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161例低出生体重儿输血后巨细胞病毒感染情况调查分析

    作者:孙振民;王京;张晓卿

    目的 研究探讨低出生体重儿血液制品输注的安全性.方法 收集161例输血(巨细胞病毒血清检测阴性)的低出生体重儿的尿液,利用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其巨细胞病毒的滴度,同时结合临床症状来评估低出生体重儿输血后巨细胞病毒的感染情况.结果 25例输注悬浮红细胞的患儿输血后,2例中患儿尿液中巨细胞病毒检测阳性;101例少白悬浮红细胞输注的患儿输血后,尿液中巨细胞病毒检测结果均为阴性;35例输注洗涤红细胞的患儿输血后,尿液中巨细胞病毒检测结果均为阴性(0%).结论 输注巨细胞病毒血清检测阴性的少白悬浮红细胞与洗涤红细胞感染巨细胞病毒的几率与输注悬浮红细胞的感染几率有显著差异(P<0.05).

  • 瘢痕子宫中央性前置胎盘伴植入剖宫产术后死亡1例

    作者:毛玉慧

    临床资料
      患者,女,25岁,G2 P1,因“剖宫产术后2+年,停经38+5周,胎死宫内,合并中央性前置胎盘,要求终止妊娠”于2012年10月11日入院。G5 P1,人工流产术3次,2010年1月5日在当地县医院行剖宫产术,术后恶露1余月,平素月经规律,末次月经2012年1月13日,预产期2012年10月20日。孕早、中、晚期均在当地医院产检,B 超示为宫内孕,单活胎;胎心、胎动一直正常;无阴道流血、流液。入院前2 d,自感胎动消失,当地B 超示:孕足月,胎死宫内,并中央性前置胎盘。入院检查:T 367℃,P 80次/分,R 20次/分,BP 120/70 mmHg,心肺无异常,腹软膨隆,下腹部见一长约10 cm 手术瘢痕,无压痛、反跳痛;产科情况:腹围99 cm,宫高32 cm,胎位LOA,无胎心,无宫缩;内窥镜检查:宫颈轻度糜烂,宫口闭,无活动出血。入院后血常规:Hb 110 g/L,WBC123×109/L,N 070,PLT 120×109/L;肝、肾功及凝血四项正常;血型A 型;超声示:胎儿大小约3400 g,羊水在正常范围,无胎心,中央性前置胎盘。入院诊断:(1)妊娠38+5周,LOA?G5 P1;(2)中央性前置胎盘;(3)胎死宫内;(4)瘢痕子宫。入院第2天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剖宫产术。术中见部分肠管、大网膜与子宫前壁盆腔粘连严重,子宫前壁下段可见血管怒张,于原瘢痕处取子宫下段切口,此时创面出血汹涌,出血量达800 ml,血压降至80/60 mmHg,心率110次/分。立即改为全身麻醉插管成功,准备输血,继续切开子宫,见胎盘组织涌出,创面大量出血,穿过胎盘进入宫腔,取出死胎及部分胎盘,此时出血量达4000 ml,术中诊断为中央性前置胎盘并植入。立即加压输入悬浮红细胞5 U,新鲜冰冻血浆500 ml,此时患者血压50/30 mmHg,心率45~55次/分,产妇全身出现瘀斑。血常规:Hb81 g/L,WBC 129×109/L,N 080,PLT 100×109/L;凝血时间延长,3P 阳性,不排除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生命体征不平稳,拟行子宫次全切除,但胎盘附着面出血仍然汹涌,止血极其困难,此时出血量达6500 ml,终抢救无效死亡。

  • 保存时间对去白悬浮红细胞上清中血小板相关生长因子蓄积的作用及其对肿瘤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研究

    作者:庄远;张婷;魏超;潘纪春;王淑芳;张爱群;汪德清

    目的:探讨保存时间对储存前去白红细胞(LR-pRBC)上清中血小板相关生长因子蓄积的作用及其对肿瘤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方法:悬浮红细胞(pRBC)经200 ml红细胞白细胞滤器去除白细胞;随后用四联袋等量分装.所有血袋置于2℃-6℃常规保存.于保存第0、14、21和35天各取1分装袋,以1 006 ×g离心10 min后留取上清.采用ELISA方法测定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蓄积浓度.体外培养HepG2肝癌肿瘤细胞贴壁后,加入保存第0天和35 d LR-pRBC上清,与HepG2细胞共同孵育48 h后,应用MTT法测定上清吸光度,以反映肿瘤细胞的体外增殖程度.结果:LR-pRBC上清中VEGF和PDGF浓度蓄积量随保存期延长进一步升高,VEGF在保存末期35 d时,浓度达900.16 (95% CI,552.26-1248.07) pg/ml,而0 d LR-pRBC上清中浓度为[611.84 (95% CI,356.45-867.23) pg/ml],其浓度有统计学差异(P<0.05).PDGF在第0天LR-pRBC上清中的初始浓度为2.23 (95% CI,0-5.37) ng/L,35 d末其浓度蓄积达5.66(95% CI,-1.16-12.48) (P =0.073).LR-pRBC上清同HepG2细胞体外共孵育48 h后,保存35 d的LR-pRBC上清OD值为0.40(95% CI,0.38-0.42),明显促进HepG2细胞的增殖(P<0.05).结论:LR-pRBC中残留血小板经2℃-6℃储存后,激活、崩解、释放颗粒物质,造成PDGF和VEGF随保存期延长的进一步蓄积,从而导致保存期末的LR-pRBC上清促进肿瘤细胞体外增殖.

  • 虾青素对红细胞氧化应激及胞膜过氧化损伤的影响

    作者:王素玲;何路军;何天博;韩卫;王切

    目的:探讨抗氧化剂虾青素(Astaxanthin,ASTA)对储存悬浮红细胞内外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和对胞膜的保护作用.方法:采集志愿者血液,制备去白悬浮红细胞,将其随机分为4组:A组、B组、C组、D组.在B、C、D3组悬浮红细胞的MAP保存液内加入抗氧化剂ASTA,使其终浓度分别为5、10和20 μmol/L,A组作为对照组只加入ASTA的溶解液DMSO.悬浮红细胞于2℃-6℃冰箱内保存.于保存第7、14、28、42天,采用荧光酶标仪测定红细胞内活性氧族(ROS)含量;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测定红细胞内丙二醛(MDA)含量;分光光度法测定细胞外过氧化氢(H2O2)含量,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化学比色法测定细胞外游离血红蛋白含量(FHb).结果:在红细胞储存期间B、C、D组悬浮红细胞内ROS、MDA含量、细胞外FHb和H2O2含量均低于对照组;保存第7天和14天时B、C、D组的MCV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保存第28天和42天时B、C、D组的MCV低于对照组.结论:ASTA可以降低储存悬浮红细胞内外的氧化应激水平,减轻细胞膜的过氧化损伤.

  • 悬浮红细胞上清中与肿瘤相关非细胞成分蓄积规律研究

    作者:庄远;魏超;张婷;潘纪春;汪德清

    本研究探讨悬浮红细胞(pRBC)上清中与肿瘤相关的非细胞成分在整个保存期中的蓄积规律.在采集当日对悬浮红细胞进行五联袋分装,于保存第0、7、14、21、28、和35 d各取30 ml红细胞悬液,以1006×g离心10 min后取上清,采用ELISA方法测定正常T细胞表达和分泌因子(RANTES/CCL5)、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蓄积浓度.结果表明:RAN-TES/CCL5和TNF-α在新鲜pRBC上清中保持有较高的浓度,随着保存期的延长,其蓄积浓度未见有明显增高.VEGF在保存当天的pRBC上清中浓度为229.9 pg/ml,保存7d末浓度迅速上升至749.08 pg/ml,之后较稳定地维持在高水平,保存35 d末其浓度为760.67 pg/ml,其浓度曲线显示了保存7d后的一个明显上升,但配对t检验未见有统计学差异.PDGF的蓄积规律表现为:PDGF在保存当天的pRBC上清中浓度为13.54 ng/L,保存期内稳定上升,28 d末略有下降,保存35 d末其浓度迅速上升为22.13 ng/L(P <0.05),显示浓度增长有统计学差异.MCP-1在保存当天的浓度为39.98 ng/L,保存期内缓慢上升,35 d末浓度为49.83 ng/L.结论:随着保存期的延长,pRBC上清中生长因子类物质似乎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而RANTES/CCL5和TNF-α在新鲜pRBC上清中即保持有较高的浓度,且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蓄积浓度未见有明显增高,看来同保存期的延长无明显相关.

  • 白细胞去除对悬浮红细胞上清中肿瘤相关因子蓄积改变及其对肿瘤细胞体外增殖影响的研究

    作者:庄远;张婷;魏超;潘纪春;王淑芳;张爱群;汪德清

    目的:本研究探讨悬浮红细胞(pRBC)储存前白细胞滤除是否会降低pRBC上清中肿瘤相关细胞因子的蓄积浓度,以及是否会抑制pRBC上清对HepG2肝癌肿瘤细胞的体外增殖.方法:将来自相同献血员捐献的同1次全血制备成的pRBC均分成为2组,其中一组储存前滤除白细胞,另一组未滤除白细胞.两组pRBC置于2℃-6℃冰箱,在保存第0d和35 d以1 006×g离心10 min并留取上清.采用ELISA方法测定正常T细胞的表达和分泌因子(RANTES/CCL5)、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在pRBC上清中的浓度.体外培养HepG2肝癌细胞并观察其贴壁,加入保存第35天的两组pRBC上清,与HepG2细胞共同孵育48 h,并用MTT法测定HepG2细胞的体外增殖程度.结果: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两组pRBC上清中5种细胞因子均有不同程度的浓度蓄积,即在35 d保存期末的浓度高于0d;其中VEGF的浓度蓄积变化有统计学差异,在非去白细胞组35 d保存期末的浓度升高了549.61±299.43 pg/ml,明显高于去白细胞组95.46±110.87 pg/ml (P<0.05).体外HepG2肿瘤细胞增殖的MTT实验数据表明,保存35 d的非去白细胞pRBC上清孵育组的OD值为0.49 (95% CI,0.43-0.55),明显高于去白细胞组的0.40(95% CI,0.38-0.42) (P <0.05),即去白细胞组pRBC上清可明显降低体外肿瘤细胞增殖.结论:储存前白细胞去除,通过去除pRBC中白膜层中的血小板,降低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特别是VEGF的蓄积,有可能降低pRBC上清对体外HepG2细胞增殖的正向作用.

  • 不同贮存时间的悬浮红细胞中精氨酸酶水平的研究

    作者:范丽萍;黄豪博;魏世金;傅丹晖;曾丰;黄清华;洪金全

    目的:探讨不同贮存时间对悬浮红细胞中精氨酸酶水平的影响及悬浮红细胞中精氨酸酶的可能来源.方法:应用ELISA法检测不同贮存时间悬浮红细胞和对照血浆中精氨酸酶水平及髓过氧化物酶(MPO)的水平;比色法检测不同贮存时间悬浮红细胞和对照血浆中游离血红蛋白水平;应用相关性分析分析方法不同贮存时间悬浮红细胞中精氨酸酶水平与游离血红蛋白水平及MPO水平的相关性.结果:不同贮存时间的悬浮红细胞中精氨酸酶、游离血红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血浆;但是,不同贮存时间的悬浮红细胞与对照血浆中MPO水平差异无显著性.三者均不随贮存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不同贮存时间的悬浮红细胞中精氨酸酶水平与游离血红蛋白水平不相关(r=0.03),但与MPO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76).结论:不同贮存时间的悬浮红细胞中精氨酸酶水平显著升高,但不随贮存时间延长而增加.悬浮红细胞中残留的少量白细胞,特别是中性粒细胞,可能是精氨酸酶的主要来源.

  • 不同血管途径取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封堵术后脱落封堵器二例

    作者:杨锋;卢竞前;吕云;李易

    例1,患者女,42岁,因活动后气促15年,加重1周于2009年6月11日入院.体检胸骨左缘2肋间闻及3/6级收缩期杂音.超声心动图检查诊断为动脉导管未闭,约12 mm,估测肺动脉收缩压110 mm Hg,双向分流,以左向右为主.患者要求试行介入治疗.术中降主动脉造影示PDA直径12 mm,测肺动脉收缩压116 mm Hg,主动脉收缩压120 mm Hg,肺动脉内注入10 mg酚妥拉明后10 min再测肺动脉收缩压108 mm Hg,主动脉收缩压118 mm Hg,使用16/18 mm的PDA封堵器(深圳先健科技有限公司)试封堵,在PDA处展开,30 min后肺动脉收缩压降低到108 mm Hg,主动脉收缩压为118 mm Hg,患者无胸闷、呼吸困难、头昏等症状,由于肺动脉压力下降不明显,建议患者放弃介入治疗,但患者及家属强烈要求继续介入治疗,遂释放封堵器,在释放瞬间透视下见封堵器脱落到主动脉并固定至胸主动脉水平.立即经股静脉换用14F输送鞘至胸主动脉下,通过输送鞘内使用6F的MP2导管及圈套器试图圈套封堵器尾端螺旋柄,同时通过股动脉用猪尾导管调整封堵器位置,并在封堵器下支撑和固定,约40 min后圈套器成功套住尾端螺旋柄,遂前送MP2导管夹紧封堵器,回拉至14 F输送鞘中,退出输送鞘,取出封堵器,结束手术,期间输悬浮红细胞1U,血浆200 ml.患者术后未出现其他并发症,于第3天出院.出院后使用西地那非,2013年3月随访无明显并发症.

  • 保留部分左外叶肝移植术一例

    作者:丁蔚;张峰;李国强;张传永;吕凌

    患者女,54岁,因“反复呕血4年”入院。患者有乙型肝炎病史40余年,肝硬化病史20余年,于2007年行“脾切除术”,本次入院查超声提示肝硬化,腹水;胆囊结石;脾切除改变。于2011年7月8日行改良背驮式原位肝移植术。
      供肝来自脑死亡供体,采用快速原位肝肾联合切取方法,冷缺血时间为4 h。供受者血型均为AB+型,手术采用改良背驮式原位肝移植术。术中探查发现消化道血管静脉曲张明显,大网膜见较粗曲张静脉。胆囊8 cm ×3 cm ×3 cm大小,水肿明显,肝脏呈重度硬化,体积明显萎缩,肝脏未及明显肿块存在,肝脏左叶与腹壁及胃小弯明显黏连,脾脏已切除。术中游离肝左叶时由于黏连非常严重,出血较多,为避免大量出血,遂决定保留部分左外叶(图1)。手术时间为10.5 h,无肝期50 min,术中出血量为1600 ml,输悬浮红细胞10 U、血浆1050 ml。术中给予甲强龙1000 mg免疫诱导治疗,并且给予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2000 U预防乙型肝炎复发。

  • 不同储存时间悬浮红细胞对制备的洗涤红细胞钾离子及游离血红蛋白含量的影响

    作者:刘芹;忻黎娜

    目的 分析不同储存时间悬浮红细胞对制备的洗涤红细胞钾离子浓度和游离血红蛋白含量所产生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在2016年3月~8月采集的献血者血液制备而成的悬浮悬浮红细胞39份进行检验分析,按照存储时间的不同分为3d组、15d组和30d组各13份,手工制备成洗涤红细胞,并监测制备前、制备后0h、制备16h和24h监测各个样本中钾离子和游离血红蛋白含量.结果 各组不同储存时间检测的钾离子含量变化小,30d制备洗涤红细胞24h含量高.结论 悬浮红细胞储存时间对洗涤红细胞中的钾离子浓度影响不大,保存期含量低于人体正常值;但不同悬浮红细胞储存时间对游离血红蛋白含量影响大,临床实际检查时要避免使用储存时间末的悬浮红细胞制备洗涤红细胞.

  • 超滤对不同保存期悬浮红细胞在婴幼儿体外循环中的影响

    作者:刘凤珍;李嘉维;杨峰;柳薇;邢家林;龚庆成

    目的:观察超滤对不同保存期的悬浮红细胞(悬红)中血K+和乳酸浓度的影响.方法:取30份库存血作为患儿预充血,按存放时间分2组:5~7 d(A组);9~13 d(B组).对2组悬红进行超滤,检测超滤前后血K+及乳酸浓度.结果:随着库血保存时间的延长,血K+、乳酸浓度也增高,超滤可明显降低悬红中血K+、乳酸浓度.结论:新鲜悬红与保存期悬红虽然血K+及乳酸浓度很高,但经超滤后血K+与乳酸浓度均可降低至生理值范围或生理值的高限,稍加稀释可安全输入婴幼儿体内.

  • 滤除白细胞对悬浮红细胞不同贮存期溶血率的影响

    作者:董勤敏

    目的 对悬浮红细胞滤除白细胞后,其不同贮存期溶血率受到的影响情况展开分析.方法 将80名健康志愿者捐献的血液制备成80份悬浮红细胞,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一组为对照组,未将白细胞滤除;另一组为观察组,滤除白细胞.将两组悬浮红细胞样品保存在4℃的环境中,并在保存当天,以及保存1周、2周、3周、4周、5周这几个时间点取样,并对保存液中的钾离子、钠离子以及游离血红蛋白(FHb)的含量进行检测与对比.结果 两组悬浮红细胞样品中的钾离子及钠离子含量随着贮存时间的延长而不断下降,但两组数据差异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的FHb随着贮存时间的延长而不断上升,且观察组各时间段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此外,两组样品的溶血率也随着时间的延长而不断增加,自贮存至3周起,观察组的溶血率与对照组相比发生明显升高,但均符合标准要求.结论 对于贮存期不超过5周的悬浮红细胞,在贮存前将白细胞滤除,不会对其溶血率及质量产生明显影响.

  • 悬浮红细胞与全血在不同时间段溶血率的比较研究

    作者:董勤敏

    目的 探究悬浮红细胞与全血在不同时间段溶血率的对比情况.方法 取全血20份,每份400ml,并将其分为20份全血,每份200ml;20份悬浮红细胞.每份分装6个小袋,并根据0天、7天、14天、21天、28天、35天储存后,对其各项指标进行检测,对比全血与悬浮红细胞不同时间段的溶血率情况.结果 在保存期7天时间段,两种血液的各项检测指标无明显变化,在保存期7天、14天、21天、28天、35天的时候,2,3-DPG,pH值与Na+指标在逐渐下降,而Hb,K+,红细胞低渗透脆性指标在逐渐上升.其中悬浮红细胞2,3-DPG,pH值与Na+指标的下降程度比全血更加明显,在Hb,K+,红细胞低渗透脆性指标中上升幅度比全血更加明显,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制备悬浮红细胞的时候,血液需要进行离心分离处理,会对其原有的内环境进行改变,针对不同时间段的悬浮细胞,与全血比较,其质量下降明显加快,其溶血率明显较高.

  • 体外循环后鱼精蛋白中和肝素困难一例

    作者:严闹;杨威;方樵;周建良;龚艺;董啸

    患儿男性,21个月,10 kg。术前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彩色超声心动图示:多切面探查见室间隔连续性中断,大动脉短轴切面见中断位于9~10点处,中断口约4~5 mm;房间隔连续性好,未探及动脉导管。心电图:窦性心律大致正常心电图,胸部正侧位X线片示:两肺充血,心呈二尖瓣型。心影增大。肺动脉段平直。主动脉结偏小。心胸比率约:0.5。术前血气分析示:Pa0261 mmHg,Sa0290%。血常规示:红细胞4.43×1012/L,血红蛋白103 g/L,血小板258×109/L;凝血二项:凝血酶原时间13.4 s,国际标准比率1.15,凝血酶原活动度68.9%,活化部分凝血时间(APTT)38.80 s;肝肾功能正常。体外循环(CPB)过程:采用浅中低温CPB方式,CPB管道预充给予“O+”型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2 U、羟乙基淀粉500 ml预充。复温时追加乳酸林格氏液200 ml,5%碳酸氢钠50 ml,超滤600 ml。转流开始时给予甲强龙120 mg,降温至鼻咽温34℃、膀胱温35℃阻断升主动脉,主动脉根部灌注1:4冷血停跳液260 ml保护心肌,停机后,机器余血200 ml装瓶静脉滴注。CPB总时长38 min,阻断升主动脉14 min,并行19 min。肝素化和鱼精蛋白中和方法:CPB前测激活全血凝固时间(ACT,美敦力-Ⅱ监测仪)生理值158 s,全身肝素化,首次肝素剂量3 mg/kg,共30 mg。转机前体外循环机给予20 mg肝素,首次肝素后10 min测ACT值为999 s,超过机器值部分未记录在内,建立CPB。停机后鱼精蛋白按l:1拮抗肝素,首次鱼精蛋白剂量共50 mg。见创面严重渗血,且无血凝块后追加鱼精蛋白30 mg,同时测ACT值为999 s。然后0.5 h,1 h两次测ACT值仍为999 s。因鱼精蛋白过量,可导致血小板功能不全,反而使ACT和APTT延长,导致伤口渗血增多,造成:ACT延长-鱼精蛋白加量-ACT延长的恶性循环,使患者渗血增多,故停止追加鱼精蛋白,给予创面严密止血的同时,给予输入冷沉淀2 U,新鲜冰冻血浆100 ml,放置心包及纵隔引流管,关胸,安返监护病房。

  • 两种红细胞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应用效果比较及不输血心脏手术患者特点分析

    作者:高旭蓉;马丽;张颖;刘娜;马祖轩;纪宏文

    目的:比较少白细胞红细胞和悬浮红细胞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患者输注后的效果及同期不输血患者的特点分析。
      方法:连续入选889例拟行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患者,将需要输血的患者(643例)随机分为少白组(322例)和悬红组(321例),未输血的患者归为未输血组(246例),少白细胞红细胞组患者只接受少白细胞红细胞的输注,悬浮红细胞组患者只接受普通悬浮红细胞的输注。观察指标:红细胞和血浆输注量,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术后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

  • 瑞替普酶静脉溶栓并发消化道大出血1例

    作者:李同新;方东晖;张春妮

    患者男,62岁,因“胸痛、背痛20分钟”急诊入院。患者半月前突发心前区压榨样疼痛,休息可缓解,本次胸痛较以往加重向左肩背部放射,含服硝酸甘油无效。既往无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病史,无消化道出血及溃疡病史。查体:体温36.0℃,心率80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20/70 mmHg(1 mmHg=0.133kPa),神志清,焦虑、恐惧表情,周身大汗,皮肤黏膜未见出血及皮疹,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心脏病理性杂音。心电图Ⅱ、Ⅲ、aVF ST段弓背向上样抬高。入院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急性下壁心肌梗死。血常规:血红蛋白(Hb)145 g/L,血小板(Plt)、血凝四项和肌钙蛋白(cTnI)、肌红蛋白(Myo)、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均正常范围。入院后即予阿司匹林300 mg、氯吡格雷300 mg、依诺肝素0.4 ml治疗;90 min予瑞替普酶溶栓(山东阿华生物药业)18 mg,给药22 min后患者突然呕血,约100 ml。立即停用瑞替普酶,予泮托拉唑42 mg静滴(q12h)。30分钟后复查凝血功能,均明显延长(图1),FIB 1.68 mg/L。溶栓90分钟时心电图Ⅱ、Ⅲ导联抬高的ST恢复至等位线,阵发性室性早搏增多,胸痛明显缓解,考虑再通。2小时后呕吐咖啡样液体约500 ml,急查血压85/56 mmHg,Hb 117g/L,予800 ml悬浮红细胞和706代血浆等抢救后,血压恢复110/80 mmHg。5小时后复查凝血,各项指标改善(图1),cTnI 50 ng/ml,Myo 258 ng/mL,CK-MB 179.79 ng/ml,停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

  • 普通裂褶菌所致变应性支气管肺真菌病一例

    作者:万力;林元珠;张金芳;任强强;张国强;高顺强;王启明;白逢彦

    患者男性,64岁.因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反复咳嗽、咳痰伴轻微哮喘近1个月,于2008年5月15日来我院呼吸科门诊就诊.2008年4月11日因不稳定性心绞痛、下壁心肌梗死在北京某医院住院治疗,2008年4月18日在全麻和体外循环下行冠脉搭桥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移植的血管取自右下肢大隐静脉,术中曾气管插管2次,术后因发热、咳嗽、气管不适和白细胞增高等,静脉滴注头孢吡肟(马斯平)2d,莫西沙星(拜复乐)5d,亚胺培南(泰能)9d,间断输注过白蛋白、血浆、悬浮红细胞(AB型),多次静脉滴注地塞米松和甲泼尼龙琥珀酸钠.住院期间行电子喉镜检查见左侧声带活动稍差,气管黏膜充血.

  • 库存红细胞增强脂多糖诱导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炎症反应机制的研究

    作者:王晓伟;任召祺;王海平;卓海龙;张莎娜;曹慧;王全立

    目的:研究库存红细胞对内毒素(LPS)诱导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释放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分离健康献血员的PBMC,分为PBMC组、PBMC +SN50组、PBMC +LPS组、PBMC +LPS+SN50组、PBMC+d1组、PBMC+ d1+ SN50组、PBMC+ d1+LPS组、PBMC+ d1 +LPS+SN50组、PBMC+d35组、PBMC+d35+SN50组、PBMC+ d35+LPS组、PBMC+ d35+ LPS+SN50组和PBMC+ d21 +LPS组.取保存第1、21、35天(d1、d21、d35)的悬浮红细胞,离心,取上清,与新鲜分离的PBMC混合孵育20 h(不加库存红细胞各组用完全1640培养基培养),库存红细胞上清的体积为PBMC培养体系总体积的20%.加SN50各组于培养体系中加入核因子-κB特异性抑制剂SN50,培养4h后,加LPS各组加入100 ng/L LPS刺激24 h,收集各组细胞培养上清,ELISA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浓度的变化;收集PBMC与库存红细胞上清及LPS共同孵育各组的PBMC,免疫印迹法检测核因子-κB抑制剂α(IκBα)的蛋白水平及磷酸化水平的变化,以PBMC和PBMC+ LPS组作为对照.结果:随库存红细胞保存时间的延长,PBMC中IκB-α的磷酸化水平逐渐升高,而蛋白水平随之逐渐下降;悬浮红细胞上清能增强LPS诱导下PBMC分泌TNF-α的作用,但能被SN50抑制.结论:NF-κB信号通路参与了库存红细胞增强LPS诱导的PBMC炎症反应的作用,阻断NF-κB的活化可以抑制这一增强作用.

  • 成分输血中护理工作的潜在风险与应对措施

    作者:郑晞

    成分输血在血液病患者中应用广泛,但其程序复杂,必须做好组织管理.我科临床用血量大,2008年3月-2010年12月,共输注悬浮红细胞2 686 U,血浆1 495 U,单采血小板844 U,浓缩血小板1 102 U,共发生单采血小板和悬浮红细胞不良反应6例,处置及时,措施得当,均未发生严重后果.现将输血的护理管理体会报告如下.

  • 围术期大量红细胞输血对患者凝血功能影响的探讨

    作者:杨苹苹

    目的:探讨围术期大量红细胞输注对手术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6月~2013年5月外科手术大量输注红细胞的3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输血前、后凝血酶原时间( 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 APTT)、纤维蛋白原( FIB)、凝血酶时间( TT)及血小板( PLT)的变化。结果:手术患者大量输注红细胞后PT、APTT和TT均较输血前有明显延长,FIB及PLT有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科手术患者大量输注红细胞时应及时补充血小板和新鲜冰冻血浆,以减少不必要的出血和提高输血疗效。

221 条记录 1/12 页 « 12345678...11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