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中医学 > 针刺研究杂志

针刺研究

针刺研究杂志

Acupuncture Research 침자구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针刺麻醉
  • 主办单位: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 影响因子: 1.6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2274/R
  • 国内刊号: 韩焱晶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http://www.zhenciyanjiu.cn/
  • 曾用名: 针刺麻醉
  • 创刊时间: 1976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中国针灸学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针刺研究》编辑部
  • 类 别: 中医学
期刊荣誉:
  • 电针对脑缺血大鼠缺血灶区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子3表达的影响

    作者:苏敏芝;易玮;黄康柏;刘荣;许能贵

    目的:研究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子3(STAT 3),在脑缺血后不同时间段的变化、信号转导以及电针的干预作用.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又分为2h、1d、3d、1周和3周5个时间段组,共15组.电凝闭大鼠大脑中动脉制作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电针组电针刺激“百会”“大椎”穴,每次30 min,每日1次.采用免疫组化和蛋白印迹的方法检测大鼠缺血侧皮质区STAT 3表达水平.结果:局灶性脑缺血2h后,模型组和电针组STAT 3表达水平开始增加,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1d后,STAT 3水平达到高峰,电针组与模型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电针能下调脑缺血后病灶区STAT 3水平的表达,且这种效应一直持续到脑缺血3周(P<0.001,P<0.05).结论:电针治疗可以通过下调脑缺血后病灶区STAT 3表达水平,持续地参与机体的自我保护机制.

  • 火针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血清白介素-1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影响

    作者:韩润霞;杨晶;张天生;张卫东

    目的:观察火针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血清白介素-1(IL-1)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探讨火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甲氨蝶呤(MTX)组、火针组.于大鼠右后足跖底部皮内注射0.1mL完全弗氏佐剂建立类风湿性关节炎模型.火针点刺“夹脊穴”“足三里”和“阿是穴”,共治疗8次.容积法测量大鼠右后足肿胀度;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IL-1和TNF-α含量;光镜观察大鼠膝关节滑膜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模型组大鼠足部肿胀度、血清IL-1和TNF-α的含量较正常组显著升高(P<0.01);MTX组造模后33 d足部肿胀度较模型组降低(P<0.01),火针组造模后19、26、33d足部肿胀度较模型组降低(P<0.01),治疗后MTX组和火针组大鼠血清IL-1和TNF-α的含量较模型组均明显降低(P<0.05,P<0.01),火针组与MTX组相比大鼠足部肿胀度、血清IL-1和TNF-α的含量明显降低(P<0.05,P<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滑膜组织有明显的病理改变,各治疗组均能改善膝关节滑膜组织的炎性病变,且火针对滑膜病变的改善优于MTX.结论:火针可降低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血清IL-1和TNF-α的含量,减轻关节局部肿胀度,改善滑膜病变,有效控制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情发展.

  • 电针对大强度运动应激大鼠细胞免疫的影响

    作者:卢咏梅;张宏

    目的:观察电针对大强度运动应激大鼠T淋巴细胞亚群、脾脏指数、胸腺指数及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探讨针灸防治运动性免疫抑制的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n=10)、模型组(n=17)、电针组(n=16).对大鼠进行为期8周、每周6次、每次150 min的游泳训练,建立运动性免疫抑制模型.电针组自第2周起每次训练后在大鼠的双侧“足三里”穴、“百会”穴与“关元”穴实施电针干预.采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测定大鼠血浆中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分析天平称大鼠脾脏、胸腺的重量并计算脾脏指数、胸腺指数;采用3 H-TdR渗入法测定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结果:与空白组比,模型组的CD3+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电针组的CD3+、CD4+、NK细胞(CD161+)水平明显升高(P<0.01,P<0.05).与空白组比,模型组的脾脏指数、胸腺指数、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均显著性下降(P<0.01,P<0.05);电针组脾脏指数、胸腺指数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结论:长期剧烈的运动应激导致大鼠的免疫功能下降,甚至抑制,但电针能明显提高CD3+、CD4+、NK细胞的水平,同时能有效防止大鼠脾脏指数、胸腺指数、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的显著性下降,提示电针对运动性免疫抑制具有正向调节作用.

  • 电针耳甲区不同介入时间对抑郁大鼠行为学的影响

    作者:刘儒鹏;荣培晶;黄占霞;贲卉;李亮;马慧敏;马迎歌;朱兵

    目的:观察耳甲部迷走神经区电针刺激对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干预作用,及不同介入时间的效果差异.方法:80只雄性Wistar大鼠应用开野实验进行筛选,分为模型组(6只)、耳甲电针组(12只)、耳甲预电针组(11只)、非耳甲电针组(12只).各组大鼠均采用慢性轻度不可预见性复合刺激(CUMS)结合孤养方式造模,并对3个治疗组进行耳甲部电针治疗及非耳甲部电针对照治疗.各组造模前及每个周期结束进行开野实验、糖水摄入实验,评估大鼠行为活动状态.结果:耳甲电针治疗及非耳甲电针治疗对大鼠糖水偏好无影响.耳甲电针组开野实验得分始终高于正常水平;耳甲预电针组造模结束2周后得分下降幅度较大,与造模结束期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耳甲电针组造模后及治疗后得分下降极显著(P<0.01).结论:在持续孤养的条件下,耳甲部迷走神经区电针刺激对CUMS结合孤养模型大鼠行为抑郁状态的发展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耳甲电针组对改善慢性应激模型大鼠在开野实验中活动度的效果好于耳甲预电针组.

  • 艾灸预处理对大负荷训练运动员外周血转录因子T-bet和GATA-3mRNA表达的影响

    作者:高明;吴瑛

    目的:探讨艾灸预处理对运动员大负荷训练阶段运动性免疫机能失衡的防治作用机制.方法:12名男子中长跑运动员,随机分为对照组(6名)和观察组(6名).在大负荷训练阶段,对照组只训练,观察组在每天下午训练后灸关元、足三里穴(双)或关元、三阴交穴(双),每天灸一组,两组穴位交替治疗.分别在大负荷运动训练前、大负荷运动训练3周后、调整训练1周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外周血白细胞转录因子T-bet(T-box expressed in T cells)和GATA-3(GATA binding protein 3)mRNA的表达.结果:(1)两组运动员T-bet mRNA的表达均表现为上升的趋势,对照组上升了4.52%,观察组上升了14.8%,但两组间和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 GATA-3 mRNA表达,对照组调整训练后与大负荷训练前和大负荷训练后相比均明显上升(P<0.05),观察组调整训练后与同期对照组相比显著下降(P<0.05).(3)T-bet、GATA-3mRNA比值,对照组大负荷训练后比大负荷训练前增高了13.58%,调整训练后比大负荷训练前降低了29.63%,整体上呈现下降趋势;观察组大负荷训练后比大负荷训练前增高75.16%,调整训练后比大负荷训练前仍增高35.4%,整体上呈现上升趋势.结论:(1)中长跑运动员调整训练后GATA-3mRNA明显增高,上调T辅助淋巴细胞(Th)2型细胞因子产生,导致了Th 1/Th 2平衡向Th 2漂移;(2)艾灸预处理抑制了运动员大负荷训练后GATA-3mRNA过度表达,可能是维持运动员Th 1/Th 2动态平衡的机制之一.

  • 不同时辰电针对氯胺酮成瘾大鼠伏隔核酪氨酸羟化酶及c-fos表达的影响

    作者:吴锋;熊克仁;王丽发

    目的:观察不同时辰电针对氯胺酮成瘾大鼠伏隔核酪氨酸羟化酶(TH)及c-fos表达的影响,探讨不同时辰电针对氯胺酮成瘾大鼠戒毒治疗的可能机制.方法:将56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生理盐水组、模型组、不同时辰电针组(分23:00子时、05:00卯时、11:00午时、17:00酉时4个电针组),每组8只.每天1次经腹腔注射氯胺酮复制氯胺酮成瘾模型,不同时辰电针组于给药1周后分别在4个时辰选取一侧“足三里”与“三阴交”穴给予低频(2 Hz)电针治疗,每次30 min,连续治疗7d.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伏隔核TH及c-fos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和生理盐水组相比较,模型组TH及c-fos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的数目明显增多(P<0.01).与模型组相比较,午时、酉时电针组TH及c-fos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的数目明显减少(P<0.01),而子时、卯时电针组则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电针“足三里”与“三阴交”可明显抑制氯胺酮成瘾引起的伏隔核TH及c-fos表达的增强,提示电针可能通过抑制伏隔核多巴胺神经元的活动改善氯胺酮成瘾,但不同时辰针刺疗效存在差异.

  • 电针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及肝功能的影响

    作者:朱丽丽;苟正江;曾志华;卓廉士

    目的:观察针刺对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大鼠肝功能指标及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 4),探讨针刺对NAFLD大鼠肝功能及脂肪细胞因子影响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4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电针组和非穴组,每组各11只.喂养高糖高脂饲料制备NAFLD模型.电针组针刺“丰隆”“足三里”“太冲”“三阴交”.用比色法测定血清谷草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RBP 4含量.结果:电针组与模型组比较,TC、TG、AST、ALT和RBP4都显著下降(P<0.05),肝组织内脂肪性变减轻;非穴组与模型组比较血清各指标变化不明显(P>0.05),肝组织内脂肪性变无明显改善.结论:电针穴位对NAFLD大鼠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血清RBP 4,减轻肝脏负荷,从而改善肝脏功能实现的.

  • 电针对糖尿病小鼠骨骼肌磷酸化蛋白激酶B、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3蛋白表达的影响

    作者:季传婷;徐平;陈新旺

    目的:探讨电针对糖尿病小鼠骨骼肌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caspase-3)、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的影响,为针灸在临床上治疗糖尿病骨骼肌病变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18只C 57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6只.注射链脲佐菌素建立糖尿病模型.电针组电针“足三里”阳陵泉”穴,连续波,频率20~30 Hz,强度1 mA,每次20 min,每日1次,连续14d.取比目鱼肌、跖肌、腓肠肌、趾长伸肌和胫骨前肌分别进行肌肉湿重比较,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pAkt (ser 473)、pAkt (Thr 308)、总Akt、caspase-3的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造模后5条肌肉湿重明显减轻(P<0.01),而电针组与模型组相比可增加肌肉湿重(P<0.05,P<0.01).总Akt 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Akt(Thr 308)的表达模型组较对照组明显下调(P<0.01),pAkt( ser 473)模型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而电针治疗较模型组表达上调(P<0.01).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caspase-3明显增高(P<0.01),而电针组与模型组相比能明显下调caspase-3的表达(P<0.01).结论:电针能够对糖尿病小鼠骨骼肌病变发挥治疗作用,其机制部分是通过促进pAkt(ser 473)/pAkt(Thr 308)、抑制caspase-3的表达实现的.

  • 针刺对四氯化碳致肝纤维化大鼠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信号通路的影响

    作者:孔德松;马进;陆茵;倪光夏;倪春艳;张雪娇;王爱云;陈文星;郑仕中

    目的:观察针刺对肝纤维化模型大鼠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信号通路蛋白和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针刺抗肝纤维化的可能机制.方法:将46只SD大鼠分为空白组10只,模型组、非穴组、针刺组,每组12只.采用50%四氯化碳(CCl4)和橄榄油腹腔注射复制肝纤维化模型.针刺“太冲”“期门“肝俞”,电针“足三里”.采用Western blot和Real-time PCR方法检测各组大鼠PDGF信号通路蛋白及其mRNA表达.结果:与空白组相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PDGF含量及肝脏PDGF信号通路相关蛋白、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1,P<0.05);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则能够抑制PDGF-β R及其下游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蛋白与mRNA的表达(P<0.01,P<0.05);而针刺对Jun细胞核激酶(JNK)、P 38蛋白的表达无明显调节作用(P>0.05).非穴组与模型组相比,各指标蛋白与mRNA的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通过抑制CCl4致肝纤维化大鼠的PDGF信号通路,减少胶原沉积,促进细胞外基质的降解,从而起到治疗肝纤维化的作用.

  • 电针对炎性痛大鼠痛行为及颈段脊髓γ-氨基丁酸受体亚型基因表达的影响

    作者:高永辉;陈淑萍;王俊英;乔丽娜;韩焱晶;林丹;吉长福;徐秋玲;刘俊岭

    目的:观察电针对甲状腺区甲醛致痛大鼠脊髓γ-氨基丁酸受体(GABAR)表达的影响,分析针麻行甲状腺手术的镇痛机制.方法: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足三里-阳陵泉组、合谷-内关组、扶突组,每组10只.甲状软骨处皮下注射2.5%甲醛造成局部炎性疼痛模型,造模后10 min给予电针.分别在注药前、后观察动物的行为学(擦面反应、热痛阈值)变化.行为学观察结束后立即取C1-C3段脊髓组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大鼠脊髓组织GABAR亚单位A(GABAAR)、B 1(GABABR 1)和B2(GABABR 2)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用H-E染色,观察甲状腺区组织病理形态变化.结果:注射甲醛后5、40、70 min,动物擦面次数明显增多(均P<0.05),热痛阈明显降低(均P<0.05).电针“扶突”“合谷”-“内关”后,动物的痛阈明显升高(均P<0.05),擦面次数明显减少(均P<0.05).注射甲醛后80 min,模型组脊髓GABABR 1 mRNA及GABABR 2 mRNA的表达明显增加(均P<0.05),GABAAR mRNA表达稍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足三里-阳陵泉组、合谷-内关组、扶突组GABABR 1 mRNA,合谷-内关组、扶突组GABABR 2 mRNA及GABAAR mRNA的表达均进一步上调(均P<0.05).H-E染色结果表明,电针“合谷”-“内关”及“扶突”穴可抑制甲状腺区组织炎性反应的发展.结论:电针“扶突”穴和“合谷”-“内关”可明显抑制颈部甲状腺区注射甲醛诱发的痛行为反应,上调颈段脊髓GABABR 1 mRNA、GABABR 2 mRNA及GABAAR mRNA的表达,减轻甲状腺区注射甲醛产生的炎性反应.

  • 肝经五输穴针刺放血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作者:谢洪武;白春艳;易洋;徐放明;宋云娥;李腊梅;唐曦

    目的:观察肝经五输穴针刺放血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探讨抑郁症患者血液流变学变化与疗效的相关性.方法:将30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药物组15例,仅单纯给予药物氟西汀治疗;针刺组15例,采用肝经五输穴针刺放血治疗.在治疗前、治疗后第1、2、4、6、8周末分别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临床总体印象量表(CGI-SI)来评定临床疗效;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进行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检测.结果:两组患者的显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第6、8周CGI-SI改善方面,针刺组优于药物组(P<0.05);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纤维蛋白原等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经五输穴针刺放血治疗抑郁症的疗效确切,治疗第6周以后症状改善明显;血液流变学一定程度上反映病情变化.

  • 针刺效应的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进展

    作者:钟海珍;常静玲;朱丹;高颖

    就近5年来国内外针刺领域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所做的研究作了回顾,将包含平行对照的实验研究纳入,综述了利用脑fMRI技术进行针刺作用机制研究的内容,总结了目前各类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可借鉴之处.当前利用fMRI技术进行的针刺作用机制研究主要包括穴位特异性、针刺疗效机制、针刺个体差异性及针刺持续效应几个方面,早期的研究多关注针刺的即时效应,从即时效应角度证明穴位的特异性,阐明针刺疗效机制.随着针刺持续性效应的提出,更加契合临床的新研究模式被提出.如何在契合临床实际的同时保证研究结果的稳定性是今后需要注意的问题.

  • 瞬时感受器电位及其与艾灸温热效应机制研究结合的思考

    作者:卢圣锋;尹海燕;唐勇;张承舜;于美玲;罗玲;余曙光

    瞬时感受器电位(TRP)家族中TRPV 1、TRPV 2、TRPV 3、TRPV 4、TRPM 4、TRPM 5、TRPA 1能够感受温度变化,其中TRPV 1、TRPV 2、TRPV 3、TRPV 4、TRPM 4、TRPM 5能感受温热刺激.艾灸主要通过温热效应来产生作用,因此,以TRP家族中感受温热刺激的成员为切入点,研究艾灸作用机制存在一定的可行性.本文总结感受温热刺激的TRP各自温度激活特征及艾灸温热刺激产生的不同特点,分析两者之间相关性,同时结合艾灸作用的局部效应特点,探讨艾灸局部启动机制及其后产生的级联效应机制研究思路.

  •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穴位注射疗法效应特点研究

    作者:许晓康;贾春生;王建岭;石晶;覃亮;张莘;张选平

    目的: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发现穴位注射临床运用中潜在的规律特点,更好地指导临床应用.方法:以穴位注射现代期刊论文、学术会议论文、学位论文为基础,设计建立数据库,规范录入信息数据,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对穴位注射临床运用所治疗的病种、科属、药物选择、穴位选择、临床疗效等进行交叉关联设计,进行穴位注射治疗疾病的规律和特点总结.结果:穴位注射疗法在内科疾病治疗中出现频次高,其次为外科疾病,相对于其它疾病,呃逆和腰腿痛出现频次高.穴位注射治疗时平均每个疾病选用4个穴位,2种药物,而且穴位选择以近部选穴和远部选穴较多,药物选择以单、复方西药较多.疗效分析显示,穴位注射治疗各种疾病,总有效率均达到93%以上.结论:穴位注射疗法在内科和外科疾病的应用中优势比较明显,在内科疾病呃逆和外科疾病腰腿痛的治疗中应用多.穴位注射疗法在临床治疗时选穴精简,以近部选穴和远部选穴为主,注射用药精当,以单方西药制剂和复方西药制剂为主.各科疾病的穴位注射治疗临床疗效显著.

  • 针灸在国外产科中的应用现状分析

    作者:陈滢如;李春华;刘玉祁;苑鸿雯;朱江

    计算机检索Ovid平台联机的Medline、Maternity and Infant Care数据库及单独检索Medline(Pubmed)数据库中2000-2011年在国外英文杂志发表的针刺在产科应用的文献,获得文献122篇,其中相关文献68篇.国外针刺用于产科的研究以临床疗效观察为主,针灸治疗主要应用于干预产程,治疗孕妇腰骶痛、分娩痛,辅助受孕,解决产后问题等,针刺镇痛为研究重点.虽然大部分研究结果为阳性,且绝大数产妇对针刺满意度较高,但多数系统评价目前仍未给出肯定结论,认为尚需进一步设计严谨合理的相关研究为针刺在产科的应用提供证据支持.

    关键词: 针灸 产科 综述
  • 正常女大学生经期穴位体表温度与室内温度和湿度相关性分析

    作者:佘延芬;朱江;马良宵;解秸萍;李春华;苑鸿雯

    目的:通过观察正常女大学生经期经穴体表温度和同名穴位温差与室内温度和湿度的相关性,判断以这两个指标作为经穴反映胞宫功能状态的客观指标时,是否应考虑环境因素的影响.方法:正常女大学生49人,选取胞宫相关经穴血海、地机、中都、三阴交、太溪、太白、太冲、水泉,非相关经穴悬钟以及悬钟旁非经非穴,于经期第1天连续动态探测各测试点体表温度60 min,每10 min记录1次室内温度和湿度.利用发展模型建立因变量x(室内温度或温差)与y(体表温度或温差)之间的关系,进而判断两者的变化是否相关.结果:正常女大学生经期第1天双侧血海、地机、中都、悬钟、非穴的体表温度与室内温度呈正相关(P<0.05);各测试点同名穴位温差与室内温度相关性不显著(P>0.05);各测试点的体表温度与室内湿度相关性不显著(P>0.05);各测试点同名穴位温差与室内湿度相关性不显著(P>0.05).结论:经穴体表温度较同名穴位温差易受室内温度的影响,两者均不易受室内湿度的影响,推测如果经穴体表温度作为反映胞宫生理及病理变化的客观指标时应该把室内温度作为协变量考虑,建议采用同名穴位温差作为穴位反映机体生理及病理变化的客观指标.

针刺研究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