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中医学 > 针刺研究杂志

针刺研究

针刺研究杂志

Acupuncture Research 침자구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针刺麻醉
  • 主办单位: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 影响因子: 1.6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2274/R
  • 国内刊号: 韩焱晶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http://www.zhenciyanjiu.cn/
  • 曾用名: 针刺麻醉
  • 创刊时间: 1976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中国针灸学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针刺研究》编辑部
  • 类 别: 中医学
期刊荣誉:
  • 针刺不同穴组对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TNF-α、IL-6、WBC和自由基的影响

    作者:霍则军;张莉;钱瑞琴

    目的:比较针刺不同穴组对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外周血WBC(白细胞)、血清TNF-α(肿瘤坏死因子-α)、IL-6(白细胞介素6)和脑组织自由基的影响.方法:四动脉结扎法造成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分别针刺大鼠阳明经"曲池"、"足三里"穴(针刺二组)与针刺"曲池"、"足三里"合用督脉"后顶"穴(针刺一组),测定外周血WBC、血清TNF-α、IL-6值及脑组织LPO(过氧化脂质)、GSH(谷胱甘肽)含量.结果: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后,外周血WBC、血清TNF-α、IL-6值及脑组织LPO含量上升,GSH含量下降,针刺二组可降低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后升高的IL-6水平,降低脑组织LPO水平(P<0.05),针刺一组可降低全脑缺血再灌注后升高的WBC、TNF-α和IL-6水平,降低脑组织LPO水平(P<0.01),提高GSH含量.结论:针刺"曲池"、"足三里"合用督脉"后顶"穴比单纯应用"曲池"、"足三里"穴对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外周血WBC、血清TNF-α、IL-6和脑组织自由基的影响更强,从而表明对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具有更好的保护作用.

  • 针刺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何学斌;吴耀;舒荣;罗飚;罗济民

    目的:观察针刺对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再灌注后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针刺组.模型组和针刺组均用栓线插入大鼠大脑中动脉根部,2 hr后抽出,使缺血组织再灌注,复制可逆性大脑中动脉栓塞(rMCAo)模型,正常组和模型组不经任何治疗,针刺组分别在模型复制前1 hr、模型复制后8 hr和16 hr电针"水沟"、"太冲"、"曲池"、"足三里"、"丰隆".观察神经行为症状,24 hr后断颈处死大鼠,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脑组织TTC染色后测量脑梗死及水肿体积,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神经行为学针刺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脑梗死和脑水肿体积百分率针刺组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血液流变学中全血比粘度针刺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血浆比粘度、红细胞压积无明显变化(P>0.05);病理组织学观察表明,针刺对大鼠脑组织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结论:针刺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 风池穴的解剖结构和针刺深度

    作者:张建华;余安胜;赵英侠;毛根金;严振国;蔡国荣;顾洪川;魏鸿熙;金富滋

    目的:探讨风池穴的解剖结构和针刺深度.方法:随机抽样取57具较新鲜的成年人尸体,其中男尸24具,女尸33具,采用解剖断面法和解剖层次法进行研究.结果:向下直刺的解剖结构依次是:皮肤、浅筋膜、斜方肌与胸锁乳突肌之间、头夹肌、头半棘肌、头后大直肌.针刺的平均危险深度是49.71 mm.结论:为了安全,建议风池穴针刺的深度控制在34.80 mm之内.

  • 不同频率电针对下肢胫后神经体感诱发电位痛成分P250-N350的影响

    作者:张露芬;李敬道;刘建桥;邓建铭;严洁

    目的:观察不同频率电针穴位的镇痛作用规律.方法:采用电刺激正常人下肢胫后神经获得痛相关成分P250-N350复合波作为反映疼痛的客观指标,观察不同频率电针穴位对痛相关成分P250-N350波幅、潜伏期变化的影响.结果:2 Hz组针中10、20 min P250-N350波幅明显降低,差异显著,分别为P<0.01、P<0.001;40 Hz组针中20 min P250-N350波幅明显降低,差异显著,P<0.001:2 Hz、40 Hz组针后波幅仍维持较低水平,差异显著,分别为P<0.001、P<0.01.结论:2 Hz、40 Hz电针对SEPS皮层痛成分有明显的抑制效应;针后具有强而持久的后效应.

  • 电针"中膂俞"抑制膀胱活动亢进的实验研究

    作者:王翔宇;郑蕙田;蔡定芳

    目的:探讨电针"中膂俞"对L-多巴诱发膀胱活动亢进的尿动力学影响.方法:以L-多巴诱发的膀胱活动亢进为动物模型,在动物清醒和自由活动的状态下,应用连续膀胱测压技术动态观察电针"中膂俞"对排尿过程中尿动力学参数的影响.结果:电针"中膂俞"可减少排尿频率,降低膀胱基础压,升高膀胱大充盈压和排尿压,增加排尿量.结论:电针"中膂俞"对L-多巴诱发的膀胱活动亢进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

  • 电针镇痛时炎症痛大鼠PAG部位Ⅰ型白细胞介素-1受体mRNA表达的变化

    作者:姬广臣;俞瑾;董志强;吴根诚

    目的:本实验观察炎症痛和针刺镇痛时,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部位Ⅰ型白细胞介素-1受体基因(IL-1RI mRNA)表达的变化.方法:实验分正常组、炎症痛组、假电针组、电针组.正常对照组大鼠脚掌注射生理盐水,炎症痛各组大鼠脚掌注射2%角叉菜胶(100μL)造成炎症痛模型.在角叉菜胶注射3 hr后大鼠处于一种稳定的痛敏状态.电针组大鼠于造模前电针将致炎侧"足三里"和"昆仑"穴30 min,假电针组大鼠给予同样处理但不通电.实验采用原位杂交技术,观察脚掌注射角叉菜胶3 hr后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部位IL-1RI mRNA表达的变化及针刺对其的影响.结果:致炎后3 hr大鼠痛阈显著降低,大鼠PAG部位的IL-1RI mRNA表达显著增加,假电针组大鼠该部位的IL-1RI mRNA表达与炎症痛组相比无显著变化,而电针组大鼠该部位的IL-1RI mRNA阳性细胞数与假电针组相比显著减少.结论:炎症痛可引起大鼠PAG部位的IL-1RI mRNA表达增加,而电针镇痛则抑制炎症痛引起的大鼠PAG部位IL-1RI mRNA表达.

  • 电针"关元"、"三阴交"对围绝经期模型大鼠神经内分泌的调整作用

    作者:汪惠丽;胡玲;高忻洙

    目的:研究电针"关元"、"三阴交"对围绝经期模型大鼠神经内分泌的调整作用.方法:复制大鼠去卵巢模型,测定电针"关元"、"三阴交"对模型大鼠血清雌激素(E2)、促卵泡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和下丘脑β-EP含量的影响.结果:模型组较正常组血清E2含量降低(2.277±0.135 ng/L),FSH、LH含量升高(7.062±1.356 mIU/mL,3.473±0.355 mIU/mL),下丘脑β-EP含量显著降低(16.751±1.484 pg/mg);电针组较模型组血清E2含量显著提高(3.449±0.153ng/L),FSH、LH含量显著降低(5.714±0.350 mIU/mL,2.638±0.198 mIU/mL),下丘脑β-EP含量显著升高(22.122±0.828 pg/mg组织).结论:电针"关元"、"三阴交"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通过调节生殖内分泌和调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发挥作用.

  • 逆向电刺激大鼠背侧皮神经对相邻脊髓节段Aδ类传入纤维机械感受特性的影响

    作者:孙启新;赵晏;张世红;史文春;王会生

    目的:分析循经分布的Aδ类初级传入纤维在跨脊髓节段信息传递中机械感受特性的改变和意义,从而探讨外周神经参与经络活动的机制.方法:自近中端断离循足太阳膀胱经分布的胸9至胸12脊神经背侧皮支,在其中一支上施加逆向电刺激,以相邻脊髓节段的一支上Aδ类单位放电为指征,测定单位的适应特性、机械感受阈值、感受野形状和面积、感受野的敏感点数及其位置、传导速度等机械感受特性.在相邻脊髓节段皮神经上施加逆向电刺激后,观察上述各种机械感受特性的改变.结果:在67只大鼠上观察了90个Aδ类初级传入纤维的机械感受特性和跨节段刺激对这些特性的影响.快适应和慢适应单位分别占31.1%和68.9%,适应时程为20.82±2.51 sec(n=90).机械感受阈值0.21±0.03 mN.平均感受野面积17.76±3.40 mm2,感受野内敏感点数为1.79±0.11个,77.3%(n=88)的敏感点循足太阳膀胱经背部二直行脉之间分布.逆向电刺激相邻脊髓节段皮神经背侧皮支后(0.45 mA,0.1 ms,20 Hz,持续10 sec),71.9%(n=64)的单位感受野增大,全部单位感受野均值增大为71.98±13.07 mm2,显著大于对照,P<0.001.每个感受野内平均敏感点数显著增至3.08±0.25个,P<0.01.71.7%(n=60)的单位机械阈值下降,均值降至0.12±0.04 mN,显著小于电刺激前,P<0.001.这些机械感受特性的改变大多出现于相同的Aδ纤维群中:都具有慢的传导速度、低的机械阈值、大的感受野和慢适应特性.结论:循经分布的Aδ类机械感受纤维可被相邻脊髓节段上的皮神经逆向电刺激所激活,表明在没有中枢神经系统参与的前提下,两相邻皮节传入神经的外周末梢间产生了信息传递,即相邻脊髓节段的末梢之间的跨节段信息传递,Aδ类纤维参与了这一过程.记录单位的分布及其反应特征均具有循经性,这可能是中医学经络活动的重要机制之一.

  • 艾灸对荷瘤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作者:袁民;傅莉萍;陈雪华;纪玉宝

    目的:观察艾灸对荷瘤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只荷瘤小鼠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艾灸组、5-氟脲嘧啶(5FU)组、5FU+艾灸组.艾灸组、5FU+艾灸组分别在"中脘"、"神阙"、"关元"穴隔药饼灸,隔天1次,治疗8次.5FU组、5FU+艾灸组在腹部注射0.25 mg/0.1 mL5FU,3天1次,共治疗4次.所有治疗完毕后24 hr处死动物.测定小鼠T淋巴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K)及进行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杀伤功能检测.结果:艾灸组CD3、CD4、CD4/CD8比率、NK细胞、LAK杀伤活性比5FU组显著提高(P<0.05、P<0.005、P<0.1、P<0.1、P<0.01),差异明显,具有显著性意义.结论:艾灸能提高小鼠的免疫力,而5FU有抑制作用,使荷瘤小鼠免疫力降低.

    关键词: 艾灸 荷瘤小鼠 免疫
  • 穴位注射"冰片液"对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

    作者:林咸明;陈华德;严建伟;方剑文

    目的:探讨"冰片液"穴位注射对SD大鼠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为临床提高某些中枢神经治疗药疗效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哑门"穴位注射自制"冰片液",观察不同浓度"冰片液"穴位注射对伊文斯蓝(Even's Blue,EB)透过血脑屏障的作用,并与电针刺激组比较.结果:"冰片液"穴位注射和电针刺激均可促进EB透过血脑屏障(P<0.001,P<0.05),穴位注射"冰片液"高、低剂量组均优于电针组(P<0.05),但"冰片液"高、低剂量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冰片液"穴位注射是促血脑屏障开放的一种有效方法,其作用优于电针刺激.

  • "十二井穴"针法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TGF-β1的时效性影响

    作者:郝晋东;孟宏;金智秀;赵万标;图娅

    目的:观察"十二井穴"针法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TGF-β1的时效性影响.方法:采用光化学诱导Wistar大鼠一侧大脑造成局灶性脑缺血模型,施以"十二井穴"针法在造模后1、3、6、12、24 hr不同时间段开始进行针刺治疗,治疗6天后处死大鼠,沿缺血中心制成冠状面切片,运用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各治疗组半暗带与对照组神经细胞TGF-β1表达量的变化,并进行图像分析.结果:各时段模型组TGF-β1表达的总面积及3、6、12、24 hr各组的积分光度均比假手术及正常组明显升高(P<0.05),针刺组3、6、12、24 hr TGF-β1表达的总面积及6、12、24 hr TGF-β1表达的积分光度均较同时段模型组明显升高(P<0.05或P<0.01).结论:针刺对保护半暗带神经元具有重要意义.

  • 不同组合穴位涂敷对大鼠佐剂性关节炎的疗效比较

    作者:叶天申;蒋松鹤;谢文霞;张丹迎;胡国新;林向阳;杨开颜;方剑乔

    目的:为临床应用"关节炎Ⅲ号"穴位贴敷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时选择佳配穴处方提供依据.方法:大鼠足跖皮内注射福氏完全佐剂诱导关节炎模型,观察自制"关节炎Ⅲ号"不同组合穴位涂敷对模型大鼠关节炎指数、左右后肢跖围的动态变化和关节的病理变化,以及血清、脾、关节浸液中的白细胞介素-1β(IL-1β)与前列腺素E2(PGE2)的浓度变化的影响.结果:各治疗组大鼠的关节炎指数、跖围与模型组大鼠比较均有显著降低,其中系统取穴组见效快,远道取穴组次之,局部取穴组见效慢.造模后大鼠关节有明显的病理改变,经治疗各组炎症级别有所下降,以系统取穴组明显.造模后大鼠各样本的IL-1β浓度均上升,各治疗组IL-1β浓度与模型组比较有一定差异,但以关节浸液中的IL-1β浓度的降低为明显,并以远道取穴的效果较好;不同组合穴位涂敷均能降低模型大鼠关节浸液中升高的PGE2浓度,以局部取穴为好.结论:"关节炎Ⅲ号"穴位涂敷对大鼠佐剂性关节炎有效与对IL-1β和PGE2的调节有关;不同组合的穴位涂敷表现出不同的疗效,其中整体疗效以系统取穴佳,远道取穴免疫调节作用较强,局部取穴抗炎作用较好.

  • 针刺对大鼠钙调素活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潘兴芳;郭义;王云凯

    目的:进一步探索针刺对钙调素活性的影响,研究钙调素在经络活动、针刺效应中的作用.方法:在前期有关研究的基础上,采用磷酸二酯酶法(PDE)测定针刺"下脘"穴后,"下脘"穴局部及其同经的"巨阙"穴处的钙调素(CaM)活性的变化.结果:针刺"下脘"穴后,其局部钙调素的活性明显高于同经"巨阙"穴的活性(P<0.01),且两穴的活性明显高于针刺前任脉组织的活性(P<0.01).结论:针刺可能对钙调素有一定的激活作用;针刺对钙调素的激活作用可能沿着经络系统传递.

  • 针刺配合卵细胞内单精子注射治疗自发性男性不育症

    作者:张明敏;黄光英;谭立兴;W.E.Paulus;K.Sterzik

    目的:探讨针刺对自发性男性不育症患者施行卵细胞内单精子注射(ICSI)治疗术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22例ICSI治疗失败的自发性男性不育症患者经过每周2次、为期2个月的针刺治疗后再次行ICSI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精液指标,ICSI治疗中的受精率.结果:针刺治疗后快速活动精子的比率(18.3±9.6%)高于治疗前(11.0±7.5%),差异极为显著(P<0.05).治疗后正常形态的精子所占的比率(21.1±10.4%)亦显著高于治疗前(16.2±8.2%,P<0.05).针刺治疗后行ICSI治疗的受精率(66.2%)明显高于治疗前(40.2%,P<0.01).治疗前后精子的浓度和总的精子活动率没有显著性的差异.结论:针刺能使自发性男性不育症患者的精子质量提高,从而达到提高ICSI治疗中受精率的目的.

  • 顶颞前斜线齐刺法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观察

    作者:睢明河;马惠芳;白杰

    目的:观察顶颞前斜线齐刺法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中风偏瘫患者采用随机区组法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顶颞前斜线齐刺法加常规体穴治疗,对照组采用顶颞前斜线常规刺法加常规体穴治疗.各治疗30次.结果:治疗组总体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提高患者肌力方面也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顶颞前斜线齐刺法加体穴治疗中风偏瘫有确切疗效,且优于顶颞前斜线常规刺法.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 针刺的中枢调节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孙锦平;尹岭;朱克

    针刺作为一种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近年来对针刺的镇痛作用及对功能性疾病的调节作用研究颇多,除应用传统电生理学方法外,还采用了分子生物学、免疫组织化学、脑功能成像等先进的技术来探讨针刺对脑的经典神经递质、神经激素、神经元代谢等的影响,为针刺的中枢调节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主要就针刺的中枢作用及方法学等方面加以讨论.

    关键词: 针刺 中枢机制 综述
  • 针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研究进展

    作者:郭永红;郭义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针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进展,从临床治疗及动物实验两方面阐述了针灸治疗本病的确切疗效,并进一步探讨了其发病及治疗机理.本文还对今后的工作重点和努力方向提出了建议和展望.

针刺研究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