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中医学 > 针刺研究杂志

针刺研究

针刺研究杂志

Acupuncture Research 침자구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针刺麻醉
  • 主办单位: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 影响因子: 1.6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2274/R
  • 国内刊号: 韩焱晶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http://www.zhenciyanjiu.cn/
  • 曾用名: 针刺麻醉
  • 创刊时间: 1976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中国针灸学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针刺研究》编辑部
  • 类 别: 中医学
期刊荣誉:
  • 苍白球在电针及兴奋尾壳核对脚内核自发放电影响中的作用

    作者:吴国冀;陈正秋;石宏

    目的:观察苍白球在电针及兴奋尾壳核对脚内核自发放电影响中的作用.方法:实验在Wistar大鼠上进行,采用玻璃微电极细胞外记录的方法,观察毁损苍白球(GP)前后,电针"阳陵泉"和"环跳"穴(强度2 mA,频率为2 Hz与100 Hz交替的疏密波,持续5 min)及兴奋尾壳核(微量注射0.5 mol/L谷氨酸3μL)对脚内核(EP)神经元自发放电的影响.结果:电针对EP神经元自发放电似有兴奋作用,而兴奋尾壳核对其影响不大.毁损GP后电针对EP神经元自发放电的兴奋作用略有增加,兴奋尾壳核对EP神经元的自发放电产生抑制作用.结论:在正常状态下电针对EP神经元自发放电的兴奋作用部分受到GP的抑制,兴奋尾壳核通过GP对EP产生兴奋作用.

  • 激活GABAB受体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

    作者:朱丽霞;叶燕燕;莫孝荣;吉长福

    目的:脑室注射γ-氨基丁酸(GABA)A受体的拮抗剂荷包牡丹碱(Bic)未能阻断针刺镇痛效应,微电泳导入Bic部分阻断电针抑制脊髓背角伤害性反应,说明GABA可通过激活A受体参与针刺镇痛中脊髓节段性抑制.本文进一步探讨了激活GABAB受体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方法:以辐射热照射大鼠尾部引起甩尾反射潜伏期作为痛阈的指标,以针刺"次髎"穴后痛阈大变化百分率判断镇痛效应,观察脑室注射(icv)5 μL或蛛网膜下腔(ith)注射10μL GABAB受体的拮抗剂CGP 55845对针刺镇痛效应的影响.每组6~8例.结果:icv GABA(125 μg、250 μg、500μg)或GABAB受体激动剂苯氯丁氨酸(Baclofen,25ng、250 ng、2500 ng)可产生剂量依赖的镇痛效应.icv CGP 55845(5 ng、50 ng)可大部分阻断GABA和Baclofen的镇痛效应.针刺双侧"次髎"穴(50 Hz,1~2 mA)10 min,痛阈提高到针前值的(142.5±2.1)%,镇痛效应显著.针前icv CGP55845针后痛阈分别提高到(111.2±1.2)%和(112.1±1.1)%,阻断率分别为73.7%和71.6%,和事先icv生理盐水(143.7±2.0)%相比,阻断效应明显.若针刺前ith CGP 55845(50 ng、500ng),也能明显阻断针刺镇痛效应.结论:脑内注射GABA或Baclofen可通过激活GABAB受体产生剂量依赖的镇痛效应.在针刺镇痛效应中脑内GABA主要通过激活B受体发挥作用,而在脊髓水平激活GABAA和B受体都参与针刺镇痛效应.对GABAB受体参与针刺镇痛作用的可能机制进行了讨论.

  • 电针对大鼠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时大脑皮质cPKCα蛋白表达的影响

    作者:罗勇;董为伟

    目的:探讨电针双侧"合谷"穴区对Wistar大鼠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时大脑皮质cPKCα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线栓法闭塞Wistar大鼠大脑中动脉,制备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运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电针大鼠双侧"合谷"穴区对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时大脑皮质cPKCα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假手术组部分动物大脑皮质cPKCα蛋白弱表达,局灶脑缺血3 hr时大脑皮质cPKCα蛋白表达增加,但未达显著水平(P>0.05),再灌注3 hr、6 hr时大脑皮质cPKCα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01),而电针可以明显减少再灌注3 h、6 hr时大脑皮质cPKCα蛋白表达(P<0.01).结论:电针"合谷"穴区可下调大脑皮质cPKCα蛋白表达,这可能与电针抗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时脑细胞凋亡有关.

  • 针刺血清对高嗜酸粒细胞血症大鼠外周血嗜酸粒细胞数目的影响

    作者:马淑兰;杨永清;崔龙苹;张英英;王宇

    目的:明确肾上腺切除大鼠哮喘模型注射针刺治疗后的血清对高嗜酸粒细胞血症大鼠外周血嗜酸粒细胞数目的影响,为证明该种针刺血清中存在影响嗜酸粒细胞数目的非皮质激素类活性因子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稀释后的针刺血清以2.5 mL/kg经尾静脉注入模型大鼠,连续3天,同时连续10天测定该种针刺血清对高嗜酸粒细胞血症大鼠外周血嗜酸粒细胞计数的影响.结果:与空白血清和普通哮喘针刺血清相比较,该种针刺血清在尾静脉注射后第3~10天能明显降低高嗜酸粒细胞血症大鼠的外周血嗜酸粒细胞计数(P=0.012,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结论:肾上腺切除大鼠哮喘模型注射针刺治疗后的血清能明显降低高嗜酸粒细胞血症大鼠外周血嗜酸粒细胞数目,提示该针刺血清中存在影响嗜酸粒细胞数目的非皮质激素类活性因子.

  • 电针合用抗抑郁药能明显减少小鼠强迫游泳实验中的静止时间

    作者:俞瑾;李晓艳;曹小定;吴根诚

    目的: 本实验采用小鼠强迫游泳实验的方法,观察针刺合用抗抑郁药后小鼠在水中的静止时间,以此来分析抑郁程度的改善情况.方法:实验分下列各组:①生理盐水组;②电针加生理盐水组;③药物组,分别观察了氯丙咪嗪(氯米帕明2.5 mg/kg、5 mg/kg、10 mg/kg、20 mg/kg、60 mg/kg)、芬氟明(1.5 mg/kg、3 mg/kg、12 mg/kg)和吗氯贝胺(10 mg/kg、20 mg/kg、40 mg/kg)等三种药物的作用;④上述药物加电针组.结果:电针能使小鼠在水中静止的时间显著减少,腹腔注射(ip)上述三种药物也能减少小鼠在水中静止的时间,并表现出一定的剂量依赖关系.在电针加药组中,分别选用三种药物的小剂量(抗抑郁效果很弱或几乎无效)与电针合用.氯丙咪嗪(2.5 mg/kg)、芬氟明(1.5 mg/kg)与电针合用后,小鼠在水中静止时间与单用药物组或单电针组相比显著减少.而吗氯贝胺(10 mg/kg)与电针合用虽也有这种趋势,但统计学上尚未达到显著性差异.结论:电针具有抗抑郁作用,电针合用某些小剂量抗抑郁药后即能进一步加强这种效应.

  • 肩井穴的解剖结构与其针刺安全深度探讨

    作者:张建华;余安胜;赵英侠;毛根金;严振国;蔡国荣;顾洪川;魏鸿熙;金富滋

    目的:研究肩井穴的解剖结构和针刺安全深度.方法:随机抽样取57具较新鲜的成年人尸体,其中男尸24具,女尸33具,采用解剖断面法和解剖层次法进行研究.结果:向下直刺的解剖结构依次是:皮肤、浅筋膜、深筋膜、斜方肌、肩胛提肌外侧、前锯肌、肋间外肌、肋间内肌、壁胸膜.向下直刺的平均危险深度是55.96 mm.结论:为了安全,建议向下直刺的深度应控制在39.17 mm之内.

  • 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影响的研究

    作者:骆仲达;骆仲逵;许能贵;赖新生

    目的:研究电针督脉经穴"大椎"、"百会"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影响.方法:凝闭大鼠一侧大脑中动脉10 hr后致局灶性脑缺血,采用免疫组化染色孓P法进行观察.结果:电针治疗能增强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从而阻止神经细胞内Ca2+超载,稳定细胞内环境.结论:电针对缺血性脑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为临床针灸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奠定了理论基础.

  • 电针“水沟”与“井穴”对全脑缺血大鼠脑组织钙调素活性影响的对比研究

    作者:马惠芳;孙华;任秀君;严洁;马文珠;郭长青;图娅;张露芬

    目的:观察电针"水沟"与"井穴"对全脑缺血大鼠脑细胞内活性钙调素(CaM)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用磷酸二脂酶法测定电针后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电针"水沟"穴组、电针"井穴"组、假手术对照组脑组织活性CaM的含量.结果:脑缺血后脑组织活性CaM含量明显升高,电针刺激"水沟"和"井穴"均可使大鼠缺血区脑组织活性CaM含量明显降低,两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电针"水沟"与"井穴"均能明显降低活性CaM的含量,发挥肯定的脑保护作用.

  • 心包经“天泉”穴区与心脏相关联系途径的研究

    作者:张建梁;陈淑萍;刘俊岭

    目的: 本研究采用电生理学与形态学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猫心包经"天泉"穴区与心脏联系的途径.方法:电生理学部分共用健康猫34只,乌拉坦(500mg/kg)与氯醛糖(50 mg/kg,i.p.)混合麻醉,用双极铂金丝电极和针灸针分别记录"天泉"穴区的皮神经放电和肌电.形态学部分:共用健康猫10只,1%戊巴比妥钠(40 mg/kg,i.p.)麻醉,在左侧"天泉"穴区皮神经、肌肉和左侧心下神经、星状神经节分别注射PI(Propidium Iodide)和bB(bis Benzimide).结果:依次分别切断脊髓T2~C7节段的背根腹根后,电刺激猫左心下神经诱发"天泉"穴区肌电和肌皮神经放电反应所需阈值逐渐增大,尤以T1、C8和C7为甚;左侧"天泉"穴区皮神经、肌肉内和心下神经、星状神经节内分别注射微量PI与bB后,单标及双标神经元也以C7、C8和T1节段背根节内居多,其中C8 多.结论:心包经与心脏之间的相互联系主要发生在C7~T1节段.

  • 电针对面神经再生逆行轴突转运神经营养因子的影响

    作者:吴滨;何竟高;炳庆;李春华;刘屹

    目的:了解电针对面神经逆行轴突转运神经营养因子的影响.方法:同龄成年健康的新西兰兔,均在3%的戊巴比妥钠静脉麻醉下,分离暴露面神经上颊支,在手术放大镜下切断神经,用硅胶管将两断端嵌入并缝合固定,形成再生室.术后动物随机分三组,分别接受125I-BDNF,125I-NT-3或125I-NT-4再生室内注射,10μL/只.每组又随机分为针刺组和对照组.针刺组于术后2 hr和26 h各接受1次电针治疗,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术后4 hr、8 h、12 hr、24 h、48 hr摘取含面神经核的脑干检测,两组对照.结果:对照组脑干中125I-BDNF,125I-NT-3,或125I-NT-4的γ计数在12 hr和24 hr达到峰值,48 h又明显降低,不同时段波动很大.而针刺组脑干的125I-BDNF,125I-NT-3或125I-NT-4 γ计数在各个时段始终保持在较高的水平.结论:电针可促进面神经逆行轴突转运神经营养因子.

  • 温经膏穴位贴敷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及对p53基因的影响

    作者:宣丽华;刘鲁明;徐福;徐勇刚

    目的:探讨温经膏穴位贴敷在肺癌治疗中的作用机理.方法:温经膏穴位贴敷于荷瘤小鼠相当于人体的大椎和肺俞穴,观察温经膏对细胞形态、原位末端标记(TUNEL)及p53基因的影响.结果:温经膏贴敷组细胞凋亡指数与CTX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荷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温经膏贴敷组和CTX组均无p53基因阳性表达及突变,贴敷对照组和荷瘤组有p53基因阳性表达及突变.结论:温经膏能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可能有恢复抑癌基因p53功能的作用.

  • 家兔循经组织温度变化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和血管紧张素Ⅱ含量的关系

    作者:马春红;谭连红;赵湘杰;王淑友;马惠敏;张栋

    目的:探讨家兔循经组织温度变化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和血管紧张素Ⅱ(AⅡ)含量的关系.方法:运用红外热像技术,选取艾灸后家兔循经出现温度较高部位组织进行分析,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外周组织CGRP及AⅡ含量变化.结果:①循经组织温度较高部位CGRP含量与非高温区比较明显升高(P<0.001);②循经组织温度较高部位AⅡ含量与非高温区比较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艾灸后,循经组织温度变化可能与外周组织CGRP功能活动有关.

  • 针刺“内关”穴对急性心肌梗塞模型大鼠缺血心肌bFGF和TGF-β1表达的影响

    作者:肖延龄;杜元灏;李谈;刘煦新;石学敏

    目的:研究针刺"内关"穴对心肌梗塞后血管生成相关因子bFGF和TGF-β1的干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心肌bFGF和TGF-β1.结果:结扎冠脉2 hr后即可见到心肌细胞内有bFGF和TGF-β1表达,2天时bFGF少;而TGF-β1却增至多.1周后bFGF较2天增多,开始在血管周围分布,3周时少量bFGF分布于尚未形成完整的血管上;而TGF-β1却较2天时减少,3周时少量TGF-β1分布于细胞内.二者之间的变化表现出"拮抗"关系.针刺组bFGF表达较同一时相的模型组增多,并且血管生成较快,较完整;而TGF-β1针刺组却较同一时相的模型组减少.针刺"内关"对bFGF的生成具有促进作用,而对TGF-β1的产生却具有抑制作用.结论:针刺"内关"穴具有调节缺血心肌血管生成相关因子bFGF和TGF-β1生成的作用.

  • 腧穴组方对急性胃粘膜损伤大鼠胃粘膜形态学的影响

    作者:冀来喜;燕平;郝重耀;阎丽萍;杨恩来

    目的:探讨腧穴不同组方对急性胃粘膜损伤大鼠胃粘膜形态学的影响.方法:以乙醇造成大鼠急性胃粘膜损伤后,动态观察针刺"足三里"不同组穴对模型胃粘膜组织学及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①"足三里"不同穴组对急性胃粘膜损伤均具有保护作用.②在不同穴组中,以"足三里"+"内关"+"中脘"组效果好.结论:"足三里"+"内关"+"中脘"可考虑做为临床针灸治疗胃病的基本处方.

  • 不同频度电针治疗大鼠慢性神经源性痛的疗效比较

    作者:王贺春;万有;姚磊;韩济生

    目的: 比较不同频度电针治疗大鼠慢性神经源性痛的疗效.方法:大鼠L5/L6脊神经结扎慢性神经源性痛模型(Chung Model),给予不同频度的电针治疗(每天1次、2天1次、3天1次和4天1次),观察疗效.采用引起缩足的机械刺激阈值(50%)来评价机械性痛觉超敏,用大鼠5 min内在5±1℃冷板上的抬脚次数来反映冷诱发的持续性疼痛.结果:随着电针次数的增加,3天1次组、4天1次组、2天1次组的镇痛效果均可以得到累加.而在四组不同频度中,3天1次组后续镇痛作用效果好,对机械性痛超敏的抑制至电针后48 hr,对冷诱发的持续性疼痛的抑制持续至电针后1周.经统计学检验,3天1次组与其他针刺频度组镇痛作用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01).结论:电针频度是影响疗效的重要因素,综合累加效应和后续效应,3天1次效果优.

  • 针刺对突发性耳聋血液流变学及细胞流变学的影响

    作者:王长海;王宏才;冯文;石少平;袁军;杨兰文

    目的:观察针刺对突发性耳聋患者血液流变学和细胞流变学的影响,探讨针刺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作用机理.方法:采用毫针平补平泻手法,针刺耳门、听宫、听会、翳风、中渚、三阴交、太溪,每天1次,每次30 min,6天为1疗程.4个疗程后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方法,比较针刺前后的血液流变、细胞流变学检测数据.结果:突发性耳聋患者血液流变各项指标、细胞流变学红细胞聚集指数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参考值,红细胞变形指数较正常值低,经针刺后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纤维蛋白元含量、红细胞压积及红细胞聚集指数均较针刺前下降明显(P<0.05),红细胞变形能力明显提高(P<0.05).结论:针刺可以降低突发性耳聋患者的高粘血状态,提高红细胞的变形能力.提示降低血粘度可能是针刺治疗突发性耳聋的机理之一.

  • 互动式针刺法再探

    作者:陈爽白

    互动式针刺法是作者根据自己和同道的临床实践总结出的一种新的治疗方法.本文进一步明确了互动式针刺法的概念,初步完善了该法的操作、适应范围,提出了该法注重患者守神的论点,并将针刺治疗与康复医学、运动医学、身心医学等结合,提高了针灸的临床疗效.

针刺研究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