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中医学 > 针刺研究杂志

针刺研究

针刺研究杂志

Acupuncture Research 침자구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针刺麻醉
  • 主办单位: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 影响因子: 1.6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2274/R
  • 国内刊号: 韩焱晶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http://www.zhenciyanjiu.cn/
  • 曾用名: 针刺麻醉
  • 创刊时间: 1976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中国针灸学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针刺研究》编辑部
  • 类 别: 中医学
期刊荣誉:
  • 电针对局灶性脑梗死大鼠皮质Slit2/Robo 1表达的影响

    作者:吕凯;李凤;龚标;代恩泽;汪莹;曾志华

    目的:观察局灶性脑梗死大鼠皮质Slit 2/Robo 1的表达及电针干预对其表达的影响,探讨Slit2/Robo 1在电针对脑梗死后神经可塑性影响中的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电针组,后两组再根据缺血时间随机分为1、3、7、14d4个亚组,每组各10只.用线栓法制作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电针组取“内关”“足三里”,留针30 min,每日治疗1次.在第1、3、7、14天分别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免疫印迹法检测缺血侧大脑皮质Slit 2和Robo 1的表达.结果:免疫组化和免疫印迹法检测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Slit 2表达水平在术后1d即开始上升(P<0.05,P<0.01),3d时升高达高峰(P<0.01),14d时回落到基础水平(P>0.05);电针组与模型组同时间点相比均呈现高表达(P<0.05,P<0.01),电针组Slit 2高峰出现在术后7d.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Robo 1表达水平在术后1d即开始上升(P<0.05,P<0.01),3d时升高达高峰(P<0.01),免疫印迹结果显示14d时仍高于基础水平(P<0.01);电针组与模型组相比,1、7、14d时呈现更高表达(P<0.01,P<0.05).结论:局灶性脑梗死后大鼠皮质Slit 2/Robo 1表达明显上调,给予电针干预后可提高其表达峰值并延长高表达时间,这可能是电针促进脑梗死后神经功能恢复的机制之一.

  • “双固一通”电针对老年阳虚大鼠抗疲劳能力及肝脏线粒体呼吸功能的影响

    作者:王华;刘静;刘建民;吕景芳;陈明扬;王静芝

    目的:探讨“双固一通”电针治疗对老年阳虚模型大鼠抗疲劳能力及其肝脏线粒体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SD雄性大鼠48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双固一通”电针组、电针对照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3组大鼠每日皮下注射D-半乳糖再肌肉注射氢化可的松制作老年阳虚模型.“双固一通”电针组取“关元”“后三里”“百会”,电针对照组取“中极”“阴陵泉”“印堂”,每次治疗15 min,每周治疗6次,共4周.以游泳力竭实验潜伏期判定大鼠抗疲劳能力;采用Clark氧电极法检测肝脏线粒体的呼吸功能,包括Ⅲ态呼吸耗氧速率(R 3)、Ⅳ态呼吸耗氧速率(R 4)、呼吸控制率(RCR)以及磷氧比值(P/O).结果:各组大鼠平均游泳力竭时间比较,模型组较正常对照组明显缩短(P<0.01),“双固一通”电针组比模型组明显延长(P<0.01),且“双固一通”电针组与电针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鼠肝线粒体R3各组间未显示明显差异;模型组R4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双固一通”电针组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1),且“双固一通”电针组与电针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大鼠肝线粒体RCR和P/O比较,模型组两项指标较正常对照组均明显降低(P<0.01),而“双固一通”电针组两项指标较模型组均明显升高(P<0.01,P<0.05),电针对照组两项指标与“双固一通”电针组比较明显降低(P<0.05).结论:“双固一通”配穴电针治疗能明显改善老年阳虚模型大鼠抗疲劳能力,可能与其能降低老年阳虚模型大鼠肝脏细胞线粒体R4,提高其RCR及P/O,改善肝脏线粒体呼吸功能,继而改善机体代谢有关,且“双固一通”电针疗效优于“中极”“阴陵泉”“印堂”配伍电针治疗.

  • 电针“涌泉”“中冲”穴对血管性痴呆大鼠事件相关电位P 300的影响

    作者:李飞;蔡荣林;吴生兵;翟亮;高康

    目的:探讨事件相关电位P 300在电针“涌泉”“中冲”穴治疗血管性痴呆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四血管阻断法复制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针刺组和西药组,每组12只.针刺组取双侧“涌泉”“中冲”穴,每次电针15 min,西药组予以尼莫地平灌胃(12 mg/kg),2次/d,两组均治疗28d.采用跳台试验记录各组大鼠学习记忆成绩,并采用Neuroscan Nuamps脑电记录分析系统提取各组大鼠事件相关电位P 300成分.结果:模型组大鼠学习成绩表现为反应时间延长、错误次数多,记忆成绩表现为潜伏时间缩短、错误次数多,P 300潜伏期延长、幅值降低,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针刺组及西药组与模型组比较,大鼠学习成绩反应时间缩短、错误次数减少,记忆成绩潜伏时间延长、错误次数减少,P 300潜伏期缩短、幅值升高(均P<0.01);针刺组与西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涌泉”“中冲”穴可显著改善血管性痴呆模型大鼠的学习记忆成绩及P 300幅值与潜伏期.

  • 电针对抑郁大鼠大脑皮层ATP结合盒式蛋白表达的影响

    作者:喻斌;阮鸣;孙永;龙军

    目的:观察电针处理对不同状态大鼠大脑皮层ATP结合盒式蛋白和基因表达的影响,探索其对正常和病理状态下血脑屏障相关功能蛋白的影响.方法:SD大鼠分为空白组、空白电针组、抑郁组和抑郁电针组.采用慢性应激刺激法复制抑郁大鼠模型.空白电针组及抑郁电针组电针“百会”“哑门”,连续波,频率2 Hz,强度1 mA,每次20 min,每日1次,连续电针14d.通过蛋白印迹法和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技术对大脑皮层多药耐药基因(Mdr)1a、Mdr 1b,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1、Mrp 4、Mrp 5、乳腺癌耐药蛋白(Bcrp)和基因表达进行检测.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抑郁组未见这些蛋白和基因表达的显著改变(P>0.05).电针处理能显著减少正常和抑郁大鼠大脑皮层Mdr 1a的蛋白和基因表达(P<0.05,P<0.01),但电针对其它蛋白和基因的表达未见显著影响(P>0.05).结论:无论正常状态还是抑郁状态大鼠,电针“百会”“哑门”均可显著抑制其皮层P-糖蛋白的表达,这可能是电针开放血脑屏障的重要途径.

  • 合募配穴对应激性胃溃疡大鼠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和P物质mRNA表达的影响

    作者:董莉莉;刘安国;王军燕;马重兵;朱田田;严兴科

    目的:探讨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P物质(SP) mRNA表达在合募配穴针刺防治应激性胃溃疡中的作用机制,并探讨合募配穴和单穴针刺的效应差异.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捆绑组、中脘组、足三里组和合募配穴组,每组10只.利用捆绑加水浸应激法复制胃溃疡大鼠模型.足三里组取“足三里”穴针刺,中脘组取“中脘”穴针刺,合募配穴组取“足三里”加“中脘”穴针刺,每日1次,共治疗2次.利用RT-PCR技术观察针刺合募配穴对下丘脑GnRH mRNA、SP 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捆绑组、模型组大鼠同正常组比较,溃疡指数显著升高(P<0.01);中脘组、足三里组、合募配穴组同模型组比较,溃疡指数明显下降(P<0.05,P<0.01),且以合募配穴效果更佳.捆绑组、模型组大鼠同正常组比较,下丘脑组织GnRH mRNA表达显著增加(P<0.05,P<0.01);各针刺组和模型组相比,GnRHmRNA表达均显著下降(P<0.01);各针刺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捆绑组、模型组和正常组相比,下丘脑组织SP mRNA表达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足三里组、合募配穴组同模型组相比,SP mRNA表达显著增加(P<0.01);合募配穴组表达的增加较足三里组更明显(P<0.05).结论:针刺可能是通过抑制下丘脑GnRH mRNA的表达,促进下丘脑SP mRNA的表达来防治应激性胃溃疡的发生,合募配穴具有一定的特异性.

  • 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海马内白介素-1β及转录核因子κB抑制蛋白激酶的影响

    作者:秦文熠;罗勇;余超

    目的:观察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大鼠右侧海马内白介素1β(IL-1β)及转录核因子κcB抑制蛋白激酶β(IKKβ)的变化及电针对其的调节作用,探讨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大鼠海马内炎性反应的活化及电针对大鼠海马内炎性反应损害的抑制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将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54)、模型组(n=72)、电针组(n=72),按照再灌注后12h、24h及48 h分成3个亚组.改良线栓法制备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模型.电针组选“百会”穴及左侧“四关”穴(2 Hz/100 Hz,1 mA),每次电针20 min,3个亚组分别电针2、3、4次.运用ELISA法检测IL-1β在海马中的含量,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法检测IKKβ在缺血侧海马内的蛋白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海马中IL-1β含量较假手术组明显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IL-1β含量显著下降(P<0.01).模型组IKKβ蛋白表达较假手术组显著升高(P<0.05),电针干预后能明显抑制IKKβ在海马内的蛋白表达(P<0.05).结论: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大鼠海马内出现炎性变化,电针干预能减少IL-1β含量,降低IKKβ在海马区的蛋白表达,有利于缓解脑缺血海马内的炎性反应损害.

  • 针刺干预对去卵巢大鼠血清胃饥饿素和骨密度的影响

    作者:欧阳钢;唐曦;莫非;葛伟;侯立皓;娄青林

    目的:观察针刺对卵巢切除大鼠血清胃饥饿素(ghrelin)和骨密度的影响,探讨针灸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可能机制.方法:60只3月龄SD健康雌性大鼠,其中40只行双侧卵巢摘除术,20只做假手术,3个月后骨密度检测证实骨质疏松造模成功后各处死10只.剩余卵巢摘除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针刺组、雌激素组,每组各10只.针刺组取①“关元”“三阴交”,②“肾俞”“后三里”,两组穴位交替电针治疗(连续波、2 Hz、1~3 mA),每次治疗20 min,每日1次,连续治疗3个月.雌激素组于大鼠后腿部皮下注射苯甲酸雌二醇(0.1 mg/kg),每周1次,连续3个月.应用骨密度仪测定腰椎及股骨骨密度,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ghrelin含量.结果:模型组大鼠血清中ghrelin的水平明显升高,骨密度值显著下降(均P<0.05);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和雌激素组血清中ghrelin的水平明显降低(P<0.05),同时骨密度值也有明显的提高(P<0.05);针刺组对ghrelin和骨密度的作用不及雌激素组(P<0.05).结论:针刺干预能提高卵巢切除大鼠骨密度,下调血清ghrelin的水平,但整体作用不及雌激素.

  • 提插补泻对健康人足三里穴皮肤微循环血流灌注量的影响

    作者:李晓梅;李岩琪;周丹;刘阳阳;李迎红;刘建卫;郭永明;郭义

    目的:观察提插补法和提插泻法对健康人足三里穴区局部皮肤微循环血流灌注量的影响.方法:对10名健康受试者分别进行提插补法、提插泻法、平补平泻手法以及针刺不行手法及不针刺干预,应用激光散斑血流监测视频系统监测上述不同手法针刺健康人体足三里穴后即刻,针后5、10、15、20、25、30 min穴区局部皮肤血流灌注量的变化.结果:针刺即可使足三里局部皮肤血流灌注量增加,其中提插补法及提插泻法更为明显,且补法组血流灌注量增加幅度明显高于泻法组.结论:针刺手法操作可明显提高健康人足三里皮肤血流灌注量,且补泻手法不同,影响存在差异.

  • 针刺对不同敏感度正常人大脑局部一致性影响差异的功能性磁共振研究

    作者:李腊梅;吕发金;郭仲杰;宋云娥;谢洪武;唐曦;任毅;李学智

    目的:探求不同敏感度体质因素对针刺镇痛效应的影响及其中枢神经调控机制.方法:筛选3种典型体质的健康受试者,分为不敏感组、正常组、敏感组各15例,测定针刺足三里穴前后的实验压痛阈值,比较针刺对不同组别受试者的镇痛效应.采用磁共振扫描仪采集针刺前后受试者脑内静息态BOLD成像数据,运用局部一致性(regional homogeneity,ReHo)方法观察局部脑区自发神经元活动的同步性.结果:1.针刺前后压痛阈比较,敏感组、正常组压痛阈改变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敏感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2.针刺后与针刺前ReHo值比较,获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脑区(校正前P<0.005):①不敏感组未见ReHo值增高脑区,ReHo值减低脑区有:左梭状回、左颞下回、双侧中央后回、左中央前回;②正常组ReHo值增高脑区有:左脑干、右小脑后叶、右海马旁回、右梭状回、左角回、颞叶、左额叶等,ReHo值减低的脑区有:双侧枕叶、右颞上回等;③敏感组ReHo值增高的脑区有:左脑干、双侧小脑后叶、左颞下回、基底节、左岛叶、前扣带回、额叶、顶下小叶、右辅助运动区,ReHo值减低的脑区有:双侧枕叶、梭状回、中央后回、右后扣带回、左颞叶、左旁中央小叶等.结论:①针感是影响针刺镇痛效应的重要因素,与不同敏感度体质密切相关.②相关脑区ReHo值变化可能是体质影响针刺效应的中枢调控机制.

  • 针灸对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后期本体感觉恢复的影响

    作者:唐文江;蒋垂刚;陈丽容;庞勇;李杰;黄昀

    目的:观察针灸与常规理疗对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后本体感觉恢复影响的差异.方法:30例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后本体感觉受损的运动员随机分成针灸组(15例)和理疗组(15例).针灸组给予针灸治疗,主穴取丘墟、昆仑、申脉、解溪、阿是穴,疼痛部位以膀胱经为主配列缺,胆经为主配通里,胃经为主配内关;理疗组在外踝处给予TDP治疗器连续照射.两组均每周治疗3次,连续治疗8周.治疗前后用F-JDC型关节角度尺进行测量,以踝关节主动复位和被动复位误差角度作为观察指标.结果:针灸组损伤侧主动复位误差角度由治疗前的4.98±1.11减至3.67±0.58,被动复位误差角度由治疗前的4.78±1.13减至3.51±0.6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理疗组的本体感觉各指标治疗前后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针灸组损伤侧的主动及被动复位误差角度均小于理疗组(P<0.01).结论:针灸对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后本体感觉恢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效果优于常规理疗.

  • 热疗贴贴敷神阙穴防治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中牵拉反射的临床观察

    作者:李俊;闻永;岳超驰;李亚玲

    目的:探讨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中应用热疗贴贴敷神阙穴防治术中牵拉反射的临床疗效、贴敷时机、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单中心、随机、平行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将纳入的拟行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的10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4组:术前1h贴敷组、术前0.5h贴敷组、术时贴敷组及不贴敷组,每组25例,各组行标准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记录4组患者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吻合前后平均动脉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的变化,统计临床疗效,并观察各组术中和术后24 h内疼痛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术前0.5h贴敷组防治牵拉反射的显效率较其它组更为明显(P<0.01),且术前0.5h贴敷组行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时血压、心率稳定,术中疼痛程度也低于其它组,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结论: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术前0.5h神阙穴贴敷热疗贴是较理想的贴敷时机,可以较安全有效地预防和减轻术中的牵拉反射.

  • 穴位贴敷治疗小儿泄泻有效性的Meta分析

    作者:张莘;贾春生;石晶;王建岭;李晓峰;张选平;孙彦辉;覃亮

    目的:评价穴位贴敷治疗小儿泄泻的有效性,为临床决策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的方法对穴位贴敷治疗小儿泄泻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系统评价.电子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年限为1990年1月1日至2012年6月30日.在排除重复、无关及非随机对照试验后,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穴位贴敷治疗小儿泄泻的随机对照试验.应用Jadad评分量表对符合入选标准的随机对照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并用专用软件RevMan 5.1版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16篇文献,共2 1 51例患者纳入本次研究.16篇研究同质性较好,Meta分析结果显示,合并效应量OR=4.68,95%CI(3.41,6.42),合并效应量的检验Z=9.58,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穴位贴敷组优于对照组,可认为穴位贴敷治疗小儿泄泻有效,相比其它疗法疗效更高.漏斗图显示研究对象分布较为对称,可认为该研究的偏倚较小.结论:穴位贴敷治疗小儿泄泻有一定优势,但由于纳入评价的文献普遍质量不高,尚有待补充一些大样本、高质量、方法学规范的随机对照试验来完善.

  • 近10年国内经穴特异性研究进展

    作者:李春华;徐大钊;刘玉祁;张鹏;佘延芬;陈滢如;苑鸿雯;李静;辛思源

    通过查阅近10年(2003年6月-2012年6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MEDLINE数据库发表的经穴特异性相关中文文献及国内学者发表的英文文献,发现近年来国内学者的研究基本肯定了经穴在形态结构、生物物理、病理反应、刺激效应、治疗效应等方面存在特异性,但经穴特异性的研究方法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提高,研究结果的分析、凝炼及提升有待于加强,经穴特异性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是今后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 针刺效应/信号调节网络初探

    作者:白杨;郭义

    针灸通过复杂的网络实现对机体的调节作用,穴位作为感受器和放大器在针刺网络信号的传递和放大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将“穴位”作为切入点,以穴位下的神经结构、肥大细胞、钙离子、相关神经化学物质(P物质、组织胺与5-羟色胺、ATP、内源性阿片肽)作为针刺信号传递的关键节点,探究针刺网络调节过程中各节点间的关系,试图从整体上阐释针刺的作用机制.

  • 针刺实验研究中大鼠非经非穴选取方法及思考

    作者:林莺;纪峰;黄桂榕;李沛

    经穴效应特异性研究,离不开非经非穴的对照.目前非经非穴的选取方法尚无公认的统一标准.回顾近10年来针刺实验研究中非经非穴选取方法的文献发现,有在穴位同水平旁开位置选取、在经穴同一水平相邻的两经脉连线的中点选取、在大鼠尾部选取以及在胁下选取4种方法.本文通过对这4种常用非经非穴选取方法研究文献进行梳理,提出在以大鼠为研究对象的针刺实验中,在胁下选取远离治疗组经穴所在相同或相近神经节段且位置描述明确的非经非穴作为对照比较合理.

  • 针灸研究迈向国际主流科学界的一步——中美科学家编写的《Current Research in Acupuncture》一书由Springer出版社出版

    作者:黄猛

    在过去的20年间,针灸的现代科学研究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针灸研究在这一阶段的一个重要发展特征就是来自更多国家和学科的科学工作者参与加入.近期,一本针灸研究的专著很好地体现了目前国际针灸研究的这一特点.由中美科学家合作主编的针灸学英文著作《Current Research in Acupuncture》由国际著名的Springer出版社全球出版发行.该书编著者是国际针灸基础研究领域的著名专家,主编是美国德州州立大学的夏萤教授、复旦大学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中心丁光宏教授和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吴根诚教授.该书共23章,达752页,是Springer出版社第一次出版的关于针灸科学研究的专著,具有里程碑意义.该书内容丰富,几乎涵盖了针灸研究近进展的所有方面,共有来自8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参与了本书的编写.该书的各个章节均由该领域的一名或多名专家编写.

    关键词:
  • 基于电气信号传递特性的“经络”轨迹研究

    作者:王志功;吕晓迎;王苏阳;黄岑宇;陈玥琳;王一夫;李艺辉

    目的:根据多端口网络理论和电信号传递系数测量方法,观察电针作用的实时电学效果,为客观确定体内“经络”轨迹及其生理特性摸索途径.方法:将机体模型化为一个“非均匀立体多端口网络”,“经络”定义为“信号传递畅通道”.以脊蟾蜍为动物模型,在其前后肢制定等身寸坐标,利用一根加工成锥状的同心圆电极刺入实验动物体内,模拟电针治疗施加特设电压信号进行刺激,另一根同样的同心圆电极三维扫描式刺入体内不同位点进行探测.测出各点响应电压并求得电压信号传递系数值后,选取极值点作为“穴位”,将它们连线作为“经络”的轨迹.结果:在12只脊蟾蜍一侧前后肢皮内2 mm深度上下测出了12条由电信号传递函数极值点连接起来的三维曲线.结论:在蟾蜍体内初步验证了从电信号传递特性出发研究电针作用效果和“经络”轨迹的方法的可行性.

针刺研究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