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中医学 > 针刺研究杂志

针刺研究

针刺研究杂志

Acupuncture Research 침자구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针刺麻醉
  • 主办单位: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 影响因子: 1.6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2274/R
  • 国内刊号: 韩焱晶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http://www.zhenciyanjiu.cn/
  • 曾用名: 针刺麻醉
  • 创刊时间: 1976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中国针灸学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针刺研究》编辑部
  • 类 别: 中医学
期刊荣誉:
  • 督脉腧穴电针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IL-2影响的实验观察

    作者:李辉;李晓泓;翟景慧

    目的:观察督脉腧穴电针对大鼠炎症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制作大鼠佐剂性关节炎模型,观察电针"大椎"、"命门"对关节炎症局部,下丘脑、脾脏、肾上腺、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的影响.结果:电针组大鼠的局部炎症肿胀明显好转,且IL-2在下丘脑、脾脏、血清中的含量或活性均有改变,其中在下丘脑表现为降低,在脾脏、血清中表现为升高(P<0.01).结论:电针"大椎"或"命门"能在神经、免疫、内分泌各不同水平影响IL-2的含量,以发挥其抗炎免疫的调节作用.同时也说明针刺督脉腧穴可以通过IL-2等共同介质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进行免疫调节.

  • 穴位刺激和心脏病灶产生的传入信号在脊髓内跨节段整合作用的研究

    作者:燕平;朱忠春;郭慧颖;林文注

    目的:探讨建立"气至病所"的病理模型,为研究经络实质提供依据.方法:利用甘氨酸抑制剂士的宁,提高脊髓兴奋功能,观察针刺发生的传导性脊髓场电位与病灶兴奋的传入冲动在脊髓内的重叠情况.结果:实验组在刺激心脏前仅能从L4和L6记录到SEP,而刺激心脏后SEP还可在T3和少数C7记录到.皮下注射士的宁后,SEP能够从每例动物的C7中记录到,并且随着传导性SEP到达C7,动物的心电图也随之改善.对照组针刺"足三里"后可在L4和C6记录到SEP,皮下注射士的宁后,SEP也可在T3记录到.结论:士的宁背景下的传导性SEP可做为"气至病所"的病理模型.

  • 电针"足三里"对胃粘膜损伤大鼠Bcl-2、Fas蛋白表达的影响

    作者:周国平;严洁;李江山;邓常清;刘健华

    目的:观察电针"足三里"对胃粘膜损伤大鼠的细胞保护作用与细胞凋亡调控基因Bcl-2、Fas蛋白表达水平的关系及"足三里"是否具有腧穴相对特异性.方法: 40只大鼠,随机分为四组,即"足三里"组、非穴组、模型组和空白组,每组10只.用无水乙醇按每只1 mL灌胃,造成胃粘膜损伤模型.各组检测胃粘膜细胞Bcl-2、Fas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Bcl-2基因蛋白阳性表达在"足三里"组非常明显,"足三里"组与模型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Fas基因蛋白阳性表达在"足三里"组不明显,"足三里"组与非穴组、模型组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1).结论:电针"足三里"对胃粘膜损伤后的细胞保护作用可能的机理,是由于促进了Bcl-2基因蛋白表达,抑制了Fas基因蛋白表达,并具有腧穴相对特异性.

  • 针刺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细胞凋亡及Bcl-2蛋白表达的影响

    作者:余晓慧;孙国杰

    目的:研究针刺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中的脑保护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MCAO)24 hr模型,40只雄性大鼠随机分为脑缺血组和脑缺血+针刺组,每组20只,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两组脑细胞凋亡数与Bcl-2蛋白表达.结果:脑缺血+针刺组细胞调亡数(3.16±1.12个/视野)低于脑缺血组(7.23±1.50个/视野),P<0.05.Bcl-2蛋白染色阳性细胞数(89±14个/mm2)高于脑缺血组(42±21个/mm2)P<0.05.结论: 针刺可明显减轻局灶性脑缺血损伤,其提高Bcl-2蛋白的表达,进而抑制细胞凋亡,是其脑保护作用的分子机制之一.

  • 电针抗胃炎性痛对内脏感觉c-fos及NOS阳性神经元的影响

    作者:易春霞;茹立强;胡道松

    目的:探讨大鼠内脏感觉传入系统c-fos及NOS阳性神经元在胃炎性痛时的变化和电针抗胃炎性痛对其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还原型辅酶Ⅱ显色方法,显示在生理条件、胃炎性痛及电针抗痛时c-fos和NOS 阳性神经元在结状神经节(NG)、背根神经节(DRG)、脊髓(SC)及孤束核(NTS)的表达及其变化.结果:胃炎性痛时大鼠NG、DRG、SC和NTS 中NOS阳性成分有明显变化,而c-fos 的变化仅仅出现在NTS.电针抗胃痛时能调整各个部位NOS阳性成分的变化幅度及孤束核c-fos的表达量.结论:①NO可能参与将胃的伤害性信息向中枢传递,其上传途径可能主要是伴随迷走神经径路上行到达脑干的内脏感觉通路;②依据c-fos在NTS和SC中表达的差异,推测在脊髓中可能存在着下行抑制性通路,在脊髓水平即对传入的内脏伤害性信息进行了整合,阻抑信息的上传;③电针参与对胃炎性痛的调节与迷走神经通路中的NO能神经有密切的关系.

  • 针刺"百会"、"大椎"对拟血管性痴呆大鼠脑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及细胞凋亡的影响

    作者:程为平;马莉;原田俊英;王庆武

    目的:建立拟血管性痴呆(VD)的动物模型,探讨针刺"百会"及"大椎"对VD大鼠脑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影响并观察海马区内细胞凋亡情况.方法:选用纯系Wistar老年大鼠3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针刺组和西药组,采用2-血管阻断法(2-VO)制作VD大鼠模型,之后进行"百会"、"大椎"针刺治疗.检测大鼠穿梭箱实验成绩及脑内GSH-PX的活力,采用TdT介导的原位末端标记法观察海马区内细胞凋亡情况.结果:经统计学处理数据表明,针刺VD大鼠的"百会"、"大椎",可明显减少VD大鼠在穿梭箱实验中的电击次数和电击时间,增强脑内GSH-PX的活力,明显减轻VD大鼠海马区内神经元的损伤.结论:针刺"百会"、"大椎"能提高VD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改善自由基代谢,促进受损神经元的恢复.

  • 调神益肾针法对更年期大鼠中脑5-羟色胺神经元形态功能的影响

    作者:沈晓明;杜元灏;李谈;石学敏

    目的:研究调神益肾针法对更年期大鼠中脑5-羟色胺神经元形态功能的影响.方法:建立自然的更年期大鼠模型,实验动物包括青年组、更年组、调神益肾组、补肾健脾组,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辅以计算机图像分析,观测中脑中缝背核和正中核5-羟色胺样免疫阳性物质总面积、积分光度值.结果:更年组大鼠中脑中缝背核和正中核5-羟色胺神经元功能减退,合成、分泌5-羟色胺明显减少.经针刺干预后,调神益肾组大鼠该部位5-羟色胺神经元活动加强,合成、分泌5-羟色胺显著增多;而补肾健脾组则无明显变化.结论:调神益肾针法能够促进更年期大鼠中脑5-羟色胺神经元的合成与分泌.

  • 头针、体针和针药结合治疗对全脑缺血大鼠钙调素活性即刻影响的比较研究

    作者:金智秀;图娅;洪银珠;韩止荣

    目的:观察针刺头穴和体穴及结合药物治疗对全脑缺血大鼠活性钙调素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全脑缺血模型,分别针刺"水沟"、"百会"穴与针刺"商阳"、"中冲"穴,另外分别口饲维脑路通后针刺上述头穴、体穴,以测定缺血脑组织活性钙调素(CaM)的含量.结果:大鼠全脑缺血后,脑组织CaM与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比明显升高(P<0.001,0.01,0.05),治疗组与模型组比明显下降(P<0.001,0.01),头穴单纯针刺组与体穴单纯针刺组比较及头穴针药结合组与体穴针药结合组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头穴单纯针刺组与针药结合组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体穴单纯针刺组与针药结合组比仅有降低的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无论针刺头穴还是体穴均可明显降低缺血区脑组织活性钙调素的含量,而且头穴针药结合治疗后,其作用明显优于单纯针刺,说明针刺头穴合并药物治疗脑缺血时,针药相引,直达病所.

  • 针刺对吗啡戒断大鼠脑组织一氧化氮合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作者:宋小鸽;唐照亮;侯晓荣;张荣军

    目的:观察针刺对吗啡戒断大鼠脑组织神经元一氧化氮合酶基因(nNOS 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针刺改善戒断症状的分子生物学机理.方法:建立大鼠吗啡自然戒断模型,运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测定戒断大鼠脑组织nNOS mRNA的表达.观察戒断后,针刺"足三里"和一氧化氮合酶(NOS)抑制剂L-N-硝基精氨酸(L-NAME)对吗啡戒断大鼠戒断症状和脑组织nNOS 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戒断组nNOS mRNA表达增加,针刺组和L-NAME组nNOS mRNA表达比戒断组减少.针刺组戒断积分比戒断组少,组间差异显著(P<0.01).结论:针刺"足三里"穴具有抑制吗啡戒断大鼠脑组织nNOS mRNA表达的作用,提示这可能是针刺改善吗啡戒断症状的一个重要机制.

  • 下丘脑β-EP及POMC mRNA的表达在针刺镇痛后效应中的作用

    作者:陈瑾;刘光谱;周春阳

    目的:探讨下丘脑β-EP及POMC mRNA的表达在针刺镇痛后效应中的作用.方法:以急性佐剂性关节炎(AA)大鼠作为炎症痛模型,针刺"昆仑"穴,观察即时及后效应;采用放免、原位杂交等方法检测下丘脑β-内啡肽(β-EP)含量及β-EP前体前阿黑皮素POMC mRNA的表达.结果:针刺能提高AA大鼠痛阈并能持续1 hr以上,提高下丘脑β-EP含量并能持续30 min以上,促进下丘脑β-EP前体POMC mRNA的表达并能持续1 hr以上.结论:针刺镇痛有即时效应,也存在较为显著的后效应,下丘脑β-EP及POMC mRNA的表达可能参与了这一过程.

  • 针刺对肥胖大鼠下丘脑神经肽含量的影响

    作者:刘志诚;孙凤岷;孙志;张中成;徐斌;袁锦虹;朱苗花;徐炳国;闫润虎

    目的:探讨针刺对肥胖机体下丘脑神经肽含量的影响.方法:观察针刺治疗前后肥胖大鼠体重、Lee's指数和体脂量以及下丘脑β-内啡肽(β-EP)、α-促黑激素(α-MSH)、铃蟾肽(BOM)、神经肽Y(NPY)、血管紧张素Ⅱ(ATⅡ)、心房肽(AN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含量的变化.结果:肥胖大鼠体重、Lee's指数、体脂以及下丘脑β-EP、NPY和AngⅡ的含量均显著高于正常大鼠水平,而下丘脑α-MSH、BOM、ANP和CGRP的含量均显著低于正常大鼠水平.相关分析显示,下丘脑β-EP、NPY和AngⅡ的含量与肥胖指标呈正相关;而下丘脑α-MSH、BOM、ANP和CGRP的含量与肥胖指标呈负相关.针刺治疗取得良好减肥疗效的同时,肥胖大鼠下丘脑β-EP、NPY和AngⅡ的含量明显回降,而下丘脑α-MSH、BOM、ANP和CGRP的含量明显回升.结论:生物机体下丘脑β-EP、NPY和AngⅡ水平异常增高和下丘脑α-MSH、BOM、ANP和CGRP的水平异常低下可能是产生肥胖的重要因素.针刺对肥胖机体下丘脑神经肽的良性调整作用可能是针刺减肥的重要作用机制.

  • 电针对大鼠足背炎性痛病灶局部P物质、IL-1β免疫反应性的影响

    作者:李熳;施静;王丽娜;刘晓春;张静;李玲俐;关新民

    目的:研究电针治疗福尔马林所致炎性痛的神经免疫机制.方法:采用福尔马林试验,在大鼠一侧足背皮下注射5%福尔马林50 μL制备局部炎性痛病灶,应用痛行为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电针胆经"环跳"穴、"阳陵泉"穴(刺激参数为1~3 V,4~16 Hz,30 min)对大鼠痛行为反应、炎症反应及足背炎性痛病灶局部组织P物质、IL-1β免疫反应性的影响.结果:①电针能显著抑制福尔马林导致的大鼠缩腿、舔爪等自发痛行为反应(P<0.01);②电针能减轻福尔马林导致的局部炎症反应并显著翻转炎性痛病灶局部表皮、真皮及皮下组织P物质阳性神经纤维和IL-1β阳性细胞免疫反应性增强现象(P<0.01).结论:SP与IL-1β参与了福尔马林所致的炎性痛反应过程,电针可能通过抑制炎性痛病灶局部感觉神经末梢合成和释放SP及减少免疫细胞向病灶局部游走、合成并释放IL-1β从而发挥消炎镇痛作用.

  • 针刺与度冷丁对121例输尿管结石绞痛患者镇痛和排石作用的临床分析

    作者:尹淑英;魏守顺;刘晓翎

    目的:探讨临床针刺与药物对输尿管结石绞痛患者的镇痛作用和排石效果.方法:121例输尿管结石绞痛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药物组.针刺组主穴为双侧肾俞、膀胱俞、中极、委中、金门、三阴交、足三里、内关,并配以阿是穴.采用电针疗法,每次30 min,每日1次,观察两周.药物组选用度冷丁、654-Ⅱ或颠茄,观察两周.结果:两组均有明显的镇痛作用,针刺组治疗后绞痛缓解时间和镇痛作用的持续时间分别为16.33±6.37 min、4.60±1.42 hr,药物组为15.44±6.01 min、4.54±1.40 hr.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均>0.05 ).针刺组两周内排石60.32%,药物组43.10%,两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针刺(电针) 疗法有明显的排石和镇痛作用,是治疗输尿管结石绞痛的理想方法.

  • 头颅磁共振成像定位围针对中风偏瘫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作者:江钢辉;李艳慧;黄勇;李健萍

    目的:观察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定位围针对中风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确诊的40例中风偏瘫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其中20例用MRI定位围针法治疗,另20例用传统头针法治疗,对治疗前后患者血液流变学变化进行比较.结果:两种针法对中风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多项指标均有改善作用,经统计学处理发现,MRI定位围针法在改善血液流变学方面优于传统头针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MRI定位围针法治疗中风偏瘫具有肯定的疗效.

  • 艾灸健康人百会穴对右侧大脑中、后动脉血流动力学影响的研究

    作者:赵宁侠;任秦有;郭瑞林;李娟

    目的:探讨艾灸百会穴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机理.方法:选择本校健康男性学员30名,年龄20~22岁之间,应用美国Acuson Sequoia 512型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4.0 MHz,由固定专人操作,分别于艾灸前及艾灸后,测试右侧大脑中、后动脉Vmax (大血流速度)、Vmin (小血流速度)、PI (搏动指数)、RI (阻力指数)等血流动力学有关参数.结果:艾灸百会穴5天后,右侧大脑后动脉Vmin增加显著(P<0.05),右侧大脑中动脉Vmax、Vmin及右侧大脑后动脉Vmax、 PI、RI增加非常显著(P<0.01),右侧大脑中动脉PI、RI各指标虽有不同程度的改变,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艾灸百会穴可使右侧大脑中、后动脉血流速度明显加快,脑血流量增加,脑部血液循环明显改善.这对揭示艾灸百会穴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 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神经生化研究

    作者:柳华;王毅;常履华

    围绕脑缺血后,能量衰竭,膜失衡,钙超载,兴奋性氨基酸聚集,自由基产生,细胞因子释放,神经递质、调质紊乱,促发细胞凋亡,促进了细胞死亡,本文探讨了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神经生化机制.认为针刺通过调节上述神经生化紊乱的各个方面,阻断了缺血损伤级联样"瀑布"反应,挽救了缺血"半暗带",减轻了细胞损伤,从而可有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

  • 针刺引起结缔组织效应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迪;丁光宏;沈雪勇;王凌;刘畅

    近年来,国际上各学科的研究者从不同途径提出了多种针刺疗法机制的假说.本文结合了当前以细胞生物学和生理学为基础的相关资料,主要对近年研究针刺引起结缔组织效应的有关文献作以回顾,内容涉及了针刺得气现象与结缔组织的密切关系以及针刺引起结缔组织细胞间及细胞与基质间信号传导的研究,以说明结缔组织和针刺及其疗效所具有的相关性.

  • 《圣济总录》对针灸学的贡献

    作者:李艳梅

    <圣济总录>是北宋时期一部官修著作,其内容丰富,第191~194卷专论针灸部分,对骨度、骨空、经脉、腧穴、刺灸、灸刺禁论及误伤禁穴救治法等进行了归纳,尤其<骨空穴法>把腧穴按十四经脉循行顺序进行排列是史无前例的.本文就此方面内容进行了简要论述.

    关键词: <圣济总录> 针灸学
针刺研究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