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中医学 > 针刺研究杂志

针刺研究

针刺研究杂志

Acupuncture Research 침자구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针刺麻醉
  • 主办单位: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 影响因子: 1.6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2274/R
  • 国内刊号: 韩焱晶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http://www.zhenciyanjiu.cn/
  • 曾用名: 针刺麻醉
  • 创刊时间: 1976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中国针灸学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针刺研究》编辑部
  • 类 别: 中医学
期刊荣誉:
  • 针刺对人体体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影响

    作者:许金森;胡翔龙;汪培清;吴宝华

    目的:探讨针刺对人体体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影响.方法:观察对象为53名健康成年志愿者.针刺穴位取心包经的内关、胆经的光明以及督脉的大椎穴,用6T67红外热像仪进行记录.结果:①人体体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变化一般出现在针刺后10 min左右.②在基础温度较高的情况下,针刺可使部分受试者体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上的皮温降低,部分受试者的皮温则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③在基础温度较低的情况下,针刺可使得部分受试者体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上的皮温升高.④针刺对一部分受试者体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皮温影响不大,但可使红外辐射轨迹变得更加连续、规整.⑤在一部分没有显示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受试者,针刺也可激发出沿该经脉的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结论:人体体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是人群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正常生命现象,针刺对循经红外辐射轨迹有明显的影响,既可诱发出所属经脉红外辐射轨迹,也可使既有的循经红外辐射轨迹变得更连续、规整.提示循经红外辐射轨迹与人体的机能调控有密切的关系.

  • 针刺对女性生殖内分泌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李沛;黄攸玉;徐文倩;陈贵珍;李香芬

    目的:观察针刺对外周血中FSH、LH、E2、T、P的影响.方法:选健康育龄女性28名,以耳穴与体穴、手法和电针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采用自身对照,检测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结果:针刺前后FSH、LH的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而E2、T、P的变化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对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分泌无明显影响,对卵巢性激素的分泌具有明显的抑制性效应.

  • 任督脉循经感传在头面部交会现象的观察

    作者:杨广印;胡翔龙;陈麟;张冬梅;徐维;孙昱

    目的:观察头面部循经感传由督脉向任脉或由任脉向督脉的交会过程,其重点是观察感传绕过还是直接越过口裂.方法:12名循经感传显著者,其中观察感传由督脉向任脉的交会过程9例:7例针刺位于督脉线上的奇穴印堂,2例针刺督脉经线印堂穴上1寸(经上非穴点).观察感传由任脉向督脉的交会过程3例,其中2例分别针刺光明穴和侠溪穴,另1例先针刺印堂穴,随后针刺膻中穴,同时观察督脉与任脉的感传交接情况.结果:所有受试者均出现循经感传由督脉绕口唇到达任脉或由任脉绕口唇到达督脉的交会过程.结论:任督脉在头面部的交会过程是以绕过口唇的方式实现的,这与"环唇"、"别而络唇口"的历代文献记载相吻合.上述结果支持循经感传形成机理的外周观点.

  • 人体体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热源及其形成机理的探讨

    作者:胡翔龙;汪培清;许金森;许小洋;吴宝华;高凌云

    目的:应用红外辐射成像技术显示人体体表循经分布的红外辐射轨迹(IRRTM),并对其形成机理进行初步探讨.方法:观察对象为300名健康成年志愿者,以红外辐射示踪仪显示人体体表的IRRTM,并对与其相关组织的温度、氧分压和微循环状态进行了检测,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结果:①IRRTM是在人群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正常生命现象,可见之于十四经的每一条经脉;②IRRTM的皮肤微循环的灌注量高于其两侧对照区,它的形成与皮肤微循环状态密切相关;③冷负荷实验的结果提示,IRRTM的热源位于皮下一定深度的组织之中;④经脉线下深部组织的温度高于其两侧对照区;⑤经脉线下深部组织的氧分压也明显高于其两侧对照区;⑥针刺时经脉线上的能量代谢进一步增强,这种效应还可被压迫经脉线所阻断.结论:①IRRTM的形成与皮肤微循环密切相关,但其主要热源位于皮下一定深度的组织之中,该处能量代谢活跃,组织温度较高;②经脉线下的相关组织可能是一条具有多元结构的物质、能量和信息转换和传递的通道,这一通道的实体包括了多种已知的组织,可能还有一些未知的因素参与,它的热学特性与其周围的组织有明显的不同;③上述实验结果为进一步弄清与经脉循行路线相关的物质基础、阐明经络的实质提供了一方面的依据.

  • 督脉循行线下深部组织氧分压的实验观察

    作者:许小洋;胡翔龙;吴宝华

    目的:探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形成机理.方法:利用改进型的氧传感针,对28名志愿者沿督脉线及其两侧旁开约2.5cm的非经对照点共五个水平组织中的氧分压进行了检测;并在自然状态下对志愿者背部进行了红外摄像观察.结果:沿督脉红外辐射轨迹的部位,其深部组织的氧分压也较其两侧的非经对照点高(P<0.05).结论:督脉循行线下深部组织中的能量代谢旺盛,可能是产生沿该经脉的红外辐射轨迹的一个重要原因.提示经脉可能是与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转换和传递相关的某种通道.

  • 人体体表十四经脉循行路线的红外热像显示

    作者:汪培清;胡翔龙;许金森;吴宝华;许小洋

    目的:以一部分红外热像图,展示古人所描述的十四经脉的路线,使人们通过直观的图像进一步理解古人对经脉循行路线的描述确有充分的根据,并非虚构,说明经脉循行路线在外周必有其相应的物质基础,为今后的经络研究提供一方面的依据.方法:观察对象为300名健康成年志愿者,以红外辐射示踪仪进行测试,该仪器配有精密的红外摄像装置和完善的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测试的温度范围为0~70℃,一般设定在14.8~37.2℃,连续可调.温度分辨率为0.025℃.,该系统可以提取体表强度相同的红外辐射信号,并连续显示它的瞬时分布状态,以取得等强度红外辐射的分布图像(即等温分布图).适当调整采样水平,即可显示出体表经脉的红外辐射轨迹(IRRTM).结果输入微机储存,实验结束后再根据需要进行二次处理.部分受试者还作了连续摄像记录.结果:①沿手三阴经路线显示的IRRTM:在自然条件下显示的左臂手三阴经的IRRTM(全温显示)行程清楚可查;在肘部加热时诱发出的手三阴经的IRRTM,由于体位的关系,上臂的心经轨迹看不到;沿两侧心包经路线出现的IRRTM,轨迹的行程清楚,左右对称;前臂内侧和手掌部的热像图(等温显示)清楚地显示了前臂的手三阴经的路线,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心包经的轨迹通过掌心,直达中指,肺经的轨迹也经鱼际,达拇指.②沿手三阳经路线显示的IRRTM:可以显示出大肠经、三焦经和小肠经三条经脉的路线;沿三焦经路线的皮温不完全相同,但都高于周围的皮温,可以连接成一条轨迹.③沿足三阴经路线显示的IRRTM:可以显示出肝经、脾经和肾经的路线.④沿足三阳经路线显现的IRRTM:在等温显示图上,膀胱经的路线显示得特别清楚,尤其是在下肢.⑤沿督脉和任脉显现的IRRTM:沿背中线督脉的IRRTM表现得非常典型;曾拍摄一张全身裸露的背部热像图(等温显示),全身只显示出一条沿督脉的IRRTM,这种结果只有在经过充分适应,全身皮温比较均一的条件下方可获得,比较少见.沿任脉显现的IRRTM,红外辐射轨迹贯通了任脉的全程,同时,沿脾经的轨迹也可观察到,沿两侧胃经的IRRTM也贯通了躯干的全程.⑥沿头部经脉显现的IRRTM:手三阳经、足三阳经以及任、督等经脉都上达头面部,而且转折交错很多,不易分辨,但从热像图上还是可以分辨出其中一部分经脉路线的行程.结论:以红外辐射成像技术显示出沿十四经脉路线分布的红外辐射轨迹是近年来经络研究的一个重要进展.经脉的循行路线既然可以"看"得见,就说明它确是人体所固有的某种"组织"和功能.在经脉线上局部加热可以诱发沿该经脉分布的IRRTM的实验结果,进一步证明经脉线上的相关组织较非经对照部位有更好的导热性,二者的热学特性确有不同,说明它在外周必然有其相应的物质基础.

    关键词: 十四经 红外热像图
  • 人体穴位与中医各种灸的红外辐射光谱特性

    作者:丁光宏;沈雪勇;褚君浩;黄志明;姚伟

    目的:了解中医灸的机理与各种灸的红外辐射光谱特性.方法:采用锁相放大技术建立了一套灵敏的红外光谱测量装置.首先采用光采集器将穴位或灸发出的光聚集到斩波器上,斩波的信号经红外分光仪分光后照射到一台高灵敏度的红外传感器上,传感器获得的信号经前置放大后输入锁相放大器中,并与来自斩波器的参数信号一起进行锁相放大,这样只有与斩波器同频同相的信号才被放大10万倍左右,其它信号均被过滤,锁相放大的输出信号达几十毫伏量级,送入示波器与计算机用于观察与记录.通过这种技术我们检测到人体不到1cm2面积的体表红外辐射光谱.结果:通过对这些光谱的归一化处理后发现,不同人体和同一人体的不同穴位,尽管其红外辐射绝对光谱及强度相差很大,但归一化光谱都有相当的一致性与可比性.进一步将人体发射的平均归一化光谱与中医艾条灸、隔姜灸、隔蒜灸及隔附子饼灸点燃过程中的光谱比较发现,后面三种间隔灸与人体自发辐射的光谱有着惊人的一致性,辐射峰几乎和人体穴位辐射一样都在7.5μm附近,而艾条灸等的光谱却相差甚远.结论:中医间接灸所发射的光谱虽然强度较人体穴位高20多倍,但它的归一化光谱却和人体非常相同.这是一种偶然的巧合,还是有其深刻的生物物理机理,目前还不完全清楚,但灸与人体间如此一致的红外共振辐射非常值得进一步研究.

  • 心俞募穴与心脏特异性联系通路的荧光双标法研究

    作者:衣华强;谷世喆;童晨光;郭长青;徐斌;项晓人

    目的:探求心脏俞募穴与心脏的形态学联系通路,并揭示心脏俞募穴治疗心脏疾病的作用机理.方法: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三组,以荧光双标记法观察每组脊神经节标记细胞出现的数目.结果:心脏俞募穴与心脏的共同传入神经元都主要分布在T2~T5,以T5集中.结论:心脏俞募穴与心脏的联系通路可能是通过相同或相近的传入神经,并在脊神经节背角神经元进行整合后传入大脑中枢,故推断脊神经节是俞募穴刺激效应具有相对特异性的形态学基础之一.

  • 肾俞募穴与肾特异性联系通路的荧光双标法研究

    作者:童晨光;谷世喆;衣华强;郭长青;项晓人;徐斌

    目的:探求肾与其俞募穴之间的神经联系通路.方法:应用荧光双标记法进行研究.结果:"肾俞"-肾组、"京门"-肾组、"肾俞"-"京门"组分别在T13~L3、T12~L2、T13~L1脊神经节内出现双标细胞.结论:①脊神经节中存在可双重支配肾和体表的神经元,不仅使牵涉痛的机制得到进一步的解释,而且揭示了针刺穴位的感觉冲动是通过分支的传入轴突影响到内脏的功能和感觉或对某些脏器的活动产生影响.②为临床应用肾俞募穴治疗肾病提供了形态学理论根据.③进而揭示中医经络学中气街可能的现代生物学本质.

  • 皮肤经络的形态学基础及其立毛肌-交感轴突反射传递机制

    作者:刘里远;潘娟;张慧;杨利敏

    我们把经络分为血管性与非血管性两大类,本文深入研究了非血管性经络--皮肤信息通路或皮肤交感神经敏感线的结构和活动机制.首先用宏观放射自显影的方法,在大鼠皮肤中显示出纵贯全身的系列交感物质分布线,连续清晰、左右对称,在头部和肢体末端形成环路.在沿物质分布线经过的背上部切断皮肤,可以显著阻断针刺"足三里"产生的针刺效应,说明皮肤的交感物质分布线即针刺信号传递线路,或者说,经络的形态学基础已经显现出来.进一步通过SPG荧光染色法观察到,位于大鼠皮肤的交感物质分布线来源于其下支配立毛肌的交感神经网络.结合我们过去关于拔除经线毛囊阻断针刺效应的实验,提出毛囊立毛肌在经络实质中的动力靶器官作用和实体形态学基础.后,为探索针刺信号的传递机制,将大鼠环形剪毛,针刺后出现与宏观显影线走行一致的立毛线或立毛带,表明交感物质分布线即立毛线.皮内注射苯肾上腺素或垂体后叶素后出现相似的立毛线;在去中枢神经支配的皮条上也观察到延伸至在体皮肤上的立毛线;全部切断皮肤阻断了立毛线的跨切口传递;仅切断部分真皮则没有影响,如果在切断部分真皮的切口内微量注射普鲁卡因同样可以阻断立毛线的跨切口传递.说明立毛线的产生是由于立毛肌收缩的机械牵拉及由之引起的局部真皮深层轴突反射传导介导,或者说针刺信号的传递机制为立毛肌机械牵拉-皮内交感神经轴突反射传递.后,将大鼠全身毛剃光后,首批生长出来的毛呈线状和环状,构成皮肤毛线环路系统,与交感物质分布线一致,且更加周全.本文为经络的形态学研究提供了依据.

  • 针灸结合康复治疗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唐强;张慧敏;王艳;李晶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针灸结合康复疗法在脑卒中临床治疗中的进展,并探讨了传统针灸与现代康复的结合机制,及在脑卒中治疗中存在的问题及前景展望.在其结合方式上以头针结合康复、体针结合康复、头体针并用结合康复多见;而在疗效上,尤以头针结合康复为显著.结合机制研究表明,现代康复对传统针灸具有重要的意义,反过来,针灸对康复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脑卒中 针灸 康复
  • 多种神经递质参与外周跨节段信息传递

    作者:赵晏;孙启新;张世红;贾军;曹东元;郭媛

    目的:研究参与外周跨节段信息传递的多种神经递质及其作用机制,为阐明经络实质提供资料.方法:在大鼠足太阳膀胱经上刺激一个穴位的支配神经,用电生理学方法在相邻节段或者相隔多个节段的穴位支配神经上观察放电数的变化.在跨节段信息传递的模型上,使用辣椒素损伤肽能神经,并应用P物质(S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神经激肽A(NKA)的激动剂和NK-1受体、H1受体拮抗剂观察对它们的影响.结果:首次证实了模拟穴位刺激可引起沿经脉线的跨节段信息传递,这种跨节段信息传递现象符合人体循经感传的特性,可能是循经感传的生理学基础.用辣椒素处理破坏肽能神经纤维后,跨节段信息传递明显减少.SP、NKA和CGRP均使跨节段信息传递易化,三种神经肽的作用强度和持续时间为:SP>CGRP>NKA.应用NK-1受体阻断剂wIN51,708、H1受体拮抗剂苯海拉明则可使跨节段信息传递减少.结论:SP、CGRP、NKA、组织胺等,通过与相应的受体结合,介导外周跨节段的信息传递.交感神经的激活也可能促进这种信息传递.提示循经感传是由多种递质和受体介导的,并且可以从经脉线上直接采集电信号作为研究经络活动的指标.

  • 针刺带针运动治疗外伤性肩痛症疗效观察

    作者:汪红霞

    目的:观察针刺带针运动治疗外伤性肩痛症的疗效.方法:将45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针刺配合带针运动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温针灸,以肩部疼痛和肩关节运动为观察指标.结果:治疗3个疗程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2%,对照组总有效率90%,两组比较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在疗程比较上,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带针运动治疗外伤性肩痛症疗效较好,且在缩短疗程上优于对照组,及早治疗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 特定穴--"十五络"穴的临床运用经验

    作者:李新莲

    本文先叙述"十五络"穴名称起源、"十五络"穴的不同临床运用,然后结合临床病例、治疗经验,说明"十五络"穴具有独特的治疗效果.

  • 针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36例临床观察

    作者:李建中;周吕;柳力公;张德华;张荣;赵自强;王立东;张士英;刘东;刘韵清;李玉芬;刘冬立

    目的:观察针灸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36例,按中医辨证,分型施以针灸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均进行胃镜、体表胃电图、胃酸和胃蛋白酶、血中胃泌素、血中前列腺素E及胃粘膜胃泌素细胞等理化指标检查.结果:针灸治疗本病有较好的效果,显效好转率达97.23%,临床症状消失率达97.02%.治疗后可使患者血中前列腺素E等防御性因子增强,使患者从胃内低酸转向正常状态,胃动力功能增强,胃电图幅值回升,并可促使胃泌素释放,有利于胃酸的分泌.此外,针灸治疗后G细胞数目和形态及胃镜组织活检病理结果也基本恢复至正常状态.结论:针灸治疗萎缩性胃炎简便经济,无副作用,见效快,疗效肯定,可重复性强,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 特定穴--八脉交会穴的临床运用经验

    作者:李新莲

    总结了八脉交会穴在临床运用中的经验及体会,分别举例说明其具体用法及疗效.

  • 针刺加TDP照射治疗面神经炎150例

    作者:张秀娟

    目的:了解针刺加TDP照射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炎的疗效.方法:取百会、印堂、四白、地仓、合谷为主穴,配合TDP照射疗法,每天1次,每次20~60 min.结果:治愈145例,显效2例,好转3例,治愈率为96.7%.结论:针刺加TDP照射是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炎的有效途径之一.

  • 穴位注射配合牵引治疗颈椎病疗效观察

    作者:张宏荣

    目的:观察穴位注射配合牵引治疗颈椎病的疗效.方法:随机将92例患者分为穴位注射配合牵引组和针刺配合牵引组.结果:穴位注射配合牵引组疗效优于针刺配合牵引组,有明显差异.结论:穴位注射配合牵引治疗颈椎病效果满意.

  • 针刺加葱盐外敷灸治疗产后尿潴留43例临床观察

    作者:梁绿茵

    目的:观察针刺加葱盐外敷灸的疗效.方法:针刺双侧阴谷、肾俞、三焦俞穴,配合电针治疗仪,然后将捣碎加温炒热的葱白混和食盐均匀敷于下腹部,再使用艾条在敷物上艾灸.采用上述方法治疗产后尿潴留23例,并与单纯使用电针方法治疗的20例进行比较.结果:使用电针加葱盐外敷灸的方法治愈率为87%,而单纯使用电针的方法治愈率为50%,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使用电针加葱盐外敷灸治疗产后尿潴留疗效显著.

  • 关于经络实质是身体组织间压力带的思路

    作者:黄惠芳

    本文用中医传统整体论进行观察,以相对观念进行思维.受中医的脏腑不仅仅是指实质脏腑,更是个多功能概念的综合的启示,提出经络不是一个有形实体,而也是综合功能概念,象"三焦"一样,是个区间,其形态是人体组织间压力带.因为压力与人体有着密切的关系.用天人合一的观念看,自然界外力的作用时刻影响着人体生理、病理的改变;从人体内部看,组织间的作用力是存在的,形成了脑压、血压、眼压等,阴阳平衡的破坏,会造成体内多种压力的失常,故施以针刺治疗,就是对人体局部施加一种压力,用以调和阴阳,使组织间压力恢复正常.

  • 人体经穴综合系统论与神经论

    作者:高震

    人体经穴能量系统是由含线粒体、三磷腺苷量多质好的神经、肌肉及结缔组织等细胞组成的综合体,是人体的一个固有的系统,它和其他系统器官一样受中枢、周围神经的支配和控制,与神经有密切的关系.但经穴系统不等于神经系统.

  • 经络窥探

    作者:柴克义;仲海萍

    为探讨经络的功能、气血的实质以及经络的形状等,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及文献的收集比较,认为经络是客观存在的物质,经络有传递信息的作用.

  • 王树春经分针刺法的临床应用

    作者:王树春

    本文概述了王树春经分针刺法的临床运用及针法特点.本针法取穴原则为人体寸寸是穴,不遵循传统的取穴原则及方式,适应于全科疾病,疗效较好.

    关键词: 经分针刺法
  • 十二经络阴阳二气和经脉交接规律的认识

    作者:马廷辉

    本文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关于经络间的内在实质联系的论述总结出十二经络阴阳二气盛衰和经脉交接的规律,认为经络阴气变阳气在于手,阳气变阴气在于足,故十二经中经络阴气始于足,汇于胸,上散于手;经络阳气始于手,汇于首(头),下泻于足.阴阳二气交换转变形成大周天.

针刺研究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