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白细胞去除对悬浮红细胞上清中肿瘤相关因子蓄积改变及其对肿瘤细胞体外增殖影响的研究

    作者:庄远;张婷;魏超;潘纪春;王淑芳;张爱群;汪德清

    目的:本研究探讨悬浮红细胞(pRBC)储存前白细胞滤除是否会降低pRBC上清中肿瘤相关细胞因子的蓄积浓度,以及是否会抑制pRBC上清对HepG2肝癌肿瘤细胞的体外增殖.方法:将来自相同献血员捐献的同1次全血制备成的pRBC均分成为2组,其中一组储存前滤除白细胞,另一组未滤除白细胞.两组pRBC置于2℃-6℃冰箱,在保存第0d和35 d以1 006×g离心10 min并留取上清.采用ELISA方法测定正常T细胞的表达和分泌因子(RANTES/CCL5)、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在pRBC上清中的浓度.体外培养HepG2肝癌细胞并观察其贴壁,加入保存第35天的两组pRBC上清,与HepG2细胞共同孵育48 h,并用MTT法测定HepG2细胞的体外增殖程度.结果: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两组pRBC上清中5种细胞因子均有不同程度的浓度蓄积,即在35 d保存期末的浓度高于0d;其中VEGF的浓度蓄积变化有统计学差异,在非去白细胞组35 d保存期末的浓度升高了549.61±299.43 pg/ml,明显高于去白细胞组95.46±110.87 pg/ml (P<0.05).体外HepG2肿瘤细胞增殖的MTT实验数据表明,保存35 d的非去白细胞pRBC上清孵育组的OD值为0.49 (95% CI,0.43-0.55),明显高于去白细胞组的0.40(95% CI,0.38-0.42) (P <0.05),即去白细胞组pRBC上清可明显降低体外肿瘤细胞增殖.结论:储存前白细胞去除,通过去除pRBC中白膜层中的血小板,降低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特别是VEGF的蓄积,有可能降低pRBC上清对体外HepG2细胞增殖的正向作用.

  • MKN-45人胃癌实体瘤的荷瘤裸鼠原位移植肿瘤组织和癌旁远近端组织肿瘤相关因子基因蛋白表达的实验研究

    作者:孙大志;张璇;徐晶钰;陆烨;巨大维;叶敏;矫健鹏;魏品康;何金

    目的 胃癌的手术等治疗方法 将肿瘤切除后仍易复发转移,检测肿瘤组织及癌旁远近端组织中肿瘤相关因子表达,明确改善残胃或机体的肿瘤易发微环境的重要性.方法 裸鼠原位移植后,取MKN-45 胃癌组织、癌旁远近端组织,免疫组化MaxVision 二步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激酶功能区受体(KDR)、E-钙黏素(E-Cad)、环氧合酶-2(COX-2)、端粒酶、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基因蛋白表达.结果 肿瘤组织与肿瘤近端、远端VEGF、KDR、E-Cad、COX-2、ICAM-1、端粒酶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肿瘤近端与肿瘤远端组织比较VEGF、KDR 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E-Cad、端粒酶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COX-2、ICAM-1 在肿瘤近端与肿瘤远端组织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肿瘤组织与肿瘤近端、肿瘤远端之间密切相关,肿瘤组织即使被切除,但在肿瘤近端、远端组织中仍然存在促进肿瘤复发转移的物质基础,肿瘤术后防复发转移关键在于改善术后机体的微环境.

  • 肿瘤相关因子在肿瘤综合治疗中的意义

    作者:张党生

    肿瘤的综合治疗是公认的一个大原则,但不同条件的医院、不同水平的医生所选的治疗方法和顺序的不当,极大地限制了综合治疗原则在临床上的正确使用和普及.

  • SOX2 OCT4基因在恶性肿瘤转移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姚孟飞

    恶性肿瘤患者死亡的常见原因,其发病率和病死率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增加。目前恶性肿瘤患者的病死率和发病率呈现出上升以及发病年轻化的趋势。恶性肿瘤显著的特点是侵袭以及转移。恶性肿瘤患者主要死亡与侵袭和转移有关。癌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为恶性肿瘤的复发和转移。即使有的患者处于发病早期,甚至还没有找到原发病灶,也已经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现象。此外,在淋巴结阴性患者中,大概有20%~25%5年后死于远处转移。对恶性肿瘤患者侵袭和转移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作深入研究,能够明确认识恶性肿瘤患者侵袭和转移的内在原因。与此同时,当恶性肿瘤患者侵袭转移处于早期阶段时,对其诊断和治疗,以及对其预测预后中,都能够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众多学者越来越关注恶性肿瘤患者的防治。恶性肿瘤患者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多种原因,多种阶段的过程,与很多因素密切相关,比如蛋白水平的变化、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的失活以及细胞周期调节异常等。许多调节因子都能发挥重要作用,在它们的合理调节下,细胞才能正常生长。只要一个因子出现问题,细胞都有可能异常增殖,甚至形成肿瘤。临床分期、肿瘤大小、组织分类、分级以及淋巴结转移等因素是传统判断恶性肿瘤患者预后的指标。众所周知的预后不良指标是有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高。目前分子生物学发展迅速,尤其是对癌基因和肿瘤抑制基因的研究,初步揭示了肿瘤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研究表明,肿瘤的本质是基因病。各种环境的和遗传的致癌因素可能以协同或序贯的方式引起DNA损害从而激活原癌基因和灭肿瘤抑制基因,引起表达水平的异常,使靶细胞发生转化。被转化的部分细胞变种克隆性扩增并异质化,从而获得浸润和转移的能力,形成恶性肿瘤。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转移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已知许多细胞间信息传递分子参与该过程,而近几年来作为原癌基因编码(或产物)的重要的信号转导蛋白、信号转导分子与肿瘤之间的关系的发现使该领域的研究更加活跃,鉴于此,就近年研究热点的肿瘤相关因子SOX2、OCT4基因综述如下。

  • 氯氮平致梗阻性黄疸一例

    作者:张志叶

    患者男,57岁,主因尿黄1周入院.既往体健,无长期饮酒史.入院前1个月因焦虑症在精神病院治疗,口服氯氮平片50 mg,2次/d,第4周出现全身皮肤黏膜、球结膜黄染,逐渐加深,大便变为白陶土色,小便呈浓茶色,患者一般情况尚可,诉纳差、乏力、尿黄.于我院查肝功能示(2011年8月2日)丙氨酸转氨酶(ALT) 136.4 U/L,天冬氨酸转氨酸(AST)75.3 U/L,总蛋白(TP) 65.2 g/L,白蛋白(ALB)32.0 g/L,总胆红素(TBIL) 226.1 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216.7 μmol/L,间接胆红素(IBIL)9.4 μmol/L,碱性磷酸酶(ALP) 269 U/L,谷氨酰转肽酶(GGT) 75 U/L;血生化示肾功能、血糖、血脂、电解质、心肌酶均正常;血常规正常;尿常规示尿胆原、胆红素阳性;乙型肝炎五项、丙型肝炎抗体阴性;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CT示肝胆胰腺未发现占位性病变;肿瘤相关因子甲胎蛋白( AFP)、癌胚抗原(CEA)、CA-199、CA-125均正常;心电图正常.体格检查:

  • 肿瘤相关因子检测的临床应用

    作者:何永军

    肿瘤相关因子(TSGF)是与恶性肿瘤增殖相关的特异性因子.通过98例恶性肿瘤患者、80例良性肿瘤患者、142例健康体检者进行血清TSGF含量测定,发现恶性肿瘤患者血清中TSGF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因此,血清TSGF检测可作为恶性肿瘤早期诊断的良好指标,是健康人群早期发现恶性肿瘤的较好的过筛实验.

  • 肺腺癌相关因子的表达及其研究进展

    作者:李峰;刘彦恒

    肺腺癌(lung adenocarcinoma)属于非小细胞肺癌.肺腺癌较容易发生于女性,其机制尚不明确.发病早期通常无任何症状,胸部CT检查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肿块,常发生于肺脏周边部.诊断明确时多已为晚期,所以早期诊断和治疗这类疾病面临诸多挑战.肺腺癌的形成过程极其复杂,近期研究发现,在肺腺癌形成过程中众多因子参与表达.

  • 乳腺癌预后与肿瘤相关因子关系研究进展

    作者:吴韶娜;齐凤杰;方亚

    乳腺癌是人类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占女性恶性肿瘤的第1位,占所有恶性肿瘤死因的第2位.

  • 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VEGF水平及临床意义的研究

    作者:牟晓梅;蔡尚霞;马靖

    急性白血病是一类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与其他实体瘤一样存在着显著的新生血管.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促进血管生成的关键因子,也是白血病生长、转移和存活的重要因子.本课题应用酶联免疫检测方法,分别检测初诊未治组、复发组、完全缓解组和正常对照组VEGF的血清水平,探讨此类与肿瘤相关因子在不同阶段急性白血病患者体内的变化规律,以进一步阐明其与急性白血病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关系.

  • 嗜酸粒细胞性肌炎1例报告

    作者:王巍巍;陈书梅;刘艳娟;左锐;刘军

    我科于2000年6月收治1例嗜酸粒细胞性肌炎患者,现将该病例报告如下:1 病历摘要 患者,男,51岁,住院号2000-1721。因腹痛、腹泻、稀便半个月,周身肌肉酸痛无力1周入院。半个月前在田间劳动因口渴饮稻田水后出现脐周及下腹部阵发性绞痛,腹泻、稀便,大便为黑绿色粘液样便,无脓血便及里急后重,每日便3次~4次,恶心、呕吐3次,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无发冷、发热,无头晕、头痛。自服氟哌酸、痢特灵、黄连素治疗1周后腹痛、腹泻减轻,但出现双下肢肌肉疼痛、无力,不能自行站立及行走,并逐渐发展到上肢肌肉。食欲下降、消瘦。为进一步诊治而入院。无二便失禁。既往健康。查体:T36.1,P84,Bp16/12。痛苦面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无项强。心肺听诊无异常。腹平软,脐周压痛(+),未触及包块,肝脾未触及。双下肢无浮肿,四肢肌肉握痛阳性,以腓肠肌为重,四肢肌力Ⅳ级,肌张力减弱,触觉、温痛觉正常。腹壁反射、提睾反射存在,双侧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反射消失,病理反射未引出。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16.9×109,Hb190,S0.41,L0.02,E0.51;尿常规正常;便潜血(+),WBC2~3个/up;BUN正常;K+6.46mmol/L,ALT59u/L;甲乙丙肝系列正常;粪便多次查虫卵阴性。胃镜:慢性浅表性胃炎并急性胃粘膜病,肿瘤相关因子、CA50均为阴性。胸片及肝、胆、脾、胰、肾彩超正常。血沉20mm/h。肌电图四肢肌肉可见正尖纤颤波,可见强直电位,募集反应有病理性干扰相。肌红蛋白、CK-MB、肌钙蛋白均为阳性,CPK300u/L,腓肠肌肌肉活检可见大量酸性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等炎性浸润。多次血常规检查嗜酸粒细胞在51%~20%之间。诊断为嗜酸粒细胞性肌炎,经激素、抗炎、抗病毒、纠正电解质紊乱及支持对症治疗12d后,病情不见好转,四肢肌肉疼痛、无力逐渐加重,吞咽困难,声音嘶哑,心率增快,双下肢浮肿,以踝部为重,四肢肌力Ⅱ级,患者拒绝治疗自动退院,半个月后死亡。

  • AFP、AFP-L3和TSGF联检在PHC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许成新;林黎;石庆新

    原发性肝癌(PHC)是肝细胞或肝内胆管细胞发生的癌症,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发现及早期治疗是提高疗效的关键.在诊断PHC的血清指标中,主要依赖AFP含量的测定.由于10%的肝癌不产生AFP,30%的肝癌产生的AFP量很少,致AFP呈阴性或低浓度[1],因此,常规的AFP检测已不能从真正意义上去预测肝癌的发生;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是美国FDA批准的新一代肝癌生物学标志物,是PHC的特异甲胎蛋白,对PHC的诊断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2],比单独AFP更为特异的肝癌预警指标和确诊指标,肿瘤相关因子(TSGF)是PHC的灵敏检测指标.为了提高PHC的检出率,减少误诊和漏诊.AFP、AFP-L3和TSGF联检,可提高PHC诊断的阳性率,综合评价各项指标对PHC的诊断价值及联检的临床意义.

  • TsGF、CA-50、CA-199联检对胃癌的诊断价值

    作者:高文;柳健;丁昌学

    恶性肿瘤生长因子(TSGF)是近年来发现的恶性肿瘤相关因子之一,对多种肿瘤的诊断具有临床意义.本文对70例胃癌患者血清中的TSGF、CA-50、CA-199进行测定,并与5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及40例健康人血清进行比较,以研究其对胃癌的临床诊断价值.

  • 含ω-3鱼油脂肪乳的肠外营养液对胃肠道肿瘤病人术后免疫与炎性因子的影响

    作者:胡国强;陈威

    目的:探讨含ω-3鱼油脂肪乳的肠外营养(PN)液对胃肠道肿瘤病人术后免疫、炎性反应、肿瘤相关因子的表达和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等方面的影响. 方法:选取胃肠道肿瘤病人8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给予低热量PN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用ω-3鱼油脂肪乳.分别测定手术前1天和术后第6天外周血总淋巴细胞计数(TLC)、CD3、CD4、CD8、CD4/CD8、WBC、C反应蛋白(CRP)、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等免疫、炎症和肿瘤相关因子的指标,并比较两组病人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 结果:经术后6d的PN治疗,两组病人间的免疫功能、炎性反应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研究组病人的免疫功能明显改善、机体炎性反应水平明显降低.术后研究组VEGF、IGF-1表达下降幅度大,其中IGF-1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胃肠道肿瘤术后病人在PN液中添加ω-3鱼油脂肪乳治疗后,免疫功能得到明显改善,炎性因子的释放受到抑制,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下降,降低了肿瘤相关因子的表达.

  • 核酸适配体在肿瘤诊断与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赵娟;顾月清

    核酸适配体(aptamer)又称核酸适配子,是利用指数富集的配体系统进化技术(systematic evolution of ligands by exponential enrichrnent,SELEX)通过随机寡核苷酸文库与靶物质结合,经过多轮的筛选和扩增,得到的单链DNA或RNA,具有高亲和力,能特异性地结合靶物质.由于核酸适配体具有靶标分子范围广,自身分子质量小,对靶物质有高亲和力、特异性等特点,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逐渐应用于分析化学、蛋白质组学等学科,涉及到的技术手段有生物传感器、生物芯片等.适配体作为一种新型的药物分子在肿瘤领域应用研究也逐渐增多,在肿瘤诊断和治疗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文章总结了近年来肿瘤相关因子的核酸适配体在肿瘤诊断与治疗中的研究情况.

  • TSGF、CEA、Fe联合检测对62例肺癌诊断意义的评价

    作者:左继红;马德林;彭晓燕;杨吉生

    对于肺癌的诊断,目前除了X线、CT、MRI等影像学方法及支纤镜外,血清癌胚抗原(CEA)一直是实验室常用的检测标志物之一,但仍有34%左右的肺癌患CEA者呈阴性或低浓度,影响了临床的早期诊断.恶性肿瘤特异生长因子(TSGF)是近年发现的恶性肿瘤相关因子之一,对多种肿瘤的诊断有临床意义.本文对62例肺癌患者血清中的TSGF、CEA及血清铁蛋白(Fe)进行测定,并与38例良性肺病患者及49例健康人血清进行比较,探讨其对肺癌的临床诊断价值,现报告如下.

  • 黑色素瘤治疗新进展

    作者:战雪林;张瑜娟;闵卫平

    黑色素瘤是皮肤癌中致命的恶性肿瘤,可发生于黑色素细胞存在的任何解剖部位.由于恶性黑色素瘤的侵袭、迁移能力强,传统的放化疗治疗效果差.为了能够克服耐药并有效治疗黑色素瘤,亟需发现新的治疗因子(癌症相关的免疫检查点、信号通路、突变体等),将临床实施的各种治疗方案(手术治疗、辅助治疗、免疫治疗、靶向治疗、辐射治疗等)进行合理、安全、有效的组合.联合治疗手段不但能增强治疗效果,还可尽可能地避免耐药性的出现.纳米载药系统应用于肿瘤能够聚集于肿瘤部位释药,降低毒副作用,生物相容性良好,是一种良好的载药体系.本文介绍了黑色素瘤的形成、危险因素、预后、相关信号通路及纳米材料在黑色素瘤治疗中的应用,并着重介绍了目前黑色素瘤治疗的现状和新的研究方向.得出联合疗法在治疗黑色素瘤中显示出巨大潜力,且新的肿瘤相关因子对黑色素瘤的治疗也至关重要.

  • 翼状胬肉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

    作者:张晓萍;王琛;潘晓晶

    翼状胬肉是眼科常见疾病,常发生于鼻侧的睑裂区.翼状胬肉的存在不仅影响美观,若遮盖视轴区,会严重影响病人的视力.目前关于翼状胬肉的研究涉及到流行病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及病毒学等多个领域,但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手术后复发问题依然明显.本文对翼状胬肉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甲胎蛋白、甲胎蛋白异质体、铁蛋白和肿瘤相关因子联合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许成新;褚邦勇;徐玖飞;林黎

    目的:探讨甲胎蛋白(AFP)、甲胎蛋白异质体(AFP - L3)、铁蛋白(Fer)和肿瘤相关因子(TSGF)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PHC)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80例原发性肝癌组、60例良性肝病组和60例健康人群的AFP、AFP-L3、Fer和TSGF分别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亲和吸附法、微粒子酶促化学发光法以及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其含量.结果:AFP、AFP - L3、Fer和TSGF单个肿癌标志物诊断原发性肝癌的敏感性分别为87.5%、85.0%、90.9%、88.8%,特异性分别为94.8%、97.0%、86.5%、85.3%;四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PHC诊断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8.9%和99.8%,联合检测的敏感性与单项检测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用AFP、AFP - L3、Fer和TSGF联合检测可大大提高原发性肝癌的检出率.

  • 112例尿肿瘤相关因子检测结果分析

    作者:孙伟娜

    恶性肿瘤是危害人类生存的一大重要杀手,及早发现是目前人类为切实可行的癌症控制措施,我科开展了"早知道"-尿肿瘤相关因子(DTPT)的检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索拉非尼治疗晚期肾癌肺转移灶消失停药复发1例

    作者:付成;穆中一;刘世博

    患者,男,62岁,以"左侧腰痛,血尿3个月"为主诉于2007年5月10日入院.无咳嗽、咳痰,胸闷、气短等伴随症状,既往无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病史.CT提示左肾肿瘤,大小约10.0 cm×9.0 cm×8.0 cm,同时伴多发双肺转移,肺部病灶大者约为1.5 cm×1.5 cm(图1A、B).临床诊断:左肾癌T2bN0M1.2007年5月14日于我科行经腹根治性左肾切除术.术后病理:左肾细胞癌(透明细胞癌为主);肿瘤相关因子:细胞角蛋白8(CK8)(++),CK18(+).术后2周开始使用索拉非尼,400 mg,每日2次,口服.

23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