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心跳呼吸骤停患者30例心肺脑复苏的体会

    作者:李晋霞;李霞

    心跳呼吸骤停是临床上危急的征象,心肺脑复苏的成功,尤其是能否终脑复苏,一直是医学界的一大难题。本研究对我院重症医学科2011-2012年间30例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心肺脑复苏的情况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 不同气管插管时间对心肺脑复苏效果的影响分析

    作者:孙双智

    目的 探讨分析不同气管插管时间对心肺脑复苏效果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治疗总结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87000例行气管插管治疗的心跳、呼吸停止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气管插管治疗的时机将其分为即刻组(58265例)和延时组(28735例).对比两组患者的心肺脑复苏效果,并将延时组依据插管操作者科室分为麻醉科组(16392例)与急诊科组(12343例),对比两个亚组的心肺脑复苏效果.结果 即刻组插管时间明显短于延时组(P<0.05),且前者复苏成功率及存活率均显著高于后者(P<0.05);麻醉科组插管时间明显短于急诊科组(P<0.05),且前者复苏成功率及存活率均显著高于后者(P<0.05).结论 对心跳、呼吸停止患者即刻行气管插管治疗,不仅可以缩短插管时间,还可显著改善心肺脑复苏成功率及存活率,且由麻醉科医师操作效果更佳.

  • 心肺脑复苏的急救护理现状及新进展

    作者:曹洪艳;乔建红

    虽然社会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各种疾病灾难却越来越多,危害让人类健康,严重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近年来,由于人类在心肺脑方面的疾病较多,所以人们对其治疗技术比较关注.本文针对此问题,浅要分析了心肺脑复苏的急救护理现状及其新进展.

  • 优化护理急救流程在急诊心肺脑复苏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探讨

    作者:孔凡平

    目的:探讨优化急诊科急救护理流程对提高急诊心肺脑复苏患者抢救有效率的影响.方法:运用现代流程再造管理理念对我院急诊科现有急救护理流程进行优化设计,比较实施优化标准流程前(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32例急诊心肺脑复苏患者病例抢救资料)和实施优化标准流程后(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40例急诊心肺脑复苏患者病例抢救资料)患者抢救时间、抢救成功率、医疗纠纷和患者家属满意度.结果:优化急诊急救护理流程后,急诊心肺脑复苏患者抢救时间明显缩短(P<0.001)、抢救成功率明显提高(P<0.001),医疗纠纷发生率明显下降(P<0.001),患者家属对抢救过程中护理人员护理技能及医护配合满意度明显提高(P<0.001).结论:优化护理急救流程缩短了心搏呼吸骤停患者心肺脑复苏急诊接诊、促进医护一体化配合,缩短院前抢救时间,提高救治率,还提高了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具有极高推广应用价值.

  • 心肺脑复苏患者47例脑复苏的经验体会

    作者:陶军;龙俊国

    心肺复苏术的主要目标是恢复心跳和呼吸,基本生命支持(BLS)及高级心脏生命支持(ACLS)均是将维持和恢复自主循环作为心肺复苏成功的主要指标,然而无数临床案例告诉我们如果大脑功能丧失或留下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对患者及其家庭乃至社会造成的损害和负担依然是严重的,所以近年来,脑复苏成为心肺脑复苏研究的焦点.2005年3月~2011年3月收治脑复苏患者47例,现将有关情况分析如下.

  • 探讨PBL情景教学法在超声科护士心肺复苏培训中的应用效果

    作者:曹琼

    2010年美国心脏协会重新修订了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成为全球心肺复苏的新标准。作为超声科的护士在做好日常诊疗工作、做好各项超声照影及介入超声治疗的护理配合工作之外,应该及时的学习掌握关于心肺复苏的新动态、新标准,并开展相关的培训和考核,不断提升心肺复苏的技术水平,为心脏骤停的患者提供有效及时的抢救,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为临床医生的进一步生命支持及治疗工作赢得宝贵的时间与机会。

  • 电击伤致呼吸心脏骤停11例临床分析

    作者:赵鹏;李春盛

    目的 探讨电击伤致呼吸心脏骤停的治疗策略.方法 对1999年-2010年收治的11例电击伤致呼吸心脏骤停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11例电击伤致呼吸心脏骤停的患者经积极的心肺脑复苏治疗后,6例治愈,2例复苏成功后放弃治疗自动出院,3例治疗无效死亡,治愈率54.4%.结论 电击伤致呼吸心脏骤停是急诊科的危重症,尽快、持久地采取有效的心肺脑复苏,同时积极进行高压氧治疗,对于患者的复苏成功及治愈起着关键作用.

  • 纳络酮在治疗内科急症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王继华

    目的观察纳络酮在内科治疗心肺脑复苏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站收治的68例急症心搏呼吸骤停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进行对比观察,治疗组与常规组.对治疗组除了采用常规治疗心肺脑复苏的基础卜加用纳络酮.结果纳洛酮治疗组复苏成功率及存活时间明显好于常规组(P<0.01).结论纳络酮可以在心肺脑复苏的抢救中广泛应用.

  • 介入与溶栓疗法救治院外心脏骤停的比较

    作者:李颖庆;柳娜;胡春林;魏红艳;李慧;李欣;廖晓星

    目的 汇集有关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所致院外心脏骤停(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OHCA)的文献,分别对冠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与静脉溶栓在自主循环恢复(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后患者中的疗效进行比较;通过揭示两种疗法对此阶段患者存活出院及神经功能恢复方面的作用,明确ROSC阶段治疗的重要性,以期指导对由STEMI所致OHCA患者的救治.方法 本研究通过查询PUBMED和MEDLINE数据库,对1995年1月至2011年10月间的有关STEMI所致OHCA的研究文献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以获得ROSC的OHCA患者为研究对象,相关患者的存活出院率和神经功能良好率作为此项研究的评判标准.共有18篇文献纳入此项研究,由于Meta分析必须是同期对照性研究,笔者将同一队列研究中获得ROSC后接受PCI的患者作为治疗组、拒绝PCI的患者作为对照组;与之相应,接受静脉溶栓的患者作为治疗组、拒绝静脉溶栓的患者作为对照组;然后,利用Review Manager 5.1软件对各自相应的治疗组与对照组间进行Meta分析.此外,也对PCI与静脉溶栓两种疗法对此类患者的出院率及神经功能良好率间的差异,采用Pearson x2进行比较.结果 在由STEMI所致OHCA的患者中,Meta分析显示了对ROSC后患者的存活出院率方面PCI[OR(odds ratio,优势比),1.65; 95%CI(confidence interval,可信区间),1.05-2.59,P<0.01]与静脉溶栓(OR,2.03; 95%CI,1.24 ~3.34,P<0.01)明显优于各自的对照组;总体比较中,静脉溶栓与PCI在此类患者的存活出院率(63.00%vs.65.19%,P=0.548)及神经功能恢复率(88.62% vs.91.25%,P=0.351)方面具有相似的结果.结论 对STEMI所致的OHCA患者,在ROSC后进行PCI或静脉溶栓能够提高存活出院率;静脉溶栓在救治此类患者中具有与PCI同等的效益.

  • 急诊体外循环在心肺复苏中的应用

    作者:姜冠华;张广福;张鲁英;李凡东;梁家立

    近年来由于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技术的发展和有关设备的更新,不仅使CPB技术成为心脏大血管手术的安全辅助方法,同时也在抢救和治疗危重病人中取得良好临床效果;特别是对于心搏骤停者的心肺脑复苏,显示了其独特的价值.本院1989年1月至2001年5月应用急诊体外循环(emergency cardiopulmonary bypass,ECPB)抢救心搏骤停病人8例,现总结报道如下.

  • 有效人工通气时机对心肺脑复苏的影响

    作者:邓春发;丁祥武;孟宪明

    目的评价有效人工通气的时机与心肺脑复苏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60例心搏骤停行心肺脑复苏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心搏骤停至成功气管插管实施有效人工通气的间隔时间,分三组,即<5 min组、5~10 min组、>10min组.比较每组中各期的复苏成功率.结果<5 min组分别与5~10 min组和>10 min组比较,三期复苏成功率均有显著差异(P<0.05或0.01),而5~10 min和>10 min组三期间的复苏成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及时有效的人工通气是心搏骤停CPCR成功的关键,5 min内行有效人工通气可显著提高复苏成功率.

  • 3796例院内心肺复苏患者的回顾性分析

    作者:万健;李国民

    目的了解10年来院内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现状,探索如何提高CPR特别是脑复苏水平.方法对本院1995至2004年记录完整的3 796例患者资料进行院内CPR回顾性研究.对病例数量,疾病种类,CPR有关时程、实施地点、肾上腺素用量,心肺复苏成功率及脑复苏成功率等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CPR病例数量逐年上升,21~50岁年龄段构成比增长显著,而10岁以下病例逐年减少;1999年起,创伤后CPR病例数量超过心血管病而跃居首位;心脏停搏时间大于10 min者CPR成功率明显低于10 min内开始CPR者(P<0.001);全部病例CPR成功率为30.4%,24小时生存率3.6%,脑复苏成功率仅1.4%;CPR成功率与心脏停搏时间、肾上腺素用量、初期复苏地点等有关,ICU及手术室内CPR和脑复苏成功率相对较好,普通病房低.结论院内CPR成功率较低,脑复苏成功率则极低.主要原因是早期生命支持"生存链"未得到切实应用.普及、加强院前和院内复苏标准化训练,完善急诊医学体系建设和管理,是提高CPR成功率的根本途径.

  • 体外膜肺氧合在心肺脑复苏中的应用

    作者:蒋崇慧;黄子通;谢钢;李斌飞;宁晔;吴美英;郑伟华;尹刚;赵双彪

    目的 探讨体外膜肺氧合(extl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在心脏骤停患者中的治疗作用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02年6月至2007年6月期间,本院急诊和重症监护室应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治疗的心脏骤停15例患者,按照美国心脏学会<2005年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国际指南>的标准诊治方案进行救治,同时行体外膜肺氧合(ECMO)治疗.采用治疗前后自身对照的方法,监测ECMO治疗前、ECMO治疗后10 min、1 h、6 h、12 h、24 h,患者的心率、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eve);并抽取桡动脉血检测动脉血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血氧饱和度、酸碱度、动脉血乳酸含量等指标;统计数据以((x)±s)表示,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包进行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就患者的神经性后遗症进行了观察和描述.结果 平均动脉压在ECMO治疗后10min比ECMO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ECMO治疗后1 h比ECMO治疗后10 min有所升高(P<0.05);CVP在ECMO治疗后10 min比ECMO治疗前,ECMO治疗后1 h比ECMO治疗后10 min有所降低(P<0.05);经ECMO治疗后10 min动脉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较ECMO治疗前明显上升(P<0.01),pH明显升高(P<0.01),动脉血乳酸含量明显降低(P<0.01).15例患者中,11例康复出院,其中5例完全康复,没有后遗症,2例有部分记忆障碍,无躯体后遗症;2例有精神障碍,2例有肢体偏瘫.结论 ECMO治疗可辅助心脏维持有效的血液循环,明显改善低氧血症,为大脑提供稳定的氧合血灌流,对心肺脑复苏有利.

  • 叠加通气模式联合心肺复苏机对心肺脑复苏的影响

    作者:孙晓莉;郑雪冰;杨海玲

    心搏骤停(cardiac arrest,CA)是严重的心脏急症,无论心源性还是非心源性,病死率都极高.如何在心肺脑复苏(cardiopulmonary-cerebral resuscita-tion,CPCR)救治过程中提高成功率,成为当今急救医学研究的热点.本研究在CPCR过程中应用Thumper 1007型心肺复苏机(美国密执安仪器公司生产)和PB 760型呼吸机(美国邝公司生产)采用叠加通气模式和Thumper心肺复苏机联用,并与VCV通气模式和徒手标准复苏进行分析比较,现报道如下.

  • 高压氧舱内心肺脑复苏的安全性及疗效分析

    作者:于有贵;周旋;赖群;刘孝梅

    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跳、呼吸骤停,经积极有效的早期心肺复苏后,脑功能复苏是决定心肺复苏终成败的关键环节之一[1],因为它关系着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为探索更好的脑复苏方法,枣庄矿业集团中心医院急诊科与高压氧科联合进行高压氧舱内的心肺脑复苏,现就其安全性及疗效分析如下.

  • 5例心室纤颤成功复苏的救治体会

    作者:胡晖

    心肺脑复苏一直是医学上的一大难题.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新疆喀什泽普县人民医院内科收治危重患者135例,死亡45例:其中因心跳骤停36例,明确心室纤颤31例,复苏成功5例,死亡26例.

  • 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心肺复苏治疗

    作者:秦治刚;杨小玉;赵丛海;房晓萱;于伟东

    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常突发非心源性呼吸心跳骤停,充分认识这类非心源性呼吸心跳骤停的机制,及时正确地实施心肺脑复苏,对挽救患者生命,为手术创造时机提供了可能[2].2003年6月至2009年10月经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抢救治疗的26例非心源性呼吸心跳骤停的重度颅脑损伤病例,现报道如下.

  • 增强型体外反搏减轻心搏骤停犬脑损伤

    作者:刘荣;李欣;胡春林;江利;戴刚;冯铭哲;伍贵富;李颖庆;廖晓星

    目的 通过脑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评价增强型体外反搏(EECP)干预对心脏骤停(CA)自主循环恢复后(ROSC)犬脑水肿及脑血流的影响.方法 16只比格犬,采用心外膜电致颤诱发心搏骤停,ROSC后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EECP干预组,各8只.于致颤前和ROSC后连续3d采用扩散加权成像(DWI)和灌注加权成像(PWI)进行4次脑MRI扫描.并记录动脉内血压、单侧颈总动脉流量、颅内微循环灌注量.两组间依据正态检验结果用t检验或用秩和检验.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EECP对平均动脉压无明显影响(P>0.05),但可增加单侧颈总动脉血流量(P<0.05),增加颅内微循环灌注量(P<0.05).EECP增加复苏后当天、第3天水分子表观弥散系数值(ADC) (P <0.05),增加复苏后当天、第2天、第3天相对脑血流量与基础值比值(RCBF/ Baseline) (P<0.05).结论 EECP能改善心搏骤停自主循环恢复后犬脑组织血流灌注,减轻脑水肿,从而减轻复苏后脑损伤.

  • 心肺脑复苏时纳洛酮剂量对大鼠心、脑组织形态学影响的研究

    作者:刘晓亮;孙明莉;谷莉娜

    目的 探讨心肺脑复苏时不同剂量纳洛酮在心脏骤停时对心脑组织的影响.方法 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心肌组织和脑组织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 大剂量纳洛酮改善心脏骤停后心肌和脑细胞的缺氧性损害优于中、小剂量的纳洛酮组.结论 大剂量的纳洛酮能够明显改善心脏骤停后心肌和脑组织的缺血缺氧性损害,有利于心脑复苏.

  • 插入式腹主动脉按压心搏骤停兔复苏效果

    作者:窦微微;王立祥;刘惠亮;郭静;郭成成;刘亚华;马立芝;孙鲲;马文君

    目的 通过比较插入式腹主动脉按压心肺复苏(IAAC-CPR)与传统胸外按压心肺复苏(CC-CPR)对心搏骤停(CA)兔复苏过程中血流动力学及神经系统改变情况,初步评价IAAC-CPR的心肺脑复苏效果及其影响脑灌注和复苏预后的机制.方法 健康新西兰大白兔28只,体质量在2.0~2.5 kg,雌雄不拘,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CC-CPR组(实施传统胸外按压)和IAAC-CPR组(于胸外按压放松期,施行腹主动脉按压),每组14只.冰氯化钾联合气管夹闭建立CA模型,由建模前5 min开始持续监测动物心电图(ECG)、主动脉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及脑皮质血流(CBF)情况直至实验结束;分别记录复苏前基础值(1次/min),复苏30 s、60 s、90 s及120 s的MAP与SBP及脑皮质血流;并于建模前基础时点、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2h、6h留取血液标本.比较两组动物的平均动脉压(MAP)、收缩压(SBP)、脑皮质血流(CBF)、血清S100B蛋白含量、ROSC率、复苏成功率、24 h存活率及24 h神经功能评分的差异.比较两组间差异时,均数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率的比较用x2检验确切概率法.结果 复苏30 s、60 s、90 s、120 s内,IAAC-CPR组MAP、SBP及CBF均高于CC-CPR组,其中MAP值(mm Hg,1 mm Hg =0.133 kPa)为[30 s:(46.4±9.4) vs.(31.4±8.7,60)s:(55.8±13.8)vs.(34.0±11.5); 90s:(61.2±11.5)vs.(38.2±10.1); 120 s:(63.6±11.8) vs.(40.2±10.2);95% CI,30s:-21.73~-12.41,60 s:-28.03~-16.26,90s:-25.27~-14.87,120 s:-25.38~-13.19;t值2:30 s:-7.536,60 s:-7.734,90 s:-7.943,120s:-6.505; P<0.05,P<0.01];SBP值(mm Hg)为[30s:(62.6±9.2)vs.(43.4±15.1); 60s:(75.4±14.0)vs.(50.4±13.8); 90s:(78.4±12.6)vs.(59.4±16.2),120s:(82.8±10.3)vs.(64.3±15.9);95% CI,30 s:-28.91~-9.51,60 s:-35.82~-14.18,90s:-30.28~-7.71,120s:-28.93~-8.07;t值2:30s:-4.071,60s:-4.751,90s:-3.460,120s:-3.647;P值,30s:P<0.05,P<0.01,60s:P<0.05,P<0.01,90s:P=0.02,P<0.05,120s:P=0.01,P<0.05]; CBF值为[30 s:(16.1±6.0)vs.(7.8±2.2); 60s:(91.6±11.8)vs.(57.3±23.2); 90s:(259.9±74.9) vs.(163.6±50.3); 120s:(301.5±60.5)vs.(208.4 ±23.8);95% CI,30 s:-14.82~-1.70,60 s:-61.24~-7.49,90s:-189.45~-3.29,120s:-160.12 ~-26.03;t值2:30 s:-2.904,60 s:-2.948,90s:-2.387,120s:-3.201;P值,30 s:P=0.020,P<0.05,60 s:P=0.018,P<0.05,90 s:P =0.044,P<0.05,120s:P=0.013,P<0.05].两组基础点血清S100B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781,P>0.05),ROSC后2h、6 h IAAC-CPR组血清S100B蛋白水平(pg/mL)低于CC-CPR组,分别为:[2h:(148.7±19.9)vs.(176.0±17.5);6 h:(237.7±17.7)vs.(267.0±14.8); 95%CI,2 h:4.53 ~50.05,6 h:9.29 ~49.26;t值,2 h:2.519,6 h:3.164;P值,2h:P =0.022,P<0.05,6 h:P=0.007,P<0.05).ROSC率及24 h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复苏成功率及24 h神经功能评分IAAC-CPR组优于CC-CPR组(复苏成功率:80%vs.60%,x2值:5.250:P=0.022,P<0.05; 24 h神经功能评分:(3.3±1.49)vs.(4.4±0.94);t值,t=2.429; 95%CI,0.18 ~2.11;P值:P=0.024,P<0.05).所有动物实验后尸检未见腹腔内器官损伤.结论 在心搏骤停兔的复苏过程中,IAAC-CPR可产生较高的平均动脉压(MAP)、收缩压(SBP)及脑皮质血流(CBF),从而减轻了CA所致循环中断造成的脑组织等重要脏器损伤,提高复苏成功率及24 h动物神经功能评分,其心肺脑复苏效果优于CC-CPR.

444 条记录 1/23 页 « 12345678...22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