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中医学 > 针刺研究杂志

针刺研究

针刺研究杂志

Acupuncture Research 침자구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针刺麻醉
  • 主办单位: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 影响因子: 1.6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2274/R
  • 国内刊号: 韩焱晶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http://www.zhenciyanjiu.cn/
  • 曾用名: 针刺麻醉
  • 创刊时间: 1976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中国针灸学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针刺研究》编辑部
  • 类 别: 中医学
期刊荣誉:
  • 电针对神经病理性痛大鼠脊髓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蛋白及其mRNA表达的影响

    作者:闫丽萍;吴辛甜;殷忠勇;Brian Jackson;李怡;马骋

    目的:通过观察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大鼠脊髓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蛋白及其mRNA表达的变化和电针对其的影响,探讨电针干预神经病理性痛的脊髓一氧化氮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n=12):假手术组仅分离坐骨神经,但不进行结扎;模型组采用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CCI)法制备神经病理性痛模型;电针组于CCI术后11~17 d时应用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进行损伤侧“委中”穴与“环跳”穴电针干预,刺激频率2 Hz,波宽0.6ms,起始电流强度1 mA,每10 min递增1 mA,刺激时间30 min,1次/d.于CCI前(基础状态),CCI后10、16d时测定机械痛阈和热痛阈.CCI后17d时各组随机取6只大鼠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脊髓nNOS蛋白的表达;另取6只大鼠采用逆转录(RT)-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测定脊髓nNOS mRNA的表达.结果:CCI后10d,与基础值比较,模型组和电针组机械痛阈和热痛阈降低(P<0.01);与CCI后10d比较,电针组CCI后16d时机械痛阈和热痛阈均升高(P<0.01).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机械痛阈和热痛阈降低(P<0.01),脊髓nNOS蛋白及其mRNA表达均上调(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CCI后16d时机械痛阈和热痛阈升高(P<0.01),脊髓nNOS蛋白及其mRNA表达均下调(P<0.05).结论:电针减轻大鼠神经病理性痛的机制可能与有效地抑制脊髓nNOS的活性有关.

  • 腰痛患者拔罐后罐斑组织的血流动力学研究

    作者:唐晓;肖雪花;张国庆

    目的:观察拔罐后罐斑组织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探讨拔罐疗法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于拔罐前后测量22例门诊腰痛患者同一部位共32个罐斑的皮下小动脉收缩峰值血流速度(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及阻力指数(RI),比较分析拔罐前后罐斑组织的血流参数及血流信号变化.结果:拔罐后罐斑组织的PSV、EDV较拔罐前明显增快,拔罐后罐斑组织的RI较拔罐前下降(均P<0.01).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显示的罐斑组织血流信号较拔罐前明亮、丰富.结论:拔罐可明显改善病变部位的血流动力学,罐斑组织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是拔罐“吸拔泵”作用的结果,是拔罐独特疗效的作用机制之一.

  • 头穴丛刺法对慢性脑缺血大鼠海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作者:王春霞;孙远征

    目的:观察头穴丛刺法对慢性脑缺血大鼠认知功能和海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探讨头针抗慢性脑缺血的可能机制.方法:32只大鼠采用改良的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法制备慢性脑缺血模型,造模成功的大鼠分为模型组、头穴丛刺组和尼莫地平组,另设8只大鼠为假手术组.头穴丛刺组于术后第5周起,取“百会”和“百会”左右旁开2 mm3个穴位针刺,留针30 min,每日1次,治疗4周.尼莫地平组于术后第5周起给予尼莫地平灌胃,每天1次,治疗4周.治疗结束后采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的认知功能;HE染色,光镜下观察海马细胞形态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海马VEGF蛋白表达.结果:术后8周,模型组、头穴丛刺组和尼莫地平组大鼠逃避潜伏期较假手术组明显延长(P<0.05);头穴丛刺组和尼莫地平组与模型组相比,逃避潜伏期缩短(P<0.05).头穴丛刺组和尼莫地平组变性的神经细胞较模型组明显减轻.模型组、头穴丛刺组、尼莫地平组均可见VEGF蛋白表达增高,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头穴丛刺组和尼莫地平组VEGF表达较模型组升高(P<0.05).结论:头穴丛刺能够明显改善大鼠的认知功能,可能是通过上调VEGF蛋白表达,从而对慢性脑缺血后新生血管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进而促进神经元恢复.

  • 电针合穴、下合穴对慢性阻塞性肺病大鼠肠微循环及不同脏器血管活性肠肽的影响

    作者:杨伟宁;李志同;解秸萍;李胜杰;赵雅芳

    目的:观察电针合穴、下合穴对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大鼠肠微循环及不同脏器血管活性肠肽(VIP)分布的影响,探讨“合主逆气而泄”与“合治内腑”作用特点与相关机制.方法: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尺泽组及上巨虚组,每组8只.除正常组外,余组均采用气管滴入脂多糖配合烟熏方法制备COPD模型.针刺组在造模的同时隔日针刺1次,共治疗12次.实验结束后用微循环显微测试仪观察各组大鼠肠系膜微循环的变化,放射免疫法测定肺、肠及下丘脑中VIP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肠系膜微血管管径有增大趋势,与模型组相比,尺泽组与上巨虚组肠系膜微血管管径呈现缩小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肠系膜微血管血流加快(P<0.05);与模型组相比,尺泽组、上巨虚组肠系膜微血管血流明显减慢(P<0.01).各组肺、肠、下丘脑3种组织中,肺中VIP的含量高(P<0.01);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结肠中VIP含量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尺泽组下丘脑中VIP含量降低(P<0.05).结论:①肺病及肠,说明肺与大肠相表里的正确性;②“尺泽”与“上巨虚”均可使病理刺激引起的肠系膜微血管血流明显减慢,且“尺泽”可显著减少下丘脑中VIP含量,提示“合主逆气而泄”可能存在高位中枢的参与和调控.

  • 电针刺激不同穴位对颈部切口痛大鼠镇痛效应及对颈髓神经营养因子及其受体mRNA表达的影响

    作者:王少军;谭连红;刘俊岭

    目的:观察电针“扶突”穴区等对颈部切口病痛反应及颈髓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等神经营养因子及其受体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针刺缓解颈部切口痛的机制.方法: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扶突组、内关-合谷组及足三里-阳陵泉组,每组10只.沿大鼠颈中线做长约1.5cm的纵行切口,制作切口痛模型.用辐射热在术前、术后4h及针刺治疗后测大鼠切口部位热痛阈.电针刺激上述各穴区30 min后,取颈髓(C1-C4)段组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分析颈髓GDNF及其受体GFRα-1、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其受体TrkA、TrkB mRNA的表达.结果:颈部切口手术后各组与术前相比痛阈显著降低(P<0.05),扶突组、内关-合谷组及足三里-阳陵泉组治疗后与本组切口术后比较,热痛阈明显增高(P<0.05).模型组GDNF mRNA、GFRα-1 mRNA的表达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3个电针组治疗后两个指标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01).模型组BDNF 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TrkA mRNA、TrkB mRNA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各组3个指标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刺激能显著提高颈部切口痛大鼠痛阈,上调颈部脊髓GDNF及其受体GFRα-1基因表达的水平,表明GDNF及其受体GFRα-1参与电针对颈部切口痛的镇痛效应.

  • 自体血穴位注射对哮喘大鼠肺组织GATA3和T-bet蛋白及mRNA表达的影响

    作者:莫律;李俊雄;Julia Kravitz;唐纯志;郭泽楷;李培勇;郭凤美

    目的:观察自体血穴位注射对哮喘大鼠免疫学机制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8只)、模型组(10只)、生理盐水穴位注射组(10只)、自体血穴位注射组(10只)和地塞米松腹腔注射组(10只).后4组通过腹腔注射鸡卵蛋白(OVA)加氢氧化铝混合溶液每周1次致敏,2周后每天OVA超声雾化激发哮喘.自体血组穴位注射自体血(0.4mL/穴),“肺俞”穴和“肾俞”穴轮流取穴,隔天1次,共6次.免疫组化半定量法测肺中GATA3和T-bet蛋白,RT-PCR法测其mRNA的表达.结果:模型组GATA3、GATA3mRNA表达和GATA 3 mRNA/T-bet mRNA的比值(G/T比)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T-bet mRNA表达明显低于正常组(P<0.01).自体血组GATA3、GATA3mRNA的表达及G/T比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T-bet及其mRNA的表达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盐水穴位注射对哮喘模型无明显调节效果.地塞米松对GATA3的作用与自体血相当,但对T-bet的调节不明显.结论:自体血穴位注射可以良性调节辅助性T细胞所分泌细胞因子的失衡,其作用与地塞米松腹腔注射相当.

  • 头针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心交感放电、心肌β1-肾上腺素受体蛋白表达及血浆去甲肾上腺素含量的影响

    作者:李美平;孙国杰;尤行宏

    目的:观察头针“额旁1线”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交感神经活动、心肌β1-肾上腺素受体(β1-AR)蛋白表达及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E)含量的影响,探讨头针防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头针组,每组6只.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30 min,再灌注15 min制备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取头部双侧“额旁1线”区域进行电针治疗,频率14 Hz,强度为2V.用BL-420 E+生物信号采集系统记录左交感神经放电情况,通过免疫印迹法检测缺血区心肌β1-AR蛋白表达变化,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浆NE含量的变化.结果:模型组和头针组大鼠在缺血30 min和再灌注15 min后,交感神经放电频率较缺血前及假手术组明显加快(P<0.01,P<0.05),而头针组较模型组明显减慢(P<0.05).模型组大鼠心肌β1-AR蛋白表达增加,血浆NE含量明显上升,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头针组大鼠缺血区心肌β1-AR蛋白表达显著下调,血浆NE浓度明显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针可通过调整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交感神经放电频率、心肌β1-AR蛋白表达水平及血浆NE含量,减轻钙超载,使紊乱的心肌细胞电活动趋于和缓,发挥其抗再灌注心肌损伤作用.

  • 电针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红蛋白的影响

    作者:谢亚宁;王枫;王强;李旭颖;张巧梅;李新;熊利泽

    目的:观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红蛋白(neuroglobin,NgB)的表达以及电针预处理对NgB表达的影响,探索NgB在电针预处理诱导的脑保护效应中的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及电针组,每组16只.电针组给予电针刺激“百会”,每天30 min,持续5d.预处理后采用右侧大脑中动脉阻闭法,缺血120 min后行再灌注,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脑缺血再灌后24h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然后检测脑梗死容积,免疫荧光双标法检测NgB表达水平.另一批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6、24、72h组,每组6只,分别通过免疫荧光双标法观察缺血半暗带NgB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电针预处理后电针组较模型组脑梗死容积百分比明显减低(P<0.01),神经行为学评分及NgB含量明显增加(P<0.01).脑缺血再灌注后6 h NgB表达开始上调,24 h为表达高峰(P<0.01),并至少可以持续到72 h.结论:电针预处理能显著提高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降低脑梗死容积,并可进一步上调缺血半暗带NgB表达,诱导脑缺血耐受,从而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 针刺“足三里”“太冲”穴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胃肠激素的影响

    作者:刘美荣;肖瑞飞;彭芝配;左和宁;朱克;王思明

    目的:观察针刺“足三里”“太冲”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大鼠胃肠激素的影响,为临床治疗IBS-D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48只健康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针刺组、药物组,每组12只.采用慢性温和束缚应激加孤养法加灌服番泻叶,造成IBS-D大鼠模型.针刺组针刺大鼠双侧“足三里”穴和“太冲”穴,药物组每天灌胃匹维溴铵.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测定各组大鼠血浆和回肠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S)、P物质(substance P,SP)和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VIP)的含量.结果:模型组与空白组相比,大鼠体质量显著降低(P<0.05),摄食量显著降低(P<0.01),腹泻指数显著升高(P<0.01);针刺组及药物组与模型组相比,大鼠体质量、摄食量、腹泻指数均明显改善(P<0.05,P<0.01).模型组与空白组相比,大鼠血浆VIP含量显著升高(P<0.01),血浆SS和SP含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药物组与模型组相比,大鼠血浆VIP含量显著降低(P<0.05).模型组与空白组相比,大鼠回肠SS、VIP、SP含量均显著升高(P<0.01);针刺组、药物组与模型组相比,大鼠回肠SS、VIP、SP含量均显著降低(P<0.01).结论:针刺“足三里”“太冲”治疗IBS-D可能与抑制肠道SS、VIP、SP的分泌有关.

  • 脐灸疗法干预阳虚体质人群的疗效观察

    作者:张永艳

    目的:评价脐灸疗法对亚健康阳虚体质人群的干预效果.方法:将60例阳虚体质人群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常规给予金匮肾气丸口服,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加用脐灸疗法,每周2次,治疗3个月.观察两组干预前后症状变化及干预后有效率差异.结果:观察组干预后神疲、形寒喜暖等症状较干预前明显改善,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期间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脐灸疗法能有效改善亚健康阳虚体质人群的临床症状,可能有利于预防慢性病的发生.

  • 头穴埋线疗法治疗失眠症33例疗效观察

    作者:姚红芳;张海峰;陈小丽

    目的:评价头部穴位埋线治疗失眠症的疗效.方法:收集失眠症患者64例,随机分为埋线组33例和针刺组31例.埋线组采用头部穴位埋线治疗,选取百会、神庭、风池(双),每周施术1次,4周为一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针刺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选取百会、神庭、风池(双)、神门(双)、内关(双)、三阴交(双)穴,留针30 min,每周治疗3次,4周为一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两组治疗后用国际统一睡眠效率值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进行疗效评估.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国际统一睡眠效率值及PSQ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改善(P<0.01);埋线组在睡眠时间和睡眠效率的改善上优于针刺组(P<0.05),在入睡时间和PSQI评分方面两组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穴埋线疗法较传统针刺疗法能更好地改善失眠患者症状.

  • 不同针灸方法治疗带状疱疹(急性期)疗效的比较

    作者:黄国付;张红星;徐祖森;李建武

    目的:比较不同针灸方法治疗带状疱疹(急性期)的疗效.方法:通过多中心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将189例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5组:基础针刺组、铺棉灸组、火针组、叩刺拔罐组、西药组.基础针刺组取阿是穴(围刺)、夹脊(电针)、支沟(电针)、后溪(电针),铺棉灸组、火针组、叩刺拔罐组在基础针刺组的基础上分别施以铺棉灸、火针、叩刺拔罐,西药组口服盐酸伐昔洛韦胶囊(300mg/次,2次/d)、维生素B1(10 mg/次,3次/d),均每日治疗1次,共治疗10d.比较不同方法治疗前后疱疹评价指标(包括止疱时间、结痂时间、脱痂时间)、疼痛强度的变化和综合疗效.结果:在疱疹止疱时间、结痂时间、脱痂时间和综合疗效方面,5组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组患者疼痛强度比较,治疗第1-6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第7-10天4个针灸组均明显低于西药组(P<0.05),而4个针灸组间比较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治疗结束时的疼痛强度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4种针灸疗法治疗带状疱疹(急性期)疗效基本相当,在疱疹止疱、结痂、脱痂时间及综合疗效等方面与西药疗法无明显差异,但在治疗第7天以后镇痛效果优于西药.

  • 针刺肩井穴对慢性胆囊炎患者胆囊收缩功能影响的随机对照研究

    作者:温峰云;李双成;王国明;李丽霞;宋永强

    目的:观察针刺肩井穴与非经非穴对胆囊炎患者胆囊收缩功能的影响,探讨肩井-胆囊之间的内在联系.方法:将60例慢性胆囊炎患者随机分为肩井组和非穴组,每组30例.肩井组针刺右侧肩井穴,非穴组针刺第6与第7颈椎棘突间右侧旁开2寸处,均留针30 min.分别于针刺前、针刺15 min时及出针30 min后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胆囊的长径、宽径、厚度,计算胆囊容积,并分别评价两组治疗后肩背及右上腹疼痛、胃胀恶心变化情况.结果:肩井组疼痛缓解率优于非穴组(P<0.05);非穴组患者胃胀或恶心等症状缓解率与肩井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比较,非穴组患者胆囊扩大的未见明显缩小,胆囊缩小变形的未见明显扩大(均P>0.05);肩井组患者胆囊扩大的均有缩小,胆囊缩小的均有扩大(均P<0.01).两组胆囊缩小患者胆囊容积针刺后比较,肩井组明显大于非穴组(P<0.01);两组胆囊扩大患者针刺后胆囊容积比较,肩井组明显小于非穴组(P<0.01).结论:肩井穴能双向良性调节胆囊炎患者胆囊收缩功能,明显缓解胆绞痛及其所引起的肩背部牵涉痛.

  • 针灸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朱晶;国海东;邵水金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本文就近年来国内有关针灸疗法治疗AD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发现针灸可能通过调节神经递质的释放、保护神经元、提高神经营养因子含量、激活海马蛋白激酶、抑制脑组织炎性反应、调节异常蛋白质的水平和上调自噬活性水平等多条途径达到治疗AD的作用.深入探讨针灸治疗AD的作用机制,可为阐明AD的发病机制和寻找更为特异和有效的治疗靶点提供实验依据和理论基础.

  • 针灸和中药双向调节特征之异同

    作者:曹新;余芝;徐斌

    双向调节是指当机体由于内在或外在因素导致功能亢进或低下时,针灸和中药干预所发挥的平衡效应.通过分析针灸和中药的作用特点,认为针灸和中药的双向调节效应均为多向整体性调节的一种特殊表现,其效应的发挥都与机体的功能状态有关.由于二者治疗性质和作用途径不同,使二者双向效应发挥的基础和模式不同.双向调节是腧穴效应的个性体现,以经络辨证和脏腑辨证为基础;针灸的双向调节效应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模式以趋中性调节为主.中药双向调节效应的发挥是建立在药证对应的基础上,其调整作用的产生是以所含的拮抗性成分为物质基础,作用模式包括趋中性调节和偏离性调节.

  • 基于数据挖掘的穴位贴敷疗法运用特点研究

    作者:张莘;张选平;贾春生;王建岭;徐晶;覃亮;许晓康;张美玲;康素刚;段晓东;刘蓓蓓;蔡春莹

    目的:探讨穴位贴敷疗法效应特异性规律与特点,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决策.方法:采用现代计算机与数据挖掘技术,建立穴位贴敷数据库,对近60年来穴位贴敷相关文献进行收集、整理、筛选、录入、审核、提取数据、统计分析,总结穴位贴敷在临床治疗的优势病种和应用规律.结果:从数据挖掘结果可以看出,穴位贴敷疗法在临床各科疾病均有使用.其中以内科疾病多,涉及病种占疾病种类总数的35.92% (51/142),并以哮喘、咳嗽、腹痛为多;其次为儿科,涉及病种占病种总数的21.13%(30/142),并以小儿咳嗽、小儿哮喘、小儿泄泻为多;外科涉及病种占总数的19.01%(27/142),并以腰腿痛为多;五官科涉及病种占总数的9.86%(14/142),并以鼻渊多;妇科涉及病种占总数的7.04%(10/142),以经行腹痛为多;皮肤科涉及病种占总数的7.04%(10/142),有蛇串疮等.贴敷用药多选用复方中药剂;药物制作以膏剂和糊剂为主;助渗剂使用较少;选穴以近部选穴为主;在临床各科疗效中以皮肤科痊愈率高,其次为外科、妇科、儿科、内科、五官科,各科总有效率均在90%以上.结论:穴位贴敷疗法应用于临床各科的142种疾病.优势病种为内科的哮喘、咳嗽、腹痛、面瘫、便秘;儿科的小儿咳嗽、小儿哮喘、小儿泄泻;外科的腰腿痛;五官科的鼻渊;妇科的经行腹痛.

  • 基于国外文献的针灸适应症分析

    作者:何巍;童元元;赵英凯;荣培晶;王宏才

    以PubMed和EMbase数据库为基础,通过文献计量的方法,对国外开展的针灸临床试验研究中涉及的适应症进行计量统计,与世界卫生组织1996年在米兰会议上提出的针灸64种适应症进行比较,明确了近15年来有29个新增到一类的适应症,有4个从二类升级到一类的适应症和3个从三类升级到一类的适应症.针灸的适应症在国外正逐步被扩大.

针刺研究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