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心电图诊断扩张性心肌病的临床价值探讨

    作者:丁雯;苏国海

    目的:心电图诊断扩张性心肌病的临床价值探讨.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0例扩张性心肌病患者进行详细分析,并且均采取心电图检查,分析所有患者得到检查结果,总结县点图对于扩张性心肌病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100例患者心律失常所占比例为100%;传导阻滞、异位搏动、非特异性的S T-T改变、左室高电压、异常Q波、P波时限增宽、QT间期延长、猝死所占比例依次是38.0%、45.0%、60.0%、31.0%、6.0%、28.0%、16.0%、2.0%.结论:心电图能够显示出扩张性心肌患者的多种心律失常表现,临床价值颇高,可推广运用.

  • 介绍一种防止通气管溢液的小技巧

    作者:牛发惠

    密封软包装液体内为等压或负压状态,静脉输液时需向密封的输液袋内加人药物,不同的剂量会在袋内产生不同的压力,由于塑料质软有容受性、扩张性,致使配制液体时产生的气体不易排出而滞留于袋内.袋内压力在加药过程中自然形成,高于外界大气压,当输液器针头插入输液袋的瞬间,针头立即与液面接触,在输液袋内较高压力的作用下,液体从通气管向外溢出,既影响药液剂量的准确性,又容易引起患者不满.静脉输液因具有快速达到疗效、安全等特点,而成为临床常用的给药途径.

  •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大动脉扩张性的临床研究

    作者:张志勉;梁济乐;高海青;李曼;高西美;米丰花;陈珉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大动脉扩张性的改变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应用脉搏波传导速度(PWV)自动测量系统测定颈动脉-股动脉PWV作为反映大动脉扩张性的参数.对118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进行了PWV检测,其中男87例,女31例,年龄64~83岁,平均(67.12±10.26)岁.结果118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研究结果显示PWV随年龄的增大而增加(P<0.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收缩压与反映大动脉扩张性的PWV关系密切(P<0.001).结论老年高血压病导致大动脉扩张性降低,年龄、收缩压与患者大动脉扩张性密切相关.

  • 原发性颈静脉扩张症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邱福轩

    原发性颈静脉扩张症是指颈内静脉、颈外静脉、颈前静脉或面后静脉囊状或柱状扩张性病变,临床较为少见.为总结诊治经验,我们对1998~2004年收治的11例原发性颈静脉扩张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 高频超声对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功能改变的评价

    作者:董卫江;闵桂清;谢小岚;张京成;吴利凤

    目的 应用高频超声研究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功能的改变.方法 应用高频超声对55例高血压患者和46例健康人的颈动脉进行检测,记录颈动脉中内膜的厚度(IMT);M-型超声观测颈总动脉前后壁运动曲线,并测量舒张期和收缩期内径,计算僵硬度指数β、扩张性(distensibility)和顺应性(compliance ),经心率和脉压矫正后的前壁加速度(ACi)、减速度(DCi)等参数.结果 高血压患者比健康人平均IMT增厚,僵硬度指数增大,扩张性和顺应性降低(P<0.001) ,加速度和减速度降低(P<0.001).僵硬度指数、扩张性、顺应性、加速度和减速度等指标与脉压相关(P<0.001).结论 本研究显示高频超声所检测的多项参数能反映颈动脉血管功能变化的特征,是无创诊断动脉硬化的简便有效的方法.

  • 高频超声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结构与功能改变的评价

    作者:刘荣桂;钱蕴秋;何光彬;周晓东

    目的应用高频超声研究脑梗死患者颈动脉血管结构与功能的改变.方法应用高频超声对46例脑梗死患者和40例健康老年人颈动脉行二维超声检查,观察并记录颈动脉内-中膜有无增厚、有无斑块、斑块数目和回声情况,测量舒张期内-中膜厚度(IMT);M-型超声记录颈总动脉前后壁在收缩期和舒张期运动幅度变化,测量舒张期和收缩期的内径,计算内-中膜横截面积(IMSCA)、僵硬度β指数、扩张性(distensibility )和顺应性(compliance)等参数.结果脑梗死患者比健康老年人斑块数目及低回声斑块检出率增加,大IMT和平均IMT增厚,内-中膜横截面积、收缩期内径和舒张期内径、僵硬度指数增大,扩张性和顺应性降低(P<0.05).IMT与僵硬度指数、扩张性和顺应性无明显相关性.IMSCA、僵硬度指数、扩张性和顺应性与脉压相关(P<0.01),而与收缩压、舒张压等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高频超声是无创诊断颈动脉早期动脉硬化的简便有效的方法,颈动脉IMT结合僵硬度、扩张性和顺应性等指标可反映脑梗死患者颈动脉血管结构和功能变化的特征,可提供更全面的信息.

  • 高血压患者心脏及大动脉结构和功能改变及降压治疗的效应

    作者:王宏宇;张维忠;龚兰生;胡大一

    目的评价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脏和大动脉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及硝苯地平控释片12周治疗的影响.方法应用二维和多普勒超声及PWV自动测定系统观察16例进行硝苯地平控释片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其中,男12例,女4例,平均年龄60.25±8.05岁.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重复进行上述检测.结果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压、脉压、颈动脉-股动脉PWV、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左心室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左室相对厚度、左室重量指数在治疗12周后明显降低;颈总动脉横断面顺应性、容积扩张性在治疗12周后显著增加.结论硝苯地平控释片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不仅与血压降低有关,同时能明显逆转血管重构,改善改善大动脉扩张性和顺应性,逆转左室肥厚.

  • 高血压患者动脉缓冲动能和内皮调节功能临床研究

    作者:王宏宇;张维忠;龚兰生

    研究高血压患者动脉缓冲功能和内皮调节功能的损害,为临床选择敏感反映高血压患者预后危险性的指标.对54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16例正常人应用自动脉搏波速度(Pulse wave velocity PWV)测定仪进行检测,颈动脉-股动脉PWV(CPWV)作为反映动脉扩张性(Distensibility)的参数,并能敏感反映动脉缓冲功能的改变.二维超声分别测定肱动脉横断面顺应性(CSC),容积扩张性(VD)和内皮依赖性血管扩张功能用于评价动脉缓冲功能和内皮功能.CPWV在高血压组显著升高(P=0.0483),CSC,VD高血压组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302,P=0.0196),内皮依赖性血管扩张功能在高血压组显著降低(P=0.0130).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VD是与内皮功能关系为密切的因素(r=0.3995,P=0.0011).结论为高血压可导致动脉缓冲功能和内皮功能的损害,内皮功能障碍是动脉缓冲功能降低的原因.二维超声检测动脉扩张性的改变能敏感反映高血压患者动脉缓冲功能和内皮功能的损害,为临床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无创指标,具有广阔的应用价值.

  • 肥厚型心肌病心力衰竭呈扩张性心肌病改变与限制性心肌病改变患者的心脏结构和功能特点对比分析

    作者:韦丙奇;王运红;黄燕;周琼;张宇辉;张健

    目的:比较呈扩张性心肌病改变与限制性心肌病改变的肥厚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结构和功能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01至2017-06期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住院治疗的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Ⅲ~Ⅳ级的肥厚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176例,其中呈扩张性心肌病改变的患者112例为扩张组,呈限制性心肌病改变的患者64例为限制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心脏结构和功能特点.结果:超声心动图所示,扩张组患者左心室均明显扩大,可呈单纯左心室扩大、左心室和左心房均扩大或全心扩大,限制组患者左心室不大,双侧心房均扩大.与限制组比较,扩张组患者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明显较大[(66.9±12.6)mm vs(44.6±10.1)mm,P<0.001],大室壁厚度较薄[(13.1±3.1)mm vs(16.3±3.9)mm,P<0.001],大室壁厚度变薄患者的比例较高[26.8%(30/112)vs 6.3%(4/64),P=0.003],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较低[(29.7±10.1)% vs(53.0±18.2)%,P=0.006],LVEF<50%患者的比例较高[96.4%(108/112) vs 14.1%(9/64),P<0.001],合并双侧心房扩大患者的比例[42.9%(48/112)vs 100%(64/64),P<0.001]和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患者的比例[55.4%(62/112)vs 71.9%(46/64),P=0.031]均较低.心脏磁共振成像显示,扩张组中局限性室间隔肥厚患者的比例明显多于限制组[78.7%(48/61)vs 9.4%(3/32),P<0.001],而室间隔和部分左心室游离壁肥厚患者的比例明显少于限制组[16.4%(10/61)vs 81.2%(26/32),P<0.001].扩张组中室间隔和左心室游离壁延迟强化患者的比例高于限制组[90.2%(55/61)vs 65.6%(21/32),P=0.013],而局限于室间隔或心尖部延迟强化患者的比例则较限制组少[9.8%(6/61)vs 34.4%(11/32),P=0.026],大心室壁厚度也小于限制组[(15.8±3.1)mm vs (19.8±3.4) mm,P=0.001].结论:肥厚型心肌病合并重症心力衰竭患者中,呈扩张性心肌病改变和限制性心肌病改变患者的心脏结构和功能存在多方面差别.心室壁肥厚部位和纤维化程度不同可能是发生扩张性心肌病改变或限制性心肌病改变的基础.

  • 生物可吸收依维莫司洗脱冠状动脉支架系统2年随访及多种成像法结果

    作者:Serruys PW;Ormiston JA;Ormiston Y;张瑞生

    生物可吸收支架较金属药物洗脱支架(DES)有可能减少晚期支架内血栓(ST)的发生,因不存在外源性的金属材料和血液相接触,所以不必顾虑血管内皮化延迟或不完全.此外,永久置入的金属支架会影响外科血运重建,堵塞边支血管,妨碍血管的扩张性重塑和血管舒缩反应,还将影响非介人性检查如冠脉多层CT和MRI的成像.

  • 不同年龄高血压患者大动脉扩张性的临床研究

    作者:王宏宇;龚兰生;张维忠;孙宁玲;胡大一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高血压患者大动脉弹性的改变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应用脉搏波传导速度(pulsewave velocity,PWV)自动测量系统测定颈动脉-股动脉PWV作为反映大动脉扩张性的参数.对1 392例高血压患者进行了PWV检测,其中男954例,女438例,年龄14~85岁,平均(52.09±12.37)岁.结果 1 392例高血压患者的研究结果显示PWV随年龄增大(不论男性还是女性)而增加(P<0.0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收缩压和心率是与反映大动脉弹性的PWV关系为密切的参数(P<0.001).结论长期高血压将导致大动脉扩张性降低,这种改变随年龄增大而加重.年龄、收缩压、心率与高血压患者大动脉扩张性变化关系密切.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与扩张性心肌病

    作者:王蓓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 OSAHS)在睡眠呼吸障碍疾病中发病率高,对人体健康和生命的危害大.OSAHS是一种以睡眠过程中反复发生的上气道完全或不完全阻塞而导致频繁发生的呼吸暂停或低通气量为特征的睡眠呼吸障碍性疾病,其成年人患病率约为4% [1].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研究和实验性基础研究分别在不同角度和不同方面一致地证实了OSAHS与多种心血管疾病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并可显著增加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2],如高血压病、冠心病、心律失常、肺动脉高压和心力衰竭等,目前OSAHS已被认为是多种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同时未经治疗的OSAHS也成为心血管疾病患者死亡率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3].

  • 心外膜起搏导线在心脏再同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沈法荣;王志军;陈建明;黄抒伟;凌锋;俞尉;吕锋;何仁良;夏瑜

    心脏再同步治疗(CRT)药物难治性扩张性心肌病心力衰竭临床疗效已得到肯定,不仅可以改善临床症状[1,2],而且可明显降低病死率[3,4].但经心脏静脉左心室导线的植入亦存在着一定的脱位率(发生率6%~14%)[5,6]、慢性阈值增高(发生率13%~18%)及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各种原因造成心脏静脉左心室导线植入失败(发生率10%~30%).

  • 应重视对血管亚临床病变的控制

    作者:孙宁玲

    心血管病各种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肥胖及吸烟等,通常通过损害血管的结构和功能导致心、脑、肾等器官并发症的发生.临床上反映血管亚临床病变的指标主要为动脉弹性异常并常见于如下几个方面:(1)动脉的扩张性降低;(2)动脉壁增厚及硬度增加;(3)动脉顺应性下降;(4)动脉内的斑块形成等.脉压增大常提示动脉弹性明显减退,而内皮功能不良常反映早、中期的动脉弹性异常.因此早期检测动脉的结构及功能异常对于预测血管的亚临床及临床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 冠状动脉扩张与心肌缺血

    作者:吴炜;张抒扬

    冠状动脉扩张(coronary artery ectasias,CAE)又称为扩张性冠状动脉病(dilated coronaropathy),是一种非阻塞性、缺血性冠状动脉疾病,临床表现为胸闷、心悸和心绞痛,甚至出现心肌梗死,而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显示弥漫性或局灶节段性CAE,伴有或不伴有粥样硬化斑块[1].随着冠状动脉造影技术应用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患者得到了临床诊断.但是由于目前缺乏对其病因、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案的认识,CAE的危险性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 腹腔镜治疗术中非扩张性胆总管结石的治疗体会

    作者:俞海波;金肖丹;陈雷;宋洪亮;陈海川

    目前我国胆石症的微创治疗已经部分取代传统开腹手术.但因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非扩张性胆总管结石认识不足,使非扩张性胆总管结石漏诊在LC中较为常见,往往术后患者行再次手术,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我院自2005年3月以来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发现非扩张性胆总管结石22例,经治疗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 应用覆膜支架及对吻技术治疗髂总动脉瘤1例

    作者:张强;李京雨;路军良;徐力扬;刘涛

    髂动脉瘤一般与腹主动脉瘤同时发生[1].孤立性髂动脉瘤是指仅发生在髂动脉的瘤样扩张性病变,临床上较罕见,破裂后病死率极高,外科手术治疗的并发症和病死率高[2].近年来,采用介入方法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治疗孤立性髂动脉瘤,因创伤小、疗效肯定,应用越来越广泛[3,4].我们经股动脉穿刺插管应用覆膜支架成功治疗1例髂动脉瘤,现报道如下.

  • 孤立性髂动脉瘤 28例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郭平凡;陈福真;洪志鹏;杨钰;符伟国

    孤立性髂动脉瘤指仅发生于髂动脉的瘤样扩张性病变,以管径大于2.5cm为诊断标准,其破裂率高达75%,并与死亡率直接相关.自1964年4月至2000年4月我院收治孤立性髂动脉瘤28例,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本组28例,男22例,女6例,年龄22~85岁,平均50岁;动脉硬化性21例,外伤性2例,白塞氏病2例,梅毒性1例,大肠杆菌、表皮葡萄球菌感染者各1例;动脉瘤直径3~12cm,平均6.5cm;28例中,累及左、右侧髂总动脉者各9例,髂内动脉2例,髂外动脉3例,5例为多发性动脉瘤,包括双侧髂总、左右髂内及髂外动脉瘤.

  • 原发性食管淋巴上皮癌1例

    作者:李爱国;徐春明;廉军要;陈杰

    病人男,58岁.进食后梗噎感伴胸骨后钝痛16个月余.查体无明显异常.上消化道造影检查示食管中上段右侧偏后部可见一局限性压迹,约2.5 cm长,边缘光滑,未见明显黏膜破坏,管壁软,扩张性好.胃镜检查:距门齿25 cm食管后壁可见一肿物,约2 cm×1 cm,向腔内突起,表面黏膜光滑.活检病理诊断为慢性炎症.2周后复查胃镜,见肿物表面黏膜稍凹陷,粗糙;10 d后再次复查时见黏膜光滑完整.术前诊断:食管平滑肌瘤.

  •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压与颈动脉功能改变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于英哲;张晓敏;朱红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压与颈动脉功能改变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原发性高血压患者98例,根据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将患者分为脉压>60mmHg组及≤60mmHg组,应用高频超声测量颈动脉僵硬度、颈动脉扩张性.结果 脉压>60mmHg组颈动脉僵硬度为(1437.33±497.41)mmHg,显著高于脉压≤60mmHg组的(843.46±214.72)mmHg(P<0.05),颈动脉扩张性显著降低[(0.21±0.11)×10-2mmHg-1 vs(0.39±0.16)×10-2mmHg-1,P<0.05].直线相关分析显示,脉压与颈动脉僵硬度成正相关(r=0.552,P<0.01).与颈动脉扩张性成负相关(r=0.552,P<0.01).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压与颈动脉功能改变有关,脉压增高可使颈动脉僵硬度增高、颈动脉扩张性降低.

81 条记录 1/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