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备体外循环辅助下气管切开手术配合1例

    作者:潘晓婷

    体外循环实际应用于心外科手术,是指应用人工管道将人体大血管于人工心肺机连接,从静脉系统引出静脉血,并在体外氧和,再经血泵将氧合血输回动脉系统的全过程,又称心肺转流,主要应用心脏、大血管手术.气管切开术是一种抢救急危重患者的术式.2012年2月13日成功进行了1例备体外循环辅助下气管切开手术,现报告如下.

  • 急诊体外循环在心肺复苏中的应用

    作者:姜冠华;张广福;张鲁英;李凡东;梁家立

    近年来由于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技术的发展和有关设备的更新,不仅使CPB技术成为心脏大血管手术的安全辅助方法,同时也在抢救和治疗危重病人中取得良好临床效果;特别是对于心搏骤停者的心肺脑复苏,显示了其独特的价值.本院1989年1月至2001年5月应用急诊体外循环(emergency cardiopulmonary bypass,ECPB)抢救心搏骤停病人8例,现总结报道如下.

  • 非常规心脏手术的应急体外循环

    作者:程邦昌;涂仲凡;毛志福;林道明;张遵严

    现今,体外循环技术不仅成为用于心脏大血管疾病矫治术的有效、安全辅助措施,而且也引用到非心脏大血管手术,特别是将其用于抢救某些濒危病例取得了可喜结果.本文回顾分析我院近20年2 800例体外循环病例中,归属于非常规心脏手术的应急体外循环32例(1.14%)的经验.

  • 大血管手术中的体外循环管理

    作者:程光存;严中亚;吴一军;雷虹;孙云;卢中;郑理;朱正艳;汤丹丹;姜波

    目的:总结各种大血管手术中的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ECC)方法及管理经验.方法:体外循环下完成各种大血管手术21例,升主动脉人造血管置换、Bentall手术、全主动脉弓置换(象鼻术)+带膜支架植入手术,21例患者采用改良心肌保护液灌注,均用深低温停循环+顺行性脑灌注方法或逆行灌注方法.结果:21例主动脉夹层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其中7例行Bentall手术,3例行升主动脉置换术+主动脉瓣成形手术+全弓置换术+象鼻手术,1例行升主动脉置换术,10例行Bentall 手术+全弓置换术+象鼻手术,采用深低温停循环(DHCA)加选择性脑灌注手术治疗主动脉夹层21例.本组ECC时间129~414(182.3±51.9)min,主动脉阻断时间83~258 min,平均(132.3±52.8)min.深低温停循环时间8~53 rain,平均(29.10±18.30)min,选择性脑灌注时间8~58 min,平均(33.4±18.5)min.停循环低鼻咽温13.8~20.1(17.8±3.5)℃,转流中尿量450~4 900(2 326.1±1 061.2)mL,超滤量1 000~5 000(2 783.9±1 246.6)mL,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11~192(37.8±22.3)h,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120~1 850(523.2±353.1)mL.无手术死亡,无术后低心排出量综合征(低心排)和多脏器功能衰竭,均治愈出院,无永久性脑损害发生.21例患者中,均痊愈出院.结论:针对不同的大血管手术选择不同的ECC方法并加强围术期ECC管理,可以显著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 自体血小板分离技术对大血管手术凝血指标影响的研究

    作者:樊珍;赵丽云;赵嘉美;侯宇希;马骏;卿恩明

    目的:研究术前自体血小板分离技术(APP)对大血管手术围术期凝血指标的影响,并观察临床效果.方法:选择A型主动脉夹层择期行主动脉替换手术的患者44例,男性36例,女性8例,年龄36 ~65岁,ASA Ⅱ-Ⅲ级.根据随机对照原则,将患者分为实验组(A组)与对照组(C组),每组各22例,实验组应用自体血小板分离技术,对照组仅应用血液回收等常规血液保护措施.于麻醉诱导后(T1),鱼精蛋白中和肝素后(T2),术后24h(T3)采集血液标本,监测血小板计数(PLT)、血红蛋白含量(HB)、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比率(INR)、D-二聚体(D-Dimer,D-D)、血浆纤维蛋白原(FIB),血栓弹力图(TEG)的反应时间(R)、凝集时间(K)、凝集块形成速率(α-角)、大振幅(MA)、预测在MA值确定后30min内血凝块溶解的百分比(EPL).结果:同对照组相比,实验组Pit、MA值在T2、T3时明显升高(P<0.05).T2时,实验组较对照组APTT明显缩短(P<0.05),R值、K值减小(P<0.05),同时FIB明显增高(P<0.05).T3时,实验组K值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术中异体红细胞输注量、血浆输注量及出血量减少,且止血时间缩短.术后实验组24h引流量减少、机械通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缩短(P<0.05).结论:APP技术可改善大血管手术术后凝血功能,减少围术期出血量及异体血输注量,具有血液保护作用.

  • 大血管手术在不同停循环温度下顺行性脑灌注的荟萃分析

    作者:王越夫;郭莎莎;孙燕华;刘晋萍;王古岩;吉冰洋

    目的 深低温停循环(DHCA)联合顺行性选择性脑灌注(ASCP)技术是目前大多数心脏中心主动脉弓部手术时采用的体外循环技术.但随着凝血、炎症反应、器官功能损伤等问题的日益彰显,人们对采用深低温的必要性逐渐产生质疑.本篇荟萃分析将不同停循环温度下应用顺行性脑灌注的大血管手术患者的临床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方法 我们对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谷歌学术及万方、维普、中国知网等国内数据库进行了检索.将不同停循环温度下顺行性脑灌注的大血管手术的研究纳入本荟萃分析,并且纳入的研究需报道了相应的临床结果.我们通过Q检验和I2检验进行异质性分析,运用Begg's检验和Egger's检验分析有无发表偏倚.结果 本荟萃分析共纳入13篇研究,共2531人,其中305名患者采用了DHCA+ASCP,1167名采用中低温停循环(MHCA) +ASCP,1059名患者采用浅低温停循环(mild HCA) +ASCP.对深低温组与中低温组对比分析,深低温组的早期死亡率显著高于中低温组,而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PND),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TND)及肾衰结果无显著性差异.对中低温组与浅低温组对比分析,浅低温组TND,肾衰,出血再次开胸的发生率均低于中低温组,而早期死亡率与PND无明显差异.结论 MHCA+ASCP在早期死亡率方面优于DHCA+ASCP.而mild HCA+ASCP在TND,肾衰,因出血再次开胸方面均优于MHCA+ASCP,其他结果无显著差异.因此,对于在停循环过程中应用顺行性脑灌注实施主动脉手术的患者,适当提高停循环温度是相对安全并值得积极推荐的.

  • 大血管手术中的体外循环管理

    作者:王加利;李佳春;高长青;丁振元;骆荩;张涛

    目的 总结各种大血管手术中的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ECC)方法及管理经验.方法 ECC下完成各种大血管手术61例,升主动脉人造血管置换、Bentall手术采用升主动脉-右房插管,中低温体外循环方法;升主及半弓置换手术采用腋动脉-右房插管,深低温停循环方法;全主动脉弓置换(象鼻术)+带膜支架植入手术采用腋动脉-右房插管,深低温停循环+顺行性脑灌注方法.心肌保护均采用4:1含血冷停搏液顺行+逆行方法灌注.结果 升主及半弓置换10例,Bentall手术33例,Cabrol+半弓置换手术1例,Bentall+升主及半弓置换手术9例,Bentall+全弓置换(象鼻术)+带膜支架植入手术2例,升主及全弓置换+带膜支架植入术5例,David手术1例,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5例.采用腋动脉插管27例.ECC时间129~414(182.3±51.9)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68~259(137.0±35.0)min,低鼻咽温13.8~28.0(22.8±3.5)℃,深低温停循环26例,停循环时间15~55(29.2±11.4)min,停循环时低鼻咽温13.8~21.0(17.7±1.9)℃,转流中尿量150~4900(1326.1±1061.2)ml,超滤量900~5000(2783.9±1246.6)ml,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11~192(27.8±32.3)h,术后24h胸腔引流量120~1850(523.2±353.1)ml.术后死亡4例,余者痊愈出院.结论 针对不同的大血管手术选择不同的ECC方法并加强围术期ECC管理可以显著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 大血管手术体外循环配合的体会(附137例)

    作者:江国健;阮秀璇;郑振雄;张和英;林榕;陈秋荣

    目的总结大血管手术的体外循环配合的体会.方法大血管手术137例,升主动脉瘤62例,采用浅一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主动脉或股动脉插管,使用高钾氧合血停搏液.胸主动脉瘤,腹主动脉瘤,主动脉缩窄,胸腹主动脉瘤共69例,采用左心转流或股动一静脉转流.主动脉弓中断2例采用深低温停循环.其余病例采用体外循环辅助.其中1例胸降主动脉瘤和2例升主动脉瘤累及弓部行深低温停循环+选择性脑灌注.结果 125例病人痊愈出院,12例病人因各种原因死亡.结论针对大血管手术的方式选择体外循环方法,以减少病人的并发症,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 大血管手术中康斯特保护液与含血停搏液心肌保护效果比较

    作者:贺子剑;张力;彭东;钟执文;周成斌;章晓华;范瑞新;庄建

    目的:回顾性分析大血管手术中采用康斯特保护液( HTK液)与含血停搏液的心肌保护效果,为临床合理使用心脏停搏液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4月至2006年12月100例采用多次灌注含血停搏液的大血管手术患者作为含血停搏液组( BC组),2014年1月至2014年7月100例使用单次灌注HTK液的大血管手术患者作为HTK液组( HTK组)。采用倾向评分匹配方法在上述资料中选择合适病例进行匹配,消除体外循环时间上的差异。共获得BC组43例与HTK组43例配对。结果 BC组平均阻断时间为(102±40)min;HTK组阻断时间为(103±31) min( P =0.87)。主动脉开放后两组心脏自动复跳率没有差别。血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功酶在手术当天显著增高,术后第1d、2d逐渐回落,统计显示两组之间没有差异。术后两组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也无差异。两组患者均无死亡。结论 HTK液在大血管手术中的心肌保护效果同含血停搏液多次灌注一致。单次灌注HTK液具有简化外科操作的临床优越性。

  • 带血管蒂大网膜治疗胸骨正中切口心脏修补术后胸骨感染一例

    作者:樊晓武;郝志鹏;黄青云;黄畦

    近数十年来,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经胸骨正中切口心脏大血管手术不断增多.随之而来的因为心脏大血管术后胸骨感染的病例也大为增加,据不完全统计,其发生率为2%左右,如果治疗不及时,死亡率较高,严重地影响患者的存活及预后[1].2012年4月我们收治了1例因心脏外伤行胸骨正中切口心脏修补术后胸骨感染患者,现报道如下.

  • 胸部大血管手术中常规应用腋动脉插管的临床经验总结

    作者:潘俊;李庆国;周庆;王强;武忠;王东进

    以往,胸部大血管手术常选择使用股动脉插管心肺转流下行胸部大血管人工血管置换[1].但股动脉插管常常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包括下肢缺血、骨筋膜室综合征、神经损伤、夹层的逆行剥离、假腔内血栓的脱落以及因灌注不良引起的终末器官缺血[2-3].有研究认为夹层动脉瘤患者在行股动脉插管灌注时,大部分患者存在灌注不良的风险[4].因此,许多学者推荐胸部大血管手术中常规使用右侧腋动脉插管.2007年1月到2010年12月,我科共手术治疗单纯胸部大血管病变患者45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 第六届全国血管外科学术会议纪要

    作者:王玉琦;蒋俊豪;陈斌

    由中华医学会血管外科学组主办、上海医学分会承办、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协办的第六届全国血管外科学术会议于2001年5月18日~20日在上海举行.与会代表400余人,16 位专家向大会作了血管外科临床和研究进展的学术报告.会议共收到论文374篇,内容涉及现代血管外科的各个领域,对血管外科的热点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反映了我国血管外科工作者的新经验和成果,是新世纪全国血管外科同仁的首次盛会.我国的血管外科事业起步比较晚,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经历了艰难的历程.可喜的是过去10年是我国血管外科快速发展的10年.如今我国的血管外科医师已具备了处理包括大血管手术在内的几乎所有类型的血管疾病的能力.随着20世纪70年代以来血管腔内诊断和治疗技术的出现,血管腔内治疗这一概念已被普遍接受,并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血管外科的大热点.本次会议的论文有35篇论及血管腔内治疗技术 .我国的血管外科医师已将血管腔内技术应用于治疗动脉瘤、夹层动脉瘤、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颈动脉疾病、静脉疾病和血管畸形等多种血管外科疾病,而且不少地区也开展了此项工作.

  • 心脏外科中心静脉置管的护理

    作者:谭蕾;何子林;王学鹏;邓培;张嘉文;沈冬焱

    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常规应用于心脏外科手术患者,用于输血、输液、静脉内营养支持、给药及血液动力学监测.总结我科2005年7月至2012年12月981例心脏外科手术病例围手术期中心静脉导管的资料,报告如下.对象与方法1.一般资料:本组981例,男660例,女321例;年龄3~91岁,平均47岁.其中冠状动脉搭桥术809例,先天性心脏病纠治术79例,瓣膜手术56例,大血管手术9例,其他手术28例.

  • HTK液与含血停搏液在大血管手术中心肌保护效果比较

    作者:林隆辉

    目的:研究HTK液与含血停搏液多次灌注在大血管手术中对心肌保护的效果和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5年3月行大血管手术的患者144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所用保护液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72例)。对照组灌注含血停搏液,观察组灌注HTK液,对比两组患者心肌保护情况及临床效果。结果术后1h观察组血乳酸值显著升高,且大于对照组,而术后1~2d回落,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中体外循环时长、主动脉阻断时长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停搏液用量、钠离子补充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两组多巴胺使用量、当天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K)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术后监护时间(3.52±0.15)d显著短于对照组(5.57±1.18)d, P<0.05。两组围手术期心肌梗死、病死率及自发性自跳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HTK液与含血停搏液在大血管术式中对心肌保护效果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HTK液灌注具有操作简便、保证手术顺畅性等优越性。

  • 自体血小板分离在大血管手术中的血液保护作用

    作者:袁辉;黄维勤;袁世荧

    目的 探讨自体血小板分离在大血管手术中的血液保护效果.方法 选择武汉亚洲心脏病 医院2014年7月至2015年12月择期行大血管手术的患者150例.患者ASAⅡ~Ⅲ级,年龄19~68岁,体重50~85 kg.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n=75):A组,单纯术中自体血回收;B组,自体富血小板血浆(APRP)回输及术中自体血回收,整个血小板(PLT)分离过程在肝素化之前完成.于麻醉诱导前(T1)、肝素化前(T2)、出手术室时(T3)和术后1 h(T4)、24 h(T5)各时点检测血小板及血液凝血功能相关各项指标.记录体外循环(CPB)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1h、24h伤口引流量和异体输血量.结果 与A组比较,B组术后1h时血小板计数明显升高,其中A组PLT计数为(89±25)×109/L,B组PLT计数为(146±31)×109/L;术后1h、24 h引流量、异体红细胞、血浆输注量和异体血小板输注率显著降低(P均<0.05).B组凝血速率(CR)、纤维蛋白酶原(FIB)、血小板功能(PF)与A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均<0.05);B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A组相比明显下降.结论 术前急性自体血小板分离联合术中自体血回收可明显改善大血管手术患者的凝血功能,并降低术后出血量、异体血的输注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 围手术期β受体阻滞剂应用的安全性评价

    作者:严晓伟

    1 概述围手术期患者的紧张、焦虑和恐惧伴随着血浆儿茶酚胺水平不同程度的升高和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高,导致血压上升、心率加快以及血游离脂肪酸浓度升高.而且,相当多的外科手术在65岁以上的老年患者中进行,这些患者年龄大,约有30%的患者患有冠心病,因此,围手术期交感张力的增高使得这些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包括急性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快速心律失常、急性左心室功能不全、心脏性猝死、严重低血压等)的风险大大增加.研究显示,进行大血管手术的患者(尤其是那些冠心病患者),术后30天的死亡率高达3%~6%;术中和术后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分别为4.8%和3.6%,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分别为1%~36%和14%~41%,心肌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18%~74%和27%~38%;对出现并发症的患者,术后30天的病死率高达36%~70%.

  • 体外循环下气管肿瘤切除术研究进展

    作者:张银合

    体外循环主要用于心脏大血管手术.近年来,在非心脏大血管手术中的应用日趋增多.气管肿瘤发病虽少见,但较复杂者行常规麻醉手术却十分困难且危险性很大,此外,对体外循环是否引起肿瘤转移还存在争议.本文就体外循环下气管肿瘤切除术的临床效果及存在的问题综述如下.

  • 主动脉弓置换手术中的选择性脑正行灌注效果及影响因素

    作者:程卫平;林雪;李桂芬;孙立忠

    主动脉弓置换术是常见的大血管手术之一.由于将头臂血管重新吻合到替换的主动脉弓,因此术中需要中断头部血流.目前临床上有多种技术用于此期间的脑保护,如深低温停循环(DHCA)、选择性脑逆行(RCP)或正行灌注(ASCP)等.后者是目前为提倡的方法之一.本研究拟以颈静脉窦血氧饱和度(SjvO2)和氧分压(PjvO2)(温度校正和非校正的)为指标,观察主动脉弓置换术中行ASCP时,灌注流量、灌注血中的氧分压(PaO2)和二氧化碳分压( PaCO2)对其影响,为合理应用该技术提供依据.

  • 体外循环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

    作者:孙健

    1 术前准备及护理几乎所有的心脏、大血管手术都需在体外循环的支持下才能进行,体外循环也能在一些非心脏手术中应用.为此做好体外循环前的准备是心胸外科医护人员必须做好的一项工作.护士应认真对待,准备充分,才能保证手术的完成.

  • 影响体外循环术后机械通气时间的因素及对策

    作者:王伏生;侯冉;马捷

    心脏、大血管手术中,由于体外循环的应用,肺淤血、肺不张,肺动脉高压等导致肺顺应性下降,术后伴随呼吸运动的氧气消耗量是术前的5倍~10倍,呼吸工作量增加[1].人工机械通气可以减少呼吸做功,维持氧气供需及酸碱平衡,有利于术后心肺功能的恢复.但长期使用机械通气可能出现诸如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ed associated pneumonia,VAP)[2],肺不张、脱机困难、气道损伤、费用增加等不利影响.因而加强术前、术中、术后管理,创造条件早期脱机,以减少机械通气并发症的理念得到广泛认同[3,4].本研究旨在通过多因素的控制、比较、分析影响体外循环术后机械通气时间的因素及早期脱机,减少机械通气并发症的可行性.

40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