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肿瘤学 > 实用肿瘤杂志

实用肿瘤

实用肿瘤杂志

Journal of Practical Oncology 실용종류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浙江大学
  • 影响因子: 1.03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1692
  • 国内刊号: 33-1074/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32-87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6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实用肿瘤杂志编委会
  • 出版地区: 浙江
  • 主编: 张苏展
  • 类 别: 肿瘤学
期刊荣誉:
  • 膜型-Ⅰ型基质金属蛋白酶蛋白在人喉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陈立;梁传余;温蓓;李国义

    目的 为了寻找适当的能反映喉癌浸润转移的肿瘤标志物,研究能够降解细胞外基质的膜型-Ⅰ型基质金属蛋白酶(MT1-MMP)蛋白在人喉鳞癌中的定位及其量的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50例喉鳞癌患者的50个原发灶,34个癌旁组织,22个转移的淋巴结,20个正常黏膜标本中的膜型-Ⅰ型基质金属蛋白酶蛋白进行检测,采用图像分析对其进行定量分析,并统计分析其与肿瘤的分期、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原发灶中MT1-MMP蛋白主要在肿瘤细胞的胞浆和胞膜中呈强阳性表达,进展期肿瘤的癌巢周边的基质细胞(成纤维细胞及成纤维样细胞等)中呈弱阳性表达.MT1-MMP蛋白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术后的复发有关(P=0.000),对有淋巴结转移的正确预测值为95.5%,无淋巴结转移的正确预测值为60.7%.结论 MT1-MMP蛋白主要在肿瘤细胞的胞浆和胞膜中表达,其高表达与喉癌淋巴结转移与复发有关,是预测其早期浸润转移的一个较好的指标.

  • 国内36例肛周Paget病的临床特点

    作者:程明荣;蔡元坤

    目的 总结肛周Paget病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国内发表的35例肛周Paget病和1例本院的临床资料.结果 发病男女之比为1.8∶1,中位年龄66岁;症状有肛周瘙痒(75.0%),湿疹样改变(36.1%),糜烂、溃疡(36.1%),肛周分泌物(30.6%),便血(27.8%),肛周赘生物(25.0%),红肿(16.7%),大便习惯改变(13.9%),腹股沟肿块(13.9%)和灰白苔样物(11.1%).误诊率高达50.0%,常被误诊为湿疹(72.2%)、痔疮(22.2%)、慢性炎症(11.1%)和Brown病(5.6%).总手术率为69.4%,局部广泛切除占30.6%,Miles术占38.9%.结论 本病在国内以中年男性居多,肛周Paget病的诊断依赖于典型的临床症状和活检;手术切除是有效的治疗手段;对于远处转移者可辅以放疗和化疗等手段.

  • 五味子乙素促进多柔比星诱导肝癌细胞SMMC7721凋亡的研究

    作者:顾颖;李凌

    目的 验证五味子乙素对多柔比星(阿霉素)诱导肝癌细胞SMMC7721凋亡的促进作用.方法 MTT法测定药物对细胞存活的影响;流式细胞仪PI染色测定药物引起的细胞凋亡率,R-藻红蛋白标记测定P糖蛋白表达,Rhodanmin 123(Rh123)标记检测线粒体膜电位变化;流式细胞仪测定五味子乙素对阿霉素积聚外排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药物作用后相关蛋白(caspase-3和PARP)表达.结果 五味子乙素能显著促进阿霉素诱导人肝癌细胞系SMMC7721凋亡(P<0.01),但不增强阿霉素对正常细胞(大鼠心肌细胞和人纤维原细胞)的毒性作用.这种增敏作用与五味子乙素对P糖蛋白及其它药泵的抑制作用无关,但与caspase的激活相关.结论 五味子乙素能促进阿霉素诱导的肝癌细胞凋亡,但不增加阿霉素对正常细胞的毒性作用.

  • 11q22-q25区候选抑癌基因OPCML、POU2F3、CUL-5启动子CpG岛甲基化与子宫颈癌的发生

    作者:张松法;叶枫;陈怀增;吕卫国;谢幸

    目的 研究11q22-q25区候选抑癌基因OPCML、POU2F3、CUL-5 启动子CpG岛甲基化和子宫颈癌的发生.方法 以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检测子宫颈正常组织和癌组织中OPCML、POU2F3、CUL-5 启动子CpG岛甲基化.结果 16例子宫颈正常组织中均未检测到OPCML、POU2F3、CUL-5启动子CpG岛甲基化;63.9%(23/36)子宫颈癌组织中存在OPCML甲基化,但未检测到POU2F3、CUL-5甲基化.结论 OPCML在子宫颈癌中存在高度的启动子CpG岛甲基化,其可能为子宫颈癌相关候选抑癌基因.

  • 血清抗端粒酶抗体测定的方法学建立及初步应用

    作者:沈金雄;詹定凤;林洁;谢鑫友

    目的 建立测定血清抗端粒酶抗体的Westerrl blot法.方法 应用免疫共沉淀法从转染了hTERT的AGS细胞株上清液,分离端粒酶催化亚单位,以此为抗原转至PVDF膜,建立测定血清抗端粒酶抗体的Western blot法并对胃癌和非胃癌患者血清进行端粒酶抗体检测.结果 31例胃癌组患者端粒酶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56例非胃癌组患者,胃癌组阳性率为29.0%(9/31),非胃癌组为0(0/56)(P<0.05).测定血清端粒酶抗体对胃癌诊断敏感性为29.0%,特异性为100.0%.端粒酶自身抗体的半衰期较长,在术后3个月可仍为阳性.结论 建立的方法可用于检测血清端粒酶抗体,端粒酶抗体有望成为一个新的特异性肿瘤标志物.

  • 雷公藤内酯醇下调凋亡抑制蛋白、活化半胱天冬酶诱导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细胞株细胞凋亡的研究

    作者:邓晶;金洁

    目的 探讨雷公藤内酯醇诱导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细胞株MUTZ-1细胞凋亡与半胱天冬酶(caspase)激活及凋亡抑制蛋白(IAPs)表达的关系.方法 不同浓度雷公藤内酯醇作用于MUTZ-1细胞12小时,采用Annexin V/PI双标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的细胞量.Western blot检测MUTZ-1细胞caspase-3、caspase-8、caspase-9及XIAP、c-IAP1、c-IAP2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0、20、40、60 ng/ml雷公藤内酯醇作用MUTZ-1细胞12小时,凋亡细胞百分比(%)分别为2.66±0.31、9.87±0.99、30.28±4.35、51.89±5.38.凋亡率与药物浓度呈正相关(r=0.980,P=0.020).凋亡关键酶caspase-3、caspase-8、caspase-9被激活,且cleaved caspase-3、cleaved caspase-9、procaspase-8的表达水平与凋亡率相关(r1=0.957,P1=0.043;r2=0.994,P2=0.006;r3=-0.994,P3=0.006).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c-IAP1、c-IAP2蛋白表达量呈逐渐下降趋势,c-IAP1、c-IAP2蛋白表达与凋亡率之间呈负相关(r1=-0.961,P1=0.039;r2=-0.963,P2=0.037).结论 雷公藤内酯醇通过激活caspase诱导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细胞株MUTZ-1细胞发生凋亡,内源性及外源性途径皆参与其中.下调凋亡抑制蛋白IAPs的表达可能是雷公藤内酯醇诱导细胞凋亡的机制之一.

  • 膀胱癌肿瘤血管生成与GST-π、nm23表达的关系及其意义

    作者:倪桂宝;方蓉;陈明涛;刘树硕;谢帼英

    目的 探讨膀胱癌组织中肿瘤血管生成和GST-π、nm23基因蛋白表达与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103例膀胱癌和10例正常膀胱组织进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转移抑制基因H1(nm23H1)、谷胱甘肽S-转移酶-π(GST-π)检测和FⅧ-Rag作微血管密度(MVD)计数.结果 膀胱癌组织中VEGF、nm23H1、GST-π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3.4%(55/103)、71.8%(74/103)、67.0%(69/103).VEGF、GST-π表达与MVD值和膀胱癌的临床分期、浸润深度、肿瘤大小、肿瘤数目、生长方式、脉管浸润、淋巴结转移及肿瘤复发呈正相关(P值<0.01或<0.05);GST-π表达与VEGF表达、MVD值呈正相关;MVD值与膀胱癌术后5年生存率显著相关(P<0.01); nm23H1表达与膀胱癌的肿瘤大小、临床分期、病理分级、脉管侵犯、有无复发呈负相关(P值<0.01或<0.05),与生长方式、淋巴结转移差异无显著性(P>0.05);nm23H1表达与VEGF表达及MVD值呈负相关.结论 VEGF和MVD与GST-π在诱导膀胱癌耐药方面可能存在着协同机制;MVD值可作为预测膀胱癌预后的一项独立指标;VEGF、MVD与nm23H1、GST-π在膀胱癌中的联合检测对判断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和预后及化疗药物的敏感性预测有重要价值.

  • 血清CYFRA21-1、CEA联合检测在诊断复发性子宫颈鳞癌中的价值

    作者:张小玲;陈真云;盛修贵;李大鹏;陈月婷;王岸聪

    目的 探讨CYFRA21-1、CEA在辅助诊断子宫颈鳞癌治疗后复发的临床价值,为复发性子宫颈鳞癌的诊断及预后评估提供有临床价值的肿瘤标志物.方法 采用ES300全自动酶免疫分析仪检测51例治疗后临床证实复发或远处转移患者、36例治疗后无瘤生存患者、17例子宫良性肿瘤和31例健康女性血清CYFRA21-1、CEA水平.结果 (1)51例治疗后复发或远处转移患者CYFRA21-1平均值为(6.18±3.67)μg/L,CEA平均值为(5.09±2.71)μg/L,显著高于治疗后无瘤生存患者、子宫颈良性病变患者及健康人.如确定CYFRA21-1的界定值为3.3 μg/L,其诊断子宫颈癌复发的灵敏度为76.4%(39/51);以CEA 3.4 μg/L为界定值,其诊断子宫颈鳞癌复发的灵敏度为52.9%(27/51).两者联合检测的灵敏度为88.2%(45/51).(2)复发子宫颈癌患者经综合治疗后,CYFRA21-1、CEA均有所下降,两者下降的幅度与疗效相关,但与治疗前水平无关.(3)36例治疗后无瘤生存患者CYFRA21-1高于限定值者5例,假阳性率13.9%(5/36),CEA高于限定值者3例,假阳性率8.3%(3/36);17例子宫颈良性病变测定值CYFRA21-1高于限定值者2例,假阳性率11.7%(2/17),CEA无高于限定值者;31例健康女性血清中CYFRA21-1无高于限定值者,CEA高于限定值者1例,假阳性率3.2%(1/31).结论 CYFRA21-1和CEA的联合检测为复发性子宫颈癌的诊断、疗效评价、随访及预测预后提供了有价值的肿瘤标志物.

  • 胃肠癌患者外周血组织特异性mRNA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王景美;黄培林;郭英;吴平平;金月玲;田小强

    目的 研究77例胃肠癌患者外周血中组织特异性mRNA(CK20、CK19及CEA)的表达,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RT-PCR技术检测77例胃肠癌患者术前外周血中CK20、CK19、CEA mRNA的表达.结果 77例胃肠癌患者外周血中,CK20、CK19及CEA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4.2%、35.1%及54.5%;三基因同时检测时,至少一个基因检测结果为阳性的表达率为74.0%,与肿瘤的组织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复发具有相关性.结论 分子生物学技术联合检测多种标志物检测肿瘤细胞的外周血微转移,可提高检测的敏感性及准确性,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及预后判断.

  • CD105和VEGF、TGF-β1在结直肠癌的表达及其与浸润、转移和血管生成的关系

    作者:蔡瑞霞;盛霞;袁志浩;叶增强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中CD105和VEGF、TGF-β1的表达及与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60例结直肠癌中CD105标记的微血管密度(MVD)和VEGF、TGF-β1的表达.结果 60例结直肠癌中CD105表达的MVD为36.50±9.43.VEGF、TGF-β1表达的阳性率为68.3%,75.0%.MVD和VEGF、TGF-β1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Dukes分期密切相关(P<0.05).VEGF、TGF-β1表达均与MVD呈正相关(P<0.01),TGF-β1与VEGF也呈正相关(P<0.05).结论 CD105、VEGF、TGF-β1关系密切,三者联合检测可作为结直肠癌新生血管和浸润转移的有价值的标志物.

  • 88例早期乳腺癌术后胸壁复发的多因素分析

    作者:王准;封巍;刘冠;郑晓;王跃珍

    目的 探讨影响早期乳腺癌根治术和改良根治术后胸壁复发及其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本院1995~2005年收治的88例早期乳腺癌术后胸壁复发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Ⅰ期12例,Ⅱa期33例,Ⅱb期43例(不包括T3N0M0和T1N1M0、T2N1M0中淋巴结阳性4个以上者),术后均未接受胸壁放疗,复发后均采用以局部放疗和全身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结果 中位发病年龄为47岁,中位复发年龄为49岁,中位复发时间为24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59.5个月.总的5、10年生存率为85.5%、44.9%.3、5年无瘤生存率为36.6%、21.2%.复发后的3、5年生存率为59.6%、41.8%.行根治术者胸壁复发时间显著长于行改良根治术者(P<0.002);术后行化疗者胸壁复发时间显著长于术后未行化疗者(P<0.002);术后行内分泌治疗者胸壁复发时间显著长于术后未行内分泌治疗者(P<0.032).单纯胸壁复发者生存率显著高于伴有区域性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者(P<0.02);2年以上复发者生存率显著高于2年以内复发者(P<0.003);ER(+)者生存率显著高于ER(-)者(P<0.026).结论 手术方式、术后有无全身化疗及内分泌治疗是影响早期乳腺癌术后胸壁复发的相关因素.术后胸壁复发时间、有无出现区域性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ER表达情况等是影响早期乳腺癌胸壁复发后预后的相关因素.

  • 区域亚高温联合奥沙利铂方案治疗晚期直肠癌

    作者:徐旭东;高雪梅;杨仁荣;王林波

    目的 评价区域亚高温热疗联合奥沙利铂、氟尿嘧啶(5-FU)、醛氢叶酸(CF)治疗晚期直肠癌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46例晚期直肠癌分为两组:实验组21例采用区域亚高温热疗联合奥沙利铂、5-FU、CF化疗;对照组25例采用奥沙利铂联合5-FU、CF静脉化疗.两组均为3周一周期,完成4个周期后4周评价疗效.结果 实验组有效率为66.7%,对照组有效率为36.0%;中位生存期(MST):实验组10.9个月,对照组8.2个月;1年生存率:实验组61.9%,对照组32.0%(P<0.05).常见不良反应为少量~中等量出汗、加温局部烫伤、胃肠道反应、神经毒性及白细胞减少,但均较轻微.结论 区域亚高温联合奥沙利铂、5-FU、CF治疗晚期直肠癌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无创伤性.与单纯化疗相比,毒副反应不增加,有条件的单位值得推广应用.

  • 脑胶质瘤中IL-13Rα2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章剑剑;郑伟明;李剑敏;王群姬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13α2受体(IL-13Rα2)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水平及与脑胶质瘤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IL-13Rα2在40例胶质瘤、4例脑膜瘤和5例正常脑组织标本中的表达水平.结果 在4例脑膜瘤和5例正常脑组织中均缺乏IL-13Rα2的表达,而40例胶质瘤有23例(57.5%)存在IL-13Rα2的表达,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在Ⅰ~Ⅳ级不同病理级别胶质瘤中IL-13Rα2的表达阳性率及标记指数(LI)差异有显著性(P<0.01),其具体差异体现在Ⅰ级与Ⅲ级、Ⅰ级与Ⅳ级、Ⅱ级与Ⅳ级之间(P值均<0.05).对比低级别(Ⅰ、Ⅱ级)和高级别(Ⅲ、Ⅳ级)胶质瘤IL-13Rα2的表达阳性率及LI值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结论 IL-13Rα2在脑胶质瘤中存在高表达,且与脑胶质瘤的恶性程度呈正比.IL-13Rα2可能在脑胶质瘤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 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转移性大肠癌患者化疗前后外周血CEAmRNA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张凌;熊建萍;钟陆行

    目的 定量监测转移性大肠癌患者化疗前、后外周血中的CEAmRNA,探讨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并分析其临床价值.方法 用荧光定量PCR(FQ-PCR)法,对28例转移性大肠癌患者外周血中CEAmRNA作定量检测.结果 临床疗效评价为PR的病例,其化疗前、后外周血中CEAmRNA荧光定量数据数量级变化均数为2.5108,有降低趋势;SD病例的数量级变化均数为0.1476,变化不大;PD病例的数量级变化均数为-1.8424,有升高趋势.临床疗效不同的患者其外周血中CEAmRNA表达量变化不同(F=85.30,P<0.01).结论 化疗前、后外周血中CEAmRNA表达量的变化与临床疗效评价分级有相关性.大肠癌患者外周血中CEAmRNA表达量的变化可能成为指导治疗、判定疗效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 紫杉醇联合顺铂、替加氟治疗晚期食管癌近期临床观察

    作者:胡定学;雷妍玮;陈容艳;王宏;张丽

    目的 观察紫杉醇与顺铂、替加氟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食管癌的近期疗效.方法 30例晚期食管癌患者接受国产紫杉醇(治疗组)135 mg/m2,静滴,第1天;顺铂20 mg/m2、替加氟500 mg/m2,均静滴,第1~5天,每21天为一周期,连用2周期后4周评价疗效.30例患者接受顺铂(对照组)20 mg/m2、5-FU 500 mg/m2,静滴,第1~5天,并用亚叶酸钙(CF)增效.结果 治疗组CR 0例,PR 20例,总有效率66.7%;对照组有效率36.7%,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毒副反应主要是骨髓抑制,两组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紫杉醇加顺铂、替加氟治疗晚期食管癌可获得较高疗效,不良反应能耐受,值得多中心随机研究.

  • 乳腺癌术后乳房缺损患者对乳房再造手术的心理需求调查

    作者:陈述政;陆劲松;施勇

    目的 调查乳房缺损患者对乳房再造手术的心理需求与接受程度.方法 应用问卷形式向49位乳房缺损患者对乳房再造手术的关心问题与接受程度等问题进行调查,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患者的年龄和文化程度以及医生是否介绍相关知识对乳房缺损患者对乳房再造手术的接受程度与关心问题的影响有差异.结论 患者的年龄和文化程度以及医患沟通是影响患者对乳房再造接受程度的重要因素.

  • 伊立替康对胃癌高侵袭转移细胞株OCUM-2MD3体外抗肿瘤作用的实验研究

    作者:赵群;李勇;王威;刘军;范立侨;陈兴;左连富;宋振川;王力利

    目的 探讨伊立替康(CPT-11)对人胃癌高侵袭转移细胞株OCUM-2MD3的体外增殖作用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人胃癌高侵袭转移细胞株OCUM-2MD3于DMEM培养液中(含10%热灭活胎牛血清),在37℃、5%的CO2、饱和湿度下培养传代.MTT法检测0.97、1.94、3.88、7.75、15.5、31、62、124 μg/ml 8个不同浓度伊立替康分别作用24、48、72小时后对细胞增殖的抑制效应并计算抑制率.利用中效原理方程计算各时段药物作用的中效浓度(IC50).检测CPT-11对OCUM-2MD3细胞作用的时间效应和剂量效应.利用流式细胞仪分析伊立替康作用24小时前后细胞周期的分布及凋亡情况.结果 CPT-11对胃癌高侵袭转移细胞株OCUM-2MD3的体外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相同时间段不同药物浓度CPT-11对OCUM-2MD3细胞的抑制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在相同药物浓度时,作用不同时间,其抑制率差异也有显著性(P<0.01).且药物浓度与药物作用时间之间有交互作用(P<0.01).124 μg/ml CPT-11作用72小时后,OCUM-2MD3细胞生长抑制率可达80.6%.CPT-11作用24、48、72小时的IC50分别为49.889 μg/ml、9.775 μg/ml、6.481 μg/ml.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以1/2 IC50 24.945 μg/ml CPT-11处理24小时后,对照组细胞周期分布为G0/G1期(39.30±4.81)%,S期(37.40±3.91)%,G2/M期(23.33±8.05)%;用药组为G0/G1期(56.50±7.69)%,S期(43.90±7.69)%,G2/M期消失,细胞周期被阻滞于G0/G1及S期.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率分别为(1.00±0.11)%、(34.29±0.79)%,用药组凋亡率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出现明显的凋亡峰.结论 伊立替康能够明显抑制人胃癌高侵袭转移细胞株OCUM-2MD3的体外增殖活性.

  • 构建以hTERT、Cox-2启动子调控的肿瘤特异增殖腺病毒

    作者:华汉巨;毛晨宇;滕理送

    目的 应用同源重组的方法构建以hTERT和Cox-2启动子调控增殖的肿瘤特异性增殖腺病毒.方法 将hTERT和Cox-2启动子从人类白细胞基因组中亚克隆出来,并将启动子分别插入到腺病毒穿梭载体pd306上的E1A和E1B基因前,使hTERT和Cox-2启动子分别调控腺病毒必须基因E1A和E1B的表达,再将构建后的pd306和腺病毒的骨架质粒BHGE3在Ad293细胞内进行同源重组,并用重组后的病毒感染Hela细胞检测病毒对肿瘤细胞的杀伤力.结果 成功构建了hTERT和Cox-2启动子,并将两个启动子连接入腺病毒载体,产生了具有感染力的可增殖腺病毒.结论 经hTERT和Cox-2启动子调控增殖的肿瘤特异性增殖腺病毒对Hela细胞具有杀伤力,为进一步研究病毒在体内、外对各种肿瘤细胞的特异性杀伤力、安全性奠定了基础.

  • NP与MVP方案同步放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比较

    作者:马建青;陈凡

    晚期肺癌同步放疗、化疗是临床试图提高肿瘤疗效方法之一.收集以往本科在临床应用一线方案,MVP方案20例与近来应用NP方案20例,同时合并放疗就疗效及不良反应对比,现报告如下.

  • 颈部恶性血管外皮瘤临床影像学分析——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作者:赵余祥;郭献日;陈建欧

    恶性血管外皮瘤(malignant hemangiopericy-toma,MH)是来自血管周树突细胞的恶性肿瘤,属于脉管类侵袭性肿瘤,约占脉管类肿瘤的1%[1],占软组织恶性肿瘤的0.2%~0.3%[2],临床罕见,发病率低.主要发生部位在躯干、下肢软组织、后腹膜等深部组织,发生于颈部软组织少见.温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收治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颈后部的恶性血管外皮瘤,复习国内外文献,结合临床及病理,探讨CT、MRI对头颈部血管外皮瘤诊断及良、恶性鉴别价值,报道如下.

  • 奥沙利铂联合亚叶酸钙和5-FU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观察

    作者:吴荣兴;吴善水

    大部分晚期胃癌手术难以切除,主要采取姑息化疗和支持治疗来延长生存时间,改善生存质量.奥沙利铂(OXA)是继顺铂(PDD)和卡铂(CBP)之后上市的第三代铂类抗癌药,国内外研究充分表明奥沙利铂对大肠癌有较好的疗效.近年来,笔者试用奥沙利铂联合亚叶酸钙(CF)和5-氟尿嘧啶(5-FU)治疗晚期胃癌患者,获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 肝癌术后肌注非那根并发大面积皮下血肿1例报告

    作者:赵彩芳;李中琦;王浩浩;滕理送

    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行肝癌切除术后可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肝肾综合症等并发症,但发生大面积皮下血肿临床少见.兰汝春等[1]曾经报道肝硬化并发大面积皮下血肿的病例.本院收治1例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行肝癌切除术后肌注非那根并发大面积皮下血肿,现将有关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 前哨淋巴结活检及淋巴绘图在早期外阴癌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作者:柳林;冷梅;刘欣

    外阴癌总的5年生存率仅67.9%,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外阴癌预后重要的因素.因此,除非直径<2 cm,浸润深度<1 mm的单发病灶,否则大多数患者均需行标准的外阴广泛切除及淋巴结清扫术,这样既满足了手术分期,又降低了复发率[1].但随之而来的刀口裂开、感染(发生率20%~30%)、肺栓塞、慢性淋巴水肿(发生率8%~70%)和蜂窝织炎等延长了住院时间,增加了患者的负担,且术后远期复发率为63%[2].况且Ⅰ期患者淋巴结受累率仅为9%[3],因此90%的患者接受了不必要的大范围手术,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但如果仅行外阴浅表淋巴结切除则有5%复发的危险.如何准确地评估淋巴转移的情况从而决定手术范围是妇科的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临床常用的触诊、超声扫描、淋巴造影、CT、MRI等均不能准确提示淋巴结转移的情况[4].超声引导下的淋巴结穿刺细胞学检查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3%和82%[5],这种敏感性和特异性对于手术方式的选择显然是不充分的.前哨淋巴结活检及淋巴绘图概念的引入解决了这一难题.

  • 自噬与肿瘤

    作者:温莹浩;殷正丰

    细胞稳态依赖于大分子物质生物合成和分解代谢间的平衡.自噬(autophagy)即是细胞用来达到这种动态平衡的重要机制之一,它是普遍存在于大部分真核细胞中的一种现象,从酵母到人类存在着共同的自噬分子调控机制.

  • 磁控纳米铁治疗肿瘤的研究

    作者:傅伟;熊平;刘晓明;彭飞武;刘建庭

    纳米技术被视为21世纪的关键技术,其重要性可与今天的生物技术(biotechnology)和信息技术(infotechnology)并驾齐驱.纳米材料比一般材料拥有大得多的可用于储存或化学反应的表面积,从而使其物理化学性能大为提高.生物纳米技术在肿瘤治疗与诊断领域已成为医学、生物学及其它相关学科研究的热点.在恶性肿瘤药物治疗中,化疗在发挥抗癌、抑癌作用的同时所带来的一系列毒副反应也不容忽视,化疗药物对人体正常细胞如骨髓细胞、胃肠道黏膜细胞等也有相当程度的损伤,且多数化疗药物都存在明显的疗效-剂量依赖关系[1];在癌症的放疗中,由于放射线对癌细胞和正常细胞的非特异性,大面积地损伤正常细胞,使得化疗和放疗存在严重的局限性[2].人们试图通过改变体内药物的分布来降低使用抗癌药物带来的毒副作用.通过肿瘤血管局部给药,提高抗肿瘤药物浓度是非常有限的,而通过高难度手术的方法来实现这个目的,因技术条件限制,难以普及.

  • 鼻-鼻窦出血坏死性息肉

    作者:戴利波;林山

    出血坏死性息肉临床上较少见,是发生于鼻-鼻窦的一种良性病变,但其在临床表现、影像学及病理上易与恶性肿瘤、血管瘤、内翻性乳头状瘤等相混淆,故容易误诊.临床上其命名尚不一致,因其多发于上颌窦,较多命名与上颌窦相关联,如:"以出血坏死为特征的上颌窦炎"、"上颌窦海绵样血管瘤"、"引起鼻衄的上颌窦囊肿与息肉"、"慢性增殖性上颌窦炎"、"慢性出血坏死性上颌窦炎"、"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等;尚有"血管瘤性息肉"、"出血性鼻-鼻窦息肉"、"栓塞性血管瘤性鼻息肉"、"血管扩张性鼻息肉"、"血管性肉芽肿"、"炎症性毛细血管扩张性肉芽肿"等命名.国内目前较常用的命名是出血坏死性息肉,国外较常见的为血管瘤性息肉.Yfantis和Sheahan等[1,2]认为血管瘤性息内是炎症性鼻-鼻窦息肉其中的一种类型,较多见于上颌窦后鼻孔息肉的进一步发展,但也可见于其它类型的鼻-鼻窦息肉;国内较多报道认为出血坏死性息肉是发生于上颌窦的一种以出血坏死为特征的息肉或黏膜慢性炎症,认为其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上颌窦炎[3,4],也有报道发生于鼻腔的出血坏死性息肉[1,5].

  • 术中诊断乳腺癌前哨淋巴结可行性研究

    作者:英子伟;张斌

    目的 探讨术中诊断乳腺癌患者前哨淋巴结转移的可行性.方法 将63例T1~2临床检查腋窝淋巴结阴性的乳腺癌患者进行前哨淋巴结研究.对检出的前哨淋巴结进行印片细胞学和冰冻切片诊断,术后石蜡切片再诊断是评估术中诊断正确与否的金标准.结果 术中检出前哨淋巴结58例,检出率为92.1%(58/63).印片细胞学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85.0%、100.0%、94.8%.冰冻切片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0.0%、100.0%、96.6%.结论 术中印片细胞学与冰冻切片检查对判定前哨淋巴结有无转移较为可靠.

  • 显微手术治疗侧脑室脑膜瘤(附13例报告)

    作者:车志豪;陆镛民;俞文华;张祖勇;陈锋

    目的 总结分析侧脑室脑膜瘤临床特点及显微手术体会.方法 对13例侧脑室脑膜瘤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位于三角区、体部9例,枕角2例,颞角2例,肿瘤大径4.1~8.0 cm.10例经顶枕入路,2例经颞角,1例经胼胝体后部入路,均获肿瘤全切,无死亡及其它主要并发症.结论 侧脑室脑膜瘤早期临床无特异症状,肿瘤大小、位置、供血影响手术入路的选择.选择合适入路、应用显微技术、保护瘤周重要结构是肿瘤全切的关键.

  • 耻骨后前列腺癌根治术

    作者:孙颖浩

    前列腺癌根治术已历经了一个世纪的发展历史,其创始人是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院的Hugh Hampton Young医生,他在1905年首次报告了4例经会阴途径进行前列腺癌根治术的过程,为前列腺癌的根治性外科治疗奠定了初的基础。

  • 机器人前列腺癌根治术

    作者:谢立平;白宇

    在信息时代,传统的外科操作将被微创的、准确的、智能化的器械操作替代.1999年1月和2月,由Intuitive Surgical公司制造的"达芬奇"(DA-Vinci)和由Computer Motion公司制造的"宙斯"(Zeus)机器人手术系统,标志着真正"手术机器人"的产生.德国首次应用Zeus机器人进行了心脏瓣膜手术.2001年应用Zeus机器人,在纽约与法国之间,实施了跨洋远程胆囊切除手术.手术机器人将使外科医生的双手得到解放,为外科医生培训提供了新技术平台,缩短学习时间.机器人手术是现代远程信息技术和智能化工程技术与微创外科技术结合的精美之作.

  • 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

    作者:高新

    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被广泛认为是治疗早期前列腺癌的金标准,因其疗效明确,术后生存时间达15年或更长.该手术治疗的目标是彻底切除肿瘤,尽快地恢复控尿功能和阴茎的勃起功能.Walsh描叙的解剖性耻骨后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在全世界被公认是标准的外科技术.

实用肿瘤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