方法验证、仪表校验、生产支持系统验证的基础上进行.过程验证的前提是生产工艺已确定,且已形成了文件.生产过程验证是验证生产过程的工艺、设备等,以确保生产过程具有一致性、可控制性、可重复性.操作数据和生产结果,包括质量和收率等都应可控,且在规定的范围内.所以,在进行过程验证前,应确定接受标准和限度范围.过程特性应该在小试、放大前就确定.确定报告应该包括讨论、调整、试验的细节、终数据、建议和主要事项等,并应得到相关人员的批准和存档.特性试验往往是实验室规模,而正式生产的数据调整只需确定接受范围即可.

  • 傅立叶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测量黄斑区节细胞复合体和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的可重复性研究

    作者:蔡正元;樊莹;孙晓东;许迅

    目的 采用傅立叶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对正常眼压性青光眼(NTG)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患者的黄斑区节细胞复合体( mGCC)和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进行测量,评估其可重复性和诊断能力.方法 以NTG患者(NTG组,n=15)、POAG患者(POAG组,n=15)和正常人(正常对照组,n=15)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傅立叶OCT测量各组RNFL厚度以及mGCC厚度及其整体丢失体积(GLV)和局部丢失体积(FLV),首先由检查者A测量,重复5次,间隔时间为4h,检查者B于次日行相同检查.以检查者内和检查者间的类内相关系数( ICC)评估可重复性,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OC)分析诊断能力.结果 三组mGCC和RNFL测量的ICC均>0.75.NTG组和POAG组的各项测量参数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TG组与POAG组RNFL厚度和FL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mGCC厚度和GLV%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 <0.001);RNFL与mGCC参数间的ARO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NTG和POAG患者,傅立叶OCT测量mGCC和RNFL的可重复性好,RNFL具有良好的诊断能力,mGCC可作为良好的补充诊断依据.

  • 320排容积CT双血供灌注评估肺占位性病变的良恶性及与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

    作者:刘慧;林江;陆秀良;顾君英;姚家美

    目的 评价肺占位性病变双重血供CT灌注(dual-input CT perfusion,DI-CTP)的可重复性、鉴别良恶性病变的能力及与病变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的相关性.方法 116例经病理证实的肺占位性病变患者接受320排容积CT的DI-CTP检查,由两名观察者单独进行DI-CTP参数测量,获得病变的肺动脉血流量(pulmonary flow,PF)、支气管动脉血流量(bronchial flow,BF)及血流灌注指数(perfusion index,PI),并计算灌注总量(total perfusion,TPF).评价观察者内及观察者间的可重复性;分析良恶性病变DI-CTP参数的差异;并对其中94例外科手术切除病灶进行CD34免疫组化染色分析DI-CTP参数与MVD间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者间和观察者内的可重复性达到良好以上(ICC>0.90).良恶性肺占位的BF、PF、P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PI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36.良恶性肺占位间的MV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F、PF及TPF与MVD呈正相关.结论 320排容积DI-CIP可重复性良好,其参数可反映肺占位性病变的血管生成情况,并为鉴别肺占位的良恶性提供依据.

  • 移植肾超声造影(CEUS)定量分析的可重复性

    作者:周盛;齐青;何婉媛;季正标;金赟杰;王文平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定量分析技术在移植肾中的可重复性.方法 54例移植肾患者进行超声造影检查,其中30例移植肾功能正常,24例移植肾急性排斥.两名操作者利用定量分析软件Sonoliver独立对54例移植肾造影资料进行脱机分析,分别在叶闯动脉、段间动脉、皮质及髓质区勾画感兴趣区,生成4个ROI的时间强度曲线(time-intense curse,TIC)及其定量参数:上升时间(rising time,RT)、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平均渡越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及拟合优度(quality of fit,QOF).分析各参数在两名操作者间的一致性.结果 段间动脉、叶间动脉、皮质及髓质的RT、TTP、mTT在两名超声研究资质不同的操作者间的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为(0.795~0.954(均>(0.75),P值均<0.001.结论 Sonoliver定量分析软件分析移植肾定量参数的一致性较高,可重复性较好.

  • 超声心肌运动研究进展

    作者:孙寅光

    迅速发展的超声心动图已经成为心血管病学和医学影像学领域内具前景的领域之一,深刻影响了临床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在心脏生理指标、心力衰竭、冠心病和心肌病等方面日益显示出独特的优势,尤其在评估心脏生理性起搏、再同步化治疗和心肌运动方面更是成为近年来临床科研的热点,为临床和科研工作提供了操作方便、敏感性、特异性和可重复性俱佳的技术手段.现将目前已经应用于临床的超声心动图新技术及其应用前景介绍如下.

495 条记录 15/25 页 « 12...12131415161718...242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