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中医学 > 针刺研究杂志

针刺研究

针刺研究杂志

Acupuncture Research 침자구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针刺麻醉
  • 主办单位: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 影响因子: 1.6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2274/R
  • 国内刊号: 韩焱晶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http://www.zhenciyanjiu.cn/
  • 曾用名: 针刺麻醉
  • 创刊时间: 1976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中国针灸学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针刺研究》编辑部
  • 类 别: 中医学
期刊荣誉:
  • 针灸对实验性家兔神经损伤尿潴留的影响

    作者:孙曙霞;高希言

    目的:探讨针灸对宫颈癌术后所致尿潴留的作用机理.方法:选取36只健康雌性家兔,针灸"次髎"、"肾俞"、"三阴交",观察对膀胱内压、排尿阈值、残余尿量以及膀胱盆神经放电的影响.结果:针灸可使上述指标发生逆转,治疗组与造模组、对照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针灸"次髎"、"肾俞"、"三阴交"具有治疗宫颈癌术后所致尿潴留的作用,其机理可能与针灸对损伤神经的恢复有关.

  • 电针对血管性痴呆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和脑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

    作者:赖新生;王黎

    目的:观察电针对实验性血管性疾呆(V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和脑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4-血管阻断模型,用Morris水迷宫测定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并用Tunel法检测鼠脑皮质和海马细胞凋亡情况.结果:模型大鼠表现明显的学习记忆障碍,在定位航行试验中,与假手术组相比,潜伏期显著延长;在空间探索试验中,在原平台象限跨越平台次数与其余三个象限无显著差异;其顶叶皮层及海马有大量的凋亡细胞出现.而电针能显著缩短定位航行试验的潜伏期;在空间探索试验中,在原平台象限跨越平台次数显著多于其余三个象限,与假手术组无显著差异;其顶叶皮层及海马CA1区的凋亡细胞数显著减少,受损程度明显轻于模型组.结论:电针能改善V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有拮抗脑组织细胞凋亡的作用.

  • SAM P10衰老相关性能量代谢障碍的分子因素及针刺干预作用

    作者:陆明霞;于建春;于涛;王舒;刘庆忠;董承超;韩景献

    目的:采用mRNA-AFLP技术,探讨SAM P10衰老相关性脑细胞基因表达的变化及针刺的干预作用.方法:应用由磁珠分离法纯化mRNA,SMART-PCR cDNA合成和AFLP-银染法结合形成的mRNA-AFLP分析技术,进行mRNA指纹检测,寻找衰老相关性差异表达的基因片段,并观察针刺对其表达水平的影响,研究衰老相关基因与针刺的关系.结果:发现规律性变化的一条cDNA带与多品系小鼠的线粒体DNA、编码小鼠ATPase亚基6和大鼠ATPase亚基6和亚基8的mRNA及编码大鼠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Ⅱ、Ⅲ的部分基因序列均有高度同源性.实验表明该cDNA带呈现衰老相关性低表达,并可受针刺单穴"水沟"、"内关"和"后三里"的良性干预.结论:SAM P10的快速衰老与体内能量代谢障碍有关,针刺可能从分子水平影响了能量代谢的相关因素,这可能是针刺干预衰老进程的机制之一.

  • 电针对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高龄大鼠大脑皮质P53蛋白表达的影响

    作者:卜渊;徐兴顺;葛巍;耿德勤;曾因明

    目的:观察电针对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高龄大鼠大脑皮质P53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的Pulsinelli 4-血管阻断(4-VO)方法制备SD高龄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缺血再灌注+电针组.假手术组动物仅烧灼双侧翼小孔内椎动脉,但不夹闭双侧颈总动脉,电针组在缺血再灌注后立即予电针治疗,以后每天1次.在缺血再灌注3天(72 h)后将大鼠处死,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缺血再灌注组大鼠大脑皮质P53蛋白免疫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缺血再灌注+电针组大鼠大脑皮质P53蛋白免疫阳性细胞数明显低于缺血再灌注组(P<0<05).结论:电针可明显减少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高龄大鼠大脑皮质P53蛋白的表达,这可能是电针抗脑缺血后神经元凋亡的途径之一.

  • 电针对血管性痴呆模型大鼠海马神经胶质细胞及微血管的影响

    作者:王黎;赖新生

    目的:观察电针对实验性血管性痴呆(VD)大鼠海马神经胶质细胞和毛细血管的影响.方法:实验用4-血管阻断模型,用Morris水迷宫测定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并用电镜观察鼠脑海马神经胶质细胞和毛细血管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模型组海马神经组织超微结构的形态损害明显,胶质细胞变性、水肿,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受损.电针能明显减轻或抑制缺血的大鼠海马神经胶质细胞及毛细血管的损害.结论:电针明显改善痴呆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与其对脑组织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及微血管的全脑保护作用密切相关.

  • 岭南挑筋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疗效观察

    作者:罗健;黄柳和;孔令深;练汉健;李玉臣;吴琳

    目的:客观评估岭南挑筋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符合AS纳入标准的81例患者用分层随机方法分为挑筋组41例,对照组40例,以强直性脊柱炎临床常见的14种症状和体征的分级量化分值作为评价指标进行临床观察.结果:挑筋组的总有效率为85.4%,对照组为55.0%,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5).挑筋组治疗后除个别患者针挑口偶有瘙痒外,余无任何不良反应.结论:岭南挑筋法能消除或减轻腰背僵痛等临床症状,改善脊柱功能活动,且安全无副作用,是治疗AS较理想的方法.

  • 针刺治疗抑郁性神经症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作者:唐胜修;徐祖豪;唐萍;李凤萍

    目的:观察针刺和黛力新(Deanxit)治疗抑郁性神经症的疗效及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以CCMD-2-R为标准选取41例抑郁性神经症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21例及西药组20例,针刺组以针刺治疗两个疗程共20次,西药组服用黛力新治疗20日,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以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并检验疗程前后IL-2、IL-8值加以比较.结果:每组组内治疗前后HAMD评分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治疗后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每组组内IL-2、IL-8值治疗前后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同项目治疗后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和黛力新均能有效治疗抑郁性神经症,其治疗原理可能与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有关.

  • 艾灸健康人不同穴位后肺功能变化的对照研究

    作者:赵宁侠;郭瑞林;任秦有;季宝琴;李健

    目的:探讨艾灸健康人不同穴位对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健康男性学员120名,年龄20~22岁之间,应用美制2120肺功能仪,于艾灸治疗前、后,分别测试FVC(用力肺活量),FEV1(1 sec用力呼气量),FEV1.0%(1 sec用力肺活量与肺活量之比),MMF(大呼气中段流量),PEFR(大呼气流速),V75,V50和V25(75%、50%、25%肺活量时的大呼气流速).结果:艾灸肺俞穴后FVC明显增高(P<0.05),其余各项指标的改变无统计学意义(P>0.05);艾灸百会穴及神阙穴后,肺功能各项指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艾灸背部肺俞穴后,可提高健康人的FVC,而艾灸百会穴及神阙穴则无此作用,这对揭示肺俞穴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艾灸 肺功能
  • 前后交替针刺配合手法治疗中风急性期后下肢偏瘫的临床研究

    作者:屈云;蒋毅;刘沙鑫;何成奇;熊淑芳

    目的:观察前后交替针刺加手法治疗中风急性期后下肢偏瘫的效果.方法:临床将中风急性期后偏瘫下肢功能障碍患者58例随机分为针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9例,针刺组采用交替针刺下肢之梁丘、足三里、丰隆、委中、承山、太溪加手法的方法治疗,对照组施以一般内科治疗.结果:两组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及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均有差异(P<0.01),同时,治疗后针刺组Barthel指数及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前后交替针刺加手法是治疗中风急性期后偏瘫下肢功能障碍的有效方法.

  • 针刺调节脑缺血再灌后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研究进展

    作者:卜渊;耿德勤;曾因明

    为了解针刺调节脑缺血再灌注后细胞凋亡基因表达的研究进展情况,本文对近几年的有关文献进行了归纳总结,发现针刺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多种细胞凋亡基因的表达均有调节作用,总的说来,针刺可抑制促细胞凋亡基因的表达,而促进抑细胞凋亡基因的表达.本文还对其机制进行了探讨.

  • 中国近10年针刺复合麻醉临床研究概况

    作者:秦必光;胡北喜;张兰英

    本文手检近10年来刊登在国内23种期刊的论文共174篇,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论文40余篇,施行各种手术13400余例,针刺复合麻醉方法有针刺复合局麻、针刺复合硬膜外麻醉、针刺复合全身麻醉(静脉、吸入)等.文献提示麻醉效果基本满足临床需求,麻醉方法日趋规范,结论更为严谨,并正在采用现代科研手段肯定针刺复合麻醉的优越性,有部分单位继续坚持临床选用.

    关键词: 针刺麻醉 研究进展
  • 艾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抗炎免疫作用机理的研究

    作者:唐照亮;宋小鸽;章复清;王宁新;徐斌;侯正明;陈全珠;袁静;陈向涛;张道芹;王元勋

    为了探讨艾灸治疗RA抗炎免疫作用的机理,我们建立免疫性炎症--大鼠佐剂性关节炎模型等,从神经-内分泌-免疫调控入手,在整体、器官、细胞水平开展灸治RA的实验研究.结果艾灸"肾俞"、"足三里"穴具有抗炎免疫作用,其机理与灸疗抑制TNF、IL-1等炎症因子的释放,增强与改善机体的免疫功能,保护胸腺、脾脏等免疫器官,纠正炎症时自由基代谢的紊乱,调整NO、NE、5-HT神经递质的失衡,促进内环境稳定等多方面因素有关.实验证实,外周交感神经参与艾灸对免疫的调节;灸疗的部分作用是通过肾上腺皮质系统发挥的;海马可能是灸疗信息中枢整合的重要环节;HPA轴是灸疗作用中一条重要的神经体液性途径;松果体(MT)可能是艾灸抗炎免疫的一个高位调节点.提示灸疗抗炎免疫作用是其治疗RA的主要机制之一.

  • 针灸对中风患者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作者:赵凌杰;郭郡浩;蔡辉

    本文综述了针灸治疗中风改善微循环、血液流变学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一方面,通过对甲襞和球结膜微循环的观察,证明针刺能够改善中风患者全身及脑组织的微循环状况;另一方面,资料显示,针刺后中风患者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均有改善,提示针刺能够降低患者的血液粘度,加速血流,从而有利于病变部位脑组织的血液供应.

  • 头针治疗中风病实验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作者:郑国庆;方振聪;王明杰

    本文查阅头针治疗中风病的有关文献并结合课题组的研究成果,阐述了头针治疗中风实验研究中的一些新思路和方法,主要有:①建立标准化的中风动物模型;②中医头穴线在动物模型上的模拟;③头针在动物模型上的针刺手法及刺激量;④头针治疗中风病的时机选择;⑤头针治疗中风的即刻效应;⑥头针治疗中风的机制及检测指标的选择.为头针治疗中风病的实验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头针 中风 实验研究
  • 从“厥阴脉”概念的形成过程看经络学说的意义与价值

    作者:黄龙祥

    本文通过系统分析揭示:足厥阴脉"是动"病描述的是阴疝的症状,古人从阴疝发病部位特点及对该病的针灸诊疗经验中抽提出"足背-前阴-少腹-腰(舌)之间相关联系"的规律,而所谓"足厥阴脉"则是古人对这一规律的直觉解释.这一新发现为考察经络学说的形成过程提供了关键证据,引导人们正确分析经络学说的构成要素并进而正确理解该学说的意义与价值.

针刺研究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