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核苷类药物在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疗效观察

    作者:李洪军

    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5年病死率高达70%~86%,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的治疗目的是抑制病毒复制,改善肝功能,延缓疾病进展以延缓或减少肝移植的需求.核苷类药物可以达到此目的.现将2004~2010年服用核苷类治疗20例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患者疗效总结如下.

  • 罕见肠系膜脂肪炎1例

    作者:李智强;陈平

    1临床资料:患者,36岁,男性,因“突发左侧腹痛1天”急诊入院。既往有“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门脉高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相关性肾炎”。半年前曾在北京某医院行“脾切除术”,术后恢复良好。入院查体:生命体征正常,神清,精神欠佳,急性痛苦病容,心肺未见明显异常,左上腹一手术瘢痕,愈合良好。左侧腹部及左肾区压痛及叩击痛明显,无肌紧张、反跳痛,未扪及包块。移动性浊音阳性。四肢关节及活动正常,双下肢无浮肿。辅助检查:腹透示:不全性肠梗阻。胸片示:右侧包裹性积液。腹部B超示:(1)肝硬化,腹水。(2)胰腺声像请结合临床,并进一步检查。(3)左侧输尿管结晶。腹部核磁示:(1)双肾小囊肿(2)腹腔积液(3)胰腺异常信号,不排除胰腺炎可能。泌尿系MRI示:双肾及输尿管未见明显异常。尿常规示:隐血(-),尿蛋白2+。高倍镜下:RBC 3个/Hp,WBC 4个/Hp。D-二聚体(-);乙肝五项示:小三阳;血常规、血沉、血生化、血尿淀粉酶、凝血4项等未见明显异常。患者入院后,考虑诊断为:肾结石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完善相关检查,请泌尿科会诊后,建议予黄体酮,间苯三酚,哌替啶,地佐辛,舒肝宁等药物对症治疗,患者病情仍每天不定时反复发作,且同样的药物有时效果明显,有时无效。发作时左侧腹部、左肾区疼痛剧烈难忍,无发热,恶心、呕吐等,发作间隙,患者无任何不适。后行远程会诊、全院会诊,均不排除“脾动脉瘤,腹腔动脉栓塞”等可能,甚至不排除精神因素影响。经积极对症治疗,病情无缓解,后转北京高一级医院行脾动脉造影,明确合并脾动脉瘤,并行栓塞治疗,但患者症状仍频繁发作,后考虑不排除精神性疾病并经心理疏导等治疗,仍无效。后经多家北京三甲医院多次会诊,后诊断为:肠系膜脂肪炎。治疗上调整加用凯时注射液(前列地尔),黄葵胶囊等综合治疗措施,患者症状渐缓解出院。出院后随访半年无复发。

  • 肝移植术后腹内压实时检测及其效果评价

    作者:何谦;张少波;陈一杰;李响;施建设;张诚华

    腹腔间隙综合征(abdominal compartment syndrome,ACS)是指任何原因引起的腹腔内压力(intra-abdominal pressure,IAP)升高所引起多器官系统功能障碍,多发于腹部创伤及腹腔大手术后[1].肝移植是术后容易并发ACS的手术之一,如不能得到及时诊治将严重影响患者术后恢复.ACS发病隐匿,诊断主要靠IAP监测,我们尝试对术后患者运用低顺应性毛细测压方法,并将结果与膀胱内压法[2]进行比较,以评价其有效性和准确性.资料与方法1.一般情况:本组共23例患者,选自我院2009年2至10月实施的肝移植手术患者.其中男17例,女6例,年龄35~61岁,中位年龄41岁.23例患者中,15例原发病为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8例为原发性肝癌.

  • 促肝细胞生长素致过敏性休克

    作者:冯祚臻;官东秀

    患者女,43岁.因尿黄、乏力,于2005年9月9日入院,查体:T 36.6℃,P 78次/min,R 20次/min,BP140/85 mmHg(1 mmHg=0.133 kPa),全身皮肤轻度黄染,心肺无异常,腹软,肝脾肋下未触及.肝功能异常:T-Bil132.0 μmol/L,D-Bil 63.8 μmol/L,I-Bil 68.2μmol/L,ALT32.0 U/L,AST 54.0 U/L,r-GT 50.0 U/L,UA 297.0 mmol/L.肝脏CT示:肝硬化,诊断为: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入院后给予注射用促肝细胞生长素80 mg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滴,滴速约为40滴/min.

  • 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抗病毒治疗的疗效与经济学研究

    作者:汪福群;王胜炳;刘波颖

    目的:对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分别采用抗病毒治疗和一般护肝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经济学效益差异。方法选择我院接诊的155例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其中98例患者采用抗病毒治疗(实验组),57例患者仅采用一般护肝治疗(对照组)。疗程结束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同时进行经济成本与效果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死亡5例,对照组患者死亡18例,占总死亡率的78.2%。且临床疗效实验组患者明显优于对照(P<0.05);经济成本与效果分析,实验组患者经济成本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抗病毒药物治疗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疗效好、费用低,是治疗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

  • 肝豆状核变性误诊为肝硬化一例

    作者:李兆月

    患者,女,41岁,间断恶心1年余,呕吐伴腹痛6 d于2010年7月9日第1次住院。家属诉患者家族史中兄妹均有肝炎病史。体格检查:肝病面容,巩膜轻度黄染,结膜稍苍白,脾于肋下8可触及、质中等、压痛阴性,双下肢中度可凹陷性浮肿,左侧额纹浅,头及四肢不自主震颤。辅助检查:腹部CT 示:肝硬化门脉高压脾大,胆囊结石。头颅M RI :中脑导水管周围斑片状异常高信号影,考虑变性病变。B超示:肝硬化门脉高压胃底静脉曲张。生化:谷草转氨酶:54 U/L ,总胆红素25.5μmol/L ,肌酐142μmol/L ,尿常规:红细胞2+,蛋白+,血氨:30.5μmol/L ,血常规:白细胞:2.40×109/L ,红细胞:3.38×1012/L ,血小板:69×109/L ,凝血功能异常,肝炎筛查:乙肝核心抗体阳性。当时考虑:(1)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门脉高压脾功能亢进;(2)胆囊结石;(3)脑变性病变。给予保肝、利尿后患者恶心呕吐水肿症状好转出院。后于2011年8月9日因呕血黑便再次住院,查血红蛋白:65 g/L ,便潜血3 +,余查体及辅助检查较前无明显变化。诊断为:肝硬化失代偿期门脉高压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给予保肝、抑酸、保护胃黏膜、泵入生长抑酸、输注悬浮红细胞、补充血容量等对症治疗后,好转出院。后因消化道症状再发多次住院,针对肝硬化对症治疗后均好转出院。后1次患者以双下肢浮肿伴意识障碍1周,于2012年5月20日住院治疗,查体:肝病面容,巩膜轻度黄染,结膜稍苍白,左上腹压痛阳性,肝不大,脾于肋下8可触及、质中等、压痛阳性,移动性浊音阳性,双下肢中度可凹陷性浮肿,左侧额纹浅,头及四肢不自主震颤。B超示:肝硬化、门脉高压、脾大、腹水。血常规呈脾功能亢进表现,尿常规:红细胞2+,生化:谷草转氨酶:97 U/L ,肌酐128μmol/L。诊断考虑为:肝硬化,失代偿期,门脉高压,腹水,脾功能亢进,肝性脑病?给予保肝、补充白蛋白、利尿、补充精氨酸后症状无明显改善,且出现烦躁、便溺、行为改变,病情加重,仔细查体;发现角膜缘色素沉着,考虑K -F环,复查乙肝五项均正常,考虑乙肝后肝硬化可疑,结合神经症状、头颅M RI、肾功能,考虑肝豆状核变性可能性大。遂请眼科及神经内科会诊后明确为角膜K -F环,查血铜:3.2μmol/L、明显偏低,结合阳性家族史,肝病表现,椎体外系表现,脑变性病变,肾功能,确诊为肝豆状核变性。给予低铜饮食,驱铜治疗后症状好转出院。

  • 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ABO血型出现转变一例

    作者:陈凯红;蒲云川;李超

    患者,男性,54岁.以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重度贫血、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胸腹水、原发性腹膜炎、胆囊结石入院.患者半年前起病后曾在南京某医院住院治疗,期间发生上消化道大出血一次,住院期间先后给予静脉输入“0”型悬浮红细胞共7.5U,输红细胞前检测血型为“0”型,住院3个月病情好转出院.半年来,经常出现黑便,每次自服云南白药后改善;胸腹水持续无消退,一直在用呋塞米、螺内酯利尿治疗;服用拉米夫定抗乙肝病毒治疗半年.

  • 恩替卡韦治疗68例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临床观察

    作者:路秀萍

    目的 观察恩替卡韦(ETV)治疗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2年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68例.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每日按照规定口服ETV,观察记录2年内肝功能各项指标、HBV-DNA检查情况以及MR检测结果.结果 经过2年的治疗后,HBV-DNA 阴转率为97.06%;ALT复常率则高达98.53%;HA恢复正常率达54.41%,恢复降为原来1/3的占17.65%;HBeAg或HBeAb 血清转换率达70.59%;MR 好转率也达到79.41%,应用ETV治疗期间并未发生相关不良反应.结论 ETV能够有效地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治疗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疗效显著,不仅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且安全性较好,在一定程度上可逆转肝硬化.

  •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腔积液26例临床观察

    作者:黄群艳

    肝硬化腹腔积液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对患者生存质量有极大影响.临床以乙型肝炎(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多见,其次为脂肪肝、酒精性肝硬化、药物性肝硬化等.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肝硬化腹腔积液反复发作,单纯西医治疗矛盾多,并发症多,治疗费用颇大,且病情反复发作,逐渐加剧.笔者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中药外敷治疗肝硬化腹腔积液2 6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6例病例均为本院住院患者,其中男17例,女9例,年龄34~67岁,病程2~15年;肝炎后肝硬化17例,酒精性肝硬化6例,药物性肝硬化3例.无合并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及腹腔感染.

  • 复方谷氨酰胺和益生菌对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

    作者:王敏;李健

    目的 研究联用复方谷氨酰胺和益生菌对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56例乙肝后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常规抗病毒、护肝、利尿和支持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复方谷氨酰胺肠溶胶囊和益生菌治疗,设定疗程30 d,分别于治疗后15 d和30 d测定口服乳果糖和甘露醇后其尿液排泄率比值、血清TNF-α和内毒素水平.结果 治疗15 d后,治疗组尿液果糖甘露醇尿液排泄率(LAC/MAN)比值较基线期显著下降(P<0.05);血清内毒素和TNF-α水平显著下降(P<0.05),而对照组虽也有不同程度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治疗30 d后,对照组和治疗组LAC/MAN均显著下降(P<0.05),但治疗组下降幅度高于对照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内毒素和TNF-α水平较基线期均显著下降(P<0.05).结论 联用复方谷氨酰胺和益生菌能快速改善肠黏膜屏障功能,改善患者内毒素血症.

  • 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血清前白蛋白、转铁蛋白、铜蓝蛋白的临床意义及与中医辨证关系

    作者:林宗广

    目的:探讨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血清前白蛋白(PA)、转铁蛋白(Tf)、铜蓝蛋白(CP)的临床意义及与中医辨证分型关系。方法:用火箭电泳法检测30例观察组患者血清PA、Tf、CP的含量;并与100例健康者对照。结果:观察组PA为(137.50±6.42)mg/L、Tf为(1.67±0.10)g/L、CP为(614.14±36.09)mg/L。对照组分别为(249.50±7.10)mg/L、(2.35±0.002)g/L及(411.40±3.95)mg/L。观察组PA、Tf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1),CP显著升高(P<0.01)。此外,肝肾阴虚PA、Tf下降及CP升高水平与脾胃气虚比较也有显著差异。结论:PA、Tf、CP可作为乙肝后肝硬化诊断,分析预后,考核疗效的参考指标。同时,中医辨证分型对判断病情轻重也有良好的参考价值。

  • 老年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应用拉米夫定联合前列腺素E治疗的效果观察

    作者:李连兴

    [目的]探讨老年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应用拉米夫定联合前列腺素E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102例老年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采用完全随机化原则将其分为2组,每组各51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拉米夫定等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前列腺素E治疗.观察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血清总胆红素、白蛋白、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血清总胆红素、白蛋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患者谷丙转氨酶为(90.4±12.2)U/L,明显低于治疗前[(249.8±52.6)U/L,t=21.082,P<0.05];谷草转氨酶为(89.6±11.7)U/L,明显低于治疗前[(279.6±66.1)U/L,t=20.213,P<0.05];血清总胆红素为(47.9±13.8) μmol/L,明显低于治疗前[(72.6±18.2)μmol/L,t=7.723,P<0.05];白蛋白为(30.3±5.9)g/L,明显高于治疗前[(23.8±5.2)g/L,t=-5.902,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谷丙转氨酶为(57.8±7.7)U/L,明显低于治疗前[(253.2±53.3)U/L,t=25.912,P<0.05];谷草转氨酶为(46.2±6.0)U/L,明显低于治疗前[(280.5±67.2)U/L,t=24.801,P<0.05];血清总胆红素为(28.5±8.1)μmol/L,明显低于治疗前[(72.9±18.0)μmol/L,t=16.064,P<0.05];白蛋白为(33.1±6.2)g/L,明显高于治疗前[(23.4±5.0)g/L,t=-8.697,P<0.05].且观察组以上指标改善幅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137,23.572,8.658,-2.336,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58.8%,明显高于对照组3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761,P<0.01).观察组患者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对照组出现3例腹胀腹泻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z=3.091,P>0.05).[结论]老年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应用拉米夫定联合前列腺素E治疗可明显改善肝功能,提高临床疗效,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应用推广于临床.

  • 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抗肝纤维化的作用观察

    作者:吴亚玲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抗肝纤维化作用.方法:本课题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纳入我院2013年1月~2013年11月确诊为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100例随机平均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中医辨证论治联合核苷类似物阿德福韦酯,对照组单纯采用阿德福韦酯治疗.两组均服药48周,并在服药期间要求患者禁饮酒吸烟,注意饮食起居,观察结束后两组患者继续服用阿德福韦酯胶囊.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治疗效果及症状表现,治疗前后的肝纤维化指标和上腹部彩超结果.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症状体征均有改善;肝纤维化指标降低,彩超检查结果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的有效率为86%,对照组的有效率为62%;所检测观察指标的组间相比也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疗效均有改善,在核苷类似物的基础上联合中医辨证论治,抗肝纤维化的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 肝-脑-眼综合征1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李洁;张萍;何妮;王淳

    1临床资料
      患者,男,49岁,因“双眼视力下降1 d”收治入我院神经内科。入院1d前患者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双眼视力明显下降,伴双手震颤、持物不稳,反应较平时迟钝,无其它伴随不适,症状持续不缓解。病前2d前患者曾解黑便。既往史:1+年前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腹水”,服用“替米夫定”等药物治疗(近半年来未复查肝功)。个人史:有长期大量吸烟饮酒史,1+年前戒烟酒。入院查体:T 36.4℃, P 85次/min,R 17次/min,BP 145/78mmHg,慢性肝病面容,蛙状腹,剑突下轻压痛,余内科查体(-)。神经专科查体:反应迟钝,定向力减退,高级智能活动减退。双眼视力仅存光感,光定位不准,强光刺激下无明显瞬目反射,双瞳等大形圆,光反射存在,眼球可见各向运动,无眼震,余颅神经查体(-)。四肢肌张力正常,肌力5级。双上肢扑翼样震颤阳性,双下肢腱反射对称活跃,双下肢踝阵挛阳性。双下肢病理征可疑阳性。颈软。眼科检查:双眼光感,余未见异常。辅助检查:血常规示RBC 3.66×1012/L, Hb 111 g/L, HCT 31.6%, PLT 68×109/L。肝功示血清总胆红素30.0μmol/L↑,血清直接胆红素10.9μmol/L↑,白蛋白34.6 g/L↓,血清前白蛋白0.09g/L↓,肾功示BUN 12.24mmol/L,电解质、血脂基本正常,急查血氨43.5μmol/L ↑。感染性疾病检测示 HBsAg 225.000 ng/mL ↑, HBeAb 0.263 PEIU/mL↑, HBcAb 1.369 PEIU/mL↑。粪便隐血阳性。脑电图未见明显异常。双眼视觉诱发电位示P100潜伏期明显延长,双眼视觉通路异常。腰穿脑脊液常规生化正常。腹部彩超示肝脏体积偏小,实质回声异常,肝右叶实性非均质性结节,肝硬化?胆囊壁水肿。脾大,脾静脉扩张。腹腔积液。电子上消化道内镜检查示食管胃底静脉重度曲张。头颅MRI 示轴位T1 WI序列(见图1)双侧苍白球、红核对称性高信号, T2 WI信号正常。入院诊断:①肝-脑-眼综合征(肝性皮质盲);②慢性乙型肝炎,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消化道出血,脾大,腹腔积液。经治疗发病后第2天患者血氨恢复正常,病后第4天患者未再出现活动性出血,视力有所改善,数指/20cm,病后第3周患者出院时双眼视力已恢复正常。

  • 肝硬化并发乳糜胸水一例

    作者:陆爽;吴君;樊永霞

    患者,男性,39岁.因发现乙肝标志物阳性13年,乏力、纳差1个月于2004年3月5日入院.患者7年前诊为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经治疗后病情好转.1月前患者因出现乏力、纳差入院,无肾炎、丝虫病及其他病史.

  • 肝移植术后胆管狭窄植入覆膜金属可回收支架护理体会

    作者:李琼;许红霞;蒲小金;徐冬霞;李汛;翼明

    胆管狭窄是肝移植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据报道,10~30%肝移植患者术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胆管狭窄[1].2011年1月兰州大学第一医院ERCP诊疗中心对1例肝移植术后胆管良性狭窄患者植入胆道覆膜金属可回收支架(wallflex美国波士顿科学公司),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1 病例资料患者于2005年2月2日因“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终末期肝病”在全麻下行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术,术程顺利,术后恢复良好出院,出院后一直服用免疫抑制剂及抗病毒药物.於2007年元月(术后21个月)后发现皮肤、巩膜黄染,B超、MRI检查示胆总管及门静脉狭窄,行经皮肝穿刺(PTCD)引流数日后黄疸逐渐消退.术后经常反复出现黄疸、发热等胆管炎症状,经治疗讨论后决定於2010年9月19行“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胆道扩张术+置入塑料支架一根(胆道内引流8.5F-10.0,Flex)治疗,手术顺利,术后恢复良好.并于2011年1月19日再次行ERCP术,拔除塑料支架,植入胆道覆膜金属可回收支架(8.0F-1 0.0cm wallflex),手术顺利,术后恢复良好.

  • 恩替卡韦治疗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分析

    作者:王天东

    目的 探讨恩替卡韦治疗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选取我院2017年1月~12月收治的32例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常规治疗,观察组加上恩替卡韦治疗,对比其疗效.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清HBV-DNA、AST以及ALT无差异性(P>0.05),治疗1年后,观察组患者的血清HBV-DNA、AST以及ALT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出现恶心、腹泻、乏力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8.9%,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4.1%,有差异性和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采用恩替卡韦治疗可以明显降低患者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水平,显著改善肝功能,可在临床上应用.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