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中医学 > 针刺研究杂志

针刺研究

针刺研究杂志

Acupuncture Research 침자구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针刺麻醉
  • 主办单位: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 影响因子: 1.6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2274/R
  • 国内刊号: 韩焱晶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http://www.zhenciyanjiu.cn/
  • 曾用名: 针刺麻醉
  • 创刊时间: 1976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中国针灸学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针刺研究》编辑部
  • 类 别: 中医学
期刊荣誉:
  • 艾灸对老年大鼠海马线粒体膜电位、神经元凋亡的影响

    作者:杜艳军;孙国杰

    目的:通过测定老年大鼠海马线粒体膜电位、神经元凋亡的数量,探讨线粒体、细胞凋亡在衰老中的作用以及艾灸的延缓衰老作用. 方法:依月龄将Wistar大鼠分为青年组、老年组、老年艾灸组,艾灸"百会""肾俞"穴40 d后,用碘化丙啶(PI)和罗丹明123 (Rhodamine-123)荧光染料染色30 min,通过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内PI和Rhodamine-123的荧光强度,分析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神经元凋亡的变化. 结果:老年组海马线粒体膜电位、神经元凋亡阳性百分比均较青年组、艾灸组显著增高(P<0.01),青年组与艾灸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艾灸具有延缓衰老的作用,可以抑制线粒体膜电位的改变,减少神经元凋亡.

  • 荧光双重标记Cx43在大鼠"足三里"表达的实验研究

    作者:郑翠红;黄光英;张明敏

    目的:研究缝隙连接蛋白Cx43在大鼠"足三里"穴的表达及其与穴位、经络的可能关系. 方法:20只健康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非针刺组、针刺组,每组10只.应用荧光双重标记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技术对成年大鼠皮肤肌肉组织的Cx43进行定位、定量分析. 结果:皮肤肌肉组织中Cx43主要在表皮上皮细胞、皮下筋膜的肥大细胞中表达;非针刺组中穴位处 Cx43的表达显著高于非经非穴处,两者相比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穴位针刺后Cx43表达显著增加,与非针刺组中穴位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 结论:电针可使"足三里"穴区皮肤及肌肉组织中的Cx43表达明显增加,缝隙连接蛋白及缝隙连接可能在经络活动中起重要作用.

  • 针刺拮抗弱视剥夺效应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相关性的研究

    作者:王洪峰;王富春;时岩

    目的:从亚细胞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角度,开展针刺拮抗弱视剥夺效应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相关性的研究,揭示针刺拮抗弱视剥夺效应的作用机制.方法:选用4周龄健康幼猫18只,采用单侧眼睑缝合的方法建立剥夺性弱视动物模型.动物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治疗组,每组6只.模型组不做任何治疗;治疗组于术后第1 d开始,取"睛明""承泣""球后""攒竹"穴进行针刺治疗,各穴交替使用,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2 d,治疗9个疗程.治疗结束后,各组动物均进行超微结构观察和免疫组化研究.结果:模型组视皮质神经元出现退行性病变.治疗组可不同程度地改善上述状况.模型组动物视皮质、外侧膝状体、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数密度分别为(138.3±23.12),(38.91±18.43),(4.43±2.01)×102/mm2,积分光密度分别为(0.78±0.38),(0.86±0.30),(1.03±0.32)/μm2,与正常组比较BDNF数量和活性明显降低(P<0.01),而治疗组具有显著的上调作用(P<0.01).结论:针刺可逆转剥夺所造成的神经元退变,有利于神经元传导功能的恢复及突触传递的重建.针刺对剥夺效应的拮抗作用是通过影响神经营养因子的合成和分泌来实现的.

  • 针刺对拟血管性痴呆大鼠脑内NO、NOS及血液流变学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王利春;刘海燕;王志勇;李宝栋;戈杰英;马莉

    目的:建立拟血管性痴呆(VD)的动物模型,探讨针刺对VD大鼠模型的学习记忆行为、脑内NO含量、NOS活性及VD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用纯系健康雄性Wistar大鼠36只,随机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针刺组和西药对照组,采用2-血管阻断法(2-VO)制作VD大鼠模型.在大鼠"百会""大椎"穴行针刺治疗.检测VD大鼠穿梭箱实验成绩,比色法检测脑组织NO含量、NOS活性,并检测VD大鼠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及纤维蛋白原浓度. 结果:数据经统计学处理表明,针刺"百会""大椎"穴可明显减少模型大鼠在穿梭箱实验中的电击次数和电击时间(P<0.01);降低脑组织内 NO的含量及NOS活性(P<0.05);可使VD大鼠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及纤维蛋白原浓度降低(P<0.05,0.01).结论:针刺能改善VD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降低脑组织内 NO的含量及NOS活性,改善VD大鼠的血液流变学状态,从而改善大脑的血液供应,促进智能的恢复.

  • 针刺大鼠"四白"传入信息对孤束核神经元放电的影响

    作者:常小荣;严洁;何军锋;李江山;刘建华;王超

    目的:比较足阳明经中远近腧穴及手太阳小肠经腧穴和非经非穴点的传入信息在孤束核(NTS)的差异.方法:采用细胞外记录方法,以足阳明胃经"四白"穴为刺激点,并以同名经的"地仓"和"内庭"、手太阳小肠经的"颧髎"、非经非穴"四白"旁开点为对照,在刺激点上用手针施以捻转手法刺激30 s,在NTS寻找对来自体表刺激点有反应的神经元.结果:52只大鼠记录到资料完整的86个NTS神经元中,针刺"四白"后NTS有反应神经元出现的机率(含兴奋和抑制性神经元)为65.12%,而针刺"地仓""内庭""颧髎""四白"旁开点有反应神经元出现的机率分别为50.00%、46.51%、34.88%、31.40%.统计表明,针刺"四白"后NTS有反应神经元出现的机率均极显著地高于针刺"地仓""内庭""颧髎""四白"旁开点后有反应神经元出现的机率(P<0.01);针刺"地仓"和"内庭"后NTS有反应神经元出现的机率均显著高于刺激"颧髎"和"四白"旁开点的有反应神经元出现机率(P<0.05).针刺上述穴和非穴区,NTS神经元主要是以兴奋为主.针刺"四白""地仓""内庭""颧髎""四白"旁开点,其兴奋性神经元频率变化率分别为(35.08±4.80)%、(28.25±5.46)%、(27.57±4.87)%、(20.02±4.23)%、(18.55±2.49)%,"四白"与各组之间有显著性或极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地仓""内庭"与"髎""四白"旁开点亦有显著性或极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结论:与手太阳小肠经穴以及非经非穴点比较,足阳明经穴与NTS的关系更密切;足阳明经中远近腧穴的信息传入在NTS亦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提示腧穴均有一定的特异性.

  • 电针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大脑皮层去甲肾上腺素及细胞凋亡的影响

    作者:邹晓静;施静;刘敬;李伶俐;刘晓春

    目的:探讨电针对脑缺血再灌注神经元保护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及电针组,以双侧颈总动脉夹闭方法建立脑缺血模型,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和Bcl-2及Bax蛋白表达的变化,并用荧光分光法检测皮层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 NE)含量的变化.电针穴位选择"水沟""承浆"穴.结果:①大鼠脑缺血再灌注48 h后,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Bcl-2蛋白表达在皮层明显降低, Bax/Bcl-2比值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电针治疗后,Bax的表达减少, Bcl-2的表达增加,Bax/Bcl-2比值明显下降(P<0.05),细胞凋亡率受到抑制(P<0.05).②大鼠脑缺血再灌注3 min后NE含量在皮层明显升高,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脑缺血再灌注48 h后,皮层NE含量明显回落,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电针治疗后,脑缺血再灌注早期(即缺血再灌3 min后)脑组织内NE升高的现象出现逆转,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脑缺血再灌注早期大鼠脑NE出现变化,此变化可能与神经元的凋亡发生有关.电针能逆转脑缺血再灌导致的NE的异常变化,并调节Bax/Bcl-2的表达水平,抑制神经元凋亡的发生.

  • 针刺对多发梗塞性痴呆大鼠海马nNOS mRAN及蛋白表达的影响

    作者:刘存志;于建春;李谈;丁晓蓉;远慧茹;韩景献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作用机理.方法:通过栓子注入法制作多发梗塞性痴呆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针刺组和非穴组,并设正常组和假手术组作对照.应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痴呆大鼠海马区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的基因表达情况,并分析针刺的干预作用.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nNOS mRNA及蛋白表达增强(P<0.01),针刺可明显下调其表达水平(P<0.01).假手术组与正常组以及非穴组与模型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对血管性痴呆的神经保护机制可能与降低海马区nNOS的过度表达、减轻NO神经毒性有关,且具有腧穴特异性.

  • 针药结合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粘膜IFN-γ、IL-12表达的影响

    作者:施茵;吴焕淦;汪崇淼;施征;华雪桂;刘慧荣

    目的:探讨针药结合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结肠粘膜IFN-γ、IL-12表达的调节机制.方法:在成功建立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的基础上,采用电针"足三里"穴结合西药柳氮磺胺吡啶(SASP)治疗,并与单纯电针、西药、模型及正常组进行对照,以免疫组化和HE染色法观察UC大鼠结肠粘膜IFN-γ、IL-12免疫阳性细胞的表达和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结肠粘膜IFN-γ、IL-12免疫阳性细胞表达出现极显著升高(P<0.01),针药、电针及西药组IFN-γ表达则见不同程度的降低(P<0.05, 0.01),其中针药组表达接近于正常组水平;而IL-12表达,针药、电针及西药组均较模型组有极显著性降低(P<0.01).同时,各治疗组对UC大鼠结肠粘膜的组织形态学变化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结论:UC大鼠结肠粘膜IFN-γ、IL-12的异常表达是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之一.针药结合可能通过有效抑制UC结肠粘膜IFN-γ、IL-12的表达达到其治疗目的.

  • 电针对慢性神经源性痛大鼠痛行为反应和脊髓背角NOS的影响

    作者:曹福元;姚开辉;殷光甫;林传友;胡道松;茹立强

    目的:观察慢性神经源性痛时的痛行为反应和脊髓背角NOS活性变化以及电针对它们的影响作用.方法:SD大鼠72只分为对照组(n=24,假手术)、模型组(n=24,手术)、电针组(n=24,手术+电针).慢性神经源性痛模型参照Mosconi氏的大鼠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法制作.电针取"环跳"和"阳陵泉"穴区.痛阈测定采用热辐射测痛法,分别于术后第2、4、7、14、28 d进行实验观察,NOS活性观察用NADPH-d酶组织化学法.结果:慢性神经源性痛时,大鼠抬腿潜伏期(痛阈值)降低,经多次电针后,随着电针次数的增加抬腿潜伏期也逐渐升高(P<0.05).脊髓背角的NOS活性,慢性痛大鼠明显降低,电针后又明显回升(P<0.05).结论:慢性神经源性痛时,热痛敏的行为学表现与NOS活性的下调变化相一致,而电针对慢性神经源性痛的抑制及对脊髓背角NOS活性的表达升高有一定的作用.

  • 电针对角叉菜胶致炎大鼠的治疗作用和对COX蛋白表达的影响

    作者:方剑乔;梁宜;邵晓梅;刘芳

    目的:观察电针对角叉菜胶致炎大鼠的抗炎效应及其对环氧合酶(COX)蛋白表达的干预作用,以探讨电针抗急性炎症作用及其部分机理.方法:大鼠右后足跖皮下注射2%角叉菜胶诱导急性炎症模型,分别采用电针、消炎痛和罗非昔布治疗.采用毛细管放大法、放射免疫分析法和Western Blotting法分别检测足跖肿胀度、血清PGE2含量和足爪炎症组织及脾脏组织COX-1/-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电针可有效抑制角叉菜胶致炎大鼠足跖肿胀,尤以造模后3 h为显著;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电针可有效降低血清中的PGE2含量;电针对环氧合酶蛋白表达无显著影响.结论:电针对角叉菜胶致炎大鼠急性炎症具有良好的抗炎效应,并通过抑制血清中PGE2含量控制炎症进一步的发展.在急性炎症过程中,电针尚未对环氧合酶蛋白表达起干预作用,其具体的抗炎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 心经经脉与心脏相关联系的电生理学研究

    作者:荣培晶;朱兵

    目的:探讨心源性牵涉痛区(沿上肢内侧面分布)和心经与心相关的神经科学机制.方法:采用电生理学方法,观察刺激心经和肺经穴位对心交感神经诱发反应及刺激大鼠心交感神经,在心经的"青灵""少海"和肺经的"侠白""尺泽"穴位上记录的反射性肌电反应.结果:左心经穴位刺激诱发心交感神经发放的阈值低于右侧心经引起心交感神经反应的阈值,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用相同强度的串脉冲分别刺激心经和肺经穴位,可诱发心交感神经不同强度的激活反应.在左侧和右侧心经穴位上刺激诱发心交感神经放电高于同样强度刺激肺经穴位上诱发的心交感神经放电(P<0.05).刺激心交感神经引起同侧心经反射性肌电反应的阈值低于引起肺经反射性肌电的阈值(P<0.02).刺激左心交感神经,不同强度的刺激可引起心经穴位明显的肌电反应,而肺经穴位的诱发肌电反应则很弱.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两经穴位肌电活动都呈上升趋势.结论:和肺经穴位相比,相同强度的电针刺激心经穴位可引起更大的心交感神经兴奋;反之,心交感神经刺激可引起心经穴位大的肌电反应.

  • 穴位敷贴对哮喘豚鼠血清E、P选择素水平的影响

    作者:赖新生;唐纯志;杨君军;张毅敏;林锦泉;冼志红;李焕英

    目的:探讨穴位敷贴治疗哮喘的机理.方法:将40只豚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哮喘模型组、穴位敷贴组、地塞米松组,每组10只.处理结束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血清E、P选择素水平.结果:模型组豚鼠血清E、P选择素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穴位敷贴组和地塞米松组血清E、P选择素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结论:穴位敷贴可明显降低哮喘豚鼠血清E、P选择素的水平,这可能是其治疗哮喘的作用机理之一.

  • 针灸治疗胃镜检查副反应的临床概况及针灸调节胃肠活动研究进展

    作者:崔承斌;王京京;魏正岫;栗新;吴中朝

    本文总结了针灸治疗胃镜检查副反应的临床应用和针灸调节胃肠活动基础研究两个方面的资料.临床应用部分包括针灸治疗胃镜检查副反应的常用穴位、常用方法,针刺减轻胃镜检查心率异常,针灸配合胃镜检查提高胃镜诊断准确率;相关的针灸调节胃肠功能活动的实验研究包括针灸对胃运动及胃电的影响、对胃酸及胃肠激素的调整作用、对胃粘膜的保护作用以及经络及穴位的特异性.认为针灸治疗胃镜检查副反应疗效肯定,无副作用,比药物治疗更具优越性.

  • 针刺对单纯性肥胖症患者TNF-α和Resistin水平的影响

    作者:陈锋;吴凡;张艳

    目的:明确针刺治疗单纯性肥胖的机理,为治疗的客观化提供依据.方法:取足阳明胃经穴位梁丘、丰隆、天枢施泻法,足太阴脾经穴位箕门、腹结、大横、阴陵泉、血海施以补法,同时配以任脉穴位下脘、中脘平补平泻,治疗单纯性肥胖患者,并与正常人进行对照研究.观察单纯性肥胖患者治疗前后的体重指数(BMI)、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抗肿瘤坏死因子(TNF-α)、抵抗素(Resistin)、空腹血糖(FBG)的变化.结果:单纯性肥胖患者不同程度地存在胰岛素抵抗,其TNF-α、Resistin血浆浓度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且与胰岛素抵抗指数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经过针刺治疗,患者的胰岛素抵抗状况得以改善,TNF-α、Resistin浓度明显降低.结论:针对单纯性肥胖脾虚、胃热、痰结病机选穴的针刺治疗通过降低可溶性TNF-α、Resistin浓度,影响糖与脂的代谢,改善患者的胰岛素抵抗状态,起到治疗单纯性肥胖的作用.

  • 也说《内经》中"气至"

    作者:李志刚;刘书坤

    本文总结了<内经>对气至的认识,提出气至即是气调,在<内经>中可分三种情况.气至可通过医者感觉和患者感觉体现出来.<内经>把气至作为针刺取效的关键,故明确气至的实质,对于针灸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气至 得气 内经
针刺研究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